wfg14gpyxytiz55tyfm8yxdw4zelxg2020-05-12_200140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二戰糧食配給制度,給女性在近代日本從未有過的權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5QRpqW
反觀從男性至上立場發號施令的日本帝國政府卻舉旗投降,使得男人們失去了自信,而女人們卻仍舊繼續日常的工作,以維繫自己、小孩和其他家人(包括丈夫在內)的性命。這件事,給予這些女性在近代日本從未有過的權威。
文:鶴見俊輔
日本配給主食白米的制度始於一九四一年四月,後來還擴及調味品在內的其他輔佐食品。根據一九四一年的厚生省公告,倘若一名參與一般工作的年輕男子,一天需要兩千四百卡路里的話,政府已確保供應相應分量的食物。一九四二年以後,這個基準降到每天兩千卡路里,到了一九四五年,更降至一千七百九十三卡路里。
這種情形自然導致一種結果:國民的健康已遭到破壞。一九三○年以前,因結核病死亡的人數,每年有十四萬人,這個數字可說相當高。但到了一九四二年,已攀升至十六萬人,一九四三年更超過十七萬人。一九四四年以後,政府不再對外發表統計數字。
表面上,配給制度的實施看似沒有破綻。不過,配給制度自始就有黑市組織在背後補助。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始終是個農業國家;因此,即使在明治時代以後,都市的住民與鄉間的親朋好友仍互有往來。於是,都市的住民便透過親朋好友或者鄰近的居民,以物易物的方式(這是比貨幣至上的市場更早的經濟形式),來換取他們所需的白米和蔬菜,為每個家庭打開祕密的生活通道。如此一來,在這種時代的都市住民們,便幾乎得時常下鄉去,循著複雜的人際關係,拜訪他們新認識的「朋友」,用自己的舊衣及貴重物品,換取生活所需的食物。換句話說,都市的住民若沒辦法找到這種黑市交易的管道,可能因為斷糧而危及生存。
除了建立於私誼以及互助習慣的黑市交易之外,另外還存在一種黑市交易。這種黑市交易,是由熟悉經濟脈動的投機者,藉由囤積生活必需品,抬高價格以牟利而衍生出來的。這種貨幣至上的黑市交易使得東京的米價節節上漲,根據在戰爭時期每天寫日記的小說家永井荷風(1879-1959)指出,一九四三年間,白米的黑市價格一升是四日圓,到第二年,由原來的十日圓漲到十五日圓。短暫的一年間,白米的價格就從百分之兩百五漲到百分之四百。(註1)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主婦必須掌握各種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得經常觀察社會情勢的變化。
為了維繫家族成員的命脈,主婦們不得不掬出自己僅有的一點東西,同時下鄉去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而為了往訪這些新的人脈,又必須想辦法搭乘當時極其難尋的交通工具,而且為了獲得政府配給的衣服和食物(註2),必須長時間站立;為了日後能獲得鄰居的幫忙,必須出席鄰組(註3)的常會;或是在自家庭院挖掘防空洞躲避空襲;或者參加嚴防敵機空中來襲的防空演習。不過,最後這項防空演習,只是練習徒手接傳裝水的水桶,或用掃帚滅火而已。但到戰爭末期,敵機正式轟炸時,這些練習絲毫派不上用場。
家庭主婦為什麼必須如此十項全能,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大部分的男人和年輕人,甚至包括中年人在內,只要肢體能動者,不是被徵召入伍,便是被徵調到軍需工廠工作。一九四四年二月,被徵召入伍的人數已達四百萬人,占當時男性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投入軍務的人數高達七百一十九萬人,已占包括兒童、老人、病患和殘障者在內男性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戰爭時期的都市主婦們,在缺乏男丁的狀況下,不得不張羅一切的家務,但這也使得明治時代以前,農民、漁民和商人之妻的傳統得到復活。明治時代之前,武士等只占全人口的極少部分。因此,非武士階層的妻子與武士階層的妻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行動上有較大的自由。而戰時的都市主婦們不但要肩負起生活的重擔,而且還要具有看顧所有家事的自信,並迎接戰爭的結束。
反觀從男性至上立場發號施令的日本帝國政府卻舉旗投降,使得男人們失去了自信,而女人們卻仍舊繼續日常的工作,以維繫自己、小孩和其他家人(包括丈夫在內)的性命。這件事,給予這些女性在近代日本從未有過的權威。茨木典子(1926-2006)寫過一首題為〈我最美麗的時候〉(〈わたしが一番きれいだったとき〉)的新詩(日本戰敗的時候,她才十九歲),表現出戰後不久許多女性共有的高昂且充滿自信的氣息。(註4)
女性絲毫不必負起日本發動戰爭的責任。她們既不是陸軍或海軍的領導者,也不熟悉把戰爭合理化的政治語言,而且在戰爭期間也不享有投票權。不僅如此,為了能夠確保生存所需糧食,她們不得不犯法。倘若她們如實地遵守法律條文,恐怕所有的家人都得餓死,至少在都市裡的情況是如此。
在某種意義上,不僅是女性而已,大多數的日本人在戰爭期間都以某種方式觸犯過法律。女性從黑市市場得到某些訊息,透過共同的私下交易相互幫助,避免與現存的國家秩序正面衝突但仍遵從超越公認秩序的道德與習慣;她們不講誇大的政治口號,卻充分運用戰時不為國家機器納入,或可說是因此湧出的實際思想。這種思想不僅與日本政府的投降無關,甚至正因為如此,而成為她們繼續活下去的助力。
多虧占領軍的幫助,女性在日本歷史上首次獲得了選舉權。不過,女性把自己的代表送進議會,相對此狀況來說是較少有的事件。戰後首次大選的結果,選出的四百六十六名議員之中,女性議員只占三十九名。由於戰爭期間女性廣泛享有的生活思想並未與任何政治黨派的思想合流,因此,在日本戰敗後不久,儘管女性的政治活動看似非常活躍,但隨著生活的日漸安定,而逐漸平緩下來了。等到戰後的混亂漸趨平靜,她們對推選女性代表進入議會的關心便大大降低了。
除了糧食配給計畫之外,戰時日本和英國的日常生活中卻有另一個差異,那就是「鄰組」組織。這種組織與其說是出於政府建言,倒不如說受到政府的命令成立的。在日本與中國開戰的最初階段,中央政府的官員即已看出,不久後資源將更加匱乏,配給制度的實施勢所難免。但問題是,日本從未實施過類似的配給制度,絕不能貿然推行,所以必須先設立教育機構,藉此向市民宣導配給制度的內涵。例如領取日常生活用品時必須排隊,或盡量訂定實際的計畫,用所得有限的糧食和衣物維持生計等等。為此,東京市政府的區政課長谷川昇提出恢復德川時代鄰居交誼的組織,取其新名為「鄰組」的方案。東京市長接受這個提案,刊載於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的東京市政府公告上。
從日本的精神史來說,那時候的谷川課長,不僅從德川時代的「五人組」制度(註5),也從幕末的二宮尊德(1787-1856)所構思的鄰居互助的組織得到啟發。儘管這個自發性的互助層面,有來自谷川課長的構想,但在一九三八至四七年的鄰組制度史中,並未獲得體現。
之所以只說到一九四七年,是因為這個制度直到此時才由占領時期的政府下令廢除。「鄰組」向來都是作為傳達政府既定政策至民眾生活的工具,它扮演的不是像毛細管般,把民眾意見和生活情感傳至中央政府高官的角色。倘若它能扮演這種任務,鄰組勢必成為一種文化革命。
「大政翼贊會」成立之初,由包括激進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內的近衛文麿智囊團構想出這個組織時,其實就含有這種目的。進言之,當時的民眾也看出這種目的。因此,大政翼贊運動在一九四○年展開的初期階段,才受到廣大群眾自發性的支持。但是這個組織迅即被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和陸軍軍人奪取,淪為他們監督和干涉細至市民生活的機構。加上結合此傾向,當初東京市政府一個課長的一時之見,才會如此迅速變成由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指揮的眾多擾民法令之一。
註釋
註1:Norman Longmate, How We Lived Then: A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Arrow Books, 1971;永井荷風的日記《断腸亭日乗》全七卷(岩波書店,一九八○-八一年)。
註2:當時黑市價格高漲,民眾實在買不起。
註3:日本於一九四○年規定的。二戰時因所謂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體制而設立的基礎組織。約十戶為一單位,受地方政府、町內會等控制。政府通知、物資配給、義務勞動及防空演習等都透過該組織實施。
註4:《茨木のり子詩集》(思潮社,一九六九年)。
註5:以五人為一小組,江戶時代的一種連帶組織。
相關書摘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主張「東亞協同體」的尾崎秀實,對中國民族主義深表同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馬可孛羅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鶴見俊輔
譯者:邱振瑞
日本近代思想史的巨人,將美國「實用主義」引入日本的第一人
朝日新聞社「大佛次郎賞」得獎作者,三十年長銷不墜的思想史巨作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與《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是鶴見俊輔先生於一九七九年九月至一九八○年四月,在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的講課紀錄,後整理成書出版,至今仍是長銷不墜的思想史佳作。
一九九九年,作家大江健三郎出版了《空翻》一書,描述日本兩位重要的宗教領袖,突然推翻自己所傳布的所有信仰。這個讓信眾譁然的宣言,如同原地翻筋斗,所以稱之為「空翻」。一個人的想法為何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呢?又或者說,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有一百八十度、令人匪夷所思的「轉向」呢?「轉向」一詞會是《精神史》一書的核心概念,鶴見俊輔先生選取了一九三一年中日戰爭爆發,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這十四年的日本知識分子在精神(思想)上的「轉向」,作為認識近代日本深層文化的切入點。
一九三一到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政府被軍國主義者所把持,面對這種狀況,持完全相左意見的知識分子,該如何接受跟回應國家的種種激進作為?他們的決定是突然撤回所有過往的激進主張,轉而支持天皇制,時人稱之為知識分子的「轉向」。
這個極端的例子,代表了日本人在戰爭期間的思想轉變,也代表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傳入的現代思潮,都在軍國主義的淫威下屈服了。在這個思想的撕裂點上,鶴見俊輔先生追溯了「鎖國」、「國體」、「大亞細亞」各種概念,讓我們窺見日本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時的思想弱點,也藉此反省日本如何走上軍國主義路線的歷史。《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二戰糧食配給制度,給女性在近代日本從未有過的權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5QRpq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