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派民居"天地君親師"五字-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朝北居、屋套屋】徽州人宅居房屋-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 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 漢代就流行"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 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 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 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蔭餘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蔭餘堂(英語:Yin Yu Tang House)是一棟18世紀晚期的徽派建築,現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塞勒姆的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也是目前北美唯一的中國傳統建築。[1]
蔭餘堂原先坐落於皖南休寧縣黃村,由一位黃姓商人所建。其占地4500平方英尺,是一棟四合五開間的兩層磚木結構建築。蔭餘堂共包括十六間臥房,以及中堂、貯藏室、天井、魚池、馬頭牆等,是典型的徽派民居。[2][3]曾有八代黃氏子孫在此居住。但因社會變遷,家族後代最終於1980年代中期後都離開了黃村,蔭餘堂也由此空置。1996年,美國學者白鈴安(Nancy Berliner,後任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中國藝術文化部主任)發現了這棟當時面臨拆除的建築。在與黃氏後代及政府部門協商並獲批准之後,1997年底開始蔭餘堂被分裝拆運至美國塞勒姆市的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重建,並恢復了黃氏子孫最後在此居住時的原貌。2003年6月,蔭餘堂重建工程完工,正式對外開放

漫步美國波士頓,走進徽州古宅「蔭余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建築就蘊藏文化,值得細細品味。很多外國人愛上中國,很少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往往是因為文化,例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書畫文化、功夫武術文化,同時也包括建築文化。1993年,一個叫做南希的美國女孩子來到安徽,一個叫休寧縣黃村的地方旅遊,深深地被徽州古建築所吸引,最後她萌生了帶一座古宅回美國的想法。這才有了今天美國波士頓的「萌余堂」,今天我們一起走起!
這座位於大洋彼岸的徽州古建築,現在就在美國波士頓的一座博物館裡,名做蔭余堂。它的歷史比較悠久,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就是因為有愛好者的喜歡,這座原本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地方老宅,一個地道徽州古建築的宅子。終於在南希的努力下,於一九九七年春年,從原地老宅編號拆下的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塊石件後,裝上四十個國際標準的貨櫃,然後漂洋過海運至美國波士頓,在這裡埃塞克斯博物館落地紮根。
「萌余堂」有一幢四合五開間磚木結構的跑馬樓,占地超過五百平方米,共有十六間臥室,以及中堂、儲藏室、天井等,從照片中看到的很多舊符號,都是從原來老宅原封不動搬過去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徽派民宅建築。不少安徽人去到美國後,都專程去到波士頓參觀「萌余堂」,參觀之後不少人感嘆保存得如此完好。一方面既為家鄉的建築文化得到外國人的認可而高興,另一方面也由衷希望安徽地方要加強對老宅的保護。
曾經有一個安徽人去美國波士頓參觀後,原本在國內其他地方發展的一個老先生,決定了搬回安徽,將自己的老宅修繕並且加入了古建築保護和文化傳承的隊伍中,希望更多年輕人多從歷史中去了解安徽,多從歷史中學會傳承安徽文化。「萌余堂」,不僅僅是一座老宅,而且是能觸動很多安徽人心靈的一把鎖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jvljjqy.html

141o0002q7qo003snn402020-04-16_0937482020-04-15_155519800px-Yin_Yu_Tang_House386px-Yin_Yu_Tang_House_carved_window_panels50n4000511nrs160r5p12020-04-15_155533149r0003913n3721pp53141q000759r0p3r6on99149r000391370nprrop8141q000759r2n5r286q2135000059srs99rs33pn141o0002q7qr58p6p72o (1)135200053oo6s07snn22141o0002q7qr58p6p72o135000059ss08329o570


美國居然出現百年安徽黃村老宅-1993年,南希到安徽休寧縣黃村旅行喜歡上了粉牆黛瓦的徽派古村落那時她就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築"搬"回美國 https://bit.ly/3exoPiq

640 (32)640 (44)640 (43)640 (42)640 (41)640 (40)640 (39)640 (38)640 (37)640 (36)640 (35)640 (34)640 (33)


徽商/前世不修今世修,蘇杭不生生徽州。徽州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地貧、人多的惡劣環境,造就了一群號稱“徽駱駝”的徽州商人。徽駱駝的精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徽商婦,徽州社會的一個獨特群體。新婚後不久,她們便要送夫遠出經商,離別時的難捨依依,守望時的苦苦思念、煎熬與哀愁,寡居時的淒苦與悲涼,是她們一世無法解脫的情感宿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徽派建築——融在古民居優美韻律中的人文哲學
徽州在一些大的民居建築上,採用了大屋頂脊吻,這沿襲的是宋代官式營造法,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除了裝飾需要,還附會了不少神話傳說。徽州民居是點、線、面的巧妙組合,而黛瓦、粉壁、馬頭牆這三者,應該是徽州古民居外部造型的三大特徵了。
這三大特徵,決定了徽州古民居有著強烈而獨特的審美視覺,初來乍到徽州的人,第一眼看過去,就會被徽州古民居的外在形象所吸引。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徽州古民居,多隨地形自然起伏,遠遠望去,錯落有致、恢宏壯觀。而滿眼的黑白相間、光影交錯,更有一種強烈的、優美的韻律感。
那魚鱗似的灰瓦、高高的白牆,就是跳動的音符。在當地被稱作「五嶽朝天」的高低錯落的五疊牆或馬頭牆,以其藍的天際間,牆頭輪廓分明,空間層次豐富,給人的感覺就像簫或者是古箏奏出來的樂曲,餘韻悠長。
徽州古民居的外牆是用磚砌成的,表面塗抹白石灰,因為雨的侵蝕,原來潔白的石灰外牆慢慢成了灰色,青色小瓦也得墨黑起來,無形中增添了歲月的滄桑感。在整體色彩效上,徽州古民居以黑、白、灰的層次變化,組成統一的建築色,顯得清新素雅。
而連成一片的黑白相間的古民居建築群,使人聯想到太極圖的陰陽魚,既單純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測,表現出歷史悠久的東方美學「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蘊。
徽州古民居在材質上的選擇,又加深了這種美學效果。在徽州,不管是普通民宅,還是富豪大院,一律以材質的自然美,營造出平易感、親切感,以及玄妙感。牆基上堆砌的青石或者麻石,質地鮮明,雕鑿方整;門樓、門罩、花窗上的磚雕不五色勾畫;桶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質紋理的天然色澤;清水牆不添加任何塗料,處處顯示質樸美。
徽州古民居建築取材純粹為磚、木、石。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木料富有溫暖感,石塊具有粗重感,磚塊遵循的是規矩原則,水磨石具有光潔感。這些無生命的物質材料,經過技術和工藝的巧妙融合和處理,化為空間秩序和形式,顯示出豐富的美學意蘊。從深層次來說,徽州古民居在色調、材質上的選擇,體現的是老莊美學觀。
出自徽州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說:「大抵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無窮。」老莊追求平淡自、順應自然的美學理想,從理論上賦予道以美的屬性,並深深滲透在古民居建築藝術之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ze6844a.html


當徽派建築遇上四合院,美輪美奐的兩層經典戶型!
2017-01-23 由 農村自建房戶型分享 發表于不動產
說起咱們中國的建築文化,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經典的四合院戶型、「白牆黛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築都是咱們建築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有沒有想過,當四合院遇上了徽派建築,兩者融合會打造出多美的戶型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款徽派四合院戶型!
平面圖:
這款戶型為兩層的設計,不僅外觀漂亮,室內空間也很大,除了基本的功能間以外,茶室、書房等功能間也是比較齊全。這款戶型將兩大建築文化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宏偉壯觀、美輪美奐的基礎上又打造出了一種新的美麗的感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ouse/xzaxav9.html

640 (42)134p000792qqso81r6oo134900042soso57o939r134p000792qr753op631153561221075771sop67879153561229031467n39p0n721535612211185q500q090sn15356122108278o3r13sp941535612210660s798q9798o2020-04-15_154319640 (44)640 (43)

當徽派建築遇上四合院,美輪美奐的兩層經典戶型! - 每日頭條


徽派建築最初源於東陽,是江南建築的典型代表。結構嚴謹,雕刻精湛,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為主要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獨特雅致。

141o0002q7qo003snn40135000059srs99rs33pn141o0002q7qr58p6p72o (1)135200053oo6s07snn22141o0002q7qr58p6p72o135000059ss08329o570135000059srprp057qr6


蔭余堂:移民美國20年的徽州老宅
2017-12-25 由 坑古兄弟 發表
整整20年前,1997年冬天,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商山鎮黃村,一座老宅正在拆,幾個吃瓜群眾饒有興致地駐足旁觀,不時交頭接耳地議論著。拆,有什麼稀奇的?別說拆老房子了,就是拆新房子、拆蓋了半拉的房子,也一點都不稀奇。不過,這裡的拆遷現場有所不同,不是轟轟烈烈地剷平推倒,而是小心翼翼地拆解,取下來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被清理乾淨後編號和記錄,整整齊齊地分門別類,等著裝箱運走——這座老宅即將漂洋過海,「移民」美國。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緣於一個美國女子的「徽州情結」。
南希•波琳是美國最古老的私立博物館波士頓迪美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國藝術主管,她是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的弟子,曾就讀於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還有一個中文名字:白玲安。在中國留學時,南希•波琳就到過皖南的古徽州地區,是當地最早的外國背包客之一,那些白牆黛瓦的老房子讓她怦然心動、念念不忘,以至於後來出任迪美博物館中國藝術主管後,很自然地萌生了「搬一座徽州古民居到美國」的想法。
▲ 白牆黛瓦的徽州民居。
從1993年起,南希•波琳一方面多次造訪徽州,另一方面四處拜訪美國的各大基金機構,以促成這個有點瘋狂的計劃。她的助手、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則花了一年時間,走遍了徽州的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里選出60座,再選出6座作為「候選人」,最後,位於黃山市休寧縣商山鎮黃村的蔭余堂「中標」了,這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擁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和「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具有典型徽州民居的建築特色。
清康熙年間,黃氏祖上在武漢、上海經營典當鋪,發跡後回鄉修建了這座四合五開間的大宅院,他希望這份來之不易的家業能蔭及後世子孫,因此取名「蔭余堂」。中國文化以「九」代表極致,趕巧在這座老宅應驗了——蔭余堂前前後後居住過八代人,但上世紀80年代,黃家子孫陸陸續續遷出,熱鬧了200多年的老宅終歸沉寂。到了90年代,十多年無人居住的蔭余堂荒草叢生,黃家人決意將年久失修的祖宅賣掉,實在賣不掉,就只好拆了。南希•波琳和王樹楷的出現,無疑改變了它的命運。
▲ 安徽省休寧縣黃村,古民居和磚混結構的小洋樓並存,很多古民居拆除後就蓋成了小洋樓。
徽商輝煌三百年,造就了成千上萬的富貴人家,也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深宅大院,「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徽派建築堪稱徽州最閃亮的風景,但燦若繁星的徽州民居中,被選中的蔭余堂其實並不耀眼。單在黃村這樣一個黃姓聚居的小村莊裡,就有一座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進士第,無論建築規模還是精美程度都更勝於蔭余堂,不過,按照有關規定,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居是「非賣品」,南希•波琳和王樹楷只能從海量的普通民居中物色對象,蔭余堂最後能「中標」,或許是黃氏祖先在冥冥中庇佑——很多學者都指出,中國古建築遭破壞最嚴重的並不是戰爭時期,也不是文革時期,而恰恰是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20多年,很難想像在這樣的時代洪流里,小小的蔭余堂能夠獨善其身,事實上,與它同時被列為「候選人」的另外五座古民居,後來不是破敗就是被拆掉。
▲ 近20多年裡,中國古建築遭破壞最嚴重。
在南希•波琳的不懈努力下,蔭余堂搬遷美國的計劃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基金會1.25億美元的支持,並被休寧地方政府列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1997年夏天,蔭余堂解體工程開工之際,黃家子孫聚在一起舉行儀式,向祖屋做最後的告別,在他們看來,蔭余堂能夠在美國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正契合祖先福蔭後代的本意。和人們想像的不同,黃氏後人將蔭余堂轉讓給美國的博物館 ,並沒有因此一夜暴富,只是象徵性地得到了政府的補貼。即便如此,蔭余堂搬遷美國的事件經媒體報導後,還是引起了很多爭議,只不過當時網際網路還不普及,並沒有鬧得沸沸揚揚。
蔭余堂的解體工程持續了四個多月,拆下來的2700多個木構件和9000多塊磚瓦石料,連同魚池、院牆和門口鋪設的石板路,乃至家具、族譜和祖先的畫像,甚至暖瓶、臉盆、算盤、燭台等生活用品,都被裝入19個貨櫃里,海運至美國。1998年2月初,中國農曆新年期間,蔭余堂順利抵達美國東部的波士頓港。創始於1799年的迪美博物館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美最大的收藏和展出亞洲藝術的博物館之一,很大程度上受益於18~19世紀波士頓港繁榮的海運,特別是聯繫中國的貿易航線。
▲ 蔭余堂的搬遷,橫跨半個地球。
隨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進行全面的測量和登記,將已經損壞的木構件按原樣重新打造。為了迎接和安置蔭余堂,迪美博物館可謂做足了功課:拓寬了通往博物館的公路,以便運輸車輛能夠順利駛入;把門外的小街堵死,以便將蔭余堂展區 與博物館主樓相連;還費盡周折地拆遷了附近的一片居民區,以騰出足夠寬敞的地皮,把蔭余堂的里里外外都展現出來……最終在異國重建的蔭余堂不但實現了修舊如舊,還煥然一新,全然不似黃村那座岌岌可危、暮氣沉沉的蔭余堂,與其說是重建,不如說是重生——對於它來說,這何嘗不是新的開始。
迪美博物館特意為蔭余堂做了一個以《蔭余堂:中國之家》(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為主題的網站(網址http://yinyutang.pem.org),以圖片、視頻、3D透視圖等形式,從各個角度展現蔭余堂的建築特點和建築細節,還有蔭余堂的簡史和搬遷過程、黃家的家譜世系和來往家信等。
▲ 蔭余堂官網截圖。
2003年6月21日,蔭余堂正式向公眾開放,麻薩諸塞州州長親臨慶典,第一夫人蘿拉(時任總統小布希的夫人)也發來賀電:「蔭余堂的重建和展示,為參觀者提供了親近19世紀中華文化縮影中的一瞥,這是一筆難得的歷史文化財富。」開放首日,蔭余堂的參觀人數就突破了一萬人。美國的博物館氛圍通常都比較寬鬆,或許有感於搬遷和重建的種種不易,迪美博物館為蔭余堂制定了非常嚴苛的管理制度:嚴格限制每日參觀人數,嚴格限制參觀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禁止拍照,必須在導覽陪同下參觀……
▲ 重建的蔭余堂。
▲ 蔭余堂的坡屋頂與馬頭牆。
▲ 蔭余堂的堂屋。
▲ 天井兩側的格柵木窗。
按照迪美博物館的理念,在重建的蔭余堂里,不但各類建築物面不改色,一切大小物件也一如往昔,保持著黃家人最後居住時的面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對聯、清代的雕花大床、三四十年前的暖瓶和煤油燈、牆上發黃的報紙、祖先的黑白畫像、院子裡的石磨和石板路、天井水池中緩緩遊動的魚兒……一切都停留在屬於它們的時光里。遊人踏入蔭余堂,如同走進了原汁原味的徽州古民居,走進了中國人的傳統家族生活,沉浸在這樣一座老宅里,無論來自哪個國家,都可以從某個最普通的建築構件、某個最日常的物品出發,去細細品味中國文化。
▲ 蔭余堂的天井。
▲ 一切都保持原樣。
▲蔭余堂的雕花門窗。
▲ 蔭余堂精美的木雕。
多年以後,黃家第36代子孫黃秋華應邀赴美參觀重建的蔭余堂,適逢大提琴家馬友友在這裡舉辦音樂會,當黃秋華走進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被流水一般的琴聲包裹著,感覺穿越了時空的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出現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
這是一個背井離鄉而重生的真實故事。我們不想爭論移民美國到底對不對,只想讚美中國古建築

蔭余堂:移民美國20年的徽州老宅 - 每日頭條


有超過200年歷史的徽派建築「蔭余堂」遷建至美國麻州塞冷鎮碧波地博物館,「蔭余堂」內部陳設。 ROBERT SPENC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3年4月,中國明星成龍在新浪微博上高調宣布把自己擁有的10棟徽州老建築中的4棟遷移到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之後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這四棟古建築其已在2010年運抵新加坡,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將對這些建築將原樣組裝,預計2014年完工。這激起了一些爭議,除卻此舉是否有關「愛國心」的爭論,遷建古建築是否是一種保護良策再次成為話題。每逢此時,「蔭余堂」總會被當作一個正面的例子被拎出來——這是一棟有超過200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築,原本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黃村,1996年被美國史學家白鈴安(Nancy Berliner)發現後,分裝拆運至美國麻州塞冷鎮碧波地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 PEM)重建,保存展示至今。
\r之前為寫有關中國古建築保護的內容,我曾數次「研究」過蔭余堂,今年早些時候,我聯繫了選擇蔭余堂並將它遷移到美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白鈴安,她幫我安排了正巧來到中國的電影導演王樹楷見面。為拍攝紀錄片,王樹楷從始至終參與了蔭余堂從選擇到運往美國、重建完畢的全過程。
\r根據王樹楷的講述,1996年,白鈴安和王樹楷在安徽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的時候,一個路過的老鄉聽說他們在找壯美的老建築,就推薦說,去黃村吧,黃村有一座「進士第」——一種起源於清代的進士宅邸。
\r一行人走到黃村,進士第卻大門緊鎖,為了找村民們嘴裡說的「老王」拿鑰匙,他們第一次來到了「蔭余堂」。老王在空蕩蕩的蔭余堂樓下租了一個小間堆柴禾,趕忙出來去找鑰匙。這棟意外出現的建築給白鈴安和王樹楷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無人居住的徽州老宅,早已破敗不堪,牆體開裂,離坍塌只是一線之間,卻像時空的琥珀,不僅建築上保留着地方特色和精巧的工藝,走在院子里仍能隱約感到這房子被拋棄之前的生活氣息。
\r他們詢問為何不好好修葺,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也沒人住。這座宅子里曾經居住過黃姓八代人,1978年之後,就再沒有人住了,等到1985年,曾居住於此的家族全部離開黃村。
\r在接下來的探訪中,王樹楷說,他們在休寧縣內查看了1000多座建築,和白鈴安一起重點考察了60多所院落,列出了6座候選建築,這些老建築無人居住,構思精巧,不是國家級保護單位也不是省級保護單位,甚至不是縣級保護單位,沒有被列入任何名冊,等待它們的只有在村鎮改造中被拆毀這一條路。其中,就有蔭余堂。
\r當時白鈴安受「美國富達投資集團」旗下的基金會委託,來中國尋找一座老建築,希望能把選中的建築原封不動地搬到美國去。王樹楷解釋這麼做的初衷,並不是想買賣文物,而是希望能讓美國人感受到真正中國老建築之美。經過了相當長從上至下又從下至上的商談,這個項目才慢慢得到了中國的文化、文物、行政部門首肯,與此同時,蔭余堂有關的七個產權戶終於有了一致意見,表示願意將他們的老宅搬去美國。在美國,基金會選擇了位於波士頓塞勒姆鎮的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合作,那裡藏有豐富的中國貿易文物、珍本圖書、繪畫和攝影作品,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研究能力,都是合適的選擇。
\r在房子開始拆為構件之前,蔭余堂的幾位後代從各地回來,最後祭拜了祖先。根據王樹楷的講述,1997年底,蔭余堂被細緻地拆成許多標有號碼的構件,第一批裝了19個集裝箱。隨後有經過了三批,一共40個集裝箱運到美國。
\rPEM先是收購和拆遷了一些周圍的民居,平移了館內的兩棟建築,為蔭余堂騰出最合適的地方;把構件清理好,一些已經毀損嚴重的去掉,請來自中國的工匠添配補齊;再按照規範的傳統徽州建築做法,將蔭余堂重建起來;而最後,按照之前詳細的記錄,將家庭物品布置歸位。這些物品中,有的來自於建築內部,王樹楷甚至把地板下面的存土仔細梳理了五六遍,從中找出發卡、紙片、舊照;有的來自於黃家人提供的信息,找到了日記、賬本、詩集,而在更遠的地方,從他們親戚的家裡,還用以物換物的形式收集了黃家原來的器物和傢具;也有的是從黃村的農家購買,比如,廚房就是完整的黃村裡一戶人的廚房。建築儘可能地保留了它在中國時最後遺留的所有信息,每一張牆上的貼紙,每一個竹籃,壁畫、窗格、相框、照片、標語、毛主席像和報紙,等等,最細小的角落也不會留白,被角都微微掀起。
\r根據王樹楷拍攝的紀錄片《蔭余堂》:這座建築只有兩層樓、十六個房間,整個工程,包括遷移原有建築在內,共花了七年時間,耗資1.25億美元。
\r美國的接收方PEM為蔭余堂做了介紹非常詳盡的網頁,按照主頁的介紹,展覽分成「宅、祖、鄉」,從徽州民居的組織結構方式,到這家人特有的生活規律都有涉及。日常規定參觀者每20人一組,一組回來才開始另外一組,用這種方式也限定了每日參觀的總人數。所以,為了參觀這座建築,人們會排起長隊。這是一個對各個國家的人來說都足夠奇特的建築:建築風格具有典型徽派特徵,室內布置細膩又瑣碎,像電影里一個家人全部消失的瞬間,可以感受到居住於此的家族的生活點滴。
\r2003年6月,蔭余堂舉辦了規格很高的開幕活動,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楊潔篪也發去賀電。第二年,PEM召開了以古建保護為主題的研討會,會上專家們稱蔭余堂是「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事件」、「中美建交之後文化交流的典範」。
\r如果蔭余堂沒有搬到美國,它的命運可能完全不同。白鈴安在黃村選定的6棟建築中,蔭余堂之外,排名第二的建築由美國富達投資集團旗下的基金會基金會出資買下,遷到異地原樣重建;其餘4棟都被拆掉,原有地皮上建了新式的表面上貼有瓷磚、房間更寬敞、沒有天井和內院的敞亮農家小樓。這在上世紀90年代末富裕起來南方農村非常流行。王樹楷轉述白鈴安的說法,休寧縣縣長來看過PEM重建好的蔭余堂之後很有感觸,曾念叨叨地想着回去把那些新建小樓拆掉一些重新建成老建築的模樣。
\r現在,隨着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蔭余堂的存在,有一種聲音很惹人注意,既然中國在到處拆拆拆,把這種有年頭的古建築輸出到國外也未嘗不可。蔭余堂在PEM散發出的具有時間痕迹和深厚生活氣息的美確實很打動人。但不能說遷移到有保護條件的地方就是留存古建築的最佳方案。
\r古建築的美,是懷舊之美,勾起人的鄉愁和追本溯源期望借歷史時間線確定自己是誰的本能;也有構築之美,因為一般的古建築有着表達鮮明而相對簡單的結構邏輯。可是,像民居這類建築,同時也包含着只屬於當地的聚落之美。它們所包含的價值里,有一部分是由它們所依存的自然環境和它周圍其他的民居來體現的。在美國的蔭余堂,喪失了與黃村其它建築的比較,雖然把門口的鋪地都照搬到了美國,卻不能再現在村中可能眼前有水池、身後有山,腳踏曲曲彎彎小石子路走到宅子的感受。現在的蔭余堂是影像凝固式的片段記錄,實際上不能叫做保護,而是把建築當成博物館的一項展品,它通過把一棟建築拆掉再精確地重建將其展示出來。而如果聚落里的每一棟看起來還完整的古建築都移到了別處,聚落也會像缺了牙的老年人的嘴,變得七零八落,本身整體的氣勢、尺度會完全改變甚至喪失。
\r蔭余堂以一種國際文化交流事件的形式,讓人注意到了普通、老舊、在地方上看似平凡無奇的建築,清整乾淨、修繕得體會有多麼出色。在它之後,雖然不完全是它的功勞,中國的民居保護髮生了很多變化。
\r1997年9月安徽省頒佈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是國內出台的最早省級區域性民居保護法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民居群落的數量大幅擴大,1996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3處,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中有40處,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中有78處。2003年之後,每兩年會公布一次歷史文化名村,截至2010年,一共有169個古村落在列。從保護方法上,多數民居聚落在力爭能夠維持當地居民現代生活的基礎上,在原址、原環境以「原形制、原做法、原工藝、原材料」加以保護。這樣的想法雖然理想化,但確實在指導着現在的文物保護工作,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相當一批本可能消失的古建築。
\r當然中國的文物建築保護工作,面對的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狀況。尖銳的矛盾里包括了大量人口、人均極小的可居住面積或可耕地面積這種看似宏觀但其實上具體到每個人都上都很棘手的問題,也包含了長期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負面效應,非理性的「大幹快上」造成的遺患時時處處可見;富裕地區的城市化需求又無法阻擋;與此同時,私有財產意識、人權意識與家族意識在斷代缺失之後又正在飛速重建。
\r在蔭余堂之後,2006年,瑞典方面曾經希望遷建安徽一棟名叫「翠屏居」的建築,由於最終被文物部門認定為文物建築,根據法律法規中文物不得外流的條款,這場交易被叫停了。2006年之後,沒有國外公開買賣中國建築的事件公布。成龍的遷建計劃是否可以列入「古建築外遷」範疇,我認為尚未確認:根據成龍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自述,這4棟捐獻給新加坡的徽派建築購於20年前,如今也已經不在中國,不再受中國法律法規管轄;同時它們是作為建築還是私人(裝置)藏品,性質很難確定。
\r蔭余堂雖美,卻是孤例。像這樣將古建築拆運到外國異地重建這種事恐怕很難再次發生,即使沒有保護法規的要求,再遇到條件成熟、資料齊全的建築,再有人願意如此不惜巨資、時間進行細緻的工作,也可行性太低。倒是有些人在國內暗地裡做着將古建築倒賣到異地的生意,不惜將形態完整的建築拆成缺牆少頂的「危房」甚至是零散構件以獲得買賣許可。倘若任古建築七零八落、流離失所,可能真的有一天,中國人需要到國外的蔭余堂們去看看,才能完整了解自家的祖宅、族村和家族歷史


封火山牆-閩東風火牆,是馬鞍牆的一種,五行山牆-又稱「風火山牆」(馬祖人多作「封火山牆」)/馬背,又稱為馬歸、馬鞍牆、五行山牆,是華南地區和臺灣漢族傳統建築中封火牆常見的形制/閩東派建築的馬鞍牆不同於徽派建築的馬頭牆,具有強烈的閩東特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徽派建築-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形成青瓦白牆
凱羅小教室之淺談《徽派建築》 : https://bit.ly/2xq6cwa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形成青瓦白牆的特殊景致。另外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而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以顯示家族的昌盛。這些大祠堂,建材碩大厚實,以厚重大石板作臺階、名貴木材如銀杏等來組成祠堂,莊嚴肅穆,集聚出大家族的神聖威嚴。
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例如黟縣宏村,背靠古木參天的雷崗山,前臨風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縈迴的浥溪河,整個村落設計成牛形,景色極為秀麗,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稱。
古徽州文風昌盛,為宣揚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等,徽州人多採用“立牌坊”的辦法來傳顯榮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結構嚴謹、佈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樑坊,每一件的鑲嵌都合乎力學,在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有四柱、八柱,所謂的徽州牌坊一個半,一個就是許國大學士的八角牌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半個則是位於唐模的同胞翰林。另一個極其有名的棠樾牌坊群,在一個家族內擁有七座牌坊,氣勢磅礡,顯示出徽州能儒能商的豐功偉績。
徽州古民居內廳,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幾種類型。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經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之感。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
民居樓上極為開闊,俗稱“跑馬樓”。天井周沿,還設有雕刻精美的欄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隨著子孫繁衍,房子就一進一進地套建,形成“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豪門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廳內陳設條桌,桌上東邊放一花瓶,兩邊擺一古鏡,中間是時鐘,寓意徽商在外永遠平安。
徽派建築之美另源於「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俱、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借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複,構圖、佈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巨集、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準。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杆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
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以上,希望大家對於徽派建築有一定的認識,這樣在旅遊或是看大陸劇的時候就能更有所感受。
凱羅小教室之淺談《徽派建築》 https://bit.ly/2xq6cwa

2020-04-16_0932501379075123-3230307731379075124-174045491379075124-24585780701379075125-38754009801379075126-2464616739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https://bit.ly/2Vykumo
徽派建築流行於皖南、浙西和江西北部一帶,以祠堂、民居、牌坊為主要建築,徽派建築的三大顯著標志是青瓦、白牆、馬頭牆。那麼馬頭牆為什麼會成為必不可少的元素呢?
馬頭牆的歷史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防火牆等,指高於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傳說馬頭牆始於明朝弘治年間的徽州知府何歆時期。當時徽州府城火患頻繁,損失十分嚴重。何歆命令每五戶人家組成一伍,共同出資,用磚砌成「火牆」阻止火勢蔓延,並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強制推行,有效遏制了火災。何歆創制的「火牆」因能有效封閉火勢,阻止火災蔓延,後人便稱之為「封火牆」。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馬頭牆的種類
按「階層」(階梯的層數)分,有一階式、二階式、三階式、四階式等,也可稱一疊式、兩疊式,以三階、四階為常見,多者可達五階。按「座頭」(即「馬頭」)分,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以房主的愛好、財富、地位的不同而異。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一)
按階層分,可以將馬頭牆分為一階式、二階式、三階式、四階式、五階式,一階式較少,三四街較多,五階式俗稱「五嶽朝天」 。
一階式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二階式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三階式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四階式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五階式
五階式樣的馬頭牆俗稱「五嶽朝天」,因其房宅有多重進深,故馬頭牆亦配以多疊,其外形格外凸顯其高大雄偉、氣宇軒昂,充分顯示出房主人高貴顯赫的身份和地位。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二)
按「座頭」(即「馬頭」)分,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多種,視房主的愛好、財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異。
鵲尾式
「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印斗式
「印斗式」即由窯燒製帶有「田」字、「卍」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做「座頭」;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坐吻式
「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禽獸類。「吻獸」系中國古建築的標志性構件,常見於北方古建築特別是皇宮、官邸的屋脊之上。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馬頭牆的功能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組成部分。雖然人們常說,建築是空間藝術,但一棟建築物的存在,首先還是在於它的實用價值、實用功能。因此,我們在探討馬頭牆的功能時,也還是先探討它的實用功能.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防火功能
徽州古時因房屋大多為木結構,易引起火災。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連,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鄰里,損失慘重。採用馬頭牆的方法,能有效阻隔兩幢相連的房屋,防止火勢蔓延。當火災發生時,人們就用竹竿把馬頭牆上的瓦片推掉,讓火勢沖上天空。同時由於馬頭牆內一側被火燒後會向里傾倒,馬頭牆內部的沙土和磚塊可以起到抑制火勢、降低險情的作用。馬頭牆與馬頭牆之間的通道又稱水道,在火災發生時可便於運輸水源滅火。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火 巷
防暑功能
除了馬頭牆以外,徽州民宅的另一大特點是每座宅院內至少有一個天井,起到通風採光的作用,還具有匯集雨水、產生「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風水效應。而聳立在天井周圍的高高的馬頭牆與其相配,則組成了一個向上的豎直通道。這個豎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際,可產生類似的「風洞效應」,促使冷熱空氣的對流,從而起到防暑降溫之效果。另外,馬頭牆是空心牆,中間夾有大量沙土,隔溫效果比一般實心磚牆要好。
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防風功能
徽州民宅的馬頭牆一般可高出屋頂數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擋冬季寒風直接灌入屋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風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為徽派建築採用的是小青瓦,體積小、重量輕,所以馬頭牆可以有效擋住大風吹翻屋瓦。徽派建築藝術詳解 | 你知道馬頭牆的玄機嗎? | Xoer https://bit.ly/2Vykumo

TsFCCr123103_6237023ukgrY123610_623702iCNOdp123556_623702m2b7P0123539_623702xZMkrD123526_623702mR5DbA123512_623702mAtPY3123456_623702vcQCJ0123444_623702 (1)vcQCJ0123444_623702Mngvo0123427_623702w743jS123413_623702pYt3Yb123359_623702aF2j5z123345_623702c2SvAs123332_623702A2L8ml123317_62370276GLxc123305_6237024kJ90p123251_623702TdOqsi123234_623702MOppi3123220_623702O6Ua80123206_623702KXb92O123150_623702M9DyHz123135_623702M6KbBl123120_623702


 看到本書第21-22頁時, 在兩頁滿版的圖中, 最吸引我目光的就是: 白牆黛瓦的建築, 配上一串一串紅色的燈籠, 特別而且有韻味! 原來啊,  那一層疊一層且尾端往上翹起的部分,  就是徽派建築的特色: 馬頭牆!
【馬頭牆簡介】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放火牆等等,特指高于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古建築中屋 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爲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疊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 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
  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一般來說,優美的馬頭牆多見于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牆則極爲非常難得和珍貴。
【馬頭牆的作用、寓意】
   徽州民居的山牆之所以采取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 火勢容易順房蔓延。而在居宅的兩山牆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則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 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牆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現在看到這種錯落有致,黑白輝 映的馬頭牆,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馬在衆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 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爲什麽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爲“馬頭牆”的動機。看到這些馬頭牆,人們常 常會爲徽派建築設計師們那種高超的藝術創造力而驚歎,徽派民居,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爲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爲有了馬頭牆,從 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産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馬頭牆的分類與構造】
   馬頭牆牆頭都高出于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檐變化的馬頭牆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采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爲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檐,白牆青瓦,明朗而雅素。
【關於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 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 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 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建築特色】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規模勝似瓊樓玉宇,以顯示家族的昌盛。這些大祠堂,建材碩大厚實,以厚重大石板作臺階、名貴木材如銀杏等來組成祠堂,莊嚴肅穆,集聚出大家族的神聖威嚴。
【依山傍水】
   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 依山傍水,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例如黟縣宏村,背靠古木參天的雷崗山,前臨風光旖旎的南湖,傍 依碧水縈迴的浥溪河,整個村落設計成牛形,景色極為秀麗,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稱。
【文化氣息】
   古徽州文風昌盛,為宣揚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節婦烈女等,徽州人多採用“立牌坊”的辦法來傳顯榮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結構嚴謹、佈 局合理、規模宏大,每一塊樑坊,每一件的鑲嵌都合乎力學,在造上講究選址、造型、雕刻、用料等。有四柱、八柱,所謂的’’徽州牌坊一個半’’,一個,就是 許國大學士的八角牌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半個則是位於唐模的同胞翰林。另一個極其有名的棠樾牌坊群,在一個家族內擁有七座牌坊,氣勢磅礡,顯 示出徽州能儒能商的豐功偉績。
【裝潢藝術】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準。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 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指各種古器物上的繪圖)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題材眾多。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 廟、牌坊、塔、橋。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異獸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瀟灑。A New Year's Reunion__馬頭牆與徽派建築__by Peggy @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會 :: 痞客邦 :: https://bit.ly/3eoffOE

1428419516-31627293511428419516-2204114845


馬頭牆|徽派建築的縮影-欣中國-欣傳媒旅遊頻道 https://bit.ly/3ejaZjo
黑和白,化作徽州的滄桑,讓徽州的號脈顯得古樸而又蒼茫。這是屬於徽州的印象,然而徽州的印象不只是黑白的渾厚,還有那點綠的溫馨,因為,黑是家的瓦,白是家的牆,在牆的裡頭,是徽州人的生活故事。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放火牆等,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古建築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準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
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一般來說,優美的馬頭牆多見於徽州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牆則極為非常難得和珍貴。
馬頭牆的作用與寓意
徽州民居的山牆之所以採取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而在居宅的兩山牆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則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牆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徵,現在看到這種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牆,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看到這些馬頭牆,人們常常會為徽派建築設計師們那種高超的藝術創造力而驚歎,徽派民居,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馬頭牆的分類與構造
馬頭牆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簷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簷變化的馬頭牆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採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簷,白牆青瓦,明朗而雅素。
馬頭牆的構造為,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牆頂挑三線排簷磚,上覆以小青瓦,並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鵲尾式”、“印鬥式”、“坐吻式”等數種。“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印鬥式”即由窯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鬥之磚,但在印鬥托的處理上又有“坐鬥”與“挑鬥”兩種做法;“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鼇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作官”這一理想的追求馬頭牆|徽派建築的縮影-欣中國-欣傳媒旅遊頻道 https://bit.ly/3ejaZjo

d4c1dd89e9d8408b8470a86207a50a43c423f03ccae849f0b6b64bb122d89cd4124ac00fae7c404b8e68084d28fcc5fe16793cd881914b9eaa27b3003279cf752eca0aa3d52d4b7485a788528040d4275bab3c098dea4ead938bab390f30947258ac8433e0a04c0489fbf2512a5bde2f


中國·徽派建築的精髓「馬頭牆」原來有這麼寓意
中國·徽派建築的精髓「馬頭牆」原來有這麼寓意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cnPHQ0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
馬頭牆,顧名思義,是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一種以防火為目的的牆體建築。有的文獻也寫作「風火牆」。是漢族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中贛派建築、徽派建築(徽州建築)的重要特色。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馬頭牆是贛派贛派馬頭牆、徽派漢族傳統民居建築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是贛派建築、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
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
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贛派建築、徽派建築的常用格式之一,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贛派建築、徽派建築風格。優美的馬頭牆多見於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牆則極為非常難得和珍貴。
贛派建築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中國·徽派建築的精髓「馬頭牆」原來有這麼寓意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cnPHQ0

53rq000532796s640qr953s10001o68o3o806po653rs000224s56q9o92pr53s00002005s2q33n65853rp0005n156rn17qnss


馬頭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GtGny
馬頭牆,又稱馬頭山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封火牆的一種造型,為徽派建築重要標誌之一。因其牆頂部分形似馬頭而得名[1]。依據馬頭牆頂的馬頭形狀可分為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金印式或朝笏式等[2]。
寧波秦氏支祠鵲尾式馬頭牆
浙江省玉環縣農展館的馬頭牆
馬頭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GtGny
功能
由於傳統建築多以木造之,且為節約用地,房屋間的街巷都相當窄小[3]。因此,為防火災的蔓延,便在屋與屋間加上大幅高出屋面的山牆[4]。此外,高大的山牆與其屋簷使牆頭不致被雨水淋濕,保持房屋木結構的乾燥,進而達到保護木製主架構的作用[1]。
分類
依疊數分
馬頭牆隨屋頂斜面層層疊落,呈梯形狀[2]。以三至四層較常見(一說二至四層),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2][1]。疊數的層層堆疊,亦有家族人丁興旺之寓意[1]。
在湖北、湖南、江西流行一種飛簷翹角式的馬頭墻,以湖南的最爲明顯,如平江縣杜甫墓祠的封火墻
其中湖南湖北的類似「︶」形、江西的類似「︺」形,如沿溪鎮江畔村的封火墻。
這種翹角的馬頭墻不同於前述鵲尾式馬頭墻,江西不少馬頭墻僅爲鵲尾式,並非「︺」形翹角馬頭墻
馬頭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GtGny

2020-04-16_0946412020-04-16_094659徽州古城风光_-_panoramio馬頭牆_-_panoramio玉环县观光农业园的农展馆_-_panoramio2020-04-16_094650
-----------------------------------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典型特色,它與馬有什麼關係呢?
2016-11-25 由 中華之星國學大賽 發表于旅遊
馬頭牆,也就是傳統民居建築山牆的牆頂部分。房屋的左右兩面側牆被稱為「山牆」。傳統民居的屋頂被高聳的屋脊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線條流暢的斜坡,山牆通常被壓在斜坡底下,成為上面等腰三角形加下面長方形的形態。有時,山牆會打破原本的規矩,修得遠遠超出屋頂,形成高高的牆垣,以起到防火的作用。這種山牆的牆頭就像高昂的馬頭,因為被稱為「馬頭牆」。
房屋兩側的山牆修成馬頭牆的形狀,是江西、安徽一帶民居的典型特徵。徽派建築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說法,很有詩情畫意。那麼,馬頭牆是怎麼產生的呢?
(安徽徽州民居中的馬頭牆)
明代弘治年間,徽州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當地人習慣建造木質房屋,並且把房屋與房屋連在一起。這種建築方法常常會引起火災。一旦起火,往往會燒掉成百上千家。火災成為當地難以治理的社會問題。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何歆剛到徽州上任,就遇到了一場可怕的大火。大火本來只燒著了一戶人家,可因為中間沒有建築物阻斷,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到了一大片街區。面對慘狀,何歆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把兇猛的大火擋住呢?於是,經過細心研究,他設計了這種把山牆抬高的「封火牆」。遠遠高出屋頂的山牆可以隔斷大火,有效防止火勢的擴張。經過幾次測試,何歆發明的封火牆果然起到了極好的消防作用,於是人們紛紛仿效,高聳的封火牆成了徽州民居的一景。後來,人們又對封火牆做了美化,使它的頂部像高昂的馬頭形狀,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馬頭牆。馬頭牆高低錯落,沿著屋頂的坡度呈階梯型疊落而下,一般為兩疊式、三疊式,最多可達五疊,稱為「五嶽朝天」。馬頭牆的頂部通常鋪著精緻的青磚小瓦,白色的山牆,青色的牆頂屋瓦,在顏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錯落有致的疊式形態,又使馬頭牆有了動感,給高大粗笨的山牆增添了幾分輕盈和別致。
馬頭牆的馬頭形狀不僅僅只有修飾意義。明清兩代,徽商聞名天下,不少安徽人遠離家鄉,外出經商,家中的馬頭牆便飽含著希望遠行的家人馬到成功的美好祝願,也有盼望家人早日歸來的熱切期待。徽州一帶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好像萬馬奔騰,自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積極氣象,象徵著整個宗族、整個鄉村、整個地域的蓬勃而旺盛的生機,因此頗受人們的喜愛。馬頭牆的馬頭形狀寄寓的是古徽州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種頗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yamnbza.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