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時,展子禽退居柳下,開創私學書堂教化民眾。他廣招門徒,傳授禮儀文化。因德高望重,從學者越來越多。90歲時他仍在教書,上門求教者百餘人。
展子禽了解先王的制祀原則,堅持傳統的禮儀制度。他的弟子數以千計,他創辦私立教育,比孔子還早一百多年,其學術與教育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孔子與孟子。


2020-01-16_2048362020-01-16_2048302020-01-16_204846

被孟子譽為「和聖」 坐懷不亂柳下惠
文/秦順天
因為心中有道,沒有名利之擾,展子禽上下行止都不計較,他隨遇而安,與世無爭。圖為清 錢維城,花卉冊(三)畫竹之八。(公有領域)
享壽100歲的柳下惠,在妻子眼中是最完美的人,其妻為他取諡號「惠」字。
惠,仁也,古語有柔順、和順之意,柳下惠被孟子譽為「和聖」。
坐懷(槐)不亂
柳下惠本姓展,名獲,字子禽,出身魯國公族,是魯孝公的五世孫。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午時,展子禽降生在魯國的柳下邑(今屬山東省濟寧市鄒城)。當時天象異常,火光入室,文鳥起舞。
公元前701年,20歲的展子禽娶妻,妻子姓姜,是姜子牙的後人
關於展子禽坐懷不亂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據《展氏族譜》記載,結婚五年後,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乙酉,六月十八日,25歲的展子禽曾獨行兗州之東北,遇雨持蓋坐,有一文曲地區的少婦英氏,四顧無處避雨,展子禽招之同坐。婦不得已,坐於其懷間。展子禽始終未有逾禮之舉。
而元代文人胡炳文的《純正蒙求》中記載的是,展子禽一次外出夜宿城門外,有女子來投宿,當時天氣嚴寒,展子禽怕她凍死,遂讓她坐於懷中,用衣服蓋著她,至第二天天明,也沒發生越禮的事情。
還有一傳說,說展子禽外出,途中突遇暴雨,急忙奔到柳下南郊一古剎避雨。一跨進大門,猛然瞥見一女子在殿中擰衣服上的雨水,衣不蔽體。展子禽趕緊停步,返到大殿外古槐下,且背向殿門而坐,任憑大雨澆淋。遂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的美談,後被傳成坐「懷」不亂了。
柳下惠像。(公有領域)
屢受罷黜不易其介
其實不管哪種傳說,故事都大同小異,說明展子禽是位重德輕色的賢者。被孔子稱賢、被孟子尊聖的展子禽,被稱「萬世師表」,是古代道德之楷模,其隆德嘉行不止於此。
展子禽曾做過魯國的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但因直道事人、堅持聖王禮制而數次被罷免。雖然仕途不順,但展子禽的道德學問、正直守信,深得諸國信服,各國諸侯都以高官厚祿來禮聘他,可是都被他拒絕了。有人問他為何拒絕別國的高官相聘,為何一定執意留在魯國?展子禽回答說:「我因以直道事人、不願趨炎附勢而被免官,如果我不放棄這個原則,到哪裡都一樣會被罷免;如果放棄原則,在魯國就可享祿得貴,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父母之邦?」
因為心中有道,沒有名利之擾,展子禽上下行止都不計較,他隨遇而安,與世無爭。有人問他:「您被罷免了多次,看起來卻沒有憂愁煩惱,為什麼呢?」展子禽答曰:「春風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時之悲欣,榮辱豈吾心之憂喜?」
創辦私立教育 比孔子早一百多年
54歲時,展子禽退居柳下,開創私學書堂教化民眾。他廣招門徒,傳授禮儀文化。因德高望重,從學者越來越多。90歲時他仍在教書,上門求教者百餘人。
展子禽了解先王的制祀原則,堅持傳統的禮儀制度。他的弟子數以千計,他創辦私立教育,比孔子還早一百多年,其學術與教育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孔子與孟子。
學堂,古代學生受教育的場所,相當於現今的學校。圖為安徽宏村南湖書院之志道堂。(shutterstock)
夫唱婦隨 志同道合
展子禽享壽一百歲,逝於公元前621年。據說展子禽死後,其弟子們議論著給他取什麼諡號。其妻姜氏說:「你們是要給他寫誄文嗎?你們不如我了解他。」於是姜氏作誄文:「夫子不誇耀自己,德行完備;夫子講誠信,不做損人之事;他柔順圓容,依從習俗,救助百姓,德行廣布。雖屢被廢黜,不改德操,作為溫良謙恭的君子,他永能砥礪操行。……他的諡號,用『惠』字最合適。」因展子禽食邑柳下,故稱柳下惠。
「惠」字,仁也,古語中有柔順、和順之意,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有慈者不忍、諧和之意
以「惠」讚其夫,表明了姜氏對丈夫的敬仰之情,一個男人能給妻子留下如此完美的印象,可見他們夫妻志同道合,夫唱婦隨。姜氏也是百歲後過世的,夫妻皆長命百歲。
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始祖。《展氏族譜》裡有一篇二千多年前的《家范》,以「夫聖妻賢」讚柳下惠及姜氏,說他們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對上孝敬父母,對下寬厚仁慈,夫聖妻賢,可謂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都達到極致。
柳下惠在各諸侯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秦國攻占齊國時,中途經過魯國,當時秦軍下令,必須保護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規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內砍柴的人,要處以死刑。可見柳下惠德行服眾
「和」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概念,孔子、孟子對柳下惠的稱讚也都在一「和」字。孔子稱之他「逸民」,說: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降志辱身,雖屈辱身分,卻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義和理智。孟子更是將柳下惠與伯夷、伊尹、孔子並列尊為聖人,謂之「和聖」。
宋.李唐《采薇圖》以商朝末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材而畫的作品。(公有領域)
不因自己官小而態度卑下;被排擠時從容無怨;貧窮困頓時不憂慮;與鄉下俗俚相處,也覺得很愉快;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操守。與他相處久了,心胸狹隘的會變得寬容大度,刻薄的也會變得厚道老實。世上多了柳下惠這樣的人,大概就會真正「諧和」了。@*#
參考資料:
《論語》
程樹德《論語集釋》
《列女傳》卷二《賢明傳‧柳下惠妻》
《展氏族譜》
《孟子》
《戰國策‧齊策四》
被孟子譽為「和聖」 坐懷不亂柳下惠 | 才子佳人 | 大紀元 http://bit.ly/389E5Ok


魯國有個寶貝,叫作岑鼎。這隻岑鼎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雄壯,鼎身上鑄上了精緻美麗的花紋,讓人看了讚歎不已。魯國的國君把它看作鎮國之寶。
某年,齊國向魯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魯國勢弱兵敗。魯國國君只得派出使者向齊國求和。齊國有個條件:要求魯國獻上岑鼎以表誠意。魯國的國君很是著急,不獻吧,齊國不願講和;獻吧,又實在捨不得。如何是好呢?左右為難之際,魯國大臣出了個主意:「大王,齊人從未見過岑鼎,我們何不另獻一隻鼎去,這樣既能簽訂和約,又能保住鎮國之寶。」「妙啊!」魯國國君欣然接受。
於是,魯國悄悄地換了一隻鼎獻給了齊國的國君。齊國國君左看右看,總覺得這隻鼎雖也稱得上巧奪天工,似乎還是不如傳說中那樣好,再加上魯國答應得這樣爽快,便懷疑起這隻鼎的真假。然而如何才能驗證它的真偽呢?一位聰明的大臣建議:「聽說魯國有個叫柳季(柳下惠)的人,是魯國最講信用的人,畢生沒有說過半句謊話。我們把柳季找來。」齊王同意了這個建議,派人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了魯國國君。
魯國國君沒有別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請來,對他把情況講明,然後央求他說:「就請先生破例說一次假話,以保全寶物。」柳季沉思了半晌,嚴肅地回答道:「您把岑鼎當作最重要的東西,而我則把信用看得最為重要,它是我立身處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輩子的努力信守的東西。現在大王想要微臣破壞自己做人的根本,來換取您的寶物,恕臣無法辦到。」魯國國君聽了這一番義正辭嚴的話,知道再說下去也沒有用了,就將真的岑鼎獻給了齊國,簽訂了停戰和約。
柳季在利益衝突、生死關鍵仍能堅守做人的底線——誠實,實在難能可貴。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放棄做人的根本。柳季確實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賢者。
柳季與岑鼎 http://bit.ly/33pt8aa

2020-03-18_1333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