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銘文意謂:周厲王遵循文王、武王之德,勤奮於四域疆土的鞏固。時有南方敵軍來襲,厲王親征勝戰。厲王為感謝上蒼保祐,作此「宗周寶鐘」,以誌功勳、以陳宗廟奏樂,祈降福子孫,永保太平。
宗周鐘之<宗周>為此來。


銘文大意為:厲王時有南方的服子,大膽來犯周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服子都城,服子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祐,特作此「宗周寶鐘」,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


宗周鐘是周厲王作器,鐘上鑄刻123字金文,為世上單件銘文青銅甬鐘最多者。清高宗乾隆年間編纂的《西清古鑒》稱之「周寶鐘」。
銘文原文
王肈遹眚(省)文武,堇(覲)疆土。南或(域)報(服)孳(子)敢臽(陷)處我土,王享(敦)伐其至,□(撲)伐氒(厥)都,報(服)孳(子)迺(乃)遣閒來逆卲王,南屍(夷)東屍(夷)具(俱)見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有)成,亡競。我隹(唯)司(嗣)配皇天,王對乍(作)宗周寶鐘。倉倉悤悤,耑耑雝雝(雍雍),用卲各(格)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上,磇磇(勃勃)豐豐(蓬蓬),降余多福。福余順孫,參(叄)壽隹(唯)琍(利),[害夫](胡)其萬年,畯保□(四)或(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

宗周鐘,又名「㝬鐘」或「胡鐘」,乃西周厲王存世最重要之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1]計有銘文123字,記載厲王征服南方諸小國的故事,是商、周兩朝甬鐘單件銘文之最,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肈遹眚(省)文武,堇(觐)疆土。南或(域)奴孳(子)敢臽(陷)处我土,王享(敦)伐其至,□(撲)伐氒(厥)都,报(奴)孳(子)迺(乃)遣閒來逆卲王,南尸(夷)東尸(夷)具(俱)見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有)成,亡競。我隹(唯)司(嗣)配皇天,王對乍(作)宗周寶鐘。仓仓鏓鏓,耑耑雝雝(雍雍),用卲各(格)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上,磇磇(勃勃)豐豐(蓬蓬),降余多福。福余顺孫,参(叁)壽隹(唯)璃(利),㝬(胡)其万年,畯保□(四)或(域)。
釋讀2:王肈遹省文武堇疆土。南或服孳敢臽處我土,王享伐其至,撲伐氒都,服孳迺遣閒,來逆邵王,南人東人具見廿又六邦。隹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有成,亡競我隹,司配皇天。王對乍宗周寶鍾,倉倉囪囪,耑耑雝雝,用邵各不顯且考先,先王其嚴在上,磇磇豐豐,降余多福。福余順孫,參壽隹琍㝬其萬年,畯保三或。
https://is.gd/8JDMrT
--------------------
故宮典藏3F--宗周鐘與毛公鼎  https://is.gd/pf0Qlq
禮器之中,『鼎』、『鐘』皆為禮器。
古時「金」也泛指黃澄澄的銅,故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銅禮樂器以鐘、鼎為首,故亦名「鐘鼎文」。在銅器上鏤鑄銘文,以述功紀德、祀享於宗廟,藉以光宗耀祖、傳及子孫,既是真切的史料實錄,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寶貴源頭。
「宗周鐘」西周厲王所製的祀祖樂器,是存世最重要的天子作器。鐘身共有36枚乳丁,鐘銘123字。
銘文意謂:周厲王遵循文王、武王之德,勤奮於四域疆土的鞏固。時有南方敵軍來襲,厲王親征勝戰。厲王為感謝上蒼保祐,作此「宗周寶鐘」,以誌功勳、以陳宗廟奏樂,祈降福子孫,永保太平。
宗周鐘之<宗周>為此來。
厲王率軍親征,追至濮國都城,濮君於是遣使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二十六個邦國代表,也隨同覲見。
「毛公鼎」則是西周宣王的叔父兼重臣-毛公所鑄禮器,腹內鑄銘32行500字,是舉世最長的銘文。
西周晚年厲王政策失當,諸侯叛王,厲王被流放彘地,毛公受周宣王冊命,統領朝廷百官,負責周王內外大小政及所有出入政令的布達...毛公鼎之<毛公>為此來。 https://is.gd/pf0Qlq


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紀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鐘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撰稿:游國慶)
商代,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鐘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鐘」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鐘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宗周鐘的銘文自鐘身正中起讀,接著左下角,再轉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約123字,是商、周單件鐘銘最長者。銘中因為有一個人名「」,可與周厲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為周厲王之器;銘文大意為:厲王時有南方的服子,大膽來犯周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服子都城,服子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祐,特作此「宗周寶鐘」,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 https://t.ly/1r5L8


故宮珍寶解說


西周晚期 宗周鐘(害夫鐘) < 精選圖像下載 < 故宮Open Data專區


西周「宗周鍾銘文」

宗周鐘的銘文自鐘身正中起讀,接著左下角,再轉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約123字,是商、週單件鍾銘最長者。銘中因為有一個人名「」,可與週厲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為周厲王之器;銘文大意為:厲王時有南方的濮國,大膽來犯週土,厲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鞏固疆土,揮軍攻敵,直追到濮國都城,濮君只好派使者來迎,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邦國代表,也隨同朝見。厲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寶鐘」,並祈求先王們降賜子孫福壽,安保四方太平。西周晚期宗周鐘高65.6公分,舞縱23.1公分,橫30公分,兩於相距26.2公分,兩銑相距35.2公分,重34.900公斤鼓上飾首紋篆間飾兩頭獸紋。舞上飾竊曲紋甬上飾夔紋。紀錄厲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凡二十六邦來朝臣服,「有成亡競」,功烈彪炳,厲王遂鑄鍾銘記此事,並以祀上帝百神與祖考先王,祈求降福長壽,永保天下。


宗周鐘身上的銘文
周厲王姬胡(?―前828年),華夏族,姬姓,名胡,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王,公元前878年至前841年在位。約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在位期間,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即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准國人依山澤而謀生,藉以剝削人民。他違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澤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
宗周鐘為西周厲王所制的祀祖樂器,造型嚴整、銘辭淵雅,是存世最重要的天子作器。宗周鐘是清代宮廷舊有的收藏,應該是厲王下令鑄造的,用來記錄自己的豐功偉業。
宗周鐘
古人在祭祀或宴客時,音樂是一項很重要的陪襯,據傳周公制禮作樂,使青銅樂器也和青銅禮器一樣,成為廟堂上不可或缺的陳設。
商代,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鍾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鍾」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在外形上最為醒目的特徵是,鐘身上所裝飾的36個像刺蝟般的「乳突」,又稱為「枚」。有學者認為乳突可以用來調音,但大部分的學者多半認為乳突只是一種裝飾,藉由立體突出的乳突,為整件作品增添華麗莊重的氣質。
青銅樂器被敲奏之後,能夠發出悠揚、宏偉而深遠的樂音,產生「聲如洪鐘」的壯麗美感,這種樂音所產生的聽覺效果,具有宗廟的莊嚴氣氛,就如同視覺上的獸面紋一樣,都能使人油然產生敬畏之心。在宗周鐘的銘文中,提到了希望藉由寶鍾所發出的急促而和諧的樂音,祈求祖宗先王神祇的降臨,賜福給後世子孫。


宗周鐘屬於青銅禮器中的樂器,是王室宗廟中祭祀所用的禮器,可以在儀式場合上營造出莊嚴的氣氛。它最引人注目的外形特徵,就是三十六枚高高突起、排列整齊的乳丁;而在每排乳丁之間的長方形,內有斜對角構圖的S形雙龍圖案,鐘身的下半部則裝飾著兩隻身體圓轉的龍紋。 在目前所知道的西周青銅器中,大部分都是由各諸侯國自行鑄造的,由周王親自下令鑄造的作品非常少見,故宮珍藏的宗周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西周厲王的自作寶器。這類結構的銅鐘可在鐘身下部的中央和側邊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樂音,因此稱為雙音鐘,如果將大小不同的鐘編成一組,可以演奏複雜的音樂,而宗周鐘可能即是一套編鐘中的一件。 鑄刻在鐘面上的一百二十多字銘文,告訴我們宗周鐘的來歷:當時西周厲王親自領軍,原本要討伐進犯的南國,沒想到附近二十六個國家全都稱臣降服了。周厲王為了感謝祖先眾神的庇祐,於是特別鑄造這件宗周寶鐘,記錄下自己的豐功偉業,並將它陳列在宗廟中,希望藉由寶鐘和諧的樂音,祈求先王們賜福後代子孫,永保四方太平。整篇銘文用辭典雅,內容恢宏,可以說是西周晚期帝王親征的一則重要史料。


「宗周鐘」,又名「讀音通胡鐘」、「胡鐘」,為西周厲王所製的祀祖樂器,造型嚴整、銘辭淵雅,是存世最重要的天子作器。
鐘身兩面共飾三十六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甬柄高直,氣勢莊嚴。銘文122字(重文9、合文3),自鐘體正中鉦部讀起,接鼓左,再轉至背面鼓右,作器者「讀音通胡」,《史記‧周本紀》記周厲王名「胡」,「胡」「讀音通胡」二字音近可通,故學者推定器主為周厲王。
銘文意謂:厲王遵循文王、武王之德,勤奮於四域疆土的鞏固。時有南方的濮國之君,大膽來犯周土,厲王率軍親征,追至濮國都城,濮君於是遣使表示臣服,同時南方及東方的二十六個邦國代表,也隨同覲見。厲王為感謝上帝與百神的保祐,作此「宗周寶鐘」,以誌功勳、以陳宗廟奏樂,並祈先王降福子孫,永保四方太平。
宗周鐘於清代初期已入藏宮中,何時出土,未見著錄。1978年陝西扶風齊村出土「讀音通胡簋」,鑄銘一二四字,也是厲王胡精鑄的禮器,可與本鐘參證。
鐘鼎彝銘─漢字源流展_宗周鐘 http://bit.ly/35GkK67



宗周鐘,又名「㝬鐘」或「胡鐘」,乃西周厲王存世最重要之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1]計有銘文123字,記載厲王征服南方諸小國的故事,是商、周兩朝甬鐘單件銘文之最,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肈遹眚(省)文武,堇(覲)疆土。南或(域)奴孳(子)敢臽(陷)處我土,王享(敦)伐其至,□(撲)伐氒(厥)都,報(奴)孳(子)迺(乃)遣閒來逆卲王,南尸(夷)東尸(夷)具(俱)見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有)成,亡競。我隹(唯)司(嗣)配皇天,王對乍(作)宗周寶鐘。倉倉鏓鏓,耑耑雝雝(雍雍),用卲各(格)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上,磇磇(勃勃)豐豐(蓬蓬),降余多福。福余順孫,參(叄)壽隹(唯)璃(利),㝬(胡)其萬年,畯保□(四)或(域)。
釋讀2:王肈遹省文武堇疆土。南或服孳敢臽處我土,王享伐其至,撲伐氒都,服孳迺遣閒,來逆邵王,南人東人具見廿又六邦。隹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有成,亡競我隹,司配皇天。王對乍宗周寶鍾,倉倉囪囪,耑耑雝雝,用邵各不顯且考先,先王其嚴在上,磇磇豐豐,降余多福。福余順孫,參壽隹琍㝬其萬年,畯保三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