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義經、楠木正成、赤穗復仇武士、吉田松陰、西鄉隆盛
歷史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不論各國、各民族皆會出現忠勇愛國者,歷史學家、小說家、戲曲作家們也絕不會遺忘他們。歷史上因有這類英雄豪傑人物,方能增添歷史的光彩,這就是為何西方的騎士道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縱使許多是想像的情節。例如中國關羽、岳飛的忠勇形象在中國民間以及海外華僑所居之地,祭祀的廟宇多到不可勝數,成為中國武廟的代表。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日本是全世界最擅長欣賞忠勇愛國的民族,這與武士道的流行擺脫不了關係。
日本歷史上的忠勇愛國形象者不知凡幾,以下筆者從戰前日本的國民精神修身之類的書籍中,以及戰前論武士道著作中最常被提及的人物,依其出現歷史的先後順序,列出源義經、楠木正成、赤穗復仇武士、吉田松陰及西鄉隆盛等五位最具代表性之歷史英雄與事件說明之。
首先是源義經(1159-1189),義經素有日本的軍神、戰神、武士之花、武士道的先驅者之稱。民間稱其為九郎判官,係平安末期的著名武將,作為悲劇優秀之兵略家與指揮家,一生中充滿傳奇,是源、平時代日本許多文學作品之來源。義經22歲時與被流放的兄長賴朝初次相會,二人誓滅平家,成為賴朝部將,為其兄長東征西討。1184年,在宇治川之戰大破同族木曾義仲(源義仲),一戰成名。隨即又在一之谷合戰(1184年2月7日)大破平氏軍隊、屋島合戰(1185年2月19日)敗平氏海軍,終在壇之浦之戰(1185年3月24日)徹底擊潰平氏海軍,平氏一門遂滅。義經由於功高震主,遂成為有功而遭忌的凱旋將軍,終至兄弟反目,遂又亡命到東北藤原秀衡處受其庇護,但秀衡死後,其子泰衡受源賴朝所迫,於1189年潤四月命部下突襲義經位於衣川的住處,義經先殺妻及四歲女兒,再自殺,享年31歲
源義經在短暫的三十歲生涯中,由於戰功彪炳,被推為戰神,又加上悲劇性的結果,不僅引起後代文學者的同情,同時也經其渲染,成為武士道景仰的對象。記載有關源義經的作品有《吾妻鏡》(十三世紀作品)、《平家物語》、《義經記》(室町時代作品)、《源平盛衰記》等流傳於世。再者,義經死後有種種傳說,依據《鎌倉大日記》,義経首級被埋於藤澤,即今之藤澤阪戸町,這裡有一龜形丘陵地的白旗明神社鎮作守護著。神社附近,據傳即是洗頭顱之井處,此處乃成為日本國民英雄、武士道神靈景仰之處。另外,亦有傳說義經未死,從東北入北海道成為蝦夷族愛奴王,更遠渡入中國滿洲,成為清朝人之祖先,更有附會說成是成吉思汗,故在戰前有小谷部全一郎著有《成吉思汗は源義経也》(富山房,1924)。義經的悲劇日後在江戶時代的十八世紀中期以《義經千本櫻》的故事劇本流傳更廣,而與《菅原伝授手習鑑》及《忠臣藏》成為江戶時代被譽為人形淨瑠璃、歌舞伎的三大名作,成為日本婦孺皆知的武士精神典範。
義經戰前已如此受歡迎,多被當作英雄偉人看待,又由於義經以約三十歲的年輕歲月,即展現其軍事才能的天分,也成為鼓舞少年的最佳勵志讀本。戰後有關源義經的著作如雨後春筍,似乎比戰前更為熱門,傳記與小說超過上百種,其中最著名的是司馬遼太郎的《鎌倉戰神源義經‧初陽之卷》及《鎌倉戰神源義經‧逆浪之卷》。又及,NHK大河歷史小說戲劇,早在1966年拍過《源義經》,更在2007年重拍,遂再掀起源義經的熱潮。由此可知,源義經這位悲劇性的英雄,已成為日本人談論武士道精神的典範
其次的武士道代表人物是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的武將楠木正成(1294-1336),正成也是被奉為日本軍神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傳說其母親係在毘沙門堂祈求得子,經拜謁百日而孕生之小孩,故日後有毘沙門天王的化身之傳說。正成八歲嘗為小僧,在寺院中受學,十五歲入兵法家多聞丸學兵法。1331年在赤坂城舉兵欲推翻專政的鎌倉幕府,號召各地勤皇,正成起兵響應,鎌倉幕府視之為參與反叛的「惡黨」。後醍醐天皇雖兵敗遭流放,正成率楠木一族人在河内、大和、伊賀等地與幕府軍周旋對抗。1333年在千早城攻防戦中,幕府大將足利尊氏陣前倒戈,遂滅京都的六波羅探題(京都守護),新田義貞(1301-1338)亦乘機起兵,滅鎌倉幕府。正成因勤皇而大有功於皇室,被封為及之守護。天皇親政不久,足利尊氏反叛朝廷,正成與新田義貞起兵討伐,在戰敗,後醍醐天皇再度逃亡。不久,在東北軍的支援下,正成以其策略擊破足利大軍,收復京都。足利尊氏集兵力,再次進逼京都,正成雖獻棄京作持久戰之策,然未為天皇接受,遂與足利氏決戰,終在中全軍覆沒,正成之子正行,弟正季均戰死。正成臨死之際,問其弟:「此後若可再生的話?」弟正季回答:「即使再生七次,亦欲推倒朝敵」,正成亦回答:「然也」(さもあらん),這就是流傳千古的「七生滅敵」或「七生報國」。
綜觀楠木正成之事蹟,為日後武士道提供最佳的題材。首先,正成是勤皇倒幕形象,故德川幕末勤皇武士,皆以之為效法對象。一開始,明治天皇特地在正成戰死之地下令建立神社,以紀念楠木正成一族的忠貞報國、捍衛皇室的功勞,於1872建立完成,並在廣場前樹立正成的銅像。其次,楠木正成足智多謀,擅長兵法的形象也成為武士道兵法家們推崇,更流行所謂的楠木流派的兵法。戰前有「大日本楠公會」的組織,以慶祝及推廣楠木正成的勤皇事業為主。
戰前有關楠木正成的傳記與研究不下百種,遠比源義經還多,當然與正成的勤皇事業息息相關,筆者不再列表。就出版狀況來看,約略可窺幾項特色:首先,楠木正成在維新以後,不論在哪一時代都相當受到歡迎,故從明治、大正到昭和時代均有相當的出版書籍,足見楠木正成做為武士道精神代表人物是相當具有其持續性。其次,從1918年開始即有直木三十五的《楠木正成》的小說,這部小說流行相當廣,在戰後也是相當流行。再者,從1923年後日本知識界開始陸續注意到楠公夫人的形象,有傳記與戲劇版,有助於推廣女性作為忠君愛國的養成教育。最後,1935年有關楠木正成的傳記有增多的趨勢,這雖與楠木正成逝世六百週年有關,但也與日本擴大在中國的戰事息息相關,楠木正成順理成章地成為愛國教育宣傳的最佳忠勇愛國的勤皇人物。
談論武士道精神代表人物必不可跳過江戶中期赤穗四十七武士為主君復仇的事件,該事件發生在公元1703年1月30日(元祿15年12月14日),時值德川時代已開國近百年。本書上一章(第四章)即分析赤穗復仇事件所引起的武士倫理爭議,對其來龍去脈不再贅述,這裡著重的是復仇武士如何被後代形塑其武士道意象。約而言之,赤穗武士復仇所展現的武士道精神形象,至少有三大特徵:首先是武士們眾志一心完成主君的遺志,表現出崇高的忠勇獻身的精神;其次是復仇武士們隱忍了一年九個月,忍受長時間世人的羞辱,十足凸顯「堪忍」是武士的高潔德性;復次,締造了大石良雄這位核心的領袖人物,以其優秀的兵法成功地完成整個復仇行動。此一復仇事件之後,日本歌舞伎、能劇、木偶劇、繪本更以此事件為主題,多以《仮名手本忠臣蔵》版本流行於世,成為德川時代家喻戶曉的忠臣典範;由此《忠臣藏》延伸出《女忠臣藏》、《歐洲忠臣藏》的劇本,不僅如此,現代日本時代劇對於忠臣藏也不僅一拍再拍,並透過教科書與研究者的鼓吹,使之成為忠義復仇的武士道典型,深烙在日本人思維中,而形成日本人的集體歷史記憶。戰前有關赤穗事件、大石良雄及其戲劇作品的著作,光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近代數位圖書館之檢索分類就超過上百種,可見其風靡程度,本章不再一一載入。毫無疑問,赤穗復仇事件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武士道精神象徵。
幕末維新之際足堪武士道精神代表人物者,當屬長州藩士吉田松陰(通稱寅次郎,別號二十一回猛士,1830-1859),由於松陰門下締造出許多知名的維新功臣,故維新以後吉田松陰成為熱門的武士道精神代表人物。吉田松陰被明治時代的平民主義者德富蘇峰(名豬一郎,1863-1957)稱之為「革命的急先鋒」、「維新革命的健兒」,出身長州藩之萩城(今山口縣),幼即從叔父學山鹿兵學,由於禪機早悟,年僅十一歲(1840年)已能向藩主講解兵書,並得到讚賞。松陰一度違背藩命考察東北,並訪水戶學者,甚感尊皇攘夷思想之學風。24歲與其師佐久間象山共謀海外視察,翌年與一友欲共登美艦赴海外,但被拒自首就縛。以後松陰的生活大部分均在獄中或幽室中渡過,專門讀書與講學,在獄中則向獄囚親友講《孟子》,出獄軟禁之際也向學生講《孟子》,27歲撰成《講孟餘話》,門弟子日進,29歲與同志十七名立血盟欲刺殺幕府老中間部詮勝(1802-1884),30歲幕府發動安政大獄,松陰被押解江戶處死,門人伊藤博文(俊輔,1841-1909)、木戶孝允(初名桂小武郎,1833-1877)收其遺骸。由於他的犧牲,點燃倒幕之火,鼓動其他雄藩,加速幕府政權的崩潰。
松陰在短命的生涯中,由於講學的松下村塾孕育出明治維新人才特多,如在明治政府有爵者六名(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品川彌二郎、山田顯義、野村靖、松本鼎),贈記者十八名(比較有名者如久坂玄瑞、高杉晉作、木戶孝允……),為日本史上僅見,本人亦被視為維新開國之大勳臣。明治維新以後,於1882年在松陰的故鄉幽囚之處,興建「松陰神社」,配合明治維新功臣的故鄉之主題,成為山口縣觀光與參拜的一大特色。
松陰這位幕末維新功臣,在明治到昭和時代成為滅私奉公的崇拜天皇的忠君人物,已成為武士道近代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戰前為松陰寫傳記作品者不少,又不斷翻刻松陰之著作廣為閱讀者亦多,甚至在戰後松陰之魅力亦不減,研究與討論者頗多。揆諸戰前松陰的傳記有兩大高峰期,即在明治時代與1937年以後中日戰爭開始之年,大正期間及昭和初期呈現作品較少的階段。筆者以為明治時期之所以流行,或許與明治維新功臣有諸多松陰弟子有關,而其中德富蘇峰的《吉田松陰》傳記最為流行,頗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至於昭和12(1937)年以後吉田松陰的傳記又再度流行,或與中日情勢的緊張關係有關,松陰堅定的愛國心成為戰爭期間鼓吹國人盡忠效死的最佳素材。
最後介紹的代表人物是明治維新第一功臣西鄉隆盛(1827-1877)。西鄉也被稱為最後的武士道象徵的代表人物。西鄉出身薩摩藩(今鹿兒島),生活年代與松陰同時,長松陰三歲,他雖是明治維新的締造大功臣,但在近代歷史上卻有兩個矛盾的形象,一個是在明治體制內的陸軍大將、參議的西鄉隆盛;一個是在明治體制外,如東京上野公園野人般的銅像,抵抗明治政府的西鄉隆盛。西鄉在維新之際締造了維新政府,卻在十年後舉兵對抗這個新政府,造成的死傷比明治維新的戊辰戰爭(1868)還慘烈,這就是著名的西南戰爭(1877)。這場戰爭導火線是西鄉因征韓論而下野歸鹿兒島,又不滿維新權貴的腐敗,在鹿兒島訓練三千弟子兵,對維新政府不滿的不平舊武士響應西鄉者日多,儼然形成一獨立的西鄉王國,終至爆發這場維新後所見的國內最大也是犧牲最多的西南戰爭。因此日本近現代學者最爭議的一名英雄人物即是西鄉隆盛,他既是明治維新之最大功臣,卻也是明治政府的叛臣。忠誠乎?反逆乎?無論如何,西鄉在維新前後的評價都是極高的,其魅力至今在日本仍不減,鄭學稼《西鄉隆盛傳》即指出,從明治22(1889)年起到侵略中國之戰爭,日本發生了五次的西鄉熱,他的形象在戰前有「亂臣賊子」、「征服東南亞的偉大武士」、「實現大陸治國宏圖的萬世英雄」,戰後則有批判西鄉為「軍閥的代表」、「國賊」者,也有尊西鄉為「自由民主的政治家」。總之,在近現代歷史家或小說家筆下的西鄉,都是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他既是締造明治維新的大功臣,同時也是令人景仰的為理想而殉身的英雄悲劇人物
明治天皇的儒學侍講官元田永孚(1818-1891)稱西鄉為「振古之豪傑」,明治天皇本人稱西鄉對明治維新的功績為:「不能割捨的既往之勳功」,即使西鄉是發動戰爭的「朝敵」,戰爭三年後(1880)地方政府即為西鄉蓋西南戰士墓所,筆者曾親自造訪,但見上萬座的墓碑林立,最小年紀還有14歲者,不禁令人驚悚,亦不勝欷噓。1922年在墓所旁更蓋有「南洲神社」,供人憑弔。今日鹿兒島市到處有西鄉的歷史遺跡,並蓋有「維新故鄉館」以紀念西鄉。西鄉的歷史功過似乎已從以上諸歷史人物的評價而得到肯定,即使現代國民或歷史教科書中對西鄉的評論也都是正面的。
總之,上述列舉人物在其死後均有其神社,建立神社時代多以明治維新前為主的代表人物,且其神社多為明治時代所頒下設置的,並成為國民精神修養書的核心人物,乃至軍歌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具有官方意識型態下的主導作用。同時,明治天皇也透過冊封歷史上一些勤皇武士,使之成為群眾祭拜的神聖人物,具有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所說「卡理斯瑪(charisma)」的支配作用。韋伯曾定義卡理斯瑪這類領袖支配人物需具有「異於常人」、「被對待具有超自然或超人的權力或性質」、「在起源上被視為神聖或作為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物在古代的武家政權統治者(即將軍)下常被視為威脅其政權者,而他們的故事及事跡多在民間戲曲裡流傳,如今透過天皇下諭為之建造神社,凸顯其領袖魅力的卡理斯瑪性格,如是天皇本人則又是卡理斯瑪中的卡理斯瑪,可見這樣的冊封儀式具有宣示「神聖中的神聖」的天皇權威作用,把以往武士階級基於武士職分倫理的「為主君」(許多情形盡忠的對象是藩主並非天皇)的獻身倫理,全集中到「天皇」。由是可知,像宮本武藏(1584-1645)這類獨立劍客而與國家或天皇無關的武人,自然就在封神榜之外了。博客來-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內容連載 http://bit.ly/2XeLpnF


博客來-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內容連載


電光影裏斬春風: 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 張崑將 著 - Google 圖書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背後 被人忽略三大隱藏
2017-06-09 由 燕說歷史 發表于歷史
發生在1868年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一件大事。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彈丸小國成長為資本主義列強,軍事實力大幅度增長,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毫無疑問,明治維新對於日本非常重要。對於日本維新的功臣,一般人認為首推「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
其實,明治維新是由薩摩藩和長州藩推動的,薩摩藩和長州藩內部的大批文臣武將都是功臣,「三傑」只是其中的職務最高的實權派人物,是薩摩和長州功臣的代表。
「三傑」只是台前的人物,他們的榮光讓當時的人和後人銘記。其實還有幾個「幕後」人物為明治維新和日本強大做出巨大貢獻,成為「幕後」的大BOSS。他們是:
第三:吉田松陰
熟悉日本歷史的大概都知道此人。1853年,日本遭遇「黑船事件」,被迫打開國門。日本青年吉田松陰看到西方國家的先進,受到很大刺激。吉田曾經和好朋友一起偷偷跑到美國軍艦上,想讓美國人帶他們去美國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
被美國人拒絕後,吉田松陰和好友被幕府判坐牢兩年。吉田松陰出獄之後,到松下村塾教學。吉田具有深厚的漢學功底,教授學生陽明心學和尊王思想,主張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主張富國強兵,然後侵略中國朝鮮和印度。
吉田松陰陰謀倒幕,最終被幕府殺掉,終年29歲。雖然吉田松陰只教了兩三年學,但是他的弟子們卻成後來明治維新的中流砥柱。吉田比較有名的弟子有高山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等,他們被統稱為松陰門下。
吉田松陰如果不死的話,成為日本首相應該沒啥問題。
第二,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出身於土佐藩富商兼鄉士(最下級武士)家庭,身份低微,本來沒有機會參與政治,更沒有機會名留青史。但是龍馬趕上了風雲際會、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強行躍上了歷史舞台。
坂本龍馬是大商人,在日本商界開創多項第一,但是他不是官員,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參與政治,他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主要是他幹了以下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他在1866年提出「船中八策」。內容(1)奉還政權;(2)設上下議政局;(3)登用天下人才;(4)廣泛採納公議修改條約;(5)重新撰定法典;(6)擴充海軍;(7)設置親兵保衛帝都;(8)就金銀物價制訂與外國相等的法令。
幕府將軍看到「船中八策」後,受啟發宣布「大政奉還」。名義上把權力交還給天皇,實際仍保留實力。
1868年明治維新成功後,天皇新政府頒布「五條誓文」,竟然和「船中八策」基本一樣,坂本龍馬才聲名鵲起(此時龍馬已經死了)。
第二件事,他促成薩摩藩和長州藩的聯合。
當時,幕府開始醞釀第二次進攻長州藩。如果擊敗長州藩,長州藩將被毀滅。坂本龍馬雖然只是鄉士、布衣、商人,但是他很愛國,他經常想的是:日本的明天什麼樣?日本該如何發展?正是他憂國憂民,他才能提出「船中八策」。
這次長州藩面臨滅頂之災,坂本龍馬不想看到這個結果,他想讓幕府和長州藩都活的好好的,共同振興日本。
於是,他想到一個主意:促成長州藩和薩摩藩的聯合,只有這樣才能保住長州藩。
具體怎麼完成呢?坂本龍馬恰好和長州藩、薩摩藩的實權人物都有不錯的關係。接下來,坂本龍馬自備乾糧,找到長州藩的木戶孝允和薩摩藩西鄉隆盛,說明來意。原本是死敵的兩個藩最終同意見面談判並暗中結成同盟,共同對抗幕府。長州藩用糧食從薩摩藩購買了大批軍火,抵擋住了幕府的進攻。
1868年,長州藩和薩摩藩聯合起來推翻幕府,建立新政府,開始了明治維新。但是愛國者坂本龍馬沒有看到這一天了,龍馬前一年被刺客刺殺了,終年31歲,到底誰派的刺客一直是個謎。
第一,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
1867年1月,日本倒幕派軍隊和幕府軍在鳥羽伏見地區展開激戰,最終幕府戰敗。很多史書上說,此戰以後,幕府元氣大傷,最後只能投降。
其實,幕府的財力和人口遠遠高於薩摩藩和長州藩等組成的倒幕派。更重要的是幕府將軍仍然擁有很大的威望,幕府依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全國絕大多數大名還處於觀望狀態,只要將軍親自出來號召幕府統治下的民眾一起抵抗倒幕派,幕府勝算仍然很大。
但是,德川慶喜拒絕了,他認為如果雙方血戰到底,不論結局如何,一定會讓日本元氣大傷,那麼日本不但無法崛起,在列強的威逼下,可能生存都是問題。
於是,在幕府依然擁有全國四分之一土地和人口,具有翻盤機會的情況下,德川慶喜帶領手下不戰而降。這樣日本極大的減少了內耗,保存了國家實力。
德川慶喜投降後,新政府又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最終平定支持幕府的殘餘勢力。
如果德川慶喜選擇不投降,很難想像日本會打成什麼樣。正是由於慶喜的巨大貢獻,後來慶喜被封為公爵,慶喜一直到1913年才死去。
以上三人都為日本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支撐他們的正是他們為國著想勝過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背後 被人忽略三大隱藏BOSS - 每日頭條 http://bit.ly/34ZbaLb


日本「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他的出現讓德川幕府走到了盡頭
2017-06-06 由 歷史烙印 發表于歷史
日本庶民英雄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是「明治維新三傑」之一,他出生於薩摩藩的下級武士家庭,但卻與其他革命志士一起締造了新的日本。他一生最大的功業就是在19世紀末領導武裝力量推翻了統治日本兩百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建立起新的日本。與木戶孝允不同的是,西鄉隆盛這位出身平凡的庶民英雄身上更多地散發出一種博覽群書、蘊涵深厚古典文化氣息的文人氣質。
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的童年
19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日本政治、經濟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這個時期,先後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明治天皇、木戶孝允等一系列英雄仁主出生,可以說是亂世造就了英雄,也可以說是英雄改變了亂世。
1828年1月23日,在日本薩摩藩鹿兒島城下下加治屋町山御勘定方小頭西鄉九郎的家裡,又一個未來英雄出生了。西鄉九郎只是個下級武士,他當然不知道自己的長子將來會給日本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男人和父親,因為第一個兒子的出生而歡欣喜悅。他看著這個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微笑,想把世界上最美的東西捧到兒子面前。他給兒子取名小吉,讓兒子接受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親自教導他練武、讀書。
小吉很聰慧,在父親慈愛的教導下成長得很快。按照日本的傳統,1841年,13歲的小吉舉行了成人儀式,並改名為吉之介隆永,他還參加了下加治屋鄉中的青年組織「二才組」。由於當時練武時傷了右腿膝蓋,他放棄了習武,開始專心學習儒、軍知識。
1844年,16歲的西鄉為了生計,到郡役所充當「郡方書役助」,並且深受當時硬漢郡長迫田太次右衛門利濟所提出的「農民是國家的根本」思想的影響。他在工作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學習,和大久保利通一起向伊藤茂右衛門學習陽明學及朱子的《近思錄》,還向福昌寺的無參和尚學禪,這些都對西鄉忠孝仁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鄉隆盛銅像
西鄉的志向
1854年,西鄉因向藩主島津齊彬提出了減輕農民負擔問題而成了島津齊彬的親信。此時他對島津齊彬在藩內倡導施行的富國強兵政策有所了解,並十分敬佩。同樣,齊彬也很欣賞這個雖然有點殘疾卻有著剛強意志的男孩,所以十分願意與他談論時政,在江戶的三年里,時刻都帶著這個孩子。西鄉為了「公武合體」運動而奔波,並結識了老中阿部正弘、越前藩藩主松平慶永、水戶藩藩主德川齊昭等開明人士,堅定了他勤王和改革幕政的意志,並很快成長為一名頗有名氣的改革志士。
1858年8月,齊彬突然去世,這對西鄉造成了嚴重打擊,他甚至一度想隨齊彬而去。後經好友京都清水寺勤王僧月照的勸導,才打消了這個念頭,並立誓繼承齊彬改革幕政的遺志,後因受「安政大獄」的影響,被流放到奄美大島龍鄉,並在那裡囚居了三年。三年的島上生活,使他感受到了島民生活的貧苦,也讓他明白了幕府統治的腐朽,加強了他反幕府的決心。
西鄉銅像下的銘文
西鄉入獄
1862年,當時掌握薩摩藩實權的島津久光正實行勤王方針,並任用了西鄉的好友大久保利通、小松帶刀等為謀臣,進行「公武合體」活動。西鄉因為其改革的名望,被召回了薩摩藩,島津久光希望他可以到京都活動,為薩摩藩率兵入京勤王打基礎。但西鄉並沒有執行久光的計劃,而是參加了大阪正在進行的「尊王攘夷」運動。久光一怒之下又將西鄉逮捕,並把他流放到奄美群島中的德之島。不久,西鄉隆盛又被押送到沖永良部島。
兩年的獄中生活使西鄉更加堅定了推翻幕府、致力改革的決心。1864年,西鄉被久光召回薩摩藩,並委以藩中陸、海、空實權的重任,開始了他人生中的新篇章。
日本「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他的出現讓德川幕府走到了盡頭 - 每日頭條 http://bit.ly/33NHcJU


吉田松陰(1830年9月20日(文政13年舊曆8月4日)-1859年11月21日(安政6年舊曆10月27日)),名矩方,字義卿,號松陰,又號二十一回猛士,幼名寅之助或大次郎,通稱寅次郎。長州藩武士,名列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在井伊直弼鎮壓尊王攘夷派的「安政大獄」事件中,吉田松陰於安政6年(1859年)八月被解至江戶,同年十月廿七日(11月21日)被處死。
早年
吉田松陰生於日本西南長門國萩藩東面松本村的團子岩(現山口縣萩市椿東椎原),本姓為杉,父親是俸祿二十六石的長州下級藩士杉百合之助。幼名稱作虎之助或大次郎。
天保5年(1834年),入嗣吉田家成為養子,易名吉田寅次郎。翌年,因叔叔吉田大助的早逝而承襲吉田家的職位,成為長州藩毛利家的兵學教習,年俸有57石。
為了履行作為兵學教習的職責,吉田松陰自少便師承叔父玉木文之進的嚴厲教育,學習山鹿流兵法。
天保11年(1840年),向藩主毛利敬親講解《武教全書》戰術篇。兩年後,叔叔玉木文之進開設名為松下村塾的私塾。
遊學經過
立於下田的吉田松陰先生像
弘化2年(1845年),松陰開始向另一位兵法家山田亦介討教長沼流兵法。在九州的平戶藩遊學後,受命陪同藩主參與參覲交替,前往江戶覲見將軍。在江戶期間,拜受學者佐久間象山,因表現出色而被佐久間象山讚許是二個能令天下大治的人物之一,和佐久間象山門下出色的門生小林虎三郎齊名,因小林的名字和松陰乳名同時有「虎」字,故二人同時被稱許作「象門二虎」。1848年正式成為長州萩藩中聞名全國的藩校明倫館的家學師範。
1851年松陰和肥後出身的朋友宮部鼎藏約定在東北遊學,但由於出藩的手令推遲了發行,於是在沒有手令的情況下便私自脫藩。遊學期間,在水戶藩拜學會澤正志齋,在會津藩參觀藩學日新館,又參觀東北地方的礦山情況。翌年,由於擅自脫藩的罪名而被褫奪俸祿。
影響
吉田松陰於其《幽室文庫》中說:「凡英雄豪傑之立事於天下,貽謀於萬世,必先大其志,雄其略,察時勢,審時機,先後緩急,先定之於內,操所張弛,徐應之於外。 …… 為今之計,不若謹疆域,嚴條約,以羈縻二虜( 「 二虜 」 似指英美兩國 —— 引者注)。乘間墾蝦夷,收琉球,取朝鮮,拉滿洲,壓支那,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遂神功之所未遂,果豐國之所未果也。收滿洲逼俄國,並朝鮮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宜擇三者之中易為者而先為之。此乃天下萬世、代代相承之大業矣。」;類似內容翻譯可見其於獄中撰寫《幽囚錄》論保國之道云:「今急修武備,艦粗具、砲略足,則宜開墾蝦夷,封建諸侯,乘間奪取堪察加、鄂霍次克。諭琉球,朝覲會同,比內諸侯。責朝鮮納質奉貢如古盛時。北割滿洲之地,南收台灣、呂宋諸島,漸示進取之勢,然後愛民養士,慎守邊圍,則可謂善保國矣。」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部份對外政策或有參考吉田松陰所規劃的發展進路,亦是成為日後大日本帝國的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軍國主義定下根基。
評價
梁啟超認為吉田松陰應居明治維新的首功,因明治維新的主腦人物中,主力大都是薩摩藩、長州藩等西南雄藩的下級武士,而各藩中又以長州出身的最為有影響力,他們大都是松陰講學的門生,深受松陰的思想影響。因此倒幕運動及明治維新的思想引導很大程度可說是建基於吉田松陰的努力。
『日本維新之首功.西鄉乎.木戶乎.大久保乎.曰唯唯否否.伊藤乎.大隈乎.井上乎.後藤乎.板垣乎.曰唯唯否否.諸子皆以成為成者也.若以敗為成者.則吉田松陰其人是也.吉田諸先輩造其因而明治諸元勳收其果.無因則無果.故吉田輩當為功首也……傾幕府.成維新.長門藩士最有力焉.皆松陰之門人也.吾所謂敗於今而成於後.敗於已而成於人.正謂是也』
墓地及靈廟
在被處死刑後,松陰於鄰接的小塚原迴向院(現東京都荒川區)的墓地下葬;然而在文久3年(1863年)時,被高杉晉作等攘夷派人士們移葬現時的東京都世田谷區。墓碑現在仍殘留在迴向院的墓地。在明治15年(1882年),世田谷區墓地對出的大街建造了松陰神社。與此同時,在現今山口縣萩市,有一個在吉田松陰死後第一百日時建造的遺髮塚,現成為了該市的指定史蹟,萩市之中亦有另一個在明治23年(1890年)時興建的松陰神社。吉田松陰亦被供奉在靖國神社之內。吉田松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CGQWdl


源義經(平治元年-文治五年閏四月卅日,1159年-1189年6月15日),為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出身於河內源氏的武士,知名的將領,曾任左衛門少尉兼檢非違使(俗稱為判官)。
父源義朝家系乃清和源氏其中一支,河內源氏的棟樑源賴信的後代,世世代代在東國武家人材輩出。義經為源義朝的第九子,幼名牛若丸(うしわかまる)。在平治之亂中為平清盛所敗後,源義經在7歲時被送到京都鞍馬寺學習。之後他投奔奧州,受到奧州藤原氏當主藤原秀衡的庇護。及長,源義經與兄長源賴朝一齊舉兵討伐平家,在著名的戰役源平合戰中戰功彪炳,威名顯赫。但也因功高震主為源賴朝所猜忌,最終兄弟反目成仇。源賴朝在全國追捕義經。義經在走投無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秀衡死後,其子藤原泰衡繼為家督,泰衡因畏懼源賴朝,領兵突襲源義經,源義經自知必死,把自己鎖在佛堂,誦經祈求往生淨土,在左右手弁慶等所有家臣戰死後,義經為避免妻女受辱,拔刀刺殺了愛妻鄉御前與4歳的愛女龜鶴御前,切腹自盡。
源義經為日本人所愛戴的傳統英雄之一,而且由於其生涯富有傳奇與悲劇的色彩,在許多故事、戲劇中都有關於他的描述,在許多神社中也奉祀著源義經,並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建武中興時代的楠木正成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源義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XbK7Kd


西鄉隆盛:為明治維新鞠躬盡瘁的末代武士(Last Samurai)
文化 2018.07.11
西鄉隆盛在明治維新的歷史中留下了諸多功績,譬如兵不血刃實現江戶城開城、建立新政府等等。本文將追溯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還原其人物形象。
西鄉隆盛(1828~1877)是為推翻幕府與實現明治維新鞠躬盡瘁的維新三傑之一。明治維新後,西鄉作為西南戰爭(*1)的逆臣自殺身亡,但在1889年(明治22年)獲得恩赦予以恢復名譽。今年是明治維新的150周年
本想投水自盡卻保住一命
1854年(安政元年),時年26歲的西鄉隆盛初次見到第11代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當時的西鄉還是一個負責確認道路、橋樑施工及大米生產情況的下級官員,他跟隨島津齊彬(當時45歲)來到江戶(江戶即現在的東京——譯注)參謁,獲得「庭方役」(與幕府御庭番(*2)相仿的聯絡人員)的職位。西鄉曾多次向藩內提交關於農政的意見書,引起島津齊彬的注意。西鄉曾與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心腹、主張尊皇攘夷論的藤田東湖,以及福井藩主松平慶永的親信、提倡國家門戶開放論的橋本左內等一流精英交往,並受到強烈震撼。
西鄉隆盛誕生地紀念石碑,位於鹿兒島市加治屋町
西鄉在短時間內構築起以水戶藩為中心、連通他藩武士的聯繫網,同時憑藉自身坦率多情的感性性格,贏得齊彬的深度信任。之後,西鄉就成為了齊彬身邊的建言獻策之人。然而1857年,與齊彬私人關係十分親近的阿部正弘去世。阿部是江戶幕府的首席老中(*1),曾竭力推舉齊彬就任藩主。仿佛追隨阿部一般,齊彬在翌年猝然離世,薩摩藩的未來被託付給齊彬的弟弟久光。以此為契機,握有幕府實權的保守派大老(*1)井伊直弼開始大力鎮壓改革派。
西鄉隆盛失去後盾,處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悲歎之中的西鄉決意徇死,卻被當時主張尊王攘夷的京都清水寺成就院住持月照說服,一同逃往鹿兒島。但後來絕望的二人在錦江灣投江,月照溺水身亡,西鄉卻奇跡般地蘇醒過來。
表現西鄉生死觀的「敬天愛人」
保住一命的西鄉曾被先後流放至奄美大島和沖永良部島,經歷過兩段海島的流放生活。儘管流放生活中穿插有短暫的中斷,但仍佔據了西鄉31歲到36歲的大約5年的歲月。西鄉在奄美大島時被允許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甚至在當地娶妻。後來由於違背約定觸怒藩主久光,西鄉又被流放到沖永良部島,關押在禁閉室中,過著囚犯的生活。然而,西鄉在第二次的海島流放生活中獲得了充足時間來深刻回顧此前的人生。他逐漸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意志堅定的「大人物」。
身著軍裝的西鄉銅質立像。位於西南戰爭爆發地的城山之麓
對大多數人而言,死亡確實恐怖。但評傳《西鄉隆盛 不與人爭,誓與天鬥》的作者家近良樹(大阪經濟大學特聘教授)卻指出:「西鄉不就是一個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死亡恐懼的人嗎?他一生曾目睹許多自己敬愛之人的死亡,雙親自不用說,還有他敬之如師的赤山靭負、東湖、虎壽丸(齊彬的第五個兒子)、齊彬及月照。或許對西鄉而言,死亡並非如我們所想那樣可怕,在某種意義上,死亡只是一種能與自己敬愛的人重逢的感覺。」
「因為還有未完成的使命,所以上蒼保住了我的性命。一旦使命完成,上蒼自會奪走性命吧。在上蒼讓我活下來這段時間裡,我還有一些必須完成的使命。」家近良樹說,或許西鄉就是這麼想的吧。這種想法與他後來的「敬天愛人(尊重上蒼,關愛他人)」的口號交相呼應。由此可以看出西鄉隆盛鮮明的生死觀,即人不應在自身層面對生死問題議論紛紛,應將一切交由上蒼決定。
西鄉隆盛肖像畫與「敬天愛人」的匾額,展示於鹿兒島市的西鄉南洲表彰館
西鄉隆盛在明治維新的歷史中留下了諸多功績,譬如兵不血刃實現江戶城開城、建立新政府等等。本文將追溯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還原其人物形象。
兵不血刃地成功攻入江戶城
1864年(元治元年)3月,時年36歲的西鄉隆盛與久光和解後,作為薩摩藩的軍賦役(軍隊的司令官)回到政局的前臺——京都。他迅速得到重用,在同年7月的「禁門之變」中將長州藩勢力驅離京都,於同年10月官位高升至僅次於家老(江戶時代在大名家中統管藩政的重臣——譯注)的「側役」。對西鄉而言,禁門之變是他初次率兵打仗的戰鬥體驗。此後,西鄉擔任征長軍實際上的參謀,統領著變為維新政府軍的倒幕派。
西鄉還致力強化與長州藩的關係,主導了隨後始於「鳥羽伏見之戰」的戊辰戰爭(*5)(1868~1869),並在1868年3月攻入幕府軍的大本營江戶城。西鄉未率領一兵一卒,僅在寥寥數人的陪伴下進入江戶城。在眾多舊幕府的將士的環繞之中,西鄉隨時可能被殺害。他按照自己一貫的行事作風,提前做好周密的計畫,包括一旦事情有變就將江戶全城焚為焦土。最後,在幕府大臣勝海舟等人的努力下,西鄉「兵不血刃」地成功奪取江戶城,為維新政府軍取得了對舊幕府軍戰鬥的勝利。
家近良樹指出,「西鄉的這種處理方式,是維新三傑中的另外兩人——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家近良樹斷定,「如果沒有西鄉,恐怕明治維新就不能實現了吧。正是因為存在西鄉這樣的人,我們才會善意評價明治維新。維新通常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的權力格鬥場。如果沒有西鄉的話,或許後世的人們就不會對明治維新採取如此豁達的態度了吧。作為政治家,西鄉遠不如大久保,但從宏觀角度看,西鄉懷有大久保所不具備的大仁大愛。」
位於城山(西鄉隆盛戰死之處——譯注)半山腰的「西鄉隆盛洞穴」。一般認為,西南戰爭時被官兵逼至絕境的西鄉,在這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5天
(*5) ^  戊辰戰爭:1868年(慶應4年)戊辰年開始的維新政府軍與舊幕府之間歷時16個月的內戰。舊幕府最後的據點箱館五棱郭陷落後,內戰結束,開闢了通往明治極權主義國家的道路——譯注
末代武士(Last Samurai)的風貌
明治新政府成立後,西鄉於1871年(明治4年)擔任參議(現在的閣僚),1873年(明治6年)5月成為陸軍大將。然而在征韓論爭(*6)中敗北後,西鄉于同年10月向政府遞交辭呈,回到鹿兒島。在故鄉,他過著投身農業、熱愛狩獵的生活,與此同時被志同道合的人士推舉為反叛軍頭領。1877年(明治10年)西南戰爭爆發,在攻佔熊本城的戰鬥中失利而最終敗北,於鹿兒島的城山自戕,終年49歲。
南洲墓地位於可以遠眺櫻島的山丘之上。中央是西鄉的墓,他與他的追隨者們一同靜靜地長眠
美國電影《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年上映,由愛德華·茲維克導演)中有一個令人聯想到西鄉的角色——不平士族的首領勝元盛次(渡邊謙 飾)。影片中的納森·阿爾格蘭(湯姆·克魯斯 飾)大尉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英雄,為了向日本新政府軍傳授西洋戰術來到日本。在這裡,苦於騎士精神消亡的納森與直視「武士道」淪喪的勝元相遇,兩人懷有相同煩惱、同樣失魂落魄,互相惺惺相惜,產生共鳴。
明治政府在1876年(明治9年)頒佈廢刀令,從武士身上奪去「武士之魂」,但武士對待主公的忠義、禮節、正義等精神卻留存到現代。日本教育家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中寫道:「雖然沒有一個明確定義,但武士道在今天仍是這個國家的鮮活靈魂與原動力」,所以在現代日本,有強烈進取心且貫徹自身信念的人,有時也被稱為「武士(SAMURAI)」。
由勝元率領的叛亂士族僅持有長刀和弓箭,而實施鎮壓的新政府軍則裝備有當時最新式的加特林機槍(自動式機槍)等現代兵器。叛亂士族向新政府軍發動突襲後壯烈犧牲。殺掉對方時直視對方的雙眼是武士的作戰方式(武士道),現代兵器在從遠距離擊倒敵人的同時,也將武士道一同粉碎。即便肉體遭到粉碎,精神仍長存於世。《最後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就是這樣一部與武士道精神共鳴的作品,或許所有的日本人都會認為它描繪了西鄉作為末代武士死於西南戰爭中的風姿吧。
立於東京上野公園的西鄉銅像。高村光雲作品
採訪、撰文:長澤孝昭
攝影:草野清一郎
標題圖片:明治維新的指導者西鄉隆盛(藏於國立國會圖書館)西鄉隆盛:為明治維新鞠躬盡瘁的末代武士(Last Samurai) | Nippon.com https://bit.ly/3buABgu

2022-06-27_095139715942022-06-27_0953112022-06-27_0952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