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外面的相,都是虛妄的。如果不離相,把那些浮光掠影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心就糊塗了。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魔,代表壞的境界;斬,就是不理它;看到好的,不貪著;看到壞的,也不煩惱;好的境界也不理它,壞的境界也不理它,心不落兩邊,才能離相,達到無相的境界,心就能得自在
-------------------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降魔藏禪師俗姓王,河北人,七歲就出家了,他依止廣福院的明讚禪師落髮,為唐朝時候的僧人。
由於時常為鄉里之人驅鬼除害,所以人們都尊稱他為「降魔禪師」。
後來,北宗禪法相當盛行,降魔禪師決心前往拜謁北宗的大德。
有一天,降魔禪師去參訪頗負盛名的玉泉神秀禪師。
玉泉神秀禪師問他說:「你的名字叫降魔,但是我這裡既沒有山妖,也沒有樹精,無魔可降,難道你反過來作魔嗎?」
降魔禪師很肯定地回答說:「有佛就有魔,我也是魔!」
玉泉神秀禪師見他出言不凡,進一步試探地問說:「你如果是魔,必定是有不可思議境界的魔。」
降魔禪師不以為然地回答說:「就算是佛,自性也是空的,那有什麼境界可現呢?」
玉泉神秀禪師一聽,便明白降魔禪師是法器,於是為他授記,說:「你的法緣在山東的少皞之墟(即泰山一帶地區),將來必然度眾無數。」
降魔禪師後來到東嶽泰山弘法,短短數年間,問道的學僧可說是絡繹不絕。
這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是佛,一半是魔。
其實,佛與魔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是佛,一念迷就成魔。
一念清淨,不為境轉,就是佛的境界。
然而,趙州從諗禪師也曾經說過:「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所以即使是佛的境界,也不可生起貪著。
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對佛與魔都心無所執,那麼自然解脫無礙。
--------------------
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魔,代表壞的境界。打坐或平時六根對六塵,看到好的,不能夠貪著,看到壞的,也不要煩惱,心不落兩邊,才能離相,達到無相的境界,心即得自在。
-----------------
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外面的相,都是虛妄的。打坐會看到許多境界,如果不離相,把那浮光掠影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心就糊塗了。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魔,代表壞的境界。打坐或平時六根對六塵,看到好的,不能夠貪著,看到壞的,也不要煩惱,心不落兩邊,才能離相,達到無相的境界,心即得自在。
----------------------
「佛」是指覺悟的意思,因此若沒有「癡迷」那麼又何需「覺悟」呢?因此「佛」與「魔」是陰陽相隨的,有魔才需要佛,有佛則魔同時就會產生,因此「佛」與「魔」的念頭也是輪迴種,因此無佛無魔或是亦佛亦魔的中道思維才能真正脫離輪迴。修行人若能悟透「諸相非相」的道理,那麼就表示他已經了悟了宇宙的真相,悟透了宇宙的真相不就是等於見到了「如來」了嗎?「如來」者就是如其本來也,因此所謂「如來」兩個字也就是指宇宙的真相也,故悟透了「如來」這個道理就可以瞭解為什麼《金剛經》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句話的道理。
-------------------
「佛」與「魔」是對立與相待的兩端,因此我們修行人若執著「佛」或「魔」的任一端,那麼便是「落入兩端」,既然落入了陰陽之兩端,那麼靈體便會墮入輪迴,因此修行人一定要參透「佛」與「魔」兩字真正的含意,才不會被導誤,「佛」與「魔」兩字都是隱喻詞,「佛」不是指釋迦牟尼佛或是那些佛像,而是指覺悟的意思,而「魔」字則是隱喻凡夫癡迷於有形物質界那些幻相與假相而使自心受到折磨,因而無法開悟之意,因此「佛」與「魔」的觀念皆是要袪除掉,才能進入「無佛無魔」或「亦佛亦魔」的中道之中,也才能真正的悟道。
    針對於佛教禪宗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一句話,禪宗門派的師父解釋為「佛」就是代表美好的境界之意,而「魔」字則是代表不好的境界之意,「斬」字則隱喻不理它們的意思,因此「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一句話的真正含意就是說自心不能執著於「美好」或「不好」的兩種境界之中,否則自心就會被這兩種境界所影響而無法達到「真清真靜」或「湛然常寂」的修行目標,這種說法當然亦無不可,如果我們將「佛」與「魔」兩字當成「覺悟」與「癡迷」來解釋的話,則「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一句話就是指本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覺悟」與「癡迷」的煩惱與罣礙。
    如果我們將「佛」與「魔」這兩字當成是「善念」與「惡念」來解釋的話,則「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一句話就是指無念才是正念,因此清淨之自性根本就沒有什麼「善念」與「惡念」等雜念。明朝萬曆年間洪應明所寫的《菜根譚》後集第七十篇之中,有一篇「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與「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一句話隱意概同,所謂「寵」或「辱」就是指「榮寵」或「屈辱」的意思,而「榮寵」這兩個字就是禪宗師父所說的「美好的境界」之意,而「屈辱」則是指「不好的境界」之意,而「不驚」這兩個字正是指「不理會」的意思。為什麼一定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呢? http://bit.ly/2CwCdSa
----------------------------------------------
如果你在修行的過程中看到佛的形相,你要小心了,這個佛不是佛呀,是魔來磨你,你磨的出來,你就成就,磨不出來可能就離佛道很遠了,整天抓到個相不放這就危險了,又是見光見佛的,不曉的了然即捨,可能你也離進神經病院不遠了。但是我們真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見到佛的形相怎麼辦,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行了,要了然即捨,心不動念。如果這個佛是魔變的,是來磨你的,你干脆把這魔也度了,你能把魔也度成佛,這個功德就大了。魔來魔斬,注意呀,他來磨你成就這是好事呀,說不定這魔就是佛菩薩變的呀,你能磨的出來,能經受的住魔考,你離成就佛道也不遠了。到底斬不斬魔自己去思考了。總的來說“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就是要說明《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虛妄的道理。佛、菩薩、魔這些形相的本體是空性,我們的本體也是空性,只是我們沒有身證到空性,我們只是在理上明白。理和身證配合起來起用,你離成就佛道也不遠了。佛法講智慧成就,要多用智慧,當然功夫也是要有的。
-------------------------------------
文殊師利菩薩仗劍逼佛,他要殺佛,拿的是智慧劍──「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斬的是眾生執著。」參禪者的「心」若能放下一切,就會減少執著,消除魔障,對妄想心,
不是壓制它、排斥它、而是警覺它,然後不管它。
淨念出現,不歡喜,惡念出現,不討厭。這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要置生死於度外,什麼出三界、離生死、得解脫、證菩提,這些念頭,
在修行前要有;
正在精進禪修時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就是大智慧、大決心、大信心。
修行才能順心得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