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方武士只效忠自己的藩主,不效忠朝廷,也不效忠幕府
-----------------------------
學佛修行必須有四依法的觀念,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 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強調神通,暗示眾生供養,就是依人不依法,而且依識不依智。隨便迷信大師的慈悲、法力,就是依語不依義。要依義不依不了義,必須深入經藏或老實念佛
佛遺教經中,佛是這樣的告誡:「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學佛修行不僅要具備直心,更應隨時將自心當作道場,持戒清淨,威儀莊嚴,才能圓成佛道。是故,悟耀談佛法,考慮的是我所說的言行,如何能利益別人,而不是周旋在誰會高興,誰會不高興的支節中。
    維摩詰居士開示:「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菩薩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只有不想修行的人,才見不到自心的道場。看看世間如此混亂,天災地變,疾疫、戰爭、人禍頻頻,希望眾生人人以自心為道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https://t.ly/OkWmr
--------------
禪宗說的「平常心」是什麼意思呢?
●平常心,就是直心
所謂平常心,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場
來衡斷利害、得失、是非、好惡;
所謂直心,是不加入
人我、彼此、長短、方圓等等知識的判斷。
其實平常心和直心的意義相同,
如果去掉自我中心的分別執著,
那麼舉心動念無非平常心或直心,
當下就和無我的空性相應。
●平常心,就是平等心
平常心亦即平等心,不僅煩惱與智慧平等,
凡是偏執一端的,均宜知道平等不二,
才能不起對立的衝突。
平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慣、聽慣、受慣、做慣的心情,
以慣常的心境來處理反常的一切現象,
而對任何不得了的天大事情,
能夠當成平素的家常事來接受它、處理它。
遇到好的情況,不必貪戀;
遇到壞的情況,也不必討厭;這叫作平常心。
參考自--- 聖嚴法師《禪與悟》《智慧100》《禪鑰》
本文摘自 http://blog.yam.com/chanfaq/article/26121862 」
◆◆禪宗說的「平常心」是什麼意思呢?◆◆
●平常心,就是直心
所謂平常心,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場
來衡斷利害、得失、是非、好惡;⋯⋯
所謂直心,是不加入
人我、彼此、長短、方圓等等知識的判斷。
其實平常心和直心的意義相同,
如果去掉自我中心的分別執著,
那麼舉心動念無非平常心或直心,
當下就和無我的空性相應。
●平常心,就是平等心
平常心亦即平等心,不僅煩惱與智慧平等,
凡是偏執一端的,均宜知道平等不二,
才能不起對立的衝突。
平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慣、聽慣、受慣、做慣的心情,
以慣常的心境來處理反常的一切現象,
對任何不得了的天大事情,
能夠當成平素的家常事來接受它、處理它。
遇到好的情況,不必貪戀;
遇到壞的情況,也不必討厭;這叫作平常心。
參考自--- 聖嚴法師《禪與悟》《智慧100》《禪鑰》
---------------------
聖嚴法師
什麼叫道心?就是平常心或直心。
平常心不是稀奇古怪的事,而是平平常常的;我們如果想出一些古怪的點子,就是用心機,這就不是平常心,就不是直心。
直心是直說,凡是直心的人,很少經過頭腦的思考,想一想、轉個圈子。譬如我想現在同你說一句話,先轉個圈子想一想,再跟你講話,這不是平常心,這是思慮心,或是一種心機。
先要考慮一下利害得失,我這一句話講出來,對我有害或有利,這就不是直心。
做人與修道的態度是兩回事,做人應守分際,應做得比較圓,不能太方,太方了會傷到人,也會傷到自己;做人要為人著想,要通情達理,要思前想後,不可傷到別人。
修道人就沒這必要;修行,只有一條直路可走──往前走。
-----------------
武士是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原為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負責文政或打仗的貴族階層;後來演變為專指通曉刀法、佩刀不離身的的日本劍客。除了日本及受到漢語語系影響的國家以外,多種語言以日語的「侍」(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さむらい Samurai ?)來表示。武士的精神被稱為「武士道」(Bushido)。
武士的地位和等級
武士在十二世紀到十九世紀中統治日本,江戶幕府的四民等級中排名最高。由於性質類似,故經常和西歐的騎士比較。
武士基本上皆為貴族出身,武士等級分為上士和下士,上士(上級武士)包括了大將軍、大名、旗本、藩士等有官位與領地的貴族,和騎士非常相似,而下士(下級武士)是那些沒落貴族的後人(鄉士),或被所屬的藩府所免職的浪人,雖有貴族血統但已不被重視,與平民無異。雖然下士能被幕府或藩聘僱當足輕,但出身不被承認,僅具備擁有姓氏和帶刀等身分象徵的權力,在服裝打扮和居住的地方上不可僣越上士,如住所等級只能是「侍長屋」而非高級的「武家屋」,平時也不可以使傘或穿著絲綢等,收入不多僅足餬口,生活上不會比尋常百姓優渥多少;由於能藉由戰功獲得提拔,出路與地位還是遠高於平民,因此還是有不少下士熱衷投身官場,鮮少有寧願農耕隱居卻不願出仕的例子出現。
另有野武士的身分存在,專指地方上有錢有勢、進而組織武裝私兵的土豪平民,這些人在地方上聲望高影響力大,通常被統治階級吸收,並賜姓晉身貴族之列。但在建制上仍然屬於下士的鄉士。
忍者並非武士階層,只算是大名底下收編的聘僱人員,一般只有平民身分,高級忍者相當於下士故社會地位也較武士低。雖然也有些真正有上士地位的忍者,但嚴格上只屬於幕府的特務或忍者組織的首領。
武士的起源
元日戰爭 日本武士末永在元朝軍隊的箭林彈雨下衝鋒。(鎌倉幕府武士竹崎季長於1293年繪製的《蒙古襲來繪詞》)
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大鎧
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日本桓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自由人男子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
然而這些士兵必須自行補給和養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是選擇在當地定居。人們可以通過交重稅來免除兵役,這種主要由農民組成的士兵在日本統稱為防人。由於防人士兵的不正規,且又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在平安時代初期被桓武天皇所廢止。這種形式的士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
在平安時代早期(8世紀末—9世紀初),桓武天皇想要在北本州島鞏固和擴張自己的統治範圍。天皇對本州北部蝦夷人派出的北伐軍缺乏士氣和紀律,很難在戰場上取勝。於是桓武天皇開始向地方世家豪族求助,提出將授予征夷大將軍的稱號給任何替代自己討伐北本州的地方勢力。這些弓馬嫻熟的世家豪族很快成為了天皇用來剿滅反抗力量的工具。為了應付征戰,軍人不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的,完全的專職軍人--武士制度,也開始流行於日本國內。另一起源是守衛領主莊園的郎黨與臣籍降下的王子。
12世紀末,武士首領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創立幕府,統帥天下軍政,標誌著武士時代的來臨。爾後的軍事領袖多半襲用「征夷大將軍」之官位,實施統治。由1192年開始,大部分幕府勢力握有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江戶幕府奉還政權給天皇為止。之後武士被降格為士族,實際上相當於所謂的下級貴族。
日本武士理論上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人,除了要擅長日本劍術、馬術、射箭等武藝,也須讀書、習漢文、練書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韜略更是所須精通。品行、操守、勇氣也都是被評鑑的範圍,武士的道德被稱為武士道。武士小學年紀就需現場參觀死刑的執行,甚至上戰場作戰,日本戰國時代,失去君主的武士會變成浪人。
在20世紀,宮本武藏成為世界家喻戶曉的日本武士代表人物;一部分日本電影導演如黑澤明和五社英雄等為詮釋日本武士電影最佳代表人。
佩刀
日本武士使用的盔甲。
日本歷史上,除王公貴族外,只有武士才能佩長刀,一般平民是無權使用的(但是可以配帶脇差)。武士佩刀一長一短,長刀為太刀或是打刀,短者為脇差,兩把刀使用上有分野,長刀是主武器,脇差是備用武器,是在長刀損壞時,才使用的,平常不會使用,此外脇差也是切腹自裁專用的兵刃。按習慣武士出門之前,先會將脇差插在腰帶裡,然後用右手提著刀,走到門口的玄關處穿上鞋以後,才再將刀插在腰帶裡。刀佩帶在左腰,是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短刀除外,尤其是為配合盔甲的馬手差(めてざし,Metezashi)短刀。
此外,武士以自己的刀為榮耀,碰撞武士的刀鞘,會被視為不禮貌。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行走都是靠左邊。刀佩帶在左面,即使兩個武士在狹巷相遇,他們的刀鞘也不會互相碰觸。武士到人家中探訪,也會先在玄關把刀解開,然後用右手提著,再進入屋內。用左手提刀入戶,表示可以隨時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現。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則也會被視為不禮貌。
日本刀顯現了日本鑄劍技術在中古至近代領先世界各國的地位。在中國明朝洪武年間,錦衣衛在大將軍藍玉官邸內,搜出近萬把日本武士刀,朱元璋即以謀反罪逮捕藍玉,處決相關謀反人士萬餘人;明軍在外出作戰時,也有相當比例的部隊裝備來自兵仗局所打造的或購自日本的倭刀[1]。明末崇禎年間宋應星著作《天工開物》提及「倭刀出鞘,暗室生輝」之讚許。
武士 (日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NLHScd
-----------------------------------------
(2) 直心是道場的真義與心直口快的不同(聖嚴法師-大法鼓 0704) - YouTube http://bit.ly/2pNXVy9
平常心是道
  禪宗公案名。又作趙州平常心是道、平常是道。此為南泉普願禪師接化趙州從諗禪師之語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問:「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州問:「不擬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趙州乃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又頌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關》第十九則)
  禪林中,每以「平常心是道」為習慣用語。平常心就是「直心」,用平常心比講直心更貼切,蓋日常生活中,見於平常之喝茶、喫飯、搬柴、運水處,皆與道為一體;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之起居動作中,就是禪法。意思是說我們平常的生活就是道,而此四威儀乃為真實之禪。
  六祖惠能大師,以「常行一直心」為其所提倡的一行三昧,並且引用《維摩經.佛國品》的「直心是淨土」,要求修行者做到「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到了六祖的三傳,也就是馬祖道一大師,則主張「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將《維摩經》的「直心」改為「平常心」,而說:「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這種「直心」和「平常心」,實即是日用事中無取、無捨、無執著的心行。
  如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中,馬祖道一示眾云:「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趣向、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
地方武士只效忠自己的藩主,不效忠朝廷,也不效忠幕府
古代日本的身分制度
古代的日本是階級社會。大部分的人一輩子會受到自己所屬的身分束縛。生在貴族家、武士家、平民家的人的人生會完全不同。這種身分制度在江戶時代非常明顯。
日本古代的身分制度是不成文制度。不過貴族和武士的階級內有嚴格的身分管理規則,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也會讓其他階級的人不易轉職,所以階級間不容易移動。
日本江戶時代的身分階級大致可以分成貴族、武士、百姓、町人、賤民等。由於每種身分能擔任的工作不同,所以一般人大多無法自由選擇職業。
日本古代的貴族又稱「公家」,是在朝廷工作、服侍天皇的官吏。
平安時代的日本國家大權是由朝廷掌握,所以貴族是支配社會的階級。在當時的貴族眼中,武士是地位很低的老粗,所以貴族看不起武士。不過平安時代後期的武士力量變大,朝廷的支配力減弱,所以朝廷在面對高階武士時會有壓力。由於武士的實質地位不高,所以高階武士會利用朝廷認證的「將軍」職位來提升自己的權威。
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力量大到可以制訂朝廷制度,公家和天皇都要看幕府的臉色。武士實質上就成為日本社會的支配階級。
江戶時代武士的特權是可以配刀、可以擁有姓、還可以直接拔刀殺死態度惡劣、不尊重武士的平民。江戶時代的百姓和町人走在路上會避開武士。因為如果不小心撞到武士,是給武士難堪,也等於不尊重社會,武士有權直接殺死對方。所以日本的時代劇中偶爾可以看到平民向武士下跪道歉的場面。
武士雖然可以殺死無禮的平民,不過事後要向上級報告。還要證明自己不是隨便殺人,而是殺不尊重武士的人。如果無法確切證明自己的正當性,武士自己也可能會面臨死罪。
江戶時代的武士有點類似現代的白領階級,主要是負責自己的藩的文書行政工作。江戶時代日本的藩的性質有點類似現代的地方大企業。有力量保障地方百姓的生活,和地方共存。地方武士的老闆是藩主,不是幕府。地方武士只效忠自己的藩主,不效忠朝廷,也不效忠幕府。武士是為自己的藩工作,不為朝廷工作,也不為百姓工作,所以武士不是公務員。武士除了自己藩內的文書工作以外,還要服軍役,輪流負責守衛幕府的設施。
高階武士的生活比較富裕,不過有養兵、養馬、準備武器的義務,還要動員人力協助幕府做重大工程。各地的藩主每隔一段期間必須到江戶赴任(參勤交代)。規模大的藩赴任時,會帶數千人的隨從。到了江戶時代後期,參勤交代制度壓迫了很多藩的財政。
武士會生很多小孩,不過只有長子才能完全繼承家業,其他小孩的地位會變低。低階武士就像是大企業裡的小職員,拿著大企業的名片(武士身分)似乎很神氣,不過收入並不高,而且未必有正職工作。江戶時代有些收入低的武士要靠製作紙傘、養金魚、養蟋蟀來補貼家用、維持溫飽。
江戶時代的「百姓」和「町人」就是一般平民。百姓是農村的平民,大多務農。町人是都市的平民,主要是職人(工匠)和商人。
百姓每年要繳米給幕府,還要服勞役。地位高的農民可以當村長。職人要服職人役,負責建造城郭、製造武器。商人要服傳馬役,負責營運驛站、船場、旅館等。身分高的町人可以參與地方政治活動。職人可以當技術主管,商人則可以擔任都市的行政人員。農民、職人、商人都有發展的機會。
除了農民、職人、商人以外,江戶時代還有僧侶、神官、學者、醫生等職業。這些人由於有專業知識,所以社會地位比較高。不過大家都是受到武士階級支配。
比平民地位低的身分是「賤民」。賤民分為「穢多」和「非人」。
「穢多」可以擔任皮匠及刑場的工作人員。皮匠的工作是處理動物的屍體,刑場人員的工作則是處理人的屍體。古時候的日本人覺得這些工作不吉利,而且不衛生,所以把這種階級叫「穢多」。另外,藝人和靠簡單手工維生的人也屬於穢多階級。也就是說,江戶時代的人覺得賣藝和做手工是低級職業。由於日本各地的風土習慣不同,每個地方的人的眼中的低級工作也不一樣,所以不同地區的穢多職業可能會不一樣。
「非人」是地位最低的人。很多非人沒有住的地方,所以四處流浪、在路邊行乞。由於放置非人可能會造成治安問題,所以有些地方會讓穢多階級管理非人,讓非人做穢多不想做的雜務。有些犯罪的人如果身分遭到剝奪,也會變成非人階級。
日本的時代劇的主角多半是風流瀟灑的武士。時代劇中的江戶時代看起來非常和平安樂。其實這是為了提升戲劇娛樂效果刻意造出來的美感。如果戲劇沒有美感的話,觀眾就不會想看。所以時代劇會把江戶社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實際上,由於身分制度的關係,武士以外的平民受到相當大的階級壓迫。而且幕府和地方藩的財政狀況不佳,所以大部分的武士其實並不富裕。這樣的時代並不美。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推動「四民平等」政策。舊有的武士特權逐漸被剝奪。由於四民平等的「四民」指的是「士農工商」,所以有不少日本人誤以為明治政府是在打破江戶時代的「士農工商」身分制度。其實「士農工商」只是籠統的職業稱呼,並不是江戶時代的身分階級排行。目前新的歷史研究已經不再從「士農工商」的角度看古代日本的身分制度了。
地方武士只效忠自己的藩主,不效忠朝廷,也不效忠幕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