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否?」師曰:「有。」僧曰:「既是佛性,為什麼撞入這個皮袋裹?」師曰:「為他知故犯。」
白話譯:
有僧人問趙州:「狗有沒有佛性?」趙州回答:「沒有。」僧人又問:「上到諸佛、下到螻蟻都有佛性,為何狗卻沒有?」趙州答說:「因為他還有業識。(所以說他無佛性)」
又有僧人問趙州:「狗有沒有佛性?」趙州回答:「有。」僧人再問:「既然他有佛性,那為何會闖進這狗皮囊袋子裡?」趙州答說:「因為他明知故犯啊!」
心道法師話公案:
無。
什麼是無?狗子有沒有佛性?狗哪裡沒有佛性?為什麼狗子沒有佛性?這個話題就是要讓你在疑情上精進,專注參一個「無」字;大家對禪要有個基礎概念,就是「沒有」的概念:「無」就是空性、就是沒有的意思。
起心動念都是魔。如何處理心念?如何不是魔鬼?這些祖師大德、這些過來人,都把他的經驗告訴了我們;像趙州的這個參啊——參「無」,而讓每個念頭都能夠息滅,讓一切的覺受都回到沒有,那就是會跟真心相應!
「參無字」跟「聽無聲」是一樣的功能,無聲、無佛性,也就是說,我們用「無」當敲門磚,從這裡認真去參入,這樣一直薰陶、一直薰陶,在無相裡慢慢習慣而不變質,這個心才會回到沒有相的地方。
---------------------------------------
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非常風趣的禪師,有「趙州古佛」的美稱。
曾有人問他:「什麼是趙州?」
趙州回答:「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是一語雙關的回答。意思是,若是問趙州城這個地方,指的是它的四座城門;若問趙州的道風,則像趙州城一樣四通八達。
有一個學僧問趙州禪師:「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毫不考慮地答:「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為什麼狗子就沒有佛性呢?」
趙州解釋道:「因為狗子有『業識』,所以說牠無佛性。」
另一位學僧也問同一個問題,趙州卻答:「有!」
學僧又不滿意,就抗辯說:「牠既有佛性,為什麼要闖進狗身這皮囊袋子呢?」
趙州禪師回道:「因為牠明知故犯呀!」
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的回答迥然不同,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而言,有、無其實是一個意義,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將有無分開來看。《般若心經》說:「以無所得故。」就是這個意思。
是「有無」,但不可以作「有無」會。其中的道理,如人飲水,只許自知,無法說明。所以要蕩盡凡情,才能有轉身的時刻。
世人總是用二分法去了解有無,認為有的就不是無,無的就不是有。所以,有無的對待,是非的不同,善惡的分別,正是世人不能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是用有無兩個字可以說的。不知大家可會意否?
-------------
狗  子 佛  性---趙州的「狗子無佛性」
【 星雲禪話 】
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非常風趣的禪師,
有「趙州古佛」的美稱。
有人問他:
「什麼是趙州?」
趙州答道:
「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是一語雙關的回答,意思是若問者是問趙州城,
城有四門,這是最佳回答,若問趙州禪師,
所謂東南西北門者意指他的道風,活潑而又通達,
既有東南西北門,門門皆可進出。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
「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
「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
「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
「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
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
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
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
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
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
認為世間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
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
「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
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
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狗子無佛性,柏樹子有佛性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CjwRt4
----------------------------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師級人物。有一僧問趙州禪師:"狗有沒有佛性?"禪師說:"沒有"。這僧又說:"從佛到螞蟻,都有佛性,怎麼能說狗沒有佛性呢?"禪師說:"因為狗有業障。"又有一僧問趙州禪師:"狗有沒有佛性?"禪師說:"有。"該僧又問:"既然有佛性,為什麼又撞進這個皮袋裡?"禪師說:"它明知故犯。"
這個典故說明一個道理:佛法離有、無二邊,而走中道。狗有佛性或狗無佛性,都是執著,都是邊見。佛經上說的"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雜阿含經》上外道問阿諾多羅尊者:"云何尊者!如來死後為有耶?"阿諾多羅言:"如世尊說,此是無記"。又問:"如來死後為無耶?"阿諾多羅言:"如世尊說,此亦無記"。又問:"如來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阿諾多羅言:"如世尊說,此亦無記"。(《雜阿含經論會編》,中華書局,170頁)
這段佛經說的道理跟狗子佛性的道理是一樣的。問如來(佛)死後是有、是無,這是邊見,是無記的問題。所謂無記,就是無善無惡,無可記別。無記的問題,釋迦牟尼也不會回答。
再多說幾句。狗子佛性的典故(公案)是體現了中國禪宗的一大特色:參話頭。就是在對話中參悟佛法的真諦。比如有人說他悟了,方丈問他見到了什麼道理。他說:"尼姑原來是女人做的!"其實參來參去,參的還是緣起性空的道理。先搞懂這個緣起性空,什麼話頭,都不費解了。至於緣起性空,我都磨破嘴皮子了,說了不下幾十遍了。這裡就不羅嗦了。
狗子有無佛性,我們一起慢慢參悟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z655m.html
----------------------
狗子佛性
禪宗公案名。又作趙州狗子、趙州佛性、趙州有無、趙州無字。「狗子有無佛性?」自古為禪宗破除執著於有、無之公案。此係始自趙州從諗禪師,古來即為禪徒難以參破之問答,古德於此多下過慘澹之工夫。從容錄第十八則(大四八‧二三八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僧云:『既有,為甚麼卻撞入這箇皮袋?』州云:『為他知而故犯。』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曰:『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州云:『為伊有業識在。』」此則公案中,趙州從諗係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學人對於有無之執著。而趙州所指之有無,非為物之有無,乃表超越存在的佛性之實態。 p3452
-------------------------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問:有和尚問石霜慶諸禪師:「聽說佛性像虛空,這對不對?」石霜禪師答:「臥時即有,坐時即無。」你睡覺的時候有佛性,打坐時佛性就沒有了。石霜是不是在點他:「你明明知道佛性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好問的呢?」還是告訴他:「你以平常心看待佛性,它就有;你一定要追求的話,佛性就沒有了。」
答:禪師講話總是很難捉摸。趙州從諗禪師也講過「狗沒有佛性」,《涅槃經》明明說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常識。趙州不是不知道,而是對發問的人下了這帖藥:「你明明知道還要問!好,我告訴你狗沒有佛性,你自己去想想吧!」如果發問者回過頭來思索:「有無都是執著,有無是不二的,有無是同一個東西,有無只是語言上的遊戲。禪師這麼說是叫我放下。」那他就開悟了。
石霜禪師說躺下來時有佛性,坐著就沒有,跟趙州的「狗子無佛性」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你躺下來休息,不再執著於追求佛性,心中無罣無礙、無憂無慮、自自然然,佛性就在那裡,而且根本沒有來也沒有去。當你想藉打坐修定以開悟見佛性,這是造作,是「我」的追求;你追求時反而見不到它,等於沒有佛性
-------------------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
         可見宗門的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講死道理,而是隨順機緣破除一切的執著。如果執著於「有」,禪師就會告訴你「無」;若是執著於「無」,禪師就會說「有」;其目的就是要我們放下「有」、「無」的分別執著,乃至於超越「有」、「無」,一旦「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自然會海闊天空任遨遊。
這也就像星雲法師在《金剛經講話》中所說:「禪門中有句話:你沒有拄杖子,我給你拄杖子;你已經有了拄杖子,我就奪卻你手中的拄杖子。 佛陀說離一切相顯真空理,真空已顯,再奪去你的真空境。 眼不逐色,何妨花紅柳綠;耳不循聲,一任鶯啼燕語。」
-------------------------
◎狗子有佛性也無 (狗有沒有佛性?)
《大般涅槃經》有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依教下而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這是從佛的金口所說,是千真萬確的。
但是,從宗門來看,則另有一番風味。因為,禪是活潑的、沒有絲毫執著罣礙的。在《禪宗頌古聯珠通集》裡,就有這麼一段記載:
「趙州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無。
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却無? 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 
又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有。
曰:既有,為什麼入這皮袋裏來? 師曰:知而故犯。
頌曰:……
有無雙放復雙收。趙老機關世莫儔。試上海門高處望。千江萬派盡東流。 (普融平)。 …… 」 (卍新纂續藏經第65冊, No. 1295)
【 星雲法師在《星雲禪話》中曾就此則公案闡釋說: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認為世間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
         可見宗門的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講死道理,而是隨順機緣破除一切的執著。如果執著於「有」,禪師就會告訴你「無」;若是執著於「無」,禪師就會說「有」;其目的就是要我們放下「有」、「無」的分別執著,乃至於超越「有」、「無」,一旦「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自然會海闊天空任遨遊。
這也就像星雲法師在《金剛經講話》中所說:「禪門中有句話:你沒有拄杖子,我給你拄杖子;你已經有了拄杖子,我就奪卻你手中的拄杖子。 佛陀說離一切相顯真空理,真空已顯,再奪去你的真空境。 眼不逐色,何妨花紅柳綠;耳不循聲,一任鶯啼燕語。」
有了上述的認識之後,我們再來看另一則公案,就能體會個中奧妙了。
     《法句經》有云:「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藏經第4冊 No. 0210),或者如我們所熟知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然而,神鼎諲禪師卻說:「古德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神鼎諲云:『古人恁麼道,非有利益,非無利益。 神鼎即不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有何不樂?  且道違古人?順古人?試檢點看! 珍重。』」 (卍新纂續藏經第67冊 No. 1299 《禪林類聚 卷第二十》)
常人總覺得世事多不如意,窮有窮的苦,富有富的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得而復失…都是煩惱,如影隨形的老病死更是大苦;但是禪師透過真修實證,隨緣任運,生死自在,無所罣礙,時時是好時,日日皆好日,那麼,又有何不樂呢?
但這是必須經過真修實證,才能達到的境界。如果只是懂得道理,嘴上說「空」,那是經不起實際考驗的。就像《景德傳燈錄 卷第十四》所記載的:「汾州石樓和尚。 師上堂。… 師問僧:發足何處? 僧云:漢國。 師云:漢國天子還重佛法麼? 僧云:苦哉苦哉,賴遇問著某甲,問著別人則禍生。 師云:作什麼[口*爾]? 僧云:人尚不見,有何佛法可重! 師云:闍梨受戒來多少夏? 僧云:三十夏。 師云:大好不見有人! 便打之。」
(汾州石樓禪師有一次上堂時,… 問僧人說:「你是從哪兒來啊?」 僧人回答:「從漢國來。」 禪師便問:「漢國天子重視佛法嗎?」 僧人說:「幸虧您是剛好問到了我。要是問到別人,那就麻煩了。」 石樓禪師好奇地問:「為什麼呢?」 僧人胸有成竹脫口而出:「連一個人都沒看到(空得很徹底了),又哪裏有什麼佛法可重視呢?」 禪師聽了,不動聲色繼續問:「嗯,你受戒有幾年啦?」 僧人自以為應對得體,高興地說:「已經有三十年啦!」 豈料石樓禪師這時卻一語道破說:「答得真好!(清楚計較這『三十年』),還說連一個人都沒看到!」 當頭便一棒打下。)
像這樣「目中無人空一切,心裡罣礙三十年」,難怪禪宗要說:「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了。
果彥無修行,謹以此文自惕,並與有志者共勉之。◎狗子有佛性也無 (狗有沒有佛性?) @ 水陸法會 - 深入《水陸儀軌》的藏海!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2WQN0Qh
---------------------
聖嚴法師教禪坐
在我們的晚課中,有〈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在我們的早晚課誦之中,都有發願文,可見發願對於修行之重要。簡單地說,就是教誡我們,應當珍惜這個極其短暫的人生過程,及時努力,遵循通往菩薩道的方向,早日完成成佛的目標。
七、四弘誓願
我們在生活上及事業上,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對於生命的前程遠景,更要有終極的方向和最高的目標。因此,我們發願也有小願和大願,小願多為小利、近利和自利,大願則為大利、遠利和利益一切眾生。「四弘誓願」就是為了一切眾生的究竟成佛所發的大願。
何為四弘誓願?便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願,是作為一個初發心的菩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由於菩薩的修行層次有淺有深,對此四願的實踐,也可因人而異
聖嚴法師教禪坐 56 http://bit.ly/2pNyJYB
---------------------------
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魚少水,斯有何樂......」下幾句是什麼呢?在那一部經典可找到?
一、出自二部經典,並列出下幾句文字,供您參考:
1.《法句經》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CBETA, T04, no. 210, p. 559, a26-b5)
2.《出曜經》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佛告比丘。夫人處世所行不同所見亦異。一日過去人命隨減。雖壽百年臥消其半。便與眾會而說此偈:
 夫人欲立德  日夜無令空  日夜速如電  人命迅如是
時來會者觀察此義分別修行。日夜已過死緣難計。愚人依憑染著受有當念勤如興勇猛心無失軀體。是故說曰
 是日已過  令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汝等比丘當明此理。大海江河猶有枯竭。萬刃大魚曝脊在外。況是少水而不然乎。或有時溝澗瀑雨溢滿流疾趣下聲震四遠。彼岸人。喚此不聞聲。此間人喚彼不聞聲。或時溝澗水盡無餘。四趣眾生雖受形分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CBETA, T04, no. 212, p. 616, b13-c1)
二、祖師引用經典的用例。
《聯燈會要》「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CBETA, X79, no. 1557, p. 125, b12 // Z 2B:9, p. 332, a6 // R136, p. 663, a6)
《廣弘明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CBETA, T52, no. 2103, p. 308, c8-9)
《敕修百丈清規》「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CBETA, T48, no. 2025, p. 1121, a24-25)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普賢警眾偈〉
大陸有所謂「四大名山」,為佛教四大菩薩的應化道場,分別是:山西五台山,為大智文殊師菩薩的道場;四川峨嵋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為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這首〈普賢警眾偈〉,就是大行普賢菩薩所作,佛教的寺院也常在晚課時誦念這段偈頌,警示大眾珍惜現有人生,不可虛度光陰。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一天過去了,生命也隨之減少一天。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如同在水裡優遊自在的魚兒,忽然警覺河池中的水越來越少,不禁慌亂無主,哪裡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轉念一想,生命就如石火電光,無常的大火馬上就要燒到頭上來了,還要繼續放逸享樂下去嗎?應該精勤學道,早日出離生死大海。
在佛教裡有四種精進,又稱「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已生惡,令去除;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已生善,令增長。對於斷惡修善,必須精進、勤勞的去做,不可有片刻的懈怠放逸。
人不要心存僥倖,認為壞習慣慢慢戒除,好事慢慢去做就好了;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卻不知人命無常,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是由不得人的。
尤其一個學道之人,應當常思「國土危脆,人事無常」,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一切的榮華富貴都是過往雲煙,你可以擁有,但是不能不為生命的未來做一些預備、播種的工作。就如晴天備傘,白天備燭、備手電筒,平日總要有些預備。人生如何預備?唯有把握當下廣結善緣,廣修善行,才不會空過這一期寶貴的生命!
---------------------------------------------
普賢菩薩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佛門弟子在做晚課時,都有三皈依,三皈依之前,應該念「是日已過」,這是普賢菩薩警眾偈,每天每天都要警覺我們無常迅速。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今天就把這首偈子的意思,大概地解釋一下。
「是日已過」是說這一天我們念佛,或是把所有的工作已經做完了。這一天工作做完了叫做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已經減少了一天。好比我們要是可以活八十歲,或者五十歲,那麼這一天過去了,表示在八十歲或五十歲的時間之中,這一天已經沒有了,我們的生命又減少了一天。這樣過一個月減少了一個月,過一年就減少了一年,這一個月、一年都是由一天一天的減少起,所以叫「命亦隨減」。
前面是說明我們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減少,下二句是譬喻。「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譬如魚兒,在水裡快樂悠游,不知道水是一天天的減少,無常是一天天的將近。尤其在沙灘上的淺水,經太陽的曝曬,很快就乾了,而沙灘上的魚兒,在這時候,只有感到將近於死的痛苦,根本沒有興趣感覺有所快樂。這是譬喻我們的人生,就拿一位老者來講,再過一個多月就八十歲了,八十歲以後,還有多少日子可過呢?生命一天一天地減少,已經減少八十年了,還有多少日子可以再減少呢?因此在這老命殘孱的時候,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大眾」,是我們學修之中,所有參加的人都包含在裡面叫大眾。「當勤精進」,應當殷殷勤勤,精進用功的在這裡念佛學修。那又要精進到什麼程度呢?就應該「如救頭然」般地緊急猛進。「如救頭然」,這也是一個譬喻,好像我們的頭,已經被火燒著了,假使不趕快來救的話,那麼我們的生命就很危險了。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一句是拿法來配合。我們應該要用精進不懈的心,修行用功的心,來思惟這個「無常」:人身有生老病死的無常,心念有生住異滅的無常,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無常,人生、宇宙諸法都有生住異滅的無常。要是時時刻刻想到「無常」二字,不可貪圖安逸,而荒廢了我們的修行辦道,應該要勤懇謹慎地,不可有絲毫的放蕩鬆懈。所以我們要趕快精進勇猛的念佛學修。假使在這學修念佛之中,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往生就絕對有我們的份了。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任何一個道場,在晚課時都要念的警誡詞,甚至在佛七之中,也有每天都要念的。我們每天聽到警眾偈,就可以警覺到:生命一天天流失減少的可怕,醒悟無常迅速的可懼,因而能夠警惕自己,更加的努力修行,更加的用功辦道,精進不懈,切莫放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