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讚| Ganden no Yakata


林羅山(1583年(天正11年)-1657年3月7日(明曆3年陰曆1月23日))是日本江戶時代初期的儒學家。本名信勝(日語:信勝/のぶかつ Nobukatsu),號羅山,字子信。出家後法號道春。
天正11年(1583年)出生於京都、他被其伯父收為養子。自小即表現出傑出的天才、文祿4年(1595年)13歲進入京都的建仁寺作「稚兒」,學習佛教,寺內諸僧勸其剃髮出家,但他拒絕出家,他說:「身體髮膚不可毀傷,孝也。且無子孫,亦為不孝」[1],最後返回家裡。
他治學熱衷於朱子學,慶長9年(1604年)時遇到藤原惺窩,學問受其影響甚大。藤原亦對林羅山的聰穎相當欣賞,因而於次年的1605年將他推薦給德川家康,以二十三歲的年輕少年身份,成為德川的智庫。
1607年他在江戶為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家康的三子)講學。寬永元年(1624年)時他成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秀忠的長子)的老師、以後幕府的相關政治、公文文書起草他多有參與。德川家康重用儒家學者,使儒學越發興隆。例如林羅山為《公羊傳》加上訓讀讀音,以便傳習和教授[2]。寬永12年(1635年)他起草了武家諸法度一書、次年1636年則參與了伊勢神宮的參拜典禮
寬永9年(1632年)他在上野國忍岡一地興建先聖殿、之後稱為昌平阪學問所,在此成為他發揚新儒學的基地。
林羅山對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時的各種相關制度、禮儀、規章和政策法令的制定貢獻很大,此外他對日本儒學的推展亦功不可沒。林羅山一生讀書不輟,著有《林羅山詩集》和《林羅山文集》。
之後林羅山的孫子林鳳岡被賦予大學頭一職,擔任幕府學問的導師,並負責管理駿河文庫。
他的墓地位在東京都新宿區市谷山伏町。
評價
林羅山一方面反對朱熹「理氣論」,一方面又利用朱熹的「排佛反釋」思想來打擊佛教勢力。朱謙之稱其「在日本文藝復興期中,羅山不但把儒學從明經家手中、從僧侶手中解放出來,而且他自己在學術整理方面,均有許多新成績」
林羅山_古代天皇的漢學老師
----------------
林羅山,出生于天正11年(1583年),卒于明歷3年陰歷1月23日(1657年3月7日),是日本江戶時代初期的儒學家。江戶時代初期儒學家、林家學派創始人。名忠,字子倍,號羅山,通稱又三郎。加賀 (今石川縣) 生人,後遷居京都。自幼喜愛漢學。精通中國子集經註。青年時期拜名儒藤原惺窩為師,專攻朱子學,得德川家康賞識,成為幕臣,任將軍侍講,直接參與製定有關政治、外交政策,起草檔案。他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紀之道,在社會上推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五倫”道德觀,在學術上是闡發朱子學的集大成者。他十分註重儒學教育,于1603年在江戶上野忍崗創辦“林家家塾”,此即幕府昌平黌的前身。其子孫後代歷任林家家塾塾長,多被幕府聘為儒官,管理幕學。他的門生眾多,江戶時代日本—些著名的思想家大多出自其門下,他開創的以朱子學與日本神道相互貫通為主要特征的“林家學派”,一直是幕府扶植和倡導的正統之學,在江戶時代產生很大影響。其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大學抄》《大學解》《本朝通鑒》《本朝神社考》《神道傳授》等。後人將他的著述整理匯編成《羅山文集》75卷,此外還有《詩集》75卷。
人物生平
林羅山
林羅山,出生于天正11年(1583年)卒于明歷3年陰歷1月23日(1657年3月7日))是日本江戶時代初期的儒學家。本名信勝(日語假名:のぶかつ 羅馬拼音:Nobukatsu),號羅山,字子信。出家後法號道春。
天正11年(1583年)出生于京都、他被其伯父收為養子。自小即表現出傑出的天才、文祿4年(1595年)進入京都的建仁寺學習佛教,但因為拒絕出家而返回家裏
他治學熱中于朱子學,慶長9年(1604年)時遇到藤原惺窩,學問受其影響甚大,藤原亦對林羅山的聰穎相當欣賞,因而于次年的1605年將他推薦給德川家康,以二十三歲的年輕少年身份,成為德川的智庫。
1607年他在江戶為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家康的三子)講學。寬永元年(1624年)時他成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秀忠的長子)的老師、以後幕府的相關政治、公文文書起草他多有參與。寬永12年(1635年)他起草了武家諸法度一書、次年1636年則參與了伊勢神宮的參拜典禮。寬永9年(1632年)他在上野國忍岡一地興建先聖殿、之後稱為昌平阪學問所,在此成為他發揚新儒學的基地。林羅山對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時的各種相關製度、禮儀、規章和政策法令的製定貢獻很大,此外他對日本儒學的推展亦功不可沒。之後林羅山的孫子林鳳岡被賦予大學頭一職,擔任幕府學問的導師,並負責管理駿河文庫。他的墓地位在東京都新宿區市谷山伏町。
影響評價
林羅山繼藤原惺窩之後,發展了日本的儒學,在日本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學術活動有助于鞏固幕藩體製。他把惺窩的帶有宗教色彩並且停留在修身、齊家的宋學,提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他接受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萬物是由理和氣構成的,而理具有本原的性質;就人性而言,理是先天的、內在的本然之性,同時又是社會基本關系──“五倫”的規範。他抨擊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學說,並且批判佛教的教義,強調現實性。他還排斥耶穌教,在同耶穌教徒爭論時曾根據程朱理學的“理本氣末”的思想,提出“理在造物主之先”的觀點,否定關于造物主的說教。他還提出神、儒調合的神道論,宣稱:神道就是王道,也就是理;心外無別神,心外無別理;心清明是神之光,行跡正是神之姿,政行是神之德,國治是神之力。他把這種神道稱為“理當心地教”的儒學神道。他的這種神道思想,對後來在日本出現的垂加神道和復古神道都有影響。他還根據儒家傳統的觀點,主張正名,提倡大義名分,認為天地有上下之分,人倫有尊卑之別;並且仿效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編纂用漢文寫的日本史<本朝編年錄>。此外,他在軍事學、文藝評論、本草學等領域都取得了成就。
羅山一生著述很多,主要的還有<三德抄>、<神道傳授>、<本朝神社考>等。他的兒子鵝峰的<林羅山先生文集>多達150卷。
世界觀
天道觀
林羅山在青壯年時期的著述中,沒講天造萬物並主宰一切的話,這可能是避諱天主教的嫌疑。但是一到幕府加強壓製天主教,發生島原之亂(1637年)的寬永年間,他便明確表述了天道觀。據認為這是自于他身處統治階級內部,支持壓製天主教,不用再避嫌的緣故。
林羅山是繼承了朱子的天道觀的。在林羅山的著作中,理、太極、道、天地、帝、造化等常常是作為同義語使用的。這可以說他在表述天道觀時,使用的概念並沒有重視邏輯的一致性,但他認為天是造物者並主宰萬物的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相信天命者,往往相信佔筮。而林羅山不同,他是排斥佔筮的,因為他認為佔筮之類可能歪曲了天理與天的造物主宰作用。
林羅山的天道觀,正符合德川幕府的需要,他遭大火而仍從容讀書不輟,也與此有關。這天道觀是貫穿在林羅山的所有思想之中,並束縛了這位博學之士的哲學思想的發展。
理氣辯
理氣合一論,是林羅山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並且有<理氣辯>的專著。對這個問題,理論界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他雖尊信程朱排斥陽明,卻想調和朱子學與陽明學的分歧,表現出向陽明學的唯“心”主義的接近。有的則認為他初信朱子說,後來又想使朱、王之說歸一,最後仍崇信朱子之說,事實上與朱子說又略有不同。
自然觀
羅山的自然現,是脫離禪學的,與他的天道觀相聯系的朱子學的自然觀。
他認為天造萬物並主宰萬物,“雖一草一木微禽昆蟲亦各有其理。”他曾對藤原惺窩說;“陽明謂,見鳥獸草水之哀鳴而愍惜之,是仁與鳥獸草木為一體。”。愛憐草木鳥獸,是林羅山自然觀的一個方面。
林羅山的自然現雖受天道觀和儒學六經的約束,但他主張保護草木鳥獸、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擴展了孔子的“不射宿”,愛山愛水,與孟子的“不數罟”、與民同樂的仁義之心。宣傳了程明道、邵康節、周茂叔、陶淵明和朱熹的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並想廣此心推其恩使天下百姓皆受惠澤,從而擺脫了禪學的自然觀,在日本確立了朱子學的自然觀,是很有意義的。
宗教觀
排斥佛教
儒家一般都排佛,朱子學派的林羅山排佛本是很自然的事。德川時代儒者的排佛論,成為明治維新時廢佛毀釋的思想淵源。而儒者排佛的主要論據,林羅山幾乎全提出來了。這些論據是:
第一,佛教教義是虛幻的。“夫儒也實,佛也虛……程子曰:‘佛書如淫聲美色,能易惑人。’朱子曰;‘寂滅之說,高而無實。’嗚呼彼所謂道者非道也,吾所謂道者道也,道與非道無他,實與虛也,公與私也。”“夫道者教人倫而已。倫理之外,何別有道?彼雲出世間,雲遊方外,然則舍人倫而求虛無寂滅,實是無此理。”
第二,佛教的出世主義棄人倫滅義理。“浮屠氏畢竟以山河大地為假,以人倫為虛妄,遂絕滅義理,獲罪于我道。故曰:事君必忠,事親必孝,彼去君臣棄父子以求道,我未聞君父之外別有所謂道也。吾道非彼之所謂道也。”
第三,佛教不論名分,無視人倫,紊亂政道。林羅山認為增玄昉(?——746年)受寵進太宰府,蘇我馬子(?——926年)殺害崇峻天皇(第三十二代)之類的違背大義名分,紊亂政道的歷史事件,多起因于好佛。
第四,建築寺院勞民傷財。羅山說:“以材言之,盡國中之名木也;以銅言之,盡國中之良銅也,其費不知幾億兆也。……是豈國之所堪哉。奈何民得不窮而凍餒。”“勞國內之人,集國內之材而建大殿,果何所用哉?”
第五,僧侶是寄生蟲,是使天下困窮、人民罷敝的一個原因。他在《惺窩答問》中寫道:“先生曰,當世天下困窮人民罷敝,蓋由遊手者眾多也。食粟之家有餘,力農之夫不足,所謂長安萬物皆貴,蓋此故也,相率不為寇亦可怪。餘以為,遊手者十而為浮屠者五六。”
林羅山對佛教的批判,是日本近世的現實主義思潮的反映。近世的現實主義,對現世的肯定與對來世的否定,直接成了對現實的肯定。林羅山所肯定的現實,則是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林羅山以近世的現實主義思想否定超越的世界觀,這有積極的意義;但他肯定現世並從而完全肯定現實,則帶有消極的因素。
批判耶穌教
林羅山作為德川幕府的官學者,不僅寫過禁令,從政治上排斥耶教,也與耶穌教士從理論上進行過辯論。1606年,他與弟弟信澄、友人松永頌遊一起訪問了在京都傳教的耶穌教士哈比庵(即不幹齋·巴鼻庵)。哈比庵本是日本的禪僧,加入耶教後,著有排斥佛教、神道和儒學的《妙貞問答》,這年四十一歲。林羅山這年二十四歲,得到德川家康的知遇,在政界和學術界剛露頭角。在雙方辯論之前,羅山讀過利瑪竇的《天主實儀》(1603年日本刊行),對耶教已有初步認識。
神儒調和論
林羅山排斥佛教,批判耶教,並非完全否定宗教。他不是唯物主義者。他是從朱子學的天道觀與理氣論出發,來看待佛、耶、儒的。他主張神道與儒學調和。他的這種主張,在許多著述中都有表現。
社會觀
歷史觀
林羅山自幼愛讀經史,據《年譜》所記,他到二十二歲的時候,已經閱讀了日本、中國的儒學、佛教等方面的四百四十多部書。其中日本史書有:<日本紀>、<神皇正統記>等很多種;中國史書有:《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很多部。在勤奮攻讀經史的過程中,他的歷史觀逐漸形成。
重視正和實的林羅山的史觀,在日本史學史上有開來的意義。但是,林羅山缺乏明確一貫的歷史主義的認識,所以他編撰的史書,包括《本朝通鑒》在內,都不免羅列事實有餘,而論證不足,更談不上正確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了。
倫理道德觀
林羅山的《春鑒抄》詳細論述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三德抄》詳細論述了智、仁、勇,在其他著作中還談到忠、孝、敬等等。他提倡儒學的這些倫理道德,在不同的時間和情況下,他又作不同的強調。
既反對奢侈浪費,又反對過分儉陋,也是林羅山的倫理道德觀中的合理性的內容。他不贊成以舜禹的土階三尺為美德,也針砭了時人竟逐一小茶壺其價幹金的奢侈風氣。林羅山認為重要的在于把國家建設好,為政者能與民共甘苦,與民同樂就可以了。
政治主張
林羅山的政治思想,是德川幕府以武力奪取天下轉向以文治理天下的歷史時期的產物。他的思想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他成了穩定和維護這一封建新秩序的官學者。
羅山認為天主宰一切,所以人間的君主也要服從天。他說天的造物之德寓于人便為仁,天的主宰之德寓于人便為義,元亨利貞的乾德寓于人便成為仁、義、禮、智的明德。明明德于天下便是王道,也就是人君之道。他把天與人的關系視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把君主觀為萬民的嫡長,所以主張君主要愛護萬民,也就是行仁政。他在《庭草交翠問答》中,曾援引程伊川勸年輕的宋哲宗勿折幼枝的故事,提示君主要推恩廣澤,不要過分壓迫剝削人民
-----------------
林羅山 Hayashi Razan(1583年-1657年)
父母不詳,實名林信勝,號羅山,字子信,出家法號道春;出生於京都、被其伯父收為養子,幼年博聞強識。
文祿四年(1595年)十三歲進入京都的建仁寺作「稚兒」,學習佛教,寺內諸僧勸其剃髮出家,但羅山以儒家的「孝」為根據拒絕為僧,說:「身體髮膚不可毀傷,孝也。且無子孫,亦為不孝」,不久就離開建仁寺。
慶長五年(1600年)十八歲時,始讀朱熹的《四書集注》,從此傾心於朱子學,並批判佛教,一生中一直致力於排佛。
慶長九年(1604年)時遇到藤原惺窩,學問受其影響甚大。藤原亦對羅山的聰穎相當欣賞,因而於翌年將羅山推薦給德川家康,以二十三歲的年輕少年身份,成為德川的智庫。
慶長十二年(1607年),羅山在江戶為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德川家康三子)講學。寬永元年(1624年)時羅山成為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德川秀忠長子)的老師、以後幕府的相關政治、公文文書起草羅山多有參與。德川家康重用儒家學者,使儒學越發興隆。例如羅山為『公羊傳』加上訓讀讀音,以便傳習和教授。寬永十二年(1635年)羅山起草武家諸法度一書、翌年則參與伊勢神宮的參拜典禮。
寬永九年(1632年)羅山在上野國忍岡一地興建先聖殿、之後稱為昌平坂學問所,在此成為羅山發揚新儒學的基地。
羅山對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時的各種相關制度、禮儀、規章和政策法令的制定貢獻很大,此外羅山對日本儒學的推展亦功不可沒。羅山一生讀書不輟,著有『林羅山詩集』和『林羅山文集』。
明曆二年(1656年)愛妻亡故;翌年,宅邸書庫遭遇大火,四日後因書籍燒燬的衝擊下死去,年七十五歲。
----------------
本書是在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林羅山�思想》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部分內容曾作為論文發表過。具體是︰ 林羅山生活的時代、生平及其著述;林羅山的理氣論——從對理的釋義看林羅山與朱熹的異同;林羅山的性情關系論——兼與朱熹、李退溪比較;林羅山的排佛論——兼與朱熹、韓愈比較;林羅山的孫吳兵法觀——兼與朱熹‧南宋事功派比較;林羅山的文學思想——圍繞“文道關系”問題與朱熹進行比較。 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龔穎,1966年生。2000年獲(日本)東北大學日本思想史專業博士學位。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倫理學研究室。主要從事中日思想文化比較研究。已出版譯著《政談》(荻生徂徠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溝口雄三著,中華書局,1997年,2005年第二版)等。
林羅山_古代天皇的漢學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