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動物園」「種族博覽會」 1835 年到 1958 年/澳洲黑歷史原住民被拐到動物園展覽/在澳洲昆士蘭北部棕櫚島(Palm Island)的原住民,有至少20族、3.5萬人在1800年代被抓到俗稱人肉動物園「展覽」,一直到1940年代都還能在歐美動物園或馬戲團看到他們身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屠殺澳洲原住民

《夜鶯的哭聲》電影講述克萊爾多年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服侍殘暴的英國中尉霍金斯(山姆克萊弗林飾)。年僅21歲的她卑微懇求對方放她自由,霍金斯非但不答應,還喪盡天良地夥同士兵們,在她眼前虐殺先生和剛出生的小孩。傷心又憤怒的克萊爾,決心追殺這群四處燒、殺、擄、虐的人間惡魔,誓言不計代價、血債血償,以私刑為摯愛一一復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903年日本殖民下的朝鮮時代, 大阪一場展覽震撼各地。會場展出日本北方原住民阿伊努族、琉球民族,台灣人以及兩名朝鮮女性,讓日本當地民眾「參觀欣賞」。這些人被關在博物館內像物品一樣展覽,當時日本宣稱這只是純粹作為教育目的。1907年東京另一場展覽,又展出一名朝鮮男性和朝鮮女性。
這樣的「展覽」放在現代,每個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年的日本卻不是第一個「展覽人類」的國家。早在20世紀初帝國主義盛行時,世界上就有類似例子。許多未開發的弱小國家被殖民,當地的土著則被綁架作為苦力或展覽「參觀品」。 
這種被稱為「人類動物園」的現象在1870年於許多歐洲重要城市如漢堡、米蘭、巴黎和倫敦開始盛行。卡爾·海根貝克(Karl Hegenbeck)為第一個引進這種「人類動物園秀」的人。一開始,他從南太平洋和亞洲地區帶回薩摩亞人和薩米人展出。獲得巨大的成功後,他也開始展出因紐特和努比亞人。他們就像野生動物一樣,不穿衣物,被圈禁在一個狹窄範圍供人觀賞,同時也會進行「假狩獵」活動。
1906年紐約的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則展出一名來自剛果的俾格米男性。他的名字叫歐塔(Ota Benga),最後和猴子、猩猩關在一起供人參觀,並被迫在美國遊客面前跳舞演出。展覽的標題為「失落的連結」,認為這些土人是介於猿類和西方人的連結物種。在大多數美國人心中,這種土著是劣於美國人的人種,更接近猿類。最後因為嚴重憂鬱傾向,歐塔自殺身亡。
熱衷引進這種展覽的還有麥迪遜·格蘭特(Madison Grant),他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偉大種族的逝去」(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 Or, The Racial Basis of European History),是之後希特勒種族主義的根基。
1931年,這次是法國巴黎。這個世界級展覽再次搜羅土著展出,並獲得巨大迴響,6個月內吸引了340萬人次。他們展出一個家庭,包含一個媽媽和年幼男童。訪客朝他們指指點點、取笑作樂,甚至對他們吼叫或用手戳他們。
法國一足球選手克利斯提安(Christian Karembeu)就曾提及祖父的灰暗過去。當時他祖父被以外交代表團為名騙去巴黎,但最後卻被關進籠內參加展覽。 
人類動物園最後終於在1958年的比利時終結。下方的照片就是當時展覽的情景。來自剛果的小女孩潔奇(Jackie)在籠子內接受遊客餵食,就像動物園的其他猴子猩猩一樣。 
根據統計紀錄,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有14億人曾「享受」並「支持」這種人類動物園。
哈佛大學的教授兼哲學家、詩人喬治(George Santayana)曾經表示:「那些不記得過去的人,將重蹈覆轍。」
幸好,隨著時代變遷,有越來越多人致力於種族平等,並付出極大努力,讓人們記得歷史的傷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2011年的一場展覽「人類動物園:野蠻的發明」,就是針對「人類動物園」的批判和反思,讓現代的人們有機會了解過去和反省。
不幸地是,這個世代的大多數人早已遺忘「人類動物園」是什麼。但卻還有許多人,依靠種族、長相和外表來評判別人。「人類動物園」的歷史已經結束了,但看不見的「藩籬」仍然存在人類之間。你覺得呢?分享這段歷史,給更多人的知道。
只為娛樂的人類動物園:我們的灰暗歷史 http://bit.ly/2ra2gfs


阿伊努/日本北海道少數民族「愛努族」組團來台/「愛奴文化振興法」以取代原本的「舊土人保護法」/1903年日本政府於大阪舉辦「內國勸業博覽會」,設置「落後人種」展區,展示北海道愛奴族、台灣的原住民、琉球人等「土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歐洲貴族為了慾望竟開起「人類動物園」,許多部落居民被誘騙供人觀賞,沒想到他們為了活下去還必須…… - COCO01

歐洲貴族為了慾望竟開起「人類動物園」,許多部落居民被誘騙供人觀賞,沒想到他們為了活下去還必須......
  ▲為了私慾而創造的人類動物園。(source : 今日頭條歷史不是鏡子,下同)   大家好我是皮耶編,人們為了近距離觀賞珍奇稀有的生物,因此將他們都飼養到動物園,隨然一開始這樣的做法讓人覺得殘酷,但到了現代動物園也成了生物研究與繁衍的重要機構。根據頭條主歷史不是鏡子報導,歐洲人曾經為了自己的私慾,竟然將人類抓來開設動物園。  
▼在20世紀初,歐洲白人優越主義下,興起一種慘無人道的活動,那就是將他國人民誘騙抓來當作動物觀賞,成為了「人類動物園」。   
▼這種「人類動物園」在比利時、挪威、德國、法國以及美國等諸多西方國家都曾舉辦過,主要最常見的就是非洲人和印地安人在其中,而他們與展覽商人簽訂契約,表演民俗舞蹈文化就能獲得報酬,但也有些非洲人民或是他國原住民是被誘騙捕捉來的。
▼這名非洲男孩因為部落裡的傳統,牙齒必須要削尖,因此被奴隸主看上而被販賣到人類動物園,他被強迫穿上傳統服飾和猩猩一起表演,向白人展示非洲人如何生活,沒想到竟然在一個月內引來幾十萬名白人觀眾想來滿足獵奇心理。
▼前來觀看的大多都是當地的貴族富豪,他們花大筆金錢來觀賞異域民族的生活,但是從來沒有把他們當作人類看待。為了活下去,裡頭的異國原住民還必須取悅逗樂觀眾,才能得到食物吃。
▼直到1958年這種可怕的人類動物園還存在,而這張貴族婦女餵食周小女孩的照片,甚至還在萬國博覽會上廣為流傳,放在剛果展示區之中。
只能說,以前的人竟然把不同種族的人當作別的生物看待,實在太可怕了,這種想法雖然今時今日仍存有遺毒,但是希望隨著社會進步能逐漸消除。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歷史不是鏡子,編輯整理。   你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這名男嬰一出生就「沒有大腦」像行屍走肉一樣,但是媽媽「堅持不讓他安樂死」,只因她想要將他...
日本三大惡妖之首,百鬼之王「酒吞童子」專抓處女來享受血肉的快感,但他美少年的外貌下竟是「噁心醜陋的怪物長相」? 印度街頭有一種「致死率超高的小攤販」但卻人人搶著要排隊,甚至連政府禁止也要偷偷來


19世紀法國「把人類當成畜生」放在動物園展覽,他們對小女孩做的事情會讓你氣到拳頭都硬了! - boMb01


歷史上真實存在「人類動物園」,人類被關在籠子裡,供人觀賞 - 每日頭條


西方人「把人當野獸打造人類動物園」慘不忍睹!把「黑人和亞洲人


人類動物園-維基百科

人類動物園,也被稱為人種學博覽會,是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的人類公共展覽,通常處於所謂的自然或原始狀態[1] [2]。這些展覽經常強調西方文明的歐洲人與非歐洲人民之間或與其他歐洲人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些歐洲人實踐著更為原始的生活方式。[3]他們中的一些人將土著人口置於大猿與歐洲人之間的連續區域中。[ 引證需要 ]如今民族學論述被視為高度降解和種族,具體取決於節目和所涉及的個人
19世紀末,德國人種志博物館[4]試圖對人類文化進行實證研究。它們包含來自按大陸組織的世界各地文化的文物,使參觀者可以看到群體之間的異同並形成自己的想法。德國的民族志博物館經過明確設計,旨在避免提出某些原則或指示其觀看者以特定方式解釋材料。相反,他們留給博物館客人開放意見。
德國人種志博物館的館長打算創造人類的統一歷史,[4]以展示人類如何發展為走過這些博物館大廳的國際化生物。
在1870年代,隨著人類展示被納入動物園,德國的民族學研究採取了一種新方法。這些展品被當時的科學界稱讚為對大眾具有教育意義,因為它們告知了人們在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很快,這些展品就被用來證明歐洲人已經進化成為一種優越的國際化生活。
由於民族起源博覽會於1931年左右在德國停止,[5]對錶演者產生了許多影響。許多從家鄉帶回來參加展覽的人們在德國創造了家庭,並且有許多孩子在德國出生。一旦他們不再在動物園工作或表演表演,他們便被困在德國,那裡他們沒有權利,因此受到嚴重歧視。在納粹黨崛起期間,在這些舞台表演中的外國演員通常能夠躲避集中營,因為他們很少,以至於納粹分子並不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威脅。[6]儘管他們能夠避開集中營,但他們卻無法像德國人那樣參加德國生活。在希特勒青年團並沒有允許外國父母的子女參加,和成人被拒絕的德國士兵。[6]許多人最終在軍工工廠或外國勞工營地工作。[6]後二戰結束,種族主義在德國變得更加隱蔽的或無形的,但它並沒有消失。許多有血統的人打算在戰後離開,但由於他們是德國國籍,因此很難移民。[6]
關鍵影響
卡爾·哈根貝克( Carl Hagenbeck)[7]是一位德國外來動物商人,因在1800年代中期至後期征服動物貿易市場而聞名。由於購置和飼養動物的成本,Hagenbeck開始擔心財務問題,他開始尋找其他方法來減輕公司的資金壓力。哈根貝克(Hagenbeck)家的老朋友海因里希·勒特曼(Heinrich Leutemann)建議帶異國人來陪伴這些動物。這個想法使哈根貝克(Hagenbeck)感到非常聰明,他在下一批馴鹿的陪同下有一群拉普蘭德(Laplanders)。他們建立了傳統房屋,並像往常一樣在Hagenbeck財產上開展業務。這次展覽非常成功,以至於卡爾在第一場展覽結束之前就組織了第二場展覽。儘管從被征服的土地上奪取民族的遊行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羅馬人,但哈根貝克聲稱自己的第一場演出展示了外國土地上的“文化”。卡爾·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繼續將土著人民以及他從全球進口的動物帶到一起。人們會帶著他們的狩獵設備,房屋和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哈根貝克(Hagenbeck)的顯示器變得越來越複雜。1876年,哈根貝克(Hagenbeck)的一群薩米人(Sami)陪著一群馴鹿,到1874年,他的行為包括將近67名男女老少錫蘭表演表演與25頭大象。表演也從展示日常活動(例如擠奶的馴鹿和搭建小屋)擴展到展示一些文化中更奢侈的部分,例如魔術師,雜耍演員和魔鬼舞者。
第一人類動物園
Saartjie Baartman的諷刺漫畫叫做霍滕托特金星。她生於科伊桑(Khoisan)家庭,於19世紀初在倫敦展出。
人類好奇心的概念至少與殖民主義一樣悠久。例如,在西半球,墨西哥最著名的動物園之一,莫克特祖瑪(Moctezuma),不僅包括大量動物,而且還展出矮人,白變種和駝背等人類。[8]
在文藝復興時期,美第奇家族在梵蒂岡發展了大型動物園。在16世紀,紅衣主教希波呂托斯·美第奇(Hippolytus Medici)收集了不同種族的人以及外來動物。據報導,他有一支叫做“野人”的樂隊,講二十多種語言。還有摩爾人,Tar人,印第安人,土耳其人和非洲人。[9]
Maximo和Bartola,c。1867年
最早的現代公共人類展覽之一是PT Barnum於1835年2月25日在Joice Heth舉辦的展覽[10],隨後是暹羅雙胞胎 Chang和Eng Bunker的展覽。這些展覽在怪胎秀中很常見。[11]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的薩吉·巴特曼的的Namaqua,通常被稱為霍金星,誰陳列在倫敦和法國,直到她1815年去世。
在1850年代,來自薩爾瓦多的兩個小頭畸形兒童Maximo和Bartola在美國和歐洲展出,名字分別是Aztec Children和Aztec Lilliputians。[12] 但是,人類動物園只有在新帝國主義時期的1870年代才變得普遍。
1870年代至1930年代
大田本加(Ota Benga),1906年的人類展覽。年齡23歲。高度為4英尺11英寸(150厘米)。
重量:103磅(47公斤)。
Samuel P. Verner博士從中南部非洲剛果自由州開賽河帶來了它。
九月的每個下午都有展覽。
— 1906年9月,在布朗克斯動物園的靈長類動物屋外的招牌。[13]
在1870年代,異國人口的展覽在各個國家開始盛行。[14]人類動物園可以在巴黎,漢堡,安特衛普,巴塞羅那,倫敦,米蘭和紐約找到。卡爾·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是野生動物商人,也是歐洲許多動物園的未來企業家,於1874年決定向薩摩亞和薩米人展示“純天然”種群。1876年,他派一個合作者到埃及蘇丹帶回了一些野獸和努比亞人。努比亞的展覽在歐洲非常成功,並參觀了巴黎,倫敦和柏林。1880年,哈根貝克(Hagenbeck)向拉布拉多(Labrador)派遣了一名特工,以從希伯倫的摩拉維亞特派團中奪回一些埃斯基莫(Eskimo / Inuit)。這些因紐特人在他的漢堡動物園展出。其他人種學展覽包括埃及人和貝都因人的模擬住區。[15]哈根貝克還將僱用特工參加他的民族學展覽,目的是使他的聽眾暴露於各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些僱用的工人中,有赫爾希·埃赫(Hersi Egeh)及其他的血統,來自當今西北索馬里的柏培拉(Berbera),他們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財富,後來將其再投資於其本國的房地產。[16]印度總督同樣授予哈根貝克允許僱用當地居民參加展覽的條件,條件是哈根貝克必須首先將資金存入皇家國庫。[17]
Jardin d'aclimation的負責人Geoffroy de Saint-Hilaire於1877年決定組織兩次展示努比亞人和因紐特人的民族學眼鏡。那一年,“適應”花園的觀眾增加了一倍,達到一百萬。在1877年至1912年之間,Jardin動物學展覽會舉辦了大約30個人類學展覽。
無論是1878年和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提出了一個黑人村(村內格雷)。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有2800萬人次參觀,其中有400名土著人民是主要景點。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展示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著名西洋鏡,而在馬賽(1906年和1922年)和巴黎(1907年和1931年)的殖民地展覽也向人們展示了籠子裡的人,這些人經常是裸體或半裸照。在1931年的展覽在巴黎非常成功,3400萬人參加了它在六個月內,而規模較小的反展名為真相的殖民地,由組織共產黨吸引了很少的遊客,在第一個房間裡,它回想起了阿爾伯特·隆德雷斯(Albert Londres)和安德烈·基德(AndréGide)對殖民地強迫勞動的批評。還介紹了游牧塞內加爾村莊。
在第一屆巴西人類學博覽會(里約熱內盧,1882年)中,一群Botocudos的特徵可能與野蠻神話的真實化有關,而歐洲野蠻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九世紀人類學知識的建構[18]
在1883年中,當地人蘇里南被顯示在國際殖民和出口展覽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背後國立博物館。
1800年代後期,哈根貝克(Hagenbeck)組織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土著居民的展覽。他於1886年公開展示了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的自琴。在1893/1894年,他還在漢堡-聖保羅舉辦了薩米人 /拉普斯展覽。
在1901年泛美博覽會[19]和1893年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小埃及進行了肚皮舞,攝影師查爾斯·杜德利·阿諾德和哈洛·希金博特漢姆拍攝了貶值的照片,向土著人民展示了“類型”的目錄,以及諷刺的傳說。[20]
1896年,為了增加遊客數量,辛辛那提動物園邀請了一百名蘇族美國原住民在此地建立了一個村莊。蘇族人在動物園住了三個月。[21]
對於廣告的一千八百九十四分之一千八百九十三人種博覽會薩米的漢堡 -Saint保羅
1904年,阿帕奇和Igorots(菲律賓)在所顯示的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在與聯想1904夏季奧運會。在西班牙-美國戰爭之後,美國剛剛獲得了關島,菲律賓和波多黎各等新領土,使它們能夠“展示”一些當地居民。[22]根據紅杉阿德牧師的說法:
為了進一步說明菲律賓人最終失去美國人之後的侮辱性,美國以菲律賓競選為當年在密歇根州聖路易斯舉行的1904年世界博​​覽會的中心。在熱情洋溢的所謂“進化進步遊行”中,參觀者可以檢查代表著“文明”的“原始人”,為基普林的詩《白人的負擔》辯護。來自新幾內亞和非洲的格米人隨後在布朗克斯動物園的靈長類動物區中展出,在美洲印第安人(如阿帕奇勇士Geronimo)旁邊遊行,賣掉了他的親筆簽名。但是主要的吸引人是菲律賓展覽,展覽中全尺寸複製了土著居民區,以展示菲律賓人民固有的落後性。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強調美國統治的“文明”影響力以及在菲律賓-美國戰爭之後,這些島鏈自然資源的經濟潛力。據報導,這是博覽會上最大的特定原住民展覽。正如一個高興的參觀者所評論的那樣,人類動物園展覽展示了“那些在世界前進的同時標記時間的奇特民族的種族敘事,以及通過美國的方法成為文明工人的野蠻人的敘事”。[23]
1906年,麥迪遜格蘭特 -socialite,優生學家,業餘人類學家和的頭部紐約動物學會 -had 剛果侏儒 奧塔·本加把陳列在布朗克斯動物園在紐約市一起猿類及其他動物[24] 。在格蘭特(Grant)的要求下,動物園負責人威廉·霍納德(William Hornaday)將本加展示在一個關在籠子裡的黑猩猩,然後是一隻名叫多洪的猩猩和一隻鸚鵡,並給他貼上了“失踪的鏈接”,這暗示著進化論像Benga這樣的非洲人比歐洲人更接近猿類。它引發了該市神職人員的抗議,但據報導公眾蜂擁而至。[13] [25]
卡爾·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表演廣告(1886)
本加用弓箭射擊目標,纏繞麻線,並與猩猩搏鬥。儘管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很少有人聽到有人反對把猴子放在同伴的籠子裡的聲音”,但由於黑人牧師在該市冒犯了大罪而引發了爭議。布魯克林霍華德彩色孤兒院的院長詹姆士·戈登說:“我們認為,我們的種族已經足夠沮喪,而沒有像猿人那樣向我們展示種族。” “我們認為我們值得被視為具有靈魂的人。” [26]
紐約市市長小 喬治·B·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 Jr.)拒絕與神職人員見面,讚揚了霍納戴(Horndayday),後者寫信給他:“當動物公園的歷史寫下之時,這一事件將成為其最有趣的一段話。” [26]
隨著爭議的繼續,霍納代仍保持歉意,堅稱他唯一的意圖是舉辦民族學展覽。在另一封信中,他說,他和格蘭特(十年後將出版種族主義的《大種族的過去》)認為,“黑人黑社會牧師似乎甚至不應該命令這個社會”。[26]
1906年9月8日,星期一,短短兩天后,霍納戴決定關閉展覽,人們發現本加(Benga)在動物園的場地上走動,常常被一群人“吼叫,開玩笑和大吼大叫”。[26]
1925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的Belle Vue動物園舉行的展覽被稱為“食人族”,並以黑人非洲人的形象描繪為野蠻人。[27]
到1930年代,一種新型的人類動物園出現在美國,裸體秀偽裝成一種教育。其中包括在加利福尼亞聖地亞哥舉行的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的佐羅花園裸體主義者殖民地(1935-6)和在舊金山金門國際博覽會上的莎莉·蘭德裸體牧場(1939年)。據說前者是一個真正的裸體主義者殖民地,它使用雇來的表演者代替了真正的裸體主義者。後者的特色是穿著西式服裝的裸女。金門博覽會還舉辦了“格林威治村”表演,在《官方指南》中被描述為“模特藝術家的殖民地和劇場”。[28]
1940年代至今
1914年在奧斯陸舉行的剛果鄉村展覽的現代複製品(2014年)
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一個剛果村莊。[29]
1994年4月,在法國南特附近的聖佩爾港提出了一個像牙海岸村莊的例子,作為非洲野生動物園的一部分,後來稱為普朗特索瓦吉(PlanèteSauvage)。[30]
一個旨在作為手工藝品和文化節的非洲村莊于2005年7月在德國的奧格斯堡動物園舉行,受到了廣泛的批評。[31]
2005年8月,倫敦動物園展示了四名穿著無花果葉(和泳衣)的人類誌願者,歷時四天。[32]
2007年,阿德萊德動物園舉辦了一個人類動物園展覽,由一群人組成,這些人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白天被申請住在以前的猿猴圈地,然後在夜晚返回家中。[33]居民參加了幾次演習,並要求觀眾向新的猿猴圈舍捐款。
同樣在2007年,在泛非音樂節(泛非音樂節)侏儒表演者們在動物園安置布拉柴維爾,剛果。儘管20人小組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沒有正式展出,但他們有必要“在動物園裡收集柴火做飯,他們[被]盯著並由遊客和路人拍攝
-----------------------------
《人類動物園》(The Human Zoo)是英國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繼《裸猿》之後,於1969年發表的著作[1]。他這兩本著作都是審視人類的生物性如何塑造當代世界文化的特性。
《人類動物園》審視文明社會-尤其城市-的本質。莫利斯將一個城市的人類居民和一個動物園的動物居民作比較:兩者皆得到其生存所需,但代價是要居住在一個非自然的環境。城市中的人類與及動物園中的動物同樣得到食物、居所及頗多的休閒時間,但兩者都要住在一個非自然的環境、在發展健康的社會關係上似乎都出現困難、兩者都需忍受寂寞和無聊、都是要生活在有限的空間裡。這本書說明城市和動物園居民如何創造出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們未能處理這些問題時的後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莫利斯審視了為什麼文明社會會是這樣子的。他解釋了文明社會中最好的和最差的特點,他審視了文明社會的偉大成就、自然科學和人民科學上的崇高探索,也審視了這同一社會中如戰爭、奴隸、強姦等等的可怕行為。這本著作和他較早之前的《裸猿》都是早期社會生物學領域中的作品


中國一品官員葉名琛也曾當作動物展覽

葉名琛為進士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供奉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一品官員卻被英國俘虜到印度,甚至被當成猴子供人觀賞。1859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得知晉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無望後,決定絕食,至三月初七戌時(4月9日),死於囚所,終年52歲,據悉是自備糧食盡空後絕食而死/葉名琛思念的故國,效忠的皇帝在他被俘時,為了防止英國人以他作為人質要挾清政府,下旨撤銷了他的一切職務和爵位,還派人通知了英方,葉名琛的生死和大清國沒有任何關係/ 葉名琛「尚稱愛國、也有氣節;精於官場,老練持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原住民觀光」是幫助還是剝削?
2020-01-04
「原住民觀光」是幫助還是剝削? | 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bit.ly/2uu3zaH
原住民觀光究竟具有教育意義,抑或是把他們當作奇觀在凝視呢?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那些看似落後於「文明化」進程的人,保有不小的魅力,而人們對他們的興趣也經常透過觀光來表現。這類觀光經常被當成是觀察一個民族的好機會,這些民族的文化也被假定更為單純、更接近自然。
那些宣傳亞馬遜流域、南非打獵荒原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地旅遊的小冊子,往往會把當地動植物的照片與描述並列在身穿傳統衣服的原住民敘述之旁。實際上,就是把這些題材變成自然的一部分來提供給遊客消費。這一類觀光活動有時候稱為原住民觀光(indigenous tourism)。史密斯(Smith, 1996)點出原住民觀光經常可見的四種特色,也就是所謂的4H,棲息地(habitat)、遺產(heritage)、歷史(history)與手工藝品(handicrafts)。
遊客希望從原住民觀光中得到什麼?
這種觀光活動的優點在於能夠教育觀光客,並且讓人們對於人類適應環境的能耐,有更大的敬意。原住民社群一旦成為適應環境的典範,也可以獲得一些好處,他們傳統的謀生活動會受到遊客花錢而帶動的誘因所支持,如同農村觀光有時候能夠讓小規模的農夫保有他們那些不大賺錢的耕種方式。但另一方面,遊客對於原住民及其棲息地的興趣,也有可能會使環境與人類付出代價。
原住民觀光也會把焦點放在一個民族的遺產。藉此經驗,遊客可能會希望進一步體會文化的多樣性。但是,這類規劃給遊客參訪的典型活動,只是短暫且膚淺地呈現一個民族的遺產,很容易造成誤解與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觀光如果能關注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元素,也有助於當地人更加欣賞自己的過去。原住民觀光活動有時候也會強調一個民族文化遺產之中最不同也最出眾的面向,強化其與世隔絕的意象、獨特性,甚至是野蠻的一面。這在婆羅州「獵人頭」與斐濟「吃人肉」的套裝行程中,都可以清楚見到
觀光客有時候也會藉著對歷史的興趣來理解原住民,尤其是那個地方的歷史與自己的歷史曾有衝突。觀光客的興趣可能帶有同情心。以美國為例,遊覽過去的奴隸農園,使得黑人與白人訪客在面對最近的考古與歷史研究證據下,有機會理解奴隸制的社會與文化影響。過去受西方殖民的國家,即使沒有重現殖民經驗,但許多熱門景點也都讓遊客有機會遊覽充滿殖民氣息的建築。
原住民藝術以及手工藝品、還有遊客對於紀念品的需求關係,有可能非常複雜。當地手工藝品透過觀光的商品化,有時候會導致這些物品失去其傳統的儀式與宗教價值。舉例來說,物品有可能得縮小,才塞得進遊客的行李箱。當地藝術與手工業的品質有可能下滑,因為他們會為了遊客的消費而量產,並且縮小體積以吸引斤斤計較的遊客。另外一些情況是,觀光會促使重要的手工藝傳統復甦與保存下來,而且也會帶來嶄新的手工藝傳統,有效地融入原住民的生產。
我們也許可以在史密斯針對原住民觀光的4H,再加上第5個H,也就是療癒(healing)。觀光客有時候只是到此一遊,看看是否可以取得原住民的秘方及草藥。西方也發展出一種「新世紀」觀光,重點是精神層面的追求,使得某些地方與當地的原住民充滿一種神秘與療癒的特質。美國亞利桑那受人歡迎的塞多納(Sedona)就是其中一例。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致,提供了適合開店的環境,讓他們得以販賣印第安人的圖騰、芳香療法的工具以及療癒水晶。
文化展演與刻板印象
泰國偏僻的北部地區,一直是各種「高山部落」民族的居住地,每一族都有獨特的文化。高山健行與搭車造訪當地民族的套裝行程快速成長。1986年我到泰北清邁旅行時,這座城市是許多套裝行程的舞台,我算過有7家旅行社會帶遊客去參觀高山部落。僅僅4年之後,已經超過40家。最近從那裡回來的同事則報告,雖然清邁的套裝行程成長速度已經趨緩,但是高山健行的需求還是相當高。
高山健行觀光在泰國北部一些更為偏僻之處還是不斷增加。柯亨(Cohen)就發現,泰國靠近緬甸邊境附近規模較小且與世隔絕的「高山部落」拜縣(Pai),接待背包客的民宿在2000年至2004年之間,從50家成長到100多家。「高山部落」旅遊的廣告都強調可以帶客人參觀依然實行傳統生活方式的「原始」民族,每一家旅行社也都會向觀望的客人保證,他們絕對會帶遊客走訪其他遊客不常到達的偏遠村落。事實上,旅行社帶遊客參訪的都是相同的幾個村落,導遊必須小心控制參觀時間,以免登山客腦中獨一無二的幻想,因為各團遊客同時造訪相同的村落而幻滅。
由於泰國許多高山部落對於遊客的造訪早已習以為常,因此當地人也開始提供住宿。在競爭變大與遊客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旅行社必須另覓其他更特別的健行體驗。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把觀光的機會擴大到那些比高山部落還要「原始」,而且被認為更接近自然的部落。柯亨描寫到,有一個日漸興盛的觀光事業,就是走訪泰國幾個殘存的狩獵採集民族。其中一個民族米拉比里人(Mlabri),直到最近都還相當與世隔絕。米拉比里人主要住在泰北的叢林,他們以打獵維生,但因為環境遭到大規模的破壞而逐漸邊緣化。柯亨發現,他們現在主要於附近的高山部落工作,仰賴各種高度剝削的體力活維生。
走訪米拉比里人的旅行團,通常是透過高山部落的仲介安排。在這些場合裡,至少有一些米拉比里人會穿上他們早已不穿的傳統丁字褲。他們會投入專門給觀光客觀賞的儀式,酬勞是一隻豬。他們會在遊客前面把豬殺了,然後吃掉。對許多西方遊客來說,這多少有點野蠻人展示之意,用以強化他們認知中原始的米拉比里人本性。柯亨對於米拉比里人從觀光付出的成本與得到的好處,其實覺得有點難以評斷。他們透過表演賺到一頭豬,可能勝過他們出賣勞力給高山部落村民所獲得的報酬。不過,他們也要付出腦中想到自己成為其他人眼中奇觀的代價。
泰北原住民觀光大受歡迎,也激起泰國其他地區發展類似的旅遊。舉例來說,泰國南部觀光的推動者,就推出了以莫肯人(Moken)為主的旅遊,他們是居住在安達曼海岸上的海上吉普賽人。他們通往海洋的傳統通道,許多都因為觀光設施與自然保護區的擴大而遭到破壞。不過,大費周章把莫肯變成一個旅遊景點,結果卻令人五味雜陳。遊客經常因為發現旅遊手冊上「無拘無束、原始的船上居民」,實際上是生活在貧窮肆虐的簡陋小鎮。真正的觀光設施,例如紀念品店與餐飲店,都由外人經營。莫肯人直接拿到的唯一好處,似乎是小朋友從觀光巴士上的遊客乞討到的一些零錢。
上述的觀光經驗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最為極端的例子。雖然人們在推銷這類行程時,經常強調傳統與「自然」生活方式的延續。但敏銳的遊客可能都會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場死亡之旅,勾勒出一個民族毀滅的最後階段。「接待」的社群在他們的國家經常徹底邊緣化,而觀光開發商請求他們提供的服務,與要求他們的合作,也經常使用相同的剝削方法,剝奪了他們維持傳統生計或是在社會中往上爬升的機會。
原住民眼中的正面觀光
雖然有些研究觀光的學者擔心,觀光本身有可能造成這些脆弱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遭到破壞,但大部分的情況卻是,早在觀光進入之前,更具破壞性的入侵就已經發生。卡斯雷克(Caslake, 1993)在描述婆羅州依班族長屋的觀光時提到,依班人往往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看待觀光,不僅僅因為他們從觀光得到好處,他們也打從心底喜歡與遊客相遇。在這個案例裡,有個影響因素是相關旅程通常較為短暫,也不是非常頻繁,允許依班人不用隨時忍受湧入的遊客,而可以過著正常的生活。
布倫代爾(Blundell, 1995)研究加拿大原住民觀光時提到,有些印第安人村落採取先發制人的作法,由他們來決定觀光客如何看待他們。這些例子說明,觀光不僅帶來附加價值,也有助於村落對於自身文化呈現的方式,有更大的自主權。有些村落會以觀光來呈現他們是有歷史的人,而不僅僅是「傳統的」過去。觀光也使得村民有機會把自己對於加拿大政府如何看待他們所關切之事,呈現給更廣大的國際遊客。
好書推薦:
書名: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
作者: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
譯者:李宗義、許雅淑
出版:游擊文化
出版時間:2019/12

2020-01-08_100701ckeditor-5e0db9b998c67


澳洲判例 海外出生原住民不得視為外國人驅逐出境
澳洲判例 海外出生原住民不得視為外國人驅逐出境 http://bit.ly/39pucg4
居家隔離、檢疫人數破萬!12人違規落跑共遭罰近百萬
▲在該棟大樓消毒並安排撤離事宜的防疫人員。(圖/翻攝自香港 01 )隱匿湖北旅遊史!廣州住戶害全棟隔離
(中央社記者丘德真雪梨12日專電)澳洲最高法院最新判例指出,在海外出生的澳洲原住民族人即使沒有澳洲公民身分,澳洲政府也無權依據「移民法」將他定義為「外籍人士」並且驅逐出境。
這宗訴訟的當事人,是兩名在海外出生、沒有公民身分的原住民族人湯姆斯(Brendan Thoms)和勒夫(Daniel Love);他們稍早在澳洲觸犯刑法而被判罪名成立,隨後澳洲政府試圖依據「移民法」將他們驅逐出境;為了阻止政府的舉動,他們遂採取法律行動。
1958年通過的澳洲「移民法」規定,任何在澳洲居住未滿10年的非澳洲公民,如果犯下嚴重罪行被判罪名成立,並且被處一年或以上有期徒刑的話,將會被驅逐出境;在特殊情況下,當時人即使住滿10年,也可能會被驅逐出境。
雖然政府是按照「移民法」規定採取行動,但最高法院11日裁定,指原住民族人不得被定義為「外籍人士」,「移民法」並不適用於原住民族人,政府不得依據「移民法」將他們驅逐出境。
按照1992年「馬波v昆士蘭州政府(No2)」判例(Mabo v Queensland [No2](1992) 175 CLR 1),澳洲原住民族人是屬於澳洲土地的人;據此,最高法院裁定澳洲政府無權認定任何澳洲原住民族人為「外籍人士」。
最高法院判決書提到,湯姆斯1988年10月在紐西蘭出生,自從1994年11月起定居澳洲;他的生母是澳洲肯加里族(Gunggari)族人,而他也受到肯加里族認定為族人。
湯姆斯2018年9月17日被指控家暴罪名成立,被處以18個月有期徒刑;隨後當局取消他的居留簽證,並於同年9月28日將他移送至非法移民囚禁中心,一直到今年2月11日才被釋放。
至於勒夫,最高法院判決書提到他於1979年6月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出生,1984年12月起定居澳洲;有證據顯示,早在歐洲人殖民澳洲之前,他的澳洲原住民族人曾祖父就已經在澳洲生活;而他也被金米拉萊族(Kamilaroi)長老認定為族人。
勒夫於2018年5月25日被控傷害罪名成立,被處12個月有期徒刑,隨後當局取消他的居留簽證,並於同年9月28日將他移送至非法移民囚禁中心。
最高法院法官以4比3的結果裁定,「憲法」第51條所授予澳洲政府可以自行定義何謂「外籍人士」的權限,並不適用於澳洲原住民族人;也因此,政府無權將湯姆斯和勒夫驅逐出境澳洲判例 海外出生原住民不得視為外國人驅逐出境 http://bit.ly/39pucg4


tempFileForShare_20230321-1947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