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蒙要言故事


善書《明心寶鑑》1590年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周武王向姜太公求授《丹書》/丹書鐵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明心寶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心寶鑑》大約成書於元末明初,輯錄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全書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組成,全書內容皆出自《尚書》、《易經》、《詩經》、《禮記》、《論語》、《孟子》、《莊子》、《太上感應篇》、《說苑》、《顏氏家訓》、 《景行錄》等中國歷代經典中的格言、警句,雜糅儒、釋、道三教學說,薈萃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朱熹等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明朝以後,此書即為通俗讀物,也是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它除了是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也是風行東亞、東南亞漢字文化圈600多年的修身勵志經典。《明心寶鑑》普遍流行於朝鮮李朝時代,且有「抄」之出現。《明心寶鑑》至今仍是韓國學習漢文者軎愛的古典良書之一傳入日本的《明心寶鑑》,最早為1631年中野道伴的刻本。幕府儒臣林羅山所使用的《明心寶鑑》的版本,就是朝鮮刊行的清州本《明心寶鑑》(1454年刊行)。日本江戶時代,編纂引用了《明心寶鑑》條文的書籍被作為教訓書為人們所接受,這些啟蒙書或將《明心寶鑑》部分照抄,或仿照此書作成,亦或從多處引用而成,可見此書於日本之影響巨大。
編著者爭議
「仁興齋舍版《明心寶鑑》」有栗谷李珥等人的序和跋,而且凡例中還提及「露堂先生裒茸詔後學之書,獨賴此篇之存,世遠板剁,多有訛誤,故改正鋟梓。」[2][3]韓國學者紛紛據以探討立論,而主張《明心寶鑑》最早是由朝鮮高麗王朝忠烈王時代(約相當於元朝中期)的文臣露堂秋適(1245-1317年)所撰。[4][5]目前在韓國大邱市郊秋氏祠堂的仁興院中,尚保存有《明心寶鑑》木刻版一百六十餘枚。《秋氏九百年史》一書非常明確地說,高麗忠烈王五年,秋適參考中國和尙曇秀於1230年所編的《人天寶鑑》而編《明心寶鑑》。秋適之孫秋濡,於朱元璋初建明朝之際,即恭悠王十二年前往中國協助朱元璋,成為開國功臣,並將其祖父所作之《明心寶鑑》傳至中國。之後,范立本重新進行了編輯整理,從而形成一個由二十篇六、七百段文字組成的新版《明心寶鑑》。整理後的《明心寶鑑》條理、結構更明晰,從明初起即極為盛行,多次重刊、重印,萬曆皇帝還讓人重輯修訂一遍。但對於秋適編《明心寶鑑》之事,在《露堂全集》及高麗史傳等過去文獻中,均無言及。1971年12月13日,在韓國慶尚北道達城郡西本里洞的仁興書院大樑上發現了《明心寶鑑》之木刻版,此版乃朝鮮朝末期,高宗六年(1868年)時所刻。且淸川本跋語謂「此書但有唐本」,亦非朝鮮人所作可知。[6]而日本內閣文庫藏《新鍥京版音釋提頭大字明心寶鑑正文》,其卷首有「太倉緱山王衡校、書林弼廷陳氏梓,卷末署「《寬永辛未三月道伴刊行》」。[7]
流傳西方
該書是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早在1592年前即由天主教教士高母羨在菲律賓譯成西班牙文。高母羨的譯本中提到了《明心寶鑑》的輯錄者——范立本。該手抄本於1595年被帶回西班牙獻給王子斐利三世。此抄本現藏於馬德里西班牙國立圖書館,並於2005年出版該書的校訂本。[8]2006年初,經由北京大學西班牙文系趙振江推薦,中國作協會員、副研究員李朝全整理翻譯《明心寶鑑》,由華藝出版社於2007年1月隆重推出,期望它能在中國「復活」 明心寶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WDGa0A

【訓蒙故事要言】


貝原益軒(日語:貝原 益軒,1630年12月17日-1714年10月5日)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家,初學陸王學,後奉朱子學。著有《慎思錄》、《大和本草》。

女誡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百川學海》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百川學海》是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輯刊的叢書。書名取於漢代學者揚雄《揚子法言》:“百川學海而至於海”。該書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集,計100種、177卷。後由明代吳永續之,凡30集,至馮可賓又擴充10集。所收多系唐宋文人野史雜說之屬。《百川學海》雖然成書晚於《儒學警悟》70餘年,但因其流傳較為廣泛,影響遠遠超過《儒學警悟》。中國刻印最早的叢書。
《百川學海》的編成付梓,標誌著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的誕生,標誌著我國叢書編輯體例的成熟,同時也開啟了我國大型綜合性叢書匯刻的先河,對我國叢書的發展繁榮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到了明代,不僅出現了眾多《百川學海》的翻刻本,而且出現了多種續《百川學海》、仿《百川學海》的大型綜合性叢書 https://is.gd/hn1wgg


人鏡陽秋– 書格

《人鏡陽秋》明代汪廷訥撰,取“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之意。其內容從古代史書中輯錄有名的故事典故,分忠孝節義四部,以每個人物一篇傳記附一幅插圖的方式排版,這應是同類書中畫幅最多的。插圖由汪耕繪圖,黃應組手刻,刀法堅實,豪放細膩,為徽派版畫傑作。此為明萬曆二十八年新都汪氏環翠堂刊本
大致目錄
敘人鏡陽秋、人鏡陽秋序、刻人鏡陽秋序、讀汪昌朝人鏡陽秋、袁黃序、敘人鏡陽秋、人鏡陽秋序、敘人鏡陽秋、人鏡陽秋序、人鏡陽秋序、人鏡陽秋序、張金礪序、人鏡陽秋引、閱人鏡陽秋題語、人鏡陽秋自敘、就正姓氏、採用考索書目、人鏡陽秋總目
忠部:卷一至卷五
孝部:卷六至卷十一
節部:卷十二至十七
義部:卷十八至卷二十二
序跋者:(明)汪廷訥、(明)袁福徵、(明)王稚登、(明)沉懋孝、(明)黃汝良、(明)李登、(明)袁黃、(明)祝世祿、(明)詹景鳳、(明)汪可進、(明)楊武烈、 (明)張鳳翼、(明)駱日昇、(明)程涓、(明)張金礪、(明)文從龍、(明)鄭之惠
每事一圖,對頁連式。
黃應組,新安(今安徽歙縣)人。號仰川,明代著名木刻家。萬曆年間活動於金陵(今南京)。所刻作品絲毫不苟,技藝精湛,繁而不亂,有所創意。世人認為其是徽派木刻的傑出代表,金陵版畫曾受其影響頗深。刻品有程伯陽(起龍)繪圖本《孔聖家語圖集校》;汪耕繪《棋譜·坐隱圖》等插圖;錢貢繪《環翠堂園景圖》,此為金陵版畫與徽派版畫合流後出現的新作品。另外刻有汪廷訥《環翠堂樂府》、《人鏡陽秋》,現存《義烈記》等五種,刻繪皆精。弟應紳,亦善木刻,鐫有《酣酣齋酒牌》一種,技藝系名手之列。
汪耕,字於田,萬曆時歙縣(今安徽歙縣)人。汪廷訥所刊各書,多為其所繪圖。如《人鏡陽秋》,及三十七年(1609)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弈譜之坐隱圖,又起鳳館刊王鳳洲、李卓吾合評北西廂記,有仿唐六如鶯鶯像。
汪廷訥,字昌朝,號無如,別署坐隱、無無居士,休寧人,明代戲曲作家。汪廷訥早年以經營鹽業致富,家境殷實,由貢生授任南京鹽運使及寧波府同知等職。他博學能文,愛好詩詞,尤善曲。家中建有坐隱園、環翠亭,常與湯顯祖、王伯谷等名士交往。汪廷訥劇作能博取湯顯祖、沈的長處,自成一格,在當時曲壇上享有盛譽。他不戀仕途,熱心戲劇創作,著作甚豐。著有《環翠堂集》、《人鏡陽秋》等書。他在金陵開設環翠堂書坊,刊刻的書籍,均有當時名家繪製的插圖,鏤版精美,有的還採用彩色套印,對版畫的革新具有很大影響。    人鏡陽秋– 書格


《人鏡陽秋插圖》為木版畫。圖見《人鏡陽秋》。明代汪廷訥撰,汪耕畫,黃應組刻木版畫。圖見《人鏡陽秋》。明代汪廷訥撰,汪耕畫,黃應組刻。二十二卷。萬曆三十八年(1610)汪氏環翠堂刊本。輯錄歷史故事,每事一圖,對頁連式,至為宏富,精工雄偉,兼而有之。為徽派版畫之傑作
《人鏡陽秋插圖》為木版畫。二十二卷。萬曆三十八年(1610)汪氏環翠堂刊本。輯錄歷史故事, .
 每事一圖,對頁連式,至為宏富,精工雄偉,兼而有之。為徽派版畫之傑作。此書有日本寬文九年(1669)中尾市郎兵衛翻刻本,題《全一道人勸戒故事》,刊署明新都無如汪廷訥昌朝父編輯,見於長澤規矩也《和刻本類書集成》。 [1]
明代插圖故事刻本《人鏡陽秋》
《人鏡陽秋》明代汪廷訥撰,取「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之意。從古代史書中輯錄有名的故事典故,分忠孝節義四部,以每個人物一篇傳記附一幅插圖的方式排版,這應是同類書中畫幅最多的。插圖由汪耕繪圖,黃應組手刻,刀法堅實,豪放細膩,為徽派版畫傑作。此本為萬曆27年金陵環翠堂刊本。
汪廷訥(1573∼1619)字昌期,號無如,別署坐隱、無無居士,休寧人,明代戲曲作家。汪廷訥早年以經營鹽業致富,家境殷實,由貢生授任南京鹽運使及寧波府同知等職。他博學能文,愛好詩詞,尤善曲。家中建有坐隱園、環翠亭,常與湯顯祖、王伯谷等名士交往。汪廷訥劇作能博取湯顯祖、瀋的長處,自成一格,在當時曲壇上享有盛譽。他不戀仕途,熱心戲劇創作,著作甚豐。著有《環翠堂集》、《人鏡陽秋》等書。他在金陵開設環翠堂書坊,刊刻的書籍,均有當時名家繪製的插圖,鏤版精美,有的還採用彩色套印,對版畫的革新具有很大影響。
本書的刻工為黃應組(1563—?), 新安(今安徽歙縣)人,號仰川,明代著名木刻家。萬曆年間活動於金陵(今南京)。所刻作品絲毫不苟,技藝精湛,繁而不亂,有所創意。世人認為其是徽派木刻的傑出代表,金陵版畫曾受其影響頗深。刻品有程伯陽(起龍)繪圖本《孔聖家語圖集校》;汪耕繪《棋譜•坐隱圖》等插圖;錢貢繪《環翠堂園景圖》,此為金陵版畫與徽派版畫合流後出現的新作品。另外刻有汪廷訥《環翠堂樂府》、《人鏡陽秋》,現吁《義烈記》等五種,刻繪皆精。弟應紳,亦善木刻,鐫有《酣酣齋酒牌》一種,技藝系名手之列 。
其圖為汪耕(1573-1620)所繪。汪耕字於田,萬曆時歙縣(今安徽歙縣)人。汪廷訥所刊各書,多為其所繪圖。如《人鏡陽秋》,及三十七年(1609)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弈譜之坐隱圖,又起鳳館刊王鳳洲、李卓吾合評北西廂記,有仿唐六如鶯鶯像。
此本版心下有「環翠堂」三字。題「明新都無無居士汪廷訥昌朝父編」。序跋者:(明)汪廷訥、(明)袁福征、(明)王稚登、(明)沉懋孝、(明)黃汝良、(明)李登、(明)袁黃、(明)祝世祿、(明)詹景鳳、(明)汪可進、(明)楊武烈、(明)張鳳翼、(明)駱日升、(明)程涓、(明)張金礪、(明)文從龍、(明)鄭之惠
《人鏡陽秋》共有22卷,此次整理此本含卷首,卷1-19,卷末(缺卷20,21,22),此套書現藏於: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
《人鏡陽秋》明代汪廷訥撰,取“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之意。從古代史書中輯錄有名的故事典故,分忠孝節義四部,以每個人物一篇傳記附一幅插圖的方式排版,這應是同類書中畫幅最多的。插圖由汪耕繪圖,黃應組手刻,刀法堅實,豪放細膩,為徽派版畫傑作。此本為萬曆27年金陵環翠堂刊本。
汪廷訥(1573~1619)字昌期,號無如,別署坐隱、無無居士,休寧人,明代戲曲作家。汪廷訥早年以經營鹽業致富,家境殷實,由貢生授任南京鹽運使及寧波府同知等職。他博學能文,愛好詩詞,尤善曲。家中建有坐隱園、環翠亭,常與湯顯祖、王伯谷等名士交往。汪廷訥劇作能博取湯顯祖、沈的長處,自成一格,在當時曲壇上享有盛譽。他不戀仕途,熱心戲劇創作,著作甚豐。著有《環翠堂集》、《人鏡陽秋》等書。他在金陵開設環翠堂書坊,刊刻的書籍,均有當時名家繪製的插圖,鏤版精美,有的還採用彩色套印,對版畫的革新具有很大影響。
本書的刻工為黃應組(1563—?), 新安(今安徽歙縣)人,號仰川,明代著名木刻家。萬曆年間活動於金陵(今南京)。所刻作品絲毫不苟,技藝精湛,繁而不亂,有所創意。世人認為其是徽派木刻的傑出代表,金陵版畫曾受其影響頗深。刻品有程伯陽(起龍)繪圖本《孔聖家語圖集校》;汪耕繪《棋譜·坐隱圖》等插圖;錢貢繪《環翠堂園景圖》,此為金陵版畫與徽派版畫合流後出現的新作品。另外刻有汪廷訥《環翠堂樂府》、《人鏡陽秋》,現存《義烈記》等五種,刻繪皆精。弟應紳,亦善木刻,鐫有《酣酣齋酒牌》一種,技藝系名手之列 。
其圖為汪耕(1573-1620)所繪。汪耕字于田,萬曆時歙縣(今安徽歙縣)人。汪廷訥所刊各書,多為其所繪圖。如《人鏡陽秋》,及三十七年(1609)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弈譜之坐隱圖,又起鳳館刊王鳳洲、李卓吾合評北西廂記,有仿唐六如鶯鶯像。
此本版心下有“環翠堂”三字。題“明新都無無居士汪廷訥昌朝父編”。序跋者:(明)汪廷訥、(明)袁福徵、(明)王稚登、(明)沉懋孝、(明)黃汝良、(明)李登、(明)袁黃、(明)祝世祿、(明)詹景鳳、(明)汪可進、(明)楊武烈、(明)張鳳翼、(明)駱日升、(明)程涓、(明)張金礪、(明)文從龍、(明)鄭之惠
《人鏡陽秋》共有22卷,此次整理此本含卷首,卷1-19,卷末(缺卷20,21,22),此套書現藏於: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汪廷訥[明](1573-1619),字昌朝,一字無為,自號坐隱先生,又號全一真人,亦稱無無居士,安徽休寧海陽鎮人。汪廷訥[明](1573-1619),字昌朝,一字無為,自號坐隱先生,又號全一真人,亦稱無無居士,安徽休寧海陽鎮人。
生平
早年以經營鹽業致富,家中建有坐隱園居、環翠庭,他是吳江派首領沈璟的弟子,又和湯顯祖、王雉堂、李贄交好。長居南京,嘗集諸名士,宴飲於著隱園中。與湯顯祖等相結交。由貢生官鹽運使,後謫寧波府同知。
汪廷訥
萬曆三十六年(1608)金秋,著名戲劇家、《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與程伯書一道,跋山涉水,從千里之外奔赴萬山叢中的休寧大地,慕名拜訪了坐隱先生汪廷訥。汪廷訥陪兩位遠方來客,在環翠堂花園把酒臨風,談古論今,吟詩賦詞,撫琴對弈,一連數日,樂此不疲。隨後,汪廷訥又隨湯、程二友一起出遊,經蕪湖赴南京,一路吟詩聯句,抒發感情,留下一段文壇佳話。事後,湯顯祖在《坐乩筆記》中說:抵達海陽,果見環翠之堂、百鶴之樓、昌公之湖,芝房菌閣、露榭風亭,美不勝收。先生於灌花澆竹之暇,參禪味玄,雅好靜坐。間為局戰,黑白相對,每出奇著妙想,近來已訂成棋譜風行於世。稱先生為全一真人,確實是名不虛傳。
《環翠堂園景圖》版畫是萬曆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602~1605)汪廷訥環翠堂書坊刻印的。全長1488厘米,高24厘米。以寬33.8厘米為一段,全畫共分45段,彼此銜接起來便成為一個長卷。第1段至第12段是坐隱園正門前的外景;第13段至第39段描繪的是坐隱園的內景,其中刻意描寫坐隱園的主建築憑蘿閣和環翠堂,以及環翠堂後園的景致和主人眷屬親朋的閒適生活;第40段至第45段,描繪了坐隱園後門的自然環境。圖中記載的有名稱的遊覽點就有120餘處,還有眾多的路亭、古樹、溪泊、盆景等,畫面出場人物約有320名,舉凡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幾乎應有盡有;有名及無名的山石近200處;此外還描刻有各種舟船、橋輿、走獸飛禽、花卉瓶插、道具擺設等,囊括的內容之繁,展示的生活面之大,表現的場景之宏,運用的手法之細,都令人讚嘆不已。
《環翠堂園景圖》展現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地主莊園,反映了當時農民、仆奴、書童、地主、文人墨客、士大夫等各階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它還記載著明末徽州山區民間的衣食住行、勞動生涯、宗教信仰、文化娛樂、庭院陳設、見面禮儀等。同時畫面中"無無居士書舍"、"無無居"、"蘭亭遺勝"、"洗硯坡"、"玄通院"、"善福庵"、"正義亭"、"龍伯祠"、"洞靈廟"、"紫竹林"、"大悲室"、"觀音洞"、"經藏處"、"清虛境"、"半偈庵""天放亭"、"百鶴樓"、"五老峰"、"洗心池"等涉及儒、佛、道多方面題材內容的景點,又將汪廷訥沉溺詩書、信奉宗教、厭惡世俗、企圖超脫的隱士生活和處世哲學,渲染到了極致


堪忍記--假名 8捲和8卷。Ryoi淺井工作。出版於1659年(Manji 2)。還有許多其他版本,例如1964年出版的《京都議定書》(Kanbun 4),1971年出版的《江戶時代》,1701年(《 Genroku 14》)及其重印本。開始時,就像“一個人懷著一顆百分百的心,拿出一封信忍,分解並寫成畫筆”那樣,忍耐是人類生活的關鍵。其中共有25章,每章包含幾篇日本和古代的軼事或小說,以及汲取的經驗教訓。[ 松田修]


《迪吉錄》·九卷(內府藏本)
明顏茂猷撰。茂猷字壯其,又字仰子,平湖人。崇禎甲戌特賜進士。是編分
官鑑、公鑑二門,皆雜錄諸書因果之事。

雜著,九卷。此書分官鑑、公鑑二門,皆雜錄諸書因果之事。書名取自《偽古文尚書·大禹謨》:“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蔡沉注云:“惠,順;迪,道也;逆,反道者也。惠迪從逆,猶言順善從惡也。禹言天道可畏,吉凶之應於善惡,猶影響之出於形聲也,以見不可不艱者。”此書名為“迪吉”,意謂從政者順從善道而行,則可成效立見,有吉祥之報。 [1] 有明末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1] 明顏茂猷撰。茂猷字壯其,又字仰子。福建平和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有《六經纂要》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