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司命真君/灶神/客家庄家戶祭拜灶神-東廚司命/司命真君靈寶真經/「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還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禍福/炎帝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 姜朝鳳宗族 

灶神-炎帝神農氏-灶神寶誥-灶君誥/灶神全銜「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道教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俗稱「灶君」、「灶君公」、「灶王爺」、「灶王」、「護宅天尊」。玉帝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或「九天司命護宅天尊」。不論何種稱呼,祂就是主掌「廚房和飲食之神」,另有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華夏諸神: 灶神卷 - 楊福泉 - Google 圖書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因為灶神是率領眾神下降人間的神仙,只有先拜過灶神,接下來才能對眾神進行朝真。其他諸位神仙在人間過完年後,各自返歸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爺依舊留在人家種,保護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周禮記載的小五祀;門神、戶神(窗)、行神或井神、灶神、中霤神,天子需要定時祭祀,而士人需要選擇其中的一到二位祭祀,《周禮》為儒教經典
常見的家神----五祀即迎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
祖先:古代對於不同地位的人,需供奉幾代祖先有明確規定。
門神:古代兩扇開闔的叫門,即大門。後世門神信仰具體化為一系列成對的形象威武的神明。
戶神:單扇的門叫戶。
井神:現代偶爾仍可見。
灶神:灶君。道教稱為東廚司命。爐灶之神,職司監察家家戶戶的善惡,在年底一併稟報天帝。
中霤神:即現代所謂的地主,是家宅中的土地神。又稱地基主,房舍的保護神。
倉神:儲存糧食的糧倉之神。
龍神
廁神
家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31zls7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灶神就更多了。據稱商朝末年,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歷經多次浴血之戰,終於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師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將領犧牲後,都能受封為神;但廣大衝鋒陷陣的士兵,戰死沙場,卻都未受到封賞。這些游鬼冤魂,死於歸宿,心中不快,難免鬧事。姜子牙了解這一情形後,便將戰死的士兵封為灶神。這樣一來,既可制止鬼魂閒蕩尋釁,又可將家家戶戶管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唐宋之后,祭灶之風更普遍,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虔誠供奉。皇家祭灶多在宮中舉行,如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祀各路大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神也祭拜了﹔民間祭灶日期是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近代多改用臘月二十三祭灶。
  因人們信仰的灶神已不是“先炊”,而是美男子張單,便形成了“女不祭灶”的習俗。據《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記載:“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裡代焉。”清人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也記載:“吳俗,以臘月二十四日夜,比戶禮灶……祭時婦女不得與,以僧尼所送灶經焚化禳災。”
  民間認為,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歲末年底,便要上天奏事。"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文昌本是古代的星辰信仰,又稱為「文昌星」或「文曲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史記‧天官書》記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上將建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司命主災害,司中主佐理。」
    按道教的說法,文昌帝君在經過七十三世的轉世化生後,降生為晉朝的張亞子,居住在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後不幸戰死,百姓在七曲山建廟奉祀,尊稱為「梓潼帝君」。
    《歷代神仙通鑑》記載,文昌帝君的道號為「六陽」,每次出遊必騎著一頭白騾,身旁跟隨著「天聾」與「地啞」兩名侍童;二侍童負責登記及收藏文人祿運的簿冊,兩人均身有殘疾,一不能言,一不能聽,以免洩漏天機。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男不祭月,女不祭灶"-宋代范成大《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的情形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其中有一句「男兒酌獻女兒避」,反映出到宋代時祭灶禮儀由之前的女人拜祭變成了「男人參祭,婦女避忌」。明清時期,沿襲宋代的祭灶習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到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 https://is.gd/LuRRgm
祭灶女性主祭,「灶神祝融,是老婦」,作為灶神的祝融被塑造成了女性的形象。在此影響下,祭灶者也為女性「夫灶者,老婦之所祭」灶神被想像為單純的女性來進行崇拜和敬仰,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人對母系社會女性的崇拜,此時婦女掌握著家中的大權,其社會地位優於男性。 https://is.gd/LuRRgm


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一,並且灶神也被人格化,並被賦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覽》卷一八六引《淮南萬畢術》就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鄭玄注《禮記·記法》也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在漢代,灶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說人壞話的神了。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
https://is.gd/3qgVbl


灶王是誰
灶王又稱“灶神”、“灶君”、“灶君老爺”、“老灶爺”等,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主管飲食之神。舊時民間灶王信仰頗為廣泛,多將灶君像供奉於灶頭。
古代文獻中,對灶王是誰有多種說法。《 淮南子·汜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汪葵《事物會源》則以黃帝為灶神。炎帝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與《事物會源》的說法,灶神就是這兩位老祖宗的化身了。而孔穎達在註疏《禮記·禮器》時卻說:“ 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呂氏春秋》則曰:“吳回回祿之神,託於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漢代許慎《五經異義》等書記載,灶神為蘇吉利。又有人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慶忌,有六個女兒,都名察洽。
上述已有六說,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認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書》另立一說, 分立東、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灶神就更多了。據稱商朝末年,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歷經多次浴血之戰,終於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師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將領犧牲後,都能受封為神;但廣大衝鋒陷陣的士兵, 戰死沙場,卻都未受到封賞。這些遊鬼冤魂,死於歸宿,心中不快,難免鬧事。姜子牙了解這一情形後,便將戰死的士兵封為灶神。這樣一來,既可製止鬼魂閒蕩尋釁,又可將家家戶戶管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灶君性別
關於灶君的性別,也值得一提。最初灶神是女性的形象,如司馬彪注《莊子·達生》時說:“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鄭玄也認為灶神是女性。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作了這樣的描述:“灶君名隗,狀如美女。”在一些道書中,把灶神描繪成崑山上的一位老母。漢代許慎則認為灶神是男性。但當時“灶神女性說”佔上風,直到後來,灶君才漸由婦女的形象,變為男子,最終成為現在的美男子形象。
《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所載,很典型地反映出古人對灶王爺的崇拜。不難看出,這種崇拜,經歷了由自然崇拜到人格崇拜的過程,反映出我們祖先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原始人崇拜火,從而塑造出火神,進而從崇拜火神到崇拜灶神,以為灶與火有密切的聯繫。灶神來源的每一種說法,其實都是不同“版本”的灶神傳說。  https://t.ly/KArDb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王爺原本是妖,貌如美女,你相信嗎? - 每日頭條


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於堂室東曰戶,在於宅區域曰門。——《字書》所以說,所謂的戶神,大概就是家裡單扇門的神靈吧,即內室門戶之神。 相近的門神則是指大門的神祇,即外室門戶之神。
中文名戶登場作品禮記
《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鄭玄注謂:“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戶,祭先脾。”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祀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
鄭玄注:"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也。"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鄭玄注:“五祀,戶、灶、中溜、門、行也。”漢王充《論衡.祭意》:"五祀報門、戶、井、灶、室中溜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


祭灶神
祭灶神是中國文化中流傳久遠的年俗。上古周朝就規定了「祀灶」,東漢「黃羊祀灶」的本事記載於《後漢書》,現在的人「送灶神」的習俗幾乎和唐朝作法一樣。
祭祀灶神含有什麼奧義?我們來看看「黃羊祀灶」文化典故的示現,品一品中華傳統文化的真髓味兒。
祭灶神「黃羊祀灶」的典故起源古久
「祭灶神」是傳統味傳德馨的一個年俗。黃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或有二十四日),民間稱之為小年,是祭祀灶神的節日。關於灶神的記載起源很早,在東漢就的史書中就可以見到。
「黃羊祀灶」的典故起源於東漢,宣帝時有陰氏一家虔誠祀神。這家的兒子陰子方事親至孝、善良仁慈,是個喜善施捨的大慈善家。在一年年末的祭祀日,臘日,清晨祭祀的時候,灶神顯像。陰子方非常欣喜再拜神恩,並以家中黃羊祭祀。自此後,陰子方的財富和田產都急速增殖,累積成了巨富,稱百萬富翁有過之而無不及。陰氏一家的後代三世子孫繁昌興旺也都得了福蔭。後來人因此形成在臘日以黃羊奉祀灶神的風俗。《太平御覽.獸部十六》提到「《古今注》曰:狗一名黃羊。」。
上述這段歷史故事在東漢的史書《後漢書.陰識傳》中有記載,在《東觀漢記.陰興》中也能看到。 《後漢書.陰識傳》記載:
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東觀漢記.陰興》記載:
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於邑,謂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積恩德,為神所饗,臘日晨炊於灶,神見,再拜受慶。時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萬,田至七百頃。後世子孫,常以臘日奉祠灶神以黃羊。
陰子方是個至孝又大慈悲大仁德的人,因此灶神顯像讓他看見了。後來人對灶神的傳說,越來越多,對灶神的稱呼比較常聽到的有:灶君、灶爺、灶王爺、灶王菩薩、灶公、灶母和司命灶君等等。清代黃鉞(公元1750-1841年)的畫作《畫龢豐協象》畫冊,展現清代的農家送臘迎新的年俗,其中第五幅就是「黃羊祀灶」的年俗。
清代「黃羊祀灶」畫(台灣故宮博物館藏)
清代黃鉞的畫作《畫龢豐協象》畫冊中的第五幅「黃羊祀灶」。(台灣故宮博物館藏/公共領域)
中國在古代對天地神靈就心存敬畏,周代就明定有祭祀的種類、禮法,稱為「七祀」,從天子到老百姓都要祭祀的就是灶神,在《禮記.祭法》中就詳細作了規定。人民尊天敬神,同時遵行上令,所以古來在中國祭灶神是一種人人必行的禮儀。見《禮記.祭法》記載: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到了現代,民間在黃曆臘月二十三日祭拜灶神是一種風俗。人們準備豐富的祭品,尤其不可少了果子甜品,像是湯圓,也有的用酒糟塗抹在灶門上,還有供奉「灶馬」給灶神乘用。傳說灶神在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報人間各家各戶的善惡功過的考察結果,各家各戶在這一天送灶神,又稱「辭灶」。家家戶戶都想討個好「考績」,所以藉「送神」時,甜甜灶神的嘴,希望為自家多美言幾句,保佑來年豐盛。
這種風俗傳自唐代,今天的人送灶神的習俗幾乎和唐朝作法一樣。唐人著錄《輦下歲時記》「灶燈」記載如下:
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夜於灶裏點燈謂之照虛耗。
到了清代祭祀灶神,宮中內廷還用「黃羊祀灶」,見《燕京歲時記》: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後,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
古代時代,中國人就非常重視感應天地的訊息,誠敬實踐天人合一的生活。陰子方因為敬誠祀神、仁心助人、事親至孝的德行,誠誠懇懇的篤行實踐,他不吝惜利他的付出,因而感動了神,得到的福報更多,成巨富而且福蔭三代子孫。今人若說是「迷信」,恐怕僅僅這兩個自也無法取信於史、取信於人。
「黃羊祀社」的歷史故事,也告訴了現代人要怎樣敬神祀神。恆以澄靜誠敬的心祀神,無所求下「福至心靈」;以神示人的慈悲善行待人接物,自然而然無求而自得,不是這個道理嗎?
參註:清代黃鉞(公元1750-1841年),字左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進士,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也是著名的教育家、畫家、藝術評論家,善畫山水與花卉。《畫龢豐協象》一冊共十二幅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庖廚圖/庖廚情景是漢畫中常見的内容/漢墓畫像石《庖廚圖》,可以證明漢代已生產豆腐和豆製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庖廚圖》刻有宰牲、炊爨、釀造等圖像。宰牲有捅羊、殺豬、宰雞等;飲爨有劈柴、燒火、掌勺等;廚房內最為忙碌的是燒肉,有人傳遞,有人煽火,有人燒烤。上方一橫繩上吊有豬肉、羊肉、豬頭、羊腿、肝臟、兔子和兩串小魚、4條大魚、3隻雞、1隻鱉。下方有一連串鍋灶,並排四口大鍋,旁有4口大缸,灶旁有2人正在洗濾。
通過考古專家對出土文物的考古論證,有力地佐證了諸城烤燒肉在漢代就已具相當的規模。目前該《庖廚圖》畫像石刻作為珍貴文物存於諸城博物館內。 漢畫像石中的庖廚圖_CNKI學問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美味图景:读汉画上的酒事


殺狗,吃狗肉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漢代畫像石也常出現讓人垂涎三尺的畫面,那就是「庖廚圖」,所謂庖廚圖就是描繪廚房烹煮食材的過程,包括從屠宰、汲水、切菜到炊煮的情形。
 庖廚圖 圖一:山東嘉祥宋山石祠堂東壁      
 山東嘉祥宋山一號小石祠在東壁的第三層具體呈現了漢代的廚房(圖一),我們來看看廚房裡的忙碌情形:最右側是屠宰和汲水的畫面。庖廚圖常有殺豬、宰羊、椎牛、剖魚,甚至是剝狗的。這即是剝狗,狗被吊在汲水工具(桔槔,音同結高)立桿上,右方一人持刀剝殺。汲水的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橫桿一端用繩子拴著壺或罐類的提水器,另一端掛上重物,可省時省力,其旁的婦人即在汲水。中間畫面有三人在準備食材:下方婦人持器皿,上方兩人似要拿魚剖殺。
最左為炊煮圖,有一大灶,灶前兩人在看顧爐火和烹煮食物,灶後有煙囪。灶上有兩火眼:前方火眼放一釜;後方火眼放了釜和甑(音同贈)。「釜」即項羽「破釜沉舟」的釜,是煮食的大鍋子;「甑」置於釜上,是蒸食用具,即蒸籠。灶的上方還可看見準備好的魚、雞、兔、豬頭、豬腿等食材,非常「澎湃」。這個漢代廚房總共有七位男女廚師和助手,準備了各式的肉食品,飛禽、走獸、游魚,通通都有,絕非一般平民老百姓的廚房。
庖廚圖 圖二:山東嘉祥武梁祠東壁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漢代的廚房
這廚房在漢代最著名的武梁祠東壁也看得到(圖二),場景類似,只是左右順序不同,不知道是否為漢代人理想廚房的寫照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漢代的廚房


《庖廚圖》——登上大雅之堂的諸城烤燒肉 - 每日頭條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祭灶
朱仙鎮木板年畫 聚寶盆灶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掃塵 吃灶糖_台灣網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倣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祐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週,邊涂邊説:“好話多説,不好話別説。”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説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説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説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説,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説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説:"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説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説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説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説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説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説,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説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説,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説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説:"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 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闔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于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説,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夥,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髒世界。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倖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説:“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説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説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掃塵 吃灶糖_台灣網


小年日要祭灶神你真的了解這個習俗嗎? 儒佛道頻道騰訊網

“送灶”就是要送走灶王爺。灶王爺在人間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終的時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這一家人整年的善行或惡行。
文/清虛道人
送灶到底是什麼?
北方地區的年味往往是過了臘月二十三才漸漸濃起來。臘月二十三,又叫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送灶王爺回宮。在各地道觀和一些保留著傳統信仰的農村地區,灶王爺身邊的對聯上都會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說的正是這一天要做的任務——送灶。
小年日要祭灶神你真的了解這個習俗嗎?
祭灶(資料圖)
顧名思義,“送灶”就是要送走灶王爺。灶王爺在人間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終的時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這一家人整年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再根據灶王爺的禀告,對其進行綜合對比,然後擬定這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禍福的運程。所以灶王爺回宮所言之事對一家人來說有著重大的厲害關係。人們都希望這位當家之主能在天上多多為自己和家人美言幾句,因此民間也就流傳著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要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來供奉灶神。因為這種糖瓜非常有粘性,百姓們希望能把灶王爺的嘴粘住,回宮禀告時只能說出好聽的話,壞事則一概不提,以此換來下一年的好運程。著名文學家寫過一篇《送灶日漫筆》,其中提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這裡提到的“膠牙餳”就是“糖瓜”,各地名稱不同而已。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灶王爺的職位並不高,其全稱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主要職務是負責一家灶台上的事情。中國人向來以吃為大,先解決了灶台上的事情,即先祭拜了灶王爺,然後才會去拜求其他神仙賜福消災,所以灶王爺是道教神祗在民間信仰中得到最廣泛傳播的一位神仙。在很多地區的版畫中,在灶王爺身邊有時候也會出現“灶王奶奶”的形象,這大概是民間自發以人間夫婦為參照對象而創造並傳播所形成的,大抵與土地公、土地奶奶的夫妻神祗的形象相一致。同時,版畫下面會印刷著當年的黃曆,一年十二個月各個月份的大小月、二十四節氣、是否有閏月等等和百姓農耕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都會在灶王爺的版畫上體現出來。灶王爺掌握的這些職權都是和與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內容,所以才有了“一家之主”的稱號。
史料記載中的“祭灶”
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灶的日子並不是在小年日。
鄭玄注《禮記·記法》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到漢代,灶神已經具有偵查人民的過錯並進行報告的職能。同時也暗示出,當時人們祭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民間活動。
《晉書》卷十九《禮誌上》中記載載,祀灶這一活動最終被確定為國家儀軌最早是確定於漢朝,漢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並規定“立夏祀灶”。而在更早的《史記·孝武本紀》曾記載載:“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文中是說,李少君曾經把祠灶與辟穀都當做是長生不老的成仙方術進獻給了皇帝。
有人推斷說,漢武帝祭灶活動的背後或許隱藏著他個人對長生的渴望,所以才會“以李少君故”而祭灶。縱然歷史的真實已經無法查詢,但民間百姓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得到“回宮降吉祥”的保佑,正基於百姓的需要,灶神的信仰才能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晉司馬彪撰《後漢書·禮儀誌中》中寫有:“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 ”班固在《白虎通義》卷二《五祀》解釋說,夏天屬火,是生養萬物的時節。而灶神則是主掌火的神仙,人們在夏天祭灶神是希望能得到神仙的保佑而得到身體和運氣上的長養。
小年日要祭灶神你真的了解這個習俗嗎?
民間祭灶(資料圖)
後來祭灶活動被安排在臘月,這還要歸功於《搜神記》中記載的一則故事。其原文寫道:“漢宣帝時,南陽陰子方者,性至孝,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田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子方嘗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數十。故後子孫嘗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故事是說,漢宣帝時有一人叫陰子方,因他做人孝順、仁恩,臘月小年這一天早晨做飯的時候看見灶神顯形,於是把家中黃羊殺了用來祭祀。從此後,陰子方交了好運,身家巨富,並且恩蔭三代之後。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此流傳下來,臘月祭灶的習俗也開始逐漸形成。
魯迅還寫過一首小詩《庚子送灶即事》:“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詩中提到了封灶神口的“膠牙糖”,還有“黃羊”都是和祭灶有關的風俗“黃羊”一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成為了祭灶的代稱
從臘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灶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灶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灶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雖然各地宮觀中也都保留著祭灶的活動,但教內的祭灶儀式和百姓平時家中的祭灶活動還略有不同。除了在儀軌等方面更正規外,宮觀中通常都會以祀灶作為新的一年迎請眾神的標誌。這是因為灶神是率領眾神下降人間的神仙,只有先拜過灶神,接下來才能對眾神進行朝真。其他諸位神仙在人間過完年後,各自返歸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爺依舊留在人家種,保護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而民間百姓們,又將要開始新一年的輪迴了。   小年日要祭灶神你真的了解這個習俗嗎? 儒佛道頻道騰訊網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祭灶(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中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古時先民們在沒有火的時候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後來人們會使用火才享受到更多的人間美味,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對火和火神祝融都有著神聖的敬畏感。先人們祭灶也和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傳統節日——祭灶_百科TA說
傳中華傳統風俗,過吉祥平安年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祭灶(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中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古時先民們在沒有火的時候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後來人們會使用火才享受到更多的人間美味,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對火和火神祝融都有著神聖的敬畏感。先人們祭灶也和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祭灶當日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後將舊像焚之,謂之送灶;除夕又買新灶王畫像供上,謂之迎灶。祭灶的時間各地不盡相同,一般北方有二十三,南方有二十四祭灶的說法。民間還有“官三、民四、水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宦人家是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神,尋常百姓通常是臘月二十四,而漁民們則是臘月二十五祭拜灶神。後來人們逐漸在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神。
祭灶的由來則和一個傳說有關: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好點子。在臘月廿三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裡,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皇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 ,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廿三夜裡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河南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說其鍋台壘得好,故死後作了灶神。傳說“灶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河南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製。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頭上為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並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 老灶爺牌位 ”。講究“ 祭灶必祭在家 ”,有“ 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 ”的俗諺。祭灶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灶節認了乾親的干兒、幹女,也要攜帶灶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干娘家的祭灶儀式,表示自己已是乾娘家的正式成員。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老灶爺牌位前,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祭灶糖”,“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一隻,夾其兩翼,放在灶神前,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燃香、燭於神案前,並燃放鞭炮,口念禱詞,內容多種多樣,為求助祈福之語。將灶神像從牆上揭下,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於紙馬上焚燒,高呼“送灶爺騎馬升天”,祭祀便告結束。   傳統節日——祭灶_百科TA說


祭灶節_百度百科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君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南方人有的也是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小年夜_百度百科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中國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的灶王爺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後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製的年畫)貼在灶牆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後,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玉皇大帝匯報去了
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麵湯(麵條),俗話說:"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麵湯。"雜麵湯是用白面、豆麵、地瓜面混合製成,這種粥,是為了讓灶王爺多說好話。
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匯報任務,帶著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後,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補充:小年夜那天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傳統的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里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里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乾糧,在灶王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只是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大人講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說,只說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小年
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過小年祭灶的食品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雲南部分地方以正月十六位小年,過完小年才算過完年。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
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當時它是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 接神 ",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中國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小年夜_百度百科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範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于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 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佷媳們听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佷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听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由于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于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南北方小年夜為何只差一天?談談小年節日來源
小年是哪一天?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為什麼南北方小年夜只差一天?小年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編整理小年夜來源及傳說故事如下:
南北方小年夜為何只差一天?
小年夜節日來源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燻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做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小年夜習俗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在中國的春節習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天,通常會通過進行一些沿襲了兩千年的習俗,即祭灶和掃年,來宣告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
祭灶的習俗,從秦漢甚至更早時就有記載。《後漢書·陰識傳》中說:「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巨富。」所謂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節、謝灶、灶王節等等。至唐宋時,祭灶的日子形成傳統,就定在了臘月廿四日。
而在民間流傳中,灶王爺也逐漸被「人化」。據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廿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而,人們在臘月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祭灶時,通常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最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
掃年則好理解,就是大掃除。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準備迎接春節,也有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和掃除舊歲中遇到的不快的意思。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台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過小年」也被賦予了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義。
南北方小年為何差了一天?
日曆上,通常會將臘月廿三和廿四都標註為小年,原因在於南北方的小年會相差一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則要晚一天。
而一開始,過小年是不分兩天的。唐宋時為臘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襲舊俗,清朝時發生了變化。有一種說法是,雍正年間起,每年臘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廿三祭灶,並逐漸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府小年臘月廿三過,一般民家廿四日過,沿湖、海的居民則遵守船家的傳統,為廿五日舉行祭灶。
後來,受官氣影響比較重的北方,民間逐漸演變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舊習。
小年夜其實該稱「小除夕」
由於祖國大部分地方都有過小年的傳統,人們往往也會將小年這一天的晚上,稱之為「小年」夜。而在上海,上海人雖然臘月廿四也會祭灶除塵,但是,上海並沒有過「小年」這個說法,而是更重視除夕前這一天,習慣也稱之為「小年夜」。如此一來,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的困擾,叫「小年夜」的日子怎麼那麼多?為什麼上海的日子定得如此奇怪?
其實,上海人念叨的「小年夜」,並非是指「小年」的晚上,而是和「大年夜」意思相對的「小」年夜,也並非是一個節日。換一種說法,叫做「小除夕」就更好讓人理解了。意思就是慶祝過年的小高潮到來了。
小年夜這一天,上海人通常家置酒宴,合家團圓,意為吃「小年夜飯」。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這一天前後,老弄堂開始熱鬧起來——比如「噤噤咣咣」的大掃除,用不著的東西趁這個時候趕緊扔掉,大人吩咐小孩去倒垃圾的時候,不忘叮囑一句,邊倒垃圾邊念一聲「晦氣出門」。因為年初一到初三是不能掃地的,到了初四方能掃。但要由門口朝屋內掃,掃完垃圾還不能倒掉,要自言自語「財氣入門」。
如今,強調過小年夜的,主要集中在蘇浙滬的一部分地區以及台灣。之所以習俗有別,並非是為了「與眾不同」,而是文化傳承中產生的差異性。但是,無論是哪天過小年、或者過小年夜,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都是一樣的。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祭灶
(選自王封臣《閒話中國年》鐵道出版社出版)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祭灶。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我國民間稱為小年,又稱為祭灶,是祭祀灶君的節日。在我國的有些地方,也有過二十四日的,也有過二十五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這天過,一般的老百姓在二十四日那天過,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其實,古代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不僅臘月有,還有說祭灶在正月、在四月、在五月、在八月、在十二月的等等。怎麼差距那麼大啊?在我國封建社會裡,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老百姓誰也不得罪,只要是神仙我都拜,只要是神仙我都敬。您看,再也沒咱們中國人有意思的了,中國人,什麼都信,甭管是佛教的神仙、道教的神仙、基督教的神仙等等,只要是神仙我都信。但是,還什麼都不信。沒幾個真正懂得一些神所處宗教的教義的。這就是咱們中國人的有意思之處:誰都信,見廟拜廟,見神拜神。中國的神仙高達萬千之多!逮著一個有名之人,就給樹成神仙了;逮著一個不凡之輩,就給敬成神靈了!神為人封嘛。所以說,到底哪天祭灶,到底誰是灶王爺都說不清楚了。但是據說,最早時候,灶王爺每家都有一個,每個月都要上天上匯報一次。到了後來,老百姓一合計:得了,別讓咱們家的灶王爺那麼勞累了,每個月都上天匯報一次,玉皇大帝他老人家也沒那個時間啊。怎麼辦呢?乾脆,咱們讓灶王爺每年上天匯報一次工作就得了。這樣,老百姓就把這個時間固定在了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日這天。這一天,也就成為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在舊時候,差不多家家灶間(就是廚房)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就是現在,一些縣城、鄉村,還有不少的人家,在廚房裡貼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畫像,旁邊寫著對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有的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當然,現在在城市裡面,很少有人去供奉了。但不管怎麼樣,老百姓每家只要有戶口、有房子,那麼這家准有一個灶王爺。人們尊稱這位神仙為司命菩薩,你說這是道教還是佛教的?你說是佛教的,佛教找不到這位菩薩;你說是道教的,道教哪叫菩薩啊?也不知道誰瞎起鬨,起了個名——司命菩薩。也有的叫灶君司命。傳說他就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門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我們中華人民的崇拜。
灶王龕大部分都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個人,有的還畫倆人,一男一女,女的就被稱為灶王奶奶。您看,灶王爺還有媳婦兒。這大概還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設計的。在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面寫著什麼「一月大進」「二月小進」,這些東西。「春分、雨水……」二十四節氣都有。有的咱說了,還貼上對聯兒,什麼「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示灶神的地位,和保佑全家老小平安的功能。
其實,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王爺灶君,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仙兒了。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叫作「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先秦的時候,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祀門、祀行、祀戶、祀中雷五神。什麼叫中雷?中雷就是土神、土地爺。另外,五祀還有其他幾種說法,就是祀門、祀井、祀戶、祀灶、祀中雷;或者是祀行、祀井、祀戶、祀灶、祀中雷。甭管怎麼著,都有祀灶這麼一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據說灶王爺打上一年的初一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過去一年的善行或惡行。
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的罪惡,不說好話。一旦世間的人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太上感應篇》記述:「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司命」就是指的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您想想,灶王爺要到玉皇大帝那兒說家裡某個人這一年辦了三件小罪,好傢夥,這就基本上要減去一年陽壽,減三百天嘛!這要是辦了一件大罪,減了十二年。這要是每年報上那麼幾個,這人就不用活了,壽全減完了!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是具有重大利害關係。所以在祭灶的時候,大家都要打點一下灶君,請求他高抬貴手。噢……難怪在我國臘月二十三這天那麼重要,敢情它關係到一家人的運程呢!
其實,與其說臘月二十三祭灶,那還不如說是送灶——送灶王爺回天。一般來說,這個活動都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神龕裡邊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也就是俗稱的祭灶糖、灶糖。其實祭灶糖就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祭灶糖。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起來,非常堅實,而且裡面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酥香甜,別有風味。就把這個糖供給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把糖直接抹在灶王爺嘴的四周,一邊抹一邊說:「好話多說,不好的話您別說。」就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魯迅先生有《庚子送灶即事》一詩,詩中寫道:
「只雞膠牙糖,
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
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的『焦芽糖』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所提到的「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上面說:「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就是說在漢宣帝的時候,有個人叫陰子方。他又孝順,又仁慈。有一個臘日的早晨,他去做飯,結果灶王爺顯靈了。陰子方一看趕緊地跪倒祭拜。家裡有隻黃羊,就把這黃羊殺了,祭奠灶神。從此之後,陰子方就富了,暴之巨富,而且傳了三代,交了好運。從此以後,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在唐代《輦下歲時記》中,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說人們用酒糟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醉酒。
反正甭管什麼記載,意思都一樣,都是說祭灶的時候一定得給灶王爺吃點兒東西。在唐宋時期,人們祭灶的供品那是相當豐富!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就對當時民間祭灶的情景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詩曰:
「古傳臘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
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從「古傳臘月二十四」可見當時有很多地方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另外,從詩中也能看到,當時供品非常豐富,有豬頭,有魚,有豆沙,有甘松,有米餌,還有酒等等。而且還要禱告灶王爺說:「我們家的這些奴僕婢女們平常打架這事兒,你就別聽了;我們家這些貓狗隨地大小便的不雅行為,您也別怪罪。我們今天給您祭拜祭拜。您吃飽了喝足了,登上南天門見到玉皇大帝,我們家家長里短的事兒,什麼勺碰鍋沿的事兒,您就別跟玉皇大帝他老人家說了。您啊,給我們多多美言幾句。祈求您能夠祝福我們家明年開市大吉,大發財源!」您看,從古至今,老百姓的祝願都是一樣的,都想著能夠家庭美滿、太平安康。為了這個,情願多供祭品。但到後來人們就簡單了,祭灶的時候吃點糖瓜,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把這個神像揭下來,「噗!」一把火,連紙帶煙兒讓灶王爺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在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杆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磕頭,一邊燒一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帝進好言!」
送灶君時候,有的地方還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挨戶地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來換取食物。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舊時年終或立春時節驅鬼迎神的活動)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當時參加這個活動的主要是乞丐、叫花子,規定臘月初一到臘月二十四是「跳灶王」的日子。所以在過去我國東南方的一些城鎮里,一進臘月,乞丐們便三五成群,打扮成灶王爺灶王奶奶的模樣,拿著竹枝跑到人家門口又蹦又跳、又喊又叫,伸手就要,要什麼?要錢啊!白跳啊?到誰家誰就得給錢,不然你們家灶王爺不高興。另外,我們這麼折騰,跳灶王,其實是給你們家驅邪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mzjv9p.html


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兮! ”
范成大晚年歸隱故鄉石湖,創作大型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共六十首,又創作《臘月村田樂府》,從另一側面反映當時的農村生活。作者自序云: “餘歸石湖,往來田家,得歲暮十事,採其語各賦一詩,以識土風,號村田樂府。”這十首詩分別為: 《冬舂行》、《燈市行》、《祭灶詞》、《口數粥行》、《爆竹行》、《燒火盆行》、《照田蠶詞》、《分歲詞》、《賣癡呆詞》、《打灰堆詞》。僅從詩名即可想見,作者筆繪了一幅熱鬧、生動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江南農村風俗畫。
“祭灶”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習俗,農村尤為盛行。“灶君”亦稱為“灶神”、“灶王”,常供奉於居家灶頭。據說灶王是主宰一家禍福的神靈。又見《抱朴子·微旨》載: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意即“告狀”。灶君既管凶吉禍福之事,又掌“白人罪狀”之權,故頗受敬重。舊俗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君上天言事,謂之送灶。詩首先解題,交代祭灶的時間和緣由。以下轉入對祭灶過程的具體敘述。
灶君將行,天路迢迢如何去?先為其備車馬,“雲車風馬”即祭祀用的紙車紙馬,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彩色,祭畢焚化,迷信者想像神佛可藉此騰雲御風,扶搖上天。“小留連”猶言“別急著走,稍等一等”。等什麼?此處故作一頓,引出下文。灶君上天,禍福系之,怎能讓他老人家空著肚子趕路呢?主人置好杯盤,盤中盛著爛熟的豬頭,鮮美的雙鯉和鬆軟香甜的豆沙糕糰。這些雖非山珍海鮮,卻是農家一年辛苦所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味。
祭祀開始了,婦女們避得遠遠的,男人們酌酒獻物。主人將斟得滿滿的酒,恭恭敬敬地澆在地上,接著焚燒紙錢。在酒香火光中,灶神爺也就喜笑顏開了。“灶君喜”雖是一筆極平常的描寫,卻令人感到味在其中,意在言外。灶君身為仙界人物,卻並未絕塵脫俗,與凡夫俗子有同樣的情慾。主人如此厚彼:他能不喜嗎?同時,這個“喜”字也表現了人和神之間達到的和諧、融洽的境界。看來作者是在寫神,實際上卻是在寫人。
詩至此鋪墊已足,趁灶君的喜勁兒未消,趕緊推出祭祀人的祝辭:“平日里婢女們若有爭斗口角,您就裝著沒聽見一樣,那些貓呀狗呀,愛東抓西爬的,難免會弄髒灶台,也望您老千萬別怪罪。”接著又以“送君醉飽登天門”一句過渡,說灶神爺吃飽了,喝足了,也只能假裝糊塗了。最後兩句總束全詩,點明祭灶之旨意。這兩句詩雖和居家灶頭常貼的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家保吉祥”的意思相似,然對照揣讀,則更可感受到一種樸實而形象的民間語言的新鮮氣息。
本詩不以詩情畫意取勝,亦不以麗辭佳句見長,記言敘事,純用白描,無渲染,無誇飾,於平直中見諧趣。五句祭辭尤為精彩,詩人採農家語入詩,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有民歌風。這首描敘歲暮祭祀活動的風俗詩,不僅給人以土風民俗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和作者的不少田園詩、民情詩一樣,反映了當時農民對幸福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祭灶詞
[宋] 范成大
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按習俗祭灶,“官三民四”,即官宦世家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民眾則在臘月二十四祭之。灶王爺是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奏的日子,初舉告者,大錯則將減壽300天,小錯也要折陽壽100天。人們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過,於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給灶王爺供上豬頭肉、魚、豆沙糖,又敬酒又燒錢,用這些食物糊住灶王爺的嘴巴,他也就不便說這一家的壞話。祭獻食物時,只限於家中的男性,女性都要迴避,這是根據俗諺:“男不圓月(中秋祭月禮),女不祭灶”之說。祭獻時還要向灶王爺禱告:家中婢女丫環互相爭吵,貓狗的骯髒,“杓長杓短”是是非非等瑣碎小事請不要上奏,只揀好事報知。這樣從天上帶回來的吉祥、利益、咱們共享共榮。
------------------------------
《祭灶詩》  呂蒙正《祭灶詩》詩詞賞析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W18vO
【宋】呂蒙正
一碗清湯詩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亂世文章不值錢。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門、井、戶、灶、中雷五神),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主管人間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祭灶日期南北不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
祭灶的貢品以家庭情況而定,其中一般必備的是糖瓜,俗話說得好,「二十三,糖瓜粘」,賄賂灶王爺,這樣祈求來年平安。條件好的,祭灶落落大滿,儘量豐盛,比如南宋文學家范成大《祭灶詞》就記錄了當時的風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也證明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在宋朝就有。
而家庭比較清貧的,只能供上點其他東西以示敬意,舊時北京民間有歌謠:「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今天我們選的呂蒙正的關於祭灶的詩詞,就是呂蒙正比較清貧的時候的反映。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本貫山東東萊。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呂夢奇曾任戶部侍郎,其父呂龜圖,曾任後周起居郎。宋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呂蒙正被拔為丁丑科狀元,歷任監丞、通判、著作郎、左拾遺、都官郎中、翰林學士、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等,曾三次擔任宰相,為宋朝僅有的兩人之一(另一為趙普)。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諡文穆,贈中書令。
呂蒙正非嫡子,其父呂龜圖內眷很多,其母劉氏與嫡妻不和,連同呂蒙正一併被趕出,劉氏發誓不再嫁人,呂蒙正母子居住在寒窯,非常窮困窘迫。後來官運亨通,迎接父母親同住,父母親同屋不同房,然而呂蒙正對他們奉侍得非常周到。
呂蒙正官聲卓著,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知人善用,提拔和舉薦了兩位著名宰相,一個是富弼,一個是自己的侄子呂夷簡,二人都被列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後世評價呂蒙正,莫不首舉其肚量,宋太宗曾言:「蒙正氣量,我不如。」,脫脫《宋史》評價:「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
呂蒙正代表作為千古奇文《寒窯賦》,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感嘆「時也運也命也」,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樸素的人生思想。
這首《祭灶詩》是呂蒙正尚未發跡之時的作品,當時正值唐末宋初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時期,戰火頻仍,讀書人一無是處,再加上被趕出家族,母子相依為命,居住在寒窯,臘月祭灶苦無貢品,只有清水一碗,作詩一首祭祀灶王爺,道出詩人的心酸和感嘆。
《祭灶詩》通俗直白,無需翻譯解釋,呂蒙正用清水和詩詞祭灶,一方面灑落率真,感嘆艱辛,一方面也充滿希冀,祈求灶君,能上天訴說人間事,真正回宮降吉祥。
本文所選祭灶詩,是鼓勵那些依然在貧困線掙扎的人們,以及正在滿懷希冀的創業者,不要放棄希望,不要灰心喪氣,呂蒙正就是典型的例子,只要努力拚搏,希望就在前面。
附:
破窯賦
【宋】呂蒙正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呂蒙正《祭灶詩》詩詞賞析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W18vO
-----------------------------
南宋詩人范成大寫的《祭灶詞》。在介紹詩句前,子曰先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范成大,范成大出生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後來也子承父業順利入了仕途,在為官期間去了不少地方任職,所以他的詩描繪的大多數主題都是各地風土人情。但是又由於家學淵博,其寫作風格自然不會因為題材接地氣便「俗」了,所以他博取眾長,最終形成了清新的詩風。而現在子曰要講的《祭灶詞》便完美反映了范成大的風格。
《祭灶詞》的第一句是「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現在很多地方都還在糾結到底臘月二十三祭灶,還是臘月二十四祭灶?其實在唐宋時期的習俗是這樣的,就是「官三民四」,即官宦人家二十三拜灶王爺,普通百姓則二十四拜老灶爺!由於范成大描繪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小年光景,於是直接寫的是臘月二十四,並表明這天咱們老百姓要祭灶了,因為灶神要上天匯報情況了!
緊接著第二句就寫道「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寫的是老百姓祭起灶王來也絕不含糊,高香、紅蠟應有盡有,盤子裡也放滿了祭祀品,然後就具體寫了盤子裡有「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子曰直白翻譯一下就是煮得熟透了的豬頭肉還冒著煙,一對兒魚也是鮮美異常,豆沙、甜松露,粉銀耳還有糯米糰,可謂豐盛至極,當然這些豆沙包、甜糯米都是為了黏住灶王爺牙齒,不讓他「亂說話」而準備的。
然後再寫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意思是說敬酒這種事還是男兒來做,女兒家需要迴避,給灶王爺斟酒燒紙錢都容易讓灶王爺開懷,當然灶神不僅還要口中振振有詞念叨「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將這些情況如實匯報給灶王爺,然後便懇求灶王爺「杓長杓短勿復雲」,意思是說這些家長里短、雞零狗碎就不值得灶王爺再提及了!最後還不忘說一句最殷切的期盼「乞取利市歸來分」,祈求您從天上帶回來榮華富貴,咱們來共享共榮。總之子曰祝大家小年快樂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炎帝、皇帝、祝融 三位有血緣且是最早的灶神、火神

司命真君/灶神/客家庄家戶祭拜灶神-東廚司命/司命真君靈寶真經/「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還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禍福/炎帝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王府君真經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無極堂」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無極堂」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yUTVi
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處。宅門門神和灶神,全憑三尊把家護。
說起道教的神明,可謂是虛空法界無處不在。而與人生活有關的神,也是非常之眾多。
最常見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三尊神,在我們建房築宅安家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住在每家每戶之中,來保護人口清潔,宅舍光明,闔家安康了。他們三位尊神就是「宅神、門神和灶神」。
那麼我們今天先來談談這「一家之主」的灶神,東廚司命灶王爺。
禮誦《灶君誥》,闔家保平安
志心皈命禮。
命承北斗,位鎮東廚。為五祀之尊,得九靈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災祥。記錄功過,權衡善惡。造化悉由於水火,萬民皆賴為陶甄。禍福總歸於善惡,六耗悉皈於醮謝。四時迪吉,八節呈祥。叩之則應,有感必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志心皈命禮。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於北斗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賜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鎮陰陽,保佑家庭。何災不滅,何福不增。有求皆應,無感不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願以此文,福佑善人。愛家愛灶,永享福身。志心稱念,定國護宅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一、灶王爺的來歷
灶神,或稱灶君、灶王爺,是中國百姓十分親近的神靈。無論宮廷、民間,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來歷,眾說紛紜。據史書記載,灶神有炎帝黃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婦、種火老母、張單(張禪)、蘇吉利等。
目前,民間灶頭所供灶神多為張單,黑面長須。灶神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原為主管飲食之神。漢代以後,灶神成為上天派駐下界的監察使,其主要職責不再是掌飲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戶之壽夭禍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漸形成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敬灶安灶習俗。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出自《漢書·酈食其傳》。裡面說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意思的是說做君主的以百姓為最重要的事。而對於百姓來說,吃飯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
的確如此,在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中,吃一頓飽飯,吃一頓好飯,並且頓頓能吃飽,頓頓能吃好,這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吃」就成了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基本且必要任務了」。
從最開始的「露天吃」「生著吃」,到逐漸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於後來「填飽肚子吃」「治病養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和相當的重要性貫穿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所有歷史。但是無論怎麼吃,都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這成了人們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人間關注這件事,天上同樣也關注這件事。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總之灶王爺就這樣的來到了人間,住在每家每戶,處理著「有的吃、不用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種種的問題了。
1灶王是誰
灶王又稱「灶神」、「灶君」、「灶君老爺」、「老灶爺」等,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主管飲食之神。舊時民間灶王信仰頗為廣泛,多將灶君像供奉於灶頭。
古代文獻中,對灶王是誰有多種說法。《淮南子·汜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汪葵《事物會源》則以黃帝為灶神。炎帝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與《事物會源》的說法,灶神就是這兩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穎達在註疏《禮記·禮器》時卻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呂氏春秋》則曰:「吳回回祿之神,托於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漢代許慎《五經異義》等書記載,灶神為蘇吉利。又有人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慶忌,有六個女兒,都名察洽。
上述已有六說,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認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書》另立一說,分立東、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灶神就更多了。據稱商朝末年,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歷經多次浴血之戰,終於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師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將領犧牲後,都能受封為神;但廣大衝鋒陷陣的士兵,戰死沙場,卻都未受到封賞。這些游鬼冤魂,死於歸宿,心中不快,難免鬧事。姜子牙了解這一情形後,便將戰死的士兵封為灶神。這樣一來,既可制止鬼魂閒蕩尋釁,又可將家家戶戶管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2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門戶、道路一樣,是古代中國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對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黃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來的。宋王茂《野客叢書》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於火,死而為灶神。事始曰灶,黃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祀典》引《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謂火焰上升。至於祝融,名重黎,高陽氏顓頊之後,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
現在有人稱火災為「祝融之災」,本此。關於黃帝,除了上述引文,明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黃帝之「黃」,《釋名·釋采帛》說:「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見,黃帝原本是光明之神。無論火神,還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產生的崇拜。
在秦漢典籍中還有許多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記載。宋衛湜之《禮記集說》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禮,皆灶在廟門外之東西面北上。』鄭註:……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禮器》云:『灶者是老婦之祭』。」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說法也見諸《儀禮·特牲饋食禮》、《五禮通考》等古書。漢鄭玄撰《駁五經異義·灶神》駁斥灶神為火正之陳見:「古《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搏頰(按古《周禮說》一條並見林公瞻《荊楚歲時記注》)。
謹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婦也,同《周禮》。駁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長,猶后稷為堯司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陘,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於四郊;而祭火神於灶陘,於禮乖也。」由此看來,鄭玄主張祭祀火神祝融於灶陘於禮不合,灶神當為老婦。不過鄭玄的思想後來似乎有所變化,他在《駁五經異義補遺·灶》中說「灶神祝融是老婦」。
灶神為女性是國內外不少民族共有的現象。我國鄂溫克族認為灶神是位老媽媽;赫哲人敬稱灶神為「佛架媽媽」;滿族的灶神是一位穿紅袍的老媽媽。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司灶神靈大多為女性,如吉利亞克人的火婆婆,納乃人、阿爾泰人的火媽媽,埃文克人的火外婆婆等。這種灶神是女性的情況可能與婦女居家生活職能有密切關係。
東漢以後,道教經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種火老母,《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宣稱:「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夫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
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這是說崑崙山上的種火老母神通廣大,在人家中則為司命灶君,監察人間善惡,記錄並稟告天曹,決定凡人壽夭。種火老母這個神靈形象似乎將火神與先炊信仰糅合起來,並且職能有所變更,肩負司火、司飲食,督察每家每戶之善惡禍福之雙重職責。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還有許多不同名號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會》卷13則說:「灶神蘇吉利,妻王氏,名搏頰。」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禪灶神」條則說:「灶神名禪,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廣濟歷曰伏龍。《莊子》灶有髻。」從這些引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古書述及的灶神另有張單、張禪、蘇吉利;又有姓氏不詳,名隗、壤子者;還有伏龍之稱法以及有髮髻之形象者。其中,張單、張禪,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個人物,「單」、「禪」因為字形相近而訛誤,現在民間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爺大多是張單。
至於民間傳說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無忌成灶王,負心張郎變灶王,李姓負心郎變灶王,窮鬼懶漢張氏、姚瞎子、鴉片菸鬼成灶王等種種故事。不一而足,我們就不加枚舉。
灶神之由來從火神、光明神逐漸演變成種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職責也由司飲食到掌控人間吉凶禍福。這些變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屬性不斷減弱,其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觀念之多元化。這是時代變遷、地域差異等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國百姓生產、生活實踐發展的結果。
二、灶神職能
漢代以前,灶神的職責是「主飲食之事」,如鄭玄《駁五經異義》稱:「灶主飲食也」。魏晉以後,灶神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經》所云:「有炊母神母,……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由此可見,灶神不單司人間飲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務是監察百姓之功過。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也說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14所說:(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
不過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計,與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樣的。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卷15引《萬畢術》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清代《太上感應篇》更是詳列灶神監管的數百種罪過,「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在《太上感應篇》中,灶神作為司命神的身份和職責非常具體、明確。從歷代文獻看,灶神的職能有個演變的過程,其司飲食之責漸漸淡化,其司禍福之責任不斷強化,這種職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個字來概括。這樣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權」的神靈,真是讓居家百姓又親近又害怕。
百姓親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獎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擔心他上天言壞事,以致天帝降罪。這種矛盾的心理鮮明地體現在祭灶風俗中。神州各地,祭品當中多用糖及酒,生動體現了人們麻醉、討好灶神,期待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之心愿。雍正《陝西通志》卷45《時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餅,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延綏鎮志》)臘月二十四日,夜設糟饌、果酒,祀灶掃舍(《興平縣誌》)。」
宋代河南開封人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縣人方回《桐江續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晝夜二十五日始雪》詩云:「夜來聞祭灶,猶賣膠牙餳。雪欲為南瑞,風才作北聲。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嘗晴。造化難窺測,神奇易變更。」人們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餅泥其口,企圖灶神上天多說甜言蜜語,無法說惡言惡語。這種只言好事,不報惡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對子。人們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書》所收《東宮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勸善文》說:「吾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道經造作者作如是說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願。古往今來,民間流傳著許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邁《夷堅丁志》卷20《楊氏灶神》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楊氏,長子不肖,楊父將他趕出家門。
這個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棲身,其時霜重月明,天寒地凍,藉草取暖的他怎麼也睡不著。可是偏偏禍不單行,恍惚間,一隻猛虎撲將過來,還有數倀跟從,欲加害於他。不肖子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突然一陣勁風颳過,猛虎似乎被什麼東西驅逐一般,倉惶逃掉,眾倀也四下散走。
這時灶王爺和土地公出現了,只聽灶王爺斥責土地爺:「你多年來消受楊家的祭拜,今天卻縱虎為暴,如果不是我及時召來神兵,楊家長子就遇害了。我是楊家灶君司命,你曉得嗎?」土地謝罪告退。楊父得知詳細經過後,父子和解。
此後,楊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鄉親街坊開始相信,灶神能夠救人於危難,會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驅趕猛虎,民間還流傳灶神智斗三屍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老百姓對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這恐怕也是人們親近灶神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如果說以上這些故事帶有傳說性質,那麼灶王藥籤對古時缺醫少藥的百姓來說倒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積極作用。巴蜀書社版《藏外道書》第4冊《敬灶全書》收灶君內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這些方子吸納中醫智慧,有相當的科學依據。
三、祭灶習俗
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習俗,《禮記·月令》已有記載。秦朝將祭灶神作為「五祀」之一。到了漢代,祭灶成為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如司馬遷在《史記·武帝本紀》中記載:「於是,天子始親祠灶。」南北朝以後,對灶神的信仰已成為民間的習俗。隋唐以來,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續到近代。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述:灶神每月最後一日上天,為的是向天尊匯報人們的善惡功過。罪大的「奇紀」,減壽三百天;罪小的「奇算」,減壽一百天。《易內戒》也有類似的說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報告人的過失。司命神根據灶神的匯報,按照過失大小來剝奪人的壽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職權就這樣逐漸擴大,由管一家飲食而變為操一家生死禍福,並且隨時記人功過善惡。
1灶王爺與人的「互動」
中國傳統節日有非常多,尤以臘月和正月的節日最多。因為臘月是年尾,正月是年頭。年尾要有個好收關,年頭要有個好開始,所以一些重大的節日就這樣被這兩個月份「承包了」。
臘月的節日從臘八開始吃臘八粥作為整體節日的「預熱」,正式的一連串的慶祝就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了。臘月歌說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從糖瓜粘的那一刻起,節日的「焰火」自此點燃。為什麼二十三,糖瓜粘呢?因為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日(也有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間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
於是呢,民間就在各家各戶的灶王爺像或灶王板前面,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並且在灶王爺的嘴上塗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人們以這種期盼,來祈求得到灶王的護佑,天神的賜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後,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裡新一年的安康。
2安灶敬灶
灶君對百姓護佑有加,上天則言好事,下界則保平安。人們自然對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實際上,中國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視。明胡廣等纂《禮記大全》卷22《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這說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
《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祠灶經》一卷,正史注意收錄《祠灶經》,說明祀灶風俗在當時社會的影響頗大。到清代此慣例在上層社會中猶存,清乾隆《御製詩集》五集卷100《坤寧宮祀灶日作》稱:「東廚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謹遵弗忽,普祈年穀順成,民物康和,所為有其舉之,莫敢廢也。」
至於民間,灶神信仰更為普遍。在長期的祭拜活動中,百姓中流傳著供奉灶王爺靈驗的種種故事,《後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所載陰子方以黃羊祀灶而獲富貴大概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這樣的: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孝子,在一個臘日早晨做飯時見到灶神現形。
陰子方趕忙恭敬地拜倒在地。當時他家正好有隻黃羊,便殺了供灶神。從此以後,陰子方暴富,陰家世代昌榮,一家之中兩人封侯,數十人為官。所以,後人常效法陰子方臘日以黃羊祀灶,以求榮華。除黃羊祭灶之俗外,民間還有其他一些祭灶宜忌。
據清代于敏中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148《風俗》引《月令廣義》記載:「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合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灶。」
乾隆皇帝欽定的《日下舊聞考》記述了燕地民間焚紙印灶馬,別具糖餅,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擇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習俗。到紀曉嵐等編纂《四庫》時:「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所稱也。」看來,即使時間流逝,各地群眾對灶神的虔誠供奉依舊。
方士與道教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漢司馬遷《史記》卷12《武帝本紀》記載方士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同樣的語句又見諸《史記》卷28《封禪書》。這個材料大概是有關煉丹與祠灶關係的最早記載。宋張君房總編《雲笈七籤》卷65說:「還丹不先祭,作不成。又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同書卷75意思略同:「凡欲合藥,先須祭灶。辦以種種香華、五果、酒漿、酥蜜油等,大須潔凈。」道教追求長生,煉丹是十分鄭重的事情,而要煉成金丹大藥,必須祀灶,這充分顯示出灶神在道士心目中的地位。道教對灶神的信仰比民間祀灶更能顯示出宗教規範及神學色彩,我們以《太上洞真安灶經》為例來說明:
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凈,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凈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凈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祝曰:「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祝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祝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凈水,芬芬柳灑之。」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凶歡悅,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膻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
《太上洞真安灶經》對敬灶醮禮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擺設、案檯布置、祝咒用語以及注意事項等。
清代《敬灶全書》所收《敬灶篇》則比較簡潔明快,該篇列舉了幾條祭灶準則:一、每月朔、望,灶前看燭明燈,供凈水一杯;二、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潔凈,上灶必先洗手;三、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時刻,合家虔誠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四、八月初三日,灶君聖誕。八月二十四日,元君聖誕。宜供獻香花,誠心拜祝。是書認為灶君最靈最顯,人們不懂虔心敬拜,而去奉祀他神,是捨近求遠之舉。一般人家丁口不安,事不遂意,都是因為不知恭敬灶神的緣故。
以上種種敬灶事宜都是在立灶之後奉行的,至於安灶之法也是有講究的。唐朝歐陽詢所編《藝文類聚》卷80《灶》說:「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邊令去釜九寸也,以磚及細土構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畢矣。」這是要求立灶於屋子中間,灶口向西,灶台四邊距離鍋釜要有九寸。
神灶當以細土及磚構建,務求牢固。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0《庖灶》詳細記載了時人作灶之法:「當辰巳間,巢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修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廣四尺長五尺;欲安兩釜,長七尺,子孫富貴。作灶余泥,不可泥井,井余土,不可泥灶,大凶。」?
此言作灶吉日良辰、材料、尺寸、禁忌,反映了古人作灶相當講究。另外,清朝顧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認為壬子日灶神死,此日治灶不妥。這些說法有的來源於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有的體現了道教信仰特徵。
3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習慣上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於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後,灶神上天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江北地區的習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區的風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王上天之日。
舊時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唯恐得罪這位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使者。祭灶時,一面燒香磕頭,一面口中念禱,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後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匯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
宋代范成大《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裡將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闡述得一清二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討好灶君,目的是為了請其上天少說是非,討個吉利。
因為灶王的奏報與人們的禍福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祭灶必須虔誠,並有所禁忌,不得觸犯灶君老爺。據說西漢有個陰子方,祭灶虔誠,一心向善,因而發財,成為名震一方的巨富。
清朝有一部《太上寶筏圖》,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灶王將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匯報,於是便得到了實惠:家中兩人科舉及第,躋身官場;老兩口也健康長壽,安度晚年。這些故事,都說明灶君信仰在不斷擴大,尤其對下層百姓影響極廣。《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勸人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義。
過去人們習慣在灶門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寄託於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儀式。通常是先將灶君畫像揭下,和元寶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
有的則用花花綠綠的紙糊成轎子,將灶神、紙馬放入轎內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轎上天。有的將「灶君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內焚燒,表示送灶王騎馬上天。還有燃起一枝馬尾松,一邊燒,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蓬青松一蓬煙,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騎馬上天。
4接灶儀式
將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戶帶來吉或凶、福或禍。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
還有一種說法是:灶君上天奏事,來回總共七回。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馬紛紛乍解鞍。來復只須占七日,笑他人說上天難。」這就很有些浪漫主義的趣味,「笑他人說上天難」既豪邁,又瀟洒,可體現灶王爺神通之廣大。
灶君老爺正月初一從天上回來,家家戶戶又可做祭祀,稱作「接灶」。接灶很有點像為遠方來客或外地歸來的親人接風:儘可能將豐盛的酒菜,作為供品,讓旅途勞頓的灶神享用,還要焚香禮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時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得罪了灶王爺,就怕以後「他」上天打你的小報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你的壞話,那就夠你受得了。
隨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陳繼儒所著《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時,一隻家犬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家犬湊熱鬧,依然照拜灶君不誤。說來也怪,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嗚呼了。
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悅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後來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這樁事情傳了出去,有人便斷言,這是灶神保佑了張悅一家。
5灶上避忌
對灶君的崇敬,除了畢恭畢敬的祀奉外,還表現在許多忌諱上。由於對灶王爺既尊重,又畏懼,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忌諱來。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麼東西不能放,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是書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污髒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
四、灶經中灶王形象
灶王像,我們見到的基本有三種類型,一個是灶王爺坐在門庭中與童子們其樂融融的「年畫像」;二是灶王爺一個人坐在那裡,持著法器,並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溫和像」;三是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坐在一起,各持法器的「夫妻像」。
那「灶王爺」究竟是男是女呢?我們可以在《道藏》中找尋下灶王的本來面目。在《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有一部經書名為《太上洞真安灶經》,裡面記載了灶王爺的事跡。我們首先看下太上元始至尊登麟駕羽軒,降崑崙之山金銀之壇,座眾寶之台,時感十方三界神仙朝元拱御。
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稱以夙生慶幸,統御人間,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太上曰: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秪知峻宇雕牆,妄施綺麗,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凈,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凈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凈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咒曰:
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咒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咒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浄水,芬芬柳灑之。
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凶歡悅,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膻,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於是明宣聖旨,重宣偈曰:
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
是時,上帝說經即畢,三界群仙,炊母神母,願承聖旨,永當奉行。」
這部經的篇幅不長,裡面講述的是元始天尊在崑崙山金銀壇上,眾真前來朝拜,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注意,這裡面的灶神形象為灶母,是女神像。灶母對元始天尊說「我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種種事因,之後元始天尊又回復道「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凈,匡護黎民。」要人忌諱的和要遵守的種種「原則方法」最後天尊說到「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
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作為結尾。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灶神是女神形象;第二灶神很愛乾淨。第三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身與宅與道都是要重視的。我們再看下一部經典。在《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中有一部《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我們看下這部道經裡面的灶神是「爺爺」還是「奶奶」。
道言: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莫知其由。是時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審復是何人,獨住此山,殊無畏懼。
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
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審有何忌諱?敢問斯言,幸垂教示。臣見眾生,安知其趣,願將告諸濁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諧安穩。
天尊曰:子可諦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雞毛犬骨頭髮,刀斧不凈柴薪,穢污等物,觸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經求無利,疾患瘡痍,癲狂瘴疫,眼目昏昧,夢想顛倒,田蠶不收,六畜虛耗,令客鬼無懼,亂入宅中,雞犬作怪,盜賊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錮,家業流亡,皆為觸犯所致。
若有此難,急宜謝之,可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婦,灶子灶孫,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長灶短灶,新灶舊灶,五方游奕灶君,左右將軍,炊濤神女,前後直符,灶君小使,進火神母,游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婦,七十二灶侍從,神眾弟子。來解此厄。
天尊再告真人曰:末世男女,衝突灶君,有災有患,皆須清凈,掃灑明燈,燒香請道士轉經,呼召灶君眷屬名字,奏獻錢財,或供飲食,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諦焉。妙行真人乃稽首聽命,信受奉行。這部經講的是「昔時眾神登崑崙山,有一位老母獨處山中,不知原因。於是妙行真人啟稟天尊問此老母是何人,獨住山中,無有畏懼。
之後天尊對妙行真人說」這位老母,是種火之母。在天上則為天帝,在人間乃是司命之神。同時屬於北斗七元君的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等事。同時有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妙行真人再問說,若人因為種種事冒犯了灶神怎麼辦呢?天尊就說世人可以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等來解除病患災厄。
最後天尊說偈「天帝臨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祿咸臻。去除災難,疫癘潛奔。仰依誨示,普得安存」以此作為結束。在這部經中我們可以發現灶神也為女神,為「老母」。但其下屬部門有眾多灶神,灶公灶母都在其中。而我們現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為男神形象,可能是因為灶神為「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以一個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會更符合「民情」些。所以以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最多。
五、當今社會灶神也要「安奉」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物質社會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下,人們對於「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質享受與金錢上。城市裡不乏有「家中不開火,「市」上無炊煙」的現象。不在家做飯,去飯店吃,即省時省力又好吃又好看。
人們似乎忘卻了自家廚房的美和烹飪的香,忘卻了廚房灶台對於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古代起灶生火煮飯是寓意著家庭的興旺與幸福。人口多並且很幸福才會炊煙裊裊,家中才會其樂融融。廚房都忘卻了,就更別提灶神了。不過還好,還有部分城市農村依舊保留著祭灶供灶的習俗。
這不單單是一種有神論,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中對「家」概念的認可與信奉,是對先民們「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都在那裡,保佑著一家的安康;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也就在那裡,祝福著一家的美滿。灶王也依舊會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不反對在外面吃,多提倡在家裡做。或許這是與爸媽,妻子兒女相處溝通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的重要「幸福音符」。
玄靈道人 俗名:劉文順、道號玄靈子 道名 劉至順 別署 無極堂主 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南海國禮藝術家、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研究員、中國道醫研究會研究員、北京無極堂書畫院院長、北京無極堂道家研修院院院長。道家風水畫傳承者,主攻花鳥、山水、十二生肖,兼習人物鍾馗等
生於道教世家,自幼修煉道法秘術、道丹內功、周易風水玄學、書畫武功國學等傳統文化、通讀古書以及道家經典書籍,遊學武當山、終南山、青城山等名山大川,得多位高師奇人密授真傳,玄通道觀苦修多年,築基養真,潛心修行,深入簡出,後來見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中出現了更多的壓力、煩惱、災禍、疾病等問題,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道家理念,研究修煉實用道家知識,團結髮展道家人士,為廣大信眾指點迷津、趨吉避凶,服務人民,造福人類
「無極堂」臘月二十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yUTVi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敬灶全書》:魯班全書《魯班全書》是中國古代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bit.ly/34kr8Q2
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是書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耳熟能詳的對子。人們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書》所收《東宮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勸善文》說:「吾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祭灶神的故事 不祭灶得天祐怎辦到的?
祭灶神的故事 不祭灶得天祐怎辦到的? | 黃香 | 中國新年 | 中華文化300問 | 大紀元 https://bit.ly/39JegIx
黃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是傳統味很濃厚的一個年俗,祭灶這一天民間稱之為「小年下」,即小過年之意。
祭灶古禮
從古至今,從天子到庶民百姓都祭祀灶神。周朝就有祭祀灶神之禮,是屬於一年中的「五祀」之一。「五祀」包括祭祀門、戶、井、灶(同竈)中霤(房屋的中心部)。五祀之神都是古來有功德於民的神聖,灶神是黃帝的曾孫、顓頊氏之子黎。(見《周禮》[1])。周朝祭灶是在夏天舉行,漢代時已改為冬天,東漢《風俗通義·祀典》記:「孟冬之月,其祀竈也。」
現在民間「送灶神」的做法幾乎和唐朝時的風俗一樣,可見這個民俗的悠久歷史。唐代人在年夜祭灶,《輦下歲時記》「灶燈」條下記載了唐代京都之人祭灶的風俗:
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夜於灶裡點燈謂之照虛耗
祭灶的故事
漢代有陰氏一家,是管仲的後代。漢宣帝時,這一家人出了陰子方這個大善人。子方事親至孝,善良仁慈,喜善樂施。在一年臘日——年終大祭之日的清晨,他祭祀灶神的時候,喜見灶神顯像。
陰子方心中很感謝神的照拂眷顧,拜謝受慶。那時剛好家中有黃羊,就用黃羊敬祀灶神。自此後,陰子方的財富急速增殖,成了國中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陰氏一家的後代得了福蔭,三世繁昌,孫輩封侯、封后(孫女陰麗華就是漢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陰子方的「黃羊祀灶」也因此傳演成俗。在清宮內廷還舉行黃羊祀灶的祭儀,清人《燕京歲時記》記載「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
清 黃鉞《龢豐協像‧黃羊祀社》。(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中華文化圈內的東亞地區,今日尚流傳著祭灶的風俗。民間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回天庭述職,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各家各戶善惡功過的考察結果時,舉行辭灶祭灶之禮。傳說各家各戶想討個好「考績」,所以常見祭灶送神時備辦甜品果子,像是湯圓,或是用酒糟塗抹在灶門上,說是用來甜甜灶神的嘴,希望為自家多美言幾句,保祐來年的豐收好運。
為何黃香不祭灶
西漢的陰子方殷勤祭灶並以「黃羊奉祀」,傳而成俗。東漢時有名的孝子黃香卻在歷史上留下「黃香不祭灶」的記錄(《東觀漢記》),又是怎麼回事呢?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有一則「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講的就是孝子黃香的故事。黃香不僅僅是孝子,又是很受漢和帝敬愛倚重的尚書令。黃香家境清寒,母親在黃香九歲時就去世了,黃香傷心逾恆,身形憔悴,後來小小的他把孝心都灌注到父親身上,鄉人盛讚他侍奉父親極盡孝道。十二歲時,他又以博學聞名。京師傳頌「日下無雙,江夏黃香」,聲名傳到了皇帝耳中。
黃香很受皇帝賞識,從郎中累遷尚書令。當他遷任魏郡太守時,他改變了舊習,省下很多新舊官交替時的新設備費用。當時,新官上任設備汰舊添新動輒數千萬錢,黃香接任太守時人未到魏郡地界,就下令撤消各種備辦的常用器具。到官之日,又撤去了一些用品,也不祭灶求福,閉門絕客。(《東觀漢記》)
黃香為何不祭灶?難道他不敬神嗎?其實,他是不「媚神」!
俗世的一些人家祭灶,以祭祀請求賜福,尤其世俗所傳以甜點祭拜,用來甜甜灶神的嘴幫忙這一家說說好話,其實,這是「媚神」而不是敬神。試想「神」豈是能賄賂的?能被賄賂的還能是神嗎?所以黃香不祭灶並非不敬神,其實是不「媚神」!
我們看到《論語‧八佾》中有一段記載,衛國權臣王孫賈表示「與其祈禱主宰生死禍福的尊貴奧神保祐,不如殷勤祭祀掌管衣食福祿的竈神賜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他問孔子怎麼看這個說法?他這話也反應了「媚神」、「媚灶」的觀念。
但是孔子不認同這種做法。孔子認為人要行得正,按照道德的標準做人做事,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就是孔子奉祀神明的方法,對神祈禱的方法!如果違背天道「獲罪於天」,不管是向灶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的。
看看黃香,他也不從俗,在到官日,不祭灶求福,閉門絕客以迴避各種道賀和攀迎。然而他卻能從一介貧微到掌管國家樞機要務,且得到皇上賞識尊重,他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福份的呢?
我們來回顧一些黃香的平生作為。據《後漢書》記載,黃香任尚書令,掌管樞機要務時,勤務政事,憂公事如己家事。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東平清河上奏一件訞言作祟的案子,牽連者達千人之多,可能都要論及死罪。黃香悉心辯證糾劾實情,不冤不枉,量刑從輕,救活了許多人的命。他平日執行法務科罪論刑時,常常持輕量刑。黃香愛惜人命,對於那些做錯事或是誤觸法網的人,總是存著悲憫心,為他們擔憂並加以濟助。
俗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黃香平日救人活命,陰德無量,神看了都要讚賞。他自然流露的寬懷和悲憫即是最好的自求多福之方。他時時奉行天道,遠遠勝於祭灶的形式,神早就在護祐他了!不管是陰子方還是黃香,他們平日的善舉,即是最好的祭灶之方了!他們在現世就受到福佑,甚而福佑延及後代,都是天祐善人的展現!
註釋[1]《周禮》說:「顓頊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
故事來源:《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東觀漢記‧傳十二‧黃香》@*祭灶神的故事 不祭灶得天祐怎辦到的? | 黃香 | 中國新年 | 中華文化300問 | 大紀元 https://bit.ly/39JegIx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司命灶君真經 http://bit.ly/36l2sbO
灶王菩薩灶神經-灶神原來在天庭-只因人世心改變
玉帝差我下凡塵-親身下降察善惡-看民回心不回心-灶神本是一家主
莫把菩薩看得輕-灶王府君家家有-凡眼怎見神靈身-時時家中親察照
善善惡惡看得清-有等不賢潑婦女-全不把我放在心-灶上堆得不成樣
鞋襪放在上面存-主家之人不管說-穢物廚中用意烹-那論大小衣物等
滿灶燻得惡霧行-不管潔淨不潔淨-輕慢神靈罪不輕-牛犬畜肉放灶上
你看欺心不欺心-守自灶前把人罵-惡言惡語實難聽-有等婦人灶前哭
哭得吾神不安寧-掃把打灶有大過-坐灶之人罪不輕-殺雞灶上來砍殺
那有這樣大膽人-年頭月尾不打掃-灰塵霧住吾的身-這樣把神來輕慢
可恨凡民大欺心-個個神壽有人敬-那個說起我灶神-八月初三神壽誕
全不提動半毫分-是神壽誕鬧熱熱-惟有灶神冷清清-凡民若把吾神敬
八月初三記在心-灶前便把香燈點-茶果齋供盡片心-非怪吾神要爾敬
因你凡民大欺心-奉勸世人休忘記-無我灶神也不成-人有誠心神感應
五瘟使者不入門-一切禍患齊掃散-丟下前緣接後因-回頭再把灶王表
正直無私不順情-轉回天宮奏 玉帝-善惡不隱半毫分
玉帝聞言心大怒-差遣五瘟下凡塵-積善之家不可去-作惡之家汝便行
凶惡男女遭大難-頃刻急症入幽冥-死在陰司還受罪-你想逃脫萬不能
罪滿轉輪王發放-善惡報應見分明-大善投胎大富貴-中等投胎中等人
大惡投生變畜類-小惡投生落賤貧-或是痴聾與瘖啞-牛馬豬羊去還人
灶王今把凡民勸-依得神言是福人-作惡不是長久計-近在自己遠兒孫
虧心除盡平生福-奸巧短壽把命傾-閤家人口保安寧-世人不聽吾神勸
怕你後悔枉費心-吾神臘月歸天去-真言奏上玉皇尊-惡惡善善從直講
再不隱瞞半毫分-大秤小斗心不足-還在人前使假銀-扭毫捏索良心喪
買賣欺善不公平-淫人婦女罪不輕-貪人財物喪良心-暗地把人來唆弄
他在中間做好人-有的仗勢來欺弱-欺老罵少起惡心-打僧罵道怨天地
勸人開葷罪不輕-作賤五穀該何罪-貪圖口腹忍傷生-在生之時不自問
死後陰司見假真-地獄受盡千般苦-陽世那個說是真-敲嗑他人錢合米
變作牛馬還他人-爾看一報還一報-奉勸男女仔細想-莫把吾言當假真
孝順父母為第一-忠君愛民一等人-第二須當敬兄長-第三夫婦要和平
朋友說話要信實-奴僕寬恕可在心-一般也是父母養-只為家寒兩離分
假使自己兒和女-別人屈打憐不憐-行事須當存天理-切莫欺死又瞞生
逢人將經來勸解-廣積陰德與兒孫-灶王勸人費心苦-看民回心不回心
偈曰
東廚司命君留下灶王經 見面抄一本子孫享科名
眼下無災厄禍患不臨門 吾神八月壽初三記在心
若把吾經唸齋戒忌油葷 初一並十五各自要誠心
信者有好處不信自墮身 死後見報復報應見假真
勸人抄十卷解去一世冤 勸人抄百本九祖得昇天
吾神不虛說保你富貴全 不敬吾神者枉生塵世間

九天司命真經 


自淨其意;人生生而沒法平等,政治與宗教最大意義,就是要改變所有不平等現象,然大部份政治家與宗教家,常因一己之私,往往沒法真正落實自己初衷。一念間究竟差別有多大呢 ? 是善是惡,往生就是天堂地獄之差,希望大家謹記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有佛法中的百千法門,無非不為「自淨其意」而施設,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從「諸惡莫作」的自律中,使行為舉止端正、清白,在「眾善奉行」的實踐中使心意柔軟良善,在「自淨其意」的反省內觀下,歇下妄心,不斷地淨化、昇華,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造福社會。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福井康順《道教》擯棄了傳統的儒、佛觀點,把道教作為一個獨立的真正的宗教信仰系統來研究,並且從個別的研究發展為帶有一定的綜合性的研究。他對道教和道教經典的研究也從道教本身擴大到了歷史、考古、文獻、方誌和年表等領域。他們的治學方法比較嚴謹,明顯地受到中國乾嘉學派的影響。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一年很快就過去了,本週五(2/5)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習俗上的送神日,要將灶神送上天庭,然而送灶神有很多眉角,除了要一早就送神,準備的供品也要又甜又黏,到底這位灶神的來歷是什麼,需要如此大費周章?
習俗百科/灶神越早送越好?家家都有的監察官大解密 https://bit.ly/2MYSRlW
台灣民間俗信灶君是家家戶戶的監察官。(圖/記者黃彥昇攝)
如果只看灶神的名字,會很容易誤解祂只負責守護一家一戶的廚房,其實不然,因為灶神的神格非常高,是先天大神,聖號「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民間亦直接稱呼祂「灶王爺」,儒宗神教尊祂為「張恩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灶神雖然是先天大神,但在一些文獻記載中祂有名有姓,甚至還有妻子與兒女。唐代《酉陽雜俎》記載灶神姓名是張單,妻子字卿忌,共有六名女兒。《淮南子》則認為灶神就是炎帝,即神農氏。
貴為先天大神的灶君,有以下三個職責,一是掌管人間煙火,就是負責凡人的飲食;二是護宅防火,灶君與另四位神明合稱「家堂五神」,負責守護一間家宅內的安全,不讓邪靈入侵,也防止火災發生;第三個職責是最重要的,就是負責監察一戶人家內所有人一年來的功過,在年尾時將之呈報給玉皇上帝。
如果說一間房子內的神界戶長是祖先,神界保全是門神,那麼神界監察官就是灶君。中國自古設有監察御史,在朝廷內監督百官功過,這個觀念也帶到了信仰之中,而灶神就擔負起家門監察官的職責。
由於灶君呈報給玉皇上帝的功過紀錄會影響來年的運勢,所以在送神日時要好好巴結一番,因此有了拜糖果希望灶君美言的說法,但又擔心灶君說得太多,所以要拜花生糖這種比較黏牙的糖果讓祂不方便說太多的規矩,越早送神則是希望監督自家的灶君能早一點上天庭卡位,讓灶君述職時站的離玉皇上帝越近越好。
其實以上三個目的看起來是有點自相矛盾,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為來年帶來更好的家運,其實也不必過於計較,大家只要記得在送神日時好好祭拜灶神,感恩祂過去一年好好守護這一家子人,相信只要用誠心祭拜,來年都會有好運勢
習俗百科/灶神越早送越好?家家都有的監察官大解密 https://bit.ly/2MYSRlW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灶神-炎帝神農氏-灶神寶誥-灶君誥/灶神全銜「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道教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俗稱「灶君」、「灶君公」、「灶王爺」、「灶王」、「護宅天尊」。玉帝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或「九天司命護宅天尊」。不論何種稱呼,祂就是主掌「廚房和飲食之神」,另有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2701726693577/permalink/3340054739624923/?mibextid=xfxF2i

早期家家戶戶都靠灶生火燒水,隨著時代的演變,灶逐漸被便利的瓦斯爐取代,吳萬春至今堅持完全純手工製作古早灶,快失傳的高超手藝讓他名聲紅透全台,還特地到澎湖幫人製灶,不嫌遠不怕苦,替每一個家庭,做好一個又一個的灶,讓每一個煙囪,飄出家家戶戶特有的香味。
萬春伯雖然腳不方便,不過他志氣很高,知道自己一定要學一門專業的技術,才能保障妻兒的生活,在幾十年前,會做大灶的師傅是很風光的,所以當時他去拜託師傅收他做徒弟,才有今天的技藝,不怨天尤人,吃苦當吃補,樂觀的態度,堅持這項手藝到現在,這種態度值得讓人學習! (1) 草地狀元 - 02/15 👍國寶級製灶師傅🧓 店家資訊… | Facebook
👉店家資訊👈
製灶達人 🔨吳萬春
電話:05-7853843
地址:雲林縣水南村水林路5號

(1) 草地狀元 - 02/15 👍國寶級製灶師傅🧓 店家資訊… | Facebook

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灶君張被姜太公封為灶王神/祭灶神使人暴至巨富/黃羊祀灶/“九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2701726693577/permalink/3340054739624923/?mibextid=xfxF2i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