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行善積德,是「有求而為」,還是「無求自得」,大有區別/「我皇前世,是個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曬,無人侍奉。你自發起善心,將自己頭上草帽一頂,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見到,你有如此善心,稱讚言:『善哉善哉!你如此貧苦,還不忘布施,甚為稀有。現我讓你在來世,當一次人間之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斷酒肉文-蕭衍-梁武帝-斷殺絕宗廟犧牲詔+梁皇寶懺/佛經《梵綱經》的規定: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不得食五辛:大蒜、蔥、韭、薤、興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十二面觀音像/《梁皇寶懺》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是中國流傳最久的一部懺法,素有「懺中之王」的美稱,也是佛教中最被重視的懺儀。誌公禪師作《梁皇寶懺》與十二面觀音/南北朝梁武帝信佛非常虔誠,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寶誌和尚,亦稱誌公禪師,我們讀濟公傳這部傳奇小說,裏面有些故事並不是濟公本人的,而是套用誌公禪師的故事。/梁代《高僧傳》中,因寶誌和尚曾示現種種神通,年壽又高,故被列在「神異」一類的高僧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帝王與信仰】四次捨身出家的梁武帝 | 大紀元

梁武帝為何會幾度捨身佛寺
2016/10/13 來源:暢讀
南北朝有個皇帝是比較出名的,就是梁武帝了。他是歷史上面第一個出家當和尚的皇帝,之後在他的一生中佛教文化對他的影響力是比較大的,甚至是會影響他在政策上面的決斷。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典故是比較有名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在南北朝的時候百姓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所以當時盛行的是佛教,能夠讓百姓對生活有了一定的寄託。甚至當時的皇帝也是一個十足的信教徒,為此他建立了同泰寺,和普通的和尚一樣是每天定時的去向菩薩進行燒香拜佛,祈求為百姓積福。
但是之後的事情有點出格了,梁武帝已經想向同泰寺進行捨身,出家當個真正的和尚了,但是朝中的大臣們肯定是不同意的,之後全體跪求皇上能夠三思,梁武帝有點被勸動了又回去當皇帝了。
但是好景不長,梁武帝回頭想想自己不應該就這樣回宮了,這是對佛祖的不敬,所以又回到了同泰寺中,進行第二次的捨身,但是大臣們用了國庫中的一萬萬錢把皇帝的身體從同泰寺贖回來了。但是之後梁武帝又一次的變本加厲不僅想把自己的身體舍掉,還想把國家的土地也奉獻了,大臣們又著急了,用了二萬萬錢把皇帝給贖回來了。
這就是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典故,說明了這位皇帝對於佛教的推崇已經達到一個極高的境界了。但是梁武帝全身心都在佛教上面,朝廷上面的事情又不聞不問,所以也導致自己之後死於亂戰之中
梁武帝蕭衍生平介紹
梁武帝蕭衍,生於生於公元464年,卒於公元549年。蕭衍一生可謂傳奇。傳說蕭衍的母親張尚柔懷他的時候因為吃了發光的菖蒲草,所以蕭衍連出生都是帶著寓意的。蕭衍年輕的時候聰明好學,精通詩賦。後來為王儉重用,開始向皇位攀登的歷程。
永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93年,蕭衍看出了國中的形式,推算出了齊武帝會將想要把持朝政的王融賜死,將皇位傳給玩世不恭的蕭昭業。果真如此,而後,蕭昭業為蕭鸞所廢,蕭衍輔佐蕭鸞坐穩皇位,即齊明帝。
公元495年,蕭鸞掌權兩年後,北魏孝文帝出兵攻打南朝,蕭衍隨軍出征。在樊城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和人馬,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日後奪權謀劃。
齊明帝蕭鸞在位五年即病死了,他的兒子蕭寶卷繼位,蕭寶卷昏庸無道,暴虐成性,斬殺大臣,很快失去了民心。蕭衍藉機征討,各地官員紛紛歸順。而後蕭衍與南康王蕭寶融聯合,並擁護蕭寶融做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齊和帝。二人奪得天下,將蕭寶卷貶為東昏侯。自此,蕭衍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公元502年,在蕭衍的一步步精心布局下,南朝群臣請求齊和帝蕭寶融退位讓賢;公元502年四月,蕭衍登記,成為南梁第一代帝皇。蕭衍成為皇帝後,勤於政務,日理萬機,但是後期因為「侯景之亂」,失了國都,自己也死於台城,諡號武皇帝。
----------------------------------

【帝王與信仰】四次捨身出家的梁武帝 | 大紀元
【大紀元2015年12月01日訊】佛教在漢朝時期傳入中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廣泛傳播,甚至出現了第一位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的梁武帝蕭衍
蕭衍祖籍蘭陵人(今江蘇常州),史書載其「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他年輕時學習儒家經典,「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可謂學識廣博,而且他武藝高強,文武雙全。二十歲後,信奉道教。
南齊末年,由於東昏侯暴虐無道,各地皆起兵造反,不過都被平息。平叛諸將當中最為得力的是蕭衍的兄長、時任雍州(今湖北省襄陽)刺史的蕭懿。後來蕭懿被東昏侯毒殺,蕭衍接任雍州刺史,並最終尋找機會推翻了東昏侯,改立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是為齊和帝。502年,蕭衍接受齊和帝禪讓,登基為帝,建立梁朝。蕭衍在位時間達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當皇帝後僅僅兩年,梁武帝開始改信佛,並多次捨身出家。527年三月八日,他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529年九月十五日,他居然脫下帝袍,換上僧衣,再次捨身出家。後由大臣們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梁武帝這才回到皇宮。546年四月十日,梁武帝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547年,梁武帝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再由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在梁武帝以身推崇和支持下,梁朝佛寺林立,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中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麼多寺廟就是蕭衍的功勞。梁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
梁武帝信佛後,逐漸過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他頒布了《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吃素食,到了晚年,他經常日食一餐,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飯而已。此外,他還遠離女色。而這或許是他長壽的原因。
不過,晚年的梁武帝由於崇佛,而疏於政事。公元549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兵變,圍攻建康。南梁諸王雖手握重兵,卻彼此猜忌,按兵不動,竟無人討叛。梁武帝只好被困於皇宮。激憤不已的梁武帝很快病卒,終年86歲,謚號武帝,廟號高祖。後世對其評價是「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受其影響,其後的簡文帝和元帝也都信佛。


佞ㄋㄧㄥˋnìng佛ㄈㄛˊfó
譏人盲目奉佛以求福。
唐·王勣〈遊北山賦〉:「戒非佞佛,齋非媚道。」
中國古代的文化專制 http://bit.ly/31XEujk
在統治者崇佛影響下,當時有人描寫佞佛情形:「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西夏也崇奉佛教,統治者以佛教為國教。在建國前後40多年中,西夏至少五次向北宋購買佛經及經帙簽牌等。德明和元昊兩代皇帝都通曉佛學,曾遣使到宋朝的五台山敬佛供僧。在各地大建廟宇,延攬高僧,大力支援佛教寺院。
佞佛是統治階級麻痺、禁錮思想的有效方式,是維護統治的手段。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原來的宗教信仰產生很大影響。在中國古代史上出現過幾次大規模佞佛潮流。南北朝時期,除了魏太武帝、周武帝曾經滅佛外,其它君主無不佞佛,佛教已儼然成為國教。
君主捨身佛寺
齊梁時代(公元479-557年),統治者佞佛達致高潮,全國上下形成佞佛潮流。齊高帝、武帝、明帝,以及武帝時的文惠太子和竟陵王,都是著名佛奴。梁武帝更四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要朝官以鉅額金錢(最多達一億萬錢)將他贖回。後來的陳武帝、陳後主也曾捨身佛寺


梁武帝捨身同泰寺(蕭衍居士)
 公元五○二年,卅九歲的蕭衍接管了齊代的政權,建立梁朝。三年後,他下詔宣佈自己放棄原來對道教的信仰,皈依佛教。從此,梁武帝蕭衍遵照在家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吃素斷酒肉,並運用皇權優侍僧人、廣建佛寺、敕僧譯編佛教典籍。在梁武帝的大力扶持下,南朝佛教達到極盛。梁武帝本人也因「以佛化治國」,至於四次捨身同泰寺「為奴」,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崇佛最甚的一個皇帝。
  同泰寺建於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是梁武帝敕建的眾多寺院中的一所。寺成後,梁武帝幾乎每天早晚都去此寺禮佛誦經,說是為了給他的臣民消災祝福。有一天,他到同泰寺後沒有回皇宮,並對前去找皇帝的人說他已決定捨身為僧,不打算再當皇帝了。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只好天天去寺裏懇求皇帝回宮。梁武帝在寺裹呆了四天,抵不住大臣們堅持不懈的苦求,只好回皇宮了事。
  中大通元年(五二九年),梁武帝再次到同泰寺捨身奉佛。並授意群臣按當時的風俗,用金錢替他贖身,否則他絕不還俗。皇帝的身價自然比普通人高,群臣給了同泰寺一億錢贈金。寺院收了錢,當即同意讓蕭衍還俗,大臣們就排好儀仗,歡歡喜喜地把蕭衍接回皇宮。
  中大同元年(五四六年),八十三歲的梁武帝第三次去同泰寺捨身。這次蕭衍把自己連同宮人、國土都佈施出去了。佈施得多,贖金也隨著增加。大臣們用了兩億錢才把皇帝贖回來。巧的是當夜同泰寺的九層高佛塔失火被焚,梁武帝認為是魔鬼作祟,下詔說:「道高魔盛,所以我的善行遇到了阻礙。應當再建一座更高的佛塔。」臣子們都稱讚這是個好主意,原來的塔只有九層高,新修建的要高十二層才好。於是大興土木,塔要建成的時候,爆發了侯景之亂,建塔的工程由然停了下來。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到同泰寺捨身。群臣依往例,用一億錢奉贖。梁武帝崇信佛教,他捨身佛寺的行為確實促進了佛教的盛行。就在他第四次捨身佛寺不久,國內爆發了侯景之亂。公元五四九年,梁武帝被困台城,終於活活餓死


史上對梁武帝出家一事各有說法,有的學者認為蕭衍是真的對佛教有敬畏之心,因為結合蕭衍的生平,比如說節儉,一日只吃一頓飯;再比如說不近女色,近四十年不去後宮;比如說一件衣服會穿很久······通過這些不難看出蕭衍的確是個容易信仰佛教的人。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蕭衍之所以信仰佛教,完全是出自於政治目的。聯繫蕭衍登上皇位的歷程,可以看出蕭衍深藏功與名,不動聲色的布局,然後如同拉網一樣,將自己看重的獵物收入網中。皇位是這樣,在這裡,民心也是這樣。歷代中國人都會選擇一個精神參照物去膜拜,去追求,佛教就是很好的信仰。首先,佛教與儒家思想中「仁,德」的思想相近,比較容易俘獲民心;其次,出家人慈悲為懷,在梁武帝蕭衍前面的兩個皇帝,一個暴虐成型,一個昏庸無道,最後都被人所取代,蕭衍不但推行佛法,更是大肆宣揚慈悲為懷,這樣比較容易讓百姓覺得自己處在的國家一派祥和;最後,蕭衍本就勤政愛民,再加上本身也是極其的努力,所以很容易受百姓愛戴。   梁武帝幾度捨身佛寺 梁武帝蕭衍生平介紹 - 每日頭條
皇帝出家,目的本就不會太單純,更何況還是個心機城府頗深的皇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梁武帝此舉,的確讓佛法得到了宣揚,也為佛教事業作出了貢獻。
梁武帝的死因
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十分信奉佛法,他不僅愛讀佛學經典,而且在吃穿住行方面以佛家儉樸素主義嚴格要求自己。梁武帝登基後,他一心為政,為南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謂國庫充盈,百姓們安居樂業。
後來,梁武帝痴迷於佛法,為了大興寺廟,他挪用國庫。甚至屢次出家,百姓們又稱他為「菩薩皇帝」。晚年時候,梁武帝更是無心兼顧朝廷中政事,如果有王孫貴族犯了法,他也以寬容的心包容他人的過失。
公元547年,東魏大將侯景來投靠南梁,大家都知道侯景是位不折不扣的小人,很多國家都不接納他。梁武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接納了侯景,並任命他為大將軍。隨後,梁武帝准打算和東魏講和,以救困在東魏的侄子蕭淵明。侯景知道後,為了自保便準備起義。梁武帝為了對付叛軍,讓蕭正德率兵攻打侯景。侯景藉機讓蕭正德做他的內應,倆人推翻南梁政權後,侯景擁護蕭正德為皇帝。於是,蕭正德派了數十艘大船幫助侯景。侯景率兵渡過長江和秦淮河後,便把蕭正德殺死了。侯景率兵攻入建康後,將台城包圍了起來。梁武帝手下的士兵們懼憚侯景的軍事實力,都不敢與侯景對戰。梁武帝在台城內看到眼前這一切景象,才幡然醒悟,可是後悔已經遲了。他被困在台城內,整天沒有食物裹腹,加上年事已高,很快就被餓死了,享年86歲。
梁武帝幾度捨身佛寺 梁武帝蕭衍生平介紹 - 每日頭條


晚年糊塗,捨身佛寺。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晚年的梁武帝篤信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有一句詩這樣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到了梁武帝時瑧於鼎盛。據說當時僅建康(南京)城內就有寺院500餘所以,僧尼達10萬餘人。這主要原因是梁武帝一心崇佛,極力發展佛教有關。他本人曾幾次捨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當和尚,被人稱為"和尚皇帝"。
如今的雞鳴寺!
梁武帝曾三度"捨身"為僧。梁普通元年(520年),梁武帝給自己起了個法號叫冠達。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宮旁邊建了一座寺廟,取名同泰寺。三月的一天,他在同泰寺里燒香念佛完畢,突然脫下龍袍,穿上了袈裟,說是要"捨身"。 大臣們苦苦相勸,在廟裡住四天,梁武帝才回心轉意回宮。   但是,按當時的風俗,和尚還俗要出一筆錢向寺院"贖身",大臣們便湊錢一億捐給同泰寺。大通二年(528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舉行了一次佛教大會,又犯了當和尚的癮,再次"捨身"。大臣們又是苦勸出錢一億把他贖回。太清元年(547年),梁武帝第三次"捨身"佛門,住在廟裡達三十七天。群臣們用同樣的方法把他贖回皇宮。剛好在他回到宮裡的那天晚上,同泰寺突然發生火災,佛塔被毀了。梁武帝立即下詔重建佛塔,又花銷了許多錢財。
  梁武帝對佛教的清規戒律執行得一絲不苟。佛教要人節制慾望,梁武帝就過起了苦行僧的生活。飲食上,每天吃一頓飯,全是些粗飯。衣服都是麻布衣料,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蓋兩年。而且,他從50歲以後就不再妃嬪們同房。
  公元549年,侯景叛亂攻進京都,梁武帝嘆息道:"江山自我逼迫禪讓得來,又從我的手中失去,有什麼可悔恨的呢!"最後,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被軟禁,最後被活活餓死捨身佛寺的君王 - 每日頭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