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介: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戲子:流言操縱團》講述了在朝鮮時代,以朝鮮八道為舞台,操縱言論並且動搖民心的戲子團五人幫的故事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 編輯 討論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是金周鎬執導,趙震雄、孫賢週主演的韓國電影,於2019年8月21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朝鮮時代,以朝鮮八道為舞台,操縱言論並且動搖民心的戲子團五人幫的故事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講述了在朝鮮時代,以朝鮮八道為舞台,操縱言論並且動搖民心的戲子團五人幫的故事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的紅一點戲子“根德”演員金瑟祺
登錄: 2019.08.25 10:09  https://is.gd/xvtCSS
https://is.gd/xvtCSS
“喜歡這種有主見、有性格的女性角色”
“說我一個搞笑演員演技不錯?這是大大的稱讚”
“希望女演員也能有機會飾演充滿個性的角色”
演員金瑟祺。(圖片來源:Noon)
“幹什麼動手動腳的?看我不把你的XX……”。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以下簡稱《戲子們》)中演員金瑟祺(28歲)面對當權者的性騷擾痛快淋漓地說出這番罵人的話​​,用一句台詞蓋過了整部作品的光芒。除了她,還有哪個女演員能夠把摻雜著方言的髒話說得如此酣暢淋漓呢?
8月21日電影《戲子們》上映首日,記者在鐘路區三清洞見到金瑟祺。她說,“這段台詞是我想出來的。當時我一直想著,怎麼才能把罵人的台詞說的更加有趣一些。再三思考後,我拿出了三個版本。最後導演選中了這個。我的故鄉釜山地區的方言本來就比較粗獷,我在這個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加工。感謝大家的稱讚”,並笑了起來。確實如此,演員金瑟祺在通過tvN《SNL Korea》(2011年)出名的時候,就是一個充滿喜感的角色,還憑藉“罵人口才”獲得了“國民髒話妹妹”。
電影《戲子們》中一個場面。(圖片來源:華納兄弟韓國)
電影《戲子們》是一部根據“世祖實錄”所載奇異現象的背後故事創作的紀實古裝劇。講述善於操縱傳聞動搖民心的朝鮮頂級戲子團隊五人幫被當時掌握實權的韓明澮(孫賢週飾演)擢用,幫助殺死侄子篡奪王位的世祖(樸熙順飾演)製造美言,意圖改變歷史的故事。金瑟祺飾演戲子團隊裡唯一的女人“根德”,是個多才多藝、無所不能的角色。
“這話我自己說來好像有點自誇,我是導演一下子就選中的。導演說根德這個角色需要一個聲音穩健的人來演,可能和我的形像比較符合吧。我一拿到劇本就覺得這部作品很有分量,雖然講朝鮮王朝時代的故事,刻畫的女性形象卻很有主見,因此非常喜歡。而且,我飾演的角色在劇中經常變成各種形象,也讓我非常滿意”。
電影《戲子們》中一個場面。(圖片來源:華納兄弟韓國)
正如金瑟祺所言,電影中的“根德”會根據各種“製造美言的計劃”變成不同形象,時而變成走在鍘刀上的巫女,時而變成小孩子模樣的文殊菩薩,時而變成發著金光的佛祖等等。“我吊著威亞在鍘刀上行走,還在超過五米的空中懸浮,大家都問我怕不怕,累不累,我只是覺得有趣。把我吊起來的人才應該累吧?哈哈哈”。
因為擅長搞笑演技,因此金瑟祺經常被人評價“這個笑星演技不錯”。她說,“人們因為我喜劇演的好,以為我是笑星,這是對我的巨大稱讚。我個人確實也喜歡演喜劇,看到大家因為我而發笑,我就會覺得特別幸福。這不就是戲子(演員)們的本職工作嗎”?她還說,正是因為這一點,在拍攝這部作品過程中, 自己“曾認真思考了一番戲子,即現代演員們的身份定位”。
對於觀眾來說,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出演《SNL Korea》的金瑟祺,但事實上,她是“張鎮師團”的成員,最早通過《Return to Hamlet》(2011年)出道。她利用大學專業修讀的音樂劇技能,還出演過《十二月》、《 tomorrow morning 》等音樂劇作品。她說,“我太喜歡站到舞台上了,去年我還和李順才前輩一起演出了《昂立爺爺和我》這部話劇,只要有好的作品,未來我也隨時願意等上舞台演出”。
演員金瑟祺。(圖片來源:Noon)
不同於喜歡飾演浪漫喜劇清純女主角的大多數女演員,金瑟祺喜歡“特別的角色”。“在《哦!我的鬼神大人》中,我不是飾演了鬼神角色嗎?我希望女演員也能夠接到更多帶有強烈個性的角色。我經常看著男演員的角色,心想'這些角色我也能夠演好'。比如《阿拉丁》裡的燈神,我真的能夠演好!哈哈哈”。她說,在電影《戲子們》中,自己最想演高昌錫飾演的“洪七”。原因是“影片中這個角色被嚇尿的橋段,我真的能夠尿出來”,引起了一陣爆笑。
不過,如此聰慧伶俐、心直口快的她卻說自己“原本是很怯生的性格”,令人措手不及。她說,“我屬於'內向型的關種',很害羞,喜歡不好意思,同時又希望獲得聚光燈的關注?聽上去有些矛盾,但其實很多演員都像我一樣屬於'內向型關種'的性格,我們很快就會認出對方, 發現對方'原來和我是一路人~',哈哈哈”。她還談到自己的“反轉魅力”,如“看著像個酒鬼,但實際上幾乎不能喝酒;說話聽著很乾脆,其實是個迷迷糊糊的呆萌;看上去很會罵人,但平時絕對不會罵人”等等。
當被問到未來想要拍攝的作品類型時,金瑟祺毫不猶豫地說是“音樂劇電影”。她說,“韓國為什麼不拍音樂劇電影呢?比如《冰雪奇緣》中的雪寶角色,我就特別想演。不過,我怎麼總是會被那些不是人類的角色吸引呢?我通過在《Return to Hamlet》中飾演'哈姆雷特的刀'出道,又在《SNL Korea》中飾演了汝矣島天線寶寶DDO,可能這就是我的命吧!哈哈哈”https://is.gd/xvtCSS

戲子們:傳聞操縱團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逆臣傳》《貳臣傳》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為表彰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即《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同時,下令編纂《貳臣傳》,其將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並分甲乙兩編。甲編是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勳。乙編則是毫無建樹的明末官僚,甚至為人可鄙/乾隆皇帝嫌吳三桂連進入《貳臣傳》乙編的資格都沒有,「至於叛逆諸臣,如吳三桂等,也應明正罪狀,另立一門,以昭斧鉞之嚴。」於是,7年後的1783年,乾隆皇帝又下詔編寫了一本書,《逆臣傳》,這本堪稱是《貳臣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貳臣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IzCuag
六臣註文選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七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33gtONO
六臣註文選 (四庫全書本)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2IAM1Oc


六臣註文選 : 卷一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六臣是漢語詞彙,拼音為liù chén,分別指黃帝時期六大臣、商代的六大臣、漢初的六反臣、唐末的六佞臣等
解釋
指上古時期與黃帝論醫的六位臣工: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一說“岐伯,鬼臾區,雷公,少俞,伯高,少師”)
指商代的六大臣: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賢、甘盤。
3.指漢初的六反臣: 淮陰侯韓信、 淮南王黥布、 梁王彭越、 韓王信、 趙相貫高、 代王陳豨。
4.指唐代註解《文選》的六臣: 李善、 呂延濟、 劉良、 張銑、 李周翰、 呂向。
5.指唐末的六佞臣: 張文蔚、 楊涉、 薛貽矩、 蘇循、 張策、 趙光逢。唐哀帝遜位於朱溫, 張文蔚、 蘇循分別為正副冊禮使, 楊涉、 張策分別為正副押傳國寶使, 薛貽矩、 趙光逢分別為正副押金寶使。
出處
1.《傷寒論 ·序》:“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類經 ·序》:“《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
2.《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 臣扈,格於上帝。 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 蔡沉集傳引呂氏曰:“此章序商六臣之烈。”按, 伊尹、 保衡為一人。
3.《文選·陸機<五等論>》 [1]  :“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李善注:“《漢書》賈誼曰:'大抵彊者先反。及淮陰王楚最彊,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及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後反。'然誼言八而機言六者,貫高非五等,盧綰亡入匈奴,故不數之。”
4.清葉廷琯《吹網錄·文選李善五臣同異》:“其所列異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書對校,抑從當時六臣本鈔出。”
5.見《新五代史·唐六臣傳序》。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方回》:“ 仇仁近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傳,容貌堪傳九老碑。” 清顧炎武《王官谷》詩:“墜笏雒陽墀,歸來臥積雪,視彼六臣流,恥與冠裳列


華嚴疏鈔四十五曰:「曇無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與生勇義同。」般若經三十卷行瑫音義曰:「曇無竭,此云法上。」
--------------------------------------------
曇無竭
曇無竭(Dharmodgata) 漢名法勇。俗姓李,幽州黃龍人。[1]在南朝劉宋時期赴西取經,為古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2]
弘法生平
曇無竭自為沙彌,便修習苦行,持戒誦經,受到法師和眾僧的器重。聽聞名僧法顯等人西行天竺取經的事蹟,自己也興發西天取經的志向。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7-420年),鮮卑慕容氏和漢人馮氏陸續建立前燕、後燕、北燕三朝,龍城均為建都的所在。百年期間,龍城可說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高僧雲集、塔寺林立的佛家聖地。受到慕容一朝的提倡,朝陽的佛教事業興盛地發展。到北燕時期,曇無成、釋曇弘、釋慧豫、釋法度等許多大德高僧已相當知名。而在南朝宋永出元年(公元420年),亦即北燕馮跋太平十二年,曇無竭招集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曇朗等二十五人,攜帶供養佛、菩薩的幡蓋法器,從燕都龍城出發,向西天前進。[3] 曇無竭等一行人從龍城出發,首先到達鮮卑「慕容吐谷渾」建立的河南國(今青海一帶),再出海西郡,進入流沙,[4]再從高昌郡(新彊吐魯番一帶),途經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沙勒國(今新疆庫什一帶),攀登蔥嶺(今新疆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等山脈),越過雪山,歷經艱險,輾轉到達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東部一帶),同行二十五人,十二人遇難。在罽賓一年多的時間,學習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本一 部。其後西行,進入月氏國(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部),禮拜佛陀肉髻骨及親見看到「自沸木舫」。再來到檀特山(約今印度沙薩達)[5],於南石留寺,受三壇大戒。南往中天竺(即中印度),最後到達舍衛國。然後從南天竺搭乘商船,回到廣州。
------------------------
曇無竭
 (菩薩)菩薩名,具名達摩鬱伽陀。譯曰法盛,法勇,法上,法起等。於眾香城為王,常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常啼菩薩到此聞般若。智度論九十七曰:「鬱伽陀,秦言盛。達磨,秦言法。此菩薩在眾香城中,為眾生隨意說法,令眾生廣種善根,故號法盛。其國無王,此中人民皆無吾我,如鬱單越人,唯以曇無竭菩薩為主。其國難到,薩陀波崙(譯為常啼)不惜身命,又得諸佛菩薩接助能到。大菩薩為度眾生,故生如是國中。」華嚴疏鈔四十五曰:「曇無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與生勇義同。」般若經三十卷行瑫音義曰:「曇無竭,此云法上。」
又(人名)比丘名。高僧傳三曰:「曇無竭,此云法勇。」梵Dharmodgata。
曇無竭
梵名 Dharmodgata。(一)菩薩之名。全稱達摩鬱伽陀。譯作法盛、法勇、法上、法起。為眾香城之主,常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常啼菩薩得諸佛、菩薩之助力而到彼國,聞此菩薩宣說般若。〔大智度論卷九十七、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
(二)唐代僧。幽州人,俗姓李。幼為沙彌,勤修苦行。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西行之志,乃入流沙,經龜茲、疏勒諸國,進至罽賓,求得觀世音受記經之梵本。後西入月氏國天竺界一帶,唯齎石蜜為糧,隨舶泛海,達廣州而歸。其後不知所終。生卒年不詳。〔梁高僧傳卷三〕
----------------------------
【曇無竭菩薩】
(梵Dharmodgata,藏Chos-kyis-h!phags-pa、Chos-h!phags)
《般若經》中所提及之菩薩。意譯法湧、法盛、法上、法尚、法來或出法。系在犍陀越城宣說般若的在家菩薩。
依《道行般若經》卷九〈薩陀波倫品〉及卷十〈曇無竭菩薩品〉所載,此菩薩住犍陀越(Gandhavati^,眾香)城,乃諸菩薩中之最高尊者,與六八0萬天人婇女共相娛樂。深受其他諸菩薩恭敬,常升高座宣說般若波羅蜜。時,犍陀羅耶佛國之薩陀波倫(Sada^prarudi^ta)菩薩,及魔所樂國長者女與五百伎人婇女同來求般若之法,曇無竭乃為說空本無及六萬三昧門等,說畢入種種三昧,七年不動不搖。後更為薩陀波倫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所入處、佛身並佛之音聲等,諸菩薩及女人等皆各得法益。
在後世之般若十六善神圖中,曇無竭菩薩與薩陀波倫菩薩為釋迦如來或般若菩薩之脅侍。此外,日本笠置寺大般若經廚子扉亦有十六善神圖及玄奘之彩畫。
---------------------
參訪善知識是印度修行人的特質。在中國修行是九九八十一難,沒有到處旅遊風氣。佛教裡講參訪有兩個。一個是向東。《大般若經》曇無竭菩薩向東求佛法,也是參訪善知識,只一參。為什麼般若經典講一直向東?東方是太陽升起來的地方,一天的開始。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經典,重點在於般若性空。沒有空性基礎,都是亂講,不知道講錯還是講對,因為沒有標準。曇無竭菩薩向東重點在於完成空性的思想建設,這是一個基礎,是學佛的第一步,因此向東。
沒有空性基礎,都是亂講
  另一個,善財童子向南,一直向南。為什麼華嚴經一直講向南?華嚴經是性宗經典,是證得空性後,依於空性起種種妙用的狀況,這妙用都是正確的,一正一切正,證得空性,一切都證得,一切說都對。沒有證得空性,怎麼說就怎麼錯。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就用向南方來表示正確。
  西方表示結束、成就的意義。修行要成就。既然修行,了生死出三界,乃至不定義名詞,就不必再表示了,他本來的目標就在這裡,修行到這裡,他當然就會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指西方。所以修行到最後都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必然的情況,法如是故。任何一個法修行到最後,都會有一個結束。結束表示太陽下山了。
  學華嚴本身是富貴的,因為他有無邊妙性。學般若經典不是什麼都沒有,它講性空,空性意思,通常比較清淨無為,主要是證得本體的部分。這部分修行人會比較傾向於清淨、沒有慾望。他證得空性,太多的干擾使他對於空性的體悟會降低。證得空性不是結束了,要能起作用,才能自利利他。幫助他自利部分才要空性起作用。所以,這個地方你會發現,在舉手投足之間,他都可以饒益眾生,自利自己的法身慧命。因為有這樣一個前提性,所以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因為他會起無邊的妙用,又都是正確的,不錯誤的。
  我們有很多情況,你好像得到福報很多富貴,但事實上那是一種災難。福報不會善加運用,產生錯誤效果。平常老百姓,業造不大,世間正反之間不是一般人智慧能控制的。人通常只看到眼前,所以會一直積聚財富,也因此而造業了。會捨不得佈施救濟,也是一種殺業,把社會資源積聚來,外面就沒有這些社會資源了,不能活下去,資財過度集中,其他人就餓死了。這觀念以前的人就有。可見我們學佛在退步。
華嚴裡面告訴的是絕對的正的富貴,饒益眾生,而不會傷害眾生,這才叫富貴
  一個人富貴以後,可能不是正的富貴,是負的富貴。華嚴裡面告訴的是絕對的正的富貴。因為你證得空性以後,會起種種的妙用,都不會有錯誤,這是最重要的地方。
  【性空二宗】般若經典,尤其《金剛經》,須菩提出生有什麼瑞相?家裡變空了,只是表法,在殊勝的法義上,他解空第一,這就是須菩提。印度用這種情況表達某種殊勝的境界。
  《華嚴經》前面講到善財童子出生時,文殊菩薩就看善財童子為什麼取名叫善財?他出生時,家裡財寶滿億。這只表示說這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可以有種種利益眾生的能力,就是說他可以起無邊的妙用,饒益眾生,而不會傷害眾生,這叫富貴。印度人思維就這麼簡單。
  學習空性與學習性宗的人,基本性向是有所不同的。學習空性的,好靜,對於法義的感受,比較會沉靜在當中。學性宗、學華嚴、學楞嚴、法華、無量壽經的人,如果跟學空性人一樣,那就學錯了。性宗一要起妙用,學性宗的人,應該要精力充沛,很好動,很喜歡利益眾生,應該是這個樣子。他跟得上時代潮流,甚至領導時代潮流,走在時代的前端,這才叫學性宗的本色。他能善變,能隨著時代潮流去左右時代、領導時代。獨領風騷,絕對不會有衰竭的時候。
  學華嚴、學性宗的人,在社會上發展會還有一種所謂永恆的情況,而且要結束時是一種善終的情況,他會有很圓滿的結束。事業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他會交棒,交給別人;然後自己又會好好地修行。他到某一個階段,事業轉移得會非常美好,然後自己再過一個進一步的修行生活。學性宗,基本性向好動,如缺乏充分的活力與生命感,通常會產生很嚴重的偏差一誤解。學空宗,基本性向好靜,很好動也不太對。你到達某一個程度超越以後,那就不一樣了。
四聖行
  印度人修行主要兩個,一個苦行,一個禪思,這個以後講。他的苦行,基本定義有四個。1、日中一食。2、糞掃衣。3、樹下一宿。4、吃腐爛藥。這四個叫四聖行。印度人修行就是一直走,到處走。他的走,不是沒有目標。他是一站一站,參訪任何道場。對古代人修行成就都能講。他們學到法就好,也不作記錄,對於時間觀念、計算與我們不一樣。
  談到累劫的「劫」,中國人算為168萬年;印度人說吃飯慢:「你花了一劫時間吃了一餐飯」。彌勒降生人間成佛,印度人說釋迦入滅2500年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中國人則說56億7千年後,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值遇彌勒佛開龍華三會說法。其實,中國人層次感要分清楚,修學上反而會有很多障礙,是一種不幸。
  透過五十三參,可以看到印度原始的修行的法義是一個什麼狀態。印度與我們的表達不一樣,現在調整一下我們的觀念與用語。用同一個詞,意義不一樣,會產生偏差,是你沒有依止單一善知識,你對於經法沒有深入,對於佛教只是一種道聽塗說,斷章取義,剪接以後是你想的,變成是世間法,是你的法,不是佛陀的。你接受到正確法義以後,反而產生排斥感,這是一個災難。「業障深厚,慧淺福薄」,你知道這個觀念不對嗎?又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兩條線,兩股力量。
不管走唯識、性宗、空性哪條路子,你要能把經典的思考模式給提煉出來
  你學佛後,一定要記得:一部經已經夠了。現在你有沒有辦法掌握到一個法門或一部經?裡面的理論你能把它活起來,要不然你對佛法沒有辦法建立正確的認識。不管走唯識、性宗、空性哪條路子。不在經典多少,你要能抓得住,要能把經典語言模式、表達方法與思考的模式、思考的方法把它給提煉出來;然後自己要依循那個方法去進行。
  第二,你要跟隨一個善知識。那個善知識是怎麼表達的?用語是怎麼用的?用語如果沒有系統、思維沒有系統,那一定不是善知識,一定是魔的化身,因他沒有辦法具體表達。
  修學十大願王地歸極樂。華藏世界、賢首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你要依止的法門與善知識,一定要確定,一定要弄清楚。善知識對於法義有一個正確的引導,用依止的法門來開啟你的智慧,然後讓你斷除一切煩惱。
  若談到持名念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有講到,但講到持名講不清楚。在《普門品》講最清楚,誦念佛菩薩聖號,獲得什麼利益。〈觀自在菩薩耳根圓通章〉都講「持名念佛」。有人叫你念觀世音菩薩,那是真善知識。
---------------------------------
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一百)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回目錄    回上頁
[經]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及長者女并
五百侍女。到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所。散天曼
陀羅華頭面禮畢退坐一面。曇無竭菩薩見
其坐已。告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諦聽
諦受。今當為汝說般若波羅蜜相。善男子
諸法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等。諸法離故
當知般若波羅蜜亦離。諸法不動故當知般
若波羅蜜亦不動。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
羅蜜亦無念。諸法無畏故當知般若波羅蜜
亦無畏。諸法一味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一
味。諸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諸
法無生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生。諸法無
滅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滅。虛空無邊故
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大海水無邊故當
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須彌山莊嚴故當知
般若波羅蜜亦莊嚴。虛空無分別故當知般
若波羅蜜亦無分別。色無邊故當知般若波
羅蜜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般若波
羅蜜亦無邊。地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
亦無邊。水種火種風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
羅蜜亦無邊。空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
亦無邊。如金鋼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等。
諸法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
諸法性不可得故當知般若波羅蜜性亦不
可得。諸法無所有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
無所有等。諸法無作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
無作。諸法不可思議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
不可思議。是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即於
座上得諸三昧。所謂諸法等三昧。諸法離
三昧。諸法無畏三昧。諸法一味三昧。諸法
無邊三昧。諸法無生三昧。諸法無滅三昧。虛
空無邊三昧。大海水無邊三昧。須彌山莊嚴
三昧。虛空無分別三昧。色無邊三昧。受想
行識無邊三昧。地種無邊三昧。水種火種風
種空種無邊三昧。如金鋼等三昧。諸法無
分別三昧。諸法不可思議三昧。如是等得六
百萬諸三昧門。爾時佛告須菩提。如我今於
三千大千世界中與諸比丘僧圍繞。以是相
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說般若波羅蜜。薩陀波
崙得是六百萬三昧門。見東方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
佛與諸比丘恭敬圍繞。以如是相以是像貌
以是名字。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薩
陀波崙菩薩從是已後。多聞智慧不可思議
如大海水。常不離諸佛生於有佛土中。乃
至夢中未曾不見佛時。一切眾難皆悉已斷。
在所佛土隨願往生。須菩提。當知是般若
波羅蜜因緣能成就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
得一切種智。以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
薩若欲學六波羅蜜。欲深入諸佛智慧。欲
得一切種智。應受持是般若波羅蜜。誦讀
正憶念廣為人說。亦書寫經卷供養尊重讚
歎香華乃至妓樂。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
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母。十方諸佛所尊
重故
[論]釋曰。曇無竭既出至法座所。遍觀無勝
己者於是而坐。爾時薩陀波崙菩薩知坐
已定。到曇無竭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禮有
三種。一者口禮。二者屈膝頭不至地。三者
頭至地。是為上禮。人之一身頭為最上。足
為最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曇無竭見其
坐已。知從遠來不惜身命種種勤苦為欲
聞法。初相見時日垂欲沒。少時聞法。曇無
竭以日沒故起入宮中。今為法故七歲渴
仰不生異心。垂欲出時以血灑地。知其
為法不惜身命其心不退決定無疑堪受
教化。是故告言。善男子一心諦聽。上疑諸佛
來去已斷。今但欲聞甚深般若波羅蜜。是
故為說般若波羅蜜相。般若波羅蜜相者。如
先諸法平等義中說。或有人言。般若波羅蜜
力故觀諸法皆平等。非諸法性性自平等。
是故曇無竭言。諸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平
等。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初觀諸法平等。
是因。決定心得般若波羅蜜。是為果。問曰。
觀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
分別為因果。答曰。般若及諸法雖一相無
二無別。行者初觀時是因。觀竟名為果。如
須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眾。因時名集。
果時名苦。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羅
蜜平等。問曰。應說般若波羅蜜相。今何以
說平等。因不平故有平等。因平故有不
平。於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異相。汝何以
故欲取一相。答曰。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
不以方便說則無解者。是故若分別不等
則生諸煩惱三毒增長。所謂憎怨愛親愛
善。憎不善。菩薩住是二等中觀一切法皆
平等。住眾生等中怨親憎愛皆悉平等。開
福德門閉諸惡趣住法等中。於一切法中
憶想分別著心取相皆除滅。但見諸法空。空
即是平等。有人得是諸法平等空直趣菩
薩道。於空不戲論。有人雖得平等而生
戲論。若觀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於平
等即是不等。是故此中為真平等。故說般
若波羅蜜等。非是戲論離平等不平等二邊。
是般若波羅蜜相。問曰。平等者於般若波羅
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說離等是般若波羅
蜜相。答曰。經中但說諸法等故般若等。行
者取是平等相而生著。是故說般若波羅
蜜平等相。自性離色等諸法自相離故。離義
如相無相品中說。得此諸法平等。又於平
等離安住空中。空中則不動。戲論不能
動。諸煩惱山亦不能動。無常時亦不能
動。所以者何。於一切法得實相故。菩薩
住是二空。得不動般若波羅蜜。是則究竟。
若有念即是有相著處。是故說諸法無念
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無動相是般若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諸相滅故。若不念是
般若。或迷悶無所趣向。有戲論者在大
眾中則生怖畏。或於涅槃中不了故亦生
怖畏。是故說無怖畏相是般若波羅蜜。是人
雖不決定取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於大
眾中有難論諸相者。心無所畏。於諸
法得無相故。又入無生法忍時。知一切
法不可得。於是中亦無所畏。所以者何。是
菩薩善通達一切法故。復次一切法一相所
謂性空。是故般若波羅蜜隨一切法故亦性
空一味。問曰。上已說諸法平等。今何以更
說一味。答曰。空或時有味或時無味。若行
者為諸見取相分別好醜籌量。爾時。得是
諸法平等空心大歡喜故名為味。如人為
熱渴所逼。得清冷水以為真味無比。隨
時用故名味。真實畢竟空則無味不味。復
次一味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緣所觀
皆為一味。空智力大故餘法皆隨而為空。
譬如煮石蜜欲熟時。雖異物和合皆
為石蜜。又如大海百川歸之皆為一味。所
謂畢竟空味。色等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
各別異。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邊名
為相。若有若無實觀色等諸法非有非無
故無相。無相即是無邊。觀是已即是無邊般
若波羅蜜。復次有人言。邊有二種。常邊斷邊
世間邊涅槃邊惡邊善邊等。此中無如是等
諸邊故名為無邊般若波羅蜜。復次有人言。
邊名前際後際。世間無始故無前際。入無餘
涅槃故有前際。不復更出故無後際。如是
等分別諸邊。著世間故畏涅槃。是故般若
波羅蜜中無是一切邊。但聞諸法實相無
入無出。問曰。諸法平等諸法離。皆是無邊。
何以復別說。答曰。有人知諸法平等。知諸
法離。則不須說。若有人取相著是一味故
說無邊。曇無竭非但為薩陀波崙故說。薩
陀波崙亦不但自為故問。但為眾生有種
種心種種行故。於般若波羅蜜相中略說
無生無滅。如先種種因緣破生滅中說。虛空
無邊。如摩訶衍。虛空譬喻中說。大海水無
邊。須彌莊嚴先未說。故今當略說。問曰。虛
空無為常法故無得其邊者。可言無邊。大
海水在四天中繞須彌山有由旬數量。有
人能渡。何以言無邊。答曰。無邊有二種。
一者實無邊。二者人不能到故無邊。海亦
有二種。一者可渡。二者繞須彌山在九
寶山裏。廣八萬二千由旬。世間人不能得
邊故言無邊。如小海船力可渡。大海水
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度。如外道
凡夫能生禪定船。度欲界色界海。無色界
如大海深廣。則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
故。諸賢聖人智慧禪定翅力。破諸法邪相。
得實相故能度。是故說大海譬喻。問曰。須
彌山一色何以言莊嚴。答曰。外書說須彌
山一色純是黃金。六足阿毘曇中說須彌山
四邊各以一寶成金銀頗梨琉璃莊嚴。若
諸鳥隨所至方各同其色。難陀婆難陀龍
王兄弟以身圍繞七匝。山頂有三十三天
宮。其城七重名為喜見。九百九十九門。一
一門邊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護城
中。高處作殿名曰最勝。四邊有四大園。四
天王在四邊。有山名遊乾陀。各高四萬二
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四大海水諸阿修羅
宮及諸龍王宮殿遊乾陀等九寶山日月五星
二十八宿及諸餘星圍繞莊嚴。如是等種種
雜飾以為莊嚴。視之無厭。般若波羅蜜亦
如是。六波羅蜜果報故。作轉輪王梵釋天
王淨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報行般若
波羅蜜未具足時。受此果報莊嚴。般若波
羅蜜具足時。則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
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毘跋致菩薩諸
佛道果莊嚴。如須彌山上下皆有莊嚴。般
若波羅蜜莊嚴亦爾。未具足時。諸天王等
莊嚴。具足已諸道果莊嚴。如須彌山者劫初
立時四邊大風吹聚地之精味積為須彌
山。更有風吹令堅而成寶。般若波羅蜜亦
如是。一切善法中第一堅實牢固和合以
為般若。如須彌山。四邊大風吹。大海水波
所不能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邪見外道
戲論及諸魔民所不能動。如須彌山頂四
園。諸天到者受種種樂。般若亦如是。行者
能登般若頂到四禪等諸定園中受種種
樂。復次有人言。須彌山眾鳥到者皆同一
色。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諸法入中皆同一
相。所謂無相如虛空無分別者。虛空無
分別是內是外是遠是近是長是短是淨是
不淨等。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諸法入般若
中亦無內外善不善等分別。如五眾無邊
者。五眾常遍滿世間。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不遠離於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復次如色等法。分析破裂乃至微塵則無
方。無方故無邊。無色法無形故無此彼。無
此彼故無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於一切
法分別色。乃至微塵分別無色法。乃至一
念中不見決定有常樂我淨。是故說色無
邊故般若無邊。乃至虛空六種亦如是。如金
鋼等者如天王所執金鋼無憎無愛。隨
所用處無不摧碎。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
中三昧能斷一切結使煩惱顛倒。及習皆滅
故名為如金鋼。如金鋼三昧相應智慧觀
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羅蜜觀諸法平等亦
如是。何以故。般若先觀諸法平等。然後得
是三昧。諸法無分別者。世間凡夫煩惱力故
種種分別諸法。得諸法實相則皆破壞變
異。是故聖人得般若波羅蜜。不隨憶想分
別諸法。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中。若得諸法變
異時則不憂愁。以先來不分別取諸法相
故。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
生無有無因緣。若少因緣而起者。若從因
緣生則無自性。性者名本有決定實事。若
性從因緣和合邊生。當知未和合時則無。
若先無今從因緣和合有者則知無性。若
從因緣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
待不相因。常應獨有。如是有為法則無。是
故言一切諸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羅蜜性亦
爾。諸法無所有等故者。諸法性不可得故眾
因緣亦不可得。眾因緣亦不可得故皆是
無所有。入無所有中故則皆平等。所以者
何。有故有分別。無故無分別。如草香栴檀
香燒時有分別滅時無分別。諸法無作者。
眾生空法。空故則皆無作。眾生所作者。所謂
十善十不善等法。作者所謂火然水流風動。
識能識智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無眾
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色等乃至一切種
智先已破。破眾生故無作者。破法故無所
作。但凡夫人顛倒覆故言我有所作。諸法
不可思議者。色等一切法不得決定。若常若
無常若苦若樂若實若空若我若無我若生
滅若不生滅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若
有若無等。種種門分別亦如是。不可得思
議。所以者何。是法皆從心中憶想分別生。
亦不可決定。一切法實性皆過心心數法。
出名字語言道。如前品說。一切諸法平等。
一切賢聖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議。
般若波羅蜜亦爾。觀是法故生。是時薩陀波
崙即於坐上得諸三昧。問曰。薩陀波崙先
已知諸法空相。今種種勤苦住立七歲。見曇
無竭得何等利益。答曰。薩陀波崙先見諸
佛得諸三昧。貴重般若波羅蜜生著相。
今曇無竭七歲從定起。為說般若破其著
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羅蜜令其空。
是故說諸法等故般若波羅蜜等諸法離
相。乃至諸法不可思議故。般若不可思議。
不令輕賤餘法貴重般若。何以故。不令
因般若故更生垢著。般若波羅蜜雖畢竟
清淨多所饒益。復不可取相而生著心。
如熱金雖好不可手捉。薩陀波崙得是教
化斷般若中著心。即得諸法等諸三昧句
句解說。散亂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
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攝心不散
智慧變成三昧。如風中燈不能照明在靜
室閉門明乃遍照。先已欲界心散亂故智慧
力未成就。今入攝心中所聞諸法皆名三
昧。能破諸煩惱等及魔人民。如水寒風未
至未成為冰則無堅用若成凍冰能有所
蹈。得如是等六百萬三昧門。薩陀波崙得
聞曇無竭所說法。得諸法中大智慧明。所
謂種種諸法實相門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
入薩陀波崙禪定心中變為三昧。今欲說
三昧智慧。今世後世果報故。爾時佛告須菩
提。如我今在大眾中說般若。以是相以
是像貌以是名字說般若。薩陀波崙從
曇無竭得是三昧。於三昧中見十方佛。在
大眾中說般若亦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
從是以後深愛樂法故多集諸經。廣誦多
聞如阿難佛所說皆能持。薩陀波崙亦如是。
多聞智慧不可思議如大海水。即於是世常
不離佛。如是等名為今世果報。捨身常生
有佛國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夢中初
不離見佛。地獄等諸難皆已永絕。隨意往
生諸佛國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羅蜜集無
量功德故不隨業生。薩陀波崙從一佛土
至一佛土。供養諸佛度脫眾生。集無量
功德。譬如豪貴長者。從一會至一會。乃
至今在大雷音佛所淨修梵行。若有欲
求般若波羅蜜若。當如薩陀波崙菩薩
堅正一心不可傾動。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
因緣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諸菩薩等得
般若者。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戲論
等。出家罪垢皆悉除滅得心清淨。心清淨故
得一切功德成就。得一切種智者。所謂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波羅蜜者。從初
地乃至七地得無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
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種智成就作佛。於
一切法得自在者。皆應受持乃至華香妓
樂。須菩提雖常樂空行。佛共說般若。又得
無諍三昧故不應囑累。阿難得聞持陀羅
尼。又常親近世尊故廣囑累
  大智度論釋囑累品第九十
[經]爾時佛告阿難。於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師
不。汝是佛弟子不。阿難言。世尊。佛是我大
師。脩伽陀是我大師。我是佛弟子。佛言。如
是如是。我是汝大師。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
所應作者汝已作竟。阿難。汝用身口意慈業
供養供給。我亦常如我意無有違失。阿難。我
身現在汝愛敬供養供給心常清淨。我滅度
後是一切愛敬供養供給事當愛敬供養般若
波羅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羅蜜囑累
汝。阿難。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後斷種人。阿
難。隨爾所時般若波羅蜜在世。當知爾所時。
有佛在世說法。阿難。若有書般若波羅蜜受
持讀誦正憶念為人廣說恭敬尊重讚歎華
香幡蓋寶衣燈燭種種供養。當知是人不離
見佛不離聞法常親近佛。佛說般若波羅蜜
已。彌勒等諸菩薩摩訶薩。慧命須菩提舍利
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富樓那彌多隸耶
尼子摩訶俱絺羅摩訶迦旃延阿難等。并
一切大眾及一切世間諸天人犍闥婆阿修
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論]問曰佛已斷法愛。乃至一切種智涅槃不
著不取相。今何以種種因緣囑累是法似
如愛著。答曰。諸佛大慈悲心從初發意已
來。乃至到涅槃門常不捨離。於娑羅雙樹
間。以金鋼三昧為眾生碎身如麻米。何
況經法多所饒益而不囑累。又阿難是未
離欲人。未盡知般若波羅蜜力勢果報多
所利益。是以慇懃囑累汝。當好受持無
令忘失。是故佛雖於一切法無憎愛常寂
滅相。而囑累是般若。問曰。阿難是聲聞人。
何以以般若波羅蜜囑累。而不囑累彌勒
等大菩薩。答曰。有人言。阿難常侍佛左右
供給所須。得聞持陀羅尼。一聞常不失。既
是佛之從弟。又多知多識名聞廣普四眾所
依。是能隨佛轉法輪第三師。佛知舍利弗
壽短早滅度故不囑累。又阿難是六神通三
明共解脫。五百阿羅漢師。能如是多所利
益。是故囑累。彌勒等諸大菩薩佛滅度後。各
各分散至隨所應度眾生國土。彌勒還兜
率天上。毘摩羅鞊文殊師利亦至所應度眾
生處。佛又以是諸菩薩深知般若波羅蜜
力不須苦囑累。阿難是聲聞人隨小乘法。
是故佛慇懃囑累。問曰。若爾者法華經諸餘
方等經。何以囑累喜王諸菩薩等。答曰。有人
言。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
又如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五百阿羅漢雖
在佛邊而不聞。或時得聞而不能用。是
故囑累諸菩薩。問曰。更有何法甚深勝般
若者。而以般若囑累阿難。而餘經囑累
菩薩。答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而法華
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
用。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復次如先說。
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
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住所聞。何況新發
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
同。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異。是故
囑累阿難無咎。問曰。先見阿[門@(人/(人*人))]佛品中囑
累。今復囑累有何等異。答曰。菩薩道有二
種。一者般若波羅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囑累
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
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以是故。見阿[門@(人/(人*人))]佛
後說漚和拘捨羅品。般若波羅蜜中雖有
方便。方便中雖有般若波羅蜜。而隨多
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小
異故別說。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
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菩薩得是
般若波羅蜜實相。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
寂滅相。即欲滅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
證。是時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
於菩薩功德未具足不應取證。功德具足
乃可取證。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地入
菩薩位。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
法引導眾生。是名方便。復次有方便。菩薩
知一切法畢竟空性無所有。而能還起善法
行六波羅蜜不隨空。若能生四種事。若疑
若邪見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
分別。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多所饒益。於大珍寶
聚中最勝。佛知滅度後多有怨賊欲毀壞
者。品品囑累猶尚無咎。何況二處。問曰。若
囑累何以乃爾慇懃鄭重。答曰。佛隨世俗法
引導眾生。譬如估客主欲遠出他國。雖
以財寶囑累於子大價妙寶偏獨慇懃以
其子未識妙寶價重故。餘人以估客主是
識寶價人而慇懃囑累必知其貴。若聞其
子讚說寶價則不信之。佛亦如是。復次若
於餘人異眾中讚歎般若囑累人則譏佛
自稱讚法。疑而不信。自於弟子中囑累則
無嫌。復有人言。佛上品中說寂滅相無戲
論。是一切智是中無有決定法可取。則人
以為無所可貴。今慇懃囑累。則知佛不著
空法。一切眾生中愛念般若無過佛者。佛
知般若恩深故。貴重是般若而慇懃囑累。
有人言。佛欲現中道故囑累。先說諸法空
以遮有邊。今慇懃囑累則破無邊。是則中
道。若人謂佛貪心愛著此法。佛以種種因
緣說般若波羅蜜空相。若人謂佛墮斷滅
中。是故慇懃囑累。如是則離二邊。問曰。佛
知阿難是弟子。何以故。問阿難汝是我弟
子不。我是汝師不。答曰。佛有惡弟子須那
剎多羅等。有少因緣故作弟子。欲於佛
所取射法。佛不為說。於是反戒言。我非佛
弟子。又如須尸摩。為盜法故作弟子。如是
等是名字弟子。又復外道等謂。阿難不得已
而在佛邊。阿難曾作外道弟子。著草衣求
神仙。今以佛是其親族尊重故給侍。以如
是等事故。於大眾中問。阿難。汝是我弟子
不。若言是真弟子當隨我敕。是故阿難
為欲令人信故重答。佛告阿難弟子所應
作法汝盡具足。弟子法者所謂以善身口意
業供給師。有弟子心好身口業不稱。有弟
子身口業好而心不稱。若弟子以善心深
愛樂師。身口相稱不惜身命不難懃勞。
自捨其心隨師教敕。阿難盡具足此事。佛
告阿難。汝今現在恭敬於我。我滅度後恭
敬般若亦當如是。問曰。般若是諸佛師。而
阿難何以不恭敬其師而恭敬佛。答曰。阿
難雖得初道漏未盡故。不深知法實如
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難。汝恭敬般若如恭
敬我。復次眾生見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大光明金色身多愛敬。般若波羅蜜微妙
甚深無形無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
視之皆無厭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佛在
世時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好
守護般若。問曰。一囑累則足何以至三。答
曰。佛深愛般若波羅蜜故三囑。問曰。若深
愛者何限於三。答曰。諸佛常法語不過三。
若過三不從。執金鋼神則以杵擬之。
又執金鋼神意。若過三不從則是逆人便
當殺之。是故佛問不過三。復次若一說猶
緩。過三太急。似如凡夫貪著者。復次受者
心有三種。鈍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難雖
復利根心向聲聞。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囑累者為不令法滅故。汝當教化
弟子。弟子復教餘人展轉相教。譬如一燈
復然餘燈其明轉多。莫作最後斷種人者。
世人有子若不紹繼則名斷種最為可恥。
佛以此喻告阿難。汝莫於汝身上令般若
斷絕。問曰。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羅蜜說亦不
增不說亦不減畢竟寂滅相。今何以言莫
令斷滅。譬如虛空誰能滅者。答曰。般若波
羅蜜雖寂滅無生無滅相如虛空不可戲
論。而文字語言書般若波羅蜜經卷為他人
說。是此中般若於此因中而說其果。凡人
聞般若波羅蜜微妙。即生著心取般若
相分別諸法所謂是善是不善是世間。是
涅槃等。以分別故於是法中生著心。著心
故鬥諍。鬥諍故起諸罪業。如是人名為滅
般若波羅蜜。佛告阿難。汝當如般若波羅
蜜相。莫著文字語言教化眾生。是名不滅。
阿難隨般若在世幾時。則知爾許時佛在
世。如經中廣說。佛慇懃囑累。在會眾生有
疑。是故佛說囑累因緣。所謂有般若在世
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
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
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
是故說若般若在世佛亦在世。又法寶不
離佛寶。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
名為佛。得法寶故名為佛。法寶即是般若
波羅蜜。如人從佛得利乃至得解脫涅槃。
若人於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
涅槃。是故說般若在世如佛在世說法無
異。阿難。若有人聽受般若及書持等。當知
是人不離見佛聞法親近諸佛。問曰。有人
重罪三不善業成就。聽受書持般若。是人
云何當得不離諸佛聞法親近佛不。答
曰。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謂聽法者有二種人。
一者但聽而不信受行。二者聽而信受奉行。
如弟子不聽不信受行師語是名不聽。
若以一心聽聞信受奉行。厭世愛涅槃離
小乘樂大乘。作如是聽受。是名真聽。誦讀
亦如是。正憶念隨如佛意。離有無二邊。行
於中道如所聞受持。及其義解。為他人解
說。恭敬尊重供養讚歎花香等。初始微薄。
乃至正憶念為他人說。其心轉厚功德轉多。
牢固不動。若聞師說若見經卷。花香等供
養。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養者福德重。不
知者供養福德微薄。福德純厚者。轉身不
離見佛聞法親近諸佛。福德微薄者。不
言轉身得三福報。償眾罪已久後亦必當
得佛。此中佛總說福德純厚微薄漸漸皆當
見十方佛聞佛所說漸漸具足六波羅蜜
皆得作佛。佛以佛眼見。般若有如是大利
益眾生故。慇懃囑累。問曰。是諸大阿羅漢
已證實際無復憂喜。小喜尚無何況大歡
喜。答曰。諸大阿羅漢雖離三界欲未得一
切智慧故。於諸甚深法中猶疑不了。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中。了了解說斷除其疑。是故
大歡喜。復次此諸大弟子已證實際。實際
者即是空無相無量無所分別。佛以此寂滅
法種種分別名字語言譬喻廣說亦不壞
法性。又不與世間相違。諸阿羅漢是法中
證故大歡喜。佛善說是空無相無量寂滅法。
諸餘大眾未悉漏盡。信力深故。亦大歡喜言。
此法能盡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如是等
無量因緣故大眾皆歡喜。問曰。若佛囑累阿
難是般若波羅蜜。佛般涅槃後阿難共大迦
葉結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說。答曰。摩訶衍
甚深難信難解難行佛在世時有諸比丘
聞摩訶衍。不信不解故從坐而去。何況佛
般涅槃後。以是故不說。復次三藏正有三
十萬偈。并為九百六十萬言。摩訶衍甚多無
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
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
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所以者何。此諸天
龍神。壽命長久識念力強故。今此世人壽命
短促識念力薄。小般若波羅蜜品尚不能
讀。何況多者。諸餘大菩薩所知般若波羅蜜
無量無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說。無量
世中或變化作無數身。是故所說無量。又
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諸佛本起經寶
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各各十萬偈。法華經華
手經大悲經方便經龍王問經阿修羅王問經
等諸大經。無量無邊如大海中寶。云何可
入三藏中。小物應在大中。大物不得入
小。若欲問應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訶衍中。
摩訶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應如汝所
問。復次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
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
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又阿
難知籌量眾生志業大小。是故不於聲聞
人中說摩訶衍。說則錯亂無所成辦。佛法
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
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
生。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
是故有大小乘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
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
摩訶衍是大乘法。復次佛在世時無有三藏
名。但有持修多羅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
多羅迦比丘。修多羅者是四阿鋡中經名。
摩訶衍中經名修多羅有二分。一者四阿含
中修多羅。二者摩訶衍經名為大修多羅。入
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
名為修多羅。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
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
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
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泥
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
八十部毘婆沙解釋。是故知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等在修多羅經中。以經大事異故別
說。是故不在集三藏中
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弘始三年歲在
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四年夏
於逍遙園中西門閣上。為姚天王出此
釋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其中兼
出經本禪經戒律百論禪法要解。向五十
萬言。并此釋論一百五十萬言。論初品
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具本。二
品已下法師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
而已。不復備其廣釋。得此百卷。若盡出
之。將十倍於此
大智度論卷第一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