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竹塹中元城隍祭+2016竹塹中元城隍祭-全民脫枷齊消災/「夯枷解厄」/貢燕儀式/鄭用錫 中元觀城隍神賬孤 神輦扶來鹵簿譁,滿街香火迓爺爺。不知男女緣何事,為解凶災共荷枷。恤祭陰孤飯滿筐,拋遺塵土雜餘糧。可憐南邑珠同貴,莫貸監河半粒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春秋傳》:子産為伯有立後,使鬼有所歸,遂不為厲。厲壇之設,正以無主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于季春、仲秋、孟冬歲祭者三。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
https://is.gd/ArA9Rw
子產,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諡成,又稱公孫僑、公孫成子、東里子產、國子、國僑、鄭喬,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
----------------
秦簡/鄭子產/鑄刑書+鑄刑鼎/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因此法律又稱為「三尺法」,簡稱「三尺」/子產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清朝的王源更推許他為春秋第一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o6Kbxv
------------------------------
子產(?—公元前522年),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 [1]  ,諡成 [2-3]  。他是鄭穆公之孫,前554年為卿,前543年執政,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卒於前522年。歷史典籍以其字“子產”為通稱,又稱“公孫僑”、“公孫成子” [4]  、“國僑”等。
子產在執政期間,既維護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貴族的特權,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為田洫,劃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將農戶按什伍加以編制,對私田按地畝課稅;作丘賦,依土地人口數量交納軍賦;鑄刑書,修訂並公佈了成文法;實行學而後入政、擇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毀鄉校,願聞庶人議政,有控制地開放言路。其政治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社會的轉型。在對楚、晉等國的外交方面,子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鄭國在子產的推動下呈現出中興局面。
在世界觀方面,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 [5]  他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與人事遵行的法則互不相干,否定占星術能預測人事。但子產仍保留靈魂不死觀念,認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厲。 [6]  這是中國哲學史上對形神關係的初步探討。他還提出了人性觀念,認為“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 [7]  ,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探討人性問題的開端。 https://is.gd/qRJxR7
-----------------
歷史沿革 | 臺灣城隍信仰的變遷
城隍信仰各地傳承不一,方便各自表述。臺灣歷史由於有鄭氏與清治,漢人社會的城隍信仰受明清帝制影響。從明初欽定的城隍制度為準,尤其清代對臺灣設置的變遷,從府州縣,到後來建省,城隍體制也跟著改變,是當時官僚制度必然之現象。日治時代五十年,因官方不拜城隍,逐漸城隍信仰庶民化。當今臺灣各地城隍傳承歷史不一,以致各廟宇的規模不同,祭典儀式互異,演變到現在更是多元化。
本章介紹臺灣城隍信仰的變遷,分別以兩節說明,第一節介紹鄭氏與清治時期的臺灣城隍廟,第二節介紹當今城隍廟的傳承。
第一節 鄭氏與清治及日治臺灣的城隍廟
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把明代城隍的體制帶入臺灣,明末永曆23 年(1669),鄭氏參軍陳永華建東寧府城隍(威靈公),為臺灣府第一座城隍廟。鄭氏三代為時僅二十三年(1661~1683),政權版圖不大,只在西臺灣而已,因行政區之大小和城隍廟設置相關,故鄭氏在臺灣設城隍廟也有限。
迨至清治長達二百一十二年(1684~1895),統治臺灣,行政區劃分演變一再擴大。從康熙23 年(1684)將臺灣收入版圖設臺灣府,隸福建省府治於臺南開始。首任臺灣府知府蔣毓英將東寧府城隍廟擴充改名為臺灣府城隍廟。清朝沿明朝城隍體制,新官上任必先拜祭城隍,曰城隍齋宿,為官要清廉,然後視事。故行政區設立依體制必依階級建城隍廟,這是屬於官方規格,亦是列為《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灣的城隍廟受清治影響最大。
原先事例:通令各地省、府、州、廳、縣必建造城隍廟;新官上任,先卜吉日,奉告城隍;每月初一、十五日要到城隍廟進香;歲時春秋二祭有一定禮儀。
茲把清治臺灣行政區劃演變臚列如下:
康熙23 年(1684)設臺灣府。
雍正元年(1723)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乾隆52 年(1787),改諸羅縣為嘉義縣。
嘉慶17 年(1812)增設噶瑪蘭廳。
光緒元年(1875)增設臺北府、恆春縣二府、八縣四廳。
光緒5 年(1879)增設新竹縣。
光緒11 年(1885)臺灣宣布建省。
光緒13 年(1887),三府(臺灣、臺南、臺北)、一直隸州(臺東)、三廳(埔里社、澎湖、基隆)。
光緒20 年(1894)增設湳雅廳。
以上數字迨至1895 年清朝把臺灣割給日本,當時其行政規制如下:一省、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
從上述清治臺灣行政區,雖然其體制從:省、府、州、縣、廳必有大小城隍廟位階。但因行政區成立時間的長短,各地興建條件不一,興毀更替也不同,幾乎各地各階級的城隍廟都有各自表述的歷史。
日治到了最後,1945 年臺灣總督府總督安藤利吉向盟軍投降為止,臺灣行政區劃五州(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三廳(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一切依日本帝制,已無官員祭拜城隍之舉,反而各地見神社拜日本神明。因此,日治時代臺灣各地的城隍廟有者被拆毀,尤其是實施皇民化時為甚,有者淪為當地民間廟宇的型式,從此之後城隍信仰多元化,已淡化明清時代官方祭拜的意義。
第二節 臺灣省城隍廟的沿革
清代光緒11 年(1885),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籌備見臺灣省事宜,過了三年正是臺灣建省。劉銘傳原擬將省會設在臺中(今臺中市),但未建成。巡撫暫住臺北,到了邵友濂在1894 年將省會正式設於臺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必有省城隍廟之興建,位階示「威靈公」。
翌年(1895)清朝已把臺灣割給日本。城隍廟建在府直街與北門口(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口)。日治之時被拆毀。據財團法人臺灣省城隍廟沿革:
「本省城隍廟係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清廷准欽差大臣沈葆楨奏,成立臺北府,是年七月沈葆楨卸任。臺北建城計畫即由知府陳星聚繼續辦理,光緒五年(一八七九)正式興工,光緒八年(一八八二)三月完工。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籌建臺灣省北城內府縣城隍廟於府治撫臺衙後,(當時知府直街與北門街口,即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奉祀府縣二城隍,當時地方官吏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廟中參拜,祈求國泰民安,祂與臺北府衙並列城内北方。有幽冥共治之意。
日本治臺之初,府縣城隍廟亦被當局拆毀,雖然廟宇被拆毀,但在民國三十四年之前虔誠的信徒早將神祇安置於榮町現址私下祭拜,迨至光復,臺北之地方父老咸慶國土重光、神祇有靈,城隍之奉祀亟待恢復,以安社稷,民國三十四年遂由當時城中區第一任區長林阿九先生集眾鳩資於現址臺北市武昌街一段十四號重興臺灣省城隍廟,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落成,並訂於每年光復節為省城隍爺聖誕,舉行慶典紀念,此為舉世鮮少以國曆節慶做為聖誕紀念日之宮廟。
民間習俗傳統上城隍位階以廟為主。故臺灣省城隍廟己在光復後擇地恢復公開祭祀,法統由當今的財團法人臺灣省城隍廟繼承。根據內政部編印《全國寺廟名冊 》(2004) 統計,全臺灣城隍廟有五十座。換言之,全臺灣有五十座宮廟主神是城隍爺,還不包括其他宮廟有拜城隍爺為配祀神者。由此可說明當今的城隍廟或拜城隍爺,已不是明清時代地方官員把祀典功能,而變成為民主時代的司法神,不少是民間自己興建的,乃至於分靈式的。民間祀城隍廟目的在於息災賜福伸張正義。反過來說,在民主自由的臺灣,把本來是帝制做為政治工具的城隍爺,轉換成法治社會的司法神。所以,我們如以宗教信仰去探討城隍,也可區分出城隍信仰的功能轉換沿革如下:
一、自然神: 城牆溝池是保護民生住的安全,凡是能「保國衛民」者,都可當神明供奉。
二、人格神: 因在世為民除害受人民尊敬,逝世被供奉為神仙者,把城隍當做是「勸善消災集福」的崇拜象徵,猶如《道藏》的〈太上老君說城隍戚應消災集福妙經〉簡稱〈城隍經〉所描〉所描述的城隍尊神。
三、政治神:明清帝王把城隍視為地方官階,列為帝制差遣工具,如地方官爵號等級。地方新官上任要先到同官階的城隍廟去告祭城隍,如知縣要到縣城隍廟,告誡今後為官要清廉。城隍廟如同縣衛門,建築與排場去也如同知縣上朝模樣。明幽二界城隍都可發揮監督功能,但只要人間界是地方官主治,鬼神界由城隍主治,盡忠職守,代表帝王統治的目的。對孤魂野鬼無人奉祀,由城隍做主,設厲壇祭祀。
四、司法神:到了民主、自由、法治的時代,人人要守法,大家才能和平共處。所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維繫一個國家民主的制度。因此,一個民主社會,司法公正仲裁,人人互信至為重要。城隍成為擔當司法神的職能,補司法仲裁之不迨。當人民互信發生置疑,變成人與人信任發生猜疑,彼此可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發誓,可達警惕作用。換言之,為使猜忌得到信任,往往可到城隍面前發誓,也是解決糾紛的見證者。 https://is.gd/wxJtis
-------------------------------
新竹都城隍 奉旨賑孤 由來
這兩天身旁的朋友都陸續跑到新竹都城隍廟報到,先去看
城隍爺出神龕門,接下來準備看 大太子查夜暗訪、接下來看奉旨遶境賑孤、鄭厝貢燕(今年特別找樹仔脚寶安宮白鶴陣來助威)。
過程中,有個新竹 都城隍特「奉旨賑孤 」,這個「奉旨賑孤 」是大有來頭的。
兩個不同的說法,但都證明 奉旨賑孤的百年歷史及 都城隍 神威無敵~
其來源傳說有二:
★一說:天師夜觀天文,臺灣有災難發生。
節錄 新竹都城隍廟官網
光 緒十七年(1891)大陸江西省龍虎山第六十一代嗣漢張天師奏請夜觀天文,以天狗星躔度於牛郎及織女兩星之間,謂主殃臺灣海島,建請速辦法會。法會選在新竹縣城隍廟舉行。光緒於是欽賜「金門保障」親筆墨匾一座(「金門」即國家大門之意),並將新竹城隍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成為省級的城隍,同時又親自下旨著全台官民於次年(西元一八九二年),在新竹城隍廟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二十天(由新竹內公館天師府林汝梅持光緒聖旨遠赴江西龍虎山向張天師請領聖符回台作法會,即俗稱祭天狗法會)。其旨中更令城隍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應奉旨遶境賑孤,祈求國泰民安,至今年亦屆滿一百多年了。(「金門保障」墨匾現仍高懸於城隍爺神座之上,至於光緒的聖旨則存放於鐵算盤下之金斗釣籃內,每年城隍爺出巡時才拿出來一次。其正本已經在二次大戰末期散失,現存者為複製之副本)。
★另一說是:是由 厲祭演變而來
自史料上的推論
清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同知陳培桂編纂的
《淡水廳志》<卷六˙志五˙典禮志>記載:
「 厲祭」直省府州縣歲三月寒食節,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厲壇于城北郊。前期守土官飭所司具香燭,公服詣神祗壇以祭厲,告本境城隍之位。至日,奉請城隍神位,入壇設于正中。守土官行禮畢,仍奉城隍位,還神祗壇,退。(淡水惟七月祭)。
《春秋傳》:子産為伯有立後,使鬼有所歸,遂不為厲。厲壇之設,正以無主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于季春、仲秋、孟冬歲祭者三。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而在<卷十一˙考一˙風俗考>歲時此條目下,則紀載了[十五日城庄陳金鼓旗幟,迎神進香,或搬人物,男婦有祈禱者,著紙枷隨之.]
這段文字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明志書院 山長陳朝龍編輯的《新竹縣採訪冊》中說得更清楚:
[十五日,城庄陳金鼓、旗幟,迎城隍神繞境,男女素有祈禱者,荷紙枷隨之,其病重祈禱者或以刀劍枷荷之身,著黑衣白裙,散髮隨行,甚者或加以鎖鏈.是日將晚,迎城隍神詣厲壇,在城文武地方官畢集行禮致祭,謂之厲祭.]
按照封建時期官方祀典的規矩,從清雍正元年(1723)淡水廳的建置開始,就都是奉朝廷的批准,因此各項官方的祀典,自然也是奉著清廷頒布的規定而做.
由此可見前清農曆七月十五日厲祭,就是今日奉旨賑孤的由來.只是可能是因為朝代遞嬗,有所改稱.
-------------------
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而在<卷十一˙考一˙風俗考>歲時此條目下,則紀載了[十五日城庄陳金鼓旗幟,迎神進香,或搬人物,男婦有祈禱者,著紙枷隨之.]
這段文字在清光緒二十年明志書院 山長陳朝龍編輯的《新竹縣採訪冊》中說得更清楚:
[十五日,城庄陳金鼓、旗幟,迎城隍神繞境,男女素有祈禱者,荷紙枷隨之,其病重祈禱者或以刀劍枷荷之身,著黑衣白裙,散髮隨行,甚者或加以鎖鏈.是日將晚,迎城隍神詣厲壇,在城文武地方官畢集行禮致祭,謂之厲祭.]
按照《淡水廳志》<卷六˙志五˙典禮志>祠祀條目下的記載:
厲壇,在北門外水田街.嘉慶九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九年李慎彝重修.
城隍廟 ,在廳署右側.乾隆十三年同知曾日瑛建.五十七年,袁秉義重修.
按照封建時期官方祀典的規矩,從清雍正元年(1723)淡水廳的建置開始,就都是奉朝廷的批准,因此各項官方的祀典,自然也是奉著清廷頒布的規定而做.
由此可見前清農曆七月十五日厲祭,就是今日奉旨賑孤的由來.只是可能是因為朝代遞嬗,有所改稱.
所以,奉旨賑孤的正解,就是奉清朝皇帝的聖旨,迎請城隍爺到厲壇-也就是俗稱的北壇-舉行厲祭.
至於是哪位皇帝?個人以為是核准設立厲壇的嘉慶皇帝.因為有厲壇才有厲祭,有厲祭就要搬請 城隍老爺前往主持.
當然,今日的奉旨賑孤早已經不是清朝時的面貌,大抵上有兩個主要的變動高峰期:
(1)台灣割日後:例如
福州人的信仰 陰陽司公與六將尊神,
在日治初期新竹公學校呈報的<寺廟調查報告>中,
不在城隍廟 的祀神之列,所以應該是日據以後才加入的.
清朝時期的路線很簡單,就是往返厲壇,
可能是日治時期城隍廟 改為民間管理後,
路線變成遊行四城門.而各名門大戶的爭相迎請 
城隍爺蒞府應供,也變成只剩[鄭厝貢燕].
當然,
還有官方祀典時期的[新竹縣城隍]
在台灣即將割日前夕變成
淡新檔案裡民間文書所稱的[威靈公新竹縣都城隍]
再變成現今廟方所稱的[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啦!
詳見 淡新檔案之新竹城隍 連結
本來以為今年又有商家以自家產品為主題打造藝閣
(詞窮,勉強用吧!)參與,結果是剛好路過的宣傳車.
(2)解嚴以來
浸水南能堂高甲子弟軒社
(已散館,大鑼送給庄廟南靈宮使用)
新竹五十三庄最後的獅館-青草湖 金獅陣
解嚴以前奉旨賑孤大抵是各種戲曲的子弟軒社、
各庄文武陣頭、以及各行號的花車與藝閣參與,
幾乎不會見到宮廟壇神明出轎與出將參加,
軒社式微後有所改觀,開始邀請宮廟參加,
希望藉由各宮廟所組織的陣頭維持盛況.
但是大家樂時期私壇林立後,
農曆七月十五日變成私壇出來打知名度的必爭之地,
沒有陣頭只有一頂神轎也出來迎的愈來愈多.
昔日四城門土地公出來帶路的盛況,
如今只剩西門保集福宮仍然堅持著,
西門保集福宮為了參加奉旨賑孤,
全盛時期甚至有組織一座蜈蚣閣(唐伯虎點秋香)呢! 
新竹特產-花藍車 ( 專文介紹連結 )
傳統村莊大鼓陣參加農曆七月
城隍尊神奉旨賑孤
大眾老爺查夜時,以及放水燈遊行時,
會在鑼鼓遍插榕樹葉以避邪,
今日已經變成相當罕見的了,壬辰年僅此一陣.
所以,今日的[奉旨賑孤]已經跟昔日[厲祭]有很大的不同了!
再加上城隍廟 廟方近年參與籌組全國城隍聯誼會後,
年年邀請會員友廟的參加,以及種種創新之舉,
例如:
開鬼門從低調秘密進行變成大肆宣傳歡迎光臨的活動
城隍大二公子爺代父查夜的新活動
奉旨賑孤時 城隍爺神轎開放鑽轎腳...等
奉旨賑孤可以說已經變得跟平日的神明出巡繞境沒什兩樣啦!
唯一不變的,應該只剩這個祈願了.  https://is.gd/GA4G1G


無主孤魂---母失蹤13年兒拜衣冠塚 尋得「無主墓」激動痛哭!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城隍廟-城隍祭/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春秋傳》:子産為伯有立後,使鬼有所歸,遂不為厲。厲壇之設,正以無主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于季春、仲秋、孟冬歲祭者三。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出處    《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於人乎!」
釋義    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例句    聖德之君,~,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
恩惠德澤施及枯屍朽骨,形容恩惠深厚,遍及萬物。《隋書.卷四.煬帝紀下》:「恩加泉壤,庶弭窮魂之冤;澤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澤及枯骨,西伯之深仁。」
恩惠德澤施及枯屍朽骨,形容恩惠深厚,遍及萬物。
《隋書·卷四·煬帝紀下》:「恩加泉壤,庶弭窮魂之冤;澤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
《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澤及枯骨,西伯之深仁。」
---------------------
周文王澤及枯骨 天下歸心
文: 鄭念祥 整理打印 | 轉發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三日】
【原文】
文王嘗行於野,見枯骨,命吏瘞之。吏曰:「此無主矣!」
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
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於枯骨,況於人乎?」
【譯】
周文王姬昌,當初擔任西伯侯的時候,有一次到野外去,看見死人的枯骨,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就下令隨行的官吏,把這些枯骨妥善的加以掩埋。
那官吏說:「這些都是沒有人認領的枯骨,還管他們幹甚麼?」文王說:「管理天下的君王,就是整個天下的主人;治理一方的諸侯,就是他所管轄之地的主人。這些枯骨在我的領地上,我自然就是他們的主人了,怎麼能忍心看著這些枯骨,暴露於光天化日的山野之中,沒人掩埋呢?」於是,便命令官吏們,把枯骨給埋葬了。
天下的人聽到這件事後,都說:「西伯侯的恩澤,既然能推及到無主的枯骨,更何況是活著的人呢?」
【解析】
這個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外紀》及明代首輔張居正《帝鑑圖說》。本文主要講述了周文王仁愛天下,惠及枯骨,天下人都來歸附他的故事。
周王朝的奠基人姓姬名昌,曾被商紂王封為西伯,故又稱西伯昌、伯昌、周伯昌,死後謚號周文王。在封邦建國的時代,「文王」的謚號只能贈給具有「經天緯地」功勛的統治者。文王即位,繼承其先輩的優良傳統,崇仁敬老,禮賢下士。據說,為了接待來訪的人,他常常忙到中午,還顧不上吃早飯,因此有識之士都願歸附於他。
相傳虞、芮兩個小國的君主,互相爭田,久而不決。後來他們決定一起赴周,請文王評斷。兩人進入周境,看到的是「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等種種謙讓之風,心裏既感動,又慚愧。他們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人以為恥的。我們是小人,不要再到君子的朝廷去獻醜了,去了也是徒取羞辱啊!」於是他們二人,悄悄出了周境,回去以後互相讓田,不再爭執了。
這一次周文王澤及枯骨的故事,被傳開之後,漢南諸侯們,都格外受到教益,紛紛前來歸附文王的,竟達四十國之多。後來,文王又在渭水之濱,訪得政治家姜尚,並封其為「師尚父」,從此如虎添翼。在紂王十九年時,文王伐崇侯虎勝利,把都城遷到豐邑。文王在豐邑建立一座靈台,還挖鑿了一個大的人工湖──靈沼。
後來,又歸附他的有三十國。至此,文王就取得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這個故事,就是「為人君止於仁」的典型,也就是帝王施行仁政的典型。所以,歷代的史家認為:周文王是一切治國之君主都應當效法的榜樣。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姿多彩的,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統治者最重要的治國信條,就是要關心愛護百姓,重視實行仁政,來取得百姓的認同。而仁政最重要的就是仁德,這是對統治者個人品德修養要求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作為一國的君主,如果不能將恩德廣泛的施予自己的百姓,無法讓百姓感受到自己的仁惠,那麼,他就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明智的君主。所以,歷代明君都會在自身的品德方面進行修養,並且將自己的仁德,真正施予人民,使人民在生活中,得到切身的感受。
必須明確的是,目前統治大陸的中共是逆天叛道的邪黨,和中國歷史上的君王是完全不同的。中共竊奪的政權既不是民眾選舉,也不是像歷史上的君王那樣君權天授,所以中共邪黨的統治沒有絲毫的合法性。中共不僅沒有對上天的敬畏,不僅不施行仁政,反而叫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在過去六十多年的時間裏,造成至少八千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並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裏,殘忍的迫害修心向善的法輪功學員。中共邪黨已經惡貫滿盈,必將受到天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