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妖怪文化/台灣妖怪列表+日本妖怪列表+中國妖怪列表+世界妖怪列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4yeusg8


《妖怪臺灣地圖》:「台灣最強女鬼」陳守娘冤死,與廣澤尊王鬥法? http://tinyurl.com/yxhst5h5
現今的網路平台、新聞媒體,或者是相關書籍,都會提及陳守娘鬼力浩蕩,連廣澤尊王也無法鎮壓。不過,我訪問永華宮現任廟公陳先生,他則提出截然不同的說法。
文:何敬堯
台南【陳守娘化鬼申冤】
鬼魅講古
道光末年,台南府城辜婦媽廟附近有一位女子,名為陳守娘,嫁給林壽為妻之後,居住在東安坊經廳巷。可惜林壽早死,守娘年紀輕輕就守寡。衙裡的師爺覬覦守娘美豔,於是賄賂守娘的婆婆與小姑,希望她們能夠撮合他與守娘共度良宵。
豈料,守娘守節不願配合,婆婆與小姑氣憤之下,將守娘強押於椅凳之上,以尖錐刺其下體,逼其就範。守娘不從,氣絕而死。
辜婦媽廟。據說陳守娘出生於辜婦媽廟附近,從小仰慕辜婦媽。
守娘死後,她的弟弟傷心欲絕,想替守娘「封棺」時,察覺其姊遺體異狀,才得知守娘受虐。鄉民也對林氏母女的惡行無法容忍,於是上報官府,想為守娘討一個公道。
知縣王廷幹與師爺本來就有交情,官官相護,想要息事寧人,於是宣稱驗屍無傷。眾人激憤不平,用石塊砸毀了知縣的轎子,王廷幹只好落荒而逃,當地也留下「王廷幹,沒錢無看案」的俗語。官府逼不得已,只好判林氏母女死罪,但師爺早已逃回唐山,逍遙法外。
陳守娘葬身之墓,位於「山仔尾」。傳說她冤魂不散,作祟於府城,甚至顯靈將師爺扼死。儘管如此,守娘三十二奇景陳守娘化鬼申冤依然怨恨難消,夜半化為青光飛舞。仕紳為了地方安寧,請廣澤尊王出面。
廣澤尊王化為一道紅光,與青光纏鬥。尊王法力無邊,守娘一時難敵神威,即將魂飛魄散。此時,觀音佛祖現身,祂感嘆守娘身世,作祟有其冤屈,如果魂靈從此誅滅,未免太過可憐,於是懇請尊王與守娘和解。廣澤尊王有好生之德,願意罷手。守娘則提出條件,她報仇時傷及無辜,請勿追究,並且希望能進入節孝祠,表明自己守節心志。從此之後,才未有鬼魂作亂之事發生。
陳守娘故事提到鄉民報官,請求為陳守娘主持正義。清國時期的官府公堂模樣,可以參考這幅照片,出自一八九七年出版的《南中國寫真》(Pictures of Southern China ... With seventyseven illustrations)。
探查筆記
清國時期道光年間,據說有一位名叫陳守娘的女子冤死,鬼魂作祟府城,連眾神也無法輕易擺平怨氣,最後和解收場。因為陳守娘威力非凡,足以對抗神靈,現代人稱其為「台灣最強女鬼」。
早期有劉家謀《海音詩》(一八五五)記錄此事,說明事件發生在「道光末年」。在連橫《台灣通史》(一九二○)書中,則說當初辦案的官員是「知縣王廷幹」。
王廷幹曾經擔任彰化縣知縣、嘉義縣知縣、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鳳山知縣。若依照這些任官經歷判斷,很有可能王廷幹擔任台灣府(現今台南地區)官員時,發生陳守娘事件,也就是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之後。但也有人質疑,當時王廷幹並非擔任知縣,是否真是他判案?或者因為王廷幹在民間素有罵名,故被栽贓此罪?
若認為王廷幹真的與陳守娘事件相關,則可以依此推估事件發生的時間點,也就是發生在一八四四年至一八五○年(道光最後一年)之間。
雖然無法證明陳守娘事件究竟在哪一年發生,但是陳守娘含冤而死,確實是鄉人咸信之事。連橫發表在《三六九小報》的〈雅言〉(一九三二)提到,當時在台南有一位賣唱的盲女,會以月琴彈唱這則傳說。王釗芬訪問國寶級唸歌藝師楊秀卿,楊老師提及早年曾彈唱過此故事,但情節略有不同(守娘丈夫未死,小姑名叫「牽治」,沒有神鬼相鬥,只有鬼魂復仇)。文人劉家謀與林逢春也有詩憑弔:
闡幽郡伯有傳文,吳女沉寃得上聞。
我向昭忠祠外過,披榛空訪守娘墳。
——劉家謀《海音詩》(一八五五)
潔身終守玉無暇,自嫁癡夫敢怨嗟。
最痛姑嫜心太毒,不從賣俏折瓊花。
——赤崁西河逸老(林逢春)〈崁南故事六首:陳守娘〉(一九三○)
陳守娘化鬼作祟之事,可以參考台南的「全台開基永華宮」在官方網站的說明:「清乾隆年間本區陳守娘,含冤自盡,陰魂不散,里人恐慌,幸賴尊王神威鎮壓幽魂,地方使得安寧。」永華宮原稱「鳳山寺」,之後為了紀念陳永華而改名。依據此間宮廟的官方說法,認為陳守娘真有其事,並且被廟裡的廣澤尊王降伏。不過,廟方卻認為陳守娘事件發生於乾隆年間。
永華宮的廣澤尊王,俗稱「翹腳王」。
現今的網路平台、新聞媒體,或者是相關書籍,都會提及陳守娘鬼力浩蕩,連廣澤尊王也無法鎮壓,學者石萬壽撰文〈府城街坊記——大南門〉,也提到此事。不過,我訪問永華宮現任廟公陳先生,他則提出截然不同的說法。
陳姓廟公敘述,根據老一輩的人傳下來的故事,當初陳守娘作亂,廟裡的廣澤尊王挺身而出,祂神威赫赫,即將消滅陳守娘。不過,鬼魂若是被消滅,將會魂飛魄散,再也不存世間。這時,觀音佛祖才出面,祂可憐守娘身世,為雙方調解。
廟公的說法有其道理,因為永華宮最早只是小廟,之所以可以擴張為大廟,必是有其神蹟,信徒才會虔誠信奉。若是當初守娘作祟事件無法擺平,信徒必會懷疑神靈。所以,此地最早流傳的故事,很有可能不是說「陳守娘與廣澤尊王打成平手,甚至比祂還厲害」。究竟真相如何,眾說紛紜,故事各種版本都有各自的立場,聽聞者見仁見智。
我繼續調查永華宮附近的德化堂,則無法得到更進一步的資訊。根據傳說,當初調停者觀音佛祖,便是來自德化堂的觀音大士。我詢問德化堂約莫七十多歲的廟公,據他所言,他從未聽聞陳守娘事件。因此,觀音大士調解廣澤尊王與陳守娘的情節,是否出自鄉野軼聞,而非廟方本身的說法?此事目前無解,只能等待更多資料出現。
德化堂的觀音。
至於陳守娘與廣澤尊王對抗的情節,根據學者黃淑卿訪問永華宮楊宗保先生從耆老聽來的故事,則非常玄奇:「當時在『山仔尾』,夜間常可見青光,里民十分驚恐,就請出奉祀於南門城內『鳳山寺』的廣澤尊王出面鎮壓鬼魂,相傳入夜屢見紅光與青光追逐纏鬥,紅光即指廣澤尊王,青光則為陳守娘,最後神鬼談判平息紛擾,地方復歸寧靜。」
「山仔尾」就是最早安葬陳守娘之地,也就是現今台南府前路與南門路交叉路口的東南方、台南女中附近。《海音詩》提到因為鄉民經常祭拜陳守娘,官府認為「惑民」,便將陳守娘墓地遷走。根據此書刊刻年代推測,山仔尾的墓地最晚應該在咸豐五年(一八五五)之後就不存。
在「山仔尾」北方、沿著南門路往北走,就會抵達台南孔廟。根據民間傳說,陳守娘願意不再作祟的條件,便是入祀節孝祠。在孔廟的節孝祠中有一座牌位,以紅底金字寫上「欽褒節烈邑民人林壽妻陳氏守娘神位」,作為陳守娘故事中最真實的證據。
陳守娘在孔廟節孝祠中的牌位。
尋幽線索
台南孔廟: 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二號。
相關書摘 ►《妖怪臺灣地圖》:府城怪談——林投姐復仇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何敬堯
繪者:小G瑋/想方子工作室
現在就出發,一起去展開捉鬼追妖逐奇的刺激旅程!
《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5幅全彩跨頁台灣妖怪出沒地圖+人氣繪師小G瑋設計15隻可愛妖怪;60篇奇景奇事,何敬堯親自踏查,足跡遍布台灣北、中、南、東、離島!
《妖怪臺灣》作者何敬堯,親自走訪全台及離島,採訪妖怪的蛛絲馬跡,在《妖怪臺灣地圖》中精選60篇最神祕而引人遐思的奇景奇事,引領讀者一起走進虛幻又真實的妖異之境。
妖怪雖然虛幻,仍有線索可以追蹤,更有實際的地景地物與妖怪有關。
妖怪並非虛無縹緲,他們的真身原形是鄉土記憶、族群歷史、民俗精神,乃至於都市經驗的累積。
而《妖怪臺灣地圖》是妖怪文化的實地考察書,藉由「妖怪」這扇窗口,讓讀者更加認識台灣島的華麗與幽暗,引起讀者對於台灣本土歷史、民俗的興趣。
《妖怪臺灣地圖》以縣市作為區隔,每個縣市至少挑選一個以上的景點來介紹,希望能理解各地傳說形成的文化脈絡。同時將「奇異」的傳說也納入考察的範圍,希望能更廣泛介紹台灣各地發生的奇譚怪事、傳說軼聞。因此本書的搜奇範圍,事實上包含「妖怪」與「神怪」這兩類故事。另一方面,何敬堯也試圖追索台灣妖怪文藝作品的脈絡,從文學、繪畫、電影、歌謠……等等面向去爬梳古往今來的妖怪創作。
-----------------------------------------
【島嶼說書人】風水世家——台灣風水雙城記 | 方格子 http://tinyurl.com/y3ed7lcv
【島嶼說書人】風水世家——台灣風水雙城記
談及風水的實踐,你可能會想到上次說過的陽宅風水跟陰宅風水,好像實踐風水要嘛就是翻山越嶺找到風水吉地,要嘛就是風水節目介紹房間要放什麼才能招桃花、床要怎麼擺才不會天天被老闆罵。
可是就像上一篇提到的概念:「風水是一種選址經驗的積累」。可以體現在許多生活的細節之中,你可知道除了陽宅陰宅的分別之外,風水也可以運用在城市規劃之中?清代是用風水觀點進行城市規劃的極盛期,台南、屏東、宜蘭與台北的古城都帶有風水的色彩。在眾多古城中,為你介紹歷史最悠久的台南府城以及台北古城,以帝王官方之姿,看看如何將風水實踐於城市規畫中,Go!
台灣風水格局的建構:「雞籠發祖」與「龍渡滄海」
明清時期閩粵漢人唐山過台灣,來到寶島墾荒開始新生活,很自然地也把風水術數傳入台灣。1683年明鄭降清,台灣納入清朝版圖,為了讓這化外之地歸屬於秋海棠狀的大清帝國,官員編修國家與地方檔案,利用風水觀點合理化台灣與大清帝國本為一體的論述。首位台灣知府蔣毓英修編《臺灣府志》,敘述台灣風水龍脈的樣貌:
「臺灣之山,⋯⋯其形勢則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起二山曰關同、曰白畎者,是臺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台之雞籠山始結一腦。扶輿磅礡,或山谷、或平地,繚繞百餘哩,直抵東北。而諸山頓起,聳出雲霄矣。巃嵯之勢,不可紀極。⋯⋯起伏二千餘里,到郎嬌沙馬磯頭,而山始盡。」
依照傳統風水理論,中國龍脈皆起源於西方的崑崙山,分支成北、中、南三大幹龍,橫貫整個中國版圖,其中南幹經過福建、廣東。
根據《臺灣府志》這段文字中說的是,南幹自福建閩江口的五虎門綿延過海,經過關同(今南竿)與白畎(今東莒)到雞籠山,所以雞籠山是台灣的祖山,台灣山脈發源於此,到最南端沙馬磯頭(今貓鼻頭)而盡,這段論述就被稱為「龍渡滄海」。
在此論述下之,台灣與中國血脈相連,確立了大清帝國統治的正當性。這種說法深植庶民之心,對台灣風水論述造成很大的影響。
開發最早的半月城:台南府城
作為開發最早的地區,清領初期延續荷蘭人、鄭成功的統治區域,以台南作為首府。官方文獻與傳說都有許多從風水觀點出發的詮釋,雖然這些詮釋都是後輩觀察府城格局所寫,無法得知府城的選址或建築是否依風水而定,但依然可以作為府城風水的參考依據,以下將談及府城風水的文獻內容分類,認識台南府城的風水:
地理位置與格局分布:府城龍局

清道光年間,堪輿師閔光中以<台灣府城龍局>一文介紹府城地理位置與格局分布:
「府城龍脈,自馬鞍山發下,平洋二十里,直至東門進城。由卯乙入首,分枝結府學、道、府署等處。主龍直結紅毛樓,震龍兌向,左邊武廟,左邊縣署,左右高起為砂,兩界水繞聚明堂,其主龍之結,確證明矣。論其來龍行度,起則高而不昂,伏則續連不斷,正合龍形之行步也。紅毛樓係龍之頭首,由東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勢。安平鎮即是龍之珠,龍頭不壓棟則水必泛、而珠必滾,是以前人起高樓鎮壓者,得起法也。」
清代官方編纂的地方志對風水的描述會從一地的地理位置介紹,觀察一地的龍、砂、穴、水、向。其中對龍脈追溯得鉅細靡遺,龍脈同樹木有枝有幹,照龍脈的分段分為幹龍與枝龍。每條幹龍從起點到尾端分為老祖山、太祖山(祖山的祖師爺)、祖山(距城遠而高大的山)、少祖山(位於城附近的高山,是通過祖山後近城再度隆起的山),最後才到主山(為於城後方高聳的山,即為玄武),山老會失去生氣,年輕的嫩山才有生氣,因此尋地不可以尋老祖山,在少祖山尋地為佳。
而府城龍脈的太祖山為玉山群峰,在楠梓仙溪及曾文溪兩大河川的導引下,連接至祖山——阿里山山脈的大烏山,龍船山為少祖山,一路把氣帶到主山馬鞍山。龍脈在府城蜿蜒經過七丘,主結(穴)於赤崁樓。赤崁樓為龍頭,安平為龍之珠。這段文字藉由府城的地理位置與格局,指出台南正處龍穴蜿蜒之地,讓統治者長期以此處為行政中心有一個合理的詮釋。
形勢的象徵意涵:半月沉江、龜蛇相抱
府城建立於連接海岸的地方,城區與外圍沙丘中間有內海,城壁包圍的地區沿著海岸形成半月形,《續修臺灣縣志》指「弧其東南北,而弦其西,俯瞰臺江,形家以為半月沉江之勢」。府城形態如「半月沉江」,在風水學上半月能夠明堂聚水,且月無常滿月、有陰晴圓缺,半月代表將趨於滿月,因此是吉兆。
府城又有半月城之稱。Photo Source:走尋鳳凰
此外,《重修台灣縣志》提赤崁城:「亦名台灣城,在安平鎮一鯤身。沙磧孤浮海上,西南一道沙線遙連二鯤身至七鯤身以達府治。灣轉內抱,北與鹿耳門隔港犄角,如龜蛇相會狀。」龜與蛇在古代都被視為吉祥的動物,府城形體如龜蛇相抱,是一靈地佳穴。
上述的「半月沉江」與「龜蛇相抱」是風水學「喝形取象」的結果,採取具象化的方式,將風水吉穴冠上稱謂,將自然分布的山川形勢化為具體的堪輿格局。
案山為重要風水地景:魁斗山
明鄭時期陳永華於府城地區設立孔廟,教育儒家思想,1684年清朝將孔廟改制為台灣府儒學。教育英才的文教機構認為「案山」關係到地靈人傑,對風水案山相當講究,又將案山稱為「文筆砂」。
台灣府儒學以魁斗山為案山,《重修台灣縣志》記載「魁斗山在邑城南。其脈自東南來,至正南陡起三峰,狀若三台星,為府學文廟拱案。」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在台灣府學宮繪圖中,也詳細畫出案山的位置,圖左下方的城門是大南門,旁邊的三峰山為魁斗山,中央山峰正對著孔子廟。如今到台南依然能走訪「全台首學」孔廟以及府城5城門中僅存的大南門(今稱為寧南門),魁斗山則不再一片荒煙蔓草,整建成了五妃廟。
魁斗山為「文明之兆」,文人雅士認為正是與台灣府儒學相對的魁斗山,才讓府城地靈人傑、文風鼎盛,是漢人儒學在府城興起的重要象徵。
台灣府學宮繪圖,圖下方描繪的門是台灣府城的大南門,旁邊的三峰山是學宮的案山「魁斗山」,中央山峰正對孔子廟。Photo Source:取自<重修台灣各建築圖說
人為彌補風水不足:秀峰塔
若地形有所缺陷,也可以透過興建風水塔,與對面的山形平衡達到彌補的功效。乾隆年間有仕紳認為府城巽位(八卦的東南方)不夠秀麗挺拔,建議興建風水塔。當時的巡台御史楊二酉因而募款在郡學的巽方建秀峰塔(今府前路台灣銀行台南分行的位置),填補風水缺陷,盼府城能文風鼎盛。
秀峰塔。Photo Source:取自《臺灣府志》
清初的渡台禁令限定出入港口為福建廈門與台南鹿耳門對渡,使台南成為全台最繁榮的城市。對於府城的穩定發展,官民將其歸功於風水,認為正是上述的環境格局,成就此處的地靈人傑。
府城漸趨沒落也是風水惹的禍?
無常的是,府城後來的沒落。
道光3年的一場大風雨造成曾文溪改道,挾大量沙河注入台江,鹿耳門港被洪水沖毀;開港通商後安平港日漸泥沙淤積,失去港口功能,經濟活動逐漸轉移到鹿港及艋舺,1884年建台北城後,政治以及經濟中心移到北部。
台南由盛轉衰,坊間流傳許多風水傳說,庶民口耳相傳許多「敗地理」故事,人為或是大自然的反撲,導致台南沒落。
肖蔣敗地理
清乾隆35年(1770年)南部發生黃教起義事件。傳說黃教受一隻有靈性的狗的指引,砍了一支香蕉葉插在山頂上,隨即天地為之震動。中國堪輿專家看到天象有異,預言台灣將出現真主,皇帝害怕地位受到威脅,派人破壞台灣的地理。這個被朝廷派來的人稱「小蔣」,他精通地理,在台南作官期間大興土木,或是施術數破壞風水,是為「敗地理」。
傳說中有一天小蔣登上旗山向東瞭望,看見美濃一帶龍脈如萬馬奔騰自天而下,憂心邊陲之島有這樣的風水,有出皇帝的徵象,但大清皇帝至高無上,一定要「敗地理」才行。因而以玄武箭在旗尾橋斬斷龍爪,將劍埋在美濃。另以黑狗血加三枝銅針埋入地下,隨即地面有烏血汨汨流出,龍脈已遭破壞。
據史料推估,主角小蔣真有其人,清代台南有蔣毓英、蔣允焄與蔣元樞三位蔣姓京官。依照文獻考據時代,推出這人是蔣允焄,因蔣允焄在黃教之亂時代理「台灣道」,參與平定黃教起義事件。
回望歷史,蔣允焄1763年任台灣知府,後在1764年任分巡台灣道。他喜歡建築工事,曾修建南湖書院、風神廟、得安橋等建設,這些建設改善了當時人民的生活,部分建設保留至今,但部分建設是否同時敗了台南的地理風水,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能夠確定的是,這類風水傳說反映當時皇帝對「龍渡滄海」風水觀的矛盾心態:因為龍渡滄海,加上台灣有好風水,遂接納台灣為清帝國的一塊,但同時也害怕台灣會因為好地理出真主,威脅皇帝的地位。
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台北古城
台南的風水是後世詮釋建構,而清朝後來許多城市在建設時期就已導入風水想法,像是恆春縣城、噶瑪蘭廳城以及台北城,以下就介紹台北古城的風水。
台北古城的範圍位於今中華路以東、忠孝西路以南、中山北路以西、愛國西路以北,由台北知府陳星聚、福建巡撫岑毓英以及台北兵備道劉璈所建。1879年陳星聚在大稻埕間畫定台北城的城牆範圍與街道格局,不同於過往城市「先有街市後築城」的慣例,台北城成為台灣唯一格局方正的長方形城池。
台北古城的設置背後隱含兩個不同的風水觀,起初台北城是以北極星做為建城的基準,因而形成方形城池、城開四門、街道為十字形,重要軸線為南北向。後來陳星聚任期內過世、岑毓英來台北不到一年就調回雲貴,台北城建設等台灣事務轉交由劉璈負責。
劉璈對風水學問非常專精,之前有修築恆春古城的實務經驗,他認為正對北極星的規畫將使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另一說是北極星屬帝王之星,為王府省城的格局,台灣這個地方省城不能擁有首都的格局。因而推翻前人的規畫,將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台北盆地龍脈之祖七星山做為倚靠,台北城城座改為東北——西南傾斜,形成「虎踞格局」的偏安之局。
劉璈的修正使建城經費整整多出二萬兩,如今台北城的南北幹道重慶南路指向正北方北極星,東西牆(對應到今天的中山北路與中華路)沒有平行,兩牆向北延伸與七星山相交,中心軸線也指向七星山頂。
台北城古地圖,城中的南北幹道正對北極星,城牆成東北——西南傾斜。Photo Source:取自台北.都市傳說
另外,將台北城的舊城門(西門寶成門、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北城牆與東城牆交界),延伸到日治時期拉長的信義路3個路口,正好形成杓狀的北斗七星。中國天文星相學指出從北斗七星斗杓的方向可以看出一年四季的更迭,認為北斗七星據有掌控萬物生滅的關鍵,有帝王之相,能帶來強大的能量,讓台北興旺。
日本人於1905年決定拆毀全部城牆,改設三線道路,1917年信義路已拉長到現在三段的位置,出現北斗七星的陣式。Photo Source:取自台北.都市傳說
距台北古城百年之後——地標101的風水觀
在台北古城建城的一百多年後,2004年底建了5年的台北101總算完工啟用。做為台北的現代性地標,台北101的設計可說是處處能看見風水的痕跡。
101大樓位於信義路上,接續台北城七星陣的氣勢,獲得興旺的能量。大門開在信義路上,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原理:以四獸山為龍、世貿中心為虎,後靠七星山、紗帽山與大屯山。
原名為「台北國際金融大樓」,在興建的過程中遇到2002年331地震,吊車掉下來造成工安事故,一度勒令停工。7月更名為「台北101大樓」,從易經檢視名稱,台北在八卦中屬於代表北方的「坎」卦,101為離中虛的「離」卦,坎上離下卦名為「水火既濟」: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這個卦象讓台北101大樓能免於意外,順利完成。
台北101建築設計背後的風水意涵
101的建築師李祖原不斷實驗建造具中華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表示中國傳統建築特別講究風水,風水是在不同次序中追求和諧、人與環境空間能對話互動的概念,因而在101大樓的設計中,處處可以看到風水概念的巧思。
台北101的風水概念,大樓上有古錢以及如意。Photo Source:取自旅行誌
台北101以「鼎」為概念,是中國聚寶盆的隱喻,外型主體為8個竹節,8的諧音為「發」,竹節的風水涵義代表商辦大樓能夠節節高升、欣欣向榮。26樓外的古錢則有「制煞克沖」的功用。每8層樓外的如意是吉祥驅邪、財源廣進等好運的意涵。西北方屋頂上有咬錢龜,能夠鎮平安、招攬財氣。
李祖原將風水的意涵化為讓台灣人安心的符碼,他認為讓人安心也是建築的重要功能之一。百年之後,風水在作為選址以及建築依據之餘,多了文化符碼的意義,持續影響當代的建築。
介紹完風水的雙城記,希望讓你在日後分析清朝古城規劃時,多了風水這個不同的觀點。挑選府城以及台北城,前者是否從風水角度建城,文獻已不可考,但官方的文獻對於府城地區的風水有詳細的描述,可見風水對當時城市的重要性;後者則是台灣最後一座風水城,是個寧願花大把銀子也要改善風水的大工程。
在距離台北城百餘年後的今天,參觀台北101依舊可以看到無所不在的風水設計,持續影響台灣的建築。


臺灣府城龍局   (1830年台灣采訪冊)
府城龍脈,自馬鞍山發下,平洋二十里,直至東門進城。
由卯乙入首,分枝結府學、道、府署等處(鎮臺署由東北傍龍而結,不在此龍內)。
主龍直結紅毛樓,震龍兌向,左邊武廟,右邊縣署,左右高起為砂,兩界水繞聚明堂,其主龍之結,確證明矣。
論其來龍行度,起則高而不昂,伏則續連不斷,正合龍形之行步也。紅毛樓系龍之頭首,由東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勢。安平鎮即是龍之珠,龍頭不壓動則水必泛、而珠必滾,是以前人起高樓鎮壓者,得其法也。
總之,不拘何形;於龍止處,以寶塔鎮之者多,則此樓必當修之,以高為妙。其方位在府學之乾亥,宜起高方樓閣。一則以應府學文峰。二則鎖住龍頭,使氣不走洩,靜則神完,士民受蔭。三則龍住珠靜,則安平鎮亦育氣。有此三益,毫無一損,夫復何疑!
第龍神到頭直結,則力量不足,龍身不頓起生峰,不甚為貴,及進城後,始有星神精力,得其純厚之體,局收大水朝迎,此郡富勝於貴也。
自震龍入首,震乃先天離位,惜乎離方之水,行至坤方安平而出,未能到酉向交會。如是,後天到,先天不到,陰陽未得交媾。如夫之有婦,婦情意別向。誠為怒龍,不免斗爭之競。兼之發祖之山,一派劍脊龍,故歷有干戈相戕之患。皆緣山水之應如此。  https://is.gd/BHMVmc


風水世家——台灣風水雙城記 
【島嶼說書人】風水世家——台灣風水雙城記 | 方格子 http://tinyurl.com/y3ed7lcv
談及風水的實踐,你可能會想到上次說過的陽宅風水跟陰宅風水,好像實踐風水要嘛就是翻山越嶺找到風水吉地,要嘛就是風水節目介紹房間要放什麼才能招桃花、床要怎麼擺才不會天天被老闆罵。
可是就像上一篇提到的概念:「風水是一種選址經驗的積累」。可以體現在許多生活的細節之中,你可知道除了陽宅陰宅的分別之外,風水也可以運用在城市規劃之中?清代是用風水觀點進行城市規劃的極盛期,台南、屏東、宜蘭與台北的古城都帶有風水的色彩。在眾多古城中,為你介紹歷史最悠久的台南府城以及台北古城,以帝王官方之姿,看看如何將風水實踐於城市規畫中,Go!
台灣風水格局的建構:「雞籠發祖」與「龍渡滄海」
明清時期閩粵漢人唐山過台灣,來到寶島墾荒開始新生活,很自然地也把風水術數傳入台灣。1683年明鄭降清,台灣納入清朝版圖,為了讓這化外之地歸屬於秋海棠狀的大清帝國,官員編修國家與地方檔案,利用風水觀點合理化台灣與大清帝國本為一體的論述。首位台灣知府蔣毓英修編《臺灣府志》,敘述台灣風水龍脈的樣貌:
「臺灣之山,⋯⋯其形勢則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起二山曰關同、曰白畎者,是臺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台之雞籠山始結一腦。扶輿磅礡,或山谷、或平地,繚繞百餘哩,直抵東北。而諸山頓起,聳出雲霄矣。巃嵯之勢,不可紀極。⋯⋯起伏二千餘里,到郎嬌沙馬磯頭,而山始盡。」
依照傳統風水理論,中國龍脈皆起源於西方的崑崙山,分支成北、中、南三大幹龍,橫貫整個中國版圖,其中南幹經過福建、廣東。
根據《臺灣府志》這段文字中說的是,南幹自福建閩江口的五虎門綿延過海,經過關同(今南竿)與白畎(今東莒)到雞籠山,所以雞籠山是台灣的祖山,台灣山脈發源於此,到最南端沙馬磯頭(今貓鼻頭)而盡,這段論述就被稱為「龍渡滄海」。
在此論述下之,台灣與中國血脈相連,確立了大清帝國統治的正當性。這種說法深植庶民之心,對台灣風水論述造成很大的影響。
開發最早的半月城:台南府城
作為開發最早的地區,清領初期延續荷蘭人、鄭成功的統治區域,以台南作為首府。官方文獻與傳說都有許多從風水觀點出發的詮釋,雖然這些詮釋都是後輩觀察府城格局所寫,無法得知府城的選址或建築是否依風水而定,但依然可以作為府城風水的參考依據,以下將談及府城風水的文獻內容分類,認識台南府城的風水:
地理位置與格局分布:府城龍局
清道光年間,堪輿師閔光中以<台灣府城龍局>一文介紹府城地理位置與格局分布:
「府城龍脈,自馬鞍山發下,平洋二十里,直至東門進城。由卯乙入首,分枝結府學、道、府署等處。主龍直結紅毛樓,震龍兌向,左邊武廟,左邊縣署,左右高起為砂,兩界水繞聚明堂,其主龍之結,確證明矣。論其來龍行度,起則高而不昂,伏則續連不斷,正合龍形之行步也。紅毛樓係龍之頭首,由東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勢。安平鎮即是龍之珠,龍頭不壓棟則水必泛、而珠必滾,是以前人起高樓鎮壓者,得起法也。」
清代官方編纂的地方志對風水的描述會從一地的地理位置介紹,觀察一地的龍、砂、穴、水、向。其中對龍脈追溯得鉅細靡遺,龍脈同樹木有枝有幹,照龍脈的分段分為幹龍與枝龍。每條幹龍從起點到尾端分為老祖山、太祖山(祖山的祖師爺)、祖山(距城遠而高大的山)、少祖山(位於城附近的高山,是通過祖山後近城再度隆起的山),最後才到主山(為於城後方高聳的山,即為玄武),山老會失去生氣,年輕的嫩山才有生氣,因此尋地不可以尋老祖山,在少祖山尋地為佳。
而府城龍脈的太祖山為玉山群峰,在楠梓仙溪及曾文溪兩大河川的導引下,連接至祖山——阿里山山脈的大烏山,龍船山為少祖山,一路把氣帶到主山馬鞍山。龍脈在府城蜿蜒經過七丘,主結(穴)於赤崁樓。赤崁樓為龍頭,安平為龍之珠。這段文字藉由府城的地理位置與格局,指出台南正處龍穴蜿蜒之地,讓統治者長期以此處為行政中心有一個合理的詮釋。
形勢的象徵意涵:半月沉江、龜蛇相抱
府城建立於連接海岸的地方,城區與外圍沙丘中間有內海,城壁包圍的地區沿著海岸形成半月形,《續修臺灣縣志》指「弧其東南北,而弦其西,俯瞰臺江,形家以為半月沉江之勢」。府城形態如「半月沉江」,在風水學上半月能夠明堂聚水,且月無常滿月、有陰晴圓缺,半月代表將趨於滿月,因此是吉兆。
府城又有半月城之稱。Photo Source:走尋鳳凰
此外,《重修台灣縣志》提赤崁城:「亦名台灣城,在安平鎮一鯤身。沙磧孤浮海上,西南一道沙線遙連二鯤身至七鯤身以達府治。灣轉內抱,北與鹿耳門隔港犄角,如龜蛇相會狀。」龜與蛇在古代都被視為吉祥的動物,府城形體如龜蛇相抱,是一靈地佳穴。
上述的「半月沉江」與「龜蛇相抱」是風水學「喝形取象」的結果,採取具象化的方式,將風水吉穴冠上稱謂,將自然分布的山川形勢化為具體的堪輿格局。
案山為重要風水地景:魁斗山
明鄭時期陳永華於府城地區設立孔廟,教育儒家思想,1684年清朝將孔廟改制為台灣府儒學。教育英才的文教機構認為「案山」關係到地靈人傑,對風水案山相當講究,又將案山稱為「文筆砂」。
台灣府儒學以魁斗山為案山,《重修台灣縣志》記載「魁斗山在邑城南。其脈自東南來,至正南陡起三峰,狀若三台星,為府學文廟拱案。」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在台灣府學宮繪圖中,也詳細畫出案山的位置,圖左下方的城門是大南門,旁邊的三峰山為魁斗山,中央山峰正對著孔子廟。如今到台南依然能走訪「全台首學」孔廟以及府城5城門中僅存的大南門(今稱為寧南門),魁斗山則不再一片荒煙蔓草,整建成了五妃廟。
魁斗山為「文明之兆」,文人雅士認為正是與台灣府儒學相對的魁斗山,才讓府城地靈人傑、文風鼎盛,是漢人儒學在府城興起的重要象徵。
台灣府學宮繪圖,圖下方描繪的門是台灣府城的大南門,旁邊的三峰山是學宮的案山「魁斗山」,中央山峰正對孔子廟。Photo Source:取自<重修台灣各建築圖說>
人為彌補風水不足:秀峰塔
若地形有所缺陷,也可以透過興建風水塔,與對面的山形平衡達到彌補的功效。乾隆年間有仕紳認為府城巽位(八卦的東南方)不夠秀麗挺拔,建議興建風水塔。當時的巡台御史楊二酉因而募款在郡學的巽方建秀峰塔(今府前路台灣銀行台南分行的位置),填補風水缺陷,盼府城能文風鼎盛。
秀峰塔。Photo Source:取自《臺灣府志》
清初的渡台禁令限定出入港口為福建廈門與台南鹿耳門對渡,使台南成為全台最繁榮的城市。對於府城的穩定發展,官民將其歸功於風水,認為正是上述的環境格局,成就此處的地靈人傑。
府城漸趨沒落也是風水惹的禍?
無常的是,府城後來的沒落。
道光3年的一場大風雨造成曾文溪改道,挾大量沙河注入台江,鹿耳門港被洪水沖毀;開港通商後安平港日漸泥沙淤積,失去港口功能,經濟活動逐漸轉移到鹿港及艋舺,1884年建台北城後,政治以及經濟中心移到北部。
台南由盛轉衰,坊間流傳許多風水傳說,庶民口耳相傳許多「敗地理」故事,人為或是大自然的反撲,導致台南沒落。
肖蔣敗地理
清乾隆35年(1770年)南部發生黃教起義事件。傳說黃教受一隻有靈性的狗的指引,砍了一支香蕉葉插在山頂上,隨即天地為之震動。中國堪輿專家看到天象有異,預言台灣將出現真主,皇帝害怕地位受到威脅,派人破壞台灣的地理。這個被朝廷派來的人稱「小蔣」,他精通地理,在台南作官期間大興土木,或是施術數破壞風水,是為「敗地理」。
傳說中有一天小蔣登上旗山向東瞭望,看見美濃一帶龍脈如萬馬奔騰自天而下,憂心邊陲之島有這樣的風水,有出皇帝的徵象,但大清皇帝至高無上,一定要「敗地理」才行。因而以玄武箭在旗尾橋斬斷龍爪,將劍埋在美濃。另以黑狗血加三枝銅針埋入地下,隨即地面有烏血汨汨流出,龍脈已遭破壞。
據史料推估,主角小蔣真有其人,清代台南有蔣毓英、蔣允焄與蔣元樞三位蔣姓京官。依照文獻考據時代,推出這人是蔣允焄,因蔣允焄在黃教之亂時代理「台灣道」,參與平定黃教起義事件。
回望歷史,蔣允焄1763年任台灣知府,後在1764年任分巡台灣道。他喜歡建築工事,曾修建南湖書院、風神廟、得安橋等建設,這些建設改善了當時人民的生活,部分建設保留至今,但部分建設是否同時敗了台南的地理風水,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能夠確定的是,這類風水傳說反映當時皇帝對「龍渡滄海」風水觀的矛盾心態:因為龍渡滄海,加上台灣有好風水,遂接納台灣為清帝國的一塊,但同時也害怕台灣會因為好地理出真主,威脅皇帝的地位。
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台北古城
台南的風水是後世詮釋建構,而清朝後來許多城市在建設時期就已導入風水想法,像是恆春縣城、噶瑪蘭廳城以及台北城,以下就介紹台北古城的風水。
台北古城的範圍位於今中華路以東、忠孝西路以南、中山北路以西、愛國西路以北,由台北知府陳星聚、福建巡撫岑毓英以及台北兵備道劉璈所建。1879年陳星聚在大稻埕間畫定台北城的城牆範圍與街道格局,不同於過往城市「先有街市後築城」的慣例,台北城成為台灣唯一格局方正的長方形城池。
台北古城的設置背後隱含兩個不同的風水觀,起初台北城是以北極星做為建城的基準,因而形成方形城池、城開四門、街道為十字形,重要軸線為南北向。後來陳星聚任期內過世、岑毓英來台北不到一年就調回雲貴,台北城建設等台灣事務轉交由劉璈負責。
劉璈對風水學問非常專精,之前有修築恆春古城的實務經驗,他認為正對北極星的規畫將使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另一說是北極星屬帝王之星,為王府省城的格局,台灣這個地方省城不能擁有首都的格局。因而推翻前人的規畫,將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台北盆地龍脈之祖七星山做為倚靠,台北城城座改為東北——西南傾斜,形成「虎踞格局」的偏安之局。
劉璈的修正使建城經費整整多出二萬兩,如今台北城的南北幹道重慶南路指向正北方北極星,東西牆(對應到今天的中山北路與中華路)沒有平行,兩牆向北延伸與七星山相交,中心軸線也指向七星山頂。
台北城古地圖,城中的南北幹道正對北極星,城牆成東北——西南傾斜。Photo Source:取自台北.都市傳說
另外,將台北城的舊城門(西門寶成門、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北城牆與東城牆交界),延伸到日治時期拉長的信義路3個路口,正好形成杓狀的北斗七星。中國天文星相學指出從北斗七星斗杓的方向可以看出一年四季的更迭,認為北斗七星據有掌控萬物生滅的關鍵,有帝王之相,能帶來強大的能量,讓台北興旺。
日本人於1905年決定拆毀全部城牆,改設三線道路,1917年信義路已拉長到現在三段的位置,出現北斗七星的陣式。Photo Source:取自台北.都市傳說
距台北古城百年之後——地標101的風水觀
在台北古城建城的一百多年後,2004年底建了5年的台北101總算完工啟用。做為台北的現代性地標,台北101的設計可說是處處能看見風水的痕跡。
101大樓位於信義路上,接續台北城七星陣的氣勢,獲得興旺的能量。大門開在信義路上,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原理:以四獸山為龍、世貿中心為虎,後靠七星山、紗帽山與大屯山。
原名為「台北國際金融大樓」,在興建的過程中遇到2002年331地震,吊車掉下來造成工安事故,一度勒令停工。7月更名為「台北101大樓」,從易經檢視名稱,台北在八卦中屬於代表北方的「坎」卦,101為離中虛的「離」卦,坎上離下卦名為「水火既濟」: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這個卦象讓台北101大樓能免於意外,順利完成。
台北101建築設計背後的風水意涵
101的建築師李祖原不斷實驗建造具中華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表示中國傳統建築特別講究風水,風水是在不同次序中追求和諧、人與環境空間能對話互動的概念,因而在101大樓的設計中,處處可以看到風水概念的巧思。
台北101的風水概念,大樓上有古錢以及如意。Photo Source:取自旅行誌
台北101以「鼎」為概念,是中國聚寶盆的隱喻,外型主體為8個竹節,8的諧音為「發」,竹節的風水涵義代表商辦大樓能夠節節高升、欣欣向榮。26樓外的古錢則有「制煞克沖」的功用。每8層樓外的如意是吉祥驅邪、財源廣進等好運的意涵。西北方屋頂上有咬錢龜,能夠鎮平安、招攬財氣。
李祖原將風水的意涵化為讓台灣人安心的符碼,他認為讓人安心也是建築的重要功能之一。百年之後,風水在作為選址以及建築依據之餘,多了文化符碼的意義,持續影響當代的建築。
介紹完風水的雙城記,希望讓你在日後分析清朝古城規劃時,多了風水這個不同的觀點。挑選府城以及台北城,前者是否從風水角度建城,文獻已不可考,但官方的文獻對於府城地區的風水有詳細的描述,可見風水對當時城市的重要性;後者則是台灣最後一座風水城,是個寧願花大把銀子也要改善風水的大工程
在距離台北城百餘年後的今天,參觀台北101依舊可以看到無所不在的風水設計,持續影響台灣的建築。


臺灣府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2egc8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