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傳統香火活動有謁祖.過爐.進香.參香.會香.巡香.遶境.添香油...,


史上第一團進香團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當時是為了安全考量所以必須和附近廟宇打個照應,好讓彼此能夠互相幫忙;到了宋朝,進香團風氣漸盛,進香和現在一樣分為散客和團體,進香團稱為「香社」。 https://t.ly/mD2Bj
進香團都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如果你還是「進香」、「刈香」傻傻分不清楚,趕快在新的一年將這些什麼香、什麼香的學起來,否則亂講被別人瞪喔!
進香
下屬對長官或是分靈對祖廟,有點像是回去稟告今年的成績和工作進度。為確保神明的靈威,分靈廟宇需定期回到祖廟增加神明靈性的續航力。
會香
廟與廟之間「平級」的交流,就像是朋友間的互相拜訪,兩廟通常都有較深、較密切的情誼;有時若是主神之間有地位高低爭議的話,也會使用會香一詞。
巡香
近似於上屬對下屬的業務巡察,視察子弟兵所掌管的區域是否風調雨順、人民安樂。
刈香
下屬到祖廟跟上屬求取兵將、或是請求香火,也可稱作「割香」,儀式上也有嚴謹的規定,需準備淨爐,且回程也不能停留,回到廟裡後也有另一套嚴格程序。
但現在因為許多誤用,所以有些使用方法上也沒這麼硬性規定,在某些特殊狀況,反而因為習慣問題而長期使用錯誤字詞。但我們還是要對這些字詞有基本了解,否則真的在重要場合說錯了,就貽笑大方了。https://t.ly/mD2Bj
-------------
「進香團」的存在歷史可追溯至漢朝,可見「進香」這項活動已經存在千年之久了,大家如果還是搞不清楚就太「落後」了喔!但看過《習俗小百科/進香?會香?這些用詞你該搞懂了》這一篇後,你也只算是懂一半而已,但請不要因此氣餒,看完今天這一篇,你就算半個內行人了。  https://t.ly/7zKkB
謁祖
謁祖的「謁」其實就是「拜見」的意思,謁祖常會和上一篇提到的「刈香」一同被提到,謁祖是神明分靈到其他地區廟宇時,經過一段時間後定期回祖廟拜見祖靈,即為「謁祖」。而一般謁祖都會有「刈香割火」的儀式(又稱割香),除了向祖廟求取兵將、提升靈性外,也是向祖廟回報、答謝和聯絡感情。
頭香
頭香應該是大家最熟知的,每年過年時新聞都會轉播一群人擠爆廟宇就為了搶頭香,還曾經看過把廟門擠下來的……這是新年祈福的「搶頭香」;另外一種則是在遶境時會有不同團體的「搶頭香」,就以近幾年最為大眾所知的大甲媽祖遶境,每年在元宵節的筊筶(音ㄍㄠˋ)典禮,會擲筊決定遶境日期,接著就會舉行「搶頭香」儀式。
最早期的「搶頭香」儀式會由鎮瀾宮廟方在牆壁上貼上三張紅紙,分別寫下「頭香」、「貳香」、「參香」,要參加搶頭香的團體也要準備一張紅紙,並在紅紙上寫下「恭迎天上聖母進香回駕」並註明個人或團體名稱,等到搶香儀式開始大家就會往前衝,最後就看是誰先把紅紙貼在紅榜下方就由誰獲得資格。大甲媽祖信徒眾多,參加、報名的團體數每年都在創新高,所以在民國79年(西元1990年)又增加了「贊香」,後有許多廟宇依樣跟進。
頭香、貳香、參香、贊香團體要做什麼?這些團體須提供遶境時陣頭、花車、以及祝壽典禮上的表演等活動排場,而且在排場規模、陣容上,頭香須贏過貳香、貳香再贏過參香,以此類推,而陣頭和表演團體等會由鎮瀾宮在遶境前安排協調,以禮數為重。
頭香、貳香、參香、贊香最重要的是大甲媽祖回鑾途中的接駕重頭戲,在預定的地點接駕參拜,且擁有在媽祖轎內插香的權利,接駕、參拜的順序就依頭香、貳香、參香、贊香而排。大甲媽祖遶境因為參加團體眾多,已不舉辦「搶頭香」儀式了,改以廟方居中協調的方式。但也不是所有的遶境活動都有搶頭香、貳香、參香、贊香的習俗,像是另一個知名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時,頭香就不需用「搶」的,而是輪流(可參考《全台瘋媽祖/秋茂園除了換轎 還要「搶頭香」》一文!)。
參香
參香跟會香是近似的意思,就是一般沒有祖廟、沒有分靈廟之分的「平級」廟宇間恭迎神明的聯誼活動,就像是好朋友之間的串門子。
接天香
又稱「恭接天香」,這個科儀可能大家沒有這麼熟悉,在彰化(尤其是南彰化一帶)較盛行,這是一個歷史背景、時代限制而衍生出的科儀。因為早期台灣和中國來往不便,使得分靈至台灣的神明要回祖廟時只能自己回去,信徒們沒辦法陪同。
神明會先指示信徒祂要回祖廟進香的時間,信徒就必須在宮廟前置辦天台,恭送神明自行回祖廟進香;再依照神明的聖示,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準備陣頭、神轎前往恭迎神明回鑾。
接天香儀式。(圖/翻攝自葉厝甲淸水寺代天府 清水祖師粉專)
接天香儀式。(圖/翻攝自葉厝甲淸水寺代天府 清水祖師粉專)
雖然每個儀式名字都有「香」這個字,但差一個字內容就差了十萬八千里,參加廟會絕對不是只有好玩,要深入了解才會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此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精髓。
資料參考:
中華民國文化部-台灣民間信仰-節慶儀式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朝拜媽祖 https://t.ly/7zKkB
-------------------------------
謁祖.過爐.進香.參香.會香.巡香.遶境名辭】  http://tinyurl.com/y2u5laje
【謁祖】
謁袓就是神明回娘家。
為何要謁祖,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池府千歲的宮廟香火鼎盛,然而有信徒來廟中分靈,請回池府千歲的香火安奉新粧的金身寶像在家中奉敬,分靈在外的池府千歲在自家的宮中也要有濟世香火旺盛,故而要回本靈之處就是謁袓。
謁袓的本意就是分靈在外的神靈原本是袓廟的兵將或將軍,因自身有所修持,受到廟中主神的重用與傳授神通道法,故有信徒前來分靈,就派其前往赴任,一年或數年後回返主廟,呈報在外面的濟世蹟,或有疑難不能解決之事,再由袓廟的主神代表奏明玉帝說明救世的功績。
【過爐】
是指進香活動時,神明和隨行的部將下轎後,會從大門進入,並一一由香爐上方經過,神明入廟或返駕,都必須於天公爐上通過,此恭迎神像過爐的意義,除了有尊敬及吸收旺盛爐火之意,另外還表示虔誠清靜,吸取祖廟香火靈氣,強化神威的意義。民間深信神像經過香爐的火後,可增強其神力,所以一般進香或參香隊伍,在恭迎其神像進入宮內安座或恭迎其神像回鑾時,都必須進行過爐。
【進香】【參香】
「進香」、「參香」意思是相同的。就是平行的相待,並沒有高低之分。
【會香】
平輩或交香廟之間的參拜活動
【巡香】
巡香,奉天旨意代天巡狩,就稱為巡,加個香字,是比較謙卑一點的用法。例如:地方龍頭廟,都會去比較小廟巡香一樣;東巡、南巡、西巡、北巡皆是要天的旨意;通常在宮廟的交陪上,鮮少用到巡香,通常是用進香或是參香。
【進香遶境】
顧名思義就是進香加遶境,但是遶境範圍較大,而且不一定"是管轄範圍內,有可能只是只是在進的路程中經過所舉行的遶境行為,例如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
【謁祖進香】
為分靈廟宇往祖廟參拜的活動,並取香火來以增添神祇的法力,此取香火「刈香」,又稱「割香」,就是對祖廟請求香火,希望祖廟的香火可以加持自己,取香火是添增自己的爐氣。
-----------------------------
進香可說是覲香謁見!若是香火較少的廟向香火較旺的廟宇晉香
刈取香火稱之為「刈香」。長久以來已成民間廟宇的民俗活動
而非正統之道教科儀。
進香 : 一詞據說最早見於明朝于奕正、劉侗合撰的
「帝京景物略」弘仁橋一節,描寫中國女神碧霞元君廟進香的盛
況。明朝張岱的「陶庵夢憶」,清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
對進香活動也都有生動的描述。
在台灣最有名的進香盛地如北港,南鯤鯓.....描寫北港進香,
最有名的詩文,當數道光年間台灣府儒學訓導(教諭?)
劉家謀所寫的竹枝詞。該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
奪顏;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原註云:進香北港天
后者,不下數千人,謂之香腳,往來盜不敢劫;謂劫者,
將遭天譴。同時候台南海東書院山長施瓊芳所寫北港進香詞更有
「北港靈祠冠闔台」句子,更能說出北港媽祖在百餘年前受信徒
崇仰的盛況。
進香禮節與禁忌
進香是屬於宗教的古禮,因此除了一般的齋戒淨身外尚有些許的禮節要注意:
~起馬、落(下)馬
香客在住進香出發前要向自家神明辭別,到了鎮瀾宮再向媽祖稟告巳準備好了,將隨媽祖去進香祈求一路平安,這即是起馬。到了晚上媽祖停駕後再向媽祖稟告巳平安到了某處休息,這是落馬。待媽祖又要起駕了,向媽祖祈求一路平安再次起馬,如是八天,即是起馬、落馬。
~倰轎腳
「倰轎腳」它的原意是信徒有事求媽祖解決,因自己一介凡人無啥貴重之物答謝,發願奉獻金牌,增添媽祖光彩,並以自己的身體當成媽祖登轎的「腳踏椅」是極為隆重的謝禮。如今巳演變成信徒求平安、消災解厄的行為了。
~禁忌
隨著大甲媽祖進香並沒有很嚴苛的禁忌。
參加的人員必須是潔淨之人,既不是守孝之人(喪家),也不能是做月子的婦女。
進香前必須以香末焚燒「淨身」,隨著身物品、車輛必須淨過。
「起馬」以後立即不茹「葷食」開始吃「素」,而且不得進入喪家,也不能走進「月內房」,隨身衣物雜項亦不得被這兩種人觸摸。
第一次參加進香,必須穿著全套新衣進香,表示對各地神明虔誠的禮敬。
為媽祖服務身穿「號褂」的人員,不能擅自將其他衣服加在「號褂」之上,也不能穿「號褂」如廁。沿途戒賭、戒色,吃素期間不得飲酒,也不能亂說不該說的話,務必以最虔誠的心意,隨媽祖去進香。
謁』在動詞是「拜見」的意思
也就是當神靈分靈到其它的地方,一段時間會回祖廟拜見祖靈稱『謁祖』
一般回祖廟謁祖都有割香活動(從祖廟取回香火)用香擔挑回
會香"
會香
雙方廟宇是由同一祖廟分靈出來的
由於雙方輩分相同
故稱會香
進香
是由分靈廟回去祖廟割火
參香
多半是去毫無祖緣關係的廟宇參拜
只停留短暫時間稍作休息
參香
參香則為到了寺廟裏參拜敬神明
進香:古代ㄉ進香只是當純是到廟裡拜拜現在ㄉ進香大概也是依樣有請神明
參香:參香則為到了寺廟裏參拜敬神明,只有人
巡香:類似再巡守在自己ㄉ家鄉一樣跟鄉鎮巡一巡看有沒壞東西
過爐:簡單說就是家裡或宮中有一尊祖廟分出來的神尊要回祖廟
過爐增加神力ㄉ意思  https://is.gd/ZWdxzB
-------------------------------------
會香
會香,即往同一香火來源地的姐妹廟或兄弟廟,與其姐妹神或兄弟神相會,兩廟有較密切的情誼關係,但非母廟與子廟的關係。舉辦這種活動時,常常由地方公廟主辦,但是常常容許外地的人一起參加進香團,以壯聲勢。
如果從很多媽祖進香活動去考察,信徒常解釋說進香是表示媽祖要「轉外家」,好像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作客」一樣,有時因為牽涉到進香媽祖與進香目的地的媽祖之間地位的高低之爭,為了表示兩方媽祖的平等地位,信徒常會說媽祖進香是表示媽祖要「會親」,不說進香而說是會香。譬如民國七十六年媽祖成道一千週年北港朝天宮媽祖舉辦一個全省「遶境」的活動,抵達彰化時,彰化南瑤宮出動陣頭及各媽祖會人員到市郊迎接,但其廟口及陣頭車隊所掛紅聯,都說是「歡迎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蒞臨會香」。
會香的說詞,反映出來媽祖作為女神與漢人社會之女子相似的社會屬性。「轉外家」也充分表現出來傳統漢人社會婚姻的關係是社會關係網絡擴張的憑仗與方式,藉著轉外家可以建立男女雙方家庭的連繫,以媽祖信仰而言,轉外家、會香建立了兩廟之間儀式的網路關係。


進香又稱「刈香」、「割香」,分靈廟宇為確保神明的靈威,都會定期帶著神尊回到祖廟進香,增加神明靈性的續航力。
進香後的香灰怎麼合爐。(圖/翻攝自林園太陽殿-太龍堂粉專)
https://t.ly/BMXmp
回到祖廟後,分靈廟宇負責人員會向祖廟求取兵將、或是請求香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刈香」、「割香」,刈香儀式須遵循相當嚴謹的規定,回程也不能停留,要直接回到分靈廟宇,回到廟裡後更有另一套嚴格程序。
分靈廟宇的香擔內放有一香爐,首先由祖廟負責人員從長明燈取火,並在祖廟香爐內焚燒金紙和疏文,接著再裝取香灰放入分靈廟宇的香爐,共放入三匙,最後再將分靈廟宇的香爐放回香擔內,貼上封條後再趕路回廟宇。刈香是非常重要且謹慎的儀式,各宮廟可能會有自己的規矩和禮節,請尊重祖廟的儀式流程。
返回分靈廟宇後,將香擔裡面的香爐取出,再將祖廟的香灰和分靈廟宇的香灰混合在一起,這就是「合爐」。透過定期的刈香儀式,祖廟的主神可掌控分靈神明的狀況,並適當分派兵將,分靈神明更可藉此增加靈威。(編輯:連宜方)https://t.ly/BMXm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