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 - 吳叡人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53mhu8g


民主黑潮學生聯盟,今天下午號召支持者遊行,前往立委蔡錦隆服務處遞交承諾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6xwsx4v
為了記錄這個台灣歷時最久、影響最深的公民運動,記錄片工會利用網路平台VDemocracy發起-太陽花學運影像紀錄計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65uhqxh
---------------------
由曾連發的海上奇幻漂流談鰻魚經濟救台灣 - 何偉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tinyurl.com/yxkgrjwj
《一嘯漁樂》認識黑潮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54x7by9
---------------------
黑潮文化圈與臺灣。
相較於南島語族分佈範圍的由西向東,臺灣做為黑潮文化圈的一員,則顯現了臺灣的海洋文化進行南北交流的層面。
黑潮屬於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起自菲律賓,穿過台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將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到寒冷的北極海域,並將下層蘊含豐富營養鹽的海水帶到海面,對全球氣候的調節以及臺灣南端的魚獲量有很大的作用。
日本的學者曾提出「黑潮文化圈」的理論,指出由於黑潮的洋流流動,使得台灣、蘭嶼、綠島,甚至琉球群島的八重山群島,共同串起一個相互關聯的海洋文化圈,透過洋流推動的航運與漁業,使得這個文化圈內的島嶼分享著共通的文化傳統。
而臺灣位黑潮南北流動範圍的中央,更成為各個文明之間的交會點。有學者主張,日本的原始文化是透過黑潮,經由台灣至琉球而到日本。舊石器的人類是藉由黑潮以竹筏或獨木舟移居到日本來。而位在黑潮洋流路徑上的綠島和蘭嶼,更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同時臺灣沿海的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都有原本居住在更南方的遠祖,因為生活不易,順著黑潮向北移動而後在台灣定居的傳說。
臺灣原本在南島語族的擴散流動中就扮演重要的地位。而黑潮文化圈的假說,更加強了臺灣做為環太平洋或是太平洋的海洋文化彼此交流的關鍵點的地位。我們可以發現,從遠古以來臺灣就一直在廣闊的海洋中,扮演停留、交會、擴散的中心點的角色。許多不同的族群,帶著自己原本的文化,透過海洋的流動來到臺灣,在台灣生根發芽茁壯之後,又順著洋流向外擴散,由東方擴散到太平洋上的島嶼,向北方則傳佈到琉球、日本等地。
從四方來,到四方去,如此生生不息的流動,成就了臺灣多元開闊的文化樣貌,從古至今,綿延如是。
參考資料來源
http://taiwaneseway.blogspot.tw/2013/07/blog-post.html


綠島 https://goo.gl/maps/qz2FdTjHFmaXEz2J6
蘭嶼 https://goo.gl/maps/z9EEoNnwsuowJLYV8
------------------------
黑潮一詞的由來所指的是海面上一股起源於菲律賓經過台灣東岸直到日本,由南向北的海流。由於水團顏色較一般海水為深呈黑藍色,故名黑潮。
----------------------
黑潮(日語:黒潮/くろしお kuroshio,英語:Kuroshio Current),又稱日本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自菲律賓開始,穿過臺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將來自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往寒冷的北極海域,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黑潮得名於其較其他正常海水的顏色深,這是由於黑潮內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穿透過水的表面後,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回流性魚類一個快速便捷的路徑,向北方前進,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
黑潮流速約為100至200公分每秒(39至79英寸每秒),厚度約在500~1,000公尺(1,600~3,300英尺),寬度約200多公里。於日本四國的潮岬外海測得海水流量達65,000,000立方公尺每秒(2.3×109立方英尺每秒),約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流量之360倍。[1] 黑潮年平均水溫約攝氏24至26 °C(75至79 °F),冬季約為攝氏18至24 °C(64至75 °F),夏季可達攝氏22至30 °C(72至86 °F)。黑潮也較鄰近的黃海高7至10 °C(45至50 °F),冬季更可高出20 °C(68 °F)。 黑潮的主流並非沿著東亞大陸邊緣流動,而是沿著東亞島弧流動,因此,黑潮對島弧的影響也較大陸顯著。[2]然黑潮的支流延伸進入東亞大陸的邊緣海,也對大陸區域造成一定影響。[3][4][5][6]
----------------------------
親潮,或又稱為千島群島洋流,是一股北太平洋亞寒帶的循環洋流(寒流)[1],自北極海逆時鐘方向向南經由白令海流往西北太平洋,在日本東部海域與黑潮會合形成北太平洋洋流。親潮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氣候產生極大的影響,這點在俄國沿太平洋地區的堪察加半島與楚科奇半島的林木線可以觀察到,這兩個地區的林線比內陸的西伯利亞地區還要低緯度十度左右,這是因為寒冷的洋流將其經過地區的氣溫降低到樹木無法生長的程度。
親潮豐富的養分使得其經過的水域成為富裕的漁場。親潮的經過也使得海參崴成為最靠近赤道但在冬季時仍需要破冰船的港口。另外在冰河時期時,降低的海平面造成了白令海峽陸橋,這使得冰河時期的親潮無法到達它今日所能到達的緯度,日本的東北地方與北海道雖然處在東亞地區唯一有足夠降雪量以產生冰河,但是並未像歐洲與北美洲在冰河時期時被冰河大面積的覆蓋,反而只有在高海拔地區才有些許的冰。而這點則解釋了為什麼東亞地區保留了96%上新世的植物,而歐洲卻只有27%。


德國起源
黑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m6rt5b
在德國進行的黑群
繼1977年布羅克多夫核電站的示威遊行後[4][5][6],德國警方在1980年加大使用警力,尤其針對反核人士和盤踞者,黑群戰術隨之興起。漢堡的哈芬斯塔博區和柏林的克羅伊茨貝格區是這個時期黑塊獲得發展的重要地區。這些都是被持不同政見者們佔據的社會空間,這些人更願意創建他們自己的基於共同生活的社會制度和非正統的社區中心。1980年6月,德國警方強行清除了「德蘭德自由共和國」——一個在德蘭德地區戈萊本的反核抗議陣營。警方對5000名和平示威者進行了攻擊,這次事件導致許多的前和平主義者變得願意使用暴力手段。1980年12月期間,柏林市政府展開一輪不斷升級的大規模逮捕行動,隨後整個西德的其他各地政府也紛紛效法。盤踞者們在舊的盤踞地被驅逐後,通過開闢新的盤踞地來進行抵制。隨着盤踞者在弗賴堡遭到大規模逮捕後,德國許多城市舉行了聲援他們的示威遊行。在柏林的一場示威遊行中,15,000至20,000人走上街頭,並摧毀了一個奢侈品購物區,這一天後來被稱為黑色星期五。穿着相同的黑色衣服和面罩的戰術意味着自治主義者們能夠更好地抵抗警察和逃避身份鑑別。德國媒體將其稱為「黑塊」
1986年哈芬斯塔博區遭到警方襲擊擊後,漢堡的盤踞者們動員了起來。10000名示威者走 上街頭,圍繞在一個至少有1500人的黑塊周圍。他們舉着一個寫有「建立革命的雙重權力!」的大橫幅。遊行的最後,黑塊展開巷戰,迫使警方撤退。第二天,漢堡有13家百貨商店被點燃,造成了近1000萬美元的損失。同一年的晚些時候,隨着切爾諾貝爾災難的爆發,激進的反核人士們也使用了黑塊戰術。
1987年5月1日,一場在柏林的克羅伊茨貝格區舉行的和平集會遭到了西德警察的襲擊。[7]由於受到無緣無故的襲擊,成千上萬的人用石頭、瓶子和燃燒瓶還擊了警察。警察不得不從這個位於克羅伊茨貝格區所謂的「SO 36」社區完全撤離數小時,此後暴動者們洗劫了商店和居民,從而成為了著名的暴動。[8]
朗奴·列根1987年6月訪問柏林期間,遭遇到約50000名的示威者抗議他的冷戰政策。這其中就包括了一個3000人的黑塊。兩個月後,警方加強了對哈芬斯塔博區盤踞者們的騷擾。1987年11月,成千上萬的其他自治主義者加入居住,從而壯大了盤踞行動,居民們在街道上設置路障捍衛自己,和警方對峙持續近24小時。在此之後,市政當局將盤踞居住合法化。
Black bloc illustration.
1988年5月1日,激進的左翼團體舉辦了一場穿過柏林克羅伊茨貝格區的「五一」遊行,遊行最後以暴亂收場,情況甚至比前一年更嚴重。警方遭到了鋼珠彈弓、石塊、煙花和燃燒瓶的襲擊。 5月2日,柏林B.Z. 報的頭條就是「貝魯特??不,這是柏林!」。 暴亂最終成為了柏林克羅伊茨貝格區的一個傳統,從那以後每年的5月1日都會重現一次,但是再也沒有頭兩年那麼致命了。[9]1988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柏林召開會議,自治主義者則召開了一場國際性的反資本主義活動家的集會。示威者人數在80,000左右,這一數字大大超過了警察。官員們試圖通過禁止一切示威活動和攻擊公眾集會來維持控制。然而,還是出現了騷亂和高檔購物區被摧毀的事件。[10][11]
21世紀
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的一段時間裏,德國黑塊運動繼續着傳統的暴亂,如柏林克羅伊茨貝格區的「五一 」暴亂,但是強度已逐漸降低。與死灰復燃的德國新納粹主義作鬥爭,成為他們的主要焦點。2007年6月,在第33屆G8峰會期間,「轉折」終於到來了。一個2,000人的黑塊設置路障、點燃汽車,並在羅斯托克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期間襲擊了警方。[12]衝突造成了400名警察和大約500名示威者及活動家受傷。德國聯邦憲法維護廳表示,這次示威前數周的組織活動以及暴亂本身,都可算是德國激進左翼的一場復興。「羅斯托克戰役」後,每年5月1日在柏林的示威活動後,還會進行傳統的「五一暴亂」,從2008年起在漢堡也開始出現,暴亂變得更為激烈,並且在激進左翼團體的示威活動中,自治主義者們使用和暴力對抗警察和政敵的現象也大大增加。[13]
國際發展
北美
在美國,第一次有記錄的採用黑塊戰術是在1988年10月17日華盛頓特區的五角大樓前。超過一千多名示威者呼籲美國政府終止對薩爾瓦多右翼敢死隊的支持,其中就有少量的人組成了黑塊。其他在美國早期使用黑塊的是在1990年的「地球日華爾街行動」和1991年2月的抗議海灣戰爭行動中。[14]這些都是由「愛與憤怒」,一個活躍在紐約的北美無政府主義革命組織發起的。在1999年的反世貿組織示威遊行中,一個黑塊群體給GAP、星巴克、老海軍等西雅圖市中心的零售店造成了財產損失,這時黑塊才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15]他們成為後來的反全球化抗議活動的一個共同特徵。[16]在2010年多倫多的20國集團峰會期間,一場黑塊暴亂毀壞了多家零售店,包括一家銷售城市戶外、美國服飾、阿迪達斯品牌的商店,星巴克以及許多銀行機構。[17][18]
巴西
在2013年6-7月的大規模公眾示威遊行期間,有一群將自己定位為「黑塊」的人開始參加示威活動,他們還尤其佔領了從里約熱內盧州州長塞爾吉奧·卡布拉爾的住所到州政府宮的整條街。[19][20]警方被指責混入運動內部,並時不時地故意煽動對抗。雖然警方否認,但許多人聲稱,視頻錄像顯示一名臥底警察投擲燃燒彈導致一名防暴警察受傷。[21]
英國
一個大約400人的黑塊示威群體參加了2011年倫敦的反削減抗議,在抗議活動中他們攻擊了各種各樣的高端品牌零售店;用記者保羅·梅森的話說,這可能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黑塊集會。梅森說,其中的一部分參與者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無政府主義者,其他人都是些英國學生,因為參與了2010年的英國學生抗議活動而變得激進起來。[22]
埃及
2013年1月25日,埃及革命兩周年紀念日,黑塊出現在了埃及的政治舞台上[23],據報道,他們攻擊各種穆斯林兄弟會總部和政府大樓,切斷了超過8個城市的交通和地鐵線路。[24][25][26][27][28]一群年輕的抗議者,稱自己為「黑塊」,通過阻斷亞歷山大港電車軌道的行為而在埃及革命兩周年紀念這天留下了永久的痕跡。[29][30][31]埃及總檢察長塔拉特·阿卜杜拉下令警察和武裝部隊逮捕任何的黑塊參與者,並且指出這個群體開展「恐怖活動」[32],根據新憲法,政府將其認定為暴力激進的非法組織。[33]
意大利
[icon]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13年2月)
警方滲入
警方和安全部門已經開始使用臥底探員滲透到了黑塊內部。而由於所有參與者都隱瞞自己的身份,想要發覺滲入者是相當困難的。在經過數次示威活動之後,一些指責開始出現了。在2001年熱那亞的G8峰會期間,在諸多對警察的投訴中[34],有人提到一段視頻錄像,錄像中「可以看到一些黑衣人正從抗議遊行隊伍附近的警車裏下來」。[35]2007年8月,魁北克警方承認「他們的警員曾假扮成示威者」。在這些場合中,有些滲入者因為穿着警用鞋子而被真正的示威者發現。[36][37]2003年,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警察部門滲入到一群在港口和平反戰的示威者中。奧克蘭警察隊長霍華德·喬丹說:「不需要什麼特殊技巧就能滲入到這些群體中。我們的兩個警員在加入後一個小時內就被選為領導者。所以說要是從一開始就把人放進去的話,我覺得我們就能夠收集信息,甚至可能指揮他們做一些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情。」[38]
策略
When we smash a window, we aim to destroy the thin veneer of legitimacy that surrounds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 After N30 [30 November], many people will never see a shop window or a hammer the same way again. The potential uses of an entire cityscape have increased a thousand-fold. The number of broken windows pa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number of spells—spells cast by a corporate hegemony to lull us into forgetfulness of all the violence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of all the potential of a society without them. Broken windows can be boarded and eventually replaced, but the shattering of assumptions will hopefully persist for some time to come.
ACME Collective, quoted in Paris (2003)[39]
黑塊戰術可以包括進攻性策略,如巷戰、破壞公司財物、騷亂、未經許可的示威遊行等,但其主要還是由防禦性的戰術構成,如誤導當局、協助被警方逮捕的人逃跑(「不被逮捕」或「脫離逮捕」)、在示威者禁止進入的區域對被催淚瓦斯、橡皮子彈和其他防暴手段傷害到的人實施急救、設置路障、抵制警察,以及進行監獄團結的演習。[40][41][42]黑塊進行破壞的財物往往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常用的目標包括銀行、跟制度相關的機構建築、跨國公司網點、加油站,以及監控攝像頭。[43]
在具體的一場抗議活動中,可能會存在好幾個黑塊,分別擁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和策略。[44] 作為一種臨時性的特別組織,黑塊通常並不要求統一的原則或信仰[44],除了一種堅持——通常是對於激進左翼或自治主義立場的堅持。[43]雖然說一些無政府主義團體也曾呼籲將「聖保羅原則」做為一個可以部署多樣化戰術的框架來使用。有一些激進的右翼團體,像歐洲的「自治民族主義者」[45]或是澳大利亞的「國家無政府主義者」[46],也都採用過「黑塊」的戰術和裝束。
2000年,在西雅圖戰役以及華盛頓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A16抗議幾個月之後,「綠山無政府主義者集體」(根據地在佛蒙特州鄉下)呼籲黑塊行動應該在戰術層面上進行協調,通過街道人員的臨時選舉,民主授權,以作出快速的戰術決策,尤其在對抗國家警察部隊的行動中。這個集體還呼籲黑塊行動要產生一些儲備小組,可以被那些當選的戰術人員派進衝突之中。這些建議被編入了第一版的《戰術公報》小冊子中。這本小冊子在無政府主義圈子內部是頗受爭議的。一些無政府主義者攻擊道,這種方法過於正式而且在結構上接近列寧主義。「綠山無政府主義者集體」反駁道:戰術人員的直接選舉在歷史上是與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的CNT和FAI無政府主義民兵組織一脈相承的。在老牌的無政府主義組織中,原則上同意這種主張的是「路障集體」(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和「哥倫布反種族主義行動」(俄亥俄州) 。「路障集體」在他們的同名出版物中,收入了這本小冊子,並且還寫了他們自己的文章,呼籲在北美的無政府主義運動中,要更加細緻和更有戰鬥性地使用黑塊戰術。2001年7月,「綠山無政府主義者集體」與「哥倫布反種族主義行動」合作,繼續出版《戰術公報》[47] 小冊子的第二版。第二版除其他方面外,還進一步完善了提案建議,指出那種包含了眾多相關團體的大型黑塊,可以通過對每一個相關團體做更細緻的能力(即進攻,防禦,偵察等)分工以及增強被選舉的戰術核心人員的協調能力,從而在戰術複雜性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本小冊子,如同第一版一樣,在無政府主義者之間引起了爭論。這些戰術改革的方面,在2002年波士頓的「人民節」5月5日遊行以及2003年緬因州的圍攻劉易斯頓兵工廠(為了反對一場失敗的新納粹組織的會議)中獲得了一些實地測試的成功。這兩次行動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無政府-共產主義東北聯盟」(綠山無政府主義集體和路障集體的附屬團體)組織的。
-------------------------------------------
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
作者:蘇穩中(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政治組碩士)
無政府主義概念,對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來說,非常地陌生;筆者在本篇文章想扼要介紹無政府主義,以及西方首位無政府主義者普魯東 (Pierre-Joseph Proudhon)
近年來太陽花學運過後左派勢力有復萌的態勢,例如社會民主黨的成立,但是筆者認為,台灣社會仍需要更多有關西方左派的文本以及更深入的認識,然後廣泛討論,或許才能明白甚麼是左派、左派的政治理念是甚麼、從中能得到甚麼啟發。
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簡要介紹無政府主義者普魯東的思想,引領讀者與筆者一起討論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在一般政治意識形態光譜中被歸類為左派的意識形態,無政府主義者認為自由人權、土地與生產物,是人類所共有,它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統治和權威,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
少數擁有權力者藉著制定法律、建立國家,使整個社會產生「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關係,支配者以強權抹煞被支配者的自我,使之成為奴隸,因此無政府主義者其政治訴求是主張消除政府以及社會上或經濟上的任何獨裁統治關係。
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曾有無政治主義者如王詩琅、蔡孝乾、陳崁、楊守愚等,也曾短暫出現無政府主義運動,最有名的例子是1926年12月台灣左翼青年在東京「黑色青年聯盟」成員小澤一的指導下,成立島內最早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台灣黑色青年聯盟」。
其公開名稱經過協議後稱為「台灣無產青年會」。臺灣最早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台灣黑色青年聯盟,想要對抗殖民政府的不公不義,不過該團體在後來1927年2月遭到檢舉而被迫解散
回到本文主題,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是法國互惠共生論經濟學家,首位自稱無政府主義者,其政治學說被視為是無政府互助主義。其名句有:「財產是盜竊!」普魯東的互惠共生學說主要有四點:第一,契約規範維護的公平是最高的法律。第二,無政府狀態是高度完善的政治形式。第三,聯邦契約制的社會形式。第四,以國民銀行實現互助主義。
以契約規範維護的公平是最高的法律
什麼是公平?普魯東做過一個解釋,說公平就是自然感覺到和人互助保證對人格的尊重。他認為,公平既是現實,同時又是觀念。公平是靈魂的力量,是造成社會的首要力量。但是,公平勝過力量,它表示一種關係、均勢,它是一切人類行為不可違背的尺度,社會生活中本來含糊不清和互相矛盾的事實,由於公平而變得能夠明確和一致。
從公平的原則出發,普魯東要推翻一切個別的法律規範,尤其是國家的法律。他說,國家面對著不可勝數的各種利益,必須不停的開動立法機器,於是,法律、條例、命令等像冰雹一樣落在貧苦大眾的頭上。然而,法律有什麼價值?對有權有勢的人來說是蜘蛛網,對貧困的小人物來說是鋼鐵砸不斷的鎖鏈,在政府手中是漁網。
因此,他宣布:「我不承認任何法律,我反對號稱必要的權力想要加強於我的自由意志的任何命令。」在他看來,只有一種法律規範即履行契約規範才有效。所謂契約就是一種協定,根據這種協定,一個人或多個人有義務對其他一個人或多個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
普魯東認為,為了使個人保持自由,使社會維持公平,必須堅持契約觀念作為統治地位的政治觀念,這種必須履行契約的規範,不僅要以公平為基礎,而且要以這樣一個事實為基礎,即共同生活的人們願意在必要的情況下以強制力遵守契約。
所以,這種規範是道德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用契約規範維護的公平是最高的法律。普魯東以公平的名義所推翻的其實並不是法,只不過是個別的法律規範而已
Photo Credit: smlp.co.uk @Flickr CC BY 2.0
無政府狀態是高度完善的政治形式
普魯東為了論證無政府主義思想,分析了王權建立和發展的一般過程。他指出,王權最初是由選舉產生的,當人們開墾了田地並建築城市的時候,各個職位也被私有化了,從而有了世襲的王權。一旦世襲原則擴展到最普通的職位中,就引起了等級的劃分、驕傲和平民地位的低落。在他看來,王權永遠是不合法的。
不管王權以何種形式出現,君主政體也好,寡頭政治也好,民主政治也好,總是一人統治眾人的政治,因而是荒謬的。然而隨著社會的覺醒,國王的權威便逐漸減弱,他只能按照並非他所制定的法律來行事。於是,普魯東得出了一個結論: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對人的權威和這個社會所達到的文化發展程度成反比
自從世界開始以來,人在平等中尋求正義,同樣的,社會則在無政府狀態中尋求秩序。普魯東理想中的無政府狀態,他說得很明白,就是沒有主人、沒有元首,在這種狀態下,自由的契約代替了專制的法律,自願協商代替了國家仲裁,公道和平等的正義代替了鐵面無私和至高無上的司法,理性的倫理代替了啟示的倫理,經濟統一代替了政治集權。
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國王,誰都不是國王,一切內政問題是根據各邦的統計加以解決。立法的權力只屬於那種被系統認可和證明的理智,每位公民都是立法者,但誰也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來代表理智。
普魯東說,無政府狀態不是立憲君主制下那種隸屬於秩序的自由,也不是臨時政府所想要的那種禁閉在秩序中的自由。它是擺脫一切束縛、迷信、偏見、詭辯,冥想和權威的自由;是相互的自由、自己不加限制的自由。
關於第三種社會形式的設想
那麼,社會將如何發展?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普魯東做了歷史的回顧。他指出,人類社會有兩種形式:一是共產制,一是私有制。共產制是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它追求平等和法律。
後來,人們運用智慧和推理的方法了解到,如果平等是社會的必要條件,共產制就是最初的一種奴隸制。於是便產生了私有制,它希望求得獨立性。而私有制由於它的專制性和侵佔行為,很快就表現出是具有壓迫性和反社會性。
可見,這兩種制度目的都是好的,但他們所造成結果卻是壞的。原因在於兩者都排斥一切並各自忽略了社會的兩種因素:共產制反對獨立性和相稱性;私有制則不能使平等和法律得到滿足。相對於這兩種社會形式,普魯東則提出了稱之為自由的第三種社會形式。
他認為,這種社會形式必須建立在四項原則基礎之上。第一,平等。他強調地位的平等,也就是說在於機會的平等,而不在於生活的平等。因為有了公平的機會,勞動者就可以求得美好的生活,毫不侵犯正義和公道;第二,法律。他認為,從對於事實的了解中產生出來的、因而以必要性本身為依據的法律,是永遠不會觸犯獨立性的。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第三,獨立性。在他看來,從才能的差別中產生的個人獨立性或個人理智的自主,可以在法律範圍內毫無危險的存在;第四,相稱性。他斷言,只容許在智慧和情感的範圍內而不許在物質對象的範圍內存在的相稱性,可以被遵守而不致侵犯正義。對自由的涵義,普魯東做了進一步地解釋,他認為自由就是平等,就是無政府狀態,就是無限的多樣性,就是相稱性。
在自由社會中,他主張用聯邦契約制取代國家以及任何集中制的共同體。每個家庭都與自己的鄰居訂立契約,從而組成公社;公社之間再簽訂契約,從而祖成社會團體;團體再以契約結成聯邦。
聯邦制的根本法則是,負責執行契約的當局永遠不能高踞於各個成員之上,也就是說,聯邦的職權在數量上和實際上永遠不能超過公社當局或各邦當局的職權,正如公社和各邦的職權不能超過個人和公民的權益一樣。在這裡,人們按理性的指示,共同遵守天然和社會的法則,於是就將出現一個他所幻想的既無政府又有秩序的社會。
用國民銀行來改造資本主義,實現互助主義
普魯東認為,剝削是由於貨幣出現造成的,而貨幣的出現是君主的理性安排,是國家的執政者特殊意志的結果。因此,他認為產生資本主義剝削的根源不是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貨幣。
貨幣的出現破壞了產品只能與產品交換的規律,使產品由直接交換變成了間接交換,這就出現了專門從事交換活動的商人。他們為了追求貨幣,就隨意提高產品的市場價格,使生產者不能用自己製造某種產品時所付出的價值,從市場上買回等值的產品,於是形成了剝削。
在普魯東看來,要消滅剝削必須從解決貨幣問題入手。於是,他提出了用建立國民銀行,發放無息貸款,來改造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互助制社會的方案。他的國民銀行具有兩種功能:一是向工農業生產者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使他們擺脫高利貸的剝削。二是組織商品的直接交換,消滅間接交換所產生的剝削。
普魯東所謂的直接交換,簡單的說,是透過國民銀行把所有的貿易都組織起來,銀行把從事貿易的人所提供的參加交換的產品,根據其生產費用折算成等值的銀行券,用銀行券代替投入貿易的產品,使他們憑藉銀行券在銀行的媒介作用之下,各自獲得所需要的並與自己的產品完全等值的產品。
這就實現了他的只能用產品來購買產品的公式,從而消除透過貨幣進行間接交換所產生的剝削,使貧窮、奢侈、壓迫、邪惡、犯罪和飢餓一起趨於消失。普魯東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了後來的無政府主義者如俄國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等人,也影響美國無政府主義的發展,後來美國無政府主義成了無政府主義的主流學派,主要的思想家包括了沃倫、斯波納和塔克等人。
一堂台灣人的左派必修課:「無政府主義」並非混亂,而是自由個體互助的和諧社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tinyurl.com/y3l3zccx
----------------------------------------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 - 吳叡人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53mhu8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