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道門-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 - 翼報 (2005.11) http://tinyurl.com/y27aebg9
--------------------------------
天堂之門(浮雕)(Porta del Paradiso)是佛羅倫斯聖若望洗禮堂東面的正門,正處於主教座堂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前方,由雕塑家洛倫佐·吉貝爾蒂雕刻於1452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傑作之一。它的材質是青銅鍍金,根據喬爾喬·瓦薩里的說法,米開朗琪羅第一次看到這浮雕時,將之形容為「巧奪天工」,這也是天堂之門名稱的由來。佛羅倫斯洪水後,原作經修復並於1911年移至附近的主教座堂博物館裡,現在洗禮堂門上的是複製品。
歷史
1424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完成洗禮堂的北門,在威尼斯停留一段時間後,他又獲得完成洗禮堂正門的任務(首先完成的是南門,由安德里亞·皮薩諾製作於1330年到1336年)。雕刻持續了27年之久:直到1452年,70歲的吉貝爾蒂才安裝了第一塊青銅板。
最初預計安裝28塊描繪舊約場景的面板,然而,後來吉貝爾蒂決定只雕刻十塊框架較大的浮雕,內容從創世紀至列王紀,每塊雕版都是先做好蠟模再澆鑄入青銅,最後再鍍金。[1]
在1435年,科西莫·德·美第奇從流亡地返回,他的經歷可與約瑟的故事相比,約瑟被兄弟出賣,但是後來成為他們的救星,並且帶來了繁榮興旺。
Gate of Paradise schema.jpg
主要的場面有:
亞當和夏娃
該隱和亞伯
挪亞
亞伯拉罕
以撒,以掃和雅各
約瑟
摩西
約書亞
大衛
所羅門和示巴女王
--------------------------
半部聖經故事,一座天堂之門|圖文詳解驚世之作
2017-04-05 由 書蟲游世界 發表于資訊
「天堂之門」是佛羅倫斯聖喬瓦尼洗禮堂的東門,正對著聖母百花大教堂。這座洗禮堂比對面的大教堂可要早很多年,公元七世紀就已經建成了,11世紀改建成現在的白色八角形。我們熟悉的許多佛羅倫斯名人都在此接受過洗禮,包括但丁、馬基雅維利等。洗禮堂共有三座門,皮薩諾在十四世紀完成了南門,進入十五世紀後,1401年佛羅倫斯的羊毛商會決定出資贊助重塑洗禮堂的北門,當時以「以撒的獻祭」為題進行了公開的設計競賽,幾經篩選進入決賽的是兩位年輕人:24歲的布魯乃列斯基和23歲的吉伯提。結果出身金匠世家的吉伯提在藝術設計和製作工藝上都更勝一籌。在完成北門後,他又被委託製作了青銅鍍金的東門,這座門如此精美,舉世無雙,總共花了吉伯提27年時間直到1452年才完成。米開朗基羅見到後驚嘆道:「這就是天堂之門啊!」。此門一改之前北門28塊面板的設計,而是採用更大的10塊面板,敘述了舊約中的10個經典故事
左上方開始的第一塊描述的是亞當和夏娃。畫面左下角是上帝創造亞當;中間是上帝創造夏娃;左中表現了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原罪;右邊是他們被逐出伊甸園。
按順序右上方為第二塊,描述的是該隱和亞伯。左上角表現的是他們的父母亞當和夏娃,這也算人類的第一對父母;左中是亞伯在放羊;左下是該隱在趕牛耕地;右上是兩個孩子在獻祭;中間是該隱因為對亞伯所獻祭品更受上帝青睞不滿而殺死了亞伯;右下為該隱在殺死弟弟後遭到上帝詢問。
第三幅描述的是諾亞和他的家庭。上半部是諾亞帶著家人和各種動物離開方舟;右下角是諾亞和他的家人一起獻祭;左下角是諾亞在葡萄園中醉酒後,三個兒子:閃、含、雅弗的不同反應。我們知道,含當時不懂事,看見父親裸體醉倒在葡萄園後大笑起來,還跑去告訴了閃和雅弗,而另兩個兄弟十分懂事,拿來衣服背對著諾亞給父親蓋上。諾亞醒來知道事情原委後大怒,一氣之下趕走了含。
第四幅描繪的是亞伯拉罕的故事。左半邊是他與老婆薩拉在帳篷外遇見三個天使;右下角是亞伯拉罕的僕人在荒野中找水;右上角是亞伯拉罕準備用親生兒子以撒獻祭時被天使攔住。
第五幅描繪的是以掃和雅各。右上角是上帝告訴以撒的老婆瑞貝卡將會生下以掃和雅各;左邊是瑞貝卡生子;中間圓拱下的小人是以掃為獲得雅各的一碗紅豆粥而放棄了自己的長子權;中下是以撒讓以掃去打獵;右中是以掃外出去打獵;右邊圓拱下是瑞貝卡教雅各如何假扮以掃騙取他爸爸以撒的祝福;右下角是老眼昏花的以撒被欺騙後為雅各祝福(讓他做繼承人),而一旁站著看的正是偏心的媽媽瑞貝卡。
第六幅刻畫的是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右上角是約瑟被他的哥哥們扔到井裡後又拉上來賣給路過的商人;右邊是埃及災年時法老聽了約瑟的話將預先存下的糧食拿出來賑災;左下是約瑟的弟弟班傑明被約瑟施計搜出藏在糧袋中的銀杯,哥哥們不再因為他是異母兄弟而集體出面求情;左上是約瑟向兄弟們亮出自己真實身份,原諒了當年賣了自己的哥哥,而與同母弟弟班傑明擁抱在一起。
第七幅描繪的是摩西和律法。左邊的帳篷是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下宿營紅海邊;右上是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賜給他的十誡碑文,半山腰上跟隨摩西的是約書亞;右下是在山下等待的人群。
第八幅講述的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左下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抬著約櫃跨過約旦河;右下是約書亞命令以色列人從約旦河中搬十二塊石頭建祭壇,十二塊石頭代表猶太人的十二個分支;上邊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他們按照上帝的吩咐繞城七圈後大聲呼喊,耶利哥城牆應聲倒塌。
第九幅講的是大衛和哥利亞的故事。左邊是掃羅帶領以色列軍隊;下邊是大衛用石頭擊中巨人哥利亞後割下他的人頭;右下是以色列軍隊擊敗菲利士人;上邊是大衛提著哥利亞的人頭在耶路撒冷城門前慶祝。
第十幅說的是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故事。上方是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宮殿;左中是示巴女王的隊伍遠道而來;正中是示巴女王在聖殿門口受到所羅門的熱情接待;右邊和下邊則是擁擠圍觀的人群。
聖經舊約講的其實就是猶太人的歷史,他們顛沛流離、歷經磨難,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應該說故事到這裡只是講到了猶太人歷史的鼎盛時期。熟悉聖經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後面就該到耶利米的哀歌了,也就是哈巴谷預測到的巴比倫人攻下耶路撒冷並摧毀了第一聖殿。從那時開始,猶太人又陷入了悲慘的境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房龍寫的《聖經的故事》,裡面涵蓋了舊約和新約的全部內容。話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天堂之門」並非原件,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原件已被轉移到旁邊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館,下圖就是我後來進入博物館拍下的「天堂之門」原件。
半部聖經故事,一座天堂之門|圖文詳解驚世之作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yzbd84e
----------------------------------------
兩道門-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 - 翼報 (2005.11) http://tinyurl.com/y27aebg9
在舊金山灣區有兩道仿造歐洲著名的門,那就是“天堂之門”(The Gates of Paradise)和“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天堂之門”是在市中心的聖恩大教堂Grace Cathedral,“地獄之門”在史丹佛大學藝術館的羅丹花園。
在意大利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西側,有一座八邊形的洗禮堂(Baptistery),建於公元七世紀,內部則於1300年重新設計,並且在天花板加上“創世記”和“最後審判”的壁畫。洗禮堂有三座銅門,其中最為人熟識的是東門了。在1403年吉伯特(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憑着“以撒的祭祀”(Sacrifice of Isaac)的鍍金銅與布魯內勒司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和傑寇伯(Jacopo della Quercia 1371-1438)競爭之下獲勝,得了生平第一件重要的委託工作,為佛羅倫斯大教堂的洗禮堂製作第二對青銅門(東門)。吉伯特本是個金屬細工技師,當時他僅二十五歲榮膺重任,這扇東門雕刻到1452年才全部完成,費時二十七年,是一組青銅雕刻,具有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重要特徵,人體描繪逼真,透視的應用。這東門的有十塊根據舊約故事的浮雕銅板,為“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挪亞”,“該隱謀殺弟弟亞伯”,“亞伯拉罕奉獻的以撒”,“摩西領受十戒”,“以掃和雅各”,“耶利哥城毀滅”,“約瑟被賣為奴(The Story of Joseph)”,“大衛”和“所羅門”等,每幅浮雕銅板大小是31.25X31.25英吋,後來米開朗基羅見到此門,嘆為觀止,譽為“天堂之門”。
洗禮堂(Baptistery)    
洗禮堂(Baptistery)平面圖
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
按不同地區顯示細部
  另一道的門就是羅丹的地獄之門了,在1880年八月十六日,法國藝術委員會委託羅丹為巴黎裝飾藝術館,以但丁神曲為題的一道門,最初的設計像吉伯特的天堂之門一樣,由十幅不同主題的浮雕銅板組成。
地獄之門    
1889Eugene Druet 拍攝的地獄之門
鏡中反映羅丹和地獄之門,1889相片
   吉伯特是一位善長金屬浮雕的藝術家,而羅丹雕塑家,在這道門設計演變中,放棄了原訂浮雕銅板的模式,把門分為門頂,門楣,左右門框各左右兩扇門六部分,用立體的雕像群組成。內容也不是神曲的全部,而只着重地獄部分,設計的工作開始第一年,羅丹為內容人物作素描,後來進行雕塑時,他放棄大部分的人物,只採用如Paolo and Francesca,Ugolino and his Children,“冥土幽靈”(The Shades)和“沉思者”( The Thinker),1882年建造了門木架開始塑造。1884年他決定設計大體上完成,於1885年八月二十日下了的訂單開始鑄造,1886年初羅丹在初步的鑑定時不滿意,工作便擱下,只留下用石膏做成的初模
兩道門-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 - 翼報 (2005.11) http://tinyurl.com/y27aebg9
-------------
吉伯第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sculpture-wt/ghiberti/ghiberti.htm
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1378 ~ 1455﹞
  當國際風格在歐洲各地大行其道之時,義大利也受了法國的影響,佛羅倫斯的吉伯第便是代表此種影響的最佳人物。
  1401 年,為了慶祝佛羅倫斯渡過黑死病的災難,富有的商人們決定為洗禮堂建立一扇新的北門,因此舉行藝術史上的第一次競賽中,他以《以撒的祭祀》﹝Sacrifice of Isaac﹞的鍍金銅雕,打敗競爭對手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贏得佛羅倫斯洗禮堂大門設計競賽的冠軍以及北門的製作權。這項比賽結果導致布魯涅內斯基後來獨自去羅馬研究建築,並且使他成為文藝復興建築樣式的開創者。
  吉伯第花了 21 年時間方始完成北門的建造。它是由 28 塊浮雕組成,大部份是按年代順序的聖經故事。當他在建造這扇門的時候,正式文藝復興運動在佛羅倫斯興起的時候,因此洗禮堂的北門就被後人認為是文藝復興開端的標誌。
  北門完成之後,佛羅倫斯的商人對吉伯第的工作十分滿意,立即請他再為洗禮堂建一座面對百花大教堂的東門。於是他又花了 27 年時間,建造了一座被米開朗基羅稱為《天堂之門》﹝Gates of Paradise﹞的曠世傑作。這道東門由 10 塊大型浮雕組成,分別講述聖經舊約中的故事,除了人物栩栩如生,富有動感外,吉伯第對於畫面前後的透視關係十分重視,他很會從有限的空間中製造出具有縱深的景觀。在東門完成之時,最後吉伯第把自己的頭像也放到浮雕週邊的裝飾中,對著景仰的人群,露出滿意的微笑。
--------------------
在聖母百花大教堂西側,是八邊形的洗禮堂(Baptistery),據說建於公元七世紀,內部則於一三00年重新設計,並且在天花板加上《創世紀》和《最後審判》的壁畫。洗禮堂有三座銅門,其中北門在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四0一年,六位藝術家最後進入洗禮堂北門設計的比賽,其中吉柏提(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憑著《以撒的祭祀》﹝Sacrifice of Isaac﹞的鍍金銅雕與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nelleschi)最後成為雙冠軍。但心高氣傲的布魯內萊斯基拒絕和吉柏提合作,拂袖而去,由吉柏提孤軍奮戰。 
吉柏提本是個金屬細工技師,當時他以年僅二十五歲以雙冠軍成績榮膺重任。這扇北門雕刻到一四二O年才全部完成,費時十五年,是一組青銅雕刻,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重要特徵,包括有實際的人體描繪、透視法和描繪的張力。 
北門共分成二十八塊四葉飾嵌板,刻劃基督、四福音和教會神學家的生平事蹟,計有耶穌傳、使徒行傳、長老行狀等,其雕刻技法,據說是學自皮沙諾的「比薩洗禮堂」浮雕,但是卻比皮沙諾的作品更為寫實和自由,雕刻面的隆起度很高,構圖尤其精美,完全脫離了哥特式作風。 
八邊形的洗禮堂有三座銅門,其中北門在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於是吉柏提馬上被委任設計第二組大門,即東門,用以紀念佛羅倫斯逃過一場瘟疫浩劫。這一次雕刻手法比第一扇青銅北門顯得老成,構圖雄大壯麗,藝術氣氛濃厚,在一四五二年揭幕時,被米高哲羅讚不絕口,指其「技藝之精巧真不愧為天國之門的裝飾。」所以如今東門被稱為「天堂之門」(Gates of Paradise)。 
「天堂之門」共有十塊《聖經.舊約》故事的浮雕銅板,左上為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左下為挪亞及其獻祭、右上為該隱謀殺弟弟亞伯、右下為亞伯拉罕以及被當作祭品奉獻的以撒、摩西領受十戒、以掃和雅各、耶利哥城滅亡記、約瑟被賣為奴、及喬托雕像。 
吉柏提以前的雕刻品,都不被人重視。他一生的經歷與才華,都貢獻在這座教堂的兩扇大門上。
-------------------------
只要與金錢有關,就少不了競爭。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也不例外。
沒錯,他們會因為某些工程而合作,但是彼此之間的競爭依舊猛烈。藝術家彼此競爭,而贊助人相互較勁。其中最嚴重的,則是佛羅倫斯與鄰邦之間的比較:包括米蘭、比薩、錫耶那與其他地區。
有時,這些爭鬥會惡化成戰火,不過通常它們都是在戰場之外的領域彼此較勁。義大利的城邦會為了「文化素養最高」的美譽而相互競爭,這是人類史上少數不是以武力或經濟實力掛帥的時代。
事實上,就是像這樣的一場文化競爭觸發了文藝復興。
那時,比薩出現了比佛羅倫斯更加煥美之物,因此佛羅倫斯人便決定要做點什麼來扳回一城。換句話說,文藝復興時期,這個西方文明史上的高潮亮點,這個扭轉了歷史,為人類帶來更現代、更優異的發展成果的重要時期,一開始只是一場世界級的幼稚比賽罷了。
事件發生在 1401 年,那一年佛羅倫斯可不好過。這座城市才剛爆發另一場黑死病,米蘭的軍隊又包圍在城外,大批敵軍距離城牆只有十哩之遙。經濟更是萎靡不振。在這樣的情勢下,你想必會覺得此時最好嚴陣以待,噢,還別忘了要多囤積點罐頭食品。
但佛羅倫斯人並不這麼想,他們認為,這種時候就該投入到偉大的藝術創作當中。也就是,為這城市最重要的教堂,也是它的文化象徵—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洗禮堂,做一組富麗堂皇的青銅浮雕門。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Source: by Mark Smith, via Wikipedia)
為了找到負責這項工程的最佳人選,佛羅倫斯舉辦了一場競賽,並且極詳細地說明了規則。有意角逐的藝術家必須使用青銅,在一個四葉框飾,也就是只有餐墊大小的方形紋框當中,雕出一個聖經場景(亞伯拉罕獻祭兒子以薩)。優勝者將獲得負責洗禮堂大門那報酬豐厚的一紙合約,以及市民的感激與景仰。
請想一想,做出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座城市正處在一種再脆弱不過的境地,病魔纏身、惡敵在外、經濟低迷,然而,它的市民卻決定在這種時候舉辦一場佛羅倫斯選秀大會。這場比賽比的還不是誰能做出最厲害的石弩,或是發明最強效的疫苗,而是一場為了那不實際到了極點的「美」所作的比賽。
這場比賽到最後剩下兩名角逐者:洛倫佐.吉貝爾蒂與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名年輕人除了同樣都年紀輕輕就禿了頭以外,沒有其他一點背景條件是勢均力敵的。布魯內萊斯基的父親是一位有名望的公務員,他自己則是一位專業的金工匠,從他先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勢必能勝任這份工作。另一方面,吉貝爾蒂的家世背景沒有任何政治關係,本人也沒有任何作為藝術家的實際經歷。
想當然獲勝的會是布魯內萊斯基,但結果卻恰恰相反。
評審的意見剛好分成兩派,於是,就像所羅門王一樣,他們提議由這兩個藝術家共同負責這項工程。布魯內萊斯基的反應很可能是史上第一齣高姿態藝術家不肯居就的戲碼,他完全無法接受。若非交由他一人,他可不願意做。
那好吧,評審委員會做出回應,就把工程交到吉貝爾蒂手中。於是掀起了兩人終其一生的相互競爭,而且也促使這兩個人分別創造出世上首見最細緻的藝術與建築物:吉貝爾蒂的〈天堂之門〉和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建築。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較堂洗禮堂的天堂之門,上面的浮雕是青銅鍍金,由吉貝爾蒂創作。(Source: by Sailko, via Wikipedia)
事實上,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處處是對手與世敵。那個時代的兩大巨人,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也看彼此不順眼。
或許這是必然的結果。米開朗基羅,這個足足比達文西小了二十三歲的後起之秀,當時在許多佛羅倫斯人心目中卻是後來居上的優秀藝術家。這突然的情勢變化想必讓達文西不悅。
有一天,他們暗潮洶湧的相互憎惡終於爆發。
那天,當達文西經過天主聖三廣場(Piazza Santa Trinita)時,有群人攔住他,向他請教但丁文中幾個晦澀難解的句子。剛好這時,米開朗基羅經過此地。「米開朗基羅來了,」達文西說:「叫他跟你們解釋吧。」
身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覺得自己是被取笑,因此生氣地回應:「你自己解釋!你這個人,自己做了一個鑄不成銅像的馬匹模型,然後又不得不放棄。真是丟臉!」語畢,他便轉身離開,最後還不忘補了一句:「然後那些愚蠢的米蘭人還對你深信不疑?」—這是在暗諷達文西接下了佛羅倫斯敵對城邦的工作。
米開朗基羅的話確實句句刺骨。
事實上,雖然達文西在現代人心目中幾乎是神一般的天才,但對當時的人來說,他卻集失敗於一身。他曾計畫讓阿諾河改道以用於航運,最後以失敗告終。他的飛行計畫也是一樣。他還花費了無數的時間鑽研數學和幾何學,最後卻一事無成。他的許多工作最後都無法完成,包括佛羅倫斯政府委任的重要工作,也是他本人投入了三年時間創作的畫作:〈安吉亞里戰役〉(The Battle of Anghiari)。
〈安吉亞里戰役〉,此為該畫在 1560 年被摧毀之後,由其他藝術家繪製的複製品,現藏於羅浮宮。(Source: Joconde / Web Gallery of Art / Wikipedia)
這段口角讓我最驚訝的是那狹隘的胸襟,以及其中流洩出的不安。顯然,天才之間小心眼的情結屢見不鮮。例如,哥德就鄙視牛頓,無論是從科學家的角度,或是一般人的身分。同為哲學家的叔本華也不認同黑格爾的作品,認為那不過是「一個故作高深的大騙局,為後世留下用之不竭的笑料。」
天哪,嘴巴真毒。我不確定這些天才偉人尖酸刻薄的狹小心胸讓我對他們的觀感變得更好,還是更差。一方面,這說明了天才原來是多麼像個凡人;另一方面,這又說明了,天才也只不過是像凡人一樣。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最大的一個謎團之一,就是正規教育扮演的角色—或者應該說,是正規教育未能扮演的角色。事實是,佛羅倫斯與其他像波羅納或比薩等城邦不同,它連一間像樣的大學都沒有。這怎麼可能呢?教育不是造就天才的必要元素嗎?
義大利波隆納大學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建立於 1088 年。(Source: by Gaspa, via Flickr / Wikipedia)
讓我們來看看是否真是如此。比爾.蓋茲、史帝夫.賈伯斯、伍迪.艾倫……這些人都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伍迪.艾倫在紐約大學被當掉的課程之一,就是電影製作)。愛因斯坦的博士論文曾被退回兩次。而同樣是物理學家的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甚至沒上過大學。愛迪生從十四歲起就不再去學校(後來是由他母親在家中督導學習。事實上,許多天才都是接受自家教育,或是自學)。
沒錯,天才當中也有響噹噹的模範生,例如居禮夫人或佛洛伊德,但大部分的天才並不是。
在席蒙頓院長針對三百位創意天才所做的研究當中,發現大多數的天才都只完成當時的教育體系的一半。無論更遲退,或是更早退,都不利於天才養成。
換句話說,創意天才確實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但是超過了某個程度之後,更高深的教育並不會促進天才誕生,反而會降低他們出現的機率。
正式教育的削弱效果出現地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早。心理學家已經證實,孩童的創意思考技巧到了以下這個教育階段就會開始停滯不前:小學四年級。
這為我們帶來一個重要的發現。當社會授予的學位數量與科學研究的發表量,在過去五十年來呈現指數般的增長,「真正有創意的成果,出現的機率卻相對來說維持不變。」這是社會學家 J.羅傑斯.荷林渥(J. Rogers Hollingsworth)在《自然》(Nature)期刊中寫下的文字。
我們正身在一片學有專精,或說是一個才華的洪流當中,但是卻沒有出現更多的創意突破。
其中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在前面提到過的—專精化。我們已經把這個世界切分成小之又小的碎塊,於是每個人掌握的知識便只侷限在現代社會劃分出來的每一個小小領域當中。
如果這個時代的天才一定得先掌握了自己專業領域的主要知識,然後才能創造出貢獻,那麼,我只能說:祝他們好運。一個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可以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檢閱前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卻依舊做不出一點成就。
達文西就是個不稱職的學生。他到了中年之際才學會勉強堪用的拉丁文,也就是社會精英與知識分子使用的語言。傳統的智識讓達文西感到不耐,要是他聽到五百多年後心理學家艾德溫.波林(Edwin Boring)說出的話,想必也會欣然認同:
「對於低劣的知識一無所知,才是有益的。」從這個角度看來,缺乏大學教育對佛羅倫斯來說可是好事。這讓這座城市免於受到都市學家彼得.霍爾(Peter Hall)所說的「學校體制的束縛」。
說到這裡,就要再回頭看看布魯內萊斯基。在洗禮堂大門設計比賽結果落空之後,他決定全心投入到自己從未示於眾人的愛好當中:建築學。
布魯內萊斯基和好友多納特羅結伴前往羅馬,去考察當地的古代遺跡。這趟旅程並不輕鬆,而且當時的羅馬可不像現在的羅馬一樣。那時的羅馬比佛羅倫斯小得多,是「一座只有簡陋的小屋與扒手的城市,各種害蟲與狼隻在整個聖彼得區域周遭徘徊肆虐。」作家保羅.沃克(Paul Walker)如此形容。
1490 年的羅馬城。(Source: by Hartmann Schedel, via Wikipedia)
當地人不知道該怎麼理解這兩個凝神望著拱門與廊柱的年輕人。他們於是這麼稱呼他們:「尋寶人。」事實上也沒錯,不過這兩人想挖掘的寶物跟當地人心裡想的有所不同。這兩個好奇的佛羅倫斯人是在尋找古代知識中的寶藏。
布魯內萊斯基煞費苦心地測量了一個個廊柱與拱門,其中萬神廟(Pantheon)尤其令他心醉不已。萬神廟寬達一百一十四英尺,是古代世界裡最大的一座圓頂建築。靈感來了。何不幫家鄉的聖母百花大教堂造一個像這樣的圓形屋頂呢?這座教堂一直沒有屋頂覆蓋,幾百年來暴露在日曬雨淋之下。其他城邦都在議論紛紛,對佛羅倫斯人來說,更是尷尬。
羅馬萬神殿的大圓拱。(Source: by Richjheath, via Wikipedia)
於是,布魯內萊斯基便下定決心要完成這件事。當時的輿論認為,在沒有任何外力支持的情況之下,要建造一個規模如此龐大的穹頂比登天還難,但這些唱衰的聲音只讓他更加決毅,而最後,他便風光地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有一天,我決定親自走訪這赫赫有名的穹頂,親眼看看當時這些爭議究竟從何而來。當我爬上建築物的旋轉階梯,眼前那化腐朽為神奇的天才設計實在令我驚嘆不已。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內部。(Source: Wikipedia)
當時我在腦中思考著布魯內萊斯基與始料未及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我們常常把始料未及的結果往負面想,某些新科技或科學發展會出現始料未及的後果,然後這些惡果會反撲到我們身上。
例如地下鐵車廂裝了空調之後,月臺的溫度可能升高十度之多;醫院裡的患者可能因為住院反而感染病菌;電腦使用者可能患上腕隧道症候群。科學記者愛德華.坦納(Edward Tenner)把這樣的現象稱為「復仇效應」(Revenge effects)。
然而,始料未及定律的結果雖然可能是負面,卻也可能是正面的。有時候,災難也能帶來始料未及的益處;有時候,看似失敗的現狀,可能只是成功尚未到來。
我們都該為布魯內萊斯基沒有贏得教堂大門選拔比賽而心懷感激,因為一帆風順只會使他畫地自限。他很可能會花一輩子來進行那項工程,事實上吉貝爾蒂就是如此。
他也很可能不會到羅馬旅行,更不會建造出那直至今日都是佛羅倫斯著名地標的穹頂。他的穹頂建築不只成為當地地標,還為歐洲和世界各地數不盡的建築師提供了靈感。
數場天才們的文化鬥爭,觸發了佛羅倫斯燦爛的文藝復興!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storystudio.tw/?p=79504


但丁神曲地獄篇:進入此門者當捨去一切希望

2022-04-22_130504Sandro_Botticelli_-_La_Carte_de_l'Enfer2022-04-22_1300322022-04-22_130022

神曲中第一個進入地獄的活人是埃涅阿斯,見地獄第二章-地獄之門地獄之門上的銘文是大有來頭的,因為地獄是早就為路西法的叛變準備好的。而這個銘文就交代了地獄存在的時間:“TO ENTER THE LOST CITY, GO THROUGH ME. THROUGH ME YOU GO TO MEET A SUFFERING UNCEASING AND ETERNAL. YOU WILL BE WITH PEOPLE WHO, THROUGH ME, LOST EVERYTHING.”見地獄第三章中銘文的第一節“lost city”就交代了當時天使叛變的事件,從那時開始地獄就存在了,而裡面的那些靈魂一直就遭受著懲罰直到永恆。這裡連用三個“through me”,暗指了詩人的整個旅程將分為三段,是對整個神曲世界結構的映射。同時也引出了下節的三位一體,並與之相照應。“MY MAKER, MOVED BY JUSTICE, LIVES ABOVE. THROUGH HIM, THE HOLY POWER, I WAS MADE— MADE BY THE HEIGHT OF WISDOM AND FIRST LOVE, WHOSE LAWS ALL THOSE IN HERE ONCE DISOBEYED.”見地獄第三章中銘文的第二節這裡不僅告訴你地獄是誰創造的,還告訴你為什麼創造。地獄的創造者是聖父代表著“holy power”,即絕對的力量,任何反對他的力量也只是他的一部分力量;而“wisdom”就代表了聖子,他將根據法則對所有的罪行進行審判;然後就是“first love”代表著聖靈,他將根據聖子的審判來執行相應的懲罰。這裡不僅道出了上天三位一體的本質,同時又和天堂-人間-地獄的結構呼應起來,天堂的絕對正義,人間所犯的罪,地獄的懲罰。除了這些銘文還告訴了什麼呢?告訴了你就算是地獄也不是誰都可以進的。“FROM NOW ON, EVERY DAY FEELS LIKE YOUR LAST FOREVER. LET THAT BE YOUR GREATEST FEAR.    YOUR FUTURE NOW IS TO REGRET THE PAST. FORGET YOUR HOPES. THEY WERE WHAT BROUGHT YOU HERE.”見地獄第三章中銘文的第三節這裡“they were what brought you here”,告訴你正是你所在人間犯的罪將你帶到了這裡,暗示了有罪必罰,這裡有罪必罰不是簡單的犯了罪會得到懲罰,而是根據你的罪行來給予相應的或相反的懲罰,這裡就引出了但丁地獄中的結構是根據有罪必罰的原則來設置的。而那些什麼都不信,沒有一丁點信仰,既不選擇為惡也不選擇為善的那波該怎麼處置呢?第三章後面就交代了那波人或者天使將呆在地獄之門之外,陷入無窮的黑暗,直到他們作出選擇為止,而唯一的選擇就是進入地獄之門,這裡就暗指不做選擇就是一種選擇,根據但丁的道德觀念,不做出道德選擇的人是最可鄙的,那麼他們也就沒有歸宿,哪怕是萬惡的地獄。同時也就道出了你的道德選擇決定了你在世上存在的意義。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進入此門者將捨去一切希望”,表面上是表達了地獄永恆的狀態,即進入地獄將永遠無法得到救贖,也永遠遭受著有罪必罰的懲處,無窮無盡,當然也就不用抱著希望了。而更深層的意思是說,正是你所相信的選擇將你帶到了這裡,那麼你也應該做好了準備,為你所選擇的希望而放棄一切。可以說第三章開頭地獄之門上的銘文是很有講究的,既是地獄的法則也是整部神曲的濃縮
“由我這裡,直通悲慘之城。由我這裡,直通無盡之苦。由我這裡,直通墮落眾生。聖裁於高天激發造我的君主;造我的大能是神的力量,是無上的智能與眾愛所自出。我永遠不朽;在我之前,萬象未形,只有永恆的事物存在。來者呀,快把一切希望棄揚。”這幾行是刻在地獄之門上的文字,猶如第11章是刻在墳墓之上的文字。開門見山,一再重複,有雷霆萬鈞之勢,彷彿地獄在說話,有“地獄之門常開”的意思。與《埃涅阿斯紀》第六卷“冥冥狄斯,期門日夜常開”主題想通。以上摘自黃國彬先生所譯版本。至於為何說“把一切希望棄揚”,這句話是對進入地獄的鬼魂所說,而並非對但丁所說,按照《神曲》的介紹,但丁應該是第二個進入地獄的活人,第一個是基督。所以說,地獄之門上的話,不可能特意為活人說,況且但丁進如地獄是由上帝授權,最後是要上天堂永享福祉的,不至於喪失希望,所以說這句話確實是對“下地獄”的人說的。下了地獄,經受無盡折磨,自然是喪失了一切希望。
但丁神曲地獄篇:進入此門者當捨去一切希望.求解讀? - 知乎 https://bit.ly/38YpY44
---------------------------------
地獄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共9層。第一層是靈薄獄,生於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禮的古代異教徒,在這裡等候上帝的審判。在其餘8層,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貪色、貪食、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姦、欺詐、背叛),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
地獄之門上的銘刻: 「這裡直通悲慘之城,由我這裡直通無盡之苦,這裡直通墮落眾生. . .我永存不朽,我之前,萬象未形,只有永恆的事物存在,來者啊!快將一切希望揚棄!」(Inferno III 1-9)
地獄過道:騎牆派的亡魂在此受苦受難,他們跟隨著一面永遠無法停止的無主旗幟四處飄蕩,一邊受可怕的牛虻和馬蜂叮蜇。其中包含撒旦叛天使沒有表達鮮明立場的天使。
這時將目光放遠一點,看見大河河畔聚集著無數亡魂,這條河名為阿刻戎河(Acheron),亦名苦難之河、禍川。船伕卡戎(Charon)在此將安葬的亡魂送到對岸的冥府
神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Az0JV
-------------------------------
來者啊,快把一切希望揚棄  https://bit.ly/3k1wXeV
地獄之門全文
意大利文中文
Per me si va ne la città dolente,由我這裡,直通悲慘之城。
per me si va ne l'etterno dolore,由我這裡,直通無盡之苦。
per me si va tra la perduta gente.由我這裡,直通墮落眾生。
Giustizia mosse il mio alto fattore;聖裁於高天激發造我的君主;
fecemi la divina podestate,造我的大能是神的力量,
la somma sapienza e 'l primo amore.是無上的智慧與眾愛所自出。
Dinanzi a me non fuor cose create我永遠不朽;—在我之前,
se non etterne, e io etterno duro.萬象未形,只有永恆的事物存在。
Lasciate ogne speranza, voi ch'intrate來者呀,快把一切希望揚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