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鏡
圓形,弦鈕。凹面環帶一周。主題紋飾以羽狀地紋與主紋組合而成,主紋為五個傾斜的山字左旋排列,中間配五瓣花葉;傾斜的五山之間空隙形成一個五角星。素卷緣。此鏡水銀古,構圖清秀精緻,品相佳。歷來所見,山字鏡以四山為多,圖案變化多樣。五山鏡存世量遠遠少於四山鏡。
----------
鏡版工極為細膩,底紋清晰無比,尺寸較大,惜裂修。其邊緣飾以五瓣葉紋作為等分基點,近緣處有相同五瓣葉紋與基點相對。葉有像徵性的葉莖和葉脈。主題紋飾為五個山字環繞鏡鈕,山字紋飾圍繞鈕座形成了一個五角星形,山字形外框鑲有邊緣沿。五個山字形排列整齊,間距基本相等。空隙處以羽狀紋飾為填充,狹緣上卷,鏡面平坦。此鏡內外環形帶皆拋光處理,版模一流。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照面飾容用器,又叫鑑或照子。遠古時期,人們只能藉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來觀察自己的容貌,後世陶鑑、銅鑑都有盛水鑑容的功用。銅鏡發明後,人們有了專門的照面用具,且攜帶方便。楚人對銅鏡十分喜愛,楚式鏡數量多、製作精細巧贍,紋飾富於變化。山字紋鏡和蟠龍紋鏡是其風格的典型代表。該五山紋銅鏡是迄今所見最大的楚鏡。《孔子家語》曰:“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這些話既對鏡子的用途作了解釋,也對其引申義“鑑古知今”作了說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還記載鄒忌以窺鏡照容一事,規勸齊威王。西漢以後銅鏡用作男女愛情的信物,取“心心相印”之寓意。生前互相贈送,朝夕相伴,死後隨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銅鏡用得太久就會黯淡無光,須常打磨拋光方能照影,故古有以磨鏡為業者。即以一面鏡子為母鏡,將待磨的舊鏡在母鏡上盡力摩擦以恢復其舊有的光度。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磨鏡篇》記載了磨鏡的過程:“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門前負局人,為我一磨拂。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南嶽還有著名的景點磨鏡台,因唐代名僧懷讓與江西馬祖道一磨鏡鬥法而聞名。 [1] 
--------------
此銅鏡品相完好,包漿細膩,鏡面光可照人,年代久遠。五山鏡是銅鏡收藏的代表器物,是收藏中的佳品。中國鑄造銅鏡有著4000多年曆史,但上古之鏡出土極少,一直到春秋時代都不多見。當中國銅鏡的歷史翻到戰國這一頁的時候,人民驚異地發現,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後,銅鏡變得如此絢麗多彩、種類繁多。這面五山紋鏡便是例證。而且銅鏡的形制、紋飾也規範化。紋飾有幾何紋、動物紋、蛟龍紋、卷雲紋、花葉紋、連弧紋、菱形紋等。山字紋是戰國銅鏡中常見的紋飾,最主要流行於楚地,考古上稱其為“楚式鏡”,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鏡之分。其中以四山鏡居多,三山、六山甚為少見。五山鏡也是“偶見”。目前,五山紋“楚式鏡”安徽也只有這一件,湖南省也僅有兩件。國之珍寶,當之無愧。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照面飾容用器,又叫鑑或照子。遠古時期,人們只能藉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來觀察自己的容貌,後世陶鑑、銅鑑都有盛水鑑容的功用。銅鏡發明後, 傳為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對鏡梳妝場景
傳為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對鏡梳妝場景圖冊
 人們有 五山紋銅鏡
五山紋銅鏡圖冊
 了專門的照面用具,且攜帶方便。楚人對銅鏡十分喜愛,楚式鏡數量多、製作精細巧贍,紋飾富於變化。山字紋鏡和蟠龍紋鏡是其風格的典型代表。該五山紋銅鏡是迄今所見最大的楚鏡。《孔子家語》曰:“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這些話既對鏡子的用途作了解釋,也對其引申義“鑑古知今”作了說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還記載鄒忌以窺鏡照容一事,規勸齊威王西漢以後銅鏡用作男女愛情的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贈送,朝夕相伴,死後隨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銅鏡用得太久就會黯淡無光,須常打磨拋光方能照影,故古有以磨鏡為業者。即以一面鏡子為母鏡,將待磨的舊鏡在母鏡上盡力摩擦以恢復其舊有的光度。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磨鏡篇》記載了磨鏡的過程:“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門前負局人,為我一磨拂。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南嶽還有著名的景點磨鏡台,因唐代名僧懷讓與江西馬祖道一磨鏡鬥法而聞名。
----------------
五山銅鏡賞析!
五山銅鏡 直徑:16.7cm 厚:6.6cm 重:420g(66萬)
這面五山紋銅鏡,外圍一周凹面形環帶;紋飾由地紋與主紋組合而成,地紋為羽狀紋。在地紋之上,於凹面圈帶外,均勻地向外伸出五片葉紋,葉脈清晰,葉面中部又托出一連弧曲線。主紋為五個傾斜的山字紋,山字繞鈕作左旋排列,各山字一邊的延長線與另一山字的底邊相接,形成了一個圍繞鈕座的不規則的五角星形,五片葉紋正好對着五星的內角,山字中間豎線頂端斜切邊緣的弦紋圈。全鏡溙古油光發亮,鏡紋及邊棱佈滿黃斑綠銹,格外可心宜人。
正應專家所云:「黑溙古以戰國兩漢者美,綠溙古以六朝至唐代為佳,水銀古則漢唐皆良。」鄧州古稱「穰」。春秋·楚文王十二年(前678),羋熊貲滅鄧,鄧國遂歸楚。楚有別都十一,穰為其一。」楚懷王十七年(前312)韓國襲楚,奪穰邑,穰屬韓。」《史記·蘇秦列傳》:蘇秦以「六國合縱拒秦」遊說韓宣惠王」韓東有宛(今南陽市)、穰,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卒之劍出於鄧師、宛馮。」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93),秦齊爭霸,秦楚盟會於穰。鄧州戰國墓出土「五山楚式鏡」不足為奇。沈從文《銅鏡史話》:「因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同類鏡子格外多,才知道它是楚國的產物,叫作『楚式鏡』比較正確。」
秋戰國是我國古代銅鏡技術的勃興期,鑄錢業、鑄鏡業、鑄劍業,以及鏤、鑲、錯、鎏等金屬工藝都獲得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鑄鏡業和鑄劍業,人們把商、周以來獲得的青銅鑄造加工多種技能傾注其中,致使製作技術、圖案裝飾達到了先進水平。
流行於戰國的銅鏡有許多種,從紋飾類型上看,最為流行且比較重要的當屬山字鏡和蟠螭紋鏡。「山字鏡」通常以紋飾中的「山」字數量命名。如三山鏡、四山鏡、五山鏡、六山鏡,其中四山鏡常見、五山鏡較少,三山鏡和六山鏡最為罕見。關於山字紋的含意,有學者認為,這是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也有人認為,秦漢至今的山字,幾乎沒有變化,山在古代象徵不動、安靜、養物等,如同現代寓意福、壽、喜字一樣,含有吉祥之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x9z98v.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