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倉院珍藏一千年,黃金琉璃十二瓣菱花鏡


日本正倉院珍藏一千年,黃金琉璃十二瓣菱花鏡
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東大寺內。建於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是用來保管寺院和政府財產的倉庫。雖然全部為木質建築,由於其獨特的校倉建築,完好地保存了一千多年。現在由內閣府宮內廳管理。
正倉院收藏有建立東大寺的聖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使用過的服飾、家具、樂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樣的寶物,總數約達9000件之多。其中也包括從唐代中國、新羅等地運來的各種精品,甚至還有從波斯而來的文物,例如由薩珊王朝波斯製造的漆胡瓶,白瑠璃碗等等。所以正倉院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終點
正倉院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古都奈良的文化財」之一部分。每年秋天,奈良國立博物館會舉行正倉院展,向世人展示部分古代寶物
正倉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6x3s4qm
----------------
我們的大唐帝國,在日本正倉院留下了美得不可方物的皇家寶藏!
2018-01-23 由 歷史紳士 發表于收藏
日本正倉院,即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日本正倉院收藏有服飾、家具、樂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樣的寶物,總數約達9000件之多。日本正倉院中的寶物一半以上來自中國、朝鮮等國,最遠有來自波斯的寶物。有一種說法甚至認為,「正倉院是絲綢之路的終點」。
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市東大寺大佛殿西北,是日本在八世紀中葉所建的一所珍藏皇家寶物的倉庫。從外觀看,只是一座樸素無飾的木倉,然而,其所藏的珍寶令人刮目相看:正倉院總共收藏文物九千餘件,其中有四百多件是盛唐時期從中國漂洋過海到達日本的藝術珍品,即便是日本本土的藏品,也帶有濃郁的唐代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倉院是一座盛唐風物的藝術寶庫。民國時期的古典文學研究家傅芸子先生,上世紀30年代赴日講學,在考察了正倉院後,他寫下了《正倉院考古記》一書,他在書中說:「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下面讓我們來一窺究竟:
這是目前唯一存世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局部)
至於正倉院的文物為什麼能保存下來,一般介紹是三個原因:
1.受制度限制,寶物不能隨意開封,一直處於嚴密的保護狀態。
2.寶庫處在一個稍高的地方,地板離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濕氣侵蝕和蟲害。這就是其著名的溫度調控系統,把四季氣候和天氣轉變對收藏所致的影響減至最小。
3.寶物收藏在柜子里,避免了陽光照射和空氣污染。在這樣的環境下,極度脆弱、在其他環境下難以久藏的材質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
日本正倉院:珍藏3千餘件中國唐代國寶,其中2件寶刀連中國也沒有
2018-05-07 由 鑒史春秋 發表于收藏
建於8世紀中後期的日本正倉院,地址是位於日本奈良市。正倉院被世界所熟知,非常有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該院有大量珍貴的文物保存,其中就有很多文物是從我國古代和亞洲流傳過去的。當然,今天要說的是該院收藏的大量唐代的文物,很多被日本列為國寶。
日本正倉院珍藏3千餘件中國唐代國寶,其中2件寶刀連中國也沒有。其中,這裡邊有精緻的唐代箜篌等,這些收藏的文物都是皇室重要的寶藏。當然,這些文物不是當初日本從中國搶來的,很多的文物都是由古時候日本的遣唐使,從古代唐朝傳進日本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當時唐代的先進技術和文化。
其中,在該院珍藏的唐代文物中,有2件藏品非常出名,那就是唐橫刀。這兩把唐橫刀,都是真品不是仿製出來的。我們都知道,用鐵製成的刀劍,非常容易受到腐蝕,很難保存的完整。所以日本的這兩把唐刀,特別出名。而且我國國內還不曾見到,保存的尚為完整的唐刀。這就讓該院收藏的唐刀,顯得更加寶貴了。
這兩把知名的唐刀,叫什麼名字呢?原來,這兩把唐刀,其中一把叫做金銀鈿裝唐大刀,另外一把叫做水龍劍。它們的製作非常精緻,而且保存的相對也最為完整。
金銀鈿裝唐大刀,有刀有鞘,而且都非常華美。整個刀身長為99公分左右,刀柄處長為18公分,那麼刀身的長度為78公分。當然其中的刀鞘長度為81公分。整個刀柄與刀身之間都有護手,不過區別與日本刀,唐刀的作用是用於刺殺,護手的作用也是為了手滑誤傷自己設定的。
水龍劍,其實這是一把刀並不是劍。水龍劍是日本聖武天皇的佩刀,之所以稱之為劍,是因為在日本用劍的人地位更為尊貴,並且有的時候日本是刀和劍不分的。水龍劍的刀身長度為62公分左右,全長是80公分左右,它的刀刃是比較厚的,並且整體向刀刃方向稍微彎曲,有一定弧度的內發的樣式。水龍劍尊貴無比,這也難怪會被正倉院特別保存了。
就是這樣的兩把唐刀,被正倉院保存的十分完好,真是不容易。加上日本本身對文物寶藏的重視,讓這些寶貝顯得格外珍貴。而且再國內,有許多現代的造劍商,他們用現代工藝去打造一些可以珍藏的珍品,其中就是以這兩把唐刀為模板的。畢竟,傳世的國寶並不是很多,特別是這種完好精美的唐刀,是少之又少。當我們用心欣賞的時候,更多的也為這些保存文物的工作者叫好
------------------
日本正倉院,即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日本正倉院收藏有服飾、家具、樂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樣的寶物,總數約達9000件之多。
日本正倉院中的寶物一半以上來自中國、朝鮮等國,最遠有來自波斯的寶物。有一種說法甚至認為,“正倉院是絲綢之路的終點”。
日本正倉院收藏有服飾、家具、樂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樣的寶物,總數約達9000件之多,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朝鮮等國,最遠有來自波斯的寶物。有一種說法甚至認為,“正倉院是絲綢之路的終點”。
文化價值
“絲綢之路的終點”
正倉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發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奈良的歷史遺跡”的一部分。它始建於8世紀後半葉,位於奈良市東大寺大佛殿西北面。
在奈良和平安時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廳及寺院裡,都會專門設置一個放置重要物品的倉庫,稱為“正倉”。幾個正倉集中在一起被稱為“正倉院”。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正倉踪跡全無,唯有東大寺正倉院內的正倉一棟還保留著原貌,這就是正倉院寶庫。
正倉院的陳列物是以聖武天皇的遺物為基礎構成的。聖武天皇於篤信佛教,他去世後,他的皇后光明皇太后將他遺愛之物分批呈獻給東大寺盧舍那佛。這些呈獻物收藏在東大寺的倉庫,是為正倉院。到明治時代,整個正倉院連同寶物劃歸皇室專有,脫離東大寺,直接由宮內廳管理。
現存的正倉院全部為木構建築,不用柱子,而是將三角形木材搭成“#”形並不斷疊加而成。這裡的收藏品數量大,種類多。目前,正倉院光是經過整理的文物就多達9000件,包含生活用品、書卷、文具、樂器、祭祀用品和武器等。
正倉院寶物很多都標有明確的使用年代和由來,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這裡的寶物多為傳世品而不是發掘品,因此保留著原有的品質和風貌。
它們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為唐代傳入日本的中華精緻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正倉院的收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紀主要文化圈的特點,即以中華文化為主,包括印度、伊朗甚至希臘、羅馬、埃及等國文化。有一種說法甚至認為,“正倉院是絲綢之路的終點”。(來源:新浪網)
完好的唐朝藝術寶庫
正倉院的寶物為何仍保持著良好的狀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由於受制度限制,寶物不能隨意開封,一直處於嚴密的保護狀態。同時,寶庫處在一個稍高的地方,地板離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濕氣侵蝕和蟲害。這就是其著名的溫度調控系統,把四季氣候和天氣轉變對收藏所致的影響減至最小。寶物收藏在櫃子裡,避免了陽光照射和空氣污染。在這樣的環境下,極度脆弱、在其他環境下難以久藏的材質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此外,寶物入庫的時候有一個《獻物賬》,所謂“獻物”,就是貢獻出來的物品。《獻物賬》就是獻物的清單。可見唐代的中國和日本都有非常嚴格的製度,入庫都寫單子。這份單子對後人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實物本身。
唐朝時期中國國力鼎盛,受到鄰國日本的追捧。遣唐使不僅給日本帶去了唐朝先進的製度和理念,把盛唐的文化傳承到了東瀛,也帶回了大量的藝術品,把典雅細緻的皇室品位帶給了當時的日本天皇。
奈良時期,聖武天皇在奈良興建東大寺,以迎接揚州高僧鑑真前來日本。正倉院可以說是迄今保留得最全面、最豐富、最有價值的唐朝藝術品的寶庫。有人說,現在要看真正的唐朝建築,必須到日本奈良。今天能夠看到的唐朝最準確、沒有走樣的文物,也往往是在正倉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許青松說,正倉院每年秋季開放時,只拿出其中的70件來展示。參觀者看到正倉院寶物的機會非常珍貴。
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曾舉辦過一個日本文物精品展。當時,曾展出來自正倉院的十件精品文物,雖然基本是複製品,但有些明治時期的複製文物同樣極珍貴。
從正倉院的寶物可以清晰看出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如正倉院中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琵琶紋飾中繪有一個騎在駱駝上的樂手,周圍是一些沙漠植物。有人認為,此畫展示了絲路或中國西北風光。
還有一個例子是橫刀。橫刀是中國唐代非常盛行的一種刀具。既是武器,也是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刀具。當年中日往來交流頻繁,很多中國人到日本生活,據推測,這種刀就是當時由這些人帶去日本的。(來源:新浪網)
---------------
位於東大寺內的正倉院曾經是個寶物庫。據說756年天皇逝世後,皇后為了將天皇的寶物獻給東大寺的大佛,才建起了用於收藏的正倉院。寶物中不僅有日本的,還有印度和中國等運來的珍品,被譽為「絲綢之路的終點」。現在貴重品都放置在附近新建的寶物庫管理,正倉院則面向公眾開放。IKIDANE NIPPON(粹日本)-日本旅遊達人手記 http://tinyurl.com/y5dv75cg
-------------------
為什麼日本正倉院最好地保存了唐朝文物?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6-02-10 21:36:42)轉載▼
標籤: 日本文化 中國文化    分類: 日本文化
為什麼日本正倉院最好地保存了唐朝文物?
去年11 月,女兒微信我:今天去看正倉院的唐朝琵琶,人特別多。幾天后,微信朋友圈有介紹這次展覽的文章,大意是,正是日本保存了唐朝文物,夢迴唐朝,云云。所說的琵琶,是目前唯一存世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儘管正倉院每年一次的秋展都會拿出一些唐朝文物,但這件琵琶是首次亮相。
為什麼日本正倉院最好地保存了唐朝文物?
剛好,我在10 月份參觀了北京故宮90 週年特展的下期,代表展品是唐朝馮承素摹本《蘭亭序》。據說王羲之《蘭亭序》被唐太宗帶進墳墓,之前有許多摹本,馮承素的最好,於是它成為祖師爺的代用品。不過,雖然與正倉院的唐朝文物一樣都不是出土文物,但馮承素摹本的真偽性是存在質疑的,不像正倉院的文物流傳有序得那麼無可置疑。
就中國古代文化而言,日本這個學生在許多方面比老師的孩子學得好,也更多地保存了老師的東西。這主要是因為:島國日本與大陸之間的適度距離,使日本人有充足的時間,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消化來自於中國的文物;而中國卻總是由於遭受異族的侵擾和侵占,自己原有的文化不時中斷或者變形。於是這種邊緣性反而使日本有了一定的“文化優勢”,“邊緣”保存了“中心”更多的文化元素。
比如,一些在中國已經失傳的古籍在日本有存本,並且在古代就有中國人主動向日本訪尋逸書。北宋歐陽修說:“徐福行時經未焚,逸書百篇今尤存,……先王大典藏夷貊,滄海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清乾隆時編《四庫全書》,也有在中國失傳而重新從日本傳入的書。一百多年前,許多到日本的中國人和歐美人都談到:日本是東方文化的寶庫
至於正倉院的文物為什麼能保存下來,一般介紹是三個原因(上網搜“正倉院”即可):
    1 .受制度限制,寶物不能隨意開封,一直處於嚴密的保護狀態。
       2 .寶庫處在一個稍高的地方,地板離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濕氣侵蝕和蟲害。這就是其著名的溫度調控系統,把四季氣候和天氣轉變對收藏所致的影響減至最小。
       3 .寶物收藏在櫃子裡,避免了陽光照射和空氣污染。在這樣的環境下,極度脆弱、在其他環境下難以久藏的材質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這些都是內部管理方法,我補充分析一下背景原因。正倉院得以保存,一是因為日本特有的天皇制度,二是靠運氣。
先說運氣。正倉院原本是大東寺的倉庫,因為是木造建築,所以最怕火。在1180 年和1567 年兩次大戰亂中,據說包括大佛殿在內的大東寺大部分建築被燒毀,正倉院在寺院西北處,隨著火勢蔓延,突然風向變成西北風,正倉院免於火災。真是神風,日本人崇拜“神風”。
正倉院之所以能稱得起“絲綢之路的終點”,是因為在它保存的九千多件文物中,一半以上是來自中國、朝鮮等地區,最遠來自波斯;而且內容包括生活用品、書卷、文具、樂器、祭祀用品和武器等各個方面。
這些稀世珍品最初都是天皇和貴族以及高僧擁有。隨著佛教興起,天皇和貴族的隨葬品越來越少,甚至隨佛教喪葬辦法火化的也有。於是,他們的遺物往往放在寺院供奉。
聖武天皇(701 -756 )一生多災多難,於是篤信佛教。駕崩後,皇后把他的日常用品及珍藏物品交東大寺保管,東大寺把這批遺物收入正倉院。之後,東大寺把許多儀式上使用過的各種物品及信徒捐獻物等,也收入正倉院。但在製度上,正倉院的物品歸天皇家所有,由大東寺負責保管,任何人要接觸物品必須經天皇家(朝廷)批准
估計這與中國皇宮裡保管寶物的製度差不多,是作為皇家專有之物,未經允許不能觸碰。但中國的問題是一旦遇到大的戰亂甚至改朝換代,皇帝的命都難保,何況身外之物?日本的特點卻是,天皇不像中國皇帝那麼有實權、有實力,因此,就可能在改朝換代時不會被滅族,更何況Ta 還有無法替代的政治文化功能。
日本自七世紀中葉大化改新,學習中國建立皇權專制制度,之後磕磕絆絆地到八世紀末,實權逐漸被外戚集團掌握,挾天子令諸侯。居然這種局面被制度化,使天皇徹底告別了“皇帝”。之後武士政權崛起,形成二元政治:武士掌握實權,天皇是形式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直到德川幕府時代,將軍的實權空前,把天皇的權力製度性地限定為“以學問為第一”(1615 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保留年號由天皇命名的傳統。至此,都沒幹秦滅六國之時滅了周天子那樣的事。
為什麼會保留天皇家呢?主要原因有三。一,統治者之間的親緣關係:因為日本沒有外族入主,無論是外戚還是崛起的武士將軍,除了梟雄豐臣秀吉平民出身隨母親改嫁入下級武士家,他們要么是天皇家的親家,要么是天皇的旁系子孫。二,源遠流長的血統秩序:日本古代崇信神道,非常注重血統等級,血統靠姓氏識別,於是貴族有姓氏,百姓無姓氏,姓氏為血統最高的天皇所賜,與天皇家有血統關係是提高門第的主要辦法。三,一種協調社會矛盾的裝置:地方自治是日本古代傳統,協調各藩國關係時天皇可以成為有用的道具,令諸侯以挾天子為好。即使德川家康實權空前,在他考慮廢除天皇時,也擔心藩國造反。
回頭看正倉院。由於天皇始終沒有失去其至高的文化象徵作用,正倉院又作為天皇“學問”的一部分,於是凡成大事者都不會侵害它。至於文物損失的其他人為因素,對付毛賊,大東寺如古代莊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還有就是監守自盜,據說自1093 年起發生過四次。但造成寶物丟失最嚴重的事件還是這兩類:一、764 年發生藤原仲麻呂之亂,許多武器從正倉院取走未還,但這類事以後幾乎沒有發生;二、歷代天皇從正倉院借覽寶物,有個別天皇未還,如820 年嵯峨天皇借覽《大小王真跡》《王羲之書法》等未還。其他形式的寶物丟失現象幾乎沒有。
 為什麼日本正倉院最好地保存了唐朝文物?
最有趣的,是正倉院一個名為“蘭奢待”的沉香木的故事。日本不產沉香,這塊沉香木產自東南亞,經中國傳到日本。沉香長156cm ,重11.6kg ,是日本最大的香木,號稱天下第一名香。歷代統治者,即使沉香迷,也沒人把它整個竊為己有,只是如足利義滿、足利義教、足利義政、土岐賴武、織田信長、明治天皇等新貴和舊貴,切一小塊留用。並且,留下字據,如“足利義政拜賜之處”“織田信長拜賜之處”“明治十年依敕切之”等。據說對這塊沉香木用科技手段檢查後,發現五十多處切痕,大多數不知何人所為。但這畢竟無傷整體,有如正倉院經歷各種戰亂和改朝換代後,絕大部分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後,正倉院進入近代博物館體制管理,經隸屬政府至宮內廳,文物修復和展出是主要工作。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的空襲選擇性很強,古都奈良屬於文化保護範圍。正倉院進入新時代。
總之,正倉院代表天皇作為文化象徵的一部分。實權派可以藉名,但不能全部奪取,更不會毀壞
------------------
日本正倉院寶物秘不示人 一年展一次 今年有10件寶物屬首展
2017/10/18 來源:佛教世界網
日本正倉院「第69回正倉院展」將於10月28日——11月13日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展出北倉10件,中倉25件,南倉20件,聖語藏3件,共計58件寶物。其中有10件寶物屬於首次展出。
日本正倉院即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位於大佛殿西北面,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
正倉院正倉
「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這是著有《正倉院考古記》的中國學者傅芸子由衷的感嘆。其口中的正倉院收藏有寶物9000餘件,多數為中國盛唐時期傳承至日本的文物。幾百年來,除少數達官貴胄,正倉院寶物一直秘不示人,直至1946年始,開啟了一年一度的秋季寶物展,擇其中少許文物,每年輪換著公開展出。
58件寶物10件首次展出
本年度正倉院展值得關注的展品有日本聖武天皇生前珍愛的御物「羊木臈纈屛風」、「玉尺八」、「槃龍背八角鏡」;失傳已久的古樂器——「漆槽箜篌」,「綠琉璃十二曲長杯」、「碧地金銀繪箱」、「最勝王経帙」、「金銅水瓶」等,以獻給佛陀、菩薩的供品與腰帶佩飾等裝飾物為特色。
《羊木臈纈屛風》其中,來自北倉的《羊木臈纈屛風》是聖武天皇((701——756)珍愛的私人物品,被視為奈良時期歐亞文化同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屏風上一隻卷角公羊站立在樹下顯示出了強烈的波斯設計風格,但研究已經確認該屏風材料系日本本土製造,反映了天平時代日本對西域文化的吸收。「漆槽箜篌」是失傳已久的古樂器,箜篌最早起源於兩河流域,通過西域傳入中國、朝鮮與日本。還有起源於中國的「綠琉璃十二曲長杯」,充滿異域情調的「金銅水瓶」均在展陳之列。
綠琉璃十二曲長壞(正面與底部)
琥碧誦數「絲綢之路」東邊的終點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世界文化遺產的正倉院原是日本奈良市東大寺的寶物殿,公元756年日本聖武太上天皇去世,在其去世後的七七四十九日忌日,他的皇后光明皇太后為聖武帝祈冥福,乃將他遺愛之物分批呈獻給東大寺,收藏於正倉院。到明治時代,整個正倉院連同寶物劃歸皇室專有,脫離東大寺,直接由宮內廳管理,目前以正倉院之稱聞名中外。
槃龍背八角鏡
金銅水瓶
銀盤正倉院現今收藏的寶物數量超過9000件,其主體是以聖武天皇的遺物為基礎構成的,寶物種類包括各種材質的佛教藝術品、手工藝品和重要的佛教文書、手稿等。多數寶物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據悉,正倉院寶物主要來源有三:一為唐代傳入日本之中華精緻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
四弦四柱的唐代紫檀木畫槽琵琶(正倉院藏,未在此次展覽之列)
木畫螺鈿雙六局正倉院被稱為是「絲綢之路」東邊的終點,其所藏寶物是日本奈良時代及中國唐朝優秀文化的代表。在奈良時期,日本吸納了中國盛唐文化,而彼時的中國因為絲綢之路貿易盛極一時,東西方的物資、思想在此碰撞,新的技術、材料、設計在此融合,而這些源自絲綢之路的文物由遣唐使、學問僧帶回日本,系統保存在正倉院,這裡可說是古代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美術及社會科學的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螺鈿紫檀阮咸、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金銀平脫背八角鏡、銀平脫八面鏡箱、黃金琉璃鈿背十二稜鏡、漆金箔繪盤、羊木藤纈屏風、樹下美人圖屏風、碧琉璃杯、漆胡瓶、伎樂面等。
伎樂面 迦樓羅(正面)
伎樂面 迦樓羅(左斜面)一年一會的盛唐之約正倉院對於中國觀眾而言意義尤為特殊。在彼處仍然可以窺得在中國大地上早已失傳的工藝和文物,因此之故,一年一度的秋季「正倉院展」也成為國人不可多得的瞻仰盛唐文物的契機,它不單是日本民眾的一次文化盛會,不少中國的文博愛好者也會不遠千里飛赴東瀛彼岸觀展。
碧地金銀繪箱
碧地金銀繪箱(正面圖繪)
最勝王経帙據日本正倉院方面介紹,每年的「正倉院展」所遴選的展品都是由日本宮內廳所選出,基於「可以了解到正倉院整體輪廓,且基於本年度的調查報告,展覽相關展品」之原則。然而,每年60件上下的參展寶物,相較於9000餘件的收藏總量仍屬鳳毛麟角,考慮到這些文物的脆弱性,正倉院還有為數眾多的寶物至今仍沒有展示於人前。
漆槽箜篌(左為現存實物,右為明治時代模造品)不過正倉院這種一年一度,僅在秋季擇期兩周,於奈良國立博物館公開展示寶物的形式僅始於1946年,此前,正倉院藏寶物幾乎是秘不示人的,僅有少數皇宮貴胄才有機會一覽。在每年的「正倉院展」開始之前,也都會有一個極為莊嚴肅穆的「開封之儀」。這種規儀,在日本其他美術館展覽中無法可見,也為正倉院展增加了獨特的神秘之感。
三無性論巻下(卷首)
三無性論巻下(卷尾)正倉院所藏寶物的另一個顯著特質是它們的保存狀況良好。有別於大部分古物是通過考古發掘出土,在品相上會有所欠缺,正倉院的寶物均為傳世品,有著獨特的歷史歸屬和出處,經過正倉院專業人員長期而一貫的悉心保存,儘管當地的氣候並不適宜有機物的長期保存,這些文物仍然歷經1200多年而留存至今。
東大寺開田地圖(越前國足羽郡糞置村田圖)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2Gx0R44.html


從漢代開始,迢遞絲路展開中華文化的盛世輝煌。東方絲路的終點止於日本,這裡曾是大唐文化絢爛霞光到達的東端。時代變遷,唐都長安土裡埋,大唐文化風華早已霞光遠射世界各地,日本的東大寺「正倉院」正是收藏一道道大唐文化絢爛霞光的聚寶庫。 古中國最美寶鏡 在日本展放大唐光彩 | 螺鈿 | 大唐文化 | 正倉院 | 大紀元
如果你在2019年10月中到11月下旬間來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剛好可以一睹從唐代傳來的寶物風華,助你啟開記憶的通道,上溯一千三百年,接上唐代盛世,一覽唐盛世的工藝、美術和文人風采,貼近中華文化的璀璨。[1]
正倉院的大唐光彩
「正倉院」在1998年成了世界文化遺產,院中保存了9千件的寶物(這次展出的內容僅僅116件),歷史上溯公元八世紀中期(日本奈良時代),主要寶物是與唐朝文化交流的收藏品。[2]
日本正倉院。(Moja/commonswiki)
從展出的寶物上可以窺見唐代文化的造境與成就,比如:平螺鈿背円鏡、平螺鈿背八角鏡、螺鈿紫檀五絃琵琶、紫檀木畫槽琵琶、金銀平文琴、白橡綾錦几褥、縹地大唐花紋錦繡、花氈、銀薰爐、銅薰爐、銅香爐等,這些都是公元八世紀中期從唐代輸入的寶物,今天則是人類的文化遺產。
中國最美的銅鏡  平螺鈿寶鏡
唐朝的銅鏡有中國最美的銅鏡之稱,尤其是以平螺鈿工藝[3]作成的螺鈿鏡,聚集了稀有的螺貝和奇寶。正倉院藏品平螺鈿背円鏡、平螺鈿背八角鏡都是來自八世紀時唐代的高貴華麗寶鏡,集合了當時世界各地的珍寶鑲嵌成的珍貴實用工藝品,展現精良的工藝水準。
平螺鈿背円鏡的圓徑約27公分,鏡背鑲嵌裝飾的珍貴材料有夜光螺貝、中國和緬甸的琥珀、阿富汗天青石、伊朗的土耳其石、東南亞的鼈甲等等。鏡子在中華文化中是闢邪的象徵寶物,平螺鈿鑲嵌背面的豪華鏡子,在夜裡夜光貝會發出珠光,更是珍稀。
正倉院展物 唐代 平螺鈿背八角鏡 局部圖。(飛鴻踏雪/大紀元)
傳自唐代的平螺鈿背円鏡、八角鏡高雅華貴,其製作技術反映唐時平螺鈿的高超水平。螺鈿鑲嵌鏡子展現玲瓏有致的立體感,不同的材料凸顯著各自的光華,又調和地融合成一體,組成美麗的圖案。從八世紀到當今,跨越一千三百年,這平螺鈿背円鏡、八角鏡宛然如新,光華奕奕。
細細端詳,可以發現每一片細緻的貝片上,都有工筆刀畫,刻畫的花、葉、鳥、鴨各有姿態。五彩繽紛的畫面上,若隱若現古典優雅的規律美。象徵天國世界的寶花是螺鈿畫面的主角,花瓣由紅寶石片作成,片片花瓣上都暈染出花心的圖案。四朵、五朵或是六朵寶花組成圓圈,有的寶鏡達到三圈,還有對對鴛鴦、飛鳥相伴隱身螺鈿圓鏡之間,凸顯天上、人間的美好願景。
古代中國平脫螺鈿工藝  深刻影響日本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平螺鈿」就是平脫螺鈿的工藝,是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螺貝片並且磨出平滑表面的裝飾工藝,常見加上金、銀箔作裝飾。螺鈿片的主要材料是散發美麗光彩的螺貝殼,在夜色中還能散發出光暈,自古以來就受到中華民族先人的珍愛,並且創造出螺鈿裝飾工藝。
周代時,已經有了螺鈿漆器,在漆器的朱畫中用貝殼、金、玉等材料裝飾鑲嵌。唐代經濟發達文化鼎盛,工藝美術更推展一波高峰,成就遠遠超過前期,金銀螺鈿漆器大放異彩,風格華麗精美。白居易的詩《琵琶行》寫道:「鈿頭雲篦擊節碎」,鈿頭雲篦就是裝飾螺鈿的髮梳。螺鈿、雕漆等技法施展在器物製作上相當費時,價格也很昂貴,應用很廣泛,在唐代時極為盛行,並且影響了其它國家。
正倉院的世界展。展出小單張廣告上,左為平螺鈿唐鏡(局部圖),右為平螺鈿琵琶。(飛鴻踏雪/大紀元)
螺鈿的鑲嵌圖案是一絕,將選用的螺蚌殼和各種寶石,細緻地嵌入預先雕成的凹形圖案內,再髹上一層光漆,然後磨平拋光使其露出鈿片,製作成色彩艷麗的嵌螺鈿器物。這製作過程非常繁瑣,而且最關鍵最困難的就是設計,要將貝殼、寶石和各種材料,鑲嵌成一幅綺麗的畫面。在八世紀時,傳入日本天平朝的唐代螺鈿鏡就是極致螺鈿工藝美的代表。
中國漆器螺鈿工藝技術,在往後的歲月中,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漆器螺鈿工藝的發展。而且,螺鈿工藝品,除了鏡子,也應用到樂器、香爐上、家具上,展現稀世的華美。鏡子的材料匯集了世界的珍稀之寶,旁證了唐代開闊的文化、貿易交流的景況。
參注
[1]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在2019年10月14日到11月24日,舉行御即位紀念特別展:正倉院之世界。精選了116件寶物與世人會面(分前期和後期兩展程,更換部分展出寶物)。展物區分為五方位,十年難得一見的寶物形成了引人的熱潮。
[2] 本次御即位紀念特別展展出的唐代寶物
一、日本古代天平朝光明皇后獻給東大寺的寶物:
1. 細字法華經(唐代七世紀,西元694年)含經筒
2. 平螺鈿背円鏡
3. 平螺鈿背八角鏡(唐代八世紀)
4. 海磯鏡(唐代八世紀)
5. 銀平脫盒子
6. 紅牙撥鏤碁子
7. 紺牙撥鏤碁子
二、華麗的染織藝術
1. 縹地大唐花紋錦繡
2. 白橡綾錦几褥
3. 花氈
三、名香世界的香爐
1. 白石火舍
2. 白銅火舍
3. 銀薰爐
4. 銅薰爐
5. 黃銅柄香爐
6. 赤銅柄香爐
7. 黃銅合子
8. 赤銅合子
大唐傳日本的銀薰爐,下部是日本明治時代補上的。(公有領域)
四、樂器工藝 琵琶
1.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
2. 紫檀木畫槽琵琶
3. 紅牙撥鏤撥
五、工藝美的共演
1. 白石鎮子 青龍‧朱雀
2. 白石鎮子 白虎‧玄武
3. 動物紋帶飾板(西元前1—2世紀,西漢)
[3] 螺鈿工藝
螺鈿作法:
螺鈿工藝有厚螺鈿、薄螺鈿(又稱青背塗)兩大類,以裝飾的貝殼厚度來區分,工序也略有不同。平螺鈿法先將貝殼內側薄片剪裁成紋樣,再黏貼在器物(如:銅器)的漆面上,接著以漆塗滿周邊,繼而研磨拋光再鐫刻、雕鑿花紋,稱為「鏨花」,製成精緻的藝術效果。
螺鈿技術和漆這種天然塑料結合成一對螺鈿工藝的好搭檔。漆的汁液經過了過濾和精製,可作成生漆和不同種類的漆,漆的膠黏力、防水性、防腐性、耐熱性、耐久性,超越了任何塗料,塗膜的硬度和光澤度、黏合力等都非常優秀,化學漆比不上。
螺鈿工序:
摹稿製圖:在螺鈿片上畫出圖形花樣。
切割貝殼:用筆、針刀切割出鈿片花樣
貼付鈿片:在上漆的平滑胎體表面繪製設計圖形,再以骨膠黏貼鈿片,組成圖形,並且用小熨斗燙平(溫度介於60—70度之間)。
擦拭:將多餘的骨膠擦拭乾淨。
固定:上漆細心填滿鈿片的空隙,加以固定鈿片。
髹漆:放置待胎體表面乾燥後,再塗上光漆數次。
研磨:用竹篾尖端刮除鈿片上的漆膜,再研磨貝殼圖案,造出齊平光整的效果。
完工:擦漆推光。
參考資料:
臺灣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東京國立博物館  御即位紀念特別展:正倉院の世界(展出目錄與介紹) 古中國最美寶鏡 在日本展放大唐光彩 | 螺鈿 | 大唐文化 | 正倉院 | 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