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當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https://is.gd/jJi8T6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由青銅所製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藝品。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圓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紋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
星雲鏡,漢代器物,亦稱星雲百乳鏡,緣為內向連弧紋,連峰式鈕,鈕座外為星雲帶,其形狀似天文星象,故名星雲鏡。星雲紋鏡主紋以四乳或四枚並蒂聯珠座的大乳分為四區,座外一周分內向十六連弧紋和無內向十六連弧紋兩種,其共同特點是鈕皆為連峰式,從此,突破了以三弦鈕或弦鈕的舊模式、舊傳統。星雲紋多為連峰鈕,鈕座外為內向十六連弧紋,主題紋飾為數目不等的小乳釘,用曲線相連,其形狀很像天文星像圖,故習稱星雲紋。星雲紋圖案分為四組,其間有乳釘四枚,乳釘外均圍以連珠紋。邊緣亦作內向十六連弧紋,與鈕座外的連弧紋相對應。雖然多多少少地保留了戰國的影子,但由於受漢代社會風尚和其他藝術風格的影響,更體現了大漢王朝的雄強之氣。從某種角度講,銅鏡雖小,卻代表了漢青銅的最高成就。鏡連峰鈕,光氣瑩亮,乳釘尖銳鋒利,保存完好,品相上佳。鏡鈕與一圈短斜線紋之間又有多枚小乳釘以連弧紋溝通。其外為內向連弧紋凸棱。主題紋飾為四枚帶連珠紋座的乳釘將鏡背分為四區,每區數枚小乳釘以連弧紋線條相勾連,呈現出相互勾連的星座效果,整個紋飾區域渾然一體,佈局細膩精巧,以簡潔見整肅,線條轉曲流暢。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目前,藝術品行業,瓷器,玉器,字畫,三大類的價格持續上漲,維穩不跌。特別是雜項板塊,一些稀有銅鏡價格都在百萬以上。古往今來,大家就有收藏銅鏡的傳統習俗,銅鏡保藏是當今保藏界的一大搶手,在2018年迎春拍賣會上,一面漢代星雲鏡以RMB 5,099,468元成交,在2017秋拍賣會上,一面雙鳳銅鏡以RMB 1,500,000 元成交,在2015年秋季拍賣會上,一面太陽紋青銅鏡以RMB 2,750,000 元成交。
近些年來,據雅昌藝術檢測中心不完全統計,1998年至2018年的20年裡,青銅鏡作品上拍近五百件次、雅昌藝術網不完全統計成交近兩百件次、總成交額過億元。2010年漢代青銅鏡掀起小高峰。收藏拍賣市場上,青銅鏡中的漢代銅鏡被捧為上品、珍品,即使在整個雜項領域來說,星雲鏡流通性非常好,稱得上是雜項市場的“硬通貨”,無疑這給了收藏愛好者和投資商很大的信心。


西漢草葉紋和星雲紋銅鏡
來源:    時間:2016-04-27 17:00:01 我要評論
草葉紋鏡和星雲紋鏡揚州出土數量較多,均屬於西漢銅鏡一大類別。其中草葉紋鏡類細分為:草葉紋鏡、花葉紋鏡和日光銘草葉紋鏡等。皆以內向十六連弧紋裝飾鏡緣。西漢江都王劉非陵和西漢廣陵王劉胥陵均出土既大又精的草葉紋鏡,其中江都王陵二號墓日光銘草葉紋鏡直徑23.1厘米、厚0.28厘米。主紋除草葉紋,方格內還間飾一周銘文,為“見日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廣陵王劉胥墓草葉紋鏡直徑約30厘米。考古資料證明,草葉紋鏡在揚州流行於西漢中期前後。草葉紋鏡常見簡明銘文,以“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和“見日之光,長樂未央”為主。
星雲紋鏡主紋以四乳或四枚並蒂聯珠座的大乳分為四區,座外一周分內向十六連弧紋和無內向十六連弧紋兩種,其共同特點是鈕皆為連峰式,從此,突破了以三弦鈕或弦鈕的舊模式、舊傳統。其緣皆為內向十六連弧紋。邗江胡場五號漢墓出土星雲紋鏡一面,伴出的木牘遺文認為應是厲王劉胥四十七年,即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根據考古材料,可知揚州的星雲紋鏡流行於西漢中期武、昭、宣帝時。
西漢蟠虺紋鏡紋飾由主紋和地紋組成,地紋為圓渦紋,主紋為四組渦狀虺紋,身軀盤曲成S字形,空當中飾一枚乳釘。主紋外飾內向十六連弧紋。素卷緣。
西漢“日光”銘螭龍草葉紋鏡外飾凹面方格紋兩週,間飾一周篆書銘文“見日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方格紋四角各伸出一株三疊狀草葉紋, 四邊中心外側各飾一枚乳釘紋,變形龍紋間飾其中,龍身蜷曲,龍口威張,氣宇非凡。內向十六連弧紋緣。此鏡紋飾富麗大氣,雍容華貴,顯示出王室用鏡的高貴不凡。
西漢星雲紋鏡主紋為四枚圓座乳釘間以星雲紋,星雲紋由五枚小乳釘及曲線組成。主紋內外夾以兩週短斜線構成的環形邊飾。內向十六連弧紋緣
-------------------
圓鏡,圓鈕、四葉紋鈕座。內區飾交織紋與博局紋,外區飾連弧紋。連弧交織星雲紋鏡
漢 星雲紋鏡-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839316) http://tinyurl.com/y3ju4tu6


銅鏡揚州出土的西漢草葉紋和星雲紋銅鏡
2016-10-04 由 博雅藝術網 發表于文化
銅鏡揚州出土的圈帶蟠虺紋鏡主紋外飾以內向十六連弧紋,為揚州少見,具有特殊性。內向十六連弧紋是內區輔助紋樣,以後被草葉紋鏡和星雲紋鏡鏡緣 移用。 揚州西漢武帝前後墓葬出土的蟠螭和蟠虺紋鏡,鏡身保持著輕薄感(厚0.2厘米),並保留地紋,而盛行的草葉紋鏡和星雲紋鏡鏡身則顯厚重(厚0.3-0.5 厘米),至此複雜的地紋已被淘汰。
圖一
草葉紋鏡和星雲紋鏡揚州出土數量較多,均屬於西漢銅鏡一大類別。其中草葉紋鏡類細分為:草葉紋鏡、花葉紋鏡和日光銘草葉紋鏡等。皆以內向十六連 弧紋裝飾鏡緣。西漢江都王劉非陵和西漢廣陵王劉胥陵均出土既大又精的草葉紋鏡,其中江都王陵二號墓日光銘草葉紋鏡直徑23.1厘米、厚0.28厘米。主紋 除草葉紋,方格內還間飾一周銘文,為「見日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廣陵王劉胥墓草葉紋鏡直徑約30厘米。考古資料證明,草葉紋鏡在揚州流行於西漢中 期前後。草葉紋鏡常見簡明銘文,以「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和「見日之光,長樂未央」為主。
星雲紋鏡主紋以四乳或四枚並蒂聯珠座的大乳分為四區,座外一周分內向十六連弧紋和無內向十六連弧紋兩種,其共同特點是鈕皆為連峰式,從此,突破 了以三弦鈕或弦鈕的舊模式、舊傳統。其緣皆為內向十六連弧紋。邗江胡場五號漢墓出土星雲紋鏡一面,伴出的木牘遺文認為應是厲王劉胥四十七年,即漢宣帝本始 三年(公元前71年)。根據考古材料,可知揚州的星雲紋鏡流行於西漢中期武、昭、宣帝時。
圖一西漢蟠虺紋鏡紋飾由主紋和地紋組成,地紋為圓渦紋,主紋為四組渦狀虺紋,身軀盤曲成S字形,空當中飾一枚乳釘。主紋外飾內向十六連弧紋。素卷緣。
圖二西漢「日光」銘螭龍草葉紋鏡外飾凹面方格紋兩周,間飾一周篆書銘文「見日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方格紋四角各伸出一株三疊狀草葉紋, 四邊中心外側各飾一枚乳釘紋,變形龍紋間飾其中,龍身蜷曲,龍口威張,氣宇非凡。內向十六連弧紋緣。此鏡紋飾富麗大氣,雍容華貴,顯示出王室用鏡的高貴不 凡。
圖三西漢星雲紋鏡主紋為四枚圓座乳釘間以星雲紋,星雲紋由五枚小乳釘及曲線組成。主紋內外夾以兩周短斜線構成的環形邊飾。內向十六連弧紋緣。


武士鬥獸紋銅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獎勵“耕戰”,軍隊素質大大提高,尚武的風氣盛行。在日常使用的青銅鏡上裝飾武士鬥獸的場面,正是當時尚武風氣的一種表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sedbf3


典雅無華的青銅詩畫——追溯中國古銅鏡藝術之美
日期: 2018-08-14 10:51:36 來源: 神州網 作者: 何竹青 編輯:王秋菊 攝影:神州網
分享到:  
典雅無華的青銅詩畫
——追溯中國古銅鏡藝術之美
本刊記者何竹青
古銅鏡之美,美在造型的秀麗典雅,美在紋飾的精緻絕倫,美在文化內涵的濃郁醇厚。一枚銅鏡,映照古人婉約端莊的容顏,也在千萬眼眸中釋放柔美和韻味。在時光的角落裡,銅鏡沉澱古人的審美情趣,靜訴光陰的流轉,呈現滄桑的風雲變遷。在璨若星河的文化瑰寶中,古銅鏡是溫柔動人、醇厚無華的一顆星。
青銅上的詩書畫
古老的銅鏡,不僅僅是純粹單一的理容用品,在歷史的沉澱中,聰慧的古人不斷改進其製作材質,重塑它的外觀,賦予其繁複華麗的圖紋,並將自己的美好祝愿或是信仰的理念銘刻於上,在詩書畫的結合中,一個個青銅藝術精品誕生於世,為中華之美增添無比瑰麗的色彩。
銅鏡的銘文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紀年、干支、宗教、人物、民俗等諸多方面,可謂一部“青銅歷史辭書”。而銘文書體則異彩紛呈,蔚為大觀,清晰地反映著書法藝術的演進和流變。莊重典雅、勻圓對稱的篆書在銅鏡銘文書體中運用較少,而漢代早期篆書向隸書過渡,因而那時的鏡銘書體多為篆隸之間的變異體。其中重圈銘文鏡最為典型,銘文環繞銅鏡兩週,美麗如畫。
東漢隸書已臻成熟,成為銅鏡銘文中的自覺書體。至隋唐,楷書鏡銘盛行,或謹嚴寬博,或豐茂雄渾,或疏瘦勁煉,或嚴整端莊,其中不乏魏碑之風,在眾多的鏡銘中,虞世南、歐陽詢等大家之風依稀可見。由宋至明清,雖然院體、臺閣體、館閣體為官方書體,但鏡銘書體仍多為隸楷之體,偶有變異之篆書。
除了書法藝術之外,繪畫藝術在銅鏡上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從齊家文化起,我們的先人把對太陽的崇拜開始繪製鑄造在青銅鏡上,便奠定了在銅鏡上施展繪畫藝術的基礎。銅鏡鏡形多種多樣,有圓形、葵形、菱形、方形、亞字形等,而紋飾同樣豐富多彩。從幾何紋到靈異瑞獸、禽鳥花卉,從神仙世界到現實生活,從傳說故事到道德說教,天上人間,交織並列,包羅萬象。如殷商時期多用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西周時期多用重環紋、鳥獸紋等,戰國時期多用山字紋、鳳鳥紋、蟠螭紋等,漢代除繼續沿用戰國鏡紋飾外,最流行的紋飾有規矩紋(博局紋)、草葉紋、星雲紋、連弧銘文紋、蝙蝠形柿蒂連弧紋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多用獸紋、變形四葉紋、瑞獸紋等;隋唐時期多用瑞獸紋、四神紋、花鳥紋、寶相花紋、海獸葡萄紋、十二生肖像紋等。
銅鏡是青銅上的書畫藝術,中國畫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來創造形神兼備的意境,在銅鏡上得以充分發揮,古人們把線條的變化流暢與青銅鏡的鑄造、雕刻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紋飾或豐滿華麗,或端莊素雅,或恬淡自然,出神入化,精美絕崙。戰國的蟠螭菱花紋鏡,漢代的多乳禽獸鏡、四乳四虺鏡、神獸規矩鏡、日光連弧紋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瑞獸花鳥鏡、海馬葡萄鏡、雀繞花枝鏡、雙鸞銜綬帶葵花鏡、寶相花紋鏡、弦紋素面鏡,宋代的帶柄雙鳳紋鏡、“建康府”湖州鏡、亞形八卦紋鏡、織錦紋鏡,以及明清時期的明仿漢昭明鏡、明仿唐海獸葡萄鏡、清仿漢四乳鏡、清“龍鳳呈祥”鏡等,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成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監可照形,以之為鏡”
銅鏡的誕生是古人生活需要,也映照了時代的發展。在上古時代,人們用瓦製成的大盆來盛水照形,《說文》記載:“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形,故用以為鏡。”這種大盆便是最初的“鏡”,稱為“監”。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製作銅盆,因而後來的“監”也變為有金字的“鑑”。後來,智慧的古人使用銅和錫,或是銀鉛來製作銅鏡,這便有了銅鏡的最初雛形,並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更新變化,綿延發展成為一個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中國最早的一面銅鏡是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銅鏡,造型為圓形,背面飾有圖案,中間有銅鈕,用來穿線懸掛,最初的紋飾和造型都非常原始。商、西周時銅鏡生產數量並不多。這時的銅鏡均為圓形,以素鏡為主,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拱起的弓形鈕。西周中期時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而晚期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早期銅鏡一直是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圖案越精美,也代表身份越高貴。這時的銅鏡帶有殷商青銅器的傳統風格,紋飾上使用饕餮紋、蟠螭紋等。
隨著青銅時代的結束,青銅器漸漸消失,但青銅技藝並未隨著青銅器的消失而化為歷史的輕煙消散,而是轉向了青銅鏡的製作。青銅鏡延續了青銅文化,成為獨立發展的體系。春秋戰國時代,青銅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無論是在鑄造數量上,還是鑄造工藝上,都遠遠超過前代。這時的銅鏡由質樸走向成熟,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最初的簡陋粗糙,經過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這時的銅鏡在造型上打破了之前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構圖也由簡樸手法,走向透雕繁縟的圖紋。紋飾結構從初期的單純地紋,後在地紋上增添主紋飾。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到戰國中晚期還出現了透雕(鏤空)、金銀錯、嵌玉、彩繪等工藝的銅鏡。這時銅鏡的種類繁多,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出土數量最多的漢代銅鏡
秦朝時延續戰國時的風格,開始批量製鏡,並出現帶有銘文的銅鏡。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發展繁榮,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官方和私營鑄鏡業都得到了普遍發展。漢鏡銘文中出現許多紀氏銘及寓意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的“尚方”銘,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銅鏡,以漢鏡出土數量最多。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前代,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發展。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多,也有鍍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所製作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紋飾圖案豐富多樣。
西漢初期的銅鏡是戰國銅鏡的沿襲和交替,多采用底紋和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鏡背中心作圓形或矩形,有的加鑄銘文。在漢武帝時,銅鏡的形制及花紋發生顯著變化。地紋逐漸消失,三弦紋橋形經過伏獸紐、蛙紐及連峰狀紐後,普遍變成半球狀圓紐,花紋嚴格對稱於鏡的圓面中心,或勻稱分為四區,當時除流行簡化蟠螭紋鏡外,還流行星雲紋鏡和草葉鏡。西漢中期的銅鏡多用平雕手法,鏡面較平,花紋平整,鏡邊簡略。
西漢中晚期出現一種奇特的“見日之光”透光鏡。眾所周知,金屬不會透光,然而幾枚西漢的古銅鏡卻有著與眾不同、奇妙獨特的“透光”現象。其外形和普通鏡一樣,但是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對應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圖案,在仔細對焦的情況下,文字符號清晰可見,令人嘖嘖稱奇,古人稱之為“幻鏡”。
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主要流行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的規矩鏡。其程式相當標準,一般均劃分鏡背為若干裝飾區,內區是有規則的TLV型裝飾,TLV實係古代六博的棋局。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最為優秀的一種。但它佈局嚴謹端正,但機械少變化,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為精美。
東漢中期後的銅鏡鏡面微凸,便於照出面形的全面,鏡鈕變得更厚大結實,佈局更為活潑簡單。這一時期還創造了浮雕式作法,紋飾較高,主要有雙夔紋鏡、蝙蝠紋鏡、畫像鏡、方銘鏡等。東漢中期,隨著鑄鏡業的發展,全國形成了數個鑄鏡中心。這些中心都在離銅礦區較近、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會稽郡的治所山陰、江夏郡、蜀郡等。這些中心鑄造工藝精巧,許多精美的銅鏡就在這裡鑄造。如會稽郡的治所山陰(即今浙江紹興),該地鑄造的重列神獸鏡和畫像鏡,標誌著銅鏡紋飾的新發展。
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銅鏡銘文繁多,有贈答銘文,如“長相思,毋相忘”等戀人之間的紀念辭;用於慶禱的吉祥銘文,如“長宜子孫”“位至三公”等歌功頌德、宣揚文治武功的銘文;宗教神話內容的銘文,如行車方位“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也滲透到了鏡銘中。受道家影響,鏡銘中常有“仙人”、“玉英”、“芝草”等銘詞也非常流行
突破漢式鏡的唐代銅鏡
唐朝經濟文化發達輝煌,當時瓷器已取代銅,青銅技術都集中到銅鏡上,銅鏡的發展再度繁榮。唐朝銅鏡製作精美講究,紋飾風格新穎獨特,常作為互相饋贈的禮品,廣泛用於社會交往。尤其是揚州地區的產品更是精緻,曾指定作為貢品。
在質地上,銅質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分,銅鏡顯得銀亮,既美觀又實用。裝飾方法有浮雕、彩繪、鑲嵌、鎏金等,出現了金銀平脫、螺鈿鑲嵌、塗釉、塗漆等工藝。在造型上,唐代銅鏡突破了漢式鏡,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外,創造出了各種花式鏡,如葵花鏡、菱花鏡、方亞形鏡等。銅鏡的構圖雖然還是環繞式和對稱式的表現手法,但是佈局清新明朗,流暢華麗,自由活潑。圖案除了傳統的瑞獸、飛鳥、畫像、銘文等紋飾外,還增加了表現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並把表現現實生活,以及人們對理想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唐代的狩獵紋鏡、打馬球鏡,洛陽出土的著名的螺鈿人物宴樂鏡等,都表現了唐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唐代瑞獸葡萄鏡,串串翠嫩欲滴的葡萄,倒掛在隨風飄動的葉片枝蔓之間,任蜂、蝶、禽鳥穿行,大有“吳帶當風”之韻。一個個靈性十足的瑞獸或奔跑,或佇立,或嘶鳴,或戲耍,神態各異、惟妙惟肖。唐代與歐亞大陸之文明融合的瑞獸葡萄鏡,把我們帶至了藝術境界的一個輝煌殿堂。
盛唐、中唐時,民族特點加強,多為花鳥鏡、瑞花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對鳳鏡等,寓意吉祥,清新活潑,表現大唐帝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構圖也不像傳統漢式鏡那樣嚴格對稱,而是採用繪畫風格,但求均衡,不求對稱。裝飾手法也比以前增多,華麗精緻,雄健豪放,是唐鏡的最盛期。晚唐處於衰落趨勢,多為八卦鏡,萬字鏡,有宗教意義,整體上簡單粗放,單調乏味。
唐鏡銘文十分規整,沒有漢鏡銘文缺筆少畫的現象。字體多為正楷,字形擴大,字文清晰,筆法讖巧而不苟,十足表現出瑰麗華美之姿態,最富時代特性。唐鏡銘文有其劃時代的一脈作風,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駢體銘文。銘文依據辭意可分為兩種:一是歌頌讚美銘文,均為韻語,多四言、五言,及少數長短句,文藻華麗清俏。有的採用時人的詩詞語句,又有回文式銘。二是宗教銘文,唐末道家八卦五行說流行,鏡銘亦有表現,此類鏡銘多配山川、日月、干支、十二辰圖紋。
銅鏡在唐宋發展到了全盛階段,唐太宗還曾留下了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宋代以後,由於部分製作工藝的失傳,改用翻砂方法鑄造銅鏡,銅鏡製作在宋代開始衰落。經過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末,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開始以玻璃為鏡。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作為精美的工藝品,近年來古銅鏡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和收藏。尤其是唐代銅鏡,花式鏡突破傳統的圓形樣式,紋飾工藝等更為新穎精湛,創造很多精品,備受青睞。古銅鏡以其醇厚的藝術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釋放出獨一無二的魅力。它沉澱著遠古的美,在時光的回眸中安然恬靜,等待著你的品味和傾聽。


FB_IMG_1667914289845FB_IMG_1667914292114FB_IMG_1667914294181FB_IMG_1667914296480FB_IMG_1667914298654FB_IMG_16679143007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