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族志貢獻於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 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古羌文化,被人們喻為東方的「瑪雅文化」,是人類史前文明的顯現和演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隅與北川地區,即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酋姜聰/羌族-羌戈大戰/羌族的白石崇拜/吐谷渾-白蘭-白蘭國/。”古代文獻把“羌”與“姜”字聯繫在一起。傳說共工氏即係姜姓。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 “羌者,姜也。晉世吐谷渾有先零,極乎白蘭,其子吐延為羌酋姜聰所殺,以是知羌亦姜姓。”這個民族從遠古時期一直綿延至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而是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藏語的祝酒歌。藏族女子俄瑪拖著病體,攜兒與現任丈夫赴拉薩還願“跪拜到拉薩朝聖”,這對繼父子雖然不合,卻也執意陪女主角走完最後人生/「承諾」是貫穿本片的關鍵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情、親情……因為對於自己愛的人所許下了承諾,而將這份「愛」傳承了下來。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羅爾基一家需要從四姑娘山穿過甘孜州到新都橋,從新都橋沿著318國道再走1600多公里(318途中翻過13座山),整個路程差不多是2000公里。每天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 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個人的大陸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 …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上,故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在《國語》中被稱作「姜氏之戎」,說羌是西戎的一個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後漢書》中也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羌族和漢族還是有很大的歷史淵源的,相傳5000年前炎帝黃帝大戰,炎帝不及黃帝而大敗後只要帶領著自己的大部分部落歸順黃帝,在此期間,就形成了現在的漢族跟藏黎兩族,而這個藏黎兩族就是之後的羌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Uvc6kO


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羌在《國語》中被稱作「姜氏之戎」,說羌是西戎的一個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後漢書》中也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而是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藏語的祝酒歌,意思是「讓我們一起幹了這杯酒」《阿拉姜色》是小金斯古拉旅遊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藏語片,由松太加執導,容中爾甲、尼瑪頌宋、賽卻加主演 [1]  。
該片講述了年輕的母親患病,丈夫與兒子陪她踏上了為前夫盡遺願的拉薩之旅的故事 [2]  。該片於2018年6月23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 [3]  ,同年10月26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 [4]  。
“阿拉姜色”為藏語音譯,是一首藏族民歌,意思為“請您乾了這杯美酒”。妻子俄瑪(尼瑪頌宋飾)執意要去拉薩朝聖,卻向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隱瞞了自己身患絕症的實情。羅爾基知曉後勸其就治卻遭拒絕,只能下決心陪她前行,然而同行的俄瑪與前夫所生之子諾爾吾(賽卻加飾)卻對兩人一直心存芥蒂。俄瑪半路病發,羅爾基這才知道她此行是為了完成對前夫的承諾。俄瑪去世,心情複雜的羅爾基決心帶著諾爾吾,繼續俄瑪未完的行程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羅爾基一家需要從四姑娘山穿過甘孜州到新都橋,從新都橋沿著318國道再走1600多公里(318途中翻過13座山),整個路程差不多是2000公里。每天磕長頭前行5公里,就得花上400天才能到拉薩。


羌在《國語》中被稱作「姜氏之戎」,說羌是西戎的一個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後漢書》中也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羌族和漢族還是有很大的歷史淵源的,相傳5000年前炎帝黃帝大戰,炎帝不及黃帝而大敗後只要帶領著自己的大部分部落歸順黃帝,在此期間,就形成了現在的漢族跟藏黎兩族,而這個藏黎兩族就是之後的羌族。 https://t.ly/RBdKp
羌族民族志貢獻於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賈逵《周 語》注說:「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覽》說:「神農氏姜姓。」姜即羌。《史記·六國年表》:「禹生於西羌。」《太平御覽》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伯禹夏 後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古羌文化,被人們喻為東方的「瑪雅文化」,是人類史前文明的顯現和演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隅與北川地區,即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https://t.ly/dKv18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帝國又迎來另一歷史性時刻。四方各部族酋長和首領紛紛來到長安,齊集在太極宮前,共同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獻一個史無前例的尊號——天可汗/一律自稱「天可汗」 https://t.ly/zdwMw


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8B%89%E5%A7%9C%E8%89%B2
西藏導演受侯孝賢啟蒙 《阿拉姜色》有神明保佑 - 娛樂 - 中時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331001679-260404?chdtv
首頁 / 影評 | 電影感想 / 
2018金馬影展|電影【阿拉姜色】Ala Changso 情深諾重的西藏拉薩還願之旅|影評、金句台詞
2019.04.04 2018金馬影展|電影【阿拉姜色】Ala Changso 情深諾重的西藏拉薩還願之旅|影評、金句台詞
影評 | 電影感想
電影【阿拉姜色】是一部相當富有地方特色、人文素養的文青片子,將西藏地區的生活方式、大自然景色一覽無遺,較像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在旁邊跟拍攝紀錄片的感覺,以人物的生活互動,流露出彼此角色的情感糾葛,像是對於朝拜西藏拉薩、三跪九叩、擦擦、……等民情風俗,別有另一番遠離塵囂都市的西藏風情。
看完細思片中的劇情,覺得「承諾」是貫穿本片的關鍵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情、親情……因為對於自己愛的人所許下了承諾,而將這份「愛」傳承了下來。
本片榮獲最佳劇本獎,劇情上確實一些橋段有讓我吃驚了一下,西藏的大自然是美麗的陪襯,倒是人物的情感讓人品味再三。
俄瑪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一夜自夢中哭著醒來,決意不顧丈夫羅爾基和老家孩子的反對,踏上前往拉薩的朝聖之旅。不顧病體,一路磕頭跪拜,漫長的旅途消耗了她最後的體力,也幾乎吞噬了她的性命。隨著俄瑪內心深處的祕密逐步被揭開,羅爾基與繼子儘管不合,也執意陪她走完最後的人生。
藏族導演松太加的第三部長片以此為名,揭開一則撫平傷痛的公路之旅。在陰鬱的高原上,男人與男孩共同承載著悲傷,男孩的堅毅與男人的思念彼此磨合,成就一篇動人也揪心的故事。
--------------------
藏族女子俄瑪拖著病體,攜兒與現任丈夫赴拉薩還願,這對繼父子雖然不合,卻也執意陪女主角走完最後人生。(海鵬提供)
松太加導演的藏族電影《阿拉姜色》描述女主角自睡夢驚醒後,不顧病體,決意一路叩拜,前往拉薩。然而這不是一部神化朝聖兼販賣民族風情的奇觀電影,正如你必須目隨她的旅程,才了解所夢為何,在緩慢揭示的過程中,心靈風景的柳暗花明,才是他戮力之處。
《阿拉姜色》Ala Changso
這個類比也許很怪,但確實就像希區考克的《驚魂記》,當我們習以為常地把注意力放在女主角身上,她卻比預期的提早下場。剩下的一老一小,承接並放大了內在主題。他們是外人眼中的父子,但其實老的是女主角的第二任丈夫,小的是她和早逝的前夫所生的兒子。
就像台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男孩的叛逆或彆扭,除了理所當然的青春期,還帶著他對家庭的失落和嚮往,甚至還更不討喜。但難道大人就沒有一絲嫉妒和心眼?導演寬容地看待女主角對兩個男人的情愛記掛,而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對一張照片的撕裂與黏合,也恰恰表現出心裡的疙瘩和釋懷。
如果是枝裕和的金棕櫚作品《小偷家族》藉由日常點滴去顛覆和重構家庭的定義,《阿拉姜色》某程度上也是。外在的稱謂,遠不如他們接下來在旅程中的衝突,更接近家庭的真髓。就連那頭小驢子,都加入這場意在言外的辯證。女主角的謝幕,表面上是一個家庭的結束,卻是另一個家庭在情感上的起點。
-----------------
《阿拉姜色》是小金斯古拉旅遊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藏語片,由松太加執導,容中爾甲、尼瑪頌宋、賽卻加主演 [1]  。
該片講述了年輕的母親患病,丈夫與兒子陪她踏上了為前夫盡遺願的拉薩之旅的故事 [2]  。該片於2018年6月23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 [3]  ,同年10月26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 [4]  。
“阿拉姜色”為藏語音譯,是一首藏族民歌,意思為“請您乾了這杯美酒”。妻子俄瑪(尼瑪頌宋飾)執意要去拉薩朝聖,卻向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隱瞞了自己身患絕症的實情。羅爾基知曉後勸其就治卻遭拒絕,只能下決心陪她前行,然而同行的俄瑪與前夫所生之子諾爾吾(賽卻加飾)卻對兩人一直心存芥蒂。俄瑪半路病發,羅爾基這才知道她此行是為了完成對前夫的承諾。俄瑪去世,心情複雜的羅爾基決心帶著諾爾吾,繼續俄瑪未完的行程
------------------
《阿拉姜色》:宗教朝聖彌合世俗倫理
原創|發布:2019-07-18 22:37:30更新:2019-07-18 22:37:30 閱讀  13991贊  95
松太加打開了一種探索藏族文化的影像可能性,這裡面有宗教、世俗和現代化,它們共同塑造了當下的藏族人。不過長鏡頭的痴迷運用倒是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讓佛性頓悟融入凝視畫面;另一個是人物過分依賴於畫面的表意,缺乏世俗層面的展現。不過,如果松太加執著於此,倒也不可,只是屬於小道了。
藏族導演松太加似乎為我們在影像中打開了一種新的方式。儘管我們並不缺乏對於西部高原藏區的文化想像,但是松太加讓這種想像更有溫度,且自帶宗教餘味。在他的最新導演作品《阿拉姜色》中,藏族人面臨著三塊看似相互抵觸的文化:一個是宗教信仰,一個是世俗倫理,一個是現代化。
片中,女主角俄瑪在生命的最後歷程,選擇跪拜去拉薩,以此完成當年對於前夫的承諾。而丈夫羅爾基卻不得不陪同她一起上路,不僅遭遇俄瑪在半途中的死亡,更在繼子諾爾吾的堅持下,父子兩人共同上路,以完成妻子的遺願。這無疑是一個藏族特有的故事了,片中的人物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不管是主角一家,還是沿途幫助他們的鄉民,“跪拜到拉薩朝聖”成為一種心靈的默契。
然而鬆太加顯然沒有為藏傳佛教打廣告的意圖,男女主角的每一步路都走得異常艱難。俄瑪之所以不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而選擇朝聖,在於她不願和前夫一樣全身插著管子死去;羅爾基之所以不願意踏上朝聖之路,在於“朝聖”這一行為摻雜了妻子和她前夫的情感羈絆;諾爾吾之所以和羅爾基難以相處,在於羅爾基一開始就沒打算認他做繼子。現代化讓俄瑪感到未知和恐怖;宗教讓羅爾基感到恥辱和不堪;而世俗倫理,則是小男孩諾爾吾心中最大的痛楚。
所以,在《阿拉姜色》中,“朝聖”讓一家人面對各自最難以啟齒的一面。藏傳佛教的這一原典儀式在松太加的手中,成為彌合當下藏族人親情嫌隙的藥膏。而羅爾基和諾爾吾這對重組家庭的父子,更是需要藉助宗教儀式,形成世俗倫理中的“如父如子”,在松太加的處女作《太陽總在左邊》中亦有同樣的主題設計。但後者中的“父子”是因宗教而結緣,因頓悟而消散,攜帶了佛緣因子
然而除卻凝重的思想,松太加對於影片的畫面和節奏,過於痴迷於“悠長”。他像是篤信凝視戈壁定能頓悟生死,冗長鏡頭必將催生情緒,然而三人之間的情感輾轉都因此而細節不足,甚為遺憾。
松太加打開了一種探索藏族文化的影像可能性,這裡面有宗教、世俗和現代化,它們共同塑造了當下的藏族人。不過長鏡頭的痴迷運用倒是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讓佛性頓悟融入凝視畫面;另一個是人物過分依賴於畫面的表意,缺乏世俗層面的展現。不過,如果松太加執著於此,倒也不可,只是屬於小道了。
-------------------------
《阿拉姜色》里,你看懂了一些什麼?
2018-11-08
又一部藏地文藝片上映了。《阿拉姜色》,一部以紀實化的風格講述一個關於承諾、愛情、親情、成長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也正是在「國民公路G318」輻射區域。
藏族女主人公俄瑪在重病之際,為了遵守對前夫的諾言,不顧丈夫羅爾基的勸阻,以及兒子諾爾吾的冷漠,毅然獨自踏上了前往拉薩的漫長之旅,繼任丈夫與兒子相繼跟隨。途中,俄瑪去世,羅爾基與繼子諾爾吾,帶著俄瑪的心愿繼續前行,兩人的關係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圖片來源網絡
《阿拉姜色》和其他的藏片不同,它根植於生活在藏區的普通人的日常,把鏡頭對準人物,用質樸的甚至有些晃動的畫面來刻畫親情與愛情。整個影片很少能看到藏區大美景觀的呈現,甚至在影片的開頭並沒有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不過了解藏地文化的人,一定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的。
那就來看看,有哪些知識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部藏片的故事背景。
圖片來源網絡
1.「阿拉姜色」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用這麼難以理解的電影名,大概要默默念上3遍,才會記住,不然很可能記成「阿姜拉色」,或者「阿色拉姜」之類的。
其實「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而是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藏語的祝酒歌,意思是「讓我們一起幹了這杯酒」。繼子諾爾吾生繼父羅爾基的氣,一家三口坐在草地上,羅爾基為了哄諾爾吾,拿起地上的石頭當酒杯,唱起了這首祝酒歌。諾爾吾當時沒有接過「酒杯」,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這個場景卻印在了他的心裡。片尾,諾爾吾因為眼前就是拉薩,情不自禁地便哼起了這首「阿拉姜色」。
圖片來源網絡
2.人物服裝有什麼特別之處?
知道故事發生在藏區,但是藏區也是有區分的。俄瑪穿的正是嘉絨藏裝,尤其是她的帽子,很特別。這種服飾完全不同於其他藏區的服飾,崇黑紅絨,長衫右開襟,扣襻,統腰,左右開岔。當地稱為緇衣,黑色頭帕,黑色襯裙。
嘉絨藏族是居住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部分地區,阿壩州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紅原和汶川部分地區,以及雅安市、涼山州等地。所以他們肯定就是生活在四川的藏族了。
3.影片開始出現的建築是哪種特別的民居?
俄瑪回娘家看父母,臨別時回看高處的父母的住所,磕頭訣別。可以清晰地看出鏡頭中出現的民居很是特別,這也是嘉絨藏族特有的建築,是由嘉絨先民以傳統木石風格搭建的形如碉樓的民居。
在影片的主題曲中也唱到:「那座碉樓,屹立了多少年,這碗美酒,就醞釀了多少年……」。所以這樣的碉樓建築也是嘉絨藏族文化的典型
4.四姑娘山在哪裡?
如果不熟悉他們的服飾和建築就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人,他們從哪裡出發去拉薩的嗎?其實路上攔車回家時,他們告訴司機要到四姑娘山。知道四姑娘山在哪裡,基本就知道他們從何處出發。到底「四姑娘山」在哪裡呢?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羅爾基一家需要從四姑娘山穿過甘孜州到新都橋,從新都橋沿著318國道再走1600多公里(318途中翻過13座山),整個路程差不多是2000公里。每天磕長頭前行5公里,就得花上400天才能到拉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q65lbvo.html
------------------
在觀賞電影《阿拉姜色》的時候,腦海中不知為何一直浮現蔡健雅記念的旋律; 從歌詞一句句描述關於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不在的人開始,憂愁的情感寄予深厚的想念,會是一段只能在夢裡回首的故事。過去的每一段生活,成為了現在的自己,即使是在讓大家感到陌生的西藏裡,也都該有一位簡單的女人,懷抱著最多愁善感的故事。電影開頭從一場差一點發生的小車禍開始,我們只看見一個長髮女子瞬間抱頭痛哭,而丈夫一臉茫然地不知所措「為什麼哭成這樣子呢?」這樣的問題,同樣地存在我們觀影者的心裡。當我們隨著《阿拉姜色》的劇情發展開始,我們都像是重新誕生在一個名叫西藏的地方,有著虔誠的信仰,會為了曾經許下但還未完成的諾言錙銖計較著。在《阿拉姜色》的畫面裡,我們可以看見全景的山頭、全景的草原,那些一望無際的呈現,就是比喻著人類如此的渺小; 內心那些以為是愛恨情仇的糾葛,原來不過爾爾。深夜裡,俄瑪流著眼淚從惡夢中醒來,嘴巴裡喃喃自語著:「我看見他了,我要煨桑。」; 天還未完全亮透的清晨裡,俄瑪哭喪著臉的瑟縮著在房門前,眼神彷彿飄向了很久很久遠之前; 那一日,似乎都還以為可以盡情享受生命帶來的體驗…
妻子俄瑪在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後,一心一意地決定前往朝拜拉薩的旅程,無論父母或是丈夫怎麼問怎麼罵,她都沒有改變這個想法; 她自己找好了夥伴,準備好食糧、揹起了小包包、捥起長髮、拜別父母及丈夫,也趕回家看了孩子最後一面,就毅然決然的踏上這條路。她從未多加解釋為什麼想要磕長頭的一步步向前行,她就像是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風吹雨打,鏡頭一次次緩慢地流轉,她的眼神始終流露出不悔和堅毅。《阿拉姜色》最大的切割點在俄瑪過世後; 她當然並未完成她的夢想,因為那時的她已經病重至末期; 丈夫的不諒解和數次懷疑妻子與自己之間愛情的真誠,是一小種子讓猜忌逐漸發芽。丈夫在辦妻子俄瑪的後世時,從妻子隨身不離的小包包中掏出一鐵盒,裡面保存著一張泛黃皺折的照片,裡面是一對年輕夫妻的合照; 照片中的女子就是俄瑪,而倚著肩相併著的是第一任丈夫。我們看見現任丈夫羅爾基不捨地神情,突然發狂似的將合影的照片一撕成二半,分別黏貼在牆上。是與繼子諾爾吾接下來的相處,兩個男人依循著一個女人的遺言,相伴日後的旅程上,慢慢地藉由一日復一日的朝夕相處,一點一滴地融化兩顆冰冷又寂寞的心。
透過《阿拉姜色》讓許多人一窺神秘一藏族文化; 每一片小小的線索都經由俄瑪的腳步,一瓣瓣地剝落,呈現出一個與我們都相同的故事。即使是偌大的地球兩端、即使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天命使然,萬物皆生而平等,是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的。在前往拉薩的這條路上; 俄瑪藉由長跪膜拜得償宿願完成曾經許下的誓言,丈夫羅爾基經由這趟路程摒除了與繼子之間的隔閡,那一句「你看見拉薩了嗎?」讓我們看見了父子間釋盡前嫌的親情。死亡只是肉體的消息,留存下來的會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同俄瑪將包包交給兒子諾爾吾時一樣:「你揹著包包,繼續前往拉薩的路。」這是一趟自說自話的旅程,唯當旅程愈發靠近終點時,我們才會明白在漫長的修行中,原本以為獨善其身的人呀,才是獲得了最多的理解和包容的。

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8B%89%E5%A7%9C%E8%89%B2
西藏導演受侯孝賢啟蒙 《阿拉姜色》有神明保佑 - 娛樂 - 中時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331001679-260404?chdtv
首頁 / 影評 | 電影感想 / 
2018金馬影展|電影【阿拉姜色】Ala Changso 情深諾重的西藏拉薩還願之旅|影評、金句台詞
2019.04.04 2018金馬影展|電影【阿拉姜色】Ala Changso 情深諾重的西藏拉薩還願之旅|影評、金句台詞
影評 | 電影感想
電影【阿拉姜色】是一部相當富有地方特色、人文素養的文青片子,將西藏地區的生活方式、大自然景色一覽無遺,較像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在旁邊跟拍攝紀錄片的感覺,以人物的生活互動,流露出彼此角色的情感糾葛,像是對於朝拜西藏拉薩、三跪九叩、擦擦、……等民情風俗,別有另一番遠離塵囂都市的西藏風情。
看完細思片中的劇情,覺得「承諾」是貫穿本片的關鍵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愛情、親情……因為對於自己愛的人所許下了承諾,而將這份「愛」傳承了下來。
本片榮獲最佳劇本獎,劇情上確實一些橋段有讓我吃驚了一下,西藏的大自然是美麗的陪襯,倒是人物的情感讓人品味再三。
俄瑪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一夜自夢中哭著醒來,決意不顧丈夫羅爾基和老家孩子的反對,踏上前往拉薩的朝聖之旅。不顧病體,一路磕頭跪拜,漫長的旅途消耗了她最後的體力,也幾乎吞噬了她的性命。隨著俄瑪內心深處的祕密逐步被揭開,羅爾基與繼子儘管不合,也執意陪她走完最後的人生。
藏族導演松太加的第三部長片以此為名,揭開一則撫平傷痛的公路之旅。在陰鬱的高原上,男人與男孩共同承載著悲傷,男孩的堅毅與男人的思念彼此磨合,成就一篇動人也揪心的故事。
--------------------
藏族女子俄瑪拖著病體,攜兒與現任丈夫赴拉薩還願,這對繼父子雖然不合,卻也執意陪女主角走完最後人生。(海鵬提供)
松太加導演的藏族電影《阿拉姜色》描述女主角自睡夢驚醒後,不顧病體,決意一路叩拜,前往拉薩。然而這不是一部神化朝聖兼販賣民族風情的奇觀電影,正如你必須目隨她的旅程,才了解所夢為何,在緩慢揭示的過程中,心靈風景的柳暗花明,才是他戮力之處。
《阿拉姜色》Ala Changso
這個類比也許很怪,但確實就像希區考克的《驚魂記》,當我們習以為常地把注意力放在女主角身上,她卻比預期的提早下場。剩下的一老一小,承接並放大了內在主題。他們是外人眼中的父子,但其實老的是女主角的第二任丈夫,小的是她和早逝的前夫所生的兒子。
就像台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男孩的叛逆或彆扭,除了理所當然的青春期,還帶著他對家庭的失落和嚮往,甚至還更不討喜。但難道大人就沒有一絲嫉妒和心眼?導演寬容地看待女主角對兩個男人的情愛記掛,而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對一張照片的撕裂與黏合,也恰恰表現出心裡的疙瘩和釋懷。
如果是枝裕和的金棕櫚作品《小偷家族》藉由日常點滴去顛覆和重構家庭的定義,《阿拉姜色》某程度上也是。外在的稱謂,遠不如他們接下來在旅程中的衝突,更接近家庭的真髓。就連那頭小驢子,都加入這場意在言外的辯證。女主角的謝幕,表面上是一個家庭的結束,卻是另一個家庭在情感上的起點。
-----------------
《阿拉姜色》是小金斯古拉旅遊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藏語片,由松太加執導,容中爾甲、尼瑪頌宋、賽卻加主演 [1]  。
該片講述了年輕的母親患病,丈夫與兒子陪她踏上了為前夫盡遺願的拉薩之旅的故事 [2]  。該片於2018年6月23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 [3]  ,同年10月26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 [4]  。
“阿拉姜色”為藏語音譯,是一首藏族民歌,意思為“請您乾了這杯美酒”。妻子俄瑪(尼瑪頌宋飾)執意要去拉薩朝聖,卻向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隱瞞了自己身患絕症的實情。羅爾基知曉後勸其就治卻遭拒絕,只能下決心陪她前行,然而同行的俄瑪與前夫所生之子諾爾吾(賽卻加飾)卻對兩人一直心存芥蒂。俄瑪半路病發,羅爾基這才知道她此行是為了完成對前夫的承諾。俄瑪去世,心情複雜的羅爾基決心帶著諾爾吾,繼續俄瑪未完的行程
------------------
《阿拉姜色》:宗教朝聖彌合世俗倫理
原創|發布:2019-07-18 22:37:30更新:2019-07-18 22:37:30 閱讀  13991贊  95
松太加打開了一種探索藏族文化的影像可能性,這裡面有宗教、世俗和現代化,它們共同塑造了當下的藏族人。不過長鏡頭的痴迷運用倒是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讓佛性頓悟融入凝視畫面;另一個是人物過分依賴於畫面的表意,缺乏世俗層面的展現。不過,如果松太加執著於此,倒也不可,只是屬於小道了。
藏族導演松太加似乎為我們在影像中打開了一種新的方式。儘管我們並不缺乏對於西部高原藏區的文化想像,但是松太加讓這種想像更有溫度,且自帶宗教餘味。在他的最新導演作品《阿拉姜色》中,藏族人面臨著三塊看似相互抵觸的文化:一個是宗教信仰,一個是世俗倫理,一個是現代化。
片中,女主角俄瑪在生命的最後歷程,選擇跪拜去拉薩,以此完成當年對於前夫的承諾。而丈夫羅爾基卻不得不陪同她一起上路,不僅遭遇俄瑪在半途中的死亡,更在繼子諾爾吾的堅持下,父子兩人共同上路,以完成妻子的遺願。這無疑是一個藏族特有的故事了,片中的人物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不管是主角一家,還是沿途幫助他們的鄉民,“跪拜到拉薩朝聖”成為一種心靈的默契。
然而鬆太加顯然沒有為藏傳佛教打廣告的意圖,男女主角的每一步路都走得異常艱難。俄瑪之所以不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而選擇朝聖,在於她不願和前夫一樣全身插著管子死去;羅爾基之所以不願意踏上朝聖之路,在於“朝聖”這一行為摻雜了妻子和她前夫的情感羈絆;諾爾吾之所以和羅爾基難以相處,在於羅爾基一開始就沒打算認他做繼子。現代化讓俄瑪感到未知和恐怖;宗教讓羅爾基感到恥辱和不堪;而世俗倫理,則是小男孩諾爾吾心中最大的痛楚。
所以,在《阿拉姜色》中,“朝聖”讓一家人面對各自最難以啟齒的一面。藏傳佛教的這一原典儀式在松太加的手中,成為彌合當下藏族人親情嫌隙的藥膏。而羅爾基和諾爾吾這對重組家庭的父子,更是需要藉助宗教儀式,形成世俗倫理中的“如父如子”,在松太加的處女作《太陽總在左邊》中亦有同樣的主題設計。但後者中的“父子”是因宗教而結緣,因頓悟而消散,攜帶了佛緣因子。
然而除卻凝重的思想,松太加對於影片的畫面和節奏,過於痴迷於“悠長”。他像是篤信凝視戈壁定能頓悟生死,冗長鏡頭必將催生情緒,然而三人之間的情感輾轉都因此而細節不足,甚為遺憾。
松太加打開了一種探索藏族文化的影像可能性,這裡面有宗教、世俗和現代化,它們共同塑造了當下的藏族人。不過長鏡頭的痴迷運用倒是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讓佛性頓悟融入凝視畫面;另一個是人物過分依賴於畫面的表意,缺乏世俗層面的展現。不過,如果松太加執著於此,倒也不可,只是屬於小道了。
-------------------------
《阿拉姜色》里,你看懂了一些什麼?
2018-11-08
又一部藏地文藝片上映了。《阿拉姜色》,一部以紀實化的風格講述一個關於承諾、愛情、親情、成長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也正是在「國民公路G318」輻射區域。
藏族女主人公俄瑪在重病之際,為了遵守對前夫的諾言,不顧丈夫羅爾基的勸阻,以及兒子諾爾吾的冷漠,毅然獨自踏上了前往拉薩的漫長之旅,繼任丈夫與兒子相繼跟隨。途中,俄瑪去世,羅爾基與繼子諾爾吾,帶著俄瑪的心愿繼續前行,兩人的關係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圖片來源網絡
《阿拉姜色》和其他的藏片不同,它根植於生活在藏區的普通人的日常,把鏡頭對準人物,用質樸的甚至有些晃動的畫面來刻畫親情與愛情。整個影片很少能看到藏區大美景觀的呈現,甚至在影片的開頭並沒有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不過了解藏地文化的人,一定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的。
那就來看看,有哪些知識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部藏片的故事背景。
圖片來源網絡
1.「阿拉姜色」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用這麼難以理解的電影名,大概要默默念上3遍,才會記住,不然很可能記成「阿姜拉色」,或者「阿色拉姜」之類的。
其實「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而是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藏語的祝酒歌,意思是「讓我們一起幹了這杯酒」。繼子諾爾吾生繼父羅爾基的氣,一家三口坐在草地上,羅爾基為了哄諾爾吾,拿起地上的石頭當酒杯,唱起了這首祝酒歌。諾爾吾當時沒有接過「酒杯」,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這個場景卻印在了他的心裡。片尾,諾爾吾因為眼前就是拉薩,情不自禁地便哼起了這首「阿拉姜色」。
2.人物服裝有什麼特別之處?
知道故事發生在藏區,但是藏區也是有區分的。俄瑪穿的正是嘉絨藏裝,尤其是她的帽子,很特別。這種服飾完全不同於其他藏區的服飾,崇黑紅絨,長衫右開襟,扣襻,統腰,左右開岔。當地稱為緇衣,黑色頭帕,黑色襯裙。
嘉絨藏族是居住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部分地區,阿壩州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紅原和汶川部分地區,以及雅安市、涼山州等地。所以他們肯定就是生活在四川的藏族了。
圖片來源網絡
3.影片開始出現的建築是哪種特別的民居?
俄瑪回娘家看父母,臨別時回看高處的父母的住所,磕頭訣別。可以清晰地看出鏡頭中出現的民居很是特別,這也是嘉絨藏族特有的建築,是由嘉絨先民以傳統木石風格搭建的形如碉樓的民居。
在影片的主題曲中也唱到:「那座碉樓,屹立了多少年,這碗美酒,就醞釀了多少年……」。所以這樣的碉樓建築也是嘉絨藏族文化的典型。
圖片來源網絡
4.四姑娘山在哪裡?
如果不熟悉他們的服飾和建築就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人,他們從哪裡出發去拉薩的嗎?其實路上攔車回家時,他們告訴司機要到四姑娘山。知道四姑娘山在哪裡,基本就知道他們從何處出發。到底「四姑娘山」在哪裡呢?
圖片來源網絡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羅爾基一家需要從四姑娘山穿過甘孜州到新都橋,從新都橋沿著318國道再走1600多公里(318途中翻過13座山),整個路程差不多是2000公里。每天磕長頭前行5公里,就得花上400天才能到拉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q65lbvo.html
------------------
在觀賞電影《阿拉姜色》的時候,腦海中不知為何一直浮現蔡健雅記念的旋律; 從歌詞一句句描述關於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不在的人開始,憂愁的情感寄予深厚的想念,會是一段只能在夢裡回首的故事。過去的每一段生活,成為了現在的自己,即使是在讓大家感到陌生的西藏裡,也都該有一位簡單的女人,懷抱著最多愁善感的故事。電影開頭從一場差一點發生的小車禍開始,我們只看見一個長髮女子瞬間抱頭痛哭,而丈夫一臉茫然地不知所措「為什麼哭成這樣子呢?」這樣的問題,同樣地存在我們觀影者的心裡。當我們隨著《阿拉姜色》的劇情發展開始,我們都像是重新誕生在一個名叫西藏的地方,有著虔誠的信仰,會為了曾經許下但還未完成的諾言錙銖計較著。在《阿拉姜色》的畫面裡,我們可以看見全景的山頭、全景的草原,那些一望無際的呈現,就是比喻著人類如此的渺小; 內心那些以為是愛恨情仇的糾葛,原來不過爾爾。深夜裡,俄瑪流著眼淚從惡夢中醒來,嘴巴裡喃喃自語著:「我看見他了,我要煨桑。」; 天還未完全亮透的清晨裡,俄瑪哭喪著臉的瑟縮著在房門前,眼神彷彿飄向了很久很久遠之前; 那一日,似乎都還以為可以盡情享受生命帶來的體驗…
妻子俄瑪在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後,一心一意地決定前往朝拜拉薩的旅程,無論父母或是丈夫怎麼問怎麼罵,她都沒有改變這個想法; 她自己找好了夥伴,準備好食糧、揹起了小包包、捥起長髮、拜別父母及丈夫,也趕回家看了孩子最後一面,就毅然決然的踏上這條路。她從未多加解釋為什麼想要磕長頭的一步步向前行,她就像是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風吹雨打,鏡頭一次次緩慢地流轉,她的眼神始終流露出不悔和堅毅。《阿拉姜色》最大的切割點在俄瑪過世後; 她當然並未完成她的夢想,因為那時的她已經病重至末期; 丈夫的不諒解和數次懷疑妻子與自己之間愛情的真誠,是一小種子讓猜忌逐漸發芽。丈夫在辦妻子俄瑪的後世時,從妻子隨身不離的小包包中掏出一鐵盒,裡面保存著一張泛黃皺折的照片,裡面是一對年輕夫妻的合照; 照片中的女子就是俄瑪,而倚著肩相併著的是第一任丈夫。我們看見現任丈夫羅爾基不捨地神情,突然發狂似的將合影的照片一撕成二半,分別黏貼在牆上。是與繼子諾爾吾接下來的相處,兩個男人依循著一個女人的遺言,相伴日後的旅程上,慢慢地藉由一日復一日的朝夕相處,一點一滴地融化兩顆冰冷又寂寞的心。
透過《阿拉姜色》讓許多人一窺神秘一藏族文化; 每一片小小的線索都經由俄瑪的腳步,一瓣瓣地剝落,呈現出一個與我們都相同的故事。即使是偌大的地球兩端、即使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天命使然,萬物皆生而平等,是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的。在前往拉薩的這條路上; 俄瑪藉由長跪膜拜得償宿願完成曾經許下的誓言,丈夫羅爾基經由這趟路程摒除了與繼子之間的隔閡,那一句「你看見拉薩了嗎?」讓我們看見了父子間釋盡前嫌的親情。死亡只是肉體的消息,留存下來的會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同俄瑪將包包交給兒子諾爾吾時一樣:「你揹著包包,繼續前往拉薩的路。」這是一趟自說自話的旅程,唯當旅程愈發靠近終點時,我們才會明白在漫長的修行中,原本以為獨善其身的人呀,才是獲得了最多的理解和包容的。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文:རྔ་བ་བོད་རིགས་ཆའང་རིགས་རང་སྐྱོང་ཁུལ།,藏語拼音:Ngawa Poirig Qangrig Ranggyong Kü,威利:rnga ba bod rigs cha'ang rigs rang skyong khul),簡稱阿壩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處。州境東接德陽市、綿陽市和甘肅省隴南市,南界成都市、雅安市,西鄰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北達甘肅省甘南州。地處川西北高山峽谷區,青藏高原東南緣與橫斷山脈北端的結合部,東北部為龍門山、岷山,西北部為巴顏喀拉山分支,西南部為大雪山區,南部為邛崍山區。西北部為丘狀高原,北部為沼澤地帶,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區。岷江發源於東北部松潘縣,於州境東南流入成都平原,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縱貫西部,黃河流經西北部,為四川省僅有的黃河流域。全州總面積8.3萬平方公里,人口93.01萬,藏族和羌族人口比例分別約55%和18%,漢族人口比例約25%。州境大部分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駐馬爾康市。阿壩州為全省主要畜牧區,草原面積遼闊,自然生態和旅遊資源豐富。有著名的黃龍、九寨溝、四姑娘山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自然遺產,並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重要保育基地。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9D%9D%E8%97%8F%E6%97%8F%E7%BE%8C%E6%97%8F%E8%87%AA%E6%B2%BB%E5%B7%9E


羌族村落的生意經
在縱貫甘肅、四川和雲南三省的213國道行駛將近5個小時後,採訪團抵達茂縣羌族坪頭村寨。這個村共有551戶、1903名居民,由羌、漢、藏、回等民族組成,其中羌族人口佔95%
坪頭村海拔1600米,國道213線橫貫村落全境,岷江繞村而過,區位優勢明顯。這裏是典型的羌族聚居區,村內建築都完好的保留了濃郁的羌族特色。
接待採訪團的是一位身著羌族傳統服飾的羌族姑娘——吳學勤,也是本村的原住民,她用非常流利的普通話向遊客展示村內的各色設施。吳學勤告訴BBC中文網:「雖然我之前在外打工多年,現在仍然選擇回村結婚落戶,因為這裏是家。」
Image caption
劉紅麗說,「汶川地震給自己和家人曾經帶來深深的傷痛,永遠忘不了當時聯繫不上家人的焦急不安和房子震損的難過。」
這是一座完全開發為旅遊度假村的村落,村裏錯落著不同大小的羌族風格別墅,由各家各戶自主經營。別墅以數字編號,二號別墅的主人劉紅麗在院子裏忙著照顧客人,她對BBC中文網說,自家的別墅共有8間客房,每年的旅遊旺季,都會爆滿。丈夫經營著從茂縣到成都的大巴車,兒子和女兒分別在汶川和成都讀中學。
劉紅麗說「汶川地震給自己和家人曾經帶來深深的傷痛,永遠忘不了當時聯繫不上家人的焦急不安和房子震損的難過。地震之後雖然坪頭村大多數房子沒有垮塌,但其實結構已經受損嚴重。震後政府每戶家庭給了兩萬元的補貼,同時提供兩萬元的無息貸款用於修繕房屋。一年多之後,別墅才慢慢修起來。」
附近三號別墅的規模看起來和2號別墅不相上下,總佔地200平米,共有5個房間。別墅旁邊是佔地兩畝的李子園。
Image caption
李福英說,「院子裏種的李子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元。」
別墅主人45歲的李福英穿著羌族的傳統服飾在大門口迎接客人,身上顏色奪目的羌繡花卉是自己一針一線繡成的。
李福英告訴記者:「院子裏種的李子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元,另外還會種一些蔥、蒜苗、白菜和西紅柿,供家人和遊客採摘和食用。現在全家每年的純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比地震前翻了10倍。」
由於國道213線橫貫全境,坪頭村坐落在遊客由成都進入阿壩的第一個節點,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村裏旅遊業發展的資源得天獨厚。
震後旅遊經濟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位於四川西北部,與青海、甘肅交界。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區為主。
阿壩州政府駐馬爾康縣,下轄馬爾康縣、金川縣、小金、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等13個縣。
阿壩州也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羌族在中國的主要聚居區。汶川地震之前,阿壩州最為知名的旅遊資源是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
在旅遊旺季,坪頭村每天都在接待絡繹不絕的遊客,原始村落的寂靜早已被打破。
坪頭村負責人王雪康告訴記者:「汶川地震之前,村裏的旅遊業並不發達,遊客大多會前往九寨溝縣等出名較早的旅遊景區。隨著地震的發生,茂縣的知名度在全球迅速提高,加上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出羌寨旅遊的新經濟模式。」
在旅遊旺季,坪頭村每天都在接待絡繹不絕的遊客,原始村落的寂靜早已被打破。
不過,面對不斷湧來的客流,李福英說「並不擔心村子的原始生態環境被破壞,因為發展旅遊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川的藏區
藏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獨特的風俗文化,讓遠距雪域高原的這個民族充滿神秘。四川藏區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彞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總人口210萬,其中藏族人口142萬,佔中國藏族人口的四分之一。
阿壩藏區的藏族居民雖然和西藏的藏族居民有所區別,但從這裏仍然可以走近藏族的生活、傳統、習俗和文化。
特稿:汶川震後7年 走進四川阿壩藏區 - BBC News 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9/150909_china_quake_anniversary


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區為主,其北部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傳統上屬於康區。阿壩州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甘肅省相鄰,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成都、綿陽、德陽、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會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對較好的區位優勢。
幅員面積83,426平方公里,轄1市12縣(馬爾康市、九寨溝縣、小金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壤塘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行政中心駐地馬爾康市。阿壩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中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阿壩州人口與民族組成
2017年末,全州戶籍人口915235人,其中:男性466196人,女性449039人;藏族537425人、羌族169395人、漢族177458人、回族29081人,其他民族1876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58.7%、18.5%、19.4%、3.2%、0.2%
阿壩州到底窮不窮?帶你全面了解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news/52r8k48.html


四川即將「消失」的縣之阿壩州九寨溝縣
2017-03-02 
九寨溝縣隸屬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有9個藏族村寨(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
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區
九寨溝縣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面積5290平方公里,轄2鎮15鄉,120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委會。有藏、羌、回、漢等民族,總人口8萬餘人,其中少數民族2.47萬人。縣城所在地為永樂鎮。
九寨溝景區風光
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古稱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屬氐羌。經考古調查,除草地、永和鄉之外,其他鄉鎮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可將九寨溝縣歷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
九寨溝景區風光
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單獨建縣,1998年更名為「九寨溝縣」。20世紀60年代以前九寨溝內只有驪道及各山間小道,藏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少與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溝一直不為人知。
九寨溝景區風光
九寨溝縣擁有獲「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綠色環球21」三項國際桂冠和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有勿角大熊貓、白河金絲猴、九寨國家森林公園、神仙池、甘海子、黑河大峽谷等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1.8萬公頃,占全縣幅員面積的22.3%。2007年被中國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旅遊強縣」。
九寨溝縣城
縣內形成九寨旅遊環線公路,以九寨溝縣為中心,南經平武、江油、綿陽到成都,西經松潘、茂縣、汶川到成都;東經甘肅省文縣可到廣元;北經若爾蓋可達甘肅省蘭州。縣城和風景區都可直通全國各大城市和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政區圖
九寨溝作為聞名世界的旅遊景區,九寨溝縣撤縣設市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劑,如今撤縣設區(市)重新開閘以來,全國各省已有多地先後獲批,尤其州府所在地馬爾康縣成功撤縣設市,九寨溝縣的撤縣設市也更顯迫切。
阿壩州風光
目前,九寨溝縣的撤縣設市在縣、州、省都已經獲得通過,九寨溝縣的撤縣建市也已經走到了成功前的最後一步,就待國家民政部的批覆同意,不日即可揭曉。
阿壩州風光
所謂撤縣建市,就是將原來的行政單位「縣」改名行政單位「市」,但仍然屬於地級市或自治州管轄。也就是說,建市後,九寨溝市仍然是縣級市,由阿壩州管轄,九寨溝市領導幹部的級別並未改變。
阿壩州風光
在建市後,地方的知名度將得到較大提升,在對外招商引資上有直接好處;地方在資源分配上也會更加受益,比如得到更多上級分配的土地指標、工業項目等;吸引各類人才進入,工作機會更多,提升市民自豪感和幸福感等。
阿壩州 州府所在地——馬爾康市
阿壩州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甘肅省相鄰,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成都、綿陽、德陽、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會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對較好的區位優勢。下轄馬爾康、金川、小金、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九寨溝、黑水等13縣、市。
四川即將「消失」的縣之阿壩州九寨溝縣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travel/k8a4y9q.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