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錢幣-鄭成功/明、清在臺流通之外國銀幣/1651年鄭成功派遣特使往日本長崎,請求代鑄永曆錢相助。日本九州的 肥前藩主在長崎鑄《永曆通寶》 錢資助/1667年鄭成功之子鄭經,駐在台南安平 。1674 兵都事李德赴日本長崎鑄《永曆通寶》錢運台行用。《永曆通寶》開始在台灣流通-1683年鄭克爽降清,但仍流通至康熙27年(1688年)以後,清廷才在 台灣始鑄 《康熙通寶》寶台局,背左滿文、右漢文台之方孔錢。1661-1688年《永曆通寶》在台灣流通時間共約26年之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Mfbj7V


古錢幣鑑賞 集齊十二字能值八百萬永曆敕書錢
2018-04-24 由 銅臭錢幣 發表于收藏
永曆通寶——亂世沉浮里長河東流,一片蕭條下的末日悲歌。
嗯對,天啟皇帝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弘光皇帝朱由崧,永曆皇帝朱由榔,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兄弟四個。
1662年6月永曆皇帝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終年40歲,在位16年。
永曆通寶,是指永曆敕書錢。
目前永曆通寶發現的品種有工、戶、御、敕、定、國、督、府、道、部、留、粵、輔、明等文字的小平錢。 這些錢幣的共同特點是文字都鑄造在穿上,御、敕、督、道、部等字發現較少,府字錢更是僅見兩枚。
可是 定國留粵輔明什麼鬼啊!
因為這些文字在古錢幣上較為少見,早在清代就已引起錢幣學家的重視。
最早提出永曆錢被字乃敕書一道的是清代錢幣學家翁樹培,故而衍生出了永曆通寶背敕書錢的概念:御敕部道都府,留粵輔明定國
都督府、各道、府要「留粵」留在廣東繼續堅持抗敵,達到「輔明定國」的目的。
歷史就是這麼多的戲劇性 李定國雖然曾經是大西王張獻忠的手下干將,而今卻成為了成為永曆政權的最後支柱。
為了表彰李定國將軍的功績,永曆帝敕命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國「留粵輔明」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殺永曆帝於昆明,李定國聞訊憤懣而卒,南明滅亡,「永曆通寶」錢也停止鑄造。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kn6o48b.html


永曆通寶“敕書錢" 
2017-07-23 15:26
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王朝滅亡。明亡後,其殘餘勢力又先後在南方各地建立了小朝廷,史稱“南明”。順治三年(1646年)11月,南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擁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即帝位,年號“永曆”,開鑄“永曆通寶”錢。其時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部屯兵雲貴,與永曆帝聯合抗清,桂王政權一度穩定。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降清,清軍進入雲南,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率軍抗清。李定國不敵清軍,擁永曆帝入緬。永曆帝為緬人扣留。李定國屢以兵攻緬索王,不得。順治十八年(1661年)緬人盡殺南明從官,將永曆帝及其宮眷25人獻給清平西王吳三桂。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殺永曆帝於昆明,李定國聞訊憤懣而卒,南明滅亡,“永曆通寶”錢也停止鑄造。
傳世的“永曆通寶”錢中,發現有錢背鑄“工”、“戶”、“禦”、“敕”、“定”、“國”、“督”、“府”、“道” 、“部”、“留”、“粵”、“輔”、“明”等文字的小平錢。除“定”、“國”、“留”、“粵”、“輔”、“明”多見外,“禦”、“敕”、“督”、“道”、“部”等字均少,其中“府”字錢目前僅見兩枚。這些文字在古錢幣上較為少見,早在清代就已引起錢幣學家的重視。清朝乾隆年間,古錢幣學家翁樹培在其著作《古泉彙考》中首次提出永曆通寶錢背的文字組合“乃敕書一道”,“蓋取敕書中語也”。此觀點得到後世許多泉家的讚同,故而永曆通寶背文錢又俗稱“敕書錢”。但“敕書錢”的排列和含義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目前錢幣學界對永曆背敕書錢的含義主要有幾種解讀:
一種觀點認為,“爾時桂王分藩廣西,故有敕督部府留粵之文”。意思是說,桂王朱由榔稱帝之初,廣州還有一個唐王紹武政權。為避免與廣州的紹武帝相爭,桂王發敕令明確由自己率領兵部、五軍都督府留粵“輔明定國”。
一種觀點認為,桂王朱由榔稱帝后頒布詔書,敕令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各道、府要“留粵”,“輔明定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因李定國保衛桂王永曆政權有功,所以永曆帝敕命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國“留粵輔明”。李定國,延安府綏德州(今綏德縣)人,曾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驍勇超逸,更稱萬人敵”。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率大西軍餘部與永曆帝聯合抗清,李定國屢立戰功,成為永曆政權的最後支柱。因此,永曆帝對重兵在握的李定國寄予厚望,“禦敕部道都府定國留粵輔明”。這可以從錢幣背文“定、國、留、粵、輔、明”六字較為多見得到證實。此種觀點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近年有研究者又提出新的觀點,認為永曆通寶錢背文字根本不是皇帝“敕書”。它們是永曆政權的地方將領或官員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下分別鑄造的。如認為永曆通寶背文“定”、“國”錢是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率軍駐紮雷州半島的高州時所鑄;永曆背“留”、“輔”錢是瞿式耜留守廣西抗清、組織三次桂林保衛戰時所鑄;永曆背“禦”、“敕”、“部”、“道”等錢是湖南永州地區鼓鑄的;永曆背“明”、“粵”錢是慶國公陳邦傅在廣西潯州府(今桂平地區)鼓鑄的等等。這些背文應該是為紀念某一事件或表達某種意念的意思,它們出現時間有先有後,但將其組織起來可以讀為一道“敕文”,這也許僅僅是一種巧合而已。


永曆通寶背「敕文錢」的未解之謎
永曆通寶背「敕文錢」的未解之謎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2k88omr.html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王朝滅亡。明亡後,其剩餘勢力又先後在南方各地建立了政權,如福王弘光、唐王隆武、魯王監國、唐王紹武、桂王永曆等,史稱「南明政權」。
這些小朝廷也鑄造發行有貨幣,如福王政權鑄有「弘光通寶」、唐王政權鑄有「隆武通寶」、魯王政權鑄有「大明通寶」、桂王政權鑄有「永曆通寶」錢。
弘光通寶 背上星
隆武通寶折二
大明通寶 光背
其中以「永曆通寶」錢鑄造使用時間最長,前後長達16年。
永曆通寶 珍寶
永曆政權的歷史
順治三年(1646)11月,福建的唐王隆武帝朱聿鍵兵敗身亡後,南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湖廣總督何騰蛟等人擁立桂王朱由榔,於1646年11月18日在廣東肇慶即位皇帝,定年號為「永曆」,並開鑄「永曆通寶」錢。
其時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部屯兵雲貴,與永曆帝聯合抗清。永曆政權曾一度控制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的區域,一時間聲威大振,出現了南明時期抗清鬥爭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是各種勢力的聯合體,內部矛盾重重,猶如一盤散沙,永曆皇帝又是位弱勢皇帝,永曆政權外部有強敵壓境,內部文臣紛爭、武將跋扈割據,所以永曆帝經常面臨險境,被追得四處奔波。
永曆元年至五年間(1647-1651年)永曆帝疲奔於肇慶、梧州、桂林、武岡、柳州、南寧等地。永曆六年,永曆帝抵達安隆。永曆十年春(1656年),李定國率軍抵達安隆,並護送永曆帝西退,三月至昆明,改昆明為滇都。
永曆十一年(1657),孫可望降清,雲貴虛實盡泄。清軍進入雲南,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率軍抗清。李定國不敵清軍,擁永曆帝逃入緬甸,永曆帝為緬人扣留,李定國屢以兵攻緬索王不得。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緬人執永曆帝獻於吳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吳三桂以弓弦絞殺永曆帝及太子於昆明蓖子坡。
「敕書錢」說法的來歷
永曆通寶錢鑄造時間長,版式眾多,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4種面值;錢文書法多樣,有篆書、行書、草書、楷書等。其中永曆通寶小平中的「赦文錢」一直是永曆錢中的未解之謎。
清乾隆年間,古錢幣學家翁樹培在其《古泉匯考》中首次提出永曆通寶錢背的文字組合:「御敕督部道府留粵輔明定國,蓋取敕書中語也」。其觀點得到後世許多泉家的贊同,故而永曆通寶背文錢又俗稱「敕書錢」。
「敕書錢」 的三種觀點
但「敕書錢」的排列和含義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目前錢幣學界對永曆背敕書錢的含義主要有幾種解讀:
一種觀點認為,「爾時桂王分藩廣西,故有敕督部府留粵之文」。意思是說,桂王朱由榔稱帝之初,廣州還有一個唐王紹武政權。為避免與廣州的紹武帝相爭,桂王發敕令明確由自己率領兵部、五軍都督府留粵「輔明定國」。
另一種觀點認為,桂王朱由榔稱帝後頒布詔書,敕令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各道、府要「留粵」,「輔明定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因李定國保衛桂王永曆政權有功,所以永曆帝敕命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國「留粵輔明」。
李定國,延安府綏德州(今綏德縣)人,曾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驍勇超逸,更稱萬人敵」。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率大西軍餘部與永曆帝聯合抗清,李定國屢立戰功,成為永曆政權的最後支柱。因此,永曆帝對重兵在握的李定國寄予厚望,「御敕部道督府定國留粵輔明」。可以從錢幣背文「定、國、留、粵、輔、明」六字較為多見得到證實。此種觀點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敕書錢」的新觀點
近年有研究者又提出新的觀點,認為永曆通寶錢背文字根本不是皇帝「敕書」。它們是永曆政權的地方將領或官員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下分別鑄造的。
背文「御」「敕」「部」「道」四種永曆通寶錢
其特點是「通」字都是方頭雙點,且錢徑較小,重量稍輕。它們在湖南永州一帶出土較多,而且與永州出土的背文「工」、「戶」錢的面文完全相同,應為永州地區鼓鑄。背文「御」、「敕」、「部」、「道」的存世量都很少,其中又以背「道」最為罕見。這四種應為曹志建永曆初年控制的永州及征戰衡陽,桂陽等期間所鑄。
背文「督」字永曆通寶錢
其版式很多,面文有楷書和隸書之分,背文也有楷書和隸書之分。面文的通字有雙點通,也有單點通;歷字有肥歷,也有瘦歷。背文督字有瘦督,也有肥督。大量出於廣西全州地區,湖南永州和廣西桂林也有出土,存世量較多,應為張同敞督師所鑄。
背文「定」、「國」兩種永曆通寶
正面錢文風格自成一體,迥然有別於其他背文的永曆錢。其正面錢文字體肥碩飽滿,外廊較寬,通字為雙點通。背文「定」、「國」字體也較肥大。根據出土情況分析應為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率軍駐紮雷州半島高州時所鑄。
背文「輔」、「留」兩種永曆通寶
它們的版式也較多。背「輔」錢的特點是其特別厚重,平均重量在7克以上,達到折二錢的規格,最重的達9.5克,但其錢徑都仍是小平錢的規格。「輔」字有大小「輔」之分,大「輔」罕見。背文「留」字錢有大、中、小「留」三種版式。這兩種背文錢都多出於桂林地區,鑄制都較精美,其存世量較少,現已不多見。這兩種永曆通寶應為瞿式耜留守廣西抗清、組織三次桂林保衛戰時所鑄。
背文「明」、「粵」兩種永曆通寶
永曆背「明」錢的「明」字的第一筆和第二筆有連筆或不連筆之分,俗稱開口明或閉口明。永曆背「粵」錢的正面錢文寶字從「珍」,俗稱珍寶。這兩種永曆錢在廣西桂平一帶存世量較大,曾一次出土上千枚,應為慶國公陳邦傅在廣西潯州府(今桂平地區)鼓鑄。
背文「府」永曆通寶。據說該幣存世僅數枚,極珍。均未見到過真品,因未見廬山真面目,故不敢妄議。
永曆通寶背「敕文錢」的未解之謎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2k88omr.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