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六年,始并六國。斯時為廷尉,乃奏罷不合秦文者。於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鍾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則《離》之六二︰「黃離元吉,得中道也。」斯雖草創,遂造其極矣。 蔡邕小篆,讚龜文斜列櫛,比龍鱗隤,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縕,若絕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遠而望之,象鴻鵠群遊,絡繹遷延。研桑不能數其詰,曲離婁不能睹其隙。間般垂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摛華艷於紈素,為六藝之範先,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小篆之後又別為八,曰鼎小篆,曰薤葉篆,曰垂露篆,曰懸針篆,曰纓絡篆,曰柳葉篆,曰翦刀篆,曰外國書,此皆小篆之異體也。 《贊》曰︰「李君創法,神慮精微,鐵為肢體,虯作驂騑。江海淼漫,山嶽巍巍,風長萬里,鸞鳳于飛。」


書體
        我國書體名稱極為繁雜,約可分三種情形:一、有一種書體若干名稱者:若古文之別十七,曰:龍、穗、龜、雲、鸞鳳、人、科斗、鐘鼎、倒𤪦、虎、禽、魚、麒麟書、填書、金錯書、霹靂書、天竺書等。篆書之別十五,曰:上方大篆、複篆、殳書、傳信鳥書(亦曰蟲書)、刻符書、簫籀、刻符書、鶴頭書、偃波書、蚊腳書、轉宿篆、蠶書、芝英書、氣候直旹書、蛇書。小篆之別十一,曰:玉筯篆、細篆、仙人篆、鼎小篆、𤪦葉篆、垂露篆、懸針篆、纓絡篆、柳葉篆、剪刀篆、外國胡書。二、有各種書體名稱混淆不清者:如古文、籀文與大篆,隸書與八分。三、有書體名稱因時代而異者:若漢人名隸書為史書,王莽時左書即秦隸書,唐人名楷書為隸書,唐以前八分亦謂之楷書、隸書,亦稱之真書。
        一、穗書:炎帝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始為耒耜,以教民稼穡,作陶冶斧斤,民用以利,嘗百草以濟民病,因上當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帝異之,乃作穗書,用頒政令。
        二、龍書:太昊伏羲氏,燧人氏之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以木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代結繩,因獲景龍之瑞,其制儀象布政令紀官皆以龍,於是始為龍書。
        三、雲書: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氏。命倉頡沮誦造書字,以正名百物。由是古文滋生,是時景雲常見,郁郁紛紛,帝因為雲書。
        四、龜書:黃帝賞遊玄扈之上,靈龜負圖而臻,文章之繁,充自此始,帝嘉其感應,作書以寫其狀,故後世有龜書焉。陶唐氏(帝堯)因軒轅靈龜負圖,作龜書。
        五、鸞鳳書:少昊以鳥紀官,作鸞鳳書,文章衣服,皆以為象。
        六、河圖書:帝嘗以金鑄器,皆有題名,上古之學也。又云帝至翠潙之泉,有黃龍負圖而至,其圖五色畢具,白圖蘭葉而朱文,帝令侍臣寫之,以示天下,曰河圖書。
        七、大篆:史皇作書,倉頡氏也。又云倉頡造大篆。史籀所著大篆十五篇中之文字,即當時通用古文編著為十五篇,而其中有與古文或異者。小篆以前之字體或統稱為大篆。甲骨文及少數殷商石器銘文、殷周金文,均為大篆。
        八、古文:唐玄度云:「頡有四目,通於神明,觀察眾象而為古文。」孔子書六經,皆以古文。古文為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左傳所用之文字,即孔子壁中書所用之文字。亦即史籀以前已經通用之文字。
        九、篆書:倉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
        十、科斗書:科斗書因科斗之名,故飾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顓頊高氏所製,今古文是也。科斗書頭?尾細,腹狀團圓,如水中之科斗。
        十一、仙人形書:高辛氏(帝嚳)以人紀事,象仙人書,車器衣服皆為之。
        十二、鐘鼎書:禹因九牧貢金,鑄鼎象物,故作鐘鼎書,象鐘鼎篆。
        十三、薤葉篆:商湯時,仙人務光作倒薤書,今薤葉篆是也。
        十四、鳥書:唐玄度云:「鳥書周史官史佚所撰。」
        十五、魚書:周武王東觀兵至於盟津,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史臣曰佚,紀之文字,作為魚書,體魚之首,骨為乙,尾翼為丙,蓋是則焉。
        十六、虎書:周史佚尤善為奇字,文王之時,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有虎不害,名曰騶虞,白質玄章,馴於靈囿,於是佚軌則前皇,錯綜其體,而為虎書。
        十七、史書:史籀,周宣王史官。善書,師模倉頡古文,始籀以聖迹湮沒,失其真本。今所傳者,纔髣髴而已,故損益而廣之,或異或同,謂之為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亦曰史書。漢人亦名隸書為史書。史書今史者,謂能隸書之令史耳。
        十八、籀書: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者也。籀文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兼婉潤焉。即史籀所著大篆篇中與古文或異之字體,說文解字中或出於小篆正文某字之下者。
        十九、籀篆:大篆,史籀所作也,亦曰籀篆,石鼓文是也。
        二十、複篆:因大篆而重複之,亦史籀作。
        二十一、麒麟書:魯哀公十三年(西元前四八二),西狩獲麟,仲尼反袂拭面,歎吾道窮矣,弟子申為素王紀瑞所製也。
         二十二、雕蟲篆:雕蟲篆者,魯秋胡妻所作。秋胡隨牒遠仕,荏苒三年,鳴垤有懷,春居多思,桑時間翫。集為此書,亦云戰筆書,其體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屈曲,有若蟲形,其狀則玄鳥優游,落花散漫矣。
        二十三、蟲書:魯秋胡婦浣蠶所作,亦曰雕蟲篆,作蟲蛇狀之字體。
        二十四、秦篆:周之季世,分為七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泰并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書體乃定於一,所謂秦篆者也。
        二十五、小篆:斯作倉頡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說小篆者也。即許慎說文解字所著九千餘字之字體。秦刻石即為小篆。
        二十六、秦分:小篆亦名秦分。
        二十七、玉筯篆:唐玄度云:「斯妙於篆法,乃刪改史籀大篆而為小篆,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軌,書曰,作謨作則,其斯之謂也,今相承成曰玉筯篆。」
        二十八、細篆:李斯摹寫始皇碑序,皆用此體,或曰繆篆。
        二十九、刻符書:刻符書鳥頭雲腳,李斯、趙高并善之,用題印璽。符為符節之符,信物也,刻於符飾所用之文字。
        三十、摹印:印璽所用字體。
        三十一、署書:署書為蕭何所定,用題蒼龍、白虎二闕。所以書封檢榜扁也。
        三十二、殳書:兵器之題識。
        三十三、奇字:周史佚善為奇字。古文而異者。
        三十四、繆篆:李斯摹寫始皇碑序用此體,印章所用字體。
        三十五、鳥蟲書:龍鳳等形狀之字體,書幡信用之。
        三十六、隸書:衛恆云:「隸書,篆之捷也。」徐鍇注說文解字序云:「王僧虔云,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繫雲陽獄,增減大篆,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其書曰隸書。班固云,謂施之徒隸也。即今之隸書,無點畫俯仰之勢。」
        三十七、今文:秦程邈善隸書,漢謂之今文。
        三十八、左書:即隸書。
        三十九、古隸:西京雜記:「杜陵秋胡者,能通尚書,善作古隸。」韋續:「古隸者,程邈獄中變大篆所作。」見於秦權量詔版刻辭、西漢刻石、東漢少數碑刻。
        四十、秦隸:吾丘衍學古篇:「秦隸者,程邈以文牘繁多,難托於用篆,因減小篆為便用之法,故不為體勢。若漢款識篆字相近。」
        四十一、八分:蔡琰云:「臣父造八分時,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作八分。」
        張懷瓘云:「八分則小篆之捷,隸又八分之捷。」
        吾丘衍云:「八分者,漢隸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隸則易識,比漢隸則微似篆。」
        四十二、漢隸:今人稱後漢碑刻有波磔之書體為漢隸。見於東漢大部分石刻。
        四十三、草隸:晉書辛謐傳:「謐博學善屬文,工草隸,為時楷法。」
        四十四、隸草: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磔,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四十五、章程書:用八分以寫篇章或法令,因又謂之章程書。
        四十六、飛白:筆勢飛舉而字盡中空。傳為東漢蔡邕所作,靈帝時詔邕作聖皇篇成,諧鴻都門,時方修飾,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因歸作飛白書。漢魏宮闕多用其體。
        四十七、章草:章草者,史游所作也。此乃存字之梗槩,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用草書以通章奏,因又謂之章草。見於急就章,及法帖中所刻諸家章草。
        四十八、草書:伯英章草,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四十九、連草:即草書。
        五十、今草:唐人稱草書為今草。
        五十一、楷書:亦名真書、正書,亦有稱隸書者,亦有稱八分者。張懷瓘云:「八分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楷書見於魏晉鍾王法帖,及南北朝隋唐而後碑刻及墨蹟。
        五十二、行書:後漢劉德昇所作。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五十三、行押書:即行書,鐘元常善之。
        五十四、狂草:張旭善狂草,較草書更甚之。
        書體之應用,隨其衍變而有消長。秦時有八體:大篆、小篆、符刻、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王莽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曰左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唐六典稱:「校書郎正字,校讎典籍,刊正文字。注:字體有五:一曰古文,廢而不用。二曰大篆,惟石經載之。三曰小篆,印璽、旐旛、碑碣所用。四曰八分,石經、碑碣所用。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書所用。」衍變已久之書體,常被廢棄不用,或以裝飾體視之。新興之書體,又不應用於鄭重場合。裝飾意味之書體,則應用於特殊場合。故一般應用者,通常為發展成熟之書體。
        我國書體可大分為:篆、隸、草、楷四種,若再細分,可分:古文、大篆(包括籀文)、小篆,隸書、八分、章草、今草、楷書、行書。其演變程序如次:
        古文→大篆(包括籀文)→小篆→隸書→八分→章草→今草、楷書→行書。
        古文、籀文、大篆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所用之書體;小篆為秦代之代表字體,漢代亦應用於鄭重場合;古隸興起於秦,西漢亦用之;分書則為東漢通行之書體;草書起於漢代,以迄於今。楷書於曹魏時代已具規範,至唐代始發展成熟穩固。(李福臻)
----------------------------------------
南北朝薤葉篆「永光」
2016-08-21 由 遊刃有餘 發表于歷史
南朝宋(420—479),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改國號宋,定都建康(今南京)。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宋廢帝,又稱前廢帝,即劉子業(449—466),小字法師,宋孝武帝劉駿長子,母文穆皇后王憲嫄,南朝宋第六位皇帝。453年,被立為皇太子。464年,宋孝武帝去世,劉子業即位,改元永光,大赦天下。劉子業在位時,兇殘暴虐,濫殺大臣,與親屬亂倫,是歷史上出名的荒淫無道帝王之一,在位僅一年不到,便被叔叔劉彧弒殺。
永光年間所鑄「永光」錢,屬罕見錢幣,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永光錢直徑18.90毫米,形制薄小,光背,左右書篆書「永光」二字,屬年號錢,書體創見使用薤葉篆,字體精妙絕倫,筆法纖細。南朝自孝武帝始鑄四銖錢,明其名曰「四銖」,實為減重「兩銖」錢,百姓苦不堪言。當時,鎮北大將軍沈慶曾建議允許百姓按官府規定,遵照頒布標準,由百姓自供銅料,在錢署內鼓鑄;然後由官府檢驗是否合格,按萬錢收稅三千。這種辦法不僅沒有有效的控制鑄錢和加強稅收,反而造成民間私鑄成風,物價飛漲,如鵝眼錢等輕薄小錢,銅質極差。史書對「永光」錢鑄行的時間雖沒有確切記載,但可以從《宋書·前廢帝紀》找到蛛絲馬跡,「永光元年春二月庚寅,鑄二銖錢,三月甲辰罷」。同本紀又雲,「秋八月癸酉,改元景和,九月戊午,開百姓鑄錢」。據此推斷「永光」錢應是三月甲辰罷二銖後,至秋八月癸酉再次改元景和時所鑄,時間約五個月 。
宋廢帝在位僅八個月,曾兩次改元,即「永光」、「景和」兩個年號,並鑄行該年號錢幣。《宋書·顏竣傳》云:「景和元年,沈慶之啟通私鑄,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貨不行。」「景和」年號錢也只是鑄行了三個月,因為前廢帝劉子業十一月底被殺,所鑄旋而廢止。由於這兩種小錢鑄期短暫,存世甚少,歷史意義重大,現已同列為古泉五十名珍。值得一提的是,該錢幣使用的薤葉篆字體,正是小篆的變形體,開創了使用此類書法的先河,為研究南北朝時期複雜的歷史和文化以及中國書法史的沿革提供有力物證。
---------------------------
近森孝恕先生倒薤葉篆  
     近森孝恕司馬光詩《真率銘》代表作,受益於多年研究山西民國書法大師趙鐵山,在書路上得啟發;以趙鐵山篆書說文解字敘”入門徑;初學《石鼓文》李斯《泰山刻石》,《峰山刻石》,《會稽刻石》,取李斯玉筋筆法;在散落如鳳毛麟角的漢瓦中,獨得“孤筆遺墨”,深得筆法變化; 後學李陽冰《謙卦碑》,《三墳記》取李陽冰鐵線筆法。採漢曹喜《大風歌》圓起尖收,懸針,垂露之筆法。又得漢《祀三公山碑》方起方收,隸意入篆之古意。在魏蔡邕《三體石經》上得靈感,將玉筋, 鐵線, 懸針,垂露, 蘭葉自然流暢之線條溶為一體。又將吳《天發神讖碑》方起尖收,弧線如弓之張力用之筆端。他博採眾家之長,在創作中又獨得新理,獨闢蹊徑,形成自已風格。確似李斯千年古木發新枝,新筆奇出。用長羊毫,筆劃圓起圓收,圓起尖收,圓起方以,圓起 收,藏起露收,方起尖收,筆法變化豐富。筆劃如少女輕風中的青絲流海,血色潤澤,自然流暢,生動可人。在作品中懸針,垂露,玉筋,倒韭葉,鐵線筆,出筆自然,巧於布筆,決無工藝性之筆。書寫自然流暢,生動。
司馬光詩《真率銘》
吾齋之中,不尚虛禮。不迎客來,不送客去。 
賓主無間,坐立無序。真率為約,簡素為具。
有酒且酌,無酒且止。傾情一曲,好香一炷。
閒談古今,靜觀山水。不言是非,不論官事。
行立坐臥,忘形適宜。冷暖家風,林泉高致。
道義之交,如斯而已。羅列腥羶,周旋佈置。
1987年57歲作品 https://tinyurl.com/y3fvku2k


----------------
孝建四銖 與薤葉篆錢文
2014-11-21 由 手機光明網 發表于文化
光明網11-21 10:03顯示圖片
劉宋在四銖新錢推出十餘年後,錢法有所鬆弛,官鑄四銖錢漸趨減輕,私鑄又有抬頭,足徑完好的官鑄錢有遭私熔和剪鑿的威脅。面對前後所出官鑄錢實際存在的大小之差,大錢有可能繼續被毀損。《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六月「是月以貨貴,制大錢一當兩」。這是推出四銖錢制以後的一項補充整頓和治理。關於「制大錢一當兩」,錢幣界曾經出現過比較長時間的誤讀,誤以為這段史料說的是:宋文帝當局重新鑄造了一種「當兩」錢。於是有人在六朝錢幣堆中努力尋找能夠以一當二的錢幣,誤將一些直徑比較大的五銖錢認定為「當兩」五銖(圖1)。經過多方位進一步的認真研究,發現元嘉年間並沒有另鑄什麼新的「當兩」大錢,而是面對官鑄四銖錢的逐步縮小和減輕,官方乾脆訂出制度,規定凡足重的錢幣,即所謂的「大錢」可以一個當兩個用。意在通過明確大小錢比價,來穩住錢法的行使。但終因「繼而錢形不一,民弗之便」,於次年「五月已卯罷大錢當兩」。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幾十萬人南侵,劉宋受挫,支出猛增,國力大傷,錢幣繼續減重,私鑄更為嚴重。
歷史的風雲變遷有時真可謂「天有不測風雲」,453年3月16日深夜發生突變,皇太子劉劭趁夜帶兵入宮,弒父宋文帝劉義隆,自立稱帝,改元太初。劉義隆的三兒子時年二十四歲的劉駿,在步兵校尉沈慶之等的協助下,於5月20日,在新亭宣告即位皇帝,5月27日,攻陷建康城,斬了陰謀篡位的偽皇帝劉劭。後人並不認可劉劭為帝,通常的帝系表都將宋孝武帝劉駿作為宋文帝的繼承者。
宋孝武帝劉駿前後立有兩個年號,公元454-456年為孝建,公元457-464年為大明。《宋書・孝武帝紀》:孝建元年「正月壬戌更鑄四銖錢」。《顧錢譜》有記:「孝建元年鑄四銖錢,一邊為孝建,一邊為四銖。」劉駿登基後不久,推出了錢幣新品孝建四銖(圖2)。「孝建四銖」四字作薤(音xie)葉篆,纖細柔長,錢面橫書年號「孝建」,錢背橫書「四銖」,初鑄時錢徑約22毫米,重約2.5克,輕於宋文帝元嘉推行的「四銖」。劉宋政權繼續把錢幣的法定重量降低,企圖以此來穩住流通錢幣的秩序。「孝建四銖」面背錢文均橫讀,為古錢銘文中所僅見。劉宋錢幣出土不多,而薤葉篆更是彌足珍貴,清人戴熙的《古泉叢話》說:「孝建四銖,北人以為奇貨,索直二三萬錢。」可見清代此類錢已引起收藏者的關注,稀少而珍貴。
劉駿推出減重較為明顯的孝建四銖後,勉強維持了十年左右,實際社會上錢幣之減重,並沒有因此得到控制,私鑄更加放任,發展到後來製作越發粗劣,邊郭平夷,文字不清。由於「民間盜鑄者雲起」,更有省去背文「四銖」而僅存面文「孝建」之小錢(圖3)。故而今日所見的孝建四銖品類甚雜,大小懸殊,錢體薄小者,有的直徑只有16毫米,重僅0.5克左右,有的因鼓鑄草率,時有錯范、異范發生(圖4),還常見合背(圖5)、倒書(圖6),或不鑄邊郭和鑄單面文字者(圖7),版式頗多。
說到薤葉篆,不妨談談各種篆書的別體,猶如前面說到的垂針篆、玉箸篆等等。從總體上說這些書體均屬篆體之特殊類別,有的篆書別體用在錢幣上,特別美觀。唐宋以後有將篆體分出十八體、三十二體的。宋朝釋夢英分出篆書十八體,清乾隆時更以皇權的威嚴欽定篆書三十二體。《皇朝通志》卷十二記:「乾隆十三年諭:我朝國書音韻合乎元聲,體制本乎聖作,分合繁簡悉協自然,惟篆體雖舊有之,而未詳備。寶璽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為各體篆文,儒臣廣搜載籍援據古法成三十二類。」經乾隆欽定的三十二體篆書中就涵蓋了玉箸篆、柳葉篆、懸針篆、倒薤篆等等。薤,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而薤葉篆字體修長,上密下疏的結體,使之若薤葉倒飄,所以按乾隆「欽定」的說法,所謂「薤葉篆」也稱「倒薤篆」。
關於薤葉篆錢文,錢幣學家多有評論,其中彭信威先生的看法,更是見地不凡。他在《中國貨幣史》中說:「孝建四銖的薤葉書,可以想起當時纖巧綺麗的文風,更使人想起北魏佛像的苗條的身軀和飄逸的衣折。孝字的筆畫和北魏浮雕皇后禮佛圖的衣折,用的是同一種手法。似乎吳道子的蓴菜條或蘭葉描就是淵源於此,這裡書畫的確有一脈相通之處。又如二銖重的孝建,錢身雖小,卻是美麗動人,不論是製作和文字,都具有高度的水平。」
傳世《送子天王圖卷》(圖8)為後人摹本,但較好地保存了吳畫的特點,不失為「下真跡一等」的參考。此圖紙本水墨,縱355毫米,橫3381毫米,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畫面用白描的方法分段描繪釋迦牟尼降生,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母親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反而向他禮拜的故事。圖中人物之服飾、體貌,用的是蘭葉描畫法,寬袍大袖,冠帶迎風,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位於今西安碑林區的臥龍寺,是陝西最早的佛教寺院,院藏吳道子蓴菜條畫法觀音像碑(圖9),被後人常年供奉。真如彭信威所說,蓴菜條或蘭葉描或就是淵源於「薤葉篆」。
也有人把細勁秀麗的南朝書風歸於南朝崇道尚柔,劉宋錢文書法固然與當時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然而迫於時政經濟,錢幣越鑄越小,劉宋採用這種細如薤葉的錢文,也有其鑄造技術方面的必然要求。有稱劉宋錢郭細如線,一千文長不滿三寸,而且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十萬錢不盈一掬。如此薄小的錢幣,鑄造時採用這細線般的篆書,也有其無可奈何的因素。
來源: http://epaper.subaonet.com/list_more_new.aspx?paperType=szrb
《宋書・顏竣傳》記:孝建三年尚書右丞徐爰議曰:「今宜以銅贖刑,隨罰為品,詔可」「於是民間盜鑄者雲起,雜以鉛錫,並不牢固,又剪鑿古錢,以取其銅,錢轉薄小」「而盜鑄彌甚,百物踴貴,民人患苦之」,不久「乃立品格,薄小無輪郭者,悉加禁斷」。對於孝建三年詔鑄薄小錢,不久又禁之事,朝廷大臣間爭論激烈。以始興郡公沈慶之為代表主張繼續鑄行薄小錢。沈慶之提出:「去春所禁新品,一時施用,今鑄悉依此格。萬稅三千,嚴檢盜鑄,並禁剪鑿。」此議得到公卿太宰王義恭的支持,曰:「又去春所禁新品,一時施用,愚謂此條在可開許。」但吏部尚書顏竣堅決反對,曰:「今百姓之貨,雖為較少,而市井之民,未有嗟怨,此新禁初行品式,未一須臾,自止不足以垂聖慮,唯府藏空匱,實為重憂,今縱行細錢,官無益賦之理。」三位所說「去春所禁新品」「新禁初行品式」即指孝建三年帝詔鑄的「形式薄小,輪郭不成」的孝建四銖,所謂「悉加禁斷」,其實並非如願。


32種不同篆體的《金剛經》,見者增福!
http://www.sohu.com/a/66445016_105772


薤葉篆

什麼是薤葉篆?薤葉篆錢幣有哪些?
摘要:南朝劉宋時期,推出比較薄小的新錢,具中有書法纖巧綺麗者,或稱之為薤葉篆。錢幣學家對於這種錢文書法很推崇。有人稱之“與王莽錢的懸針篆,宋徽宗的瘦金體,俱為千古絕唱”
  南朝劉宋時期,推出比較薄小的新錢,具中有書法纖巧綺麗者,或稱之為薤(xie)葉篆。錢幣收藏學家對於這種錢文書法很推崇。有人稱之“與王莽錢的懸針篆,宋徽宗的瘦金體,俱為千古絕唱”(衡門《中國古錢講話》)。劉宋錢幣中有以下這些應該稱為薤葉篆。
  孝建四銖,於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正月推出,面“孝建”,背作“四銖”。
  孝建錢,形制薄小,上書“孝建”二字。
錢幣收藏
  永光錢,宋廢帝永光元年(465年)始鑄,款式與“孝建”同。書法精妙,輪郭纖細週整,重二銖。
  景和錢,廢帝景和元年(465年)鑄,款式同永光。錢文轉折處有方折意。
  大明四銖,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鑄,面“大明”背“四銖”,形制同“孝建四銖”或以為孝武帝大明年間鑄。
  兩銖,形制薄小,文字書寫工整,修長而秀麗。
  關於上述錢幣的書體,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說“大明”二字是小篆體(朱活《古錢小辭典》),有人認為,“大明”二字,文字筆劃除個別方折外,基本上用圓弧過渡,筆劃粗細一致,文字似“髮絲”梳理和挽轉而成,它既含有薤葉篆的纖細秀麗,又具有玉筯篆的端莊圓潤,為了區別暫名為“髮絲篆”(《談大明四銖錢》, 《中國錢幣》1993年4期)。其實名之為“髮絲篆”與“薤葉篆”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還是遵循傳統的好。
錢幣收藏
  說到薤葉篆,不妨提提各種篆書的別體。篆書別體的名稱,應該是唐宋以後才有的。近人孔白雲講:“唐人意擬復古,妄杜自撰,循名之作不可勝計。若龍書,穗書,雲書,龜書十八體,三十二體皆謬妄之書,萬不足法。”宋朝釋夢英作篆書十八體。清乾隆時更以皇權的威嚴欽定篆書三十二體。“乾降十三年諭:我朝國書音韻合乎元聲,體製本乎聖作,分合繁簡悉協自然,惟篆體雖舊有之,而未詳備。寶璽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為各體篆文,儒臣廣蒐載籍援據古法成三十二類(《皇朝通志》卷十二)。”經乾隆欽定的三十二體篆書為:玉箸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柳葉篆、殳篆、懸針篆、蝌蚪篆、龜書、倒薤篆、鳥書、古文書、大篆、麟書、轉宿篆、雕蟲篆、刻符篆、金錯篆、鵠頭篆、飛白書、龍爪篆、奇字、纓絡篆、剪刀篆、碧落篆。
  薤,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而薤葉篆字體修長,上密下疏的結體,使之若薤葉倒飄,所以,按“欽定”的說法,所謂“薤葉篆”應叫“倒薤篆”才對。
  關於薤葉篆錢文,錢幣學家多有評論,其中彭信威先生的看法,見地不凡,彭著《中國貨幣史》說:
  “孝建四銖的薤葉書,可以使想起當時纖巧綺麗的文風,更使人想起北魏佛像的苗條的身軀和飄逸的衣折。孝字的筆劃和北魏浮雕皇后禮佛圖的衣折,用的是同一種手法。似乎吳道子的蓴菜條或蘭葉描就是淵源於此,這裡書畫的確有一脈相通之處。又如二銖重的孝建,錢身雖小,卻是美麗動人,不論是製作和文字,都具有高度的水平。”
  也有把細勁秀麗的南朝書風歸於南朝崇道尚柔。固然,劉宋錢文書法與當時文化背景有關,但劉宋迫於時政經濟,錢幣越鑄越小,採用這種細如薤葉的錢文,也有其鑄造技術方面的必然要求。有的劉宋錢廓細如線,一千文長不滿三寸,而且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十萬錢不盈一掬。當時就被認為是“失算當時,取笑百代”。如此薄小的錢幣,鑄造時就不得不採用這細線般的篆書了。
  劉宋錢幣出土不多,而薤葉篆更是彌足珍貴,清人戴熙的《古泉叢話》說:“孝建四銖,北人以為奇貨,索直二三萬錢。”可見清代此類錢已引起收藏者的關注,稀少而珍貴


鐵線篆

如何寫好鐵線篆……
好的鐵線篆作品令人羨慕,因為很難。有人甚至對書寫鐵線篆產生恐懼。但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
選對工具
首先強調,工具很重要!筆鋒勿短,短鋒蓄墨少,筆要有一點彈性,否則轉筆和藏鋒不易,也不要把墨汁兌得很稀,暈墨是絕對不允許的。要嘗試用半生熟的宣紙去寫,熟宣寫鐵線篆容易線條呆板。
結構嚴謹有竅門
鐵線篆基本以小篆為本,大篆也可以用鐵線篆的方式來表達。結構方面要以流暢對稱為主流,近人有參雜方筆者也寫出了一定的效果,總之只要美觀且不落俗套就可以了。這裏有個小技巧可供初學者參考,在還不能完全把握結構的對稱性時,可以將對稱結構的關鍵點事先用鉛筆輕輕標在紙上,將重點放在鍛煉線條與對稱手感上,而後再慢慢去掉輔助點。看上去是奇淫技巧,但這種方法適合初學者分步練習,逐步提高。
接筆很重要
鐵線篆不同鄧(石如)派篆法,起收接筆處是不允許出現疙瘩的,甚至要求看不出接筆痕跡。留待接筆的地方應稍細與正常筆畫這樣回頭接上來就會很自然,否則兩筆重疊易生疙瘩。弧轉不能一筆寫不完千萬彆強迫自己,分筆寫,是符合規範的,很多高手也這麼寫。
淡定的"洪荒之力"
寫篆書所要付出的能量極大,堪稱"洪荒之力",但這種能量的爆發有需要極度的均衡,沒有淡定的心態,就不可能寫好鐵線篆。鐵線篆在視覺上要求線條粗細一致,在書寫時須全神貫注,把創作的激情融入淡定平和之中。另外補一句,初學站姿臨寫小篆,磨練功夫,提高線條品質,是好的,但一定程度深入以後,坐着寫也沒有任何問題,要看篇幅多大。勿迷信"篆隸必須站着寫"的理論


王莽是一個迷信讖符的人,王莽鑄幣中出現多種厭勝紋飾的"大泉五十",其中有人物、鳥獸、吉語、吉祥圖案等。上世紀末發現不少新品種,但數量極少,市場價格都在千元以上,而且很難覓集 https://tinyurl.com/y46egxmr


漢字有56種字體,99%的人只認識五種  https://tinyurl.com/y56pebk8
自三皇以前,結繩為政,至太昊氏,文字生焉。所謂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以代結繩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又曰字有五易,蒼頡變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隸書,漢代作章草是也。其八體者,更加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傳信並大小篆,為八體也。後漢東陽公徐安於搜諸史籍,得十二時書,皆象神形也。又加二十三體,共定五十有六,列之於後:
一、龍書:太昊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始作龍書。
二、八穗書:炎帝神農氏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書, 用頒行時令。
三、倉頡書:黃帝史蒼頡寫鳥跡為文。
四、雲書:黃帝時,因卿雲作雲書。
五、風書:少昊金天時以鳥紀官,作鸞風書,文章衣眼,取以為象。
六、蝌蚪書:因蝌蚪之名,故飾之以形。不知年代,或雲 顓頊高陽氏所制,今古文是也。
七、仙人形書:帝嚳高辛氏以人紀事,象仙人形書,車器衣眼皆為之。
八、龜書:帝堯陶唐氏因軒轅靈龜負圖作龜書。
九、鐘鼎書:夏后氏象鐘鼎形為篆,作鐘鼎書。
十、倒薤書:殷湯時仙人務光作倒薤書,今薤葉篆是也。
十一、虎書:周文王史史佚因騶虞作虎書,有虎不害人,騶虞因此始也。
十二、鳥書:周文王時赤雀銜書集戶,武士時丹鳥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鳥書。
十三、魚書:周法魚書因素鱗躍舟所作。一雲漢武帝游昆明池,學士陳遵所作。
十四、填書:周媒氏作。魏韋誕用題宮闕,王廙、王隱皆好之。
十五、大篆:周宣王史史籀所作也。亦曰籀篆,《石鼓文》是也。
十六、復篆:因大篆而重複之,亦史籀作。漢武帝用題建章闕。
十七、殳書:伯氏所職。文記笏,武紀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周時所作。漢武帝得汾陰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古之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為篆形也。
二十、麒麟書:魯哀公十三年西狩獲麟,仲尼反袂拭面,嘆「吾道窮矣」,弟子用為素王紀瑞所制也。
二十一、轉宿篆:宋司馬以熒惑退舍所作也,象蓮花未開形。
二十二、蟲書:魯秋胡婦浣蠶所作,亦曰雕蟲篆。
二十三、傳信鳥跡書:六國時書節為信,象鳥形也。
二十四、細篆書:李斯摹寫始皇碑序,皆用此體,亦曰繆篆。
二十五、小篆書:李斯刪古文作也。始皇以祈禱名山,皆用此書。
二十六、刻符書:鳥頭雲腳,李斯、趙高並善之,用題印璽。
二十七、古隸書:秦程邈系獄中,變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名徒隸之書,今為八分。
二十八、徒隸之書:因程邈幽囚為徒隸書也。邈字元岑。
二十九、署書:漢蕭何所作,用題蒼龍、白虎二闕。
三十、藁書:行草之文也,董仲舒欲言災異,主父偃竊而奏之。晉衛瓘、索靖善之,亦云相聞之用也。
三十一、氣候時書:漢文帝令蜀郡司馬長卿采日辰會屈伸之體、升伏之勢,象四時為書也。
三十二、符信書:六國時各以異體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芝英書:漢武代有靈芝三,植於殿前,遂歌《芝房之曲》述焉,又名英芝。
三十四、金錯書:古之錢銘,周之皇府、漢之銖兩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尚方大篆:程邈所述,後人飾之以為法焉。
三十六、鶴頭書:與偃波皆詔版所用,漢家尺一之簡是也,亦名鵠頭。
三十七、偃波書:即版書,狀如連文,謂之偃波。
三十八、蚊腳書:尚方詔版也。其字體側纖垂下,有似蚊腳,因而為名。
三十九、垂露篆:漢章帝時曹喜所作也。
四十、懸針篆:亦曹喜所作。有似針鋒,因而名之,用題《五經》篇目。
四十一、章草書:漢齊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韋誕謂之草聖。
四十二、飛白書:蔡邕待詔,見門下吏堊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筆書:弘農張芝臨池所制。其狀崎嶮,有循環之趣。
四十四、八分書:漢靈帝時上谷王次仲所作。魏鍾繇謂之章程書。
四十五、蛇書:魯人唐終,當漢、魏之際』夢龍繞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書:正之小偽也。鍾繇謂之行狎書。
四十七、散隸書:衛恆所作。跡同飛白。
四十八、龍爪書:晉王右軍所作,形如龍爪也。
四十九、藁及行隸:鍾繇變之,羲、獻重焉。
五十、八體書:晉二王重變行隸及藁體為八體書。
五十一、草書:王羲之飾古,亦甚善也。
五十二、虎爪書:王僧虔擬龍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書: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也,今曰雷書。
五十四、外國書:阿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書:梵王所作《涅槃經》,所謂「四十二章經」也。
五十六、花書:河東山胤所作。
《五十六種書並序》一卷,舊本題唐韋續撰,續不知何許人。前有小序,言後漢東陽徐安於搜諸史籀,得十二時書,旨象神形,又加三十三體,共定五十六種,似此書為續所傳,非續之書也。韋續《墨藪》亦載此篇,《墨藪》皆輯前人之作,亦為此書非續所作之一證。所云東陽徐安於,未詳何如人,十二種加三十三種亦不符五十六之數。編中所列太昊庖犧氏之龍書,炎帝神農氏之穗書等,俱無根據,不免附會。上古之時,文字簡單,書體未定,作書者僅為符號之用,各以巧意為之緣飾,事或有之,必以為書法之一種而羅列之,顛亦甚矣。宋朱長文《墨池編》曰:「所謂五十六種書者,何其紛紛多說耶?彼皆得於傳聞,因於曲說,或重複,或虛誕,未可盡信也。學者惟工大小篆八分楷草行草為法足矣,不必究心於諸體爾。」 https://tinyurl.com/y56pebk8


小篆是秦始皇為推行「書同文」政策,命李斯以六國文字為基礎簡化整理創製的用於秦代官方文書的標準字體。體勢修長,線條圓潤,結構對稱,筆畫停勻,被歷代書法家奉為圭皋,並演變出懸真篆、 薤葉篆、玉筋篆 、九疊篆等多種形式。
自創設之初,小篆就以其端莊研美和不宜模仿的特點,被用於書寫錢文,此後500多年獨享尊榮,直到東晉才被其他書體逐步取代。而小篆及其各種變體都曾寫入錢文,如秦「半兩」的上錢文是秦篆,新莽「貨布」上的錢文是懸針篆,北周「五行大布」上是玉筋篆,南朝劉宋「孝建四銖」是薤葉篆,北宋「皇宋通寶」有九疊篆等等。這種用小篆書寫錢文的錢幣可稱為小篆體錢或小篆錢,是中國古代錢幣重要的組成部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r5yegl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