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得其所/「郢爰」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爰」或釋讀為「爯」,為古代一種重量單位或貨幣單位/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郢爰金幣在古代貨幣中,有極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金版,或稱爰金、印子金、楚金鈑、楚金版等,中國古代貨幣,春秋晚期到戰國末期的黃金稱量貨幣,鑄行於楚國。金版的形狀多為版形,亦有餅形,多帶有鈐刻文字/“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Zp4hRe
---------------------------


郢爰
古代黃金貨幣。又名印子金,或稱金鈑、龜幣。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于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幹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製、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到了戰國時期黃金已經發展為重要貨幣之一。
郢爰,是楚國的金幣。早在宋代李石《續博物志》和沈括《夢溪筆談》中就都有記載,惟將兩字釋為“劉主”,清李兆洛《鳳台縣志》中所記與上述相同,僅改篆文為“主劉”,都認為是淮南王劉安的葯金。清吳大徵《權衡度量實驗考》和方浚益《綴遺齋彝器考釋》才考證兩字為“郢爰”。盡管至今對“爰”字仍有不同的解釋,但根據郢字,考定為楚國的貨幣,這已是確定無疑。
郢爰
郢爰
領域價值
郢爰
郢爰
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疆域發展到了安徽西部,由于當時長江下遊的吳國興盛起來了,楚國勢力往長江下遊擴張受到了阻礙,因此吳楚經常交戰,到春秋晚期,吳被越王勾踐所滅,到戰國時,楚國已將越國滅掉,這樣楚國的勢力終于擴張到了長江下遊,長江下遊的江蘇、安徽、山東、浙江等地便成了楚幣的主要流通領域。
當時黃金的流通限于上層社會,而且隻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它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東漢之前,盛行黃金貨幣,在交易中發揮了極大作用。東漢之後,由于白銀產量增多,並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支付手段,形式為銀餅或銀錠,直至清末銀元產生。因此,郢爰金幣在古代貨幣中,有極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歷史變遷
中國廣泛鑄造和使用金屬貨幣,是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時代。這時,商品經濟的持續飛躍發展,促使各諸侯國紛紛鑄造金屬錢幣。當時有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通常流通的是銅質的蟻鼻錢、銀質的鏟狀布幣、金質的郢爰等金屬錢幣。
郢爰
郢爰
金幣是楚國(當時的一個小國)的主要貨幣形式之一。史稱楚金幣為印子金、版金、金版、餅金,等等。現在一般將楚金幣稱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國發現並已著錄的最早的黃金貨幣。在已發現的爰金中,鈐印有“郢爰”的佔絕大多數。因此,通常又以郢爰代指爰金,也就是楚金。
1974年,在中國河南省扶溝古城村出土金幣392塊,總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省壽縣花園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塊,重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塊郢爰,重17.5克。這些楚金幣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間,少量的僅為85%左右。
楚金幣的稱謂甚多,主要根據金幣上鈐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陳爰”、“融爰”、“盧金”等,“郢爰”是楚金幣中出現時代最早、當今出土最多的一種,因而人們多以它作為楚國黃金貨幣的代表。“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製一斤,約250克。
楚金幣的形製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金餅上多無印記,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形狀酷似龜。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楚金幣,除極少數為墓葬出土外,絕大部分來自于窖藏財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黃金的流通限于上層社會,而且隻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使用時動輒百金、千金,至少為一鎰。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再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都是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而且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
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國最早利用黃金作貨幣,是因為楚地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國金幣是選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塊熔鑄而成。
戰國時期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銅鑄幣和黃金。銅鑄幣分布幣、刀幣、圜錢、貝幣四種。布幣主要流行于韓、趙、魏三晉地區、刀幣主要流行于齊、燕、趙三國。圓錢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趙、魏兩國沿黃河的地區,銅貝主要流行于楚。戰國的黃金貨幣主要流行于楚,分餅金和金版兩種,金版多標印記.
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距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黃金貨幣。“郢爰”是一種稱量貨幣,形製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進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多為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經過流通的“郢爰”能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限于上層社會,而且隻在國間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
收藏地點
安徽省多處博物館均有館藏,如壽縣博物館、安慶博物館等,其中尤以壽縣博物館館藏居多。
金版介紹
概述
金版,或稱爰金、印子金、楚金鈑、楚金版等,中國古代貨幣,春秋晚期到戰國末期的黃金稱量貨幣,鑄行于楚國。金版的形狀多為版形,亦有餅形,多帶有鈐刻文字。
郢爰
郢爰
金幣上帶有的文字有“郢爰”、“陳爰”、“專爰”、“䣓爰”、“鑪金”、“垂丘”、“”等印記,其中“郢”、“陳”、“專”等均為地名,“爰”或釋讀為“爯”,為古代一種重量單位或貨幣單位,說法不一。
金版在湖北、湖南、安徽、陝西、河南、山東和江蘇等省都有出土。出土的金版最多的是“郢爰”。已發現的整版“郢爰”印有戳記多在五十個左右,每件約重250至260克。爰金含金量非常高,一般在93%-97%之間,隻有少量的會在85%左右。
名稱由來
楚國的金版早在東晉時已見著錄,《宋書·符瑞志》記載,東晉永和元年(345年),在舂谷城曾有出土。這是楚印記金鈑最早的出土記載。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記載:“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清嘉慶年間所纂的《鳳台縣志》記述了當地出土“郢爰”金幣,仍稱其為“葯金”;清末方濬益據《爾雅·釋器》中“餅金謂之鈑”和《周禮·職金》中“旅于上帝則共其金鈑”的記載,考釋其形製為餅金、金鈑,並將其著作《綴遺齋彝器考釋》中所載的“郢爰”、“陳爰”定名為“郢金鈑”和“陳金鈑”;其後有“郢爰黃金幣”、“郢爰金餅”、“郢金”、“金餅”、“金版”、“爰金”、“楚金鈑”等稱法,安志敏在《金版與金餅》一文中稱楚國金幣為“金版”,而稱漢代麟趾金、馬蹄金為“金餅”。簡柱華在《印子金正名》一文中認為方濬益所稱的“金版”最為合適。
郢爰
郢爰
黃金來源
楚興起于漢江流域的淅川一帶,楚人來源尚無定論。西周初年周成王時,熊繹被封為子爵,楚國成立。建國後,逐步吞並周邊的方國、部落成為雄踞漢江和江淮流域的強國。 楚國盛產黃金,當時就有“黃金珠璣犀象出于楚”[註 1]的說法,《管子》中曾提到“楚有汝漢之金”,可知楚國境內的汝漢流域在當時已是盛產黃金之地;而根據徐中舒《試論岷山庄王與滇王庄的關系》的觀點,四川麗水地區也是當時楚國黃金的重要產地。通過各地出土金版分析,楚金幣並非純金,且含金量不一致,不具地域特點,而是與楚國其他金器一樣具有自然金的特點。
錢文
​楚國金版雖多鈐有文字,但並不是全部,也有無印金版,1979年安徽壽縣曾出土8件,整版重258.05-268.5克。
金版上的很多錢文的釋讀還沒有定論。由于早期出土金版中整版的較少,曾有對整版金版上有幾個戳記的討論,但隨著整版金版的大量出土,戳記已被證明僅是一種標記,並無定數。
以下羅列《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一書、《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一書和黃錫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釋文校訂》一文中各錢文的幾種釋讀:
---------------------
金版,或稱爰金、印子金、楚金鈑、楚金版等,中國古代貨幣,春秋晚期到戰國末期的黃金稱量貨幣,鑄行於楚國。金版的形狀多為版形,亦有餅形,多帶有鈐刻文字。
金幣上帶有的文字有「郢爰」、「陳爰」、「專爰」、「䣓爰」、「鑪金」、「垂丘」、「缺字圖片」等印記,其中「郢」、「陳」、「專」等均為地名,「爰」或釋讀為「爯」,為古代一種重量單位或貨幣單位,說法不一。
金版在湖北、湖南、安徽、陝西、河南、山東和江蘇等省都有出土。出土的金版最多的是「郢爰」。已發現的整版「郢爰」印有戳記多在五十個左右,每件約重250至260克。爰金含金量非常高,一般在93%-97%之間,只有少量的會在85%左右。
名稱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郢爰
楚國的金版早在東晉時已見著錄,《宋書·符瑞志》記載,東晉永和元年(345年),在舂穀城曾有出土。[1]這是楚印記金鈑最早的出土記載。[2]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記載:「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3]清嘉慶年間所纂的《鳳台縣誌》記述了當地出土「郢爰」金幣,仍稱其為「藥金」;清末方濬益據《爾雅·釋器》中「餅金謂之鈑」和《周禮·職金》中「旅於上帝則共其金鈑」的記載,考釋其形制為餅金、金鈑,並將其著作《綴遺齋彝器考釋》中所載的「郢爰」、「陳爰」定名為「郢金鈑」和「陳金鈑」;其後有「郢爰黃金幣」、「郢爰金餅」、「郢金」、「金餅」、「金版」、「爰金」、「楚金鈑」等稱法,安志敏在《金版與金餅》一文中稱楚國金幣為「金版」,而稱漢代麟趾金、馬蹄金為「金餅」。簡柱華在《印子金正名》一文中認為方濬益所稱的「金版」最為合適。[4]
黃金來源
楚興起於漢江流域的淅川一帶,楚人來源尚無定論。西周初年周成王時,熊繹被封為子爵,楚國成立。建國後,逐步吞併周邊的方國、部落成為雄踞漢江和江淮流域的強國。[5] 楚國盛產黃金,當時就有「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註 1]的說法,《管子》中曾提到「楚有汝漢之金」,可知楚國境內的汝漢流域在當時已是盛產黃金之地;而根據徐中舒《試論岷山莊王與滇王莊蹻的關係》的觀點,四川麗水地區也是當時楚國黃金的重要產地[6]。通過各地出土金版分析,楚金幣並非純金,且含金量不一致,不具地域特點,而是與楚國其他金器一樣具有自然金的特點。[7]
錢文
楚國金版雖多鈐有文字,但並不是全部,也有無印金版,1979年安徽壽縣曾出土8件,整版重258.05-268.5克[8]:23。
金版上的很多錢文的釋讀還沒有定論。由於早期出土金版中整版的較少,曾有對整版金版上有幾個戳記的討論,但隨著整版金版的大量出土,戳記已被證明僅是一種標記,並無定數。
鑄造年代
楚金版的鑄造年代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金版在安徽壽縣大量出土當與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國國都東遷到壽春並命名為「郢」有關,但由於「郢」是東周時期楚國國都的代稱,郢爰的鑄造並不是始於前241年。自楚昭王遷都至鄀時就稱其為「鄢郢」,今湖北江陵被《漢志》稱為「故楚郢都」,戰國楚頃襄王時楚都被秦攻破,楚王逃至位於今河南淮陽的陳城,也稱陳為「郢陳」,再到楚考烈王遷都壽春,還是稱「郢」。湖北江陵、河南扶溝等地郢爰的出土也證實了郢爰在遷都壽春之前便有鑄行。「陳爰」當為前275年遷都陳後鑄造,陳本來是一個小國,曾被楚多次滅國,在當時已是楚國城邑。「專鋝」的「專」也是地名,在魯國東部,該金版當為楚考烈王八年滅魯後所鑄。因此,金版的鑄行時間應始於不早於公元前三世紀過多的時間。多地曾出土西漢時期泥郢爰、陶郢爰,說明至西漢,金版仍有使用。
銀版、鉛版和金銀餅
除了金版,在已出土的同時期楚國文物中還發現了與金版相近的銀版、鉛版和金餅。銀版為戰國時期楚國白銀稱量貨幣,鄭家相《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中收錄有一枚傳說出土於安徽壽縣的郢爰銀版,呈長方曲版狀。金餅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黃金稱量貨幣,多為圓餅形,也有近似於方形的,有的表面還帶有刻文,發現的多已在入土之前就貝切成了碎塊。銀餅為戰國時期的,呈圓餅狀。
金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ZqUtG5
--------------------
古代黃金貨幣。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也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郢爰金幣在古代貨幣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文物專家認為,“郢爰”在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出現,表明了湖北省荊州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對於研究楚文化、有著深刻意義。現多存於荊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壽縣博物館、瀋陽博物館等。 [1] 
古代黃金貨幣。又名印子金,或稱金鈑、龜幣。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干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 爰金 ”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郢”是先秦時期楚國都城的名稱,首都郢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後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即今壽縣建都,仍名為郢。
“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
歷史價值
當時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它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東漢之前,盛行黃金貨幣,在交易中發揮了極大作用。東漢之後,由於白銀產量增多,並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支付手段,形式為銀餅或銀錠,直至清末銀元產生。因此,郢爰金幣在古代貨幣中,有極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郢爰簡介
郢爰,是楚國的金幣。早在宋代李石《續博物誌》和沈括《夢溪筆談》中就都有記載,惟將兩字釋為“劉主”,清李兆洛《鳳臺縣志》中所記與上述相同,僅改篆文為“主劉”,都認為是淮南王劉安的藥金。清吳大徵《權衡度量實驗考》和方浚益《綴遺齋彝器考釋》才考證兩字為“郢爰”。儘管至今對“爰”字仍有不同的解釋,但根據郢字,考定為楚國的貨幣,這已是確定無疑。
歷史變遷
中國廣泛鑄造和使用金屬貨幣,是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時代。這時,商品經濟的持續飛躍發展,促使各諸侯國紛紛鑄造金屬錢幣。當時有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通常流通的是銅質的蟻鼻錢、銀質的鏟狀布幣、金質的郢爰等金屬錢幣。
郢爰
郢爰
金幣是楚國(當時的一個大國)的主要貨幣形式之一。史稱楚金幣為印子金、版金、金版、餅金,等等。現在一般將楚金幣稱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國發現並已著錄的最早的黃金貨幣。在已發現的爰金中,鈐印有“郢爰”的佔絕大多數。因此,通常又以郢爰代指爰金,也就是楚金。
1974年,在中國河南省扶溝古城村出土金幣392塊,總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省壽縣花園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塊,重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塊郢爰,重17.5克。這些楚金幣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間,少量的僅為85%左右。
楚金幣的稱謂甚多,主要根據金幣上鈐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陳爰”、“融爰”、“盧金”等,“郢爰”是楚金幣中出現時代最早、當今出土最多的一種,因而人們多以它作為楚國黃金貨幣的代表。“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
楚金幣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金餅上多無印記,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形狀酷似龜。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楚金幣,除極少數為墓葬出土外,絕大部分來自於窖藏財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使用時動輒百金、千金,至少為一鎰。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再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都是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而且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
天平與郢爰盧金
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國最早利用黃金作貨幣,是因為楚地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國金幣是選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塊熔鑄而成。
戰國時期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銅鑄幣和黃金。銅鑄幣分佈幣、刀幣、圓錢、貝四種。布幣主要流行於韓、趙、魏三晉地區、刀幣主要流行於齊、燕、趙三國。圓錢主要流行於週、秦及趙、魏兩國沿黃河的地區,銅貝主要流行於楚。戰國的黃金貨幣主要流行於楚,分餅金和金版兩種,金版多標印記.
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距今已有約2500年曆史,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黃金貨幣。“郢爰”是一種稱量貨幣,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進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多為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經過流通的“郢爰”能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間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
---------------------
戰國金郢爰 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
2018-10-10 由 華夏文史藝 發表于歷史
原標題:戰國金郢爰亮相金沙博物館:這塊「金幣巧克力」,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
郢爰(yǐng yuán),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卻很容易被誤讀為「呈愛」。來自南京博物院的郢爰,是一種古代黃金貨幣,陳列在成都金沙博物館的展櫃里金光燦燦,遠遠望去,很像零食「金幣巧克力」。
「郢」是古地名,原楚國的都城,又稱郢都;「爰」則是會意字,本意是拉、引,在郢爰一詞中特指貨幣重量單位。郢爰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金幣,大致有兩種式樣:一種為方形的金版,另一種則是橢圓的金餅。金版郢爰由若干個小方塊組成,猶如古時的龜甲,更像現在的巧克力。
一如巧克力可以掰著吃,郢爰在使用時也可分割,根據需要「化整為零」,分成小塊後再稱量使用。
戰國金郢爰
與金獸一起出土
一提起郢爰的出土經歷,南京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楊海濤連說「神奇」。
1982年春,江蘇盱眙縣穆店公社馬湖大隊的村民們疏通溝渠,為春耕做準備。正在照顧孕妻的萬以全,來到工地最晚,因而被分到了一段地勢最高、淤泥最多的溝渠。他一鍬下去,就挖到了一件破碎的銅盆,一個大泥塊被甩到岸上。他拾起泥塊細細查看,發現裡頭埋著一件沉甸甸的金獸。
興高采烈的萬以全不敢聲張,回家找大哥幫忙。兄弟倆在金獸下方繼續賣力挖掘,又挖出一件青銅壺,裡頭塞滿了金光閃閃的金幣。
兄弟倆抱著一堆金疙瘩一口氣跑回家,關上大門,仔細清洗,裝進箱子保管。然而,鄰居發現他們行色匆匆,挖到金子的消息不脛而走。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觀,幾千人把他們家圍得水泄不通,嚷嚷著要看金疙瘩,要分了這些寶貝。慌亂之中,萬家的窗戶倒了,雞圈塌了。萬家老父親趴在箱子上護寶,死活不給開門。
時任盱眙縣公安局副局長錢永華接到報案,立即驅車趕往35公里外的南窯莊。面對里三層外三層的村民,他靈機一動,擠進萬家之後,抱著銅壺出來,這才為萬家解了圍。隨後,他們迅速將文物搬運回縣城,藏進了銀行金庫。專家在銀行鑑別清點,銅壺內藏有11塊金版郢爰,重達3260克,金獸加上金餅、馬蹄金、郢爰的黃金總重量超過了20千克,令人震驚。
眾多貨幣之中,來金沙博物館展出的戰國金郢爰,平面呈長方形,稍有弧度,一端邊緣不規整,另一端斜直,上有篆書「郢爰」陰文印記,其中35個完整,11個半印。
金獸
切割成塊再使用
「郢」是先秦時期的楚國都城,郢都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後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即今壽縣)建都,仍名為郢。
我國使用金幣的年代是從戰國末年到東漢初年,大約持續了300多年。楚國最先使用金幣,時間可以追溯到楚頃襄王時或楚懷王。最早著錄楚爰金出土情況的典籍,是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沈括稱之為「印子金」,或世傳為「淮南王藥金」,其上印記一度被誤讀為「劉主」。
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距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黃金貨幣。當時,黃金的流通僅限於上層社會,多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使用。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作為原始的黃金鑄幣,郢爰的含金量高達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
使用郢爰時,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將其切割成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用。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多為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經過流通的「郢爰」能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金沙博物館供圖)
-----------------------
帶銘文的金鈑-郢爰
古代黃金貨幣。又名印子金,或稱金鈑、龜幣。中國廣泛鑄造和使用金屬貨幣是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年 -前221年)時期,當時的金屬貨幣有三種,金、銀、銅。春秋戰國銅質的是蟻鼻錢、銀質的鏟狀布幣、金質的主要是楚國的郢爰,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盛產金子的國度,所以郢爰是中國發現最早的黃金銘文貨幣。
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
金燦燦的黃金鈑為什麼叫郢爰
「郢」是先秦時期楚國都城的名稱,首都郢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後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即今壽縣建都,仍名為郢。
「郢爰」是一種稱量貨幣,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
古代的人們郢爰如何使用
郢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郢爰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
2008年6月22日,大豐市劉莊鎮友誼村出土的21枚金幣為楚國「郢爰」,距今已有約2500年的歷史,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目前我國發現並已著錄的最早的黃金貨幣,填補了江蘇省范公堤外戰國時期文物出土的歷史空白。
--------------
楚國 金幣名。
《考古通訊》1957年第1期:“‘郢爰’是黃金質,世稱‘印子金’。最早記載,見于 宋 代 李石 《續博物志》及 沉括 《夢溪筆談》中。它的制法是在一塊金板上劃出許多規則的小方格,格內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稱為‘印子金’……‘郢爰’是 楚國 金幣。”


爰得其所~吳建寅之起落 @ 大學、客家與老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