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鑄

淳化元寶的錢文即為宋太宗真行草三體錢文中之行書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代。中國的古錢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如今,隨著歷史的更迭演變,這些古錢幣的價值因年代久遠、存世稀少而變得越來越高,已然成為眾多收藏家追崇的對象,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淳化元寶花錢,呈外圓內方狀,分量足,厚薄勻,材質純,造型獨特,精緻小巧,輪廓清晰,古意盎然,縱使歷經多年歷史無情的洗禮,仍能保持此態,實屬難得。錢幣正面刻有「淳化元寶」四字順時針旋讀,文字深俊端莊,筆法雋永流連,行筆岑寂穩健,渾樸正經,筆力蘊藉,十分洒脫,乃淳化錢之特徵。錢幣背面所鑄的兩尊佛像圓潤隆起,用手撫摸,有凹凸順滑之感,右邊為手持蓮花,正結枷跌坐於蓮花寶座之上的觀音菩薩,寶座底下祥雲纏繞;左邊為頭上結髮,雙手合十,顏貌天真活潑,身體微向右側站立在蓮花瓣座上的善財童子,好一幅「童子拜觀音」的畫圖,浮雕感強烈,極富藝術表現力。此幣集材質美、工藝美以及紋飾美於一身,充分展現出古人高超的製作技藝和智慧,獨具藝術魅力,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具,實乃不可多得的珍品。
此藏品形制勻整,鑄工深密,雕刻細膩,圖案精美,風格古樸,不難看出,其具有較鮮明的傳世銹相,通體薄銹濃漿,分布均勻,銹質自然,緊實不糟,余可見包漿凝重,漿相老熟,踏實不虛,滋潤不澀,淡雅的色澤更是呈熟舊之相,歷史韻味十分濃郁。再者,其背面的兩尊佛像,均有蓮花寶座和祥雲依託。眾所周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說「蓮花」就是「佛教」的象徵,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將蓮花和佛像同時鑄於錢幣之上,說明這種錢幣與當時的佛事活動有一定的關聯。對佛教的信奉自古至今都存在,現在依然有許多的人信奉佛教,敬仰佛祖,教人慈愛善良,這是值得收藏的原因之一。
宋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書錢文的皇帝,開御書錢之先河。淳化元寶的錢文即為宋太宗真行草三體錢文中之行書,這類錢幣是由他精心設計,專爐鑄造,專給五台山佛寺的供養錢,有著深刻的歷史紀念意義。所謂一錢知千秋,「淳化元寶」的發現,為進一步研究宋代佛寺建築和中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詳明而真實的資料,也為研究宋代錢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展示了清晰的脈絡,意義非凡,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元“至元通寶”三體文背龍鳳,此錢面文由西夏文、察哈台文、八思巴文三種文字組成,極罕見,上美品
我國古代的方孔錢,面和背的錢文絕大多數為單一的漢文,也有極少量的是契丹文、西夏文、蒙古文和滿文,在元代和清代,有較多的方孔銅錢面文為漢文,背文為漢文和蒙文或漢文和滿文。
而至元通寶三體文錢錢文則有三種:面文“至元通寶”穿上、穿下直讀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為察哈台文,穿左為西夏文。因此,該錢被稱為“三體文錢”。在歷朝歷代的古錢幣中,面文和背文多達三體的,僅此一例,可謂“空前絕後”。關於這種錢的用途,歷來錢幣學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鎮庫錢,有人認為是供養錢,目前尚無定論。
至元通寶三體文錢是元順帝至元年間(公元1335年至1340年)鑄造的。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1285年至1294年也曾鑄造過至元通寶錢,但只有漢、蒙兩體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順帝所鑄造的至元通寶版式繁雜,變化無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其三體文錢便是這一時期的傑作。此泉存世兩品,甚為珍稀,當為泉家所重。直徑42.4mm


至道元寶錢是古代的一種錢幣,其徑2.5厘米,重3.8克,書體分真、行、草三體。該錢青銅質,錢體呈熟舊的黑色氧化層,與舊錢譜記載的其錢直徑和重量相符
太宗趙光義,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鑄。錢文有楷書、行書、草書三體,相傳由宋太宗趙光義手書“御書體”。此錢當時鑄造量很大,流傳至今極多。另有合背錢及鐵錢,相對稀少。
至道元寶
外形北宋
至道元寶錢,其徑2.5厘米,重3.8克,書體分真、行、草三體。該錢青銅質,錢體呈熟舊的黑色氧化層,
至道元寶(草書)
與舊錢譜記載的其錢直徑和重量相符。至道元寶行書小平光背,有銅,鐵兩種。
歷史
李如森著《中國古代鑄幣》第235頁雲:“(至道元寶錢)系御書錢。按太宗酷愛書法,淳化三年,命王
至道元寶(行書)
著審定歷代法帖,定名《淳化閣帖》。”宋太宗將《淳化閣帖》運用到“至道元寶”真、行、草三體書法的心得和墨跡。
來源
宋太宗手書之“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均有真、行、草三種書體面文,俗稱“三體書”錢。
至道元寶
御書錢,錢文由皇帝親筆題寫的錢稱“ 御書錢 ”。
宋代帝王親自書寫錢文,推動了名家加盟,形成書法爭奇鬥豔的藝術風尚。自第二代宋帝趙光義為“ 淳化元寶 ”和“至道元寶”書真行草三體年號錢文始,後繼君王紛紛仿效。
意義
“至道元寶”,都有真、行、草三體,均出自宋太宗趙炅親書錢文,他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御書錢文的第一個皇帝,從而開創了“御書錢”的先河。


母錢至道元寶小平草書,直徑24.5mm , 厚1.2mm , 重3.6g!此枚宋代至道元寶小平草書一級母錢老銅古幣雕制精良,銅材優良,包漿厚重,古韻悠然。為小平版式,方孔圓邊,形制規整,錢面文字“至道元寶”四字,錢文精美,字口深竣,大氣古拙;背面光素無紋,簡潔大方。bdy302公博鑑定評級盒子幣極美品80,雖年代久遠,但保存完好,品相極美,收藏價值較高


至道元寶
編號: HKFW-18314-01
款識:宋代
類別:雜項
規格:直徑:2.4cm
簡介:  宋朝經濟發達,文化昌明,藝術繁盛,歷史學家陳寅恪對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錢幣不僅用到
宋朝經濟發達,文化昌明,藝術繁盛,歷史學家陳寅恪對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錢幣不僅用到多種字體,錢文也多出自書法大家,甚至是帝王本人,因此宋錢因其精美和藝術性收到廣大藏友的廣泛欣賞和喜愛。
  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參與過陳橋兵變擁立其兄為皇帝,並在其駕崩後即位,稱宋太宗。他稱帝后,攻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太宗一生,雖多有征戰,卻也崇尚文化,喜好詩賦。太宗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善書飛白體。由於朝廷特別重視文化事業,一舉改變了自唐代以來重武輕文的風氣。
  至道元寶,為宋太宗趙光義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鑄幣,鑄造精美。有真、行、草三體,均為太宗御書。其與淳化元寶真、行、草,為歷代獨有的三體書配套錢幣。太宗親自書寫錢文的至道元寶,開我國帝王書寫錢文之先河
  近日,眾凱國際有幸徵得“北宋至道元寶”一枚,該枚錢幣直徑2.4厘米。錢幣正面鑄“至道元寶”四字,鑄字鏗鏘有力,筆法流暢,瀟灑俊逸。錢體規整,精緻美觀,當屬官鑄無疑。是一枚十分罕見的北宋錢幣。至道元寶集歷史價值、三體錢文的藝術價值,一直為市場看好。
  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逐步繁榮,很多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玩以及藝術品收藏。而古玩因為更具有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化內涵總是備受人們歡迎。經過這幾年錢幣市場的醞釀,行情正在悄然升溫,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
稀世大珍!新疆三體文銀元
在琳琅滿目、品類繁多的中國近代銀幣中,新疆銀幣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紛繁龐雜、奇異多姿的版式特點,頗受泉界藏家青睞。筆者從湘潭一農戶保存的十餘枚銅、銀幣中,意外地撿出一品新疆三體文三錢銀幣。
外徑為31.8一32,厚為1.4一1.5毫米,邊廓個別部位達1.7毫米。重10.3047克。
此幣正面分別以滿文、漢文書寫「光緒銀元三錢」,維文為「光緒汗造三錢銀幣回曆1307年」(公元1890年),繩索紋飾邊;背面線勾雲龍紋,圖案質樸率意、圖線纖細稚拙而不失天真,對生葉紋飾邊;邊道有不規範的線齒紋。通觀錢身,有褐一黑色包漿沉著,並多處自然磨跌傷痕,渾然一體,作為傳世品應無疑問。使用10一30倍放大鏡觀察,表面平整,無沙性,有無數細微且不規則的磨損痕跡;紋飾細部清晰入微,尤其對龍鬚紋的刻劃,細若遊絲,以至圖片無法傳達;隆起部位結構緻密,背面左下側葉紋飾邊明顯排列錯位,正反版面其餘部分亦有程度不等的疊打線紋,與原紋高低錯列,互相輝映,原始天成之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此幣與市面上常見的龍洋相比,顯得其形制古樸有餘,而製作之規整不足,例如錢體厚薄不勻,圖文深淺不一,線條少有修飾。鑒於這些特點,筆者分析此幣刻模不精,壓力不大,排除翻沙或現代機器衝壓之可能,而定為當時傳統的刻模土法打制工藝生產。
新疆三體文銀幣三錢一種,已知新疆金融研究所存有一枚,圖片資料錄於《新疆錢幣通訊》第三十九期和《新疆錢幣》一書87頁;台灣張惠信《中國貨幣圖錄》一書中,載有另一品照相翻印圖片,惜無文字介紹。按已經掌握的資料推測,本品很有可能是繼新疆與台灣之後發現的第三枚三體文銀幣。將三枚銀幣進行比較研究,可知新疆一品有穿孔,穿孔附近文字、圖案均已嚴重磨損,此幣來自民間,當時被一新疆婦女作穿戴銀飾之用;台灣一品因原圖製作不佳,磨損情況不甚清楚;本品正反版面均有磨損,以正面維文與漢文「銀元」二字最為明顯,但圖文不失,品相仍屬上乘。細究三品文字、圖案,就圖片清晰部位對照,則形態與位置均能一一相應。本品有齒邊,而新疆一品為光邊,外徑小本品0.1一0.3毫米;台灣一品無從得知,但台灣張氏五錢一品有齒邊拓片,而且拓片上顯示齒邊的不規範情況與本品相似。本品正、反版面錯位約900,新疆一品可將正反版面拓片按邊緣穿孔對齊後測量,估計錯位為20』。台灣一品有無錯位,不敢妄猜。
已知新疆一品重10.2克,小本品0.1克。兩幣其餘數據資料不詳,無從與之比較。
新疆古稱西域,與湘潭遙隔萬里。在湘潭首次發現新疆銀幣珍品實物,對其遷徙之過程情節,我們所能作出的唯一解釋,是以中國近代史上湘人治疆的一段歷史為根據,推測此幣隨當時從軍赴疆的湖湘子弟返鄉落戶,流至本地民間。這與此幣產生之時代背景高度吻合。
新疆三體文銀幣是新疆傳統的天是銀幣向內地近代龍洋過渡的產物。由於受中亞鄰國貨幣文化影響,新疆自古習用金銀,其早期銀幣以土法打制,天是制稱值,回曆紀年,形制之簡率質樸,別具一格。光緒二年(1876),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之亂,新疆貨幣始以湘軍習用湘平,導致天呈體系有所動搖,維漢文共用又進一步促使錢幣形制改觀。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首任巡撫劉錦棠為統一天山南北兩路貨幣,取締夭是,改行銀錠,並廣鑄紅錢以資行用,但終因銀錠成色不一、稱量不便,加以紅錢匾乏,導致流通滯塞,引起商民不滿,天是說不能禁絕。光緒十五年(1889),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開鑄龍洋,由於形制精美,便於使用,影響流布各地,一時群起競造。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新疆在迪化官錢局試鑄現代銀元,其形類於龍洋,其製取乎夭是,沿襲土法打制而精美過於以往,這就是新疆貨幣史上獨一無二的三體文銀元。三體文銀幣分五錢和三錢兩等幣值①,二者形制大同小異,從存世的情況來看,兩幣鑄量均小,尤以三錢為甚。


這些個古幣非常有收藏前景
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ssk44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