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子錢以王莽的“ 六泉 ”、“ 十布 ”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而最常見,也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套子錢”收藏,自然是康熙通寶背滿漢文的二十局套子錢“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

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7%86%99%E9%80%9A%E5%AE%9D
康熙通寶背滿漢「河」字錢
康熙通寶,清政府在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位期間(既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至1722年)鑄行的制錢。康熙通寶分別由全國的20多個鑄錢局生產[1]。
歷史
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2月),順治帝去世,其八歲的第三子玄燁繼位為康熙帝,開鑄「康熙通寶」錢[2]:序。次年(1662年)正式改元「康熙」,但除寶泉局和江寧府局二局之外的其他各錢局均停鑄[3]:34-35。康熙六年(1667年),戶部題准復開各省錢局,並增設湖南、蘇州、鞏昌、福建等局[2]:序[4]:58-59。康熙九年(1670年),江寧、蘇州等多個地方錢局停鑄[3]:36,其後各局多有停鑄、復鑄[2]:序。
開鑄之初,康熙通寶每文重一錢四分。正面錢文為以楷書寫「康熙通寶」四字[a],按上下右左順序直讀。背面錢文與順治末年的相同,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鑄造的,仿順治十四年始鑄的順治四式,背面以滿文寫「寶泉」(ᠪᠣᠣ
ᠴᡳᠣᠸᠠᠨ)、「寶源」(ᠪᠣᠣ
ᠶᡠᠸᠠᠨ);各地方錢局鑄造的,仿順治十七年始鑄的順治五式,背面穿左以滿文記局名,穿右以漢字記局名[5]:487-488。
康熙通寶的錢重在鑄行之初與順治末年的制錢相同,為每文一錢四分,材質為銅七鉛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錢重減為每文一錢,材質為銅六鉛四。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恢復為每文一錢四分[5]:486-488。
輕錢爭議
彭信威所著《中國貨幣史》、王健等人合著的《中國通寶幣制史稿》、塙史朗《清朝錢譜》[6]:29等錢幣學著作,汪有民文章《戶部『康熙通寶』的分期與版別初探》、張國民文章《康熙通寶輕錢初探》等研究文章中都稱康熙四十一年重鑄一錢四分康熙通寶時,曾另鑄有重七分的「輕錢」。王祖遠文章《康熙通寶錢概述》中也稱康熙通寶依照重量有三種形制,大的每枚重一錢四分,中的一錢,小的七分[1]。
根據吳進《康熙四十一年未鑄七分「輕錢」康熙通寶》考證,並不存在法定重量為每文七分的輕錢,傳世的輕薄小錢應當是偷工減料的一錢康熙通寶[7]。
羅漢錢
羅漢錢是康熙通寶一個版別的俗稱,由寶泉局鑄造,外觀通常為黃色,也有少量為紅銅質,其錢文中的「熙」字有其他版別所用的「熈」字不同,「通」字的「辶」單點而非其他版別的雙點。一說為1713年康熙帝60大壽時所鑄[16],時稱「萬壽錢」,因其特殊的顏色,一開始發行便被認為具有「壓勝」之力,後收藏界稱之為「羅漢錢」;另說1718年清軍入藏作戰,當地喇嘛出金和羅漢數尊熔鑄銅錢,以齎軍需,故稱「羅漢錢」[2]:162。但大衛·哈蒂爾(David Hartill)稱,羅漢錢的傳說最早出現於1851年前後,並認為其與當時日本流傳的寬永通寶的類似故事有關[17]:286[18]。
康熙通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7%86%99%E9%80%9A%E5%AE%9D



套子錢 
古錢幣術語。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幣值等級配套;全昌開元以背文鑄地配套;“唐國通寶”可以不同字體配套;“淳熙通寶”可按記年、記監配套;“順治通寶”可據五種版式各自成套等。
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種、數量及風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 六泉 ”、“ 十布 ”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而最常見,也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套子錢”收藏,自然是康熙通寶背滿漢文的二十局套子錢“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
套子錢
此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初涉古幣的收藏者缺少古幣收藏技巧。筆者在此獻上一策,即鎖定古幣“套子錢”,供藏友借鑒。
套子錢是中國錢幣學的專用名詞,指同一個朝代年號所鑄的錢,有面值大小幾等的差異,把它蒐集起來,配成一套一套
的。如某朝代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5種錢,集中起來就成了套子錢。古錢幣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但古代錢幣的價值在於成套而不是單枚。比如五銖錢,單枚價5角、1元,高一點的不過幾百元,收藏者自然不屑一顧。如將幾個朝代的五銖錢集中起來,則其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上海全國十大收藏家餘榴梁歷經多年集藏了3000多枚五銖錢,一位日本古錢商參觀了他的五銖錢幣展覽後,願出巨資將這套五銖錢買下來,卻被他婉言謝絕了。
舊時有“成套之錢無價之寶,單枚之錢如同蔽履”之說。宋徽宗的御書錢,可謂“鐵劃銀鉤逞英豪”,人見人愛,但因其存世量大,單枚價不超過20元。“大觀通寶”御書套子錢卻是較容易集齊的,如“大觀”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整套出售,價格不菲。值得泉友注意的是“宣和通寶”版別套子錢,“宣和”版別計有200多種,鑄量空前,有隔輪大字、小字、寬緣、圓貝寶、短寶開足、真書、長寶、斜寶等不同版別,可謂精彩紛呈,如能將其聚集成套,不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歷史探討編輯
還有一個專題套子錢收藏的問題。中國歷代古錢文字多由名書法家或有極高書法藝術的無名書法家所寫,書體各異。如春秋戰國初期空首布上的古文字,唐“ 開元通寶 ”歐陽詢題書隸書,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楷書“康國通寶”,北宋蘇軾所書行書“元礻右通寶”、草書“ 至道元寶 ”,宋徽宗瘦金書“崇寧通寶”、“ 大觀通寶 ”,南宋皇帝趙構書宋體“紹興元寶”等,若這些錢幣排列在一起,除了形制的不同、朝代各異外,其獨立的書法藝術形如一整套特殊的“ 書法大成 ”。
清代康熙背文套子錢最容易集齊,以康熙皇帝所作的五言“錢背字詩”而得名,今春上海大眾錢幣拍賣會上以2000元成交,單枚售價5角、1元的康熙背文套子錢,身價不同凡響。
集藏套子錢,說白了是“巧將普品變珍品”。這之中又大有撿漏的可能。筆者在集藏北宋套子錢時,得到一枚神宗鑄“ 元豐通寶 ”,錢文上引用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的象形“元豐三塔”錢,專家鑑定為出譜削邊鐵母,十分珍罕。此得益於集套子錢。
----------------------------------
順治通寶這五種,收藏齊一套價值百萬!
2018-02-03 由 嘟嘟觀察員 發表于歷史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
、順治通寶仿明式,就是順治一式。
為了消滅前朝的痕跡,宣示合法政權建立,鑄造的替換貨幣。原來說叫仿古式,這真的是沒文化。接管明朝的寶泉局、寶源局,用明朝的工坊,明朝的匠人,明朝的工藝,明朝的文字風格,明朝的錢幣形制鑄造了順治通寶.
二、順治單字記局式,就是順治二式。
這也是清朝錢幣的過渡形式。為了考察、記錄各地的鑄幣情況而加注的地名。清朝在北京建立後,清朝軍隊繼續進攻全國明朝貴族占領的那些反抗的地區。地盤越來越大了,鑄錢的工廠當然就在各地。為了標註工坊的地名,就開始在錢幣後邊加上地名簡稱。這就是順治單字記局式。始鑄於順治二年(1645年),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順治時期全國先後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現在已經發現了工、戶、薊、宣、雲、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新共十九局。而古籍所載:陝西省局的「陝」字、江西省局的「江」字、廣東省局的「廣」字以及湖廣省鄖陽府、常德府等局鑄造的順治錢,至今未見實物,這是清朝錢幣史上的令人費解之謎!
、順治「一厘」式,順治三式。銀本位貨幣。
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厘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較背單字錢製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穿左「一厘」組成。由於「一厘」二字取折銀一厘之意(一千厘准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厘式。 據史料記載順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開鑄,分別有:戶一厘、工一厘、薊一厘、宣一厘、雲一厘(密雲局)、東一厘、臨一厘、原一厘、陽一厘、陝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雲一厘(雲南省局)、荊一厘。除荊一厘和雲一厘(密雲局)未見實物外,其餘各局鑄幣均不難見到。各局版式基本固定,變化不大,除原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雲一厘等南方各局使用較為特殊的面文書法而外,其餘各局多數採用了戶部鑄幣的標準面文體系。
四、順治背「滿文」式, 順治四式。
正面順治,背面開始加上滿文。告訴天下,我們已經開始管理你們了。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責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製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個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順治滿文式雖然只有戶部、工部二局鑄造,但鑄造量非常大。所需的銅主要來自明代以及順治舊式錢回爐改鑄,所以在存世的順治錢中背「寶泉」、「寶源」順治最多。
五、順治「滿漢文」式,順治五式。
清朝的公文,包括聖旨,都是滿漢文行文。漢文在前。實際上,滿文並不普及。背滿文錢幣,老百姓認識的當然不多。順治十七年(1660年)戶部提准十四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從新開鑄新錢,其背文由本省滿文局稱和漢文局稱組成、故名「滿漢文式。分別有滿漢文:同、福、寧、東、江、宣、原、薊、昌、河、臨、浙、陝、密字,其中福建省的「福」字和密雲局的「密」字未見實物。此後,順治五式成為祖宗之法。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順治通寶五式錢,集成一套值百萬,你集全了麼?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YrkPun

---------------------------------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康熙通寶,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7厘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
康熙套子錢是古錢幣收藏家對清代製錢「康熙通寶」的一種稱謂。現時錢幣收藏愛好者有的作專題收藏,也有獵其罕品,網上近有冠予美名為「詩文錢」,其身價培增、價位攀升。詩文曰: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彰。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清初(一六三九年),滿清為穩定其統治地位,採取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仿明代幣制、沿襲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錢。清世祖福臨(順治)其在位十八年間,鑄有光背仿古錢、漢字錢、一厘錢、滿文錢、滿漢文錢等,俗稱「順治五式」方孔錢。奠定了清代貨幣形制的基礎。現在我們所說的康熙套子錢即是仿順治五式錢而成。銅錢正面銘文「康熙通寶」四個漢字,背面一律鑄有當時全國各地不同鑄幣局的地名簡稱,分別用漢滿兩種文字對照,漢文在右,滿文於左。康熙初期和中後期,由於中央政權的重視和經濟迅速發展,制幣業持續發展,從開始十四個地方制幣局發展到廿一個局。這廿一個局所鑄造的廿一種「康熙通寶」便是完整的康熙套子錢。為了便於記全廿一個鑄幣局的所在地,人們還將其中的二十個局地名押韻編成順口歌訣: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它分別簡代了山西大同局、福建省局、山東臨清局、山東省局、江蘇江寧局等,此外,還有一個「鞏」字,它代表甘肅隴西鞏昌局,「鞏」字錢最為稀罕,在當時條件下,有如此多的鑄幣局,因而造成了銅錢大小、輕重、銅質、字體等諸多方面的差別:就大小而言,「薊河南」三局所鑄錢直徑為二十八毫米;「福桂廣」三局所鑄錢直徑為二十六毫米;「台」字幣直徑為二十四毫米;其餘局所鑄錢直徑約在二十七點五毫米;顯而易見直徑大小決定了錢幣分量;按材質分,銅就有黃銅和紫銅之別,「廣台桂雲漳」五局所鑄錢色呈紫,俗稱紫銅錢,其餘均為黃銅錢;按文體論,僅管銅錢正面銘文同為「康熙通寶」,但有楷體和宋體之分,且宋體鑄幣稀於楷體鑄幣。另外,其中康熙的「熙」字左邊有多一撇和少撇之分,其一撇又有長短之別,「通寶」中「通」的左上角有一點和二點區別,「東江宣昌河」等局鑄的「通」,只有一點,俗稱「一點通」。康熙中期初鑄「台」字幣為節省原料,故徑小量輕,被折價使用。加之鑄行時間短,後人往往不易注意。存世量反而少於大規格幣,如今要收全一套小規格銅幣極非易事。康熙執政六十一年,全國有二十多個鑄幣局,目前發現的就有樣錢、開爐錢、生辰紀念鑄幣及合背、含面、複式、字等五百多種制錢,許多珍稀、未為人知的版別還有待人們去發現。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觀賞「康熙套子錢」,首先使我們認識到康熙年間幣鑄業的發展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康熙為清早期經濟發展和繁榮所作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可以這樣說:「康熙套子錢」是清早期經濟、制幣業發展的見證。其次,「康熙套子錢」二十多對滿漢局名對照猶如一部被濃縮的簡明歷史詞典,在中華民族二千多年幣史中所罕見:滿漢對照的幣式既延續了前朝幣制的傳統,也表明清皇朝對漢文化的重視。歷史走過了三百多個年頭,當今紙質人民幣上也有漢、蒙、維、藏文相對照的內容和字樣,這大概就是中華幣製文化的影響和歷史淵源吧
康熙套子錢是古錢幣收藏家對清代製錢「康熙通寶」的一種稱謂。現時錢幣收藏愛好者有的作專題收藏,也有獵其罕品,網上近有冠予美名為「詩文錢」,其身價培增、價位攀升。詩文曰: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彰。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清初(一六三九年),滿清為穩定其統治地位,採取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仿明代幣制、沿襲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錢。清世祖福臨(順治)其在位十八年間,鑄有光背仿古錢、漢字錢、一厘錢、滿文錢、滿漢文錢等,俗稱「順治五式」方孔錢。奠定了清代貨幣形制的基礎。現在我們所說的康熙套子錢即是仿順治五式錢而成。銅錢正面銘文「康熙通寶」四個漢字,背面一律鑄有當時全國各地不同鑄幣局的地名簡稱,分別用漢滿兩種文字對照,漢文在右,滿文於左。康熙初期和中後期,由於中央政權的重視和經濟迅速發展,制幣業持續發展,從開始十四個地方制幣局發展到廿一個局。這廿一個局所鑄造的廿一種「康熙通寶」便是完整的康熙套子錢。為了便於記全廿一個鑄幣局的所在地,人們還將其中的二十個局地名押韻編成順口歌訣: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它分別簡代了山西大同局、福建省局、山東臨清局、山東省局、江蘇江寧局等,此外,還有一個「鞏」字,它代表甘肅隴西鞏昌局,「鞏」字錢最為稀罕,在當時條件下,有如此多的鑄幣局,因而造成了銅錢大小、輕重、銅質、字體等諸多方面的差別:就大小而言,「薊河南」三局所鑄錢直徑為二十八毫米;「福桂廣」三局所鑄錢直徑為二十六毫米;「台」字幣直徑為二十四毫米;其餘局所鑄錢直徑約在二十七點五毫米;顯而易見直徑大小決定了錢幣分量;按材質分,銅就有黃銅和紫銅之別,「廣台桂雲漳」五局所鑄錢色呈紫,俗稱紫銅錢,其餘均為黃銅錢;按文體論,僅管銅錢正面銘文同為「康熙通寶」,但有楷體和宋體之分,且宋體鑄幣稀於楷體鑄幣。另外,其中康熙的「熙」字左邊有多一撇和少撇之分,其一撇又有長短之別,「通寶」中「通」的左上角有一點和二點區別,「東江宣昌河」等局鑄的「通」,只有一點,俗稱「一點通」。康熙中期初鑄「台」字幣為節省原料,故徑小量輕,被折價使用。加之鑄行時間短,後人往往不易注意。存世量反而少於大規格幣,如今要收全一套小規格銅幣極非易事。康熙執政六十一年,全國有二十多個鑄幣局,目前發現的就有樣錢、開爐錢、生辰紀念鑄幣及合背、含面、複式、字等五百多種制錢,許多珍稀、未為人知的版別還有待人們去發現。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觀賞「康熙套子錢」,首先使我們認識到康熙年間幣鑄業的發展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康熙為清早期經濟發展和繁榮所作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可以這樣說:「康熙套子錢」是清早期經濟、制幣業發展的見證。其次,「康熙套子錢」二十多對滿漢局名對照猶如一部被濃縮的簡明歷史詞典,在中華民族二千多年幣史中所罕見:滿漢對照的幣式既延續了前朝幣制的傳統,也表明清皇朝對漢文化的重視。歷史走過了三百多個年頭,當今紙質人民幣上也有漢、蒙、維、藏文相對照的內容和字樣,這大概就是中華幣製文化的影響和歷史淵源吧。通寶錢。  https://tinyurl.com/y5mjcu3u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aay4obv.html康熙通寶,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7厘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
康熙套子錢是古錢幣收藏家對清代製錢「康熙通寶」的一種稱謂。現時錢幣收藏愛好者有的作專題收藏,也有獵其罕品,網上近有冠予美名為「詩文錢」,其身價培增、價位攀升。詩文曰: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彰。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清初(一六三九年),滿清為穩定其統治地位,採取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仿明代幣制、沿襲了二千多年的方孔錢。清世祖福臨(順治)其在位十八年間,鑄有光背仿古錢、漢字錢、一厘錢、滿文錢、滿漢文錢等,俗稱「順治五式」方孔錢。奠定了清代貨幣形制的基礎。現在我們所說的康熙套子錢即是仿順治五式錢而成。銅錢正面銘文「康熙通寶」四個漢字,背面一律鑄有當時全國各地不同鑄幣局的地名簡稱,分別用漢滿兩種文字對照,漢文在右,滿文於左。康熙初期和中後期,由於中央政權的重視和經濟迅速發展,制幣業持續發展,從開始十四個地方制幣局發展到廿一個局。這廿一個局所鑄造的廿一種「康熙通寶」便是完整的康熙套子錢。為了便於記全廿一個鑄幣局的所在地,人們還將其中的二十個局地名押韻編成順口歌訣: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它分別簡代了山西大同局、福建省局、山東臨清局、山東省局、江蘇江寧局等,此外,還有一個「鞏」字,它代表甘肅隴西鞏昌局,「鞏」字錢最為稀罕,在當時條件下,有如此多的鑄幣局,因而造成了銅錢大小、輕重、銅質、字體等諸多方面的差別:就大小而言,「薊河南」三局所鑄錢直徑為二十八毫米;「福桂廣」三局所鑄錢直徑為二十六毫米;「台」字幣直徑為二十四毫米;其餘局所鑄錢直徑約在二十七點五毫米;顯而易見直徑大小決定了錢幣分量;按材質分,銅就有黃銅和紫銅之別,「廣台桂雲漳」五局所鑄錢色呈紫,俗稱紫銅錢,其餘均為黃銅錢;按文體論,僅管銅錢正面銘文同為「康熙通寶」,但有楷體和宋體之分,且宋體鑄幣稀於楷體鑄幣。另外,其中康熙的「熙」字左邊有多一撇和少撇之分,其一撇又有長短之別,「通寶」中「通」的左上角有一點和二點區別,「東江宣昌河」等局鑄的「通」,只有一點,俗稱「一點通」。康熙中期初鑄「台」字幣為節省原料,故徑小量輕,被折價使用。加之鑄行時間短,後人往往不易注意。存世量反而少於大規格幣,如今要收全一套小規格銅幣極非易事。康熙執政六十一年,全國有二十多個鑄幣局,目前發現的就有樣錢、開爐錢、生辰紀念鑄幣及合背、含面、複式、字等五百多種制錢,許多珍稀、未為人知的版別還有待人們去發現。
古錢幣——康熙通寶(康熙套子錢)
觀賞「康熙套子錢」,首先使我們認識到康熙年間幣鑄業的發展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康熙為清早期經濟發展和繁榮所作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可以這樣說:「康熙套子錢」是清早期經濟、制幣業發展的見證。其次,「康熙套子錢」二十多對滿漢局名對照猶如一部被濃縮的簡明歷史詞典,在中華民族二千多年幣史中所罕見:滿漢對照的幣式既延續了前朝幣制的傳統,也表明清皇朝對漢文化的重視。歷史走過了三百多個年頭,當今紙質人民幣上也有漢、蒙、維、藏文相對照的內容和字樣,這大概就是中華幣製文化的影響和歷史淵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