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幣世上僅存一枚價值連城,卻被鉆瞭4個窟窿做毽子
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的“大齊通寶”價值連城,世間罕有,至今世上僅存一枚。
“大齊”為五代十國開國皇帝徐知誥鑄造的南唐錢幣。徐知誥本名李弁,曾被徐溫收養為子,並被封為齊王。後來李弁廢瞭吳睿帝自己做瞭皇帝,國號大齊,定都金陵,年號昪元。李弁在昪元三年又將國號大齊改為唐。大齊通寶因為是南唐皇帝李弁在改國號之前鑄造的錢幣,因此該錢幣數量非常少,非常珍貴,至今世上才出現2枚,其中遺失1枚,僅存1枚。
據資料顯示,世上出現過的2枚大齊通寶中,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被稱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鉆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大齊通寶,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該錢幣的文字清晰,寬緣平背色澤淺黃。
“缺角大齊”被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收藏,早在當時就有很多人想高價求購,都被其拒絕。可是世事難料,當時爆發瞭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攻占杭州,戴熙把大齊通寶等財寶埋進老宅,自己投水而死。此後曾經有許多人都花重金購買瞭戴熙的老宅,並掘地數次,可是卻一無所獲。“缺角大齊”從此遺失。
“四眼大齊”是如今僅存的一枚大齊通寶。二十世紀20年代,當時的名士戴保庭與朱克壯在江西鄱陽,看到幾個農村的孩子在踢毽子,結果發現毽子底座上的大齊通寶,還被鉆瞭4個小孔。
後來收藏傢張叔馴花瞭重金購買,從此收藏於自己的密室。不過關於大齊通寶的來歷卻在錢幣界存在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它是南唐李弁鑄造的錢幣,可是也存在另一部分學者認為該錢幣為黃巢鑄造。不過無論如何,都改變不瞭它在世間僅存一枚的事實,因此價值連城。
-----------------
古錢奇珍大齊通寶背後的故事
2016-08-11 由 古泉世界 發表于資訊
大齊通寶史書沒有記載,羅伯昭認為十國時南唐先主李昪鑄,李昪原名徐知誥,是南吳大將徐溫養子,後掌握南吳朝政,封齊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至今發現的大齊通寶屈指可數,共五枚。最富傳奇色彩的大齊通寶的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兩枚殘幣:「缺角大齊」與「四眼大齊」。
「缺角大齊」是第一枚被發現大齊通寶,最早在記錄在清代翁樹培(字宜泉,1765-1809)的《古泉匯考》:「姜怡亭曰:丙寅秋拓於仁和戴氏。文字精整似唐末偽品,疑黃巢鑄。陸果泉曰:黃巢未必鑄泉,劉豫有阜昌錢,或先鑄國號為文。然南唐有「大唐、唐國」泉二品,烈祖昇未複姓時國號大齊,則是錢或其時所鑄耶。培按,此錢通寶字略如開元,齊字在下。喜海按,此錢仁和戴氏所藏,輪有微缺,銅質頗古,字亦多滯,確非劉豫時鑄。然亦與大唐諸錢不類。道光壬辰道出武林,假尋此錢手拓數幣附此,後似可耳。」
「缺角大齊」拓片最早收錄於清道光戴熙(字醇士,1800—1860)的《古泉叢話》。據戴熙的父親戴道峻說,當時是此錢得贈於一個酒徒,100多個古錢,其中只有兩個出眾好錢,一個鐵寶慶,一個缺角大齊。杭州泉家吳逸庵,看到兩個錢十分喜歡,便提出用數方漢印與之交換,戴氏只把寶慶割愛給他,留缺角大齊珍藏,吳逸庵便做缺角大齊拓片數十張,大家才得見其真容。
1860年(咸豐十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戴熙投池而死。「缺角大齊」也不知所終。據說後人為了得到這枚珍罕錢幣,竟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四眼大齊」據戴葆庭回憶,1925年春,戴葆庭與好友朱克壯一同前往江西鄱陽收購古錢。停留數日,一無所獲。這天下午,一雜貨商人送來幾百枚銅錢,多為普品,但其中雜有大齊通寶一枚。見之珍品,二人欣喜若狂。雜貨商說,這四個小眼是小兒子鑽來做毽子玩的。後被著名錢幣收藏家張叔馴重金購得,張對「大齊通寶」珍愛有加,自號「齊齋」。抗戰爆發後,1938年張叔馴全家旅居美國時未能帶走藏品,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上海取走藏品,其中就有「四眼大齊」,張叔馴1948年去世後的多年,他的夫人徐氏將這批古錢賣給了美國大藏家戴吉濤。戴先生去世後,他的巨額遺產和藏品組成了「戴吉濤(Tai.J.T)基金會」,「四眼大齊」存於美國戴吉濤(Tai.J.T)基金會。
人類進入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重磅來襲,又有三枚大開門真品大齊通寶驚現於網絡,觀者無不拍手叫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22gml.html
----------------
真品大齊通寶屈指可數!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至今發現的大齊通寶屈指可數,共五枚。最富傳奇色彩的大齊通寶的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兩枚殘幣:「缺角大齊」與「四眼大齊」
-------------------
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之幣——大齊通寶
2015/10/13 來源:藝術品收藏天下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
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
------------========================
永通泉貨
永通泉貨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 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 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
簡介
永通泉貨
永通泉貨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還有鐵錢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
---------------
我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的“永通泉貨”,為南唐元宗李璟於交泰二年(959年)所鑄,與開元錢並行於市,錢文“永通泉貨”系永遠流通行用之意,有篆書、隸書兩種書體,文字壯美。時值南唐,一度經濟比較發達,出產的金箔,除用於佛事,也有條件用於製錢貼金,當在情理之中,此幣就是實證。
永通泉貨貼金錢長什麼樣子永通泉貨貼金錢的特點分析
    此枚永通泉貨貼金錢,從其形制、重量、品相來看,似為樣幣,也可能用於賞賜功臣、皇親國戚,還可能為鎮庫之用,不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其直徑31.1毫米,面穿徑10毫米、穿線寬0.8毫米,背穿徑9毫米、穿線寬2毫米,現重10.8克,面部有廓,寬緣面緣寬2毫米,背緣寬3毫米,字廓深峻,此品錢文為篆書,貼金,因年久出現殘金皺紋和真金箔對光照呈現綠色特徵,係出譜品,十分珍罕
----------------------
永通泉貨,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現所見有隸篆兩種書體。 篆書的直徑為3.2厘米,重7.3克;隸書的直徑3.8厘米,重15克。錢面文永通泉貨,直讀;永字由二水組成,又稱二水「汞」。 錢背多光素無文。 錢體較大,以一當十,與唐國通寶等錢並行。 錢質為紅銅。
永通泉貨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還有鐵錢存世,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
永通泉貨」篆、隸大錢各錢幣譜錄均有載,近幾年亦時見出土報道,但大都未提及有「白銅」者存在。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中稱其幣質為「青銅(尚見有白銅質地者),另有鐵錢。」但不知所說的「白銅」質地者,是指篆、隸均有還是單指篆書或隸書。
該書刊有「永通泉貨」拓片隸書5枚(其中一枚註明系鐵質)、篆書3枚,但均未註明哪枚系「白銅」質地。按照慣例,譜錄中如果錢幣是其他材質者,應當註明。由此推斷該書刊載的所有「永通泉貨」大錢都不是「白銅」,其「白銅」者存世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未見準確統計數字,但肯定較其他材質為少似當無疑。
------------------
永通泉貨,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李璟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
永通泉貨的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璟中興元年(958年)始鑄。據史料載:徐知浩篡吳稱帝後,建都金陵,國號大齊,年號升元;遂後又自稱為唐宗室後裔,複姓李,更名為李昪,尋改國號為大唐,史稱南唐。李昪治國有方,以保境息民為基本國策,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使南唐一躍而成為當時封建體制最為完備,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昌明的地區。中宗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君王,他在政治上雖無其父的英明,治國亦無大謀略,但卻長於填詞,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天賦和修養,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詞人。
李璟在位近二十年,由於「天性儒懦,素昧威武」是一位仁慈恭儉的謙謙君子;在佞臣的慫恿下,竟改變其父既定之國策,對外連年用兵,攻閩伐楚,把積蓄多年的庫藏財用耗費殆盡;所佔領土雖有擴大,但並未給國家財政增加賦稅收入,反而要耗去大量的軍費開支。由於戰爭因素和天災人禍,這時的南唐已是國力日衰,大不如前。先是金陵大火,府庫被燒毀,損失慘重,緊接著國內又發生大饑荒,人民流離失所。
是時,後周世宗則趁機大舉南侵,南唐力戰不敵,李璟派戶部侍郎鍾謨等人奉表割地求和,後周不允,很快就奪得南唐江淮十州之地。在大兵壓境,連遭敗績的情況下,李璟只好再割四州獻於後周,並賠款納貢,與後周劃長江為界。此時李璟改元中興,希冀南唐能再度興起,誰知沒過幾個月,又改年號為交泰,同時自去帝號,改稱國主,臣附於後周,甚至乾脆用後周顯德年號。
當時有個叫鍾謨的官員「請鑄大錢,以一當十,文曰『永通泉貨』」(詳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大錢的鑄行實際上等於公開掠奪百姓財富,於是物價高漲,私鑄泛濫,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由於小錢在兌換中明顯吃虧,故民間匿幣而不出,甚至銷錢鑄器,以獲厚利。隨後名為韓熙載的官員建議「鑄鐵『永通泉貨』錢,以一當二」,與舊鑄並行,更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
永通貨泉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永通泉貨還有鐵錢存世。
-----------------
永通泉貨,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現所見有隸篆兩種書體。篆書的直徑為3.2厘米,重7.3克;隸書的直徑3.8厘米,重15克。錢面文永通泉貨,直讀;永字由二水組成,又稱二水“永”。錢背多光素無文。錢體較大,以一當十,與唐國通寶等錢並行。錢質為紅銅。 [1]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銅錢存世極罕,如今難得一見。另還有鐵錢存世,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只有隸書,存世量較少。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
永通泉貨
還有鐵錢存世,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
幣質:青銅(尚見有白銅質地者),另有鐵錢
特徵:輪郭厚重,肉好俱週郭 [2] 
永通泉貨的歷史
唐朝
永通泉貨
後期,政權割據分裂。徐知誥篡吳稱帝后,改國號為大唐,史稱南唐。中宗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君王,他在政治上就沒有其父的英明。當時有個叫鐘謨的官員“請鑄大錢,以一當十,文曰'永通泉貨'”(詳見《新五代史 · 南唐世家》)。大錢的鑄行實際上等於公開掠奪百姓財富,於是物價高漲,私鑄氾濫,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由於小錢在兌換中明顯吃虧,故民間匿幣而不出,甚至銷錢鑄器,以獲厚利。隨後名為韓熙載的官員建議“鑄鐵'永通泉貨'錢,以一當二”,與舊鑄並行,更造成“ 農商失業,食貨俱廢”。
---------------------
你沒見過的珍惜古幣——永通泉貨
2018-01-13 由 談笑論收藏 發表于文化
永通泉貨,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現所見有隸篆兩種書體。 篆書的直徑為3.2厘米,重7.3克;隸書的直徑3.8厘米,重15克。錢面文永通泉貨,直讀;永字由二水組成,又稱二水「汞」。 錢背多光素無文。 錢體較大,以一當十,與唐國通寶等錢並行。 錢質為紅銅。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銅錢存世極罕,如今難得一見。另還有鐵錢存世,相傳為南唐重臣韓熙載所監鑄,只有隸書,存世量較少。
幣質:青銅(尚見有白銅質地者),另有鐵錢
特徵:輪郭厚重,肉好俱周郭
唐朝後期,政權割據分裂。徐知誥篡吳稱帝後,改國號為大唐,史稱南唐。中宗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君王,他在政治上就沒有其父的英明。當時有個叫鍾謨的官員「請鑄大錢,以一當十,文曰『永通泉貨』」(詳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大錢的鑄行實際上等於公開掠奪百姓財富,於是物價高漲,私鑄泛濫,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由於小錢在兌換中明顯吃虧,故民間匿幣而不出,甚至銷錢鑄器,以獲厚利。隨後名為韓熙載的官員建議「鑄鐵『永通泉貨』錢,以一當二」,與舊鑄並行,更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x53yzo.html
--------------------
永通泉貨價格為何如此驚人
2016-05-14 由 中國蜜桃 發表于歷史
永通泉貨,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李璟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
永通泉貨的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璟中興元年(958年)始鑄。據史料載:徐知浩篡吳稱帝後,建都金陵,國號大齊,年號升元;遂後又自稱為唐宗室後裔,複姓李,更名為李昪,尋改國號為大唐,史稱南唐。李昪治國有方,以保境息民為基本國策,只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使南唐一躍而成為當時封建體制最為完備,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昌明的地區。中宗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君王,他在政治上雖無其父的英明,治國亦無大謀略,但卻長於填詞,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天賦和修養,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詞人。
李璟在位近二十年,由於「天性儒懦,素昧威武」是一位仁慈恭儉的謙謙君子;在佞臣的慫恿下,竟改變其父既定之國策,對外連年用兵,攻閩伐楚,把積蓄多年的庫藏財用耗費殆盡;所占領土雖有擴大,但並未給國家財政增加賦稅收入,反而要耗去大量的軍費開支。由於戰爭因素和天災人禍,這時的南唐已是國力日衰,大不如前。先是金陵大火,府庫被燒毀,損失慘重,緊接著國內又發生大饑荒,人民流離失所。
是時,後周世宗則趁機大舉南侵,南唐力戰不敵,李璟派戶部侍郎鍾謨等人奉表割地求和,後周不允,很快就奪得南唐江淮十州之地。在大兵壓境,連遭敗績的情況下,李璟只好再割四州獻於後周,並賠款納貢,與後周劃長江為界。此時李璟改元中興,希冀南唐能再度興起,誰知沒過幾個月,又改年號為交泰,同時自去帝號,改稱國主,臣附於後周,甚至乾脆用後周顯德年號。
當時有個叫鍾謨的官員「請鑄大錢,以一當十,文曰『永通泉貨』」(詳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大錢的鑄行實際上等於公開掠奪百姓財富,於是物價高漲,私鑄泛濫,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由於小錢在兌換中明顯吃虧,故民間匿幣而不出,甚至銷錢鑄器,以獲厚利。隨後名為韓熙載的官員建議「鑄鐵『永通泉貨』錢,以一當二」,與舊鑄並行,更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
永通貨泉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故當年鑄造量不大,現今存世量就更加少了。另永通泉貨還有鐵錢存世。
幣質:青銅(尚見有白銅質地者),另有鐵錢
特徵:輪郭厚重,肉好俱周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9gmln.html


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之幣——大齊通寶
2015/10/13 來源:藝術品收藏天下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
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zBKDO.html
--------------------
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簡介
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概況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李弁鑄造的"大齊通寶",錢文纖細清晰,工整有力。寬緣。平背。色澤淺黃。直徑約22、5毫米,厚約0、8毫米,重約3克。
---------------------------------
真品大齊通寶屈指可數!
2018-10-11 由 尋寶古之韻 發表于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至今發現的大齊通寶屈指可數,共五枚。最富傳奇色彩的大齊通寶的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兩枚殘幣:「缺角大齊」與「四眼大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egpavy.html
--------------
古錢幣珍品—大齊通寶
2017-11-06 由 泉美收藏 發表于收藏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biàn,即李昪)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國名「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珍貴難得。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2v98r9z.html
-----------
大齊通寶市場價格怎麼樣
2018-08-05 由 A中藏鑑定拍賣 發表于收藏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難得。
關於「四眼大齊」的來歷,據戴葆庭在得大齊10年後的一篇文章中回憶:「大齊通寶則繫於四月二日下午得於某雜貨攤商人之手。」此泉得來不久便以500大樣歸於張叔馴,500塊大樣大約可以摺合成當時的4萬斤大米,是一個一般家庭兩三年的開銷。關於「四眼大齊」的去向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張叔馴於20世紀40年代,因抗戰爆發,旅居美國,「四眼大齊」也作為他最喜歡的珍泉之一帶到美國。張叔馴後來因病早逝,此錢去向也就沒了音訊,泉界大多數人認為此泉已同缺角大齊一樣丟失了,成了永遠的遺憾。也有人認為此泉仍然存於張氏後人手中,仍在美國的張家。
在張叔馴之子張南琛與著名作家宋路霞合著的《張靜江張石銘家族》一書中,首次披露此錢的真正去向,證實了「四眼大齊」未丟失,存於美國戴吉濤(Tai.J.T)基金會。該書首次刊登了「四眼大齊」的照片,彌補了史缺。他還告訴人們,1938年張叔馴全家去美國時未能帶走藏品,讓親屬代管。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上海取走2000枚錢幣,其中就有「四眼大齊」。張叔馴1948年去世後的多年,他的夫人徐氏將這批古錢賣給了美國大藏家戴吉濤。戴先生去世後,他的巨額遺產和藏品組成了「戴吉濤基金會」,「四眼大齊」便存於這個基金會。《中國古錢幣》載:「李昪未複姓時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隸書,順讀(按:實為對讀),小平。傳世僅二枚,一缺左上角外郭,稱破大齊;一有四孔,稱四眼大齊。破大齊今不知所在,四眼大齊流落美國。
近年來隨著錢幣收藏市場的不斷升溫古錢幣也慢慢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各地錢幣拍賣會上古錢幣也相繼拍出了不錯的價格。近期在上海藝術品展覽有限公司2014春拍古錢機制幣金銀錠專場共成交614件。創下543餘萬元。其中大齊通寶當五百雕母拍得69萬元人民幣成為本次專場的標王。今年的嘉德春拍上古錢幣收藏專場成交率高達88.23%錄得648.83萬元總成交價。
大齊通寶,世上經驗證真幣僅僅兩枚,一個是缺角大齊,一個是四眼大齊,如果你有完整的大齊通寶,保守參考價格,超過1000萬。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4ok8v53.html
-------
罕見古幣大齊通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2017/04/17 來源:八龍的文化
大齊通寶一直是泉學界爭相追捧的古幣,一來由於它的鑄造者和發行時代在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是黃巢時期鑄造的,因為他建立的政權是大齊政權;還有一種說法人大齊通寶由南唐李昇鑄造。對於這兩種說法,在史學界,支持黃巢的顯然更多。但是,直到近代史學家、收藏家羅伯昭先生認定大齊通寶屬於十國時期的南唐錢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二來是因為大齊通寶現存實物十分罕有,僅有兩枚,一枚右上方缺了一角,錢幣界成為「缺角大齊」,一枚錢上鑽了四個孔,成為「四眼大齊」。
「缺角大齊」的出現
「缺角大齊」早些年是清朝一名有名的畫家、泉學家戴熙家傳的寶物,他的父親特別喜歡收集古錢幣,因緣巧合收集了這枚「缺角大齊」,當太平軍攻占杭州的時候,他選擇了投湖自盡。而他的藏品也就成了一個謎,民間的傳說是說他自殺前曾將所有的古錢埋入土中,這枚罕有的大齊通寶也在其中。但是有位錢上斥巨資買下他的老宅,掘地三尺也沒有挖到這枚「缺角大齊」,幸虧戴熙的弟弟曾經拓下了這枚錢幣,才有了今天的「缺角大齊」傳世。
「四眼大齊」的出現
「四眼大齊」的得來就更有喜劇色彩,它是古泉藏家戴葆庭在江西得到的。當時是1925年春,他去江西收購古錢,一直沒有什麼收穫,快放棄的時候,一位雜貨商送來一些錢幣,這枚「四眼大齊」就在其中,說是因為他兒子做毽子玩導致大齊通寶上面留下了四個眼。
後來這枚「四眼大齊」輾轉到了著名收藏家張叔馴手中,他從來不讓別人看,因為這枚大齊通寶甚至改齋名為齊齋,張叔馴死後,這枚大齊通寶也就下落不明了,所幸他的助手拓有這枚「四眼大齊」的拓本,才得以傳世。
可惜的是,兩枚罕有的奇珍,雖然都有拓本傳世,但是真品卻一直沒有現身,這樣罕有的大齊通寶在錢幣界也經常出現贗品,各位收藏家們一定要擦亮眼睛,當然,但願世間真的還有其它的大齊通寶流傳。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JQE4n7.html
-----------------------------
「四眼」、「缺角」的大齊通寶
2017-05-16 由 郵幣通 發表于歷史
唐代中期,從唐玄宗開元晚期至文宗開成年間,即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是唐王朝從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階段,雖然期間有幾代皇帝更鑄過幾個年號錢,以圖重振綱紀,但結果導致幣制更加混亂。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攻占長安,但是起義軍的勝利果實很快被封建官吏、地方軍閥豪強瓜分了,中國又處於一個分裂和動盪的時期。當時北方出現了五個小朝廷,史稱五代;南邊出現了十個小國,稱為十國。十國之中以南唐的領土最為廣闊,物產最為豐富,人口也最多,文明、文化最為昌盛,其制度對後世的影響也較大。
南唐創建者李昪(888~943年)是徐州人,為南朝李氏的後裔,戰亂時為楊興密收養,後為丞相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徐溫死後徐知誥一直做官。天佑十二年,被封為齊國公;吳天祚(937年)十月,徐知誥稱皇帝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建元升元,稱國號為大齊。三年後恢復李姓,改國號為大唐,史稱南唐。
李昪當政後,較重視農業生產,曾下詔,凡民種桑三年內達五千銖者,賜帛五十匹,每墾田達八十畝,賜錢二萬,桑田農田都免租五年。這是五代十國中唯一獎勵農桑的國家。此外他還改善內政,興利除弊,陸續變更舊法,禁止買賣平民子女為奴婢,田租要按收成好壞定交租稅額,為國而死的人,其家屬可領撫恤錢三年。南唐也是十國中鑄錢最多的一國,鑄有「大齊通寶」,李昪的兒子李璟濤鑄「保大元寶」,中興二年鑄「永通泉貨」當十錢,此外還鑄有「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等。
「大齊通寶」是一種極其罕見的錢幣,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很早的時候就有人願意用高價收買,戴熙不忍割愛。後來有一年太平軍攻進杭州,戴熙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枚稀世珍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四眼大齊」是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戴保庭在江西鄱陽發現的,後被收藏家重金購得,藏於密室,從不示人。
「唐國通寶」鑄於李璟交泰元年七月。李璟繼承了他父親打下的江山,但荒與治理。當時南唐需要一個富有閱歷、能審時度勢、具有軍事才能的皇帝,但是他做不到。他發動了對閩國的戰爭,還討伐國楚國,都因措施不當,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勞民傷財,國力也漸漸衰弱,而
時北方的後周在柴榮的領導下漸漸強大起來。南唐在與後周的較量中,屢戰屢敗,不得不放棄長江以北的土地,割地賠款,向後周屈服,還廢棄了帝號。「唐國通寶」是在戰爭中需要經費、戰敗需要賠款的背景下鑄造的,版本極多,其中以小平錢最少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o4myyg.html
---------------
「大齊通寶」憑什麼能成為中國第一稀世珍品?
2018/10/24 來源:藝通博物館
說起稀世珍品,不得不提的便是大齊通寶。而關於大齊通寶的來源,有兩種說法:舊譜多認為系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占領長安後,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但已被否定。經泉界專家考證,公認是吳天祚三年(即公元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改元升元時鑄。而國號大齊維持的時間僅有5年之久,且鑄錢量又少,作為南唐第一種貨幣,大齊通寶能流傳至今的數量非常的稀少,因此顯得格外珍貴。
迄今為止,大齊通寶僅發現二品,這也讓大齊通寶變得更加珍貴。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大齊通寶僅有兩枚,分別是「缺角大齊」以及「四眼大齊」,在這兩枚硬幣身上發生的故事,也極具傳奇色彩。
一、缺角大齊
「缺角大齊」,是第一枚被發現的大齊通寶。這枚古泉是江南名士戴熙所收藏的,當時便有民間土豪願意出高價回收該枚錢幣,但戴不願忍痛割愛。直至1860年(咸豐十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戴投池自盡,其收藏的大齊通寶從此便無了蹤影。據說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珍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
二、四眼大齊
「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時,泉學家戴保庭同好友朱克壯前往江西鄱陽收購古錢時,在當地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這枚大齊通寶雖然沒有缺角,但由於被孩童用作毽子,被鑽出了四個小孔,因此也得名四眼大齊。隨後這枚四眼大齊被收藏家張叔馴以重金收購,隨之將其藏於密室,自號「齊齋」,從不示人。當張叔馴去世後,他的夫人徐氏便將這批古錢賣給了美國大藏家戴吉濤。戴先生去世後,他的巨額遺產和藏品組成了「戴吉濤(Tai.J.T)基金會」,「四眼大齊」存於美國戴吉濤(Tai.J.T)基金會。
在2003年,國內也曾經發現一枚完整的大齊通寶,但經過2006年中國錢幣學會討論,確定是枚假錢。這麼一來,大齊通寶也顯得更加地珍貴稀有了。著名錢幣收藏家袁銀龍也說過,現有的這枚四眼大齊,就算花一億元能難以購回。
因極其罕見、彌足珍貴,大齊通寶已被列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5MPDoQd.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