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百五銖,三國時期蜀漢錢幣。錢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銖的價值可以與一百枚五銖錢的價值相等,是一種大值虛幣。
直百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
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歷史背景
三國時期,蜀漢偏處西南,發展經濟受到局限,又連年征戰,財政困難,軍費緊張,只好採用發行大值虛幣的辦法來勉強維持。在大臣劉巴的建議下,劉備於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發行“直百錢”。直百錢有面文“直百五銖”和“直百”兩種。“直百錢”的發行對蜀漢經濟的發展立刻起到作用,“以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錢幣信息
面背文
直百五銖面文篆書順讀,“五銖”二字略為瘦長而與漢五銖字樣近似,“直百”二字寬矮,分別與王莽“小泉直一”的“直”和“契刀五百”的“百”字相同。面、背有內外廓,多光背,常見水波、星號等紋飾;少數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被稱為“犍為五銖”,系方孔圓錢中最早之記地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由於鑄造工藝的缺陷,直百五銖普遍品相不好 。
直百五銖
材質與尺寸
直百五銖前期鑄造材質主要是銅,後期逐漸有鐵質出現。初鑄錢大而厚重,錢徑26~28毫米之間,重8~9.5克。後期鑄造逐漸減至直徑不足24毫米,重2~4克,最輕薄者,重不足0.8克
參考價值
直百五銖存世量不多,光背市場價值80~120元(2010年),犍為五銖市場價值200~350元(2010年)。
2012年直百五銖光背厚重者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普通光背市場價格200元左右,背“為”較少,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
--------------
誰是三國歷史上「貨幣大戰」的最終贏家 ?
2016年04月10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301 次
  三國歷史本來跟董卓無關,但三國歷史的形成,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民生,哪一樣也離不開董卓其人。就說貨幣吧,東漢有自己的貨幣,即著名的「五銖錢」,比較堅挺。但自打老董控制朝政那天起,他就尋思著鑄錢,倒不是為了造福人民,而是為了以錢撈錢,發更多的財。鑄錢需要銅作為原材料,銅不夠用怎麼辦?他把民間的銅貨、銅鐘等製品毀掉做原料。長安原來收藏著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鑄造的12個銅人,他連這個也不放過,全部給毀了。董卓鑄錢,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份量不足,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財,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行不足值的錢,董卓雖是武夫,可也很懂得這個。於是通行已久的五銖錢被廢,改鑄小錢流通。
  董卓鑄的董氏小錢,簡陋到連文字都沒有,錢邊和錢孔都沒有凸起的邊,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問,這樣鑄出來的小錢,質量極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開。錢一不值錢,就是通貨膨脹,當時谷價漲到幾萬錢、幾十萬錢一石。到市場去買兩籮筐米,大概就得給人家兩籮筐錢!老百姓沒法過日子了。古時老百姓好像比現在要聰明一點,買不起,我就不買;錢不行了,我就不用。從此以後,「錢貨不行」,又回到神農氏時代,大眾實行物物交換。
  看《三國演義》,好像董卓的敗亡,是因為他和義子呂布爭奪美女貂蟬所致,這是小說家給歷史加的調料,信不信由你。實際上,除了政治上的失敗以外,董卓把漢末經濟破壞得一塌糊塗,大失人心,恐怕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挾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親信呂布所殺。消息傳開,長安百姓歌舞於途,置酒肉互相慶賀。董卓陳屍街市,其家族被夷滅。史書上記載,當時天氣漸熱,董卓身軀肥胖,屍體油脂流滿一地。守屍的官員惡作劇,製作了一個巨大的燈芯,插到董卓肚臍眼裡,用火點燃,竟然燃燒了一整天。——叫你鑄錢,鑄吧!錢,是那麼好玩的嗎?
  教訓在眼前,魏國明顯最仁義
  接下來的事情,大伙都熟了,那就是三國,魏國最先立國,其後是蜀漢和東吳。三國,是三個國家,當然應該有三種貨幣制度,哪一國的最好呢?有點超出咱們的想像——是「奸臣」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最好。其他兩國,都不怎麼樣。什麼叫好錢?什麼叫好的貨幣制度?相信大家看到現在,也都明白個一二了:就是錢的成色足,形制統一,不要老變。當國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裡錢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則安,老百姓對你的認同感也就強,你慌什麼?這一點,魏國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復漢五銖錢的使用——東西還是漢朝的好!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就因谷價猛漲,客觀上造成貨幣嚴重貶值,最後漲得五銖錢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沒辦法,只得下令廢掉五銖錢,讓老百姓以谷子和紡織品為貨幣。這兩樣東西——谷與帛,在以往很長時間裡,倒也是一直是作為輔助貨幣、時斷時續地被人們用著。
  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產的東西作為貨幣本位,問題就出來了。問天下,誰不貪財惜財?像顏回這樣的清教徒到底是極少數。所以,人們紛紛往稻穀裡摻水,把紡織品織薄,這都是跟統治者學的,一有機會就製造不足值的貨幣。法不責眾,而且貪婪的慾望從來不會被法律嚇住。魏文帝採取了嚴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間的貨幣「縮水術」。最後他只好召集群臣討論,決定重鑄五銖錢。此後,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銖錢,老老實實,沒有起過鑄大錢、將五銖錢變相貶值的念頭。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樂業了不少年,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動魏國的鐵打江山。這就是統治者守規矩的好處,你規矩,老百姓也就規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沒有什麼人鬧事,在對外戰爭中也能同仇敵愾。西漢初年有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叫做賈誼,曾經提出過一個「法錢」的概念。他說,錢也要符合規矩,輕重一樣,質量要有保證。反之,就是「奸錢」。這是他給當時的統治者漢景帝上的一課。賈誼反對民間隨意鑄劣錢,可惜漢景帝沒聽。這個概念,是曹丕接過來實行了,所以三國裡他治下的疆域,貨幣狀況最穩定。不過,魏國的五銖錢,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漢五銖錢,只有極細微的差別。怎麼辨別魏五銖錢?這問題,大概就連馬未都先生也很頭疼。
  最「仁義」的劉備,在貨幣上卻虛偽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但那收買的是趙子龍的人心,對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時候,軍用不足,就開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鑄造了「直百五銖」,一錢頂一百錢。這一傢伙就把軍用湊足了。後來劉備在巴蜀也稱了帝,自號「漢」——這已經是第三茬「漢朝」了,後世稱之為「蜀漢」。蜀漢的貨幣,除了「直百五銖」繼續流通外,還有其他的貨幣,也是一錢頂一百錢,名目有「太平百錢」、「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錢。看它們的名稱就知道,鑄錢的動機壓根就不懷好意。在劉備統治地區所鑄的錢中,有一種錢很有歷史意義,就是「犍為五銖」。「犍為」兩字,要念成「錢為」,是四川的一個地名。犍為當時是巴蜀的商業中心。當地所鑄的錢背後有一個「為」字。這是我國方孔圓錢中最早鑄有地名的錢幣。這種「犍為五銖」,也是一當百的「大錢」,而且逐漸減重,越鑄越輕.鑄大錢,實際上就是將正在流通的那些貨幣貶值。
  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比方民間的資金總量有一萬錢,我劉備鑄一個大錢,規定能換你老百姓一百錢,那麼我只要投一點資,鑄一百個大錢,就等於也擁有了一萬錢。可是社會財富並沒有因此而增加一萬錢。放心,我忙乎這一通,不可能是跟你們搞了一場「零和博弈」。等到我鑄造的大錢全部進入流通時(兌換五銖錢或者購物),你老百姓手中的那一萬錢,就等於貶值了一半。而貶掉的價值,是不會蒸發的。到哪兒去了?到我劉玄德的腰包裡來了。這是多好的幻術!財富真就能無中生有。劉備的「直百五銖」一開始還鑄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後來因為要節省,越鑄越小,到最後竟然只有克,連一銖的份量都不夠了。可是他在鑄錢時,還是感到原料嚴重不足——小國寡民嘛,資源有限。於是下令把民間的銅床架子也都毀了,統統拿來鑄錢。——咱們砸鍋賣鐵,也要跟姓曹的斗!為了漢朝的復興大業,老百姓們,你們也就出點血吧。
  東吳比較蜀漢,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東吳也厲害,孫權鑄的錢,叫「大泉五百」,一錢頂五百錢!當時鑄錢也是銅不夠用,孫權就命令民間獻銅,酌量付給報酬。後來越搞越厲害,又出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滿手都是大錢,找零都沒法找。再說,好好的五銖錢,就換成這些「冤大頭」回來,誰幹?東吳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應激烈,堅決抵制,就是不用你這個「大泉」。孫權還算明智,見此情況,下詔不再鑄大錢。已流入民間的大錢繳還官府,官府按比值兌換五銖錢,以此來減緩官民對立情緒。但政府有時候也會裝聾作啞,實際上有很多大錢並沒有被收回。蜀、吳的領袖在鑄大錢的時候,總要有個堂皇理由,不然就很顯得自己太無賴了。鑄大錢的理由當然有,就是小錢不值錢以後,用起來太不方便了。經過黃巾、董卓之亂,處處經濟凋敝,五銖錢隨之狂貶,百姓去買一點東西,要背上一麻袋錢.
  當然了,蜀、吳鑄大錢的初衷,除了想搜刮點民財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鑄一次大錢,老百姓就要被剝一層皮,這是鐵定的。那時候的「撲滿」,可能都沒人用了。你存進去一百錢,放上一百天,錢沒變,市場的東西也沒變,可是等你取出錢來想買東西時,一百錢就只能頂一個錢用了。越窮,就越買不起;越買不起,過一段時間就更窮。惡性循環,生生不已。漢末以後,五銖錢可謂命途多舛,名義上還存在,其實質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聲而已。如今看來,三國之所以歸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魏國的貨幣政策好一些,晉朝是繼承了魏的遺產,因此,司馬家族才是三國貨幣戰最大贏家。
-----------------
一枚直百五銖背為錢鑑賞
直百五銖錢直百五銖錢
  魏詠柏
  幾年前,我到湘西龍山縣里耶鎮參觀,晚上在古街閒逛時,看到路邊一家刺繡店還沒打烊,打算進去欣賞一下苗家刺繡,後來無意中在櫃檯上一個紙盒裡看到了十多枚古錢,大多是乾隆、光緒年間的常見古錢,不過還是有一枚引起了我的注意。此錢直百五銖篆書順讀,“五銖”二字略為瘦長而與漢“五銖”字樣近似,“直百”二字寬矮,面、背有內外廓,背“為”。當我提出想購買此錢時,店家很慷慨,說這錢是給孩子玩耍用的,最後只出價100元便轉讓給了我。
  在三國中,蜀國最早發行自己的貨幣。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攻取巴蜀後,在益州犍為郡鑄造了面文“直百五銖”錢,此錢背文有一個“為”字。“為”即犍為郡的簡稱,泉界稱為“犍為五銖”。犍為在今樂山地區,出產銅礦,是通向南部的要道,被稱為旱碼頭,因此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上世紀70年代,在四川威遠縣出土一批古錢,其中“直百五銖”400多枚,“犍為五銖”103枚。據《威遠縣志》記載:“漢時威遠縣為資中縣,隸屬犍為郡。”各地發現的蜀漢時期墓葬窖藏出土的直百五銖錢,其分佈區域包括川北、川東、川南部分區縣及成都附近,是當時“直百五銖”的主要流通區域,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直百五銖”前期鑄造材質主要是銅,後期逐漸有鐵質出現。蜀地是一個銅資源相對缺少的地方,這也可以從“直百五銖”由優到劣的變化看出來。初鑄的“犍為五銖”大而厚,直徑2.8厘米,重9克左右,而後逐漸變得輕小。後來鑄有“直百五銖”光背錢和麵文只有“直百”二字的小錢。“直百”是“直百五銖”的省略和減重。本來,作價為原蜀“五銖”錢百倍的“直百五銖”,其實際重量僅為原蜀五銖的3倍,已經是虛高了,而後來的直百小錢的貶值就更嚴重了。不難看出,劉備所鑄的“直百五銖”錢,是一種大面額又減重的雙重貶值的貨幣。
  在我國古代,錢幣質量的優劣,可以反映出國家實力的強弱。“直百五銖”由厚重變為輕薄,嚴重貶值的狀況,實質是蜀國財政困難和經濟基礎脆弱的反映。儘管劉備採取統一貨幣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這與曹魏所採取的“提倡屯田,厲行節約”以及較為穩定的經濟政策相比,還是相形見絀的。
---------------
“蜀五銖”錢面有內外廓,體形較小,字的筆劃較肥,錢徑一般21mm左右,重約2.5g。有“五銖”二字左讀的,蜀錢的“金”字有特殊的寫法,這種寫法是其它朝代所沒有的,是蜀錢中的一大特點;兩漢五銖則無內廓。陶元珍在《三國食貨志》中這樣評論“蜀五銖”:“傳形五銖不必為劉備所鑄,當系直百錢行久多弊,故蜀鑄此以救民困耳。五銖二字所以傳形者,蓋自值百錢行,五銖之觀念不清,放變更五銖二字之位置,明五字在左銖字在右之錢,非僅直直百錢之百分之一也。《古泉匯利集》卷五有蜀傳形五銖圖,茲摹於次以供參考。”劉禹錫在蜀先主廟裡面提了一句“業复五銖錢”,《錢錄》卷五:“顧烜譜謂昭烈鑄傳形五銖,蓋五字居左,銖字居右,仿傳形半兩為之。”這是古人認為劉備曾銖“蜀五銖”的看法,但今天已有所動搖, 徐承泰先生在《“蜀五銖”非蜀漢所鑄考》(發表於《中國錢幣》1995年第二期)通過統計數十個蜀漢、吳、兩晉和南北朝的墓,發現蜀漢和同期的吳墓是沒有“蜀五銖”的出土。相反,最早的墓葬錢也要是西晉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在江蘇句容墓出土,這說明“蜀五銖”不是蜀漢所鑄。徐先生根據“蜀五銖”的文字氣息極類直百五銖,背亦多有各種陰、陽文符號,與直百、太平百錢等蜀漢幣一致,鑄地無疑是在蜀,因此是西晉某刺史在當地所鑄,懷疑是王濬在準備滅吳時所鑄。《中國錢幣大辭典》魏晉南北朝隋編也把“蜀五銖”放在西晉篇。東漢既有地方鑄幣,那麼,西晉地方鑄幣也不是不可能,若推測屬實,這說明西晉也曾鑄幣。
-----------------
「直百五銖」與「犍為五銖」的故事
2017-07-10 由 阿凡提主題文化 發表于文化
在三國中,蜀國最早發行自己的貨幣。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攻取巴蜀後,在益州犍為郡鑄造了面文「直百五銖」錢,此錢背文有一個「為」字。「為」即犍為郡的簡稱,泉界稱為「犍為五銖」。犍為在今樂山地區,出產銅礦,是通向南部的要道,被稱為旱碼頭,因此是經濟發達的地區。
直百五銖
據《威遠縣誌》記載:「漢時威遠縣為資中縣,隸屬犍為郡。」各地發現的蜀漢時期墓葬窖藏出土的直百五銖錢,其分布區域包括川北、川東、川南部分區縣及成都附近,是當時「直百五銖」的主要流通區域,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直百五銖」前期鑄造材質主要是銅,後期逐漸有鐵質出現。蜀地是一個銅資源相對缺少的地方,這也可以從「直百五銖」由優到劣的變化看出來。初鑄的「犍為五銖」大而厚,直徑2.8厘米,重9克左右,而後逐漸變得輕小。後來鑄有「直百五銖」光背錢和面文只有「直百」二字的小錢。「直百」是「直百五銖」的省略和減重。本來,作價為原蜀「五銖」錢百倍的「直百五銖」,其實際重量僅為原蜀五銖的3倍,已經是虛高了,而後來的直百小錢的貶值就更嚴重了。不難看出,劉備所鑄的「直百五銖」錢,是一種大面額又減重的雙重貶值的貨幣。
在我國古代,錢幣質量的優劣,可以反映出國家實力的強弱。「直百五銖」由厚重變為輕薄,嚴重貶值的狀況,實質是蜀國財政困難和經濟基礎脆弱的反映。儘管劉備採取統一貨幣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這與曹魏所採取的「提倡屯田,厲行節約」以及較為穩定的經濟政策相比,還是相形見絀的。
-----------------
東漢末年著名的赤壁之戰向世人宣告,曹魏雖然能夠掌控北方局勢,但是無法戰勝南方崛起的各派政治勢力,曹魏難以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魏、蜀、吳三國分立的局面由此逐步明朗。
  三國鼎立,治國方略、經濟實力各不相同,於是他們各自實行著不同的錢幣制度,形成了十分複雜的錢幣流通局面。但是史書對三國錢幣恰恰沒有專門章節進行記載,除了《魏書》,其他都沒見有“食貨志”,在中國貨幣史文獻資料上留下了一大段空白,人們對三國時期錢幣的認識,大凡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獲得:一是通過史書中其它相關傳、紀、志,引導出某國在當時鑄造和流通了什麼錢幣;二是靠蕭樑年間吳郡(今蘇州)顧烜編著的中國第一部錢幣學著作《顧烜錢譜》,根據該錢譜的相關記述,增進對三國錢幣的了解;三是依靠近代科學的考古發掘,通過出土的錢幣實物資料,用以佐證三國各地的錢幣。
  蜀漢(221-263年)處於西南邊陲,是三國中經濟實力比較薄弱的一方,自始至終都承受著巨大的軍費開支,雖然說當時歷史條件不可能擺脫五銖錢的影子,但是它很早就走上了高面值的虛值錢道路。
  《三國志·易志·劉巴傳》注引《陵零先賢傳》記:“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予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據此,錢幣界均認知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入成都時,鑄造了“直百”錢。三國時期的“直”與價值的“值”通解,“直百”就是表示此錢值一百個錢。至於追問值一百個什麼錢,當然還是以五銖錢為基準,“直百”錢是在權力之下,被賦予了單個錢百倍的價值,“五銖”幾乎成了這些虛值錢的價值單位。
  人們發現漢末到三國時期除了有“直百”錢(圖1),還發現有一種名為“直百五銖”(圖2)的錢幣。兩種錢都明示直百錢為名稱,而且均多見於古蜀國故地出土。毫無疑問,二者都是蜀地鑄造的,只是劉備立國時,在建安十九年究竟是鑄了“直百”錢,還是鑄了“直百五銖”錢,長期以來難以定論。上世紀五十年代彭信威教授在他的權威性著作《中國貨幣史》中說:“史書之所以只說直百錢,而不提五銖二字,是因為當時五銖已流通了幾百年,沒有別的錢,鑄錢必定是五銖,沒有提的必要。”彭教授認為史書所記“直百”就是指“直百五銖”,至今跟從彭氏之說者仍多。
  但是除了史學家在《三國志·易志·劉巴傳》記劉備鑄“直百”錢外,錢幣學創始人、蕭樑吳郡學者顧烜在《顧烜錢譜》中記載同樣十分明確: “直百錢,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鑄。”為何史學家和錢幣學家都將劉備鑄錢記為“直百”錢,兩者不可能不約而同地都將錢名疏漏了“五銖”兩字。
  今見直百五銖,錢面文字對讀,直徑26-28毫米,重8-9.5克,穿上下“直百”隸書,穿左右“五銖”篆書,在一枚錢上出現兩種書體的,當以此為先。錢文筆劃略顯肥潤,面背均置內外郭,一改漢五銖面無內郭之風。而“直百”錢文隸書,字體與直百五銖的“直百”雷同,穿口右邊為“直”,左邊為“百”,直徑大者16-19毫米,重1-1.5克,小者直徑不到12毫米,重不足0.5克(圖3)。“直百”錢遠比“直百五銖”徑小、體輕,從錢幣流通中會出現不斷減重的現象判斷,“直百”錢很可能是“直百五銖”減重後的產物,歷史學界和錢幣學界一致認為應該“直百五銖”出現在前,“直百”錢出現在後。
  《成都文物》1983年第1期披露成都南郊燃燈寺附近有座東漢末期墓葬,出土了“直百”錢。據出土報告,該墓在墓門上鐫刻漢隸書文字:“梁離狐茂陵任君元升神門”,“中平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葬”。該墓入葬時間十分明確,中平四年尚在東漢靈帝時期。這起出土為我們討論“直百”和“直百五銖”錢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告所我們,“直百”錢早在東漢靈帝時期已有鑄造。證實了建安十九年劉備入成都前,不僅“直百五銖”早就出現,而且“直百”錢也有了。劉備是為“軍用不足”而鑄錢,那麼他不可能捨鑄輕小的“直百”錢,而推行比之重大的“直百五銖”錢。可以說這起出土為劉備成都時鑄錢做了一個註解,有力佐證了史學家和錢幣學家的記載完全符合史實,劉備當時的確鑄的是“直百”錢,而直百五銖應該出現得更加早才對。
  有的直百五銖在錢背上留有凹下去的各種紋飾,業內即稱其為陰紋,有的是文字(圖4、田字),有的是數字,有的是符號、圖形(圖5、S與魚紋)等紋飾,其中有鑄造時就形成了,也有鑄造後加刻的。同樣在“直百”錢上也能看到各種陰刻紋飾(圖6),於是人們將這種錢背陰刻紋飾現象,歸為三國時期蜀地錢幣的一種特徵。
  另有一種直百五銖背面穿左鑄有一個陽文“為”字,錢幣界稱之為“犍為直百五銖”(圖7),是在益州犍為郡鑄造的。犍為當時是巴蜀的商業中心,與蜀郡、廣漢合稱“三蜀”。犍為五銖比通常不記地的更厚重些,記鑄地名的方孔圓錢即由此為始。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四川威遠縣黃荊溝出土一件陶罐,內藏10多公斤銅錢,除半兩錢、五銖錢外,藏有直百五銖435枚,其中背左有“為”字的“犍為直百五銖”有103枚。漢時威遠縣為資中縣,隸屬犍為郡。
  《顧烜錢譜》曰:“劉備鑄直百錢、傳形五銖。今所謂蜀錢,即傳形五銖也,時有勒為直百者,亦有勒為五銖者,大小稱量如一,並徑七分,重四銖,三吳屬縣行之,其文為五銖者京師亦頗用焉。”顧烜是南朝蕭樑人,據三國時代很近,他對劉備鑄錢的記載比較可信。所謂“傳形”是錢幣學對錢文的一個專用名詞,是錢幣學始祖顧烜在1500多年前為本學科創立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指錢幣上文字位置出現相向易位,也包括一些左右結構文字邊旁的易位。
  正如《顧烜錢譜》所記,出土發掘資料證實在當年蜀地範圍內,五銖錢的確沒有絕跡。傳形五銖(圖8)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五銖以來,在許多品種中多有出現,究竟哪種屬蜀地所鑄,這就涉及到歷代錢譜中普遍認可的那種蜀五銖了。
  被認可的那種蜀五銖,與兩漢時期的五銖差異甚大,體形較小,面背均置有內郭與外郭,直徑約21毫米,重2克左右,面文“五銖”篆書,文字風格與直百五銖類似(圖9),背面有的無任何紋飾,有的有陰刻符號(圖10),大多是在蜀地出土與發現。於是如果遇到面文既為傳形,又具有蜀五銖、直百五銖風格的傳形五銖(圖11),那就可以確定是蜀錢無疑了。
-----------------
劉備鑄行直百錢,以不足十銖青銅代表五百銖青銅的價值,有效地搶掠民間資財,數月之後就使得府庫里裝滿了物資。劉備鑄行直百錢所獲的價值,就用來支持所需的軍事開支。
兩漢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迅猛,經常出現貨幣流通總量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兩漢朝廷慣用的手段是將錢幣減重,通過節銅增鑄來擴大貨幣流通總量。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各地政權對立。在此期間,各政權掠奪民間財富用來支持戰爭所採用的主要貨幣政策,不是錢幣減重,而是鑄行虛幣大錢。率先鑄行者,便是劉備。
⊙ 劉備鑄行直百錢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 年),劉備攻打益州的劉璋,包圍了成都。為了鼓勵士氣,劉備與將士們約定,如果攻下成都,劉璋的資財悉歸眾將士所有,劉備分文不要。結果士氣大振,成都被攻破,劉備也履行了承諾。但是,劉備沒能拿到劉璋的財富充盈軍費,部隊的給養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左將軍西曹掾劉巴提出建議:鑄造直百錢,命令官吏用直百錢收購物資。劉備接受了劉巴的建議,幾個月後,劉備的庫府里就裝滿了物資。
目前已經出土的直百錢有兩種類型:一種銘文「直百五銖」,另一種銘文「直百」。劉備最初鑄行的錢幣應該是「直百五銖」錢。一般五銖錢的銘文是橫文兩字,左「五」右「銖」。「直百五銖」錢是在一般五銖錢正常銘文基礎上添加豎文兩字,上「直」下「百」。「直百」錢則只鑄銘橫文兩字,左「直」右「百」。
1950 年以後,蜀漢政權鑄行的直百錢在湖南、湖北、江蘇、四川、北京等地的三國魏晉南北朝墓葬中常有出土。根據對出土實物的測量,「直百五銖」錢重量一般為8.0 ~ 9.5 克(14.0 ~ 16.6銖)(三國魏晉及南朝1 斤摺合現代220 克,1 銖相當於現代0.5729 克),有輕者不足3克(5.2 銖)。而「直百」錢重量約為2 克(3.5銖),小者不足0.5 克(0.9 銖)。
「直百五銖」錢體重形大,應該是劉備初行直百錢的品種,當時每枚兌換一百枚五銖錢。此後,蜀漢政權繼續鑄造直百錢,並逐步實施減重措施。「直百」錢應是「直百五銖」錢減重後的異變品種。
劉備鑄行直百錢,以不足十銖青銅代表五百銖青銅的價值,有效地搶掠民間資財,數月之後就使得府庫里裝滿了物資。劉備鑄行直百錢所獲的價值,就用來支持所需的軍事開支。
劉備最初鑄行的錢幣應該是「直百五銖」錢。劉備率先鑄行虛幣大錢20年之後,孫權效仿劉備也鑄行了虛幣大錢「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左圖為「直百五銖」錢,右圖為「大泉五百」
⊙ 孫權鑄行當千錢
劉備率先鑄行虛幣大錢20 年之後,孫權效仿劉備也鑄行了虛幣大錢。與劉備相比較,孫權鑄行的虛幣大錢面額更大,價值更虛。嘉禾五年(公元236 年),孫權鑄行「大泉五百」錢;赤烏元年(公元238 年)又鑄行「大泉當千」錢。「大泉五百」錢的銘文是豎文兩字及橫文兩字,上「大」下「泉」,左「五」右「百」。
「大泉當千」錢的銘文是順時針四字,上「大」左「泉」下「當」右「千」。根據對出土實物的測量,「大泉五百」錢重量約為12 克(20.9 銖),後來逐步減重至8 克(14.0 銖)左右。「大泉當千」錢初鑄時重量約為20 克 (34.9 銖),以後逐步減重至11 克(19.2 銖)左右。
劉備鑄造的虛幣大錢,每枚要與百姓兌換一百枚五銖錢。20 年以後,孫權鑄造的虛幣大錢,每枚要與百姓兌換五百枚或一千枚五銖錢。劉備鑄行虛幣大錢的時候,還是漢獻帝時期,曹操已經被封為魏公,孫權據有江東。
當時,劉備僅據荊州,正在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劃攻打益州,鑄行虛幣大錢是因為戰爭的需要。而孫權鑄行虛幣大錢是在漢獻帝已經把皇帝的位子禪讓給了曹氏以後,曹操的孫子曹叡在位為帝,劉備之子劉禪和孫權也在位為帝。
此時,三國鼎立的局面已成,天下久無大戰,孫權之所以鑄行虛幣大錢是因為經略遼東。遼東與東吳之間,橫隔著一個強大的敵對政權——曹魏。因此,為了繞過曹魏統治地區,東吳與遼東的交往就只能通過海上,即跨越黃海。跨海往來花費巨大,所以孫權需要鑄行虛幣大錢掠奪民間的財富來補充財政的不足。
⊙ 北周虛錢的泛濫
▲鑄行虛幣大錢掠奪民間財富用來支持戰爭,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貨幣制度變化的一個特點。左圖為北周的「五行大布」,右圖為「永通萬國」
魏晉時期,商品經濟衰退,自然經濟興起,錢幣流通便出現了衰敗。到了南北朝時期,商品經濟開始逐步復甦。比較南朝與北朝,南朝的經濟狀況優於北朝。所以,朝廷以新舊錢幣兌換手段從民間掠奪財富時,南朝和北朝採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
南朝採取的方式主要是錢幣減重,即朝廷持續降低新鑄錢幣的重量,用較少的青銅來鑄造更多的錢幣,從而換取民間更多的財富。
北朝則採用了鑄行虛幣大錢的方式,大幅度地加強新鑄錢幣的信用貨幣性質,用來兌換更多的舊錢幣,從而更大幅度地掠奪民間財富,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北周王朝鑄行「布泉」錢、「五行大布」錢和「永通萬國」錢。
北周王朝建立於公元557 年,初期使用西魏五銖錢。四年之後,周武帝宇文邕即位,立刻更鑄了「布泉」錢。「布泉」錢鑄銘橫文兩字,左「布」右「泉」。根據對出土實物的測量,「布泉」錢重量約為4.3 克(7.5 銖)。「布泉」錢與西魏五銖錢並行流通,每枚「布泉」錢法定兌換五枚西魏五銖錢,是典型的虛幣大錢。
周武帝雄才大略,用了十多年的時間韜光養晦,終於在公元572 年搞了一次宮廷政變,殺死了大權獨攬的大冢宰宇文護,自己掌控了朝廷大權,並立即開始籌劃武力統一中國。
當時,北方有人口大國北齊,南方有經濟大國南陳,無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北周都是個弱國。北齊有2200 多萬人口,北周只有1250 多萬人口。另一方面,南陳的人口雖然少於北周,但其經濟實力卻遠勝北周。周武帝決心首先消滅北齊,於是開始在人力和財力上想辦法。北周大約有10% 的人口屬於寺院人口,為了擴大國家編戶人口,增加稅賦和兵源,周武帝於公元574 年下令滅佛。周武帝採用的方法是勒令僧尼還俗、焚燒佛教經典、沒收寺院財產。
周武帝滅佛行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北周的稅賦和兵源都得到了增長。同年,周武帝下令鑄行「五行大布」錢,擴大了採用虛幣大錢掠奪民間財富的規模,努力籌措戰爭物資,積極備戰。

北周“五行大布”銅錢,重量4.5克,直徑28毫米。


「五行大布」 錢的銘文是豎文兩字及橫文兩字,上「五」下「行」,左「大」右「布」,法定兌換十枚西魏五銖錢,與「布泉」錢及西魏五銖錢並行流通。根據對出土實物的測量,「五行大布」錢重量約為4.0 克 (7.0銖)。「五行大布」重量7.0 銖,可以兌換十枚西魏五銖錢,而「布泉」重量7.5 銖,卻只能兌換五枚西魏五銖錢,所以盜鑄者只盜鑄「五行大布」,而不盜鑄「布泉」。
盜鑄者多藏在關外,公元575 年,北周王朝下令禁止「五行大布」錢出入四關,並規定「布泉」錢只可流入不可流出,以此來限制盜鑄者鑄造的「五行大布」錢的入境和朝廷鑄造的「布泉」錢的出境。公元576 年,因「布泉」錢價值逐漸低賤而人們不願使用,北周王朝遂下令將其廢除。擴大了軍隊並且獲得了軍餉,周武帝立刻發動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公元576 年,戰爭開始,北周和北齊在平陽展開激戰,齊軍大敗。第二年,北周軍隊俘獲齊後主,北齊滅亡。周武帝擊滅北齊後,統一度量衡、釋放奴婢、整軍講武,計劃南下滅陳,北伐突厥。但是,還沒等到南北戰爭的號角吹響,周武帝就病死了。
公元578 年,周武帝的兒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周宣帝。第二年,周宣帝就將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宇文衍,自己做了太上皇,朝廷的大權旁落於大冢宰楊堅身上。就在這一年,北周王朝又鑄造了「永通萬國」錢。


「永通萬國」 錢的銘文也是豎文兩字及橫文兩字,上「永」下「通」,左「萬」右「國」,法定兌換十枚西魏五銖錢或北齊五銖錢,與「五行大布」錢、西魏五銖錢及北齊五銖錢並行流通。根據對出土實物的測量,「永通萬國」錢重量約為6.0 克(10.5 銖)。
「永通萬國」 錢的鑄行,應該是在擊滅北齊政權之後,北周王朝採用虛幣大錢的手段向北齊地區人民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經濟掠奪,目的仍然是為了備戰,即為南下滅陳、北伐突厥的戰爭做物資準備。北周鑄行虛幣大錢,擴軍備戰,擊滅北齊,為攻打南陳,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數年之後,大冢宰楊堅代周稱帝,建立了隋朝。又過數年,楊堅派軍攻打南陳,消滅了南陳政權,結束了南北朝的對立局面,統一了中國。
鑄行虛幣大錢掠奪民間財富用來支持戰爭,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貨幣制度變化的一個特點。劉備鑄行直百錢,為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鑄行虛幣大錢起到了示範的作用。
然而,綜觀歷史長河,鑄行虛幣大錢的方式並非劉備所首創,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曾大規模地鑄行虛幣大錢,從而將國家推入戰爭的深淵。鑄行虛幣大錢可以攪亂經濟秩序,將國家推入戰爭,也可以將社會財富集中起來,用來消滅軍事強敵。但是,朝廷鑄行虛幣大錢掠奪人民財富,使人民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終究要受到歷史的懲罰,並為後世人民所唾棄
-----------------
製造直百錢是劉備最大的污點,比曹操盜墓更缺德!
《三國演義》中,曹操成了邪惡的代表,劉備成了正義的化身!總之,劉皇叔的一舉一動,都牽掛著百姓的切身利益,讓人無比感動!
然而,真實歷史究竟如何?不說其他,單說在如何解決財政困難這一問題上,劉備的辦法就很缺德,跟他的百姓,算是倒了8.......次方的黴!有人說,曹操的辦法是盜墓,撈死人的錢,劉備的辦法難道還能更缺德?是不是缺德,大家接著往下看就知道了!
製造直百錢是劉備最大的污點,比曹操盜墓更缺德! 評史論今第1張
劉備攻下四川之後,想把城中房產和城外的田地,分給一起打江山的將軍們。這時,趙雲反駁說,應該把房產和田地還給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才能得到民心!劉備從之!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蹟,但卻忽略了一點,即:劉備攻下四川之後,官方府庫的錢財之類,其實幾乎已經被將軍們分了!所以,劉備拿下四川之後,手上沒什麼可支配資金!
更為重要的是,蜀漢偏處西南,發展經濟受到局限,又連年征戰,財政困難,軍費緊張。所以,缺錢的劉備,連軍隊供應都出了問題。這一階段,劉備遭遇了嚴重的財政困難!
製造直百錢是劉備最大的污點,比曹操盜墓更缺德!
這時,一代奇人劉巴出了一個“餿主意”,《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九年》中記載,“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此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何謂直百錢呢?宋朝學者胡三省解釋雲:“直百錢,一錢值百也。”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第二章第一節:“ 劉蜀有兩種直百錢:第一種是直百五銖……第二種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種演變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銖重,後來越變越小,每枚不到半銖。
五銖錢的“五銖”,後來的“四銖”、“半銖”,其實都是重量!上述的直百五銖,就是五銖重量的貨幣規定值一百五銖錢,第二種是貨幣重量逐漸變小,變成了四銖、半銖重也是一百五銖錢!總之,直百錢是一種大值虛幣,官府認可,民間很難說!
製造直百錢是劉備最大的污點,比曹操盜墓更缺德! 評史論今第3張
劉備採用直百錢,對官府來說,肯定是一個大利好,所謂“數月之間,府庫充實”,但對百姓來說,肯定是一個大利空,官府能數月充實,說明百姓數月損失很大。這裡有兩個關鍵點!
(1)一枚五銖重量的錢(可能還不到五銖重,成色也未必過關),劉備規定值100錢,相當於劉備製造一枚“直百五銖”,就攫取了99枚五銖錢的利潤!因為成本只有一枚五銖錢!
(2)由於對貨幣發行沒有節制,導致後期直百五銖的重量越變越小,甚至出現了四銖重、不到半銖重!蜀國官方的民間信用度,估計也有大問題,蜀國輕易被滅亡,可能與此有關!
製造直百錢是劉備最大的污點,比曹操盜墓更缺德! 評史論今第4張
劉備的這一行為,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即:貨幣掠奪!通過掌握貨幣發行權,然後來掠奪蜀國百姓的財富!對於一般王朝來說,收取的鑄幣稅總在一個限度之內,但劉備的“直百錢”,顯然非常瘋狂!值得一提的是,貨幣掠奪是後世歐美國家常用的套路,比如美元!區別在於,歐美國家是對外,劉備是對內!
不誇張的說,直百錢就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一個污點,這是一個缺德的貨幣掠奪,比曹操的盜墓更缺德。三國演義塑造的仁義劉皇叔,在貨幣專家眼裡,形象早就轟然倒塌了吧
--------------
直百五銖:
直百五銖,三國時期 蜀漢 錢幣。錢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銖的價值可以與一百枚 五銖 錢的價值相等,是一種大值虛幣。
歷史背景:
三國時期,蜀漢偏處西南,發展經濟受到局限,又連年征戰,財政困難,軍費緊張,只好採用發行大值虛幣的辦法來勉強維持。在大臣劉巴的建議下,劉備於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發行「直百錢」。直百錢有面文「直百五銖」和「直百」兩種。「直百錢」的發行對蜀漢經濟的發展立刻起到作用,「以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錢幣信息
面背文
直百五銖面文篆書順讀,「五銖」二字略為瘦長而與漢五銖字樣近似,「直百」二字寬矮,分別與王莽「小泉直一」的「直」和「契刀五百」的「百」字相同。面、背有內外廓,多光背,常見水波、星號等紋飾;少數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被稱為「犍為五銖」,系方孔圓錢中最早之記地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由於鑄造工藝的缺陷,直百五銖普遍品相不好 。
材質與尺寸
直百五銖前期鑄造材質主要是銅,後期逐漸有鐵質出現。初鑄錢大而厚重,錢徑26~28毫米之間,重8~9.5克。後期鑄造逐漸減至直徑不足24毫米,重2~4克,最輕薄者,重不足0.8克。
v
市場參考價值:
直百五銖存世量不多,光背市場價值80~120元(2010年),犍為五銖市場價值200~350元(2010年)。
2012年直百五銖光背厚重者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普通光背市場價格200元左右,背「為」較少,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
-----------------
直百錢,讀音是zhí bǎi qián,漢語詞語,指的是三國時,蜀國劉備所鑄貨幣的一種。一枚金屬錢幣抵幣值一百
三國時, 蜀劉備所鑄貨幣的一種。一枚金屬錢幣抵幣值一百。《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九年》:“軍用不
足, 備甚憂之。劉巴曰:'此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 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胡三省注:“直百錢,一錢值百也。杜佑曰:' 蜀鑄直百錢,文曰直百。亦有勒為五銖者,大小稱兩如一焉。'”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第二章第一節:“ 劉蜀有兩種直百錢:第一種是直百五銖……第二種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種演變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銖重,後來越變越小,每枚不到半銖。”
劉備造“直百錢”是否在剝削老百姓
“直百錢”是劉備在平定益州後,為解決軍資問題,在劉巴的建議下,鑄造、發行了一種名為“直百錢”的貨幣,使得劉備很快解決了府庫空虛的問題。但有人說劉備此舉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 時, 蜀 劉備 所鑄貨幣的一種。一枚金屬錢幣抵幣值一百。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九年》:“軍用不足, 備 甚憂之。 劉巴 曰:‘此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 備 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胡三省 注:“直百錢,一錢值百也。 杜佑 曰:‘ 蜀 鑄直百錢,文曰直百。亦有勒為五銖者,大小稱兩如一焉。’” 彭信威 《中國貨幣史》第二章第一節:“ 劉蜀 有兩種直百錢:第一種是直百五銖……第二種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種演變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銖重,后來越變越小,每枚不到半銖。”
---------------
歷史歷奇 劉備鑄造「直百錢」撳住搶
三國亂世時的曹操為了籌集軍餉,做了不少喪盡天良之事,比如屠城、盜墓等,而向以仁德為先自居的劉備,為了打天下,同樣也做過許多卑鄙的事,即如他入駐益州之後就實行「撳住搶」,發明了叫做「直百錢」的貨幣,強迫蜀中百姓兌換,變相把財產掠奪到自己口袋之中。
據《資治通鑑》記載,劉備在入主益州之前已幾乎窮的揭不開鍋,當時他曾對士兵許下承諾,只要能拿下益州,城中的金銀財寶都會全部用來犒賞將士。
結果,在益州得手後,士兵都扔掉了手中的武器,開始掠奪城中的財寶。以「仁義」為旗號的主帥劉備,當然不能像強盜土匪一樣,直接衝進老百姓家裏搶東西。
採納名士劉巴建議
為了盡快充實庫房,劉備聽取了蜀中一個叫劉巴的名士建議,跟百姓們玩陰招,大量鑄造一種叫做直百錢的錢幣,解決籌集糧餉的問題。原來,三國時期雖然各地戰火不斷,但當時全天下的百姓都是有一種叫五銖錢的貨幣。古代貨幣是用銅製造的,銅的分量愈多,表示貨幣價值愈大,五銖錢就表示這枚貨幣中有五銖重量的銅,在古代一銖大約相當於現在的0.65克。
劉備製造出來的直百錢,也就是說一枚貨幣相當於一百枚五銖錢的價值,按理說一枚直百錢應該含有銅量為500銖,也就相當於325克。
以4銖錢換500銖
然而,據史料記載,劉備的直百錢一開始重量為四銖,到後來愈變愈小,最後只有不到半銖重量。
劉備製造直百錢後,就發布公告,強制益州百姓,用手中的五銖錢來兌換直百錢;換言之,他用價值4銖的錢,兌換了老百姓價值500銖。在今天來說,這就相當於以1元換取125元,而且這是劉備強制兌換的,老百姓不得不換。
在這種制度下,劉備採用經濟槓桿,活生生的把老百姓的錢收入自己的腰包,而老百姓手中的直百錢,購買力直線下降,根本就不值錢了,這之間的價值差額,全部被劉備掠奪了。(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