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世人

「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是把繡出來的鴛鴦繡被(繡布)任人觀看,卻不把『以金針刺繡的方法』傳給別人。)
要點是在傳法,而不在金針,這也和各個禪師的說法精神相符合咧!
----------------
“鴛鴦繡出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句詩的意思是“被繡好的鴛鴦任憑欣賞,就是不要把針黹手藝教予別人。”常被拿來形容那些只“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的學徒教育。學徒教育比較適合大生產、大普及,而往往教出來的人只知運用,不求甚解。許多人批評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在工業革命期間把人當作會說話的機械時,才有的現象,但其實在中國的思想界早而有之,例如民間有“教曉徒弟,餓死師傅”之說。
“鴛鴦繡出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個句子據黃念祖的《注經偶頌》的注顯示,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人用了大概是禪宗的偈語待考證
意義:說繡好的鴛鴦你怎麼看都可以,但是要想拿到我的那根寶貝繡花針或是想知道我的繡法就沒門了。
也就是說:給你魚,但不教你打漁的法子。
出自《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九》
上堂:“龍門老自云:'作麼?'復問你:'畢竟是誰?'對雲:'是你。'復云:'你夏中做得個什麼事?'對雲:'難說向你。敗恐你落在見聞。'又云:'但說無妨。'”師乃提出拄戴雲:“有見有聞是凡夫。無見無聞是二乘。有人識得否?”良久雲:“鴛鴦繡了従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
白居易的一首詩說:「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不把金針度與人」的「度」就是「給」的意思…
1.《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卷1:「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CBETA, T47, no. 1993, p. 637, a22-23)
2. 《法演禪師語錄》卷1:「鴛鴦繡了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CBETA, T47, no. 1995, p. 650, b17)
3.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鴛鴦綉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CBETA, T47, no. 1997, p. 717, c22-23)
明朝以前,禪宗大師引此句「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何只二十人,這三位是最早的紀錄。下列三位是最早的紀錄:
1.黃龍慧南禪師(1001-1069)
2. 五祖山法演禪師(1020?-1104)
3. 圓悟佛果禪師(1063-1135)
但是有極大可能這不是「白居易(772-846)」的詩,以白居易全集收存鉅細靡遺,唐末兩宋的人對他的詩或褒或貶,也討論得非常詳細,沒有見到《詩話》討論他有過這首詩。
我要討論的是這首詩的「度」字,有沒有「給」的意思?
《一切經音義》卷2:「測度(…鄭玄曰:『揆,度也。』唐洛反」(CBETA, T54, no. 2128, p. 320, c4) (標音應該是 too7)
《一切經音義》卷3:「《毛詩傳》曰:「揆,度也。』《桂苑》云:『商量測度於事,曰揆。』」(CBETA, T54, no. 2128, p. 323, a25) (所以,度有一個意思是「商量測度」,一個意思是「估算預測」,另一個意思是「測量」(量度、度量衡)。)
《一切經音義》卷3:「《考聲》云:『量亦度也,稱量也。』《古今正字》從心,作(忄度)。…《桂苑》云:『分多少、度長短,曰量也。』」(CBETA, T54, no. 2128, p. 326, a18-19)
《一切經音義》卷9:「揆則(《詩》云:『揆之以日。』《傳》曰:『揆,度也,謂度量軌法也。』)」(CBETA, T54, no. 2128, p. 360, a1)
(所以,度有一個意思是「法則,標準」。)
《一切經音義》卷2:「《廣雅》:『踰,度也。』《說文》:『越也。』」(CBETA, T54, no. 2128, p. 321, c10) (所以,度有一個意思是「踰,越過」。)
《一切經音義》卷12:「日蝕(李淳風《乙巳占》曰:『夫日蝕依常度者,月來掩也。日行遲,一日行一度,一月行二十九度有餘。月行疾,二十七日半,一周天。」(CBETA, T54, no. 2128, p. 377, b5-6) (唐初的李淳風說:『日蝕是月亮遮蔽太陽,這是正常的現象。太陽走得較慢,一天走一度。月亮走得快,27.5日走一圈。所以,一圈是360度,度是圓的測量單位。)
翻閱中華書局的《辭海》一書,「度」字所列的意思為:「法制」、「長度標準單位」、「器量」、「次數」、「和『渡』同意義」、「剃度出家」、「圓的單位」。
(所以,『度』沒有『給』的意思。)
在佛教用語,是將「paramita 一切成就,到彼岸」譯為「度」,
《一切經音義》卷9:「度無極(或言到彼岸,皆一義也,梵言『波羅蜜多』是也)。」(CBETA, T54, no. 2128, p. 361, a2)
《一切經音義》卷10:「大明度無極經」(CBETA, T54, no. 2128, p. 362, c10)
(所以,傳法給人為『度』,得法稱為『得度』,如果把『度』解釋為『給』,『得度』就成為『得給』,失去了「得法」的意思。)
《一切經音義》卷18:「憍陳那(是佛最初得度聖弟子也)。」(CBETA, T54, no. 2128, p. 419, b21)
(所以,「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是把繡出來的鴛鴦繡被(繡布)任人觀看,卻不把『以金針刺繡的方法』傳給別人。)
要點是在傳法,而不在金針,這也和各個禪師的說法精神相符合咧!
=============
飲酒食肉不礙菩薩行盜行淫無礙般若
------------
宋代大慧宗杲禪師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0:「…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如此之流,邪魔惡毒入其心腑,都不覺知;欲出塵勞,如潑油救火,可不悲哉!」(CBETA, T47, no. 1998A, p. 894, c14-18)
宋代永明延壽禪師
《萬善同歸集》卷3:「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銷;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CBETA, T48, no. 2017, p. 993, b17-20)
元朝智徹大師
《禪宗決疑集》卷1:「此戒佛佛授受,祖祖相傳,至於今日。學人既慾念佛參禪,究明大事,必當遵守此戒;切不可聽有一等邪師之輩、邪見之人,妄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此地獄徒、羅剎種類、惡魔眷屬,非佛弟子;竊食法門,妄談般若,壞人善信,絕佛慧命;是人當墮無間永無出期。」(CBETA, T48, no. 2021, p. 1014, a19-26)
元朝普度法師
《廬山蓮宗寶鑑》卷10:「法華經云:『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此乃羅漢聲聞修行,至習漏俱無也;無漏者,蓋人之六根;常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惑,心隨境轉,成有漏緣,所以輪迴不息;修行人六根自靜,不被六塵所轉,即無漏也。
今有一等愚人,妄將眼眵鼻涕盡皆吃了,謂之修無漏者,何蠢乎哉?予嘗憫而問之曰:『六根四大膿血之袋、屎尿之囊,眵淚涕唾皆屬不淨,何得取而食之?』
彼則曰:『人身之中有七寶不可棄之,善收拾者,結成舍利證無漏也。』
苦哉!苦哉!如斯顛倒!誠可忍耶?更有一等眾生,以秘精是無漏者,混吾教中遞相傳習,潛饕貪欲,壞亂正法,此是妖精鬼怪、夜聚曉散,吃菜事魔之徒,非是蓮宗之弟子。比年以來,多有此樣扇動人家,清信男女不覺不知鼓入魔道。故楞嚴經云:『善男子!心愛根本,窮覽物化;天魔得便,飛精附人,說:【佛涅槃即是現前肉身,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常住不絕,無別淨居。】愚人信受、亡失本心,惑為菩薩;常說:【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或食屎尿,廣行淫穢;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易入邪悟。此名蠱毒惡鬼惱亂,是人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受得地獄業消,復入畜生餓鬼。』
有以上舉證,歷代皆有祖師大德破斥西藏密宗此等淫穢的邪魔之法,只是有些並未舉名而破;然而現代有智佛子一閱,便知其乃破斥西藏密宗也。
今觀邪師妄作之徒,假吾佛祖之教門,造不淨之惡業,逆二儀、背三光;謗佛祖、亂人倫,碌碌如蜣蛆之逐穢,現受眾苦,沒後沉淪;是罪果何逃哉?宜乎不足怪也!非惟死後受報,抑且官法不容。…」
---------------------
酒心即是佛心和禪心
2019-03-04 
清規戒律之下,和尚如何能飲酒?
可禪心並不在禁慾之中,和尚又如何不能飲酒?
「飲酒食肉不礙菩薩,行盜行淫無妨般若。」佛渡一切罪惡,眾生平等,清規戒律只是後來被用來區別和尚和俗人的。
只為一飲杯中物,不守清規,不讀佛法,卻菩薩在心。非醉即睡,歡飲頌酒。就是這般性情的嗜酒的和尚,卻也不曾停止對佛法的追求。
北宋的禪宗弊病叢生,而宗杲和尚卻參悟新的參禪方法,以「無」概括萬千,或許這般的不拘一格,不似僧人的拘謹的性格,反而給了他突破禪法的契機,也是他後來飲酒食肉卻仍一心向佛的原因吧。
愈是這般的豪放,才愈能體現他的大義,才會在金兵進犯的時候,違背秦檜,進而招致迫害,發配衡州。
身處逆境,也不曾改變其愛國愛民之心,雖萬死而不悔。可想那一杯酒穿腸而過,又怎會有懦弱的佛心。
「酒禪」宗杲,在其發配遠山的日子裡,也不曾耽誤他向佛的心。禪宗的宗教便是自然的生活,宗杲從世俗的眼光去理解,用世俗的方法去向佛,最後將深奧的佛法傳給世俗。
刨去繁文縟節,方可一心向佛。「事事無不礙如意自在」,便是無數效仿宗杲的禪宗最大的主張。向佛為如意,飲酒稱自在,若有僧如此,何人及其一。
正是飲酒,帶給他的萬千靈感,予以其堅定的內心,直到後來蒙恩北還。開辦道場,宗杲和尚在佛法上的造詣已然如大師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成佛不只是讀多少的佛法,而是有那一絲的佛性。在那亂世之下,不斷鑽研佛法,不忘初心。
進可參悟佛法,退可杯酒入俗。不得不說,宗杲從本質理解了佛法,從佛法理解了生活,而酒是其貼近生活的法
-------------------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
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
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
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
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
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
纔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
真善知識為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
深嗟末世誰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
步步行有口口談空。
日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
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
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
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
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若喫酒如喫屎尿相似,便可飲酒
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
若見已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
饒爾鍊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
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
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
恐賺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
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
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
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
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
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
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
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
只為宿熏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
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
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
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
因為他的一段偈語,南北兩大佛門對立百年,最後終將禪宗發揚光大
2017-03-06 
今天爆炸君給大家講一段佛門歷史,故事的主人公既不是佛祖釋迦摩尼也不是達摩祖師,而是禪宗的六祖惠能。
惠能的俗姓姓盧,奇特的是他的俗家名字就叫惠能。按照佛門慣例,惠能應該是他的法名,但是相傳惠能出生之時有兩個和尚路過他家,他的父母感覺很有緣分於是請求和尚賜名,結果他們就給這個新生兒起了「惠能」的佛家名字。這也預示著惠能一生將與佛法結緣。
惠能的父親本是唐朝的一名官吏,後來因為一些事情被貶謫到了廣東一帶,貞觀十二年慧能在廣東出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於是惠能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了以賣柴為生。
有一天,來他家買柴的客人突然吟誦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惠能聽了之後有所開悟便問客人所吟誦的是何物,原來這個客人信佛,吟誦的正是《金剛經》里的經文。客人見這個賣柴的小伙似乎很有慧根,於是就告訴他現在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正在湖北黃梅的憑墓山講經。
惠能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安頓好母親,便啟程前往憑墓山參禮弘忍。要知道在古代,從廣東去湖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惠能在路上足足走了一個多月。來到憑墓山後,五祖弘忍法師見他千里迢迢而來,於是就故意考他說:「你從蠻荒之地而來,難道也想成佛?」惠能答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弘忍法師一聽就知道惠能與佛有緣,但為了歷練他於是就安排他到舂米的作坊里勞作。弘忍法師此舉其實是別有深意,他是想讓惠能將勞作與修持相結合。因為在佛教的歷史上有很多高僧都是在掃地時而頓悟佛法的。
就在惠能在舂米的作坊里勞作了八個月之後,有一天弘忍法師為了找尋自己的接班人而將門下弟子集合起來,讓他們每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佛法精深,大家都以為他會是弘忍選定的接班人。而神秀也當仁不讓地寫了首偈語,可能這首偈語大家以前都聽過,說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語寫好後,弘忍的弟子們都不禁讚嘆,但是在一旁燒柴的惠能聽見後立刻也做了一首偈語,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法師聽到後笑而不語,輕輕地在惠能頭上拍了三下。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何用意,但是惠能明白。當天夜裡惠能就來到弘忍的方丈室,弘忍將自己的衣缽秘密地傳授給了惠能。
惠能得到弘忍的衣缽後,在其他人那裡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當時南北佛教爭執得很厲害,而惠能來自廣東,那裡當時被稱作南蠻之地,所以寺里的其他和尚都對他接受了弘忍的衣缽很不滿。弘忍法師考慮到惠能的安全問題,於是連夜將他送到九江渡口,要他回到南方弘揚佛法。
當時這師徒倆還說了一段頗有禪理的話,五祖弘忍在渡口邊說:「我來渡你過去。」六祖惠能則答道:「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聽到後就知道惠能的修行已經成熟了,於是就放心地讓他南歸。
值得一說的是六祖惠能雖然是得道高僧,但他卻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禪宗佛法講究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說的是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所以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栗強)
--------------------
永明智覺壽禪師垂誡        宋‧永明延壽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真善知識為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
  深嗟末世,誰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你處。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喫酒如喫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饒你鍊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
  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熏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
逢年過節,大酌小宴,無不“腥腥相惜”,滿盤葷腥。略涉佛法的人勸我吃肉,稱學佛人不能機械理解佛法,要敢於“酒肉穿腸過”。我也承認:吃不吃肉,應當算作一種生活習慣,不必一定與佛法有關。但說到真學佛人就可以酒肉穿腸過,我感到完全不對。後來看到永明延壽禅師的一個開示,才弄清楚“酒肉穿腸過”錯在哪裡?
延壽大師對出家眾說,“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 原來可以“行世間逆順事”的,唯有法身菩薩!執“空”理而費“有”事,自宋至今,這樣的修行人仍然存在。修行人如不得明師指引,必是盲修瞎練。不但無功,反而增過。
永明延壽禅師是這麼說的:“深嗟末世诳說一禅,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
永明延壽禅師說:“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我喜歡馬克思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出家人為免遭世人诟病,在俗家宴席上也會隨緣吃一口肉菜,往往取得正面效果,讓世人覺得出家人很通情達理。我是在家學佛人,從不隨此一緣。原因何在呢?我本來已經很習慣吃長素,僅僅為了某種所謂的隨緣而吃肉,什麼問題也說明不了。我從來不怕外人知道我吃長素。在乎人家怎麼想,其實是個人的“我執”作怪。實際情形是:你又不是他爹他娘,誰管你吃素還是吃肉呢?
前天,我太太所在總編室集體吃元旦飯,老總捧酒杯對大家說“給吃素的敬一杯”,並問我太太“全家都吃素嗎”,太太說都吃素。老總感歎了:“吃素也能吃得這麼好
---------------------
永明延壽大師:修道戒淫
  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曆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
  須通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
  若不自懺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
    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清,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事如千錐□耳,速須遠離(編者按:□疑作立,待查),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
生死關全集
https://book.bfnn.org/books/0379.htm
------------------
禪宗語錄是禪宗的“經典”之一。中國的禪宗以祖師的言教為主,製作出語錄、禪史、燈錄,從而用這些自宗創造的典籍來取代外來翻譯的千經萬論,乃是中國佛教自主發展的偉大成果,其價值、意義、影響都十分重大和深遠。僅就文學範疇說,禪宗語錄、禪史、燈錄乃是禪文學作品的一大類別,是中國散文史上獨具特色的成就,對當代和以後的文壇造成了相當廣泛、深刻的影響。
內容
記載、輯錄中國佛教禪宗六祖以後歷代禪師法語的書籍。大都為禪師口語,由親隨左右的門弟子隨時筆錄編集而成。舉凡師徒傳法心要、參悟驗證、方便施化,諸方學士參學所得,並互相問答、詰難、辯論、參究等,均詳作記述。
起源
禪宗之有語錄,肇自《六祖壇經》,發展成為禪家的一種專門文體。唐代禪宗語錄為數不多,而且每種語錄一般只記一位禪師的言談。如樓穎編的《善慧大士語錄》(又稱《傅大士語錄》)4卷、於頔編的《龐居士語錄》3卷等。也有以“廣錄”、“法要”等為題的。前者如裴休集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和《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1卷,收集道一、懷海一生的主要法語。後者如裴休所集《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為黃檗希運於宛陵時上堂說法的內容。
語錄特點
宋代語錄
宋代,禪宗語錄大量出現,為語錄體的鼎盛時期。當時語錄有兩個特點:①不僅稍有名望的禪師都有門人弟子為其編集語錄,而且出現了帶綜合性的語錄集。如賾藏主集的《古尊宿語錄》48卷,廣採南嶽懷讓以下馬祖、百丈、臨濟、雲門、真淨、佛眼、東山等40餘家唐宋禪師語錄,以後又有師明集《續古尊宿語錄》6卷,收起於南嶽懷讓止於隱山璨等共70餘人語錄。②創造了以“拈古”、“頌古”、“評唱”、“擊節”為名的新的語錄體裁。拈古、頌古主要是輯錄禪師的公案附以議論,評唱、擊節則是對拈古、頌古的再評述。在宋代拈古、頌古的有天童正覺、雪竇重顯、投子義青、丹霞子淳四有,評唱有圓悟克勤的《碧巖錄》10卷,擊節有克勤所撰的《擊節錄》2卷等。
元代語錄
元代禪宗沿襲宋規,也十分重視評唱體,其影響較大的有萬松行秀評唱的《從容庵錄》6卷、《請益錄》2捲和從倫評唱的《空谷集》、《虛堂集》和6卷。明代語錄,或輯錄當時禪師言行,或對前伯語錄編集再治,數量仍然不少,但體例無創新。入清以後語錄漸稀。
經典語錄
一:道流,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二: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迥無獨脫,不與物拘。
三:乃至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淨故紙。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爾還是娘生已否?爾若求佛,即被佛魔攝;爾若求祖,即被祖魔縛。爾若有求皆苦,不如無事。
四:道流,夫大善知識,始敢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罵辱諸小兒,向逆順中覓人。
五:僧問:“如何是古佛心?”師曰:“三個婆子排班拜。”問:“如何是不遷義?”師曰:“一個野雀兒從東飛過西。 ”
六:有一老宿問師:“近離甚處?”師云:“滑州。”宿雲:“幾程到?”師云:“一躂到。”宿雲:“好個捷疾鬼。”師云:“萬福大王。”宿雲:“參堂去。”師云:“諾諾。”
七:趙州雲:“可憐兩個漢,不識轉身句。”
八:師喚沙彌,沙彌應喏,師云:“煎茶來。”沙彌雲:“不辭煎茶,與什摩人吃?”師便動口,沙彌雲:“大難得喫茶。”
九:問:“如何是玄中一句?”師云:“不是'如是我聞'。”
十:有秀才見師,乃讚歎師云:“和尚是古佛。”師云:“秀才是新如來。”
十一:師到臨濟,方始洗腳,臨濟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正值洗腳。”臨濟乃近前側移,師云:“若會便會,若不會,更莫啖啄作麼!”臨濟拂袖而去。師云:“三十年行腳,今日為人錯下註腳。”
相關說明
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禪宗語錄不下300餘種。其中主要見於各版漢文大藏經、續藏經所錄史籍的記載;此外,《新唐書·藝文志》、《五代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以及《太平御覽》、《直齋書錄解題》、《崇文總目》、《國史經籍志》等,皆有著錄。
語錄流派
各派的主要語錄有:菏澤宗的《菏澤神會禪師語錄》,現存敦煌卷子中發現的三個寫本;溈仰宗的《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明圓信、郭凝之編,各1卷;臨濟宗的《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唐慧然集,1卷;曹洞宗的《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和《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各1卷,前者為明圓信、郭凝之編,後二者為日本慧印校訂,另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上下兩卷,上卷為郭凝之編集,下卷為日本沙門玄契編次;雲門宗的《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宋守堅集,3卷;法眼宗的《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郭凝之編,1卷;臨濟宗楊岐派的《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又稱《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宋仁勇編,2卷;黃龍派的《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又稱《普覺禪師悟錄》)宋慧泉集,1卷等。(蘇淵雷沈詩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