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心瀆神招奇報 拒色守德蔭福子孫
作者:宋寶藍
高句麗墓葬壁畫,女媧像。中國吉林省集安市洞溝古墓群五盔墳4號墓。(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7-04 5:48 PM       標籤: 拒色, 福報
《封神演義》中,商紂王前往女媧宮進香,因陡然颳起一陣狂風,捲起了宮殿幔帳,顯現出女媧聖像。紂王見聖像容貌端麗,栩栩如生,頓時神魂飄蕩,陡起淫心。提筆作詩褻瀆正神,從此導致四海荒荒,大好江山就此斷送在紂王手上。
在不少古籍記載中,因不守本分,大動色心遭報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因拒絕美色,獲得福報的人也大有人在。歷史演繹文化,留下了正反兩方面的教訓。
題淫詩褻瀆神的惡果
晚清文人李慶辰著作《醉茶志怪》,其中記載了一則作詩褻瀆神靈,遭石龜所壓的例子。慶都(今保定)有座古廟,因年久失修,色彩剝落,加之無人主持與打理,古廟顯得很是破敗。唯獨廟宇後殿有一尊侍女站像,衣裳色彩鮮麗光潔,姿態動人。
慶都有個姚生行事放浪,為人輕薄。一天,他在古廟看到這尊侍女站像,頓時大動色心,提筆在侍女像的胸襟前提了一首淫詩,褻瀆神女像。
唐代仕女雕像。(公有領域)
姚生回到家後,一直想著那尊侍女像,因其色心熾烈,輾轉反側,始終難以成眠。這時,忽然他聽到院子裡響起一陣玉環玉佩碰撞的聲音。於是,他隔窗相望,只見一個貌美的女子,踏著月光珊珊走來,敲著屋門請求進來。
姚生一見,正是古廟中的那位侍女呀。他欣喜若狂,趕緊打開屋門,讓她進來,急不可耐得即要求歡。那女子說:「你再這麼癲狂粗暴,我馬上就走。」姚某這才放手。女子坐在他的腿上,千嬌百媚地看著他。姚生淫心蕩漾,不知所措。
不一會兒,他感覺到雙腿被什麼東西壓得越來越重,痛到難以忍受的地步。姚生再仔細一看,哪裡還是什麼廟中侍女,原來是廟中馱石碑的贔屓(石刻龜)啊。
石龜死死地壓在他的腿上,他腿痛劇烈,猶如骨折一般。姚生恐慌,趕緊喊人求救。來了幾個力大的鄉民一起合力,才把石龜移開。可是,姚生的腿已經廢了。
北京紫禁城的石龜龍雕像。(Pixabay)
常言道:「色心起時,即為大過。」姚生大動淫心,作淫詩褻瀆神明,輕薄之行為自己招致現世奇報。
此民間故事中姚生心念不正,看到塑像都敢動妄念。然而古代的正直之士,面對主動投懷送抱的女色,卻能以正念抵擋,亦在民間留下美談。
拒絕美色 蔭福子孫
宋神宗熙寧初年,儀州華亭有一位醫生,醫術頗為精湛,名叫聶從志。他的同鄉邑丞的妻子李氏,曾經罹患重疾,一度生命垂危,幸得聶醫生的治療後,得以康復。
李氏貌美,然而好淫,貪慕聶醫生的容貌。一天,她的丈夫前往鄰郡辦理公務,李氏謊稱自己舊疾復發,派人去叫聶從志。
當聶醫生到來後,李氏對他說:「上次得病險些死亡,幸得先生治療,得以復生。考慮到世間之物不足以報答先生救命之恩,今天我願以身相報。」
聶從志一聽,驚懼不已,婉言力拒。李氏哭著哀求著,堅持委身相報。聶醫生是位正直之士,豈會做這等有辱醫風醫德之事。他急忙轉身離開,火速回到家。李氏再派人去請,聶醫生終是不去。
等到夜裡,李氏盛裝打扮,直接推門進入聶的屋室。不知廉恥地糾纏著,她抓著聶的手,請他一定要隨其所願。聶從志奮力掙脫,斷袖而去。這件事就此停止了,聶從來沒有對人說起過。
過了一年多,儀州推官黃靖國患病,昏冥之中被陰差帶入冥界作證。黃靖國還陽之前,有一個冥吏叫他稍留片刻,帶他來到一條河邊。只見獄卒揪著一個婦人,持刀剖她的腹部,為其洗腸。
旁邊有一位僧人說:「這個婦人是你的同官邑丞的妻子。因其想與聶從志醫生私通,聶沒有答應。他見美色而不動心,可謂是一位善士。本來聶醫生壽數六十,因拒色積德,神明為他延壽一紀(十二年)並在每一世賜予他子孫一人做官。而這名婦人則減壽十二年。為了去掉她的淫心,所以在此為她清洗腸胃。」
黃靖國素來與聶醫生多有交往,二人交情頗深。當他醒來後,專程趕至聶家,向對方詢問此事。聶從志聽罷,吃驚地說:「李氏和我私語時,沒有一個人聽到。而且她夜晚來我家時,也正好只有我一人獨處於室中。此事只有我和那婦人知道。您是從何處聽來的?」
黃靖國就將在地府的所見所聞,全都告訴了聶從志。此事漸漸地就傳開了。聶醫生去世後,他的一個兒子科舉登科,他的孫子聶圖南,則於紹興年間,做了漢州雒縣縣丞。果然應了僧人所說。
(據《夷堅志》丙卷02,《醉茶志怪》)#


法官偷吻女助理被免職 提再審、聲請釋憲都摃龜 列印
 分享法官偷吻女助理被免職 提再審、聲請釋憲都摃龜到Facebook 分享法官偷吻女助理被免職 提再審、聲請釋憲都摃龜到Line
2019-07-05 19:50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陳鴻斌因偷吻女助理等行為,被職務法庭認定不適任法官,2月14日判決免職,陳鴻斌不服,提出再審與釋憲,不過,繼職務法庭3日駁回再審後,大法官5日亦決議不受理,雙雙讓陳鴻斌吃癟,但若陳可提出新事實、新證據、法令違失,仍可續提救濟,無次數限制。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陳鴻斌。(資料照)
https://tinyurl.com/y3mo46yt
這已經是陳鴻斌第二次聲請釋憲,第一次他主張職務法庭所適用的法官法與職務法庭懲戒案件審理規則,與司法院釋字第752號解釋保障人民訴訟權之精神有違,亦侵害人民受憲法第7條、第16條及第23條規定的保障,但被大法官第1482次會議議決不受理。
此次,陳鴻斌改主張「法官法」已將職務法庭由「一級一審制」變更為「一級二審制」,以保障人民享有受法院公平審判的憲法原則,大法官釋字第752號解釋也寫到「人民初次受有罪判決……至少應予一次上訴救濟之機會」;而他聲請法官迴避被駁回,卻未獲得再次救濟的機會,有違憲之虞。
不過大法官表示,陳鴻斌未敘明駁回聲請法官迴避的確定終局裁定,與「法官法」中將職務法庭之裁判由原「一級一審制」變更為「一級二審制」及釋字第752號解釋之「人民初次受有罪判決……至少應予一次上訴救濟之機會」意旨究竟有何關聯;難認違反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侵害人民受憲法保障之平等權及訴訟權,因而決議不受理。
另外,陳鴻斌向職務法庭聲請再審,主張免職判決的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依法律或裁定應迴避之法官參與審判、原判決就足以影響於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認應變更原判決,但未獲合議庭採認,3日駁回再審之訴。
陳鴻斌被認定有8項違失,分別為偷吻女職員嘴角、稱絕對不會原諒她接受男性邀約、擋住辦公室大門阻她離去、辦公室內擁抱、購物代付帳、贈相機、邀上山拍照、掩飾自身疏失,通過彈劾並移送職務法庭懲戒,第一次判決免職,陳提再審翻盤,改獲罰俸1年,監院不滿亦提再審,二度翻盤再度改判免職。陳鴻斌已退休,身分從法官變更為司法事務官,退休金差約10萬元,影響甚鉅。https://tinyurl.com/y3mo46yt

 


當強盜要有當強盜的學問,而且學問也很大,首先在妄意——估計某一處有多少財產,要估計得很正確,這就是最高明——聖也。搶劫、偷竊的時候,別人在後面,自己先進去,這是大有勇氣——勇也。等到搶劫偷盜成功以後,別人先撤退,而自己最後走,有危險自己擔當,這是做強盜頭子要具備的本事——義也。判斷某處可不可以去搶,什麼時候去搶比較有把握,這是大智慧——智也搶得以後,如《水滸傳》上寫的:大塊分金,大塊吃肉,平均分配——仁也。所以做強盜,也要具備有仁義禮智信的標準即使做一個強盜頭子,都要有仁義禮智信的修養,那麼想要創番事業,做一個領導人,乃至一個工商界的領袖,也應該如此。倘使一個人非常自私,利益都歸自己,損失都算別人的,則不會成功。


南懷瑾老師:做人做事要守本分的「哲學」
2016-11-29 由 傳承網 發表于歷史
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其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盜跖,是代表強盜土匪壞人的代名詞,在古書上常常看到這個名詞,並不是專指某人的專有名詞,而是廣泛的指強盜土匪那一流壞人。我們平常說「盜亦有道」。這句話的由來說出在《莊子》這一段。
強盜問他的頭目,當強盜也有道嗎?強盜頭說,當強盜當然有道。天下事情,那裡有沒有道的?當強盜要有當強盜的學問,而且學問也很大,首先在妄意——估計某一處有多少財產,要估計得很正確,這就是最高明——聖也。搶劫、偷竊的時候,別人在後面,自己先進去,這是大有勇氣——勇也。等到搶劫偷盜成功以後,別人先撤退,而自己最後走,有危險自己擔當,這是做強盜頭子要具備的本事——義也。判斷某處可不可以去搶,什麼時候去搶比較有把握,這是大智慧——智也搶得以後,如《水滸傳》上寫的:大塊分金,大塊吃肉,平均分配——仁也。所以做強盜,也要具備有仁義禮智信的標準,哪有那麼簡單的!像過去大陸上的幫會的黑暗面,就是這樣。從另一角度看,那種作風,比一般社會還爽朗得多,說話算話,一句夠朋友的話,就行了。所以要仁義禮智信具備,才能做強盜頭子,具備了這些條件而做不到強盜頭子的或者有,但是沒有不具備這五個條件而能做強盜頭子的,絕對沒有這個道理。
這裡是引《莊子》的一段話,如果看全篇,是很熱鬧、很妙的,其中的一段是說到孔子的身上,內容是魯國的美男子,坐懷不亂的聖人柳下惠,有一個弟弟是強盜頭子,孔子便數說柳下惠為什麼不感化這個弟弟。柳下惠對孔子說,你老先生別提了,我對他沒辦法,你也對他沒辦法。孔子不信,去到柳下惠這位強盜弟弟那裡,不料這個強盜弟弟,先是擺起威風對孔子罵了一頓,接下來又說了一大堆道理,最後對孔子說,趁我現在心情還好,不想殺你,你走吧!孔子一聲不響走了,因為這強盜頭子講的道理都很對,所以這裡引的一段,也是柳下惠的弟弟對孔子說的,而實際上是莊子在諷刺世風的寓言。李宗吾寫《厚黑學》的目的也是這樣的,所以也可以說莊子是厚黑學的祖師爺。相反地來看,即使做一個強盜頭子,都要有仁義禮智信的修養,那麼想要創番事業,做一個領導人,乃至一個工商界的領袖,也應該如此。倘使一個人非常自私,利益都歸自己,損失都算別人的,則不會成功。
後漢末,董卓入朝,將篡位,乃引用名士。范曄論曰:董卓以虓闞為情,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毀裂畿服。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凌奪,尚有盜竊之道焉。
這裡又引用另一個歷史故事來作說明了:
在後漢末朝,三國開始的時候,董卓在當時是西涼邊疆的一名土匪兼軍閥,毫無紀律,但對於權變詭謀,他都懂,當想要把漢獻帝的位置拿下來的時候,就知道先禮敬人。當時社會上知名的學者,如蔡邕就是他敬重的人,所以著《後漢書》的范曄,為董卓下結論說,董卓那種野蠻的豺狼之性,又遇到漢朝的政權垮台剝落崩塌的時代,給了他機會,得以蹈藉彝倫,破壞綱常制度,毀壞分裂了中央政府的政權,像董卓這種殘酷得能夠吃人,刳人肝斮人趾的人,就是殺盡了天下的人,也還不夠稱心。但是就連這樣壞的人,對於名氣大的文人學者,卻還懂得故意表演謙虛的一套。就在民國初年,如東北早期的軍閥盧俊異,從關外到了北洋政府的時候,把帶來的大批人參、皮貨,從門房、副房一直到上面的大員,每人一份禮,會議的時候,什麼都不懂,輪到他講話的時候,他只一拱手說:「我叫盧俊異,初次到北京,樣樣不知道,全靠諸老兄!」可是這個馬販出身的軍閥,就這樣成功了。董卓的「折意縉紳」也就是這個手段,因此他對於漢朝的政權還想慢慢來遲疑凌奪,一點一滴,漸漸抓過手來,把它吞掉。所以不要看董卓是這樣粗魯、好殺人的傢伙,他還懂得盜竊之道,怎樣去偷別人東西的方法。
例如蔡邕是當時的名士,學問非常好,董卓特別把他捧起來,因此後來董卓失敗了,被群眾殺死,因人胖脂肪多,被人在肚臍點燈的時候,誰都不敢去收屍。蔡邕是個文人,還是去哭吊,他認為董卓儘管壞,而對自己很好,還是朋友,仍然去弔喪,結果蔡邕也因此被殺了,他的女兒文姬流落到匈奴去,後來才由曹操接她回來。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義也。
由董卓這種人,對於名土學者,都知道籠絡運用看來,可知「道」——仁義禮智信這個原則,好人想要成功,需要以它做為依據,壞事想要成功,也不可以違反這個原則。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壞人多,就拿社會學、人類學的觀點來看,也是事實,人性壞的多,所以耶穌、釋迦牟尼、老子、孔子,才要拚命勸人做好,可也有很多人利用宗教靠宗教吃飯的,就是天下善人少,不善人多的道理知識學問,本來是想教人走上好的路,可是壞的人多了,如一些大土匪,何嘗沒有知識學問?壞人知識多了,為害天下的本事也就更大了。作者的這幾句結論,說得很中肯、很深刻,也很悲痛。文化學問,真是一把刀,刀的本身不一定是壞東西,刀不一定是殺人的,還可以救人,醫生動手術用的又何嘗不是刀,而且還非用不可,刀的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執刀的人,刀是如此,文化、道德、學問也是如此,這是說仁義的反面。
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餉溝者,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再繼續討論這個問題,舉出歷史事實,說明怎樣做法才是正確的: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首長,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的手裡,限五個月以內,開通一條運河。古代人口少,經濟沒落,季家這個措施,對老百姓來說,太過苛擾了。而子路的行政區內正管到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夠,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乃至從家裡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鐵鍋打毀。子路的脾氣,碰到這情形,火可真大了,跑回來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你天天教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對我了,還教子貢來搗亂。孔子就說,子路!你不要糊塗,中國的文化、古禮,當了皇帝的人,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記了自己而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以內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普通一般人,愛自己的家人,超過了範圍,雖然是行仁義,也是侵害了別人的權力,所以你做錯了。
從歷史上看,一個精明皇帝下面的大臣是很難做的,假如一個大臣,做得很好,做到上下一致愛戴他,擁護他,皇帝只要問他一句話:「意欲何為?」這大臣就受不了。就如包拯這樣的忠臣,宋仁宗這樣高明的皇帝,有一次包拯建議他冊立太子,宋仁宗很不高興地反問一句:「你看我哪一個兒子最好?」意思是你姓包的希望我早死,可以把我兒子中和你有交情的一個捧上來,你包某人可以官做大一點攬權不成?包拯懂了他問這句話中的這些含義,所以立刻跪下來脫了帽子對皇帝說,我做臣子的已經六十幾歲了,也沒有兒子,這個冊立太子的建議,不是為了我自己,完全是為了朝廷。宋仁宗這才笑了。當年孔子就是這個道理,看見子路做出超過範圍的事情來,為子路著急,趕緊教子貢去把他煮好的飯都倒掉。
另一個歷史故事:
漢武時,河間獻王來朝,造次必於仁義。武帝色然難之,謂曰: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歸即縱酒。
漢武帝的時候,封在河間的獻王,自然也是劉邦的子孫,來朝見漢武帝,穿的衣服很規矩,每一個進退動作,都很得體,很有禮貌,處處都合乎行仁由義的規矩,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莊重威嚴的樣子來。漢武帝見了他以後,態度臉色都變得很難看,心裡有所疑慮妒忌的味道,於是對河間獻王說,湯武當年起來革命,不過是七十里大的地方開始的,文王開始時候的轄區也不過一百里方圓,而你現在管的地方,比他們的幅員還更廣大,你好好地干吧。漢武帝這幾句話,太嚴重了,意思是說,你努力吧,像你這樣做法,有一天造起反來,一定可以推翻我了,至少將來我死了,也可以打垮我的兒子,由你來當這個皇帝了。我們從這類歷史上看來,人類也很可憐,父兄叔侄之間,往往為了權力利害的相爭而相殺。以哲學的觀點去看人性,人實在是毫無價值的,骨肉之間感情非常好的,往往出在貧窮的家庭。一到有富貴權力的衝突,兄弟、姊妹、父子之間都發生問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在一個哲學家看來,人實在太可怕了,真是六親不認,比禽獸還不如,沒有道理,這就叫做人,人這種動物又有什麼意思?由此可見漢武帝的「王其勉之」這句話心理的反映。
河間獻王聽了漢武帝這句話,懂得他話里的意思,回去以後,就故意吊兒郎當,一天到晚喝酒,聽歌跳舞,表示沒有野心,以行動告訴漢武帝,你可以放心了。
由是言之,夫仁義兼濟,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理。愛得分曰仁;施得分曰義;慮得分曰智,動得分曰適;言得分回信。皆得分而後為成人。由是言之,跖徒之仁義非其分矣
由子路和河間獻王這種歷史故事來說,要實施仁義愛人,普遍地幫忙別人,愛部下愛團體,也還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超出了本分不行。孔子把子路的飯倒了,就是子路的行為超出了本分。孔子這樣做,也是對子路無比的慈愛,是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兒子一樣,因為子路這樣一做,他會大得人心,但必然會引起的嫉妒,就非把子路害了不可,這就是教子路不要超過了本分,做人做事就如此之難。所以尸子(尸佼)里就提到,做人的道理,要守本分,就是我們的老話,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是不會深人去體會的。什麼是本分?做領袖的,做父親的,做幹部的,做兒子的,上下長幼、貴賤親疏之間,都要守本分,恰到好處。譬如貧窮了,穿衣服就穿得樸素,就是窮人的樣子,不可擺闊;有錢的人也不必裝窮,所以仁愛要得分,施捨要得分,仗義疏財也要得分,智慧的行為也要得分,講話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總而言之,做人做事,要曉得自己的本分,要曉得適可而止,這才算成熟了,否則就是幼稚。由這個道理看起來,雖然上面所說的強盜也講仁義道德,所謂「盜亦有道」,可是在做人的基礎原則上,他是錯誤的。
這是中國文化,為西方所沒有的,到今天為止,不論歐洲或美國,還沒有這個文化,專講做人做事要守本分的「哲學」,能夠達到如此深刻的,這些地方就是中國文化的可貴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