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482566347612308405139251 109339435_3444802372218143_8040919591419187651_o


1938.2.23 中華民國首次轟炸臺灣 – 台灣回憶探險團

52706422_2061575853963088_6011964842913562624_o

1938.2.23 中華民國首次轟炸臺灣 – 台灣回憶探險團


新竹空襲紀念日/二戰末期日本遭美軍空襲後,官方曾詳細記錄全國至少29個行政區民眾,不滿政府的情緒及言論,並向上彙報,部分檢察長對此下令,「對失敗主義的言行加強管制」也記錄左派主義者、朝鮮半島人士及基督教徒的動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85568015


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
二戰期間被轟炸的歷史記憶,「疏開」成為一代台灣人揮之不去的恐懼。臺灣大轟炸的歷史記憶:讀《空襲福爾摩沙》和《米機襲來》 |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https://sobooks.tw/?p=19177
台灣史上首見的敵機空襲事件,與中華民國空軍又有何關係呢?
以美軍為主的盟軍飛機,究竟是無差別投彈,還是明確分出「本島人」與「日本人」呢?
美軍投彈紀錄近三百幅珍貴寫真,空襲台灣畫面首度大量揭露!
「好奇心殺了貓或台灣人」等經典空襲寫真,日治台灣各地空拍影像重現。
台灣二戰與空襲歷史最佳入門,圖片真相曝光收藏必備!
本書收集整理了二戰時期美國軍方(機上執行轟炸任務偵照員)拍攝保存的轟炸照與偵察照等珍貴圖像近300幅,用機上駕駛俯視角度的方式呈現,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太平洋戰爭期間盟軍飛機空襲台灣的實況及影響。
透過寫真圖像的紀錄,體會台灣島民那段「躲空襲」的艱辛歲月,以日治時期五州三廳的行政區劃分呈現各區域地景,清晰拍攝出當時台灣各地遭受投彈爆擊前後的場景,除了能明確看到日治時期台灣的工業化建設與基地化軍事設施外,也能一窺當時「本島人」與「在台日人」的居住型態與建築物差別,本書除了對於台灣戰爭時期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外,也是一般大眾認識台灣二戰時期歷史的最佳入門之書。
【特別推薦】
二戰時期台灣遭受美軍空襲轟炸,是許多當時台灣民眾深刻的戰爭記憶。透過本書裡珍貴的美軍空襲任務照片整理,可以清楚帶領我們走回那個不該被遺忘的年代。
洪致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名家見證】
李筱峰、何義麟(國北教大台灣文化所副教授)
曾令毅(淡大歷史系講師、台灣航空史研究者)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甘記豪
斗六市人。
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畢,現為旅行社從業人員。
閒暇時從事文史資料的收集與研究,打鹿文史工作室主持人。 
部落格網址:blog.xuite.net/k0933475481/twblog
興趣:日本統治期斗六文獻收集、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軍事文物收藏。
臺灣大轟炸的歷史記憶:讀《空襲福爾摩沙》和《米機襲來》 |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https://sobooks.tw/?p=19177
-------------------
導讀
米機空襲台灣簡史
美軍飛機首次大規模空襲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地區,發生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當天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出動B-25中型轟炸機,在P-38及P-51戰鬥機的掩護下轟炸新竹飛行場。此後直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第14航空隊對台灣僅發動過幾次零星的空襲,這些由B-24重型轟炸機執行的任務多在夜間進行。
1944年10月中,美軍為了登陸菲律賓的雷伊泰島(Leyte),所以由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的航空母艦出動大批艦載機攻擊台灣各地的飛行場、飛機、港口、船舶,陸軍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也在這段時間配合海軍的攻勢,出動B-29極重型轟炸機空襲台灣,以阻絕日軍從台灣增援菲律賓。美軍這一波的對台空襲行動為期大約一週,之後又暫時恢復平靜。
了1945(昭和20)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為了支援數日後美軍登陸菲律賓仁牙因灣(Lingayen Gulf)的行動,再次派出大批艦載機空襲台灣。在這段期間內,陸軍第20航空隊也再度出動B-29,轟炸台灣的港口與飛行場。除此之外,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在夜間對台灣進行騷擾轟炸,並在下旬展開大規模日間轟炸。從此之後,第5航空隊成為空襲台灣的主力,幾乎每天都從菲律賓的基地派出飛機空襲台灣,直到7月下旬移防到沖繩,才暫停對台空襲行動。
在第5航空隊用於空襲台灣的飛機之中,以B-24出擊的架次最多、投下炸彈的總噸位最高,主要是從高空轟炸港口、飛行場、城市等面積較大的目標。第22轟炸大隊、第43轟炸大隊、第90轟炸大隊、第380轟炸大隊都曾經出動旗下的B-24轟炸台灣。
B-25出動空襲台灣的架次在第5航空隊曾使用過的飛機中居次,負責在超低空轟炸及掃射城鎮、工場、飛行場掩體區、交通運輸設施等類型的目標。第38轟炸大隊與第345轟炸大隊是主要負責台灣任務的兩個B-25單位,此外,第71戰術偵察大隊也數度派遣旗下第17偵察中隊的B-25空襲台灣。
第5航空隊另外多次出動第3轟炸大隊及第312轟炸大隊的A-20攻擊機到台灣,在超低空轟炸與掃射獨立的工場目標。第3轟炸大隊在戰爭的後期換裝了A-20的後續機種A-26,這些A-26也曾經用於空襲台灣。第312轟炸大隊在接收載彈量可媲美B-29的B-32極重型轟炸機後,曾經利用台灣地區的目標進行數次實戰測試。
除了轟炸機之外,第5航空隊旗下的P-38、P-47、P-51、P-61等戰鬥機有時也會掛載炸彈轟炸台灣的地面目標,但是次數相對較少,這些戰鬥機的主要任務還是為轟炸機護航和執行掃蕩。
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在1945年8月初接下空襲台灣的任務,由第5轟炸大隊出動B-24轟炸殘存的飛行場與交通設施,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
如何賞析本書照片
本書選輯的照片絕大多數是在前述的空襲任務中拍攝。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出動艦載機空襲台灣時,間或會同時派出特別改裝照相機的F6F戰鬥機,在其他F6F的掩護下執行偵察照相任務。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進行日間轟炸時,幾乎都會有加裝相機的同型轟炸機在投彈的同時拍攝照片,用以評估空襲對目標所造成的損壞狀況。但是陸軍航空隊戰鬥機執行的空襲任務則極少有飛機隨行拍照,所以此類照片非常罕見。由於第5航空隊出動飛機空襲台灣的架次最多,所拍攝的照片在本書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第13航空隊次之。
這些在空襲任務中拍攝的原版照片本來在下方都有關於該次任務的文字註記,以便軍方人員歸檔與判讀。這些註記包括任務編號、執行單位番號、日期與時間、鏡頭焦距、高度、目標名稱等,不僅對軍方來說是重要的資訊,對後人的研究也是珍貴的參考資料。不過各單位註記日期的體例不一,有的月在前、日在後,有的剛好反過來,必須特別注意。照片上的時間是以軍用時區系統中的I時區為準,所以有些註記會在代表時間的數字後面加上I,這個時區的時間比所謂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九小時,即日本當地時間。
可惜的是許多原版照片在流入市面時,下方的註記已被剪去,僅在背面書寫拍攝日期與地點。這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原持有人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卻為後來研究這些照片的人增加不少困難。本書中的超低空照片基本上都是從B-25、A-20、A-26上拍攝,這些飛機在執行超低空轟炸任務時通常掛載傘降炸彈(Parachute Bomb),以免炸彈太早爆炸而傷及投彈的飛機,所以在相關照片中常常可以看見掛在白色降落傘之下的炸彈。不過利用這個原則只能大致判斷執行單位的特性,若要完全確定,就必須根據背面書寫的日期與目標名稱,從美軍的轟炸記錄中尋找。
即使不對個別的照片深入考據,單純從了解美軍空襲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本書就是一本「有圖有真相」的證言。美軍在1943年11月25日的首次空襲台灣任務,與1945年8月12日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台灣的歷史性照片,都收錄在本書之中。今年適逢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引起不少討論,但是透過本書的寫真,讀者更可以發現高雄與基隆這兩座港市接在台北之後連續幾天遭受更大規模的轟炸,炸彈爆炸、濃煙蔽天的影像都在本書重現。另一張極為震撼的照片是由B-25低飛拍攝,遭到炸彈與燒夷彈轟炸過的嘉義驛前市區滿目瘡痍,房屋建築幾乎全被燒毀,忠實呈現了戰爭的恐怖。
美軍飛機在台灣空襲的目標遍及飛行場、港口、房屋建築、工場、交通設施等,雖然當初拍攝照片的目的是為了評估空襲造成的破壞,這些檔案照片卻也意外的為許多地點當時的樣貌留下影像。七十年來物換星移,不少照片中的建築與設施已經從地表上消失,或是被改建得失去原貌。讀者可以從本書的老照片憑弔昔日景物,了解多年來景觀的變化。其實本書仍有不少照片的拍攝地點尚未完全確認,也許讀者會驚訝的發現某一頁照片上的民屋、街道,就是自己幼時成長的地方。
---------------------
臺灣大轟炸的歷史記憶:讀《空襲福爾摩沙》和《米機襲來》
2016-01-15|分類:全部文章, 評書|作者:路向南
2015年適逢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民間自發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讓台灣人在戰後長期失語的這段歷史記憶,再度浮上檯面,而前衛出版社於2015年出版的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與甘記豪《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兩書,以大量的盟軍航空照片與詳實紀錄,讓我們重溫當時台灣人經歷大空襲的回憶。
發生於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可說是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對台北最嚴重的一次轟炸,而當天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台北市中心的官署廳舍與軍事設施。
根據《空襲福爾摩沙》(頁294)的紀錄,美軍第九十轟炸大隊的4個轟炸中隊,各派出6架B-24,在上午11時40分左右,先以540磅集束破片殺傷彈,轟炸台北地區的日軍防空砲火陣地。接下來,第廿二、第四十三、第三八○等3個轟炸大隊,計80餘架B-24,以1000磅炸彈轟炸台北市,結果,便是《米機襲來》(頁22)空拍影像所見的景象:
圖1 14.總督府
圖片說明:台灣總督府中彈 。
在這張照片可見兩道明顯的濃煙,一道是台灣總督府遭到轟炸毀損而冒出的黑煙,另一道則出自當時豪華的「台北鐵道飯店」(位於現今台北車站對面),最後全毀。
有別於地方耆老口述相傳的記憶,細節可能已經模糊,或者有部分誇張,相對而言,以上這段盟軍視角的文字說明與航空照片,讓我們更加清楚認識,當時的大空襲究竟發生什麼事?對台灣造成什麼樣的損害?這兩本書的歷史價值便在於此。
特別的是,兩書作者張維斌、甘記豪皆非歷史學界人士,卻有極大熱忱利用閒暇時間,從事台灣大空襲資料的收集與研究,令人感佩。《空襲福爾摩沙》以文字為主,按日期排序,整理並考證不同來源的盟軍紀錄;《米機襲來》則以照片為主,以日治時期各州廳的空間範圍作為區分,呈現盟軍在各地的空拍影像。
如果把這兩本書互相對照參看,收穫更大。光是兩書中珍貴的航空照片,便足以拓展我們對二戰時期台灣歷史的認識,以及感受到駭人的戰爭氣氛。
例如,我們在網路上,能看到許多日治時期各地城市街景與政府機關的官方照片,卻比較少見到當時農村社會的真實影像,而在《米機襲來》(頁114-115)有一張攝於1945年6月鹿港的航空照片,讓我們看到傳統漢人聚落的情景,甚至連曬穀場以及農人飼養的家禽都清楚可見。
圖2 19.台中-鹿港A-1
圖片說明:鹿港的傳統漢人聚落。
根據地方耆老的口述歷史,有當時製作假飛機,以誘騙盟軍掃射轟炸的說法(例如陳鏡泉「在水湳機場做假飛機騙美軍掃射」的回憶影片)。在《空襲福爾摩沙》(頁214-215)有一張美軍B-25於1945年4月轟炸「樹林口飛行場」(位於現今林口)所攝的照片,在照片背景的觀音山前,有轟炸機投下大量的23磅傘降破片殺傷彈,而在照片中央處,可見1架掩體內的欺敵用假飛機,印證了這些長輩們的記憶。
圖3 台北-南勢埔A
圖片說明:林口飛行場。
在盟軍空襲時,人們大多緊急疏散避難,所以在這些空拍影像,街道上或建築物附近幾乎看不到人影。但在《米機襲來》(頁218-219)的一張照片,盟軍於1945年4月轟炸「阿緱製糖所」(位於現今屏東)時,照片下方竟然看到兩位落單的小孩正在驚慌奔逃,尤其他們有如卡通般的大動作,時間就停格在緊張的生死瞬間,令人不禁為他們捏一把冷汗,不知是否幸運躲過這次空襲?
圖4 高雄-屏東阿緱製糖所-下方有兩個小孩躲避空襲
圖片說明:阿緱製糖所。
《米機襲來》(頁232)還有一張經典的空襲照片。美軍戰機於1945年2月飛越如今屏東上空時,拍攝的照片下方居然出現小小的生物陰影,被美軍稱為「好奇心殺了貓或台灣人」,換言之,可能已經命喪於無情的空襲行動,讓我們不勝唏噓。
圖5 屏東潮州,很出名的寫真,美軍的標題 好奇心殺了貓或台灣人,好奇探望美國飛機的兩人被擊斃。
圖片說明:好奇心殺了貓或台灣人。
沒錯,台灣大轟炸帶來慘重的傷亡與損害,而且有圖有真相,《米機襲來》(頁170-171)有一張攝於1945年5月嘉義火車站附近的航空照片,照片所見的房舍幾乎全數燒毀殆盡,不知造成多少人無家可歸,讓人聯想到大約三個月後,日本廣島與長崎在美軍投下原子彈後,建築物滿目瘡痍的慘狀,心情不禁為之沉重。
圖6 由B-25低飛拍攝,遭到炸彈與燒夷彈轟炸過的嘉義驛前市區滿目瘡痍,房屋建築幾乎全被燒毀
圖片說明:嘉義火車站附近。
此外,這兩本書的「前言」與「導論」,提供讀者對於台灣大空襲的初步認識,值得一讀。其中,張維斌在《空襲福爾摩沙》(頁7)提醒我們,當時空襲台灣的飛機不限於美軍,還包括澳洲皇家空軍、英國皇家海軍的飛機,都曾經零星參加任務,而編入第五航空隊的墨西哥空軍戰鬥機中隊,也曾派遣飛機到台灣執行任務。
塵封已久的台灣大空襲記憶,在2015年被人們紀念與討論,而透過《空襲福爾摩沙》與《米機襲來》這兩本書,大量詳細的文字紀錄與珍貴的航空照片,將成為我們重新回憶、書寫與研究這段歷史的新起點。
------------------
二戰期間被轟炸的歷史記憶,「疏開」成為一代台灣人揮之不去的恐懼。
台灣史上首見的敵機空襲事件,與中華民國空軍又有何關係呢?
以美軍為主的盟軍飛機,究竟是無差別投彈,還是明確分出「本島人」與「日本人」呢?
美軍投彈紀錄近三百幅珍貴寫真,空襲台灣畫面首度大量揭露
「好奇心殺了貓或台灣人」等經典空襲寫真,日治台灣各地空拍影像重現。
台灣二戰與空襲歷史最佳入門,圖片真相曝光收藏必備!
本書收集整理了二戰時期美國軍方(機上執行轟炸任務偵照員)拍攝保存的轟炸照與偵察照等珍貴圖像近300幅,用機上駕駛俯視角度的方式呈現,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太平洋戰爭期間盟軍飛機空襲台灣的實況及影響。
透過寫真圖像的紀錄,體會台灣島民那段「躲空襲」的艱辛歲月,以日治時期五州三廳的行政區劃分呈現各區域地景,清晰拍攝出當時台灣各地遭受投彈爆擊前後的場景,除了能明確看到日治時期台灣的工業化建設與基地化軍事設施外,也能一窺當時「本島人」與「在台日人」的居住型態與建築物差別,本書除了對於台灣戰爭時期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外,也是一般大眾認識台灣二戰時期歷史的最佳入門之書。


台北大空襲改變都市地景 洪致文:傷痛烙印在土地上!https://tinyurl.com/y2oj5rdv
就在1945年5月31日,台北城市史上最嚴重的空襲,史稱「台北大空襲」的日子。在70多年後,這麼重要的城市血淚史,卻不可能在紀念抗戰勝利的大中國史觀執政者眼中被提及,教科書裡也不曾強調台灣在二戰中經歷過的苦難。然而,轟炸空襲的傷痛,卻依然烙印在這塊土地上,從小就聽過很多家中長輩對 於二戰期間躲空襲的回憶,甚至身邊都有人因為轟炸而亡。
因為學校不教,做研究的人也不多,老一輩經歷過的苦難,也就很尷尬地被遺忘。今天早上,我特別去了一趟從小我念的聖心幼稚園旁的天主教堂緬懷。這座台北最初的天主教堂位於民生西路旁,也就是靜修女中附近,1910年代便已經落成。然而,連教堂也在七十年前的台北大空襲中被炸開,攝影前輩張才拍的照片,露出整個被剖開的教堂內部,上面「萬有真原」的題字依然高掛。目前的天主教堂是戰後所建,今日的禮拜一如往昔,但卻完全沒有提到七十年前經過的這場大轟炸。儘管如此,沒有忘記的人還是很多。
由台灣教授協會主辦的終戰七十周年活動中,有一場「台北大空襲70周年」座談會,看到許多歷經這場空襲的老前輩前來與會,年青人很少,可見這個議題不是「主流」所關注的課題。因此,整場的座談,比較多的是個人經驗的回憶,以及對於台灣本土觀點該如何以台灣主體性來面對二戰,以及空襲轟炸這個議題。
因為這個議題不被廣泛注意,因此很多訛傳與誇大就很容易被不同的意識型態的操弄下而模糊焦點。例如美軍是否真的是「無差別轟炸」在空襲台灣城市!?是否美軍只炸日本人區不炸台灣人居住區?是否只炸軍事相關建物而不炸百姓居所?是否整個城市被移平的區域都是轟炸所致?
其實,有些不是史觀問題,而是相當客觀的歷史事實。只不過教科書不教,沒人深入研究,一些訛傳也就不斷被複製。
以 531台北大轟炸而言,大部分的記錄都指稱「1945年5月31日發生的台北大空襲,為二戰期間台灣城市所遭受最嚴重的空襲。美軍第五航空隊出動117架 B-24重轟炸機對台北進行轟炸,投下合計共約高達3,800枚的各式炸彈。這次盟軍的轟炸造成三千餘名台北居民死亡,傷者及無家可歸者更達數萬人以上。」
其實戰爭的記錄不止看受害者方的記載,也要看出任務方的記錄。如果美軍根本沒有出動那麼多架的飛機到台北,那重複計算的可能性就存在。台灣總督府的「台灣空襲計集」記錄了台灣在二戰後期所遭受空襲的記錄,但裡面有很多誤記,重複計算的錯誤,就跟美軍來炸台灣的轟炸報告,也可能根本連炸的地方都記錄搞錯。所以史料的解讀,事實的還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上述關於台北531空襲的記載,依照鍾堅博士《台灣航空決戰》一書指出,該日的台北大轟炸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一點共有117架次B-24轟炸機到台北來轟炸。但依照台灣總督府的空襲記錄報告指出,當天來襲的飛機有B24 (112架)、B25(57架)、P38(13架)、P51(6架),共計188架。因此,117架B-24的數字,很可能是把7與2看錯所致。至於是否真的有這麼多架飛機來台北?張維斌博士對於美軍空襲的深入研究指出:當天確實「有116架B-24,但並非每一架都在台北市投彈:
第90轟炸大隊第319、320、321、400轟炸中隊24架
第22轟炸大隊第2、19、33、408轟炸中隊38架
第43轟炸大隊第64、65、403轟炸中隊29架
第380轟炸大隊第528、529、530、531轟炸中隊25架
張博士的研究指出:「117架B-24要投下3800枚炸彈不是不可能,如果掛的是cluster bomb就可以。但是5/31那天只有第90轟炸大隊掛cluster bomb,其他三個大隊都掛1000磅炸彈,所以3800這數字是錯的。」
其實,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的紀錄裡,存有許多這次轟炸的記錄,像是其中二筆第五航空軍的轟炸中隊紀錄便跟這次的空襲有關。這當中,403轟炸中隊及408中隊分別只記錄了10架次及9架次的飛機執行這次任務,可讓我們一窺美方對於這次轟炸的過程,特別是總督府及城內被炸的經過。
這兩筆與這次空襲有關的轟炸記錄,分別是第5航空軍(5th Air Force))/第5轟炸機司令部(V Bomber Command)/第308轟炸機聯隊 (308th Bomb Wing)轄下的:(1) 第43重轟炸機大隊(43rd Bombardment Group(H))/第403重轟炸機中隊(403rd Bombardment Squadron(H))與 (2) 第22重轟炸機大隊(22nd Bombardment Group(H)/第408重轟炸中隊(408th Bombardment Squadron(H))。
在 403重轟炸中隊於1945年5月的報告裡,William D. White (the 2nd Lt., Air Corps, Ass’t Historical Officer,航空軍少尉助理歷史官)描述了5月31日的攻擊行動:「我們這10架飛機5月31日的目標是在臺灣臺北的臺灣總督府及其周邊官方廳舍,投擲70顆1000磅的GP通用炸彈。在轟炸中,有二顆炸彈擊中了總督府廳舍的北角、八顆成串地擊穿政府辦公房舍、五十三顆擊中公共建築物,並且冒出火花來。此外,還有7顆落在商業區,濃煙往上竄至 800英尺的高度。不過,有一架飛往臺北附近的桃園,在主要道路上丟了八顆炸彈。雖然日軍的防空高射砲火不斷,並在五架飛機上穿出洞來,但所幸沒有任何一架受損嚴重。跟以往一樣,這次行動中也使用了干擾電波的作戰,也有投送宣傳單。(任務終結報告編號:FFO 151-A-1)」
在這份403重轟炸中隊的報告中,清楚地說明他們擊中台灣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並引發大火,嚴重毀損了總督府的建築,尤其是中央塔的左側 (南側)。雖然這棟建築在戰後已經被大規模地整修過,它的中央塔至今仍向左傾斜了幾度。從報告中也可以看出,雖然地面防空砲火猛烈,但是403重轟炸中隊並沒有遇到任何日本戰鬥機升空迎擊。而在報告中,Target 47區域地圖所列出由北到南的九個主要轟炸點,每一個點都使用了7顆1000磅的GP(General Purpose bomb,通用炸彈)。報告裡還提到有十架B-24參與任務,其中三架是負責拍照的偵照機。機隊飛在12500-13200英呎的高度,從北往南,由185度到215度,穿越臺北市。
而另一方面,關於這次的攻擊,「408重轟炸中隊1945年5月報告」中則有以下的 描述:「今天的例行任務有九架飛機參與,目標是台灣台北。日本人的防空火炮非常綿密,打中我們一架飛機。因為雲幕遮蔽了攻擊目標,我們的攻擊操作方式是目視及使用「H2X」輔佐,A字形編隊的領隊機及左側幕僚機還試了二次才成功。我們投擲了54顆1000磅的炸彈,目標區與鄰近區域都因此而著火。不過,有一架因為太晚起飛,只好隨機尋找目標飛往Koshun,在市鎮的東邊摧毀一棟建築物。另外,本次任務投放二萬六千份的宣傳單。行動中,遭遇日方戰機升空。」
408重轟炸中隊的報告中,陳述了天氣狀 況跟使用的導航方法。因為雲幕的遮掩使得轟炸必須由H2X輔佐目視操作。「H2X」是一種美國發展的類似英國H2S的雷達,它是一種可以在白天有雲遮蔽或是晚上仍能操作的導航系統。因為雲幕遮蔽了一部分目標視線,所以408重轟炸中隊的B-24轟炸機使用H2X來輔佐目視操作。
這次美軍的轟炸任務,造成台北城市歷史上最大的傷亡,連台灣總督府建築也中彈燃燒。當天來襲的轟炸機所投擲的炸彈,造成許多人的傷亡。這次空襲,對台北後來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是城市地景上一次非常關鍵且重要的大摧毀。
以大稻埕地區而言,從日新國小在太原路側,一直炸到蓬萊國小,再到天主堂的痕跡,便造成許多死傷。李日章教授回憶書中,他妹妹便是在太原路那邊被炸身亡的。
至於蓬萊國小的部分,北側後來重建後長得不一樣的部分,以及禮堂也都被炸光了。至於南端側也被炸到,但因為炸掉的部分沒有重建,所以南廂會比北側短。另外,最近因為文化景觀指定而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舞台」,其原址在太原路,也是這次被炸掉的。
在歷史的紀錄上,新舞台的前身是淡水戲館,是臺灣第一座專演戲曲的新式劇場,建於1909年,由日本人所發起興建。它的樣貌從老照片看,是種和漢風格,據說有271坪,二層樓之建築可容納觀眾918名。淡水戲館之舞台跟西式劇場類似,是內縮式地面向觀眾,而不像是中國式戲臺那種突出狀。在1915年時,辜顯榮將當時由日本人經營的淡水戲館買收,仿效上海新舞臺之精神,更名為「臺灣新舞臺」,成為臺灣人獨資經營的劇場。歌仔戲於大正年代在台興起,因此新舞台於昭和時代後,也開始成為歌仔戲、京戲兼演的地點。
二次大戰時,新舞台受轟炸毀損,戰後也就不存。儘管1997年辜家於臺北市東區再建「新舞臺」延續早年臺灣新舞臺之精神,但最早位於臺北市大稻埕下奎府聚街的新舞台,從美軍轟炸後的航照來看,位置就在太原路上,長安西路與華陰街之間靠東的那一排!這一路被炸的爆彈軌跡,其實就是從台汽北站一路炸到新舞台,然後再炸到小巷亭與漫畫街裡澡堂的這條線。所以囉,新舞台的最後殘影,在美軍圖 有圖有真相地重現了。
在「台北大空襲70周年」座談會上,李日章教授有提到,戰爭末期他家原本位於南京西路日新國小對面那一排的二層建築,卻被政府要求?開拆除,他戰後回來一看也發現整條南京西路這邊也被移平。其實,台北城市經過的戰爭苦難,不只有空襲轟炸而已,還有為了避免空襲延燒造成城市大規模破壞,而開闢了「?開空地帶」。這些城市歷史,我們的教科書有教過嗎?
我在2014年時,寫有一篇學術論文,專門講這段台北被遺忘的城市歷史。
洪致文 2014: 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地理學報,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這篇文章裡指出,台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開空地帶,對台北城市發展有著至今依然可見的影響。本文以臺灣總督府官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歸納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
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 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 (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 (台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其實,這些空地帶的闢建,與台灣遭受美軍空襲的歷程息息相關。二次大戰期間,臺灣遭受美軍猛烈的轟炸攻擊,大部分集中在1945年年初開始到戰爭結束前之 間。臺灣史上第一次遭受空襲攻擊,是在1938年2月23日, 由中華民國空軍第一大隊與蘇維埃航空志願隊 (Soviet Volunteer Group) 所執行的攻擊臺北飛行場任務。此次轟炸規模不大,且僅止於飛行場之軍事設施,但卻因轟炸任務來自對岸的中華民國,乃成為臺灣島內臺灣總督府的「宣傳」樣 版。而美軍在二戰期間對於臺灣的轟炸,則始於1943年11月25日時的攻擊新竹飛行場。在此感恩節時刻,美軍用奇襲方式,以轟炸新竹的日本海軍航空基 地,作為測試台灣島內空防能力的行動。嗣後,美軍也曾於1944年1月攻擊過高雄,不過這些空襲都因臺灣在二戰的過程中,尚未真正進入戰爭的最前線,而仍 未遭受美軍猛烈的大規模轟炸。然而,戰事進展到1944年下半年,美軍開始一連串的反攻,特別是1944年10月12~16日在臺灣東方海面上所發生的 「台灣沖航空戰」,讓台灣第一次強烈地捲入了二戰的戰雲中。
其實,這個一樣是教科書上沒有的「台灣沖航空戰」,是很多台灣民眾開始躲空襲的記憶。我媽媽就是出生在這次空戰轟炸的期間,據說我阿嬤一開始還挺著大肚子去躲空襲,但帶著球跑起來真的很累,後來乾脆不跑了,而我媽也在空襲中出生。
在1944年10月上旬,美軍為了徹底摧毀日本海陸軍在台灣島內的航空軍力, 乃開始一連串猛烈地空襲轟炸台灣各地飛行場與大型航空基地。這個大規模的轟炸攻擊,雖然主要是以軍事設施為主,但卻促成了臺北市第一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1944年11月)。
在 這次「台灣沖航空戰」背景下的猛烈轟炸後,美軍對台灣的空襲又暫時停歇,直到1945年 起,進入了另一密集城市轟炸的階段。從美國空軍歷史研究會 (U.S. Air Force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 的資料 (Neufeld et al. 1983) 可以看出,1945年初原本由第20航空軍使用B-29轟炸機在臺灣的轟炸任務,在其轄下的第58轟炸機聯隊於1945年1月15日執行最後一次空襲臺灣 行動後,自1945年2月開始,改由使用B-24轟炸機的第5航空軍執行空襲臺灣任務。
這些猛烈的轟炸攻擊,雖然有事前詳盡的 資料做指引,但因為天候因素,以及轟炸當時的風場與天候影響,往往實際落彈點與預想的最佳地點仍有落差,而 這也造成美軍轟炸初期挑選重點目標的所謂「精密轟炸」(日語稱「精密爆擊」) 較無戰果。於是,美軍在1945年 3月起改變策略,以「無差別轟炸」(或稱盲炸,日語稱「無差別爆擊」) 對都市實施地毯式轟炸,造成相當嚴重的傷亡。
這 「無差別轟炸」就是指空襲轟炸不止攻擊軍事設施與相關軍需工業位置,也同時廣泛轟炸平民百姓都市城鎮的作法。以日本本土而言,1945年3月9日至10日 的「東京大空襲」,便可視為「精密轟炸」與「無差別轟炸」的分界期 (平塚?緒 1995)。因此,在這樣的美軍轟炸戰術背景變更之下,臺灣總督府才會繼1944年11月第一次較小規模的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後,又於1945年4 月第二次非常大規模地指定了二十處的臺北市內防空空地,且立即開始拆屋?開,避免類似地毯式「無差別轟炸」造成城市的大規模毀滅。因此,前述李日章教授在 南京西路的家,就是這第二次的?開時被拆的。
當然,這第二次大規模的指定,除了美軍的猛烈無差別轟炸因素外,也有其外在的戰事背景。當麥克阿瑟將軍所統帥的美軍由菲律賓反攻北上,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時,決定跳過登陸臺灣攻取沖繩,因而於1945年3月底開啟了「沖繩戰」的序幕。沖繩戰一直打到該年6月下旬日軍完全潰敗,美軍佔領為止。雖然美軍跳過臺灣並未登 陸,但就在臺灣東北方的沖繩戰戰場,也讓臺灣同時領受了幾乎天天遭受美軍轟炸的攻擊。因此,臺灣在二戰期間受到最猛烈空襲攻擊的時間點,分別為1944年 10月的臺灣沖航空戰期間,以及1945年1月起至終戰間,包含沖繩戰的這段時期。而這兩階段的美軍攻擊,以及從「精密轟炸」轉向「無差別轟炸」的策略改 變,都導致了臺北市內在二戰最末期的二次防空空地與防空空地帶指定。
說真的,終戰七十多年的此時,政府除了紀念抗戰勝利,也該想想這塊土地上,也曾有一群人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二戰經驗。如同我在出版的「不沈空母」一書最後指出,今年正好是終戰七十年的時刻,在台灣長期以來缺乏尊重多元史觀與庶民記憶的情況下,往往僅紀念「對日抗戰」這樣的觀點,導致不少民眾竟然還有二戰時是日軍來 轟炸台灣的荒謬歷史記憶,完全忘記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對台的空襲。相對於此,為了與上述這樣的大中國史觀抗衡,日軍在台灣的建設,往往也容易被以訛傳訛地 過份誇大,來凸顯對日抗戰史觀的偏狹。其實,回歸歷史層面,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應該才是面對不同過去的正面態度。而對於台灣在二戰中所留下的戰爭記 憶與遺產,則不應該當成「日帝餘毒」地剷除,而應該好好留下來警惕戰爭的苦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
謹以這篇長文,紀念所有這塊土地上的死難者。但願和平降臨,不要再有戰爭。
洪致文教授,台北市人,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台灣鐵道史、鐵道文化、台灣航空史、都市發展、都市地景、戰爭遺跡、文化資產、亞澳季風、氣候變遷、台灣氣候、台灣氣象史……等。本文摘錄自洪致文教授《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前衛出版社。https://tinyurl.com/y2oj5rdv


《TAIPEI TIMES》 Designer to publish new Taiwan-centric calendar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


image

F-4幽靈II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4幽靈II(F-4 Phantom II)[1][2]是一種縱列雙座雙發全天候遠程超音速截擊機/戰鬥轟炸機,最初是由美國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的[2]。由於受到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期望海空軍採用共通機體的壓力,美國空軍在1961年同意測試之後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軍同時採用[3],成為美國少見同時在海空軍服役的戰鬥機。越南戰爭期間,F-4除了作為海空軍的主要的制空戰鬥機以外,也在對地攻擊、戰術偵察與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等任務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3]。

F-4是美國重新採用個位數字編號的戰鬥機首型,一改早期2-3位數字編號的單引擎輕型戰鬥機事故率高的特點,轉向雙引擎重型戰鬥機路線,雖然仍採用與F-104相同的故障率較高的J-79引擎,但其雙引擎設計很大程度降低了事故率;同時提高了負載力,可實現當時部分取代易被擊落的轟炸機的多用途要求,成為美國海軍首選;亦為美國空軍在符合自己要求的戰機(F-15)出現前的過渡期接受。於1960年服役,1970和1980年代成為美國空中力量的主力,並成為下一代戰鬥機的樣板,如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海軍的F-14「雄貓」式戰鬥機,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F-16是在戰鬥機黑手黨推動下的另類產物)。

美國空軍使用的F-4G 野鼬機與RF-4C偵察機參加了波斯灣戰爭,稍後於1996年退役[4][5],一部分F-4在退役之後改裝為QF-4無人靶機[6]。

F-4的生產從1958年一直到持續到1981年,總產量5,195架[3],在西方戰鬥機中僅次於F-86「軍刀」式戰鬥機(產量約10,000架)。
F-4「幽靈 II」式戰鬥機原本是為美國海軍設計的艦載防空戰鬥機,於1960年開始服役。到1963年,美國空軍也裝備了這種飛機,並把它當作戰鬥攻擊機使用。在1981年關閉生產線前,F-4共生產了5,195架。該機是到2009年為止產量最大的美國超音速軍用飛機(F-16仍在生產,產量能否超過F-4還不得而知)[7]。在它的後繼機種F-15「鷹」式戰鬥機投產之際,F-4成為持續生產時間最長的戰鬥機:長達24年。F-4所採用的創新技術包括先進脈衝都普勒雷達,機身骨架中大量使用鈦[8]。

儘管有較大的尺寸和重達27,000千克的最大起飛重量[9],F-4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23馬赫,海平面爬升率達到210米/秒[10]。F-4在服役後1959-1962年之間創造了15項飛行世界紀錄[11],包括絕對速度紀錄(2,585.086千米/小時)和絕對飛行高度紀錄(30,040米)[12]。這些紀錄直到1975年F-15「鷹」式戰鬥機開始刷新後,仍有五項未被打破[11]。

F-4有9個外掛架,最大外掛重量達8,480千克,可以掛載的武器包括空對空飛彈,空對地飛彈、導引、非導引和核炸彈等[13]。美國海軍當時服役的F-8「十字軍」戰鬥機設計上用於近距格鬥空戰。按照攔截機要求設計的F-4跟當時所有的攔截機一樣,強調遠程攔截能力,而忽視近距格鬥空戰的要求,因此沒有安裝空用機炮[14]。在捲入近距格鬥時,F-4的雷達官或武器官(RIO或WSO,通常稱為「後座者」或「後排者」)目視或操作雷達搜索敵方戰鬥機。到越南戰爭末期,F-4已經成為美國海軍和空軍的主力戰機。

F-4在美國及其盟友的廣泛裝備,成為冷戰的標志之一。F-4參加了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美國宣稱F-4在東南亞取得了277場空戰的勝利,對地攻擊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15]。以色列宣稱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參戰的F-4取得了擊落敵機116架的戰績[16]。伊朗宣稱在兩伊戰爭期間,F-4共擊落84次各型伊拉克飛機[17]。

美軍的F-4飛行員中湧現出一批王牌飛行員。越南戰爭期間的王牌飛行員(擊落5架以上敵機)包括:空軍的一名F-4駕駛員和兩名F-4武器官[18],海軍的一名F-4駕駛員和一名雷達官[19]。F-4後來被改裝為偵察和電子戰飛機,用於執行對敵防空壓制(SEAD)任務,美國空軍的F-4G野鼬機和國民航空警衛隊的RF-4C參加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4][5][20]。

F-4還是唯一一種同時被美軍兩支飛行表演隊選為表演機型的飛機[21]。美國空軍的「雷鳥」飛行表演隊和美國海軍的「藍天使」飛行表演隊在1969年分別換裝F-4E和F-4J。F-4在「雷鳥」飛行表演隊中服役了五年[22] ,在「藍天使」飛行表演隊中服役了六年[23]。

F-4的基本性能(2倍馬赫極速、大航程、大載彈量)一直影響到美國的下一代戰鬥機。美國空軍後來用F-15「鷹」和F-16「戰隼」戰鬥機替代了F-4;美國海軍則換裝F-14「雄貓」戰鬥機和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F/A-18的設計幾乎完全繼承了F-4「同時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的思想[24]。

研製

F-4的駕駛艙
起源
1952年,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首席執行官詹姆斯·S·麥克唐納指派首席空氣動力學家戴維·劉易斯出任早期研發部經理[25]。雖然當時沒有軍用飛機競標項目,早期研發部經過分析後認為:海軍將需要一種全新的機種——戰鬥攻擊機[26]。

1953年起,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開始修改F3H「魔鬼」艦載戰鬥機的設計,以期獲得更大的載彈量和更好的性能。一系列改進方案包括在飛機上安裝一台懷特J67發動機[27]、或兩台懷特J65發動機、或兩台奇異J79發動機[28]。經過計算,安裝J79發動機後可獲得馬赫1.97的極速。1953年12月19日,麥克唐納向美國海軍提出了「超魔鬼」戰鬥機方案,該機採用了獨特的模塊化設計,根據任務需要搭載單人或雙人座艙,以及不同的機頭模塊,包括雷達、照相機、四門20mm(.79英寸)機炮、56枚折疊翼無控航空火箭彈,機翼和機身下設9個外掛架。美國海軍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訂購了一架這種F3H-G/H戰鬥機的全尺寸模型。但是當時的海軍也認為,即將投入服役的F-11「老虎」和F-8「十字軍」戰鬥機已經滿足了超音速艦載戰鬥機的需求[29]。

海軍要求麥克唐納將他們的設計修改為一種全天候戰鬥轟炸機,配備11個武器外掛架。1954年10月18日,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收到了製造兩架YAH-1原型機的意向書。1955年5月26日,四名到訪公司的海軍軍官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向公司闡述了全新的設計要求:因為海軍已經有A-4「天鷹」攻擊機擔任對地攻擊任務,F-8「十字軍」戰鬥機擔任制空任務,所以麥克唐納的新型飛機定位為一種全天候艦載截擊機。飛行員從一人增加到兩人,後座的武器官將負責操作機載雷達
F-4幽靈II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Klbhsq

2020-04-22_161444

F-4幽靈II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00px-F-4E-81st-tfs

F-4幽靈II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F-4幽靈II(英文:F-4 Phantom II),係一種雙座雙發全天候遠程超音速截擊機,最初係由美國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1]。由於受到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期望海軍同空軍採用共通機體嘅壓力,美國空軍響1961年同意測試之後同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同時採用[2],成為美國少見同時喺海空軍服役嘅戰鬥機。越戰嗰陣,F-4除咗作為海空軍主要嘅制空戰鬥機以外,亦都喺對地攻擊、戰術偵察同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等等嘅方面發揮咗好大作用[2];美國空軍用嘅F-4G野鼬機同RF-4C偵察機參加咗波斯灣戰爭,響1996年退役。
服役國家
F-4曾經出口到多個國家,包括澳洲、埃及、德國、英國、希臘、伊朗、以色列、日本、西班牙、韓國同埋土耳其。
F-4幽靈II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https://bit.ly/2zgeI16

800px-1997_F-4_Heritage_Flight_over_Florida-edit_1F-4_Phantom_Blue_AngelsF-4g-69-0212-81st-tactical-fighter-squadronF4_Phantom_in_Germany_Creek_KlaxonMcDonnell_Douglas_F-4C_with_armament_layout_061006-F-1234S-0242020-04-22_161951300px-McDonnell_Douglas_F-4C_with_armament_layout_061006-F-1234S-0242020-04-22_1619412020-04-22_161934


1945年2月16日美國陸基戰鬥機 P-47、P-38 從菲律賓轟炸炸臺中-1945年2月後幾乎每天都會有兩次轟炸。

隨著日本的敗退,戰火也燒進臺灣便受到大規模的轟炸,而臺中也受到波及並受到中華民國媒體的關注,1945年2月16日的《中央日報》便報導了美國陸基戰鬥機 P-47、P-38 從菲律賓轟炸炸臺中的消息。而據《臺中市鄉土史料》於民國82年(1993)十月十九日座談會紀錄中,經歷過當臺中 轟炸的耆老何清標表示,當時的美軍軍機會從大肚溪口飛入轟炸臺中,且1945年2月後幾乎每天都會有兩次轟炸。
此外當時家住火車站周圍的耆老也有回憶,臺中路與建國路曾有遭投炸彈,所幸炸彈沒有爆炸,家裡也被機槍掃射過, 曾有一次江先生與家人躲在防空洞內躲避空襲,子彈竟射入防空洞內險些射殺家人。
臺中的大型公共建築成為了第一打擊的目標,美軍甚至繪製的地 圖標示臺中的軍營、車站、公共場所以及工業設施等大型建築體。如今戰爭都已結束70多年,許多原本轟炸的痕跡早已修復,不過位於今文化資源園區內的倉庫山牆牆面上還留有彈痕,據耆老與彈痕痕跡因為機載機槍掃射的痕跡!目前該倉庫則作為舞蹈教室與展場使用。(3)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ycYiAl

219381314_4207874862581756_1356818598499048230_n217663976_4207877562581486_3907441322480137030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