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后余貴美子擁有台灣血統 「我身為客家人為傲」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 日本實力派影后余貴美子在《盛情款待》扮演熱情開朗的溫泉飯店老闆娘,擁有台灣血統的她非常開心可以演出台灣電影,「台灣的親戚都不太知道我在做什麼,終於有作品可以讓他們看了啊!」 ▲余貴美子新片《盛情款待》劇照。(圖/華映提供)  雖然長期在日本發展,但余貴美子有台灣血統,父親為台灣人,她曾來台尋根,並錄製NHK節目,事後寫信感謝電視台,「我身為客家人引以為傲,今後想會專心為客家獻...

失去故鄉的台灣人,還有記憶裡的土曜劇場
2019-05-22 00:00:00
圖片來源:《盛情款待》電影劇照。
一邊讀著野島剛的著作《漂流日本 失去故鄉的台灣人》,一邊想起自身家族那些經歷過日治、終戰的長輩們,在人生幾度面臨國籍抉擇時,到底是怎樣的考量,有怎樣的心情。
我的父系家族大概是明朝末年來到台灣,落腳台南鹽分地帶,據說初期以養蚵為生,到我阿公那時,除了務農,還當起辦桌總舖師的採買。在台灣的日本時代,應該也都是日本籍。戰爭初期開始的皇民化,並沒有成為所謂的「國語家庭」,倒是姑姑取名春枝,很有日本味。
母系家族比較錯綜複雜,但也跟整個台灣歷史脫不了關係。明朝末年從泉州惠安秀塗來到台灣高雄旗後,先祖是英商怡記洋行的華人買辦,日本殖民初期,選擇中國籍,以在台華僑身份居留,而外公的弟弟在其生平資料中,曾經有過在日本神戶居住與讀小學的紀錄。在野島剛書中也提及,因為當時台灣與神戶之間有定期航班,移居神戶的例子似乎不少。
我的一位舅舅,在台灣的日治時期移居日本的說法眾多,有一說是躲在啤酒會社的船艙偷渡,有一說是當時台北公會堂招商,聘僱台灣人到日本當料理學徒,那時只有16歲的舅舅取得資格,開始他人生的長征。後來他在茨城縣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自己的大樓,經營中華料理,據說還兼營澡堂。後來為了去中國廈門尋找戰時離散的妹妹,又要能夠返回台灣探親,只好選擇入日本籍,拿著日本護照往來政治分隔的兩個中國。過世之後葬在日本,沒有回到他出生的故鄉台灣。
當出身與成長跨越文化,該怎麼選擇國籍?
台灣圓神出版社在2005年曾經出版《王貞治 百年歸鄉》的繁體中譯本,這部由運動紀實作家鈴木洋史採訪書寫,跟台日棒球有所淵源並幾度擔任王貞治先生翻譯的李淑芳擔任譯者,應該是我閱讀運動員書籍之中,最為感動且震撼的一次經驗。
台灣長年以來幾乎都是用「旅日華僑」來形容王貞治,他的國籍或說護照確實是中華民國,可是就他的語言習慣與思考和成長經歷,卻跟台灣毫無關連。他的國籍身份來自於父親王仕福,而父親來自中華民國統治之下的中國,在國共決裂之後,國民黨政府失去中國統治權,王仕福在1977年返回中國時,更改了自己的國籍,也就是說,王家裡面,只有父親王仕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至於老先生為何容許妻小將國籍設置在對立的「另一個中國」,已經過世的王仕福並沒有對此事留下隻字片語。
書中提到,王貞治在被問到有關國籍問題時,曾經說過:「很幸運地,我沒有兒子。」女兒們要不要因為結婚而變更國籍,放棄「王」這個姓氏,「由她們自己全權處理。」
野島剛先生的筆觸有新聞記者的敏銳度,可能是因為他曾有朝日新聞駐台記者的經驗,即使某些觀點帶有力度稍強的尖銳,卻又不失那種體恤歷史兩難所給予的溫柔和理解。我很喜歡他寫的芥川賞入圍作家溫又柔,而因為之前才閱讀了《憤怒的菩薩》,也就對作家陳舜臣生平感覺熟悉。辜寬敏那個篇章寫得真是大膽,而最引起我注意的,則是演員「余貴美子」。
從余貴美子的故事裡找到童年回憶
余貴美子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應該是電影《送行者》那位葬儀社的女職員,還有《深夜食堂》那位穿著和服、捧著漬物罐來訪、風情萬種的料亭老闆娘。我是因為注意到她的演出,才發現她的國籍。
「比起日本、台灣、還是中國,我就覺得我是客家人。」余貴美子在接受野島剛採訪時,這麼表示。
余家先祖當過明朝高官,後來渡海來到台灣,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余貴美子的祖父那一代,移民到日本神戶,從事進口台灣紅茶與出口日本橘子的貿易事業,後來靠進口台灣乾燥香蕉致富。在余貴美子的篇章裡,提到她的姑姑與台灣范姓商人結婚生下的女兒范文雀,算是余貴美子的表姊,范文雀在演藝圈的成就,間接影響了余貴美子。
我知道范文雀這名演員,是1995年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之中,飾演女藤井樹的母親,那個在大風雪的夜裡,跟爺爺一起送發高燒的藤井樹就醫的情節,至今難忘。當時對演員名單中的這個名字感覺好奇,她明明看起來就是鮮明的日本人模樣,為何會有華人的名字?
直到看了野島剛先生的文章,恍然大悟,而范文雀這三個字,其實還有更遠的一段曾經被遺落的記憶。
大約在70到80年代之間,家人的主要娛樂就是去台南東門路上的出租店租借日本節目錄影帶,如果是綜藝節目就是《八時全員大集合》,戲劇節目就是警匪劇,只記得是土曜劇場,片頭或片尾搭配熱血的主題曲旋律,主角一字排開往前走的畫面簡直難忘,多年之後看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HERO》,也是那樣的排場,只是如何回憶都想不起該劇片名,直到閱讀野島剛這本書,在余貴美子的篇章裡,提到范文雀的背景資料時,發現了「G Men '75」戲劇名稱。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記載,果然范文雀參與演出的307到355集,時間點就跟我的錄影帶出租店記憶時程吻合,當時在日本播出的最高收視率達32%,而讓我念念不忘的主題曲旋律,原來是Pierre Porte作曲的〈Again〉。
飾演賀川陽子刑事的范文雀已經過世了,日文維基百科的資料,記錄她為「台湾の女優」,國籍為中華民國。前夫寺尾聰,曾經在日劇「CHANGE」之中,飾演充滿心機的執政黨資深議員。
閱讀真是記憶的山水相逢啊!
土曜劇場 G Men '75。
好書推薦:
書名:漂流日本 失去故鄉的台灣人
作者:野島剛
譯者:林琪禎
出版:游擊文化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繼承客家血脈的喜悅 余貴美子
友善列印版本
書評書介
野島剛
發佈於 3 月 8, 2019
臺灣、中國、日本近代史交織下的臺灣人家族故事
女演員余貴美子靠著《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ar Doctor》,以及《我最親愛的》三部作品,獲得了日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獎。可以重複獲得三次這個獎項的人,除了她以外,就沒別人了。
她的家人早在二次大戰發生前,就已「為了生存」從台灣來到日本。
他們是被稱為「流浪之民」的客家人
一族的榮耀
余貴美子並未歸化為日本國籍,而是繼續保持中華民國國籍。
她父親過世後,母親建議過她很多次歸化日本國籍,不過她並沒有接受。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不想這麼做。但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原因,其實要歸化也不是不行……。」
只是,從余家麟那代開始,余家幾乎就完全與臺灣斷絕了聯繫。N H K電視臺為了製作《家庭歷史》(ファミリーストリー)節目,委請周子秋協助調查。周子秋是居住在日本的客家人,著有《日本客家述略》一書。周子秋與余家麟並不相識,不過表示「若是為了客家同胞」,願意盡全力從桃園市方面尋找線索。
目前,整個臺灣約有數千民的余姓人士生活,余貴美子的祖父余家麟的出生地桃園,則有一處叫做「桃園市余姓宗親會」的組織。在臺灣,余姓宗親會分別設有市、縣級別的機構,也有臺灣整體的宗親會。每隔幾年,他們也會舉辦一次世界大會。
我為了與桃園市余姓宗親會的人見面,從成田機場搭機前往桃園國際機場,再從那搭了約三十分鐘的車。一來到客家人口眾多的地區,打著「客家菜」名號的店鋪招牌便會頻繁映入眼簾。
桃園市余姓宗親會擁有一座氣派的二層樓房,聽說現在他們準備改建成四樓的豪華大樓。這些資金全都是住在桃園的客家人所捐贈的。
桃園余姓宗親會與《余氏大宗譜》。(野島剛拍攝/游擊文化提供)
接著,我跟桃園市余姓宗親會的名譽顧問余遠新,打聽到了當初他們在幫余貴美子尋根時的小故事。
「中國在命名時,講求『輩分』。也就是人們會在同代兄弟姊妹的名字中,放入一樣的文字。而客家人特別注重這種『輩分』,所以我們宗親會就從余家麟名字中的『家』字作為線索,翻找族譜,最後在北部桃園至新竹一帶,發現了一個可能與他們有關的家族。」
而那就是余貴美子的家族。我拜託余遠新給我看看《余氏大宗譜》。這個大宗譜分成了上下兩冊。對於余姓宗親會的人們來說,這個族譜的重量,除了顯示自己延續的根源,還包含了過去世代祖先至今的努力。
余遠新如此描述余家與余貴美子之間的關聯:
「其實我們在九○年代開始製作這份余姓全體家族族譜時,就與余家麟住在臺東的哥哥聯絡過。不過他哥哥說他已經有半個世紀沒和余家麟聯絡,因此余家的族譜就只有那個部分是空白一塊,讓我們感到非常可惜。後來我們知道他的孫子輩在日本這麼有名,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也讓我們非常驚訝。余貴美子是我們所有余氏族人的榮耀。」
「想為這群人祈禱」
從余家族譜看來,余家第十一代的祖先,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時代,從廣東省渡海來臺的。
在節目上播放了工作人員前往原稱為「官抨村」的鎮平村,為了祝賀余貴美子的成功,等同於余貴美子遠房親戚的人們,對著余家祖先的祭壇祈禱的畫面。令人感受到客家人也有濃厚的祖先崇拜色彩。
據說余貴美子因為被這段畫面深深打動,還哭了出來。
「素未謀面的人為了我祈禱,這畫面對我來說真的很衝擊、很感動。這讓我也想為他們祈禱,對於自己身上流有客家人的血統也感到開心,期許自己將來要抬頭挺胸地活下去。」
余貴美子深受感動,對遠房親戚寫下的訊息。(野島剛拍攝/游擊文化提供)
「客家人活著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崇敬著祖先。」周子秋如此告訴我。
墳墓也是客家文化的特色之一,客家人為了將所有祖先的骨骸都放進墳墓裡,所以墳墓都建得相當地大。
當人數過多時,他們就會將遺骸一同火化,減少骨骸的數量,然後再集中於一個墓中。客家人稱這個過程為「合火」。
由於這套系統以墓園為中心來結合整體社會與家族,因此據說每年到了掃墓的清明節,客家人不管有何要事,都會想辦法見面。
「要是工作或生活的狀況不順利,我們就會覺得沒臉見親戚,所以大家都變得相當辛勤工作。別人都說客家的犯罪率、離婚率都低,其實也跟大家都很在意親戚的眼光有關客家人對於同族的觀念,就是這麼地強烈。」周子秋的解說讓人能夠理解。
余貴美子從確認了自己與臺灣之間的聯繫開始,便無數次拜訪臺灣桃園的宗親會,也會出席清明時節的掃墓活動。父親的遺骸也移進了臺灣余氏一族的墓地中。而在臺灣舉行客家相關的活動時,他們也開始邀請余貴美子參加。余貴美子與客家人的牽聯,正快速地重新結合。
「一想到自己的源頭就在這裡時,就會讓我有相當深的感觸。直到現在為止,我一直演繹別人的人生,不曾思考過自己的事情。雖然這麼說有點誇張,但我覺得我沒什麼演藝才能,外表也不怎麼出眾,能夠因女演員身分獲得目前的成果,可能就是為了讓我察覺到心中有客家吧。」
客家人不管在哪個社會裡,都是少數群體,都是弱者,他們沒有任何天生的優勢。
在這樣的環境下,客家人將勤勉與倔強的「硬頸」客家精神作為武器,堅忍地在各個國家挺到今日。
余貴美子以女演員的身分累積了將近四十年的經歷,演技已增添成熟。支撐她演員人生的,不僅是豐富的經驗,還有身為「客家」人的榮耀。
「我聽說現在的臺灣總統蔡英文也有客家血統,看到客家人認真的姿態,我也要抬頭挺胸活下去。我只要聽到對方也是客家出身,就會想聲援他;想到自己流有客家之血,就感到喜悅。也不知道為什麼,客家人的意識在我體內,突然就這樣急切地湧了上來。」
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臺灣人,而是以客家人的身分活著。
從余貴美子的言詞當中,我靜靜地感受她的覺悟。
*以上選摘自野島剛所著《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由游擊文化提供。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書封
書名:《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link is external)
作者:野島剛
譯者:林琪禎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繼承客家血脈的喜悅 余貴美子 | 想想論壇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node/7490


日本關東崇正會會長 周子秋 日本演藝圈裡三位出色的客家妹 http://bit.ly/30zRigo
旅日臺灣客家先賢余家麟先生(故人,110歳)等,在戰後(1945-8-15日本投降)混亂的社會裡,為團結旅日客家郷親,互通家郷資訊,親睦交流,召集知識分子,於1945年10月成立「客家公會」,並被推選為首任會長,立下不可磨滅的日本客家會的基礎。
1946年7月19日下午9時,東京都澀谷發生暴力團與臺灣人衝突事件(所謂澀谷事件),郷親更覺得組織的必要性。但在1956~1962年間,因會長遺缺,客家會呈休會無活動狀態。
1963年7月20日,客家先哲丘念台先生,親自蒞臨日本指導,客家會始恢復正常活動,並擴大組織。1970年結合廣島、大阪、名古屋、沖縄、東京、青森、北海道等客家會,發展成今日的「全日本崇正會聯合總會」。並繼由邱添壽(故人)、邱進福(故人)等先哲,承先啓後,貢獻客家。2000年代由謝坤蘭先生、陳荊芳先生等領導,繼任傳承日本的正統客家至今。在這70年間,余家麟先生及謝坤蘭先生二位熱心的客家領袖,培育了日本演藝圏裡三位出色傑出的客家妹。
余家麟先生有女兒嫁給范氏,生有一女叫范文雀(1948年生)。孫女余貴美子(1956年生),両人有表姐妹之關係,均活躍在日本影劇及歌唱圏。謝坤蘭先生之次女謝珠榮(1951年生),則活躍在歌劇界。這三位客家妹,幾乎都於1950年代前後出生,她們的出生、成長、教育、生活、工作都在日本,最難得的是她們均持中華民國護照,且用臺灣原名活躍在日本的演藝圏。她們的祖籍都是臺灣北部客家,父母(父親均為客家)都沒有受過中國教育,因此她們都不會説國語。或許就因這個原因,除謝女士外,她們都沒有參加僑界活動的紀錄。雖然如此,她們和居住於臺灣的親戚仍有血縁關係,還是有微妙的情感存在。
文雀女士(故人)出生於東京都,成長在廣島,父親是音樂家,5歳時父母歸國,隨祖母在廣島生活,她的祖母當時經營「蝴蝶園、中華料理」。高中畢業後,因故肄業上智大學。1970年,以「サインはV、(A sign is V.)」電視劇一擧成名,其後有許多著名作品。她不僅是位有名的電影明星,也是位有名的歌星,在電視劇裡享有極高的人氣,擁有全國極廣泛的觀眾。范女士不幸於2002年11月逝世,享年54歳。最近,在7月18日Fuji BS8播出新座頭市「子別れ街道、(與子離別之街道)」,女主角就是她,可見至今尚保有相當名氣。
余貴美子女士,出生於橫濱市,祖父余家麟先生熱心客家事務,其父則少參與客家活動,因此,也可能影響到余女士對客家活動的機會。她活躍在日本各電台電視劇,作品非常多,曽獲99年第22回、08年第32回、09年第33回日本Academy最優秀助演女演員奨。她獲獎無數,是位難得的優秀演員。她參與許多名作電影,包括在三浦友和主演「RAILWAYS」第2集當妻子角色。
最近余女士在(2012年8月2日pm15:05)NHK綜合節目「世界ふれあい街歩きアテネーギリシャ、(世界觸心之街,漫歩雅典―希臘)」當主持人、博得高度的評價。因此在今年十月下旬,NHK也為她編集尋根專輯故事,我本人有幸也參與該編集的部分助言工作。老實説,要不是此次參與客家妹尋根故事機會,恐怕不會知道余女士是臺灣客家妹。今後我們期待與歡迎,余女士能參與我們的客家活動,在異國共同為傅承客家文化而努力。
謝珠榮女士,出生於大阪府吹田市,是旅日客家長老,「全日本崇正會聯合總會、日本關西崇正會」謝坤蘭前會長的次女。從小在客家家庭成長,是位同時具有客家與日本精神的客家妹。雖在百忙之中,在僑界或客家活動裡她也常現身參與,熱心僑團,難能可貴。
1971年首席畢業於日本藝術界最高學府「寶塚音樂學校」,入團第57期「寶塚歌劇團」,藝名為「隼あみり(はやぶさ あみりHayabusa・amiri)」。以自己最得意的「女扮男裝」男角開始活躍日本歌劇界。1975年,謝女士退團去紐約留學深造,研究舞臺藝術。回日本後,1978年開始以演出家、服裝「振付家」之身分活躍於日本歌劇圏。謝女士,在她活動期間,曽獲得許多的藝術獎。
2001年自己設立 TS Musical foundation公司(謝珠榮、日本讀音為Tamae Sha 取TS為名),並從事舞臺製作活動。開始自己作舞臺設計、服裝設計、自編劇本及自導自演,是日本歌劇圏裡難得的全能歌劇家。
她有著「有一天必將『客家』搬上歌劇舞臺」的使命感,讓更多的日本人瞭解客家,讓客家文化能在異國發揚,同時也能一償父親的宿願。
經過一番計畫,這齣以「客家」為題的歌劇即將在今年11月9日至18日,於東京天王洲銀河劇場演出,隨後亦將在神戸演出。這齣歌劇的主題是「應該守護的東西,那是人心。(守るべきもの それは人の心)」。這對我們具有特別的啓示,只要我們對客家有「心」,則吾道不孤,永繼不滅。
這次「客家」在國際舞臺踏出第一歩,對客家來説是很大的進歩。以「創意客家文化,異國播種」的精神向國際社會前進;「放眼客家,走出世界」創客家文化新的歴史一面。
我們在這裡除對謝珠榮女士之創意新作「客家」祝福與關心之外,本會幹部、會員全體一致支持,對謝珠榮女士的「客家」歌劇在異國弘揚客家文化,傳承客家文化,表敬意並期待「客家」的成功。希望客家鄉親,及所有關心客家的人士能多給予指導與支援。感恩不盡,承蒙大家。
希望關心「客家」的郷親及朋友們看完這篇文章後,寄E-mail給謝珠榮女士以資鼓勵,謝謝。
          日本演藝圈裡三位出色的客家妹
 2012年9月4日,全日本崇正會聯合總會幹部,拜訪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沈斯淳大使,報告今年11月謝珠榮女士的「客家」歌劇出演事宜。自左:筆者(日本關東崇正會會長)、謝珠榮女士(TS Musical Foundation、日本關東崇正會會員)、陳荊芳會長(日本關西崇正會、全日本崇正會聯合總會)、沈斯淳大使閣下、羅坤燦副大使、陳文雄會長(名古屋崇正會)、趙雲華部長(僑務部)、薛銀樹秘書(臺北文化センタ‐)。現,全日本崇正會聯合總會會員包括:日本關東崇正會、日本關西崇正會、名古屋崇正會、沖縄崇正會及世界客屬總會日本婦女會。


范文雀 - Wikipedia http://bit.ly/30CTeF0

女,1948年4月15日出生,祖籍中國台灣。是日本的一位華裔藝人,生于東京,長于廣島縣。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電影演藝事業。2002年11月5日因心髒病突發去世。終年54歲。
範文雀女士是日本的一位台灣裔藝人,生于東京,長于廣島縣。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電影演藝事業。公元1995年,她在岩井俊二導演的電影《情書》中,扮演藤井樹(女)的母親。2002年11月5日下午1時38分,因心髒病突發去世。終年54歲。

代購代標第一品牌 - 樂淘letao - 1971年 NETテレビ 打ち込め!青春主題歌 范文雀 あなたが憎めない・最後の一時間 シングルレコード キューティー和モノ L-1007P http://bit.ly/30ATEM2
代購代標第一品牌 - 樂淘letao - p36649『范文雀』スナップ 寺尾聰 プレイガール Gメン'75 サインはV http://bit.ly/30EBfhi

文雀女士(故人)出生於東京都,成長在廣島,父親是音樂家,5歳時父母歸國,隨祖母在廣島生活,她的祖母當時經營「蝴蝶園、中華料理」。高中畢業後,因故肄業上智大學。1970年


遺謝珠榮傳父親的硬頸精神,為理想堅持原則  海外客家人奮鬥故事 http://bit.ly/30CwiFH
身為謝坤蘭的二女兒,對謝珠榮來說,是個驕傲。她是謝坤蘭子女中,性格最像謝坤蘭的一個。謝珠榮說她遺傳到父親最大的特色,就是像謝坤蘭一樣,都講一個「義」字。在寶塚歌劇團當老師的時候,很多學生會緊跟在謝珠榮身邊,很喜歡親近她,她笑說,或許是這種無法言喻的風采,吸引大家的喜愛。遺傳父親謝坤蘭的硬頸個性,謝珠榮在劇團工作上,也永遠要求自己恪行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以汗水練功夫的精神,在舞臺上見真章。
在日本出生長大,頂著臺灣姓氏,進入日本知名寶塚歌劇團,一路從舞者、演出家,到現在自己設立TS Musical Foundation公司,自編、自導、自演,謝珠榮活躍在日本舞臺與螢光幕之前,從不避諱表示自己是客家人。日本人對客家民族瞭解不深,真要說受到排擠歧視,被認為是中國人的身分得到的不愉快經驗,反而讓謝珠榮印象深刻。謝珠榮的個性很討厭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她想起有次停車時,距離沒算好,不小心壓到隔壁車位的線,屋主見狀跑出來要求看駕照,確認駕駛資格。屋主一見到國籍欄,就嗤之以鼻地說:「看吧!就是你們中國人才做這種事。」謝珠榮承認,當時她心裡很受傷。她不想聽到這種話,所以勉勵自己一定要做到不讓別人在背後指點。謝珠榮堅持不入日本國籍,全心投入工作,二十四小時不停努力,就是要做到最佳成就,以外國人的身分受到肯定。她就是想賭一賭,在不當日本人的身分下,還能做到不被人看輕,才是真本事。越受挫折,謝珠榮就越努力表現來肯定自己。她與父親謝坤蘭,能以外國人身分擔任日本扶輪社社長,就是努力受到肯定的最佳證明。
謝珠榮的硬頸,遺傳自父親謝坤蘭,刻苦耐勞、獨立奮鬥,說到做到,為理想而堅持原則。她跟謝坤蘭一樣,對弱者有憐憫之心,都是屬於扶弱不扶強那類型的人。同情弱者之情,也表現在謝珠榮的舞臺上。一般戲劇的主角身分多是光鮮亮麗,但在謝珠榮的舞臺,弱者才是整齣戲的重點人物。提起父母的教育觀念,謝珠榮說父母的教養方式並非是非題,而是有很多機會讓自己決定的選擇題。在她眼中,父親是行動教育派,若有自己想去參訪的地方,都會帶著子女一起去見識,從生活經驗中獲得成長。也因為如此,貼近在父母身邊,看著父母言行的孩子,多半也有五分相像。謝珠榮說,客家婦女非常勤勞,她們家三姐妹各自在不同領域努力,也頗有成就,這一點讓她感到非常驕傲。
將客家搬上舞臺,一償父親的宿願
在大企業環伺的日本演藝市場,個人型的小企業很難生存,選擇自己創業,設立劇團的謝珠榮說,或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讓她做出創業的決定,但更多原因是她看著父親謝坤蘭,以他來自殖民社會的身分,憑著一己之力也能做出這麼不凡的表現,謝珠榮心想,或許我也可以做得到。
對得獎無數的謝珠榮而言,有三個獎項特別有意義。第一個是1993年拿到的「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賞」,當時的她正處在決定是否要繼續舞臺演藝之路的分叉點上,這個獎給了她方向,引導她走上舞臺;第二個是2008年「讀賣演劇大賞最優秀演員賞」,那年她五十八歲,換上人工關節,很擔心到底還能不能跳舞,而得到這個獎就像是種鼓勵,讓她更有毅力堅持下去;而第三個獎則是2013年的「松尾藝能賞演出優秀賞」,這個獎對身為客家人的謝珠榮而言,是榮耀,也是獻給父親的禮物。
謝珠榮說,年輕時不知道客家對自己的意義,她是到二十歲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覺得客家人的特質、元素很有意義,但五十歲前也沒想特別強調自己是客家人。在日本土生土長,謝珠榮不會說中文,要她說一段流利的客家話,也很困難,但她有著「有一天必將『客家』搬上歌劇舞臺」的使命感,讓更多日本人瞭解客家,讓客家文化能在異國發揚,同時也能一償父親的宿願。經過一番計畫,以「客家」為題的歌劇在2012 年正式演出,謝珠榮在舞臺的正中央,掛了一個醒目的「義」字,這是她跟父親始終追尋的人生真理,這是一部獻給父親謝坤蘭的戲劇。 
-------------
日本寶塚歌劇團2度來台 將演唱台灣歌
【張伊珊 鍾淑惠 台北】 
有百年歷史的日本寶塚歌劇團,二度來台灣公演,為了更加貼近台灣觀眾,還特別安排三首,耳熟能詳的台灣歌曲,要帶給觀眾視覺及聽覺上的多重饗宴,其中,擔任舞台設計的謝珠榮,是旅居海外客家的第二代,她特別以蒲公英來象徵客家文化,能夠落地生根, 
「大家好,我是寶塚歌劇團花組,明日海 里奧。」 
來自日本的寶塚歌舞劇團,除了擁有百年歷史外,他們最大的特色是劇中角色皆由女性來扮演,拉開舞台布幕後,絢麗的燈光加上華麗的服裝道具,一場大型歌舞秀,正式開始。 
團員們一字排開,身後的羽毛,隨著肢體擺動翩翩起舞,搭配大家熟悉的歌曲,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旅居海外多年的客家第二代謝珠榮,擔任此次演出的舞台設計,雖然已經不會說客家話,但對客家文化傳承,卻特別有感觸,不僅在舞台設計中,融入她對客家文化的想法,也對團員們說明客家精神。 
寶塚歌舞劇團舞台設計 謝珠榮:「日本對客家文化的認識不多,在這次舞台設計裡,特別加入對蒲公英意象,來代表客家文化,在各地落地生根。」 
謝珠榮希望能藉由蒲公英來象徵客家文化,可以在各地落地生根,也讓寶塚的表演,融進了客家精神。  (2015-08-08)


「客家」獲獎 台灣之光
投稿日: 2013年4月22日 投稿者: marunos
旅日台僑謝珠榮於3月27日出席「第34回松尾藝能賞」,與日本歌舞伎演員市川猿之助、搞笑模仿藝人コロッケ等人一同獲頒優秀賞。
謝珠榮以「客家」歌舞劇獲頒松尾藝能賞優秀賞
謝珠榮以「客家」歌舞劇獲頒松尾藝能賞優秀賞
謝珠榮於1987年創立TS Musical,去年推出「客家」歌劇,以豐富的內容、新穎的舞台設計獲得極高的評價與肯定。從小在客家家庭成長,擁有客家與日本文化精神的謝珠榮,將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勉創業和團結奮鬥的美德融入歌舞劇中,藉由歌舞演繹的方式,將客家文化發揚光大。由於謝珠榮同時也是日本關東崇正會名譽會員,因此日本關東崇正會會長周子秋聞訊後,特地前往祝賀道喜。
謝榮珠(左3)與藝人コロッケ(左4)和歌舞伎演員市川猿之助(右2),和其他獲頒大賞、新人賞的得獎者在台上合影
謝榮珠(左3)與藝人コロッケ(左4)和歌舞伎演員市川猿之助(右2),和其他獲頒大賞、新人賞的得獎者在台上合影
「松尾藝能賞」是由財團法人松尾藝能振興財團,於1979年起為鼓勵振興日本傳統藝能文化的相關演出人員,並對藝能文化研究、舞台設備等對藝能文化有貢獻者,而設立的獎項。包括日本知名演員高倉健、已故女星森光子,和知名演歌歌手小林幸子、北島三郎等人均曾獲頒該獎項,因此,謝珠榮以「客家」歌舞劇獲得此至高榮譽,堪稱客家之光、台灣之光。
-------------
予告!≪謝珠榮女史的「客家」歌劇演出≫ 最新消息
投稿日: 2012年5月11日 投稿者: marunos
  五月九日,由日本名牌文具プラス㈱会社(PLUS)マネンジャー川野史雄様主辦之赤坂コミュニティカレツジ(Akasaka Community College, ACC)五月講座裡,邀請前宝塚歌劇團團員,旅日華僑歌劇演出家謝珠榮女史主講「ミュージカルの魅力~オリジナル作品が出来上がるまでの秘話」,特別對今 年新創作「客家」歌劇的経緯作報告。日本関東崇正會對「客家」以協力的立場,會長周子秋,副會長劉禎士,理事謝華英、劉杏元等應邀参加。
ACC是定期的例會,會場在赤坂見附PLUS総公司的會議室挙行,僅可容納50人,此次是限定有関人員出席,我們很榮幸地有機会参加「客家」進展最新消息的報告。
謝女史強調自己是台湾的客家人,從小在客家家庭裡生長,受客家文化的薫陶,受父母的感受最深,她從不以為自己是天才,而是只問耕種,不問収獲的精神。她常反省,當一位歌劇家,如何以自己的能力還元社會,或担當舞台製作時,如何使観衆満足・高興,而不讓血汗白流。
今年選択以「客家」為題的新創作,主要是在異文化的環境裡,發揚中華民族最優秀文化之一的客家文化,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同時為回報父親的宿願,以盡孝道。更以自己的専長,是還元在日華僑社會。
在五月講座裡,發表有関「客家」歌劇演出報告:海報“客家”「千古光芒の民」,按原計画順利完成。東京於2012年11月9日開始至18日,在天王洲アイ ル駅前銀河劇場(東京モノレール、りんかい線),一天1~2場演出。予售票8月4日開 始,TSMusicalFoundation03-5738-3567ローソンチケット 0570-084-0003 他7か処。請参照下図片。(撰稿 者: 日本関東崇正會 周子秋)



帶著中華民國國籍漂流日本 失去故鄉的台灣人
2019/04/11 游擊文化:文/野島剛、譯/林琪禎
生於1968年生的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父親王孝廉(筆名王璇)。5歲隨父自台北移居日本。筆名中的「東山」取自祖籍山東,「彰」字取自母親任教過的彰化中學。
他以推理小說在日本文壇初試啼聲,還曾撰寫《火影忍者》電影版劇本。2015年以融合父親真實成長經歷的小說《流》,一舉摘下日本文壇最高榮譽的直木獎,成為繼邱永漢、陳舜臣後,第三位獲得直木獎的台灣人。
東山因獲得直木賞,活動範圍變得更廣泛,得獎後月刊《文藝春秋》委託東山,前往臺灣報導2016年1月的臺灣總統大選現場。
這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插曲。
東山現在仍有中華民國國籍,使用臺灣護照。雖然過去一次都沒有投過票,但這次選舉左右了臺灣的未來,他希望能投下一票。沒想到,到了臺灣才知道自己無法投票。因為,即使在臺灣是國民,長期未回國還是會被取消戶籍,喪失投票權。東山渾然未知,成了有國籍卻無法投票的「漂流國民」。
一方面,東山看到最終目標為臺灣獨立的民進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心情複雜,滿懷感慨。在他發表的觀察紀實中,寫到當他看到支持蔡英文的支持者穿著「講臺語」的T恤時:「在這片土地,臺灣話已經成為一種符碼。只有能理解這個符碼的人,才被承認是真正的臺灣人。我站在冷雨中,感受到一種無邊的孤獨。」
因為,東山幾乎不會說臺語。
以「東山彰良」為筆名的台籍作家王震緒的小說「流」獲得第153屆直木賞。 記者雷光...
以「東山彰良」為筆名的台籍作家王震緒的小說「流」獲得第153屆直木賞。 記者雷光涵/攝影
東山由大陸出身的外省人父母親帶大,少年時期就離開臺灣,在日本長大成人,對1990年代隨李登輝總統上臺所推行的一連串「臺灣本土化」、「脫離中國」、「強化臺灣認同」的時代脈動潮流絕緣。
如果東山投票,會投給哪個候選人呢?
「因為被告知不能投票,所以我就沒再多想了。家人支持國民黨,但自己……實在不知道要投誰。我朋友也抱怨沒有可投的對象,因為藍跟綠都不想投,也有人投給親民黨的宋楚瑜(非民進黨及國民黨的第三位參選人,過去曾為李登輝心腹)。」
東山應該不會投給民進黨的蔡英文吧。對於外省人家庭出身的人而言,不是喜歡或討厭蔡英文的問題,而是不想投給傾向獨立的民進黨。
不過,東山因《流》的中譯本在臺灣上市造訪臺灣時,與剛就任總統的蔡英文見上一面。負責出版的臺灣出版社社長據說是蔡英文的有力後援者。我問他對蔡英文的印象,他給了一個安全的答案。
「是位很可愛的歐巴桑。我們都喜歡貓,所以聊貓聊得很開心。」
游離的自我認同
東山關於自我認同的發言,向來十分謹慎。我一開始認為東山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爭議,才會採取這種閃避的態度。不過,在與東山多次交談後,我才發現,由於他覺得自己是游離的個體,不屬於日本人、臺灣人或者中國人這類符號,他內心真的對自我認同感到困惑。
東山說過他對特定的國家或共同體沒有歸屬感。他覺得去臺灣是「回」臺灣,去日本也是「回」日本。
這對失去一半故鄉的漂流者來說很自然。相反的,也可以解釋成他有兩個故鄉,一個是臺灣,一個是日本。
「我在日本生活的時間最長,就這層意義來看日本是我的故鄉。臺灣則是自己體內所流的血液的故鄉。我不曾定義自己是日本人還是臺灣人。我因為只能站在客觀的立場,說出我生於臺灣,在日本長大。我
想大家也就這樣看待我的身分就可以了……所以當我被問到『身為臺灣人,您怎麼想?』我是很困惑的。同樣的,被問說『你是日本人嗎?』我也覺得不太對。以此類推這類問題原本就是一種曖昧的狀態,無法明確定義。」
示意圖。圖/pixabay
示意圖。圖/pixabay
話雖如此,正是東山這樣的背景,《流》這部傑作,才有誕生的機會。
閱讀《流》的時候,最初我想起的是中文中的「江湖」兩個字。
爽快的暴力;破天荒的主角;交錯的生死。扎根中國大陸法律之外江湖文化的氣氛,濃厚地發散在《流》的字裡行間。
也許「江湖」的概念不容易說明,但若提到江湖文學的代表,只要聯想到如描寫許多浪人與權力對抗的《水滸傳》;或者描寫劉備等人與結拜兄弟締結誓約的《三國志》,就容易理解多了。那是與國家權力相對的另一個俠義豪傑的時空世界。
以描寫中國故事中活躍於「江湖」人物的內心層面的作家北方謙三,讚美《流》是「二十年難得一見的傑作」,他之所以這麼欣賞這部作品的原因,也許是認為發現了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後繼者也說不定。
東山自身似乎也飄散著一身江湖的「氣勢」。這是現今作家中珍貴少見的無賴、不拘小節。亦即,東山這名出生臺灣的作家本身,就是吸引日本讀者的原因之一。這無庸置疑的,也是東山保留中國大陸DNA的「血統」所催生的氣質。
對於這一點,東山自己也略帶自豪地說:「我很嚮往兄弟的世界。我們家族很重視『義氣』與『俠氣』這類的情感。我父親如此,我也是如此。」
父親那邊的祖父過世後,祖父的朋友曾跟東山說「你爺爺就是那種人」。
圖/游擊文化提供
圖/游擊文化提供
「將過世兄弟的小孩接過來自己養,說『不過就是多了雙筷子罷了』。明明不給奶奶買東西的錢,卻寄錢給兄弟的遺孀之類的。也許有誇張的部分,不過有朝一日,我希望能寫下爺爺的這類故事。」
《流》翻譯成中文,在臺灣出版,在臺灣雖然成了話題討論,不過反應卻不像日本那麼熱烈。
「大概賣了兩、三萬本吧。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聽說賣了20萬本,根本沒得比。」
從東山身上有時會感受到一些「野心」,並非微小的自負,而是器宇恢弘的氣勢。
我認為,《流》在臺灣的評價未及日本,背後原因可能與臺灣社會的脫中國化氣氛有關。臺灣的總統大選呼喚起的是,讓東山置身事外的感覺吧。也許,東山文學在江湖觀念仍盛行的中國大陸或日本,會比較有讀者市場吧。
東山的作品世界中,描寫的是在黑白兩道縫隙中奮戰的大陸江湖人物的硬蕊故事,作品中貫徹古代中華優良的傳統思維及價值觀。
我想,那就是從中國大陸來到臺灣,再來到日本的王家三代,守護江湖氣概,以文代武縱橫文壇,持續書寫成書的百年漂流史的結晶。
• 本文摘自:《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 出版社:游擊文化
• 出版日期:2019年2月
帶著中華民國國籍漂流日本 失去故鄉的台灣人 | 泛教育 | 倡議家 http://bit.ly/2wgZBja
----------------------------
臺灣、中國、日本近代史交織下的臺灣人家族故事
日本作家告訴你「連臺灣人都不知道的臺灣人故事」
  臺灣本身,糾葛於中國與日本的錯綜前世,步履蹣跚地走上既非中國,亦非日本的道路。臺灣跟日本跟中國都保持等距的關係,臺灣想做自己,卻又不能做自己。
  創下首位外國人榮獲臺灣「卓越新聞獎」的作家野島剛寫給臺灣人的情書:
  「生活中殘酷激烈的樣貌,甚至成為他們能夠回味享受的人生篇章。他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領導者。不過他們一個個都是堅毅剛強的人物。身為記者的我,長年無法將自己的目光從他們身上移開。」
  不論政治、歷史如何變動,日本總是結構性地遺忘臺灣。臺日關係能繼續走到現在,是因為有一群人在民間穿針引線、來回奔走。這一群人永遠在失去故鄉的路上,環境迫使他們不斷叩問自己是什麼人?又從哪裡來?該往何處去?
  因為不斷失去故鄉,他們被時代的洪流吞沒,被迫在夾縫中求生存。
  他們是臺灣之光,他們和你一樣,他們的根都出自臺灣。
  透過野島剛的訪談,看見「柔軟又堅強」的臺灣人特性!
  本書有雙重結構,除了受訪人物之外,也同時詳盡介紹他們的家族故事。每位受訪者的故事各自獨立、精彩,卻又像片片拼圖,拼出一幅巨大、複雜交織的「臺灣人故事」。作者野島剛從政治、文學、藝能、飲食商界、看看不同領域的臺灣人如何安身立命,怎麼發光發亮?想想自己如何繼續走下去!
  蓮舫‧辜寬敏與辜朝明
  東山彰良‧溫又柔
  翁倩玉‧余貴美子
  羅邦強‧安藤百福
  陳舜臣‧邱永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
  2016年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聯經)、《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原來,這才是日本》(時報)等多部作品。目前在《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轉角國際》《新頭殼》等有專欄。
  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2016年以《台灣十年大變局》原文著作『台湾とは何か』榮獲樫山純三賞;2018年榮獲臺灣第17屆卓越新聞獎,創下史上首次外國人獲獎的紀錄。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現為和春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譯有《半路上》(合譯)、《他們的日本語》、《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等
-------------------
十個臺灣人不曾知悉,卻真實發生在日本的臺灣人故事。 他們背景多樣複雜,無法用單一、簡化的族群框架歸納。 雖說彼此的自我認同不盡相同,但存在的本身,對臺、日都是彌足珍貴。 他們是臺灣之光,是串起臺、日之間,溝通彼此的重要橋樑。
活動介紹
講者 ▎野島剛(本書作者,資深媒體人)
主持暨與談 ▎陳思宇(書系主編,內容力營運企劃長)
講題 ▎連臺灣人都不知道的臺灣人故事
時間 ▎3月23日(周六)下午2:30-4:00
地點 ▎金融廣場書店(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62號1樓)
【活動簡介】
十個臺灣人不曾知悉,卻真實發生在日本的臺灣人故事。
這群人或來自東亞的臺灣或來自分裂後的中國,他們被祖國背叛、被祖國拋棄,不知道失去了故鄉多少次。
他們不停地尋找得以安身立命、得以歸屬的祖國與故鄉,並在過程中持續地思索、反省、堅持與放棄。
然而,卻也因為失去故鄉的身分,故得以不受國家的牽制而自由活動,堅定地擔負起只有他們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日本與臺灣、中國與美國,留下了許多重要的影響。
他們背景多樣複雜,無法用單一、簡化的族群框架歸納。
雖說彼此的自我認同不盡相同,但存在的本身,對臺、日都是彌足珍貴。
他們是臺灣之光,是串起臺、日之間,溝通彼此的重要橋樑。
作者野島剛將在新書分享會現場和大家分享他如何以十年的時間,從糾葛、難解的臺、中、日的歷史時空背景下,跨海奔波、細緻追索,還原這群故鄉喪失者的樣貌與人生。
【講者簡介】
野島剛,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
2016年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聯經)、《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原來,這才是日本》(時報)等多部作品。目前在《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轉角國際》《新頭殼》等有專欄。
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2016年以《台灣十年大變局》原文著作『台湾とは何か』榮獲樫山純三賞;2018年榮獲臺灣第17屆卓越新聞獎,創下史上首次外國人獲獎的紀錄。
--------------------
日清食品的創業者 --安藤百福的故事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90217/38258465/
作者╱野島剛
透過料理將臺灣與日本連結在一起的,還有其他的例子:元祖雞汁拉麵與即食杯麵。
「發明」這兩種泡麵產品改變日本與世界餐桌文化的人,就是日清食品的創業者安藤百福。
安藤是不折不扣在臺灣出生,受臺灣教育,幼年時期渡日的臺灣人。在歸化日本之前,名叫吳百福。
2018年,N H K電視臺在晨間小說連續劇播放以安藤百福人生為題材的《萬福》。
所謂的小說連續劇,與臺灣民視的連續劇有些相似,為期半年,除了星期日之外,會在每個早上播出15分鐘。對日本人來說,有如生活的一部分。
我與其他觀眾相同,一集不漏地收看《萬福》。即使離首播已過一個月,《萬福》的收視率仍保持在20%以上,讓人見識到觀眾對庶民料理「泡麵」的興趣。然而不管我等了多久,《萬福》都未提到安藤百福的臺灣背景。
徹底切割台灣關聯
安藤1910年出生於臺灣嘉義縣東石、朴子一帶。當時日本已統治臺灣15年了。安藤家裡經營生意,雖然雙親早逝,但因祖父母健在,在經濟上並無太大的困難。安藤從小精通算數,小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選擇經商。 
安藤邊累積他的職場經驗,不久即上臺北創業,之後將據點移往日本。他很早就投入當時十分興盛的產業纖維等事業,在日本敗戰前累積了可觀的資產。戰後,他並沒有回到臺灣,而是將資產投入不動產等事業。 
不過,因為經營的信用合作社營運出狀況,讓安藤破產、身無分文。安藤為了起死回生,孤注一擲投入泡麵的開發。 
為什麼萬平(『萬福』的主角,原型為安藤百福)不能是臺灣人,而必須是日本人呢?我決定前往安藤的出身地-臺灣嘉義縣朴子市,造訪朴子市市公所,由行政室主任盧春霖與我接洽。 
盧主任說:「我知道『萬福』,前幾天NHK電視臺的人才過來調查。」聊開的同時,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走了過來。「你好,我叫做吳仁健,吳百福(安藤百福)是我的叔叔。」 
吳先生說:「吳百福一家人就住在我家隔壁。我知道他在日本相當成功,也認為他是我們故鄉的驕傲。不過就我所知,他一次都沒有回故鄉,也與吳家切斷關係。我聽說他在年輕時曾在嘉義賣過衣服,但失敗作收,後來前往臺北。說不定嘉義對他來說,沒有很好的回憶,或許是他與故鄉保持距離的原因。」 
在華僑心中「衣錦還鄉」是成功模範應有的樣子。雖然不知道安藤究竟有無故鄉愛,但若只從事實上來看,嘉義並無法找到能看出安藤做過這類行動的痕跡。 
就連日清食品官方網站上,介紹安藤經歷的「安藤百福年代記」也完全看不見安藤出身自臺灣。 
我曾向日清食品關係人士詢問安藤國籍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是:「我聽說安藤先生幾乎就是日本人。」 
是基於什麼原因,讓安藤不去強調自己與臺灣間的關係呢? 
確實,安藤在日本的臺灣華僑社會風評不佳。在安藤的雞汁拉麵事業成功之前,有華僑指出他與其他華僑間有金錢糾紛。也有人說他擔任經營者的信用合作社倒閉後產生信用問題。但因為是很久以前的事,驗證真偽有困難。 
只是,安藤在開始販售雞汁麵後,不太談論與臺灣的關係,與華僑社會的人際關係也消失。還能想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可能在避免雞汁麵的「發明」,與他和臺灣的關聯會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安藤稱之為的「發明」:麵身先油炸過,再撒上調味料,加入熱水後食用的料理方式,其實在安藤出身的臺灣南部,早自二戰之前就很廣泛地有「雞絲麵」、「意麵」等油炸的泡麵存在了。 
這些事情,或許就是安藤官方網站不想談到自己與臺灣關聯的理由。然而我認為,就安藤將泡麵大量生產化,以及推廣至日本與世界各地的經營成績來看,就算不完全是安藤所發明,也絲毫沒有遜色之處。 
即使劇中的萬平不是臺灣人的設定已是既定的事實,不可能再做變更,但我認為安藤是臺灣出身者的這個事實,今後也應廣泛讓日本社會知道才行。 
(摘錄自《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第四章) 
野島剛 NOJIMA TSUYOSHI 
出生:1968年 
學歷: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法政大學環境管理碩士 
經歷:《朝日新聞》駐新加坡、台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等戰地前線採訪 
現職:文字工作者、《蘋果》等媒體專欄作家 
著作:《兩個故宮的離合》、《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
--------------------------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日本作家野島剛於 28 日受邀到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分享二月底甫出版的新書《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分享會上也談到自己選定訪談對象的標準以及採訪過程的趣事,野島也透露一些自己認為的台灣和日本異同之處,野島表示,日本青年對於政治參與普遍冷感,很羨慕台灣青年對於政治參與相當積極。
分享會一開頭,野島剛先簡單地自我介紹,還幽默地自嘲了一番,因為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的電子看版上,將野島的姓誤植為「野鳥」,野嶋剛表示,之前甚至還曾被叫過「野崎先生」、「野先生 島剛」。
2018 年第 17 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野島剛(右)以發表於天下雜誌官網的「野島剛時事專欄」,獲得平面及網路類新聞評論獎。
圖片來源:中央社
與談人何義麟教授表示,自己也有做在日台灣人相關的研究,所以首先要和野島說聲謝謝,野島的著作完整詳細又淺顯易懂,對台日之間貢獻極大,何義麟也提到,台日關係在解嚴前後有很大的變化,能將在日台人的故事寫出來,也能增進台灣人的自信,讓大家思考台灣現在的處境與前途何去何從。
何義麟先提問,台灣是個被邊緣化、不被承認為國家的小島,有何值得珍惜的地方呢?把視野放大看海外的台灣人,台灣是有很多能去談的,近年自己從事台美人研究,中研院也有學者在關注赴中或赴南洋的台灣人,而從野嶋的著作可以重新認識到:台灣的歷史與發展並不限於島內,而是在全球史脈絡下的台灣。透過這樣一本書可作為一個認識海外台灣人的基礎,也可重新檢視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並非完全遭受壓迫,反而有不少人利用機會去到日本甚至南洋或滿州發展。
野島接著也開始分享採訪的人物與自己的構思,一開頭野島提到隨著 4 月明仁天皇退位,「平成」的年號也將結束,聽說新的年號可能是「永和」,野島幽默地表示,所以台灣的永和豆漿有機會也能到日本去發展一下,開頭神來一筆逗笑全場。
明仁天皇將於 4 月退位,屆時也將公布新的年號。
圖片來源:中央社
野島表示,自己 2007 到 2010 年期間在台灣擔任朝日新聞的記者,那時候就開始對台灣歷史有更多的接觸,自己曾出版了一本「蔣介石與日本白團」的書,並做過一些電影、政治的評論以及報導文學,也訪過如台獨大老辜寬敏以及書中的人物蓮舫,書裡也有提到包括「泡麵發明人」安藤百福、日本國民作家邱永漢等人。
野島說,起初自己就希望寫些不為人知的事跡,這樣才有報導的價值,而何教授與作家出發點相同,只是學術注重理論與結構及思考方法,自己也希望能藉由出書與大家相互激盪,但自己注重的不是理論,而是讓大家知道在日台人的成就,讓大家開始關心、產生興趣,甚至開始關心海外台灣人。
野島也嘆道,在日台灣人在日本其實像外國人,就很難被看見,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淹沒在歷史中,所以自己的工作是跟時間賽跑,希望藉由自己的視線與調查,挖掘出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野島提到,台灣和日本的交流有兩個斷點,包括 1945 年戰敗放棄台灣和 1972 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但官方斷交之後,日本人最喜歡的國家仍是台灣,許多台灣人最喜歡的國家也是日本。
接著,野島談到台灣政治問題,野島表示,統獨問題其實來自於歷史,日本戰後放棄台灣主權,台灣發生了二二八和後來的白色恐怖,民主化之後近年又面對到中國的介入,人民對於國家的認同與台灣前途的看法就多有不同,相反日本沒有認同與國家前途問題,民主黨與自民黨執政的方向其實大同小異,台灣則常因政局變動產生危機感。
野島表示,在威權時代,許多台灣人在遭受中國國民黨通緝後逃到日本,而因為台灣人的勤奮,所以在日本都有不錯的發展,有些人從事台獨運動,有些則發展個人事業。野島進一步表示,雖然有不錯的發展,但是這些在日台灣人其實都很少受到日本人和台灣人的關注。野島說,「海外台灣人常常不被看見,我覺得作為一個關心台灣的日本人,他們的故事必須要在日本人與台灣人面前被看到。」
野島也透露自己選定採訪對象的條件,野島表示,其實有點主觀,自己選定對象不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台灣血統,有些甚至已經不到四分之一,但是其生活與經驗一定要有些許台灣情感與台灣背景。
王貞治(左)職棒生涯共敲出 868 支全壘打為世界紀錄,於 2006 年第一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中擔任日本隊總教練,率領日本隊打下第一座經典賽冠軍。
圖片來源:擷取自網路
「為什麼沒有訪王貞治?」野島表示,因為王貞治是未曾到過台灣生活的中華民國國民,王貞治生命裡並沒有台灣經驗,只有中華民國國籍,野島透露,王貞治能在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狀況下獲頒日本榮譽國民賞,許多日本人覺得很有意義,也能夠接受。
野島也偷偷向讀者透露,身為一個採訪者,既使受訪者立場不同,仍尊重受訪者的感受與看法,但是因為自己希望寫出有歷史價值的作品,希望五十年、一百年還有人願意看這本書,所以書中也收錄了一些較負面的事蹟或做了一些比較負面的評論,不時會有受訪者抗議。
對此,何義麟也表示感同身受,何義麟苦笑著向讀者們分享訪談與寫作的痛苦,「受訪者常常很高興地接受訪問之後,卻往往在文章出來後有很多不愉快,有些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話語被曲解,這樣的狀況滿常見的!」
何義麟更以自己為例,何義麟表示,自己曾寫一篇算是當時最完整的謝春木傳記,自己將標題定為「被遺忘的半山」,結果謝的家屬很不能接受,他們認為「半山」是專指那些投靠中國國民黨的台灣投機份子,但實際上「半山」原意是指在二戰前就到中國發展的台灣人。
何義麟也和野島談到關於在日台灣人之間的分歧,野島表示,台灣人的分歧很多角度可以討論,如 1920 至 1930 年間在日本受教育的台灣人比較左派、自由派,1930 年之後赴日的可能就對左派沒那麼關心,而現在在日本的黃文雄、金美齡多為右派、獨派,也常讓日本人誤會台灣人都是那個樣子,結果到台灣才知道台獨仍是少數,但是台獨在日本非常有影響力;而戰後才到日本的台灣人則較多左派甚至統派,過去像陳舜臣甚至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然後在天安門事件後才覺醒、放棄國籍。
野島接著說,有些華僑或所謂外省人是在台灣民主化之前就來到日本,觀念上留有很強、算是離台時的中華民國觀念,因為這樣的情感,日後民進黨也很難爭取華僑的支持,這也算是是時代造成的分歧。
何義麟半開玩笑地對書名提出質疑,「何謂『喪失故鄉者的台灣人』,這樣有些小看台灣人,其實台灣不是被國家拋棄,而是台灣人把國家拋棄,在沒有國家支持下自己站起來,雖然日本反對雙重國籍,但雙重國籍很正常啊,保險都會多買幾家了,台灣人沒國家可以依靠,就多找幾個國家來依靠,台灣就是跨國世界人!」
何義麟也提到,現在很多人在講「我也是中國人」其實多是言不由衷,台灣人並不想當中國人,而是各國都願意去的「世界人」,何義麟表示,國籍問題其實是台灣人的一種悲哀,接著何義麟也向野嶋問到日本人對於雙重國籍的看法。
擁有中華民國與日本雙重國籍的日本政治人物蓮舫。
圖片來源:中央社
野島則以台裔日本國會議員「蓮舫」為例,野嶋說,很多國家不允許國會級選舉者有雙重國籍,國會議員需要展現對國家的忠誠度,蓮舫當時說是「忘記放棄台灣國籍」,而她後來很多的解釋,對祖國和認同都沒說清楚、變來變去,原本大家還很期待第一個女性跟新移民首相,結果她人氣掉很快,有台灣國籍原本對她是有加分效果的。
野島進一步表示,台灣人在日本比較被接納,很多人都還是用漢名;反而是朝鮮人比較容易受歧視,所以常常會改姓、取日本名,而台灣人在日本發展,有台灣身份多數都是「加分」,日本是兩套標準的社會,檯面上不接受雙重國籍,檯面下則包容,但蓮舫的失敗是因為交代不清楚。野島透露,自己也將這個部分寫在書中。
有讀者問野島「日本是否排外」、「為何不研究海外日本人而選擇研究台灣人」,野島則先 Cue 有旅日經驗的何義麟回答。
何義麟表示,自己是在平成 2 年去到日本,而書中寫的日本是比較排外的,90 年代有「失落的十年」,後來甚至變「失落的二十年」,其實現在日本因為老年化和少子化讓國力漸漸衰落,他們現在需要外國人,優質的台灣人更是他們需要的人才。何義麟也提到,其實在日華僑與在日台灣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階層,台灣人去日本多是留學或做生意的資產階級,華僑則是「剪刀、菜刀、剃頭刀」的討活者,而日本排不排外其實要看整體的環境氛圍。
野島則又展現了幽默,反問現場讀者「台灣人是否排外?」,許多讀者苦笑著不敢回答。野島表示,關於日本或台灣排不排外其實有很多種的意見,自己在台灣其實未曾感受到台灣排外,不過中華民國制度上比較排外,也可以說是比較落後,而日本現在制度上比較開放。
野島也解釋到,日本人其實心態上比較不習慣面對面與外國人交流,畢竟是個島國,也未曾受外國統治,日本人是比較用沈默來表現友善,台灣人常誤會日本人冷淡,其實他們是害怕傷害到外國人,而網路上可能有些排斥中國或朝鮮人的言論,但實際行為倒還好。
日裔秘魯籍的 Alberto Kenya Fujimori 曾任秘魯總統,日本移民在許多南美洲國家政界表現活躍。
圖片來源:芋傳媒翻攝
至於為什麼不做海外日本人的研究,野島表示,自己寫作優勢是在台灣人這個部分,在日本從事海外日本人研究的人很多,研究海外台灣人的則較少,也是考慮了自己的「市場價值」,台灣相對是自己關心也有能力的領域,自己也對海外日人沒什麼興趣,而像是秘魯、巴西的日裔政治人物,也已經有很多人在做研究。
而關於日本左傾和右翼化以及從全共鬥到近年社運的看法,野島表示,日本人其實很羨慕台灣,年輕人熱衷而且願意討論政治,「日本年輕人已經對政治冷感到零下四五度」,台灣不管是選舉或社運都能動員很多年輕人,這是一件令日本人羨慕的事情,雖然有些情況如:同性婚姻或廢核被公投否認,其實日本有點難以理解,但這仍需要年輕人持續參與。
野島也提到,如台灣的 318 運動、香港的雨傘運動後,許多青年都積極投入政治,但日本先前有抗議安保法修改,不過能量就沒能延續,而自己出身在 1968 年,長大後聽說 1960 年代是一個熱血的時代,而成年的時候已經是 90 年代,那時大家反而是熱衷打工賺錢、追求女朋友,自己其實有點討厭那個時代。
野島也舉例描述台日青年的不同,如:台灣青年如果面臨 23K 或失業,可能就會罵罵政府,甚至踏上街頭,算是比較願意參與、關心政治,反觀日本青年遭逢挫折時,則多會檢討自己,甚至懷疑自己為什麼生在這個世界。
最後則有讀者建議能夠再納入如近年赴日的台灣棋士以及旅日台灣棒球好手郭源治、陳大豐等人的故事,野島大方地表示,接著第二、第三版會再加入!
台灣就是跨國世界人!
《失去故鄉的臺灣人》作者:希望讓在日台灣人也被看見 | 芋傳媒 TaroNews https://taronews.tw/?p=293775
----------------
這是首位榮獲臺灣「卓越新聞獎」的外國作家野島剛寫給臺灣人的情書:
「生活中殘酷激烈的樣貌,甚至成為他們能夠回味享受的人生篇章。他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領導者。不過他們一個個都是堅毅剛強的人物。身為記者的我,長年無法將自己的目光從他們身上移開。」
不論政治、歷史如何變動,日本總是結構性地遺忘臺灣。臺日關係能繼續走到現在,是因為有一群人在民間穿針引線、來回奔走。這一群人永遠在失去故鄉的路上,環境迫使他們不斷叩問自己是什麼人?又從哪裡來?該往何處去?
因為不斷失去故鄉,他們被時代的洪流吞沒,被迫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是臺灣之光,他們和你一樣,他們的根都出自臺灣。透過野島剛的訪談,讓我們看見「柔軟又堅強」的臺灣人特性!
內容力 - Power of Content - 貼文 http://bit.ly/2wdyk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