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考工記匠人-建築學的源頭+占筮之書/建築-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冬官考工記》建築-儒家-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JQSwOx
------------------------------------------

劉秉忠(1216年-1274年),金國瑞州(今遼寧省綏中縣前衛鎮)人,原名侃,敕賜名秉忠,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元朝忽必烈可汗宰相。諡文正,贈太傅、常山王。

劉侃出身華北,十七歲時曾仕金朝,蒙古滅金後,曾擔任邢台節度府令史。
時逢亂世,劉侃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於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後被武安山天寧寺虛照禪師招至該寺內為僧,授法名子聰。後被海雲禪師推薦給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為其重要謀臣。時人更以他才能卓著,稱其「聰書記」,位列「邢州五傑」之首。
劉侃出仕後,他與姚樞等人,制定「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針,大舉招賢納士。如當時的大儒許衡、王恂、張易等人入仕,為當時仍為藩王的忽必烈出謀劃策。
後來,蒙哥可汗在釣魚山被宋兵的矢石擊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帶著劉侃、姚樞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稱帝。先後被任命他為光祿大夫,位太保、中書令,敕賜名「秉忠」。
秉忠根據《易經》中「大哉乾元」,將政權名為「大元」,同時他亦向忽必烈進言「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參照漢人法律,改善法度、革除弊政
而他擔任中書令期間,他先後參與位處舊金朝首都燕京的都城,其後名為上都、以及興建國都大都兩座城市的工程,並與同鄉郭守敬一同訂定授時曆。而在他任太子太保期間,更在他出家的地方修建了「紫山書院」,同時在此收徒講學,不但傳授儒家經典,也教授自然科學,使紫山書院成為學習研究科學技術的基地。
至元十一年八月,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忽必烈悲慟不已,追封太傅、趙國公,諡文貞。至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迄元仁宗時,再加封常山王。
秉忠著作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
為何說「沒有漢人劉秉忠,就沒有元朝98年的江山」?他做了什麼?
2018-06-11 由 老澤雜談歷史 發表于歷史
可以說每朝每代都有一些能臣輔佐於君王左右,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旁邊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以及劉備身邊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不僅如此,元朝忽必烈時期也存在這樣一位神一般的人物,他並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
此人名為劉秉忠(1216-1274),在他為官之前,他還只是一個佛教的信奉者。劉秉忠胸懷大志,敢想敢做,17歲的他作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曾一度抱怨:「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甘願淪為如此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只有隱退以待時而起」。可以想像17歲的年齡就敢如此放言,並且他言出必行果然辭官隱去,幾年後成為南堂寺的一名高僧。
忽必烈見劉秉忠才學頗深,有勇有謀,一眼確認過眼神便覺劉秉忠非等閒之輩。劉秉忠對《易經》研究甚深,對天文地理、占卜陰陽無不精通。跟隨忽必烈以天下為己任,一切事物處理謹慎,深得忽必烈賞識。
劉秉忠為元朝制定官制、官員俸祿、以及各種禮儀(上朝禮節、服飾禮儀)……就連元朝的國號也是劉秉忠提出來的,他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改蒙古為「元」。以至於忽必烈對其評價「秉忠事朕叄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艱險,事有可否,言無隱情。又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不得與聞也。」最重要的是,劉秉忠還向忽必烈推薦了一大批能力相當的漢人輔政。在他死後,忽必烈痛心不已。
在治國方面劉秉忠造詣之高無可否認,在文學方面劉秉忠也非浪得虛名。他的《藏春詞》、《南呂·干荷葉》、《雙調蟾宮曲》無不讓後人稱讚。
雖然他幫助元朝,但他為漢朝也做出一些貢獻,比如說向忽必烈建議不濫殺無辜、減輕賦稅、重教輕刑、設立孤老院、給予衣糧養老……
可惜這樣一位能人在死後卻遭到人們的唾罵,因為他幫助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最後他的墳墓被後人破壞的不堪,只剩下一個殘損之碑。
現在劉秉忠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一位忠義謀士,如果元朝沒有劉秉忠還有會張秉忠、陳秉忠……他減輕賦稅、重教輕刑、設立孤老院、給予衣糧養老的做法非常超前,值得讚揚;不過也有人說他是名副其實的漢奸,你們看呢?
---------------
歷史上對劉秉忠的評價如何?劉秉忠的家庭成員有哪些?歷史上對劉秉忠評價還是相對較高的,劉秉忠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來看看。
歷史上對劉秉忠的評價如何劉秉忠的家庭成員有哪些
  歷史上對劉秉忠的評價如何
  元朝王鶚: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明朝宋濂《元史》: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22]
  劉秉忠在元以事功稱,故閻复《藏春集序》稱其“當云霾草昧之世,天開地闢,贊成文明之治”,“至於裁雲鏤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餘事”;張文謙《劉公行狀》則稱其“詩章樂府,又皆膾炙人口”;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致殊可想也”。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
  查洪德:劉秉忠詩文詞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說,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並且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色。他的散曲還不具備元散曲的典型風格,但寫得也不錯,所以才贏得後人的注目。在元好問、耶律楚材之後,郝經、姚燧、盧摯、劉因之前,因為有劉秉忠的創作,北方文壇便不寂寥。
  劉秉忠的家庭成員有哪些
  劉秉忠祖籍瑞州,世為遼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所以從他祖父劉澤始為邢州人。元太祖十五年(1220),木華黎攻取邢州,立都元帥府,任劉秉忠之父劉潤為都統,後改署州錄事,又歷任鉅鹿、內丘兩縣提領。
  祖父:劉澤
  父親:劉潤
  兄弟:劉秉恕,為劉秉忠的同父異母弟弟
  妻子: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
  子嗣:劉蘭璋,劉秉忠結婚較晚,無子,僅有一女,將他弟弟劉秉恕的兒子劉蘭璋過繼為自己的子嗣。
  孫子:劉虎、劉彪,均為劉蘭璋之子
  侄子:劉友直、劉友諒、劉友聞、劉友益,均為其弟劉秉恕之子。
  侄孫:劉紹祖
-----------------
古代國都建制中的「左祖右社」
2017-09-05 由 穿越話滄桑 發表于文化
在中國的禮制思想中,有一個重要內容,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有土地才有糧食,「民以食為天」、「有糧則安,無糧則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人所共知的。「左祖右社」,則體現出了這些觀念。
「左祖右社」是什麼呢?「左祖」,就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所以叫太廟;「右社」,就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在中國古代重孝道重祖先,列祖列宗在上, 保佑江山永固,所以叫「左祖」。而土地與糧食是國之根基,所以為「右社」
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號稱是中國明清縣城的活標本,除了有高十二米、厚五米、周長十二華里的古城牆外,還有序地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築物,形成了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 西佛寺的標準格局。
按遙古城這一排列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明清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就「東城隍、西縣衙」來說,按封建社會慣例,官府必位於城的正中線,北京的紫禁城位於老北京城的正中子午線上,山西省人民政府(原山西巡撫衙門) 也位於太原城的正中線上,大約因為皇帝貴為天子,理當居中。各地命官受「天子之命」,領一方水土,位居正中也是自然,再者衙門設置居中,包含公平斷事之意。
在我國漢民族的住宅建築中,四合院是最有代表性的,它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縮小了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普通民宅都是四合院。
進入四合院,正中有一主體建築,明清之後稱為「廳堂」是進行一般祭祀、議事及接待客人之處。四合院正房為面南背北的一排房屋,這排房屋東西兩側的居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由偏房居住。

----------------------

中國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城---山西「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 - 山姆及子榕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it.ly/2JTzvLb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2011年全球最值得旅遊的41個地方,平遙古城因能完整保留其「老傳統」而榜上有名,位列第37位[1]。
平遙古城:晉商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古代商業中心、中國金融發源地
概要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名為平遙。
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隨後建立的票號有二十多家。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因有六道城門,南北門為龜首尾,東西四門象徵四足。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都市計畫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設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和72條小巷。古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城東有城隍廟,城西有平遙縣署,城左立文廟、城右立武廟,東道觀西佛寺,對稱布局;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72座敵樓、3000哚口。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安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
平遙古城的街道對外開放,不收門票供遊客觀光。但參觀古城內的任何景點如平遙文廟,平遙縣署,平遙城牆,日昇昌票號,中國鏢局博物館,平遙古民居博物館等,則需要購買通票才可以參觀,通票為150元。平遙古城內旅店,餐館,商鋪鱗次。旅店全是民居式,商鋪多售賣平遙特產冠雲牛肉、推光漆器、繡花鞋等。
-------------------------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都城_古代人的建築
發佈時間:2017-11-20 22:00瀏覽:299 次
  在中國古代,由於一個王朝的都城不但是政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還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所以,在歷代,都城作為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中心城市,它的選址、佈局都有嚴格的要求,要能體現君王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一個王朝的都城在選址時考慮的因素很多,其中地理形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的要求幾乎就是苛刻。建都城選地形,要背山面水。背山是出於對生活和安全的需要。毋庸置疑,地形對都城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都城作為全國的首都,要居中。所謂“居中”並不是處於整個國土的中間,而是處於交通樞紐中心。都城最基本的一點應該是要能夠便於控制全國,要形成以都城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有利於國家行使統治權利。
  最後,都城應該具備人文和經濟發展條件。人文條件是指,一個王朝的建立者一般都會把都城建立在本民族發展起來的地方,而不會遠離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另外,所選地區的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發達。
  在整體佈局上,中國古代都城有宮城(皇帝辦公的地方),宮城外頭有皇城(各部辦公的地方),皇城外頭有郭城(老百姓住的地方)。這種佈局在唐長安城的修建上體現得極其完美。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統一王朝的都城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中,都城的建設有了很多原則。
  第一,都城以皇宮為主體結構,位於全城的中心位置。在都城建設當中,統治者為突出自己執政的大殿,突出自己居於中央的最高地位,皇宮必須佔據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佔據高地,而且有宮城相護衛,使皇宮成為全城的主體。宮城不僅與居民區分離,而且宮城的佈局也以正殿為主體向南北延伸或向四面展開,井井有條,由此體現皇宮的主導地位。
  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是指皇城的左邊是太廟,是帝王們祭祀祖先之處。在歷代都城裡,宗廟在所有的廟裡佔最重要的地位和最主要的位置。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自己,因此,中國傳統觀念對宗廟的祭祀非常重視。皇城的右邊是社稷壇,即帝王們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
  “前朝後市”是說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聽政之處;皇城的後面是市場,是都城的商業交易之地。圍繞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用意在於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尊嚴。
  我們僅以唐朝的都城長安城為例。長安城的佈局是棋盤式的,整齊劃一,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區,互不干涉。白居易曾寫詩描寫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它形像地概括了這座都城的格局。
  整齊劃一的古代都城格局源於西周時的“井田制”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都城格局設計理念,集中體現在春秋晚期的齊國官書《周禮·考工記》中,如“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些原則也在北京城的修建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三,中軸線縱貫全城。都城的道路按中軸線對稱鋪開,形成經緯交叉式道路網。居中的皇宮位於中經中緯大道的交匯之地。城門則直對著主幹道,並由此銜接城外的道路。城內外縱橫交錯的道路體系構成了通暢的交通網絡。
  唐朝的長安城將宮室、壇廟和官署位於南北縱軸線的兩側,道路網劃分為若干棋盤格,每一棋盤格稱為坊,繞以坊城,自成一區。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都是仿長安城修建的。
  古代都城對綠化也十分重視,歷代帝都道路兩側都種植樹木,北方以槐、榆為主,南方則柳、槐並用。對於都城中軸上御街的綠化佈置,更為講究:路中設御溝,引水灌注,沿溝植樹。這種道邊植樹的做法,唐時傳到了日本。
  在古代都城建設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巧妙結合。天人合一之規劃理念,使城市建設追求整體與完美,秩序與規律,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這種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也是中華歷史文明的全面體現。
---------------
左祖右社,又稱左宗右社,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都城的傳統建築布局,其中「祖」指祖廟(或太廟)祭祀祖先,」社「為社稷壇祭祀社稷,左右對稱。[1][2]面南背北,左側為東方,右側為西方。
北京故宮前天安門東側為太廟,西側為社稷壇,就是按照「左祖右社」的傳統規制建造的。
--------
左祖右社:指宮殿的左邊(東)是祖廟,右邊(西)是社禝,祖廟建在東邊,社稷壇建在西邊,左右對稱。中國的禮制思想,有一個重要內容,則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有土地才有糧食,“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喜氣洋洋,手中無糧慌慌張張”、“有糧則安,無糧則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人所共知的天經地義。左祖右社,則體現這些觀念。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故稱太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後。
--------------------------------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台人,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
生平
元太宗三年(1231年),郭守敬生於邢州境內的邢台[a]。
王恂、郭守敬等同一位尼泊爾建築師阿尼哥合作,在元大都興建了一座新天文台,台上就安置著郭守敬所創製的天文望遠鏡。它是當時世界上設備最完善的天文台之一。
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通惠河。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他採用了類似現在球面三角算法的「弧矢割圓術」來處理黃道和赤道的坐標換算,在計算太陽、月亮和行星原形位置時創造運用了「招差法」,也就是三次差內插法。並設計製作了多種天象觀測儀器,包括簡儀和高表。組織了大量的天象觀測工作,包括測定恆星位置,測定冬至點、近地點以及黃道和白道交點位置,編制月亮運動表,測定全國27個觀測點的緯度。確定了一個月為29.530593日,一年為365.2425日。正式廢除以前曆法積累的時差,以實際觀測為准。確定以一年的1/24作為一個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此原則一直採用至今。
1279年郭守敬提案「四海測驗」,奉旨後進行,聽從郭守敬的建議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家,除大都外到當時國內另外26個地點,進行幾項重要天文觀測。這一天文觀測的規模之大,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是少見的。在其中的6地點特別測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長度和晝、夜的時間長度。這些觀測的結果,都為編制全國適用曆法提供了科學的數據。
今日為了紀念他,邢台市將一條主要的街道命名為「郭守敬大街」(即現在橋東區與橋西區之間的守敬北路與守敬南路),還設立郭守敬紀念館(在達活泉公園側)。
現存於河南嵩山的郭守敬觀星台是研究天文的儀器,系郭守敬所建。觀星台曾於1944年遭侵華日軍炮擊,沒有被完全破壞,後被中國文物部門修復。
紀念
在邢台的郭守敬紀念館
小行星2012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2010年4月17日上午,LAMOST望遠鏡冠名儀式正式舉行。LAMOST望遠鏡被正式冠名 為「郭守敬望遠鏡」[1]。
注釋
 根據《元史》卷一《太祖本紀》,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冬,金朝邢州節度使武貴歸降大蒙古國(1271年國號改為大元)將領木華黎。1234年金朝滅亡。郭守敬於1231年(元太宗三年)生於邢州境內的邢台,此時元朝已經統治邢台11年,所以他是在元朝統治時期出生的,一出生就已經是元朝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