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後裔-焦姓-張懸(焦安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JWitfH


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戒飭宗族
《清焦秉貞繪戒飭宗族圖》是清代畫家焦秉貞所作的中國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焦秉貞繪戒飭宗族圖》中所繪仕女形象柔弱,設色濃艷,富有裝飾性,已呈現清代仕女畫的主要特色,筆法工整細膩,氣息華貴。圖上建築物的繪製採用歐洲焦點透視的方法,注重明暗暈染和遠近透視,使人物富有立體感,環境有縱深感,形成別具一格的工筆重彩畫風,有別於中國的傳統界畫。每開對題是由梁詩正書寫的弘曆在皇子時期所作的詩句,記錄了這些皇后、太后的事蹟和對她們的評價。
《歷朝賢後故事圖》歷史故事是清代宮廷繪畫中的重要題材之一。圖冊題材取自歷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此圖人物典出《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和熹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母陰氏,光烈皇后從弟女也。後任太后,鄧太后詔徵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並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詔導,恩愛甚渥。”的故事。畫家繪此畫冊就是藉她們的懿德來宣傳封建的倫理綱常,給宮廷裡的妃嬪們豎立行為楷模。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通天文,擅長畫肖像。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畫“御容”。明末清初,西洋教士佈道中國,每以宗教畫為宣傳工具,清朝畫院供奉眾多西洋教士,而欽天監中主其事者眾,故焦氏日相濡染,遂習其法,亦一時之風尚使然。焦秉貞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係採西洋畫法。嘗奉詔繪《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曲盡其致。稱旨,旋鏤版印賜臣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
焦秉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官吏,在欽天監供職,對算理和科學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擔任文官的宮廷畫家要多一些,對於建立在數學、物理研究基礎之上的西方繪畫也較容易了解和接受。這僅僅是一個客觀的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於參用西法的繪畫的喜愛和讚賞是焦秉貞學習西法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流傳至今較多的他的繪畫中多帶有“臣”字款,這些作品從整體上看多用色濃重艷麗,佈局緊湊,細緻工整,“參用西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視和明暗的運用及空間處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遠小的原則來安排,不同於傳統中國畫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習慣,在空間處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空間中,以人物為中心營造空間,建築大小也考慮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犧牲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雍正耕織圖》為清朝康熙51年時,當時仍為親王的胤禛(後來的雍正帝)命令宮廷畫師繪畫進獻給康熙帝的耕織圖。https://bit.ly/2YEScpY
一共有46幅,而每幅又都獨立成畫,可以分開來看,十分用心。在人物描繪上,雖然人物背景是農家樸實的生活,可是在細節處理上卻毫不馬虎,不論是服裝、髮飾或是農具都經過設計。人物描寫寫實,栩栩如生,色彩不會特別亮麗,卻帶給人一種穩重之感。雍正特別命畫師將自己及福晉的面貌畫進畫中,作為農婦及農夫,其背後所要傳達的是重視農耕的概念。在中國以農民為主的廣大社會以及重農思想上,此種作法可以推測是為了表達雍正的心繫天下之情。而這點也反映出了在院畫中的風俗畫往往是與上位者所欲傳達的意念息息相關,通常表現出和樂之感,已呈現國泰民安之景。
在《雍正耕織圖》中,每幅畫上都有提一首詩及題目,清楚寫出所繪的是哪一個階段的農耕活動。可以看到一連串自耕種到收成的過程,從浸種、耕、耙耨、耖、碌碡(碾碎稻穀)、布秧、初秧、淤蔭(施肥)、拔秧、插秧、鋤草、灌溉、收割、登場、持穗、舂碓、篩簸、揚礱、入倉,最後是祭神。而以上這些寫實的紀錄,也無疑反映出了清初的社會型態。
雍正耕織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EeHajJ
清 《雍正像耕織圖冊》欣賞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EkvMCZ

清雍正版《耕織圖》︰耕圖 (組圖) | 新三才 http://www.newsancai.com/?p=189221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 
2019-04-28 08:45 https://bit.ly/2YCytHG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 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傳世的有《耕織圖》、《鞦韆閒戲圖》、《池上篇畫意》、《列朝賢後故事》和《張照肖像》等。


《歷朝賢后故事圖》請欣賞
《歷朝賢后故事圖》圖冊,清,焦秉貞繪,絹本,設色,12開,每開縱30.8cm,橫37.4cm。 歷史故事是清代宮廷繪畫中的重要題材之一。此套圖冊題材取自歷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在12開的冊頁中,所繪仕女形象柔弱,設色濃艷,富有裝飾性。圖上建築物的繪製採用歐洲焦點透視的方法,有別於中國的傳統界畫。每開對題是由梁詩正書寫的弘曆在皇子時期所作的詩句,記錄了這些皇后、太后的事跡和對她們的評價。
《歷朝賢后故事圖》請欣賞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EmN6Hn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205 清 焦秉贞 3 - 润祥鉴赏 - 兜底儿网 http://bit.ly/2Ek629R


焦秉貞的《寒山與劉海蟾圖》賞析
《寒山與劉海蟾圖》 彩墨   焦秉貞  1690   ( 130 x 66 cm )
(明)商喜《四仙拱壽圖》設色絹本   ( 143.8 x 98.3 cm ) 台北故宮博物院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年間任欽天監,是西洋天文學家、天主教士,湯若望的學生。善畫人物、山水、花卉,參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別具面目。據《國朝院畫錄》記載說:「秉貞職守靈台,深明測算,會司有得,取西法而復通之。聖祖(康熙)之獎其丹青,正以獎其理數也。」。秉貞一生所作不多,傳世的有《耕織圖》、《鞦韆閒戲圖》、《池上篇畫意》、《列朝賢後故事》和《張照肖像》等。其中以《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最為著名,它在一六八九年康熙皇帝命其繪製並鐫版印刷成版畫作品。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被現代學者列為清代宮廷畫師中的十位頂級畫家之一「西學派」:焦秉貞。
焦秉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官吏,在欽天監供職,對算理和科學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擔任文官的宮廷畫家要多一些,對於建立在數學、物理研究基礎之上的西方繪畫也較容易了解和接受。這僅僅是一個客觀的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於參用西法的繪畫的喜愛和讚賞是焦秉貞學習西法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流傳至今較多的他的繪畫中大都帶有「臣」字款,這些作品從整體上看多用色濃重艷麗,布局緊湊,細緻工整,「參用西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視和明暗的運用及空間處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遠小的原則來安排,不同於傳統中國畫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習慣,在空間處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空間中,以人物為中心營造空間,建築大小也考慮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犧牲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寒山與劉海蟾圖》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庚午秋月中浣焦秉貞。鈴印:「秉貞」(朱文)。此畫作以明代商喜畫家結合了佛、道兩教的人物在同一張畫的《四仙拱壽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為藍本,巧妙取其中一位仙人腳踏芭蕉葉、右手展書冊的寒山,和另一騎著三足金蟾的全真教五祖之一的劉海蟾。兩位仙人在波濤萬頃的海面上,凌波渡海。在相互交談中,寒山左手指著上空飛翔的仙鶴,仙鶴優雅的體態和飛翔的韻致栩栩如生。霞光瑞雲的天空與尉藍洶湧的海浪相映成趣,予人於富麗堂瑝和動靜並存的氣氛中得到一種寧靜安祥的中和之美。畫家參酌西法,將兩位仙人的面部表情都描寫地十分生動,甚至有些誇張。仙人的衣袍隨風飄舉,用筆方折、頓挫有力,顯得相當粗獷,也有著中國畫特有的「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之質感。
焦秉貞以其西洋派的畫法,注重明暗暈染和遠近透視,使對象具有立體感和縱深感,在工筆重彩畫法中創立新格。焦秉貞是專工人物的工筆畫大家,畫法極重工筆之各傳統精妙手法,不守舊,構圖由遠而近,由大到小將虛實透視空間處置的非常得當,是工筆繪畫的絕佳作品。突出強調人物的動態和神情,人物形象似莊似諧、似智似顛,意象令人難以捉摸。以線和水墨以及重色的自然結合,使勾描與暈染渾然一體,顯現出物象的體積感和分量感。用筆勁健豪放,筆法粗獷,但又收其放蕩,落筆在似放未放間,合院體法度。
寒山和拾得兩人皆是隱居天台山的僧人,交情甚好,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三卷。寒山生性灑脫,不為世俗所羈,其詩清新雅致又淺明如白話,展現心靈世界的寬廣與自在,寒山抒發自己參禪的心得領悟詩,空靈飄逸、剔透晶瑩;其出世而獨立的精神,回歸自然的意識,把人帶到一種毫無煙火氣的玄妙境界。
劉海蟾(劉操)道號海蟾子,民間傳說「劉海戲金蟾」故事,後人以此把「劉海蟾」訛傳成「劉海」的稱呼。俗有「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之說。神話中,劉海蟾之親人為官甚貪,但因尚知修道,死後未被貶入地獄,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東海之中,歸龍王管轄。劉海蟾得道後,想要解救金蟾,以一串金錢釣三足蟾出海,(蓋因三足蟾性貪,見金錢便咬)負於肩上,是為「劉海戲金蟾」,而這金蟾(傳說中三足的蟾蜍名叫「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銅錢。劉海蟾走到哪,就把錢撒到哪,周濟窮人,而劉海蟾也被視為有財神的能力。


清康熙御製耕織圖之織圖古籍版欣賞二十三幀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Ejpljj


清 《雍正像耕織圖冊》欣賞
2016-11-12 清 《雍正像耕織圖冊》欣賞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NaXUh
「耕織圖」原為民間耕作題材,後作為宮廷畫的一個特定題材始於南宋。爾後,歷朝歷代的帝王以皇室的名義摹繪或修訂「耕織圖」成為慣例,以示重視農桑。清宮「耕織圖」的創製始於康熙時期。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命宮廷畫家焦秉貞彷照南宋樓 《耕織圖》刊本繪製《御製耕織全圖》。圖為冊裝,共46頁,耕、織部分各23頁。《雍正像耕織圖》的內容和規格完全彷照焦氏本,所不同的是圖中主要人物如農夫、蠶婦等均為胤禛及其福晉等人的肖像。這在歷代的「耕織圖」中也是僅見的。胤禛命工繪製此圖並將貴為皇子的自己及家人繪成辛苦勞作的農夫、蠶婦狀,無疑是為了迎合其父康熙特重農桑的心理。46頁上均有胤禛親筆題寫的五言律詩並鈐「雍親王寶」、「破塵居士」二印。可知該圖繪於胤禛登極前的康熙時期。該圖畫法十分精細,設色典雅。人物肖像逼真,摻有西洋畫技法。從畫風上推斷,該圖似應出自當時宮廷畫家陳枚之手 。清 《雍正像耕織圖冊》欣賞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NaXUh

康熙《御制耕织图》 http://bit.ly/2JNbHc1

 《御製耕織圖》又名《佩文齋耕織圖》,不分卷,清聖祖玄燁題詩,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府刊本。耕圖、織圖各23幅,共計46幅圖。每頁34.7cm×27.7cm。圖框24.4cm×24.4cm。四周單邊。冊頁裝。
  《耕織圖》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系統地描繪了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每圖配有康熙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以表述其對農夫織女寒苦生活的感念。
  《耕织图》是中国农桑生产最早的成套图像资料,它的绘写渊源可上溯至南宋,绘者为楼璹。楼璹在宋高宗时期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即作耕、织二图诗来描绘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耕织图》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楼璹之孙楼洪、楼深等以石刻之传于后世,南宋理熙元年(1237年)有汪纲木刻复制本。宋以后关于本书的记载已不多见,较著名的有南宋刘松年编绘的《耕织图》,元代程棨的《耕织图》45幅。明代初年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已失传。明天顺六年(1462年)有仿刻宋刻之摹本,虽失传,但日本延宝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纳曾据此版翻刻,今均以狩野永纳本《耕织图》作楼璹本《耕织图》之代表。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江南士子進獻藏書甚豐,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訂,諸梓以傳”的《耕織圖》。康熙帝即命焦秉貞據原意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並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絕句及序文。繪畫內容略有變動,耕圖增加“初秧”、“祭神”二圖,織圖刪去“下蠶”、“餵蠶”、“一眠”三圖,增加“染色”、“成衣”二圖,圖序亦有變換。宋、清《耕織圖》的佈景與人物活動大同小異,但焦圖畫中的風俗易為清代,所繪更為工細纖麗,在技法上還參用了西洋焦點透視法。
  《耕織圖》初印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後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木刻本、繪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於世。如康熙年間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鵬翮刻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內府刻本,雍親王胤禛絹底彩繪本,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歙縣汪希古恭摹刻48塊墨板,宮廷繪白描本等,乾隆年間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題詩刊本,清內府刻《授時通考》本,袖珍彩繪本,乾隆四年(1739年)清內府圖為木刻、詩為石刻的經折裝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北京刻朱墨套印本,楊大章彩繪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命畫院據元代程棨本臨摹之《耕織圖》,石刻嵌在皇家清漪園延賞齋左右廊壁的拓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徽州守臣摹刻的墨版。此外,還有嘉慶十三年(1808年)《耕織圖詩》補刊本,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光緒五年(1879年)上海點石齋《御製耕織圖》石印本,光緒十一年(1885年)上海文瑞樓本,光緒十二年(1886年)上海點石齋石印本。民國時期也有多種版本,較著名的為武進陶蘭泉刊本;日本、朝鮮、琉球等國亦有《耕織圖》的摹本、翻刻本。
  《耕織圖》不但版本眾多,版式等也不盡相同,如上文下圖本,左圖右文本,版框帶有龍紋的裝飾本,袖珍刻本,木刻填色本,書中序文、詩文前後璽印朱色鈐印本,前後璽印為刊版墨印本等


康熙御製耕織圖彩繪本 - 壹讀 http://bit.ly/2JRiQYG


作品名稱:
 焦秉貞仕女圖
作品簡介: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仕女图》! http://wangchenguang.com/?p=40475
 焦秉貞仕女圖
  焦秉貞,字爾正,山東濟寧人,生卒年不詳,清朝前期宮廷畫家,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焦秉貞仕女圖 http://bit.ly/2JRj5TA

《仕女圖》是清代焦秉貞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總共十二幅。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仕女圖》,共有十二開,人物形像多纖弱,畫法工細,線條硬勁勻直,色澤艷麗。整個畫面有舞台佈景的效果。此《仕女圖》中之仕女呈類型化,無明顯個眭特色。圖中山水、建築、場景、樹石均作圖案化處理,有裝飾性意味。每開之上均有弘曆(乾隆皇帝)即位以前以寶親王名義所題的詩句,由梁詩正書寫。此圖冊具有雅緻飄逸,清新淡麗,幽冷雋永的特點
《仕女圖》冊共十二開,作於雍正年間。此冊按四季節令,描繪貴族婦女在不同環境下怡遊的生活景象。端莊文靜的儀姿、艷麗華美的服飾、精緻貴重的用具、舒適優雅的環境,結合悠閒歡快的情節,顯然表現的是皇家宮廷生活。然仕女均作漢裝打扮,背景也不像內廷宮苑,所以並非是清宮嬪妃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是通常所說的仕女圖,以塑造女性美為宗旨,因為為宮廷創作,就摻入了較濃的富貴氣息,以適應皇家的審美要求。 [2] 
創作背景編輯
每開之上均有弘曆(乾隆皇帝)即位以前以寶親王名義所題的詩句,由梁詩正書寫,由此可以推斷,該冊作於雍正時期。 [3] 
藝術鑑賞編輯
此畫佈局豐滿嚴謹,筆劃工細,刻畫的人物,嬌弱清秀:人物的衣著華麗高貴,臉部刻畫細膩,這是一幅典型的仕女畫。圖中蒼鬆與臘梅皆以折枝形式出現,古樸蒼勁,象徵著庭院的幽靜,襯托著封建社會上層仕女的富貴及雅氣生活,此作品主要表現貴族仕女的閒散生活,在封建社會的“閨秀”們只能深居於深宅大院裡,雖然外面無限美好景緻,對她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但她們只能在庭園中娛樂,以解寂寞、無聊的心情。所以,此畫面中不難看出每個人的表情,常帶有些沉悶的意味。圖無論是在空間關係處理上,還是在景物安排上,均採用了西洋畫法中的透視法,所以畫面中的高下遠近都很合度。其中人物和樹石建築的造型和設色都是中國傳統的線描和重彩:其衣褶,裙帶,廊軒,石階等的線條各不相同,其樹幹、石階和木架都按陰陽向背渲染明暗,具有立體感:這種中西混合的畫法,在當時是很新鮮的,引人注日:總體來說,此畫冊,共十二頁,圖冊均為工筆重彩,勾繪精微,十分華麗,鮮豔奪目,但嫌脂粉氣較重。 [4] 
焦秉貞善畫仕女和嬰戲。他的仕女追隨南宋院體風格.工整之處猶有過之.是清代較早時期仕女畫的代表。該畫描寫冬季.婦人與侍女到庭院掃雪。雖是掃雪,卻裊裊婷婷,嬌弱妍麗之處.正是當時對女子的審美。 [5] 漸行漸遠:焦秉貞《春耕圖》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OJYrm


漸行漸遠:焦秉貞《春耕圖》
2015-04-09 由 新浪博客 發表于文化
第一圖,浸種。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第二圖,耕。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通天文,擅長畫肖像。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畫「御容」。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布道中國,每以宗教畫為宣傳工具,清朝畫院供奉眾多西洋教士,而欽天監中主其事者眾,故焦氏日相濡染,遂習其法,亦一時之風尚使然。
第三圖,耙耨。焦秉貞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系采西洋畫法。
第四圖,耖。嘗奉詔繪《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曲盡其致。稱旨,旋鏤版印賜臣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
第五圖,碌碡。焦秉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官吏,在欽天監供職,對算理和科學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擔任文官的宮廷畫家要多一些,對於建立在數學、物理研究基礎之上的西方繪畫也較容易了解和接受。
第六圖,布秧。除了上述的客觀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於參用西法的繪畫的喜愛和讚賞是焦秉貞學習西法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
第七圖,初秧。流傳至今較多的他的繪畫中多帶有「臣」字款,這些作品從整體上看多用色濃重艷麗,布局緊湊,細緻工整,「參用西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視和明暗的運用及空間處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遠小的原則來安排,不同於傳統中國畫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習慣。
第八圖,淤蔭。在空間處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空間中,以人物為中心營造空間,建築大小也考慮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犧牲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第九圖,拔秧。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第十圖,插秧。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焦秉貞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
漸行漸遠:焦秉貞《春耕圖》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OJYrm

清朝宮廷畫家焦秉貞,奉康熙皇帝之令,將宋版的《耕織圖》重新繪製成彩色版的《御製耕織圖》46幅。每幅上方都有康熙帝的題句,鏤版印賜諸臣。隨後在民間廣為流傳。以下為該圖冊的前半段,耕圖23幅 清康熙版《耕織圖》︰耕圖  http://www.newsancai.com/?p=188211


清代畫家焦秉貞——筆法工細,設色鮮麗,畫風受歐洲繪畫的影響
2017-11-11 由 三秦書畫名家 發表于文化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通天文,擅長畫肖像。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畫「御容」。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布道中國,每以宗教畫為宣傳工具,清朝畫院供奉眾多西洋教士,而欽天監中主其事者眾,故焦氏日相濡染,遂習其法,亦一時之風尚使然。焦秉貞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系采西洋畫法。嘗奉詔繪《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曲盡其致。稱旨,旋鏤版印賜臣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畫作有《耕織圖》46幅,每幅上方康熙帝均有題句,鏤版印賜諸臣;《列朝賢后故事》冊(12頁),輯入《國朝院畫錄》;《池上篇畫意圖》軸,輯入《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張照肖像》軸,蔣廷錫補景,現藏故宮博物院;《鞦韆閒戲圖》冊頁,輯放《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
清代畫家焦秉貞——筆法工細,設色鮮麗,畫風受歐洲繪畫的影響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NckCp


【《御製耕織圖》】   《御製耕織圖》又名《佩文齋耕織圖》,不分卷,清聖祖玄燁題詩,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府刊本。耕圖、織圖各23幅,共計46幅圖。每頁34.7cm×27.7cm。圖框24.4cm×24.4cm。四周單邊。冊頁裝。 《耕織圖》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系統地描繪了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每圖配有康熙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以表述其對農夫織女寒苦生活的感念。  《耕織圖》是中國農桑生產最早的成套圖像資料,它的繪寫淵源可上溯至南宋,繪者為樓璹。樓璹在宋高宗時期任於潛(今浙江省臨安市)縣令時,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即作耕、織二圖詩來描繪農桑生產的各個環節。 《耕織圖》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最珍貴的形象資料。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樓璹之孫樓洪、樓深等以石刻之傳於後世,南宋理熙元年(1237年)有汪綱木刻複製本。宋以後關於本書的記載已不多見,較著名的有南宋劉松年編繪的《耕織圖》,元代程棨的《耕織圖》45幅。明代初年編輯的《永樂大典》曾收《耕織圖》,已失傳。明天順六年(1462年)有仿刻宋刻之摹本,雖失傳,但日本延寶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納曾據此版翻刻,今均以狩野永納本《耕織圖》作樓璹本《耕織圖》之代表。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江南士子進獻藏書甚豐,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訂,諸梓以傳”的《耕織圖》。康熙帝即命焦秉貞據原意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並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絕句及序文。繪畫內容略有變動,耕圖增加“初秧”、“祭神”二圖,織圖刪去“下蠶”、“餵蠶”、“一眠”三圖,增加“染色”、“成衣”二圖,圖序亦有變換。宋、清《耕織圖》的佈景與人物活動大同小異,但焦圖畫中的風俗易為清代,所繪更為工細纖麗,在技法上還參用了西洋焦點透視法。  《耕織圖》初印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後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木刻本、繪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於世。如康熙年間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鵬翮刻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內府刻本,雍親王胤禛絹底彩繪本,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歙縣汪希古恭摹刻48塊墨板,宮廷繪白描本等,乾隆年間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題詩刊本,清內府刻《授時通考》本,袖珍彩繪本,乾隆四年(1739年)清內府圖為木刻、詩為石刻的經折裝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北京刻朱墨套印本,楊大章彩繪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命畫院據元代程棨本臨摹之《耕織圖》,石刻嵌在皇家清漪園延賞齋左右廊壁的拓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徽州守臣摹刻的墨版。此外,還有嘉慶十三年(1808年)《耕織圖詩》補刊本,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光緒五年(1879年)上海點石齋《御製耕織圖》石印本,光緒十一年(1885年)上海文瑞樓本,光緒十二年(1886年)上海點石齋石印本。民國時期也有多種版本,較著名的為武進陶蘭泉刊本;日本、朝鮮、琉球等國亦有《耕織圖》的摹本、翻刻本。 《耕織圖》不但版本眾多,版式等也不盡相同,如上文下圖本,左圖右文本,版框帶有龍紋的裝飾本,袖珍刻本,木刻填色本,書中序文、詩文前後璽印朱色鈐印本,前後璽印為刊版墨印本等。

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1882/img0001.xml


國圖藏本《耕圖.收刈》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部中國清代繪本《耕織圖詩》,木夾板冊葉裝。高26.5、寬30厘米。木製封面左上角貼一白色的短籤,上寫着藏書編號「ORIENTALIA CHINESE/G326/A117」。右側貼一白色長籤,墨筆題「御製耕圖 臣焦秉貞繪圖」。已知此畫流傳過程是:一九○八年,美國人弗雷德里克.彼得森博士在倫敦購得;一九二八年,威廉.H.摩爾夫人又從彼得森博士手中購得,然後交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此畫應是清末列國入侵中國時流落國外,然後輾轉易手,最終歸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筆者近期就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農耕文化藝術再現
  古代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農耕文化王國,「耕織」、「男耕女織」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基本內容。「耕織」指耕作與紡織,即解決人類生活必須的「衣食住行」中最基本的「衣食」。「耕織」一詞在中國古代很早就連用在一起,戰國時代管仲《管子.形勢解》說:「教民以時,勸之以耕織,以厚民養,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墨翟《墨子校注.魯問》說「故翟(墨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於耕織也。」他說自己雖然不擅長耕種、紡織,但進行更高層次的勞動,做出的社會貢獻高於耕織。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源於生活,自古即然。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耕、織最初是作為兩個藝術主題來表現的。早在戰國時期的漁獵宴樂紋銅壺紋飾,就有採桑的畫面(圖一,戰國漁獵紋銅壺)。漢代有不少以牛耕和紡織為題材的畫像石、畫像磚,圖二為「雙牛曳犁畫像石」,耕者雙手扶犁,犁前有兩頭牛,吃力的拉着犁,一根繩子繫在兩耕牛的牛鼻環上。圖三為「莊園紡織畫像石」,屋內一名織女坐在織機前,轉身與一名紡紗女交談,表現的是負責不同紡織工序的織工相互配合進行生產。這一時期的牛耕圖和紡織圖分處不同畫面、不同器物之上,尚未形成統一的畫面。
  樓璹開創繪畫題材
  中華民族確實是文明高度發達的民族。從傳統繪畫來看,不但職業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許多名畫還是出自各級官員之手,比如傳世唐代名畫《五牛圖》,作者韓滉是唐代名相韓休之子,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致相當於今國務委員。《耕織圖詩》則是於潛縣(在今浙江嘉興)縣令的樓璹。
  樓璹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年)出任於潛縣縣令。按他侄子在此圖刻石上題跋所述,他在任期間特別留意民間疾苦,關注農事。因感慨農夫田間耕作之苦、蠶婦織女家中紡織之勞,於是深入調查研究農業生產、手工紡織全過程,繪就耕、織二圖。耕圖自農作物「浸種」以至收穫「入倉」,共二十一道環節;織圖自養蠶開始的「浴蠶」以至織成絲帛後「剪帛」,共二十四環節。每道環節一張圖,就成為四十五個冊頁。每圖配五言八句的詩歌一首,故又稱「耕織圖詩」。如此,圖文並茂,農桑事務的基本情況,盡在作品之中。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耕田和織布能夠滿足人們吃飯、穿衣的基本需求,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勸課農桑」。南宋高宗初期,宋朝經歷了慘遭亡國之禍的「靖康之恥」,南遷臨安(今杭州)立足未穩,迫切需要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消息報告宋高宗,宋高宗馬上親自召見樓璹,樓璹當面進呈此畫,受到宋高宗肯定,並將此畫宣示後宮,吳皇后也為此畫題詞,並臨摹複製多套副本,頒行全國。一時朝野傳誦,激發了當時大生產運動,也形成繪畫藝術上「耕織圖」題材第一次繁榮。可見一種藝術題材的興盛,必須緊扣時代發展的脈動。
  宋代當時的摹本,如今黑龍江省博物館就藏有《蠶織圖》卷(圖四),便是樓璹《耕織圖詩》南宋仿本的織圖部分。南宋稍後時期,出現了耕與織在同一畫面的繪畫作品,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幅耕織圖(圖五),畫面前景有兩間茅屋,屋內幾名婦女在紡織,屋後的田中,數名農夫在田間耕作。此時,耕圖和織圖在繪畫中已演變為一個主題─耕織圖。樓璹的《耕織圖詩》在流傳中佚失了,元人程棨繪有樓璹《耕織圖詩》的摹本,乾隆年間被發現,藏於清宮。乾隆皇帝令畫院將此圖製成石刻,石刻和程棨摹本均存放在圓明園,一八六○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程棨摹本被劫,現存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圓明園《耕織圖詩》石刻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存二十三方。乾隆皇帝同時還按照樓璹《耕織圖詩》,在清漪園(即後來至今的頤和園)昆明湖西造園,仍名「耕織圖」,其北是「水村居」。而「耕織圖」也成為清代宮廷繪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康熙南巡督促農業
  康熙皇帝巡視江南時發現了宋版《耕織圖詩》,於是命宮廷畫家焦秉貞重新繪製。焦秉貞以宋版《耕織圖詩》為基礎,略有增刪,並運用了西洋的焦點透視法,繪耕圖、織圖各二十三幅,圖前有康熙帝的序,每圖配有康熙帝的題詩。焦秉貞的《耕織圖詩》繪本在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時鏤版刊刻,並廣泛傳播。
  國家圖書館藏有康熙三十五年的墨印彩繪本。序前鈐有「佩文齋」白文朱方印。序後鈐有「康熙宸翰」朱方印和「稽古右文之章」白文朱方印。經考證此書為《耕織圖詩》的御覽本,也是康熙三十五年首刻《耕織圖詩》的進呈樣本。全書分為耕圖、織圖二部分,各二十三幅,序後為目錄,耕圖有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篩、簸揚、礱、入倉、祭神。織圖有浴蠶、大起、捉績、二眠、三眠、分箔、採桑、上簇、炙箔、下簇、擇繭、窖繭、練絲、蠶蛾、祀謝、緯、織、絡絲、經、攀花、剪帛、成衣。
  每頁書眉題有康熙的配詩,詩前鈐有「淵鑒齋」白文朱方印,詩後鈐有「康熙宸翰」白文朱方印和「保合太和」朱方印。每圖的空白處有樓璹對每幅圖的題名,並有題詩。耕圖「祭神」的題詩後和織圖「成衣」的左下角,刻有「欽天監五官臣焦秉貞畫/鴻臚寺序班臣朱圭鐫」。
  康熙皇帝南巡發現宋版《耕織圖詩》為何如此重視?因為這正符合康熙南巡的用意,那就是視察、督促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江南是魚米之鄉,她是國家的糧倉,也是國家稅賦主要來源地。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第一頁墨筆題「御製耕織全圖」。第二頁題「一犁杏雨」四個大字,其後題「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康熙御筆」,後面鈐有「康熙宸翰」朱紋方印。第三頁題「三徑桑雲」,其後題「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康熙御筆」,後面鈐有「康熙宸翰」、「保合太和」朱方印。第四頁起為「御製耕織圖序」,其後鈐有「康熙宸翰」白文方印、「保合太和」朱文方印。後無目錄。
  館藏或為清代仿本
  耕圖順序與墨印彩繪本相同。織圖順序與墨印彩繪本略有不同。墨印彩繪本為浴蠶、大起、二眠、三眠,而國會藏本為浴蠶、二眠、三眠、大起。每頁空白處有樓璹題詩,詩後鈐有「思庵」朱文方印、「臣惇」等印。每幅圖的左側,另起一頁,錄有三首詩,前兩首詩頂格題寫,第三首詩空一格題寫。詩前另起一行題「耕 第某圖 某某」。織圖的第十二圖「窖繭」後有兩頁紙,透露了這個繪本的身世,茲錄於下:
  「聖駕南幸,巡行江浙省,觀風俗,歷覽山川。時值青陽布令,綠柳舒芽,沿途巡閱,文物聲明,農桑鋪棻。迨皇上駐驆之暇,廑恤民隱如傷之念,時系宸衷誠以斗粟惟艱,耕夫之勤動至悴寸,絲非易織,婦之朝夕惟辛。體德於幹視民猶子,特降明綸,輕賦薄稅,停織免貢。聖慮如此,其周也;帝德如此,其厚也。於是吳越父老望風頌祝,愛日升平感荷天恩浩蕩,乃命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充書畫譜館待詔濟甯焦秉貞,撫豳風體格,仿西洋程法人物,遠近恪遵法度,平曠高下,皆有規劃,繪成四十六圖田家景物,曲盡其致,蠶室機杼,精妙無窮,得邀睿鑒。褒題耕織詩九十二首,揮祥雲之寶墨,詠麗日之宸章,臣菲櫟微才,自慚庸陋,謹步原韻,搊成俚句,不揣冒昧,容敢上瀆躬膺恩寵,藉鳴都俞之盛,執筆恭錄,悚惕莫名。
  翰林院編修臣嚴虞惇呈進。」
  耕圖的「祭神」右下角題有「欽天監五官臣焦秉貞恭繪」,織圖第二十三圖「成衣」的題詩後有一段話「此詩宋於潛令樓璹作,敬題之。丁丑八月朔日,虞山嚴虞惇」,畫面左下角題「欽天監五官/臣焦秉貞恭繪」。
  嚴虞惇,字寶成,號思庵,江蘇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丁丑)一甲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這兩頁紙應是嚴虞惇授翰林院編修後不久上呈的。文中提到繪本中九十二首詩是康熙皇帝撰的,在耕織圖中應是頂格抄錄,其餘應為嚴虞惇的和詩,在耕織圖中低一格抄錄。耕織圖空白處樓璹的題詩是嚴虞惇抄錄的,其後鈐有「思庵」、「臣惇」等印。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的《耕織圖詩》繪本與康熙三十五年的焦秉貞繪墨印彩繪本略有不同。
  首先鈐印不同:國會藏本序前沒有「佩文齋」的鈐印,序後的鈐印也與國圖墨印本不同;國圖墨印本的書眉上,康熙題詩前鈐有「淵鑒齋」,國會藏本無此印,而康熙題詩後的鈐印與國會藏本的序後鈐印印文相同,但卻是不同的印章鈐蓋的。
  其次,將兩部書的人物面貌進行對比,發現略有不同:國圖藏本所繪的農民顯得更滄桑,而國會藏本中的農民顯得更富足、皮膚少經風霜。如耕圖的浸種,國圖藏本中農夫的皮膚被日光曬得黝黑,水田中的農夫小腿上還沾着泥,而國會藏本中的農夫,皮膚白裏透紅,彷彿許久沒有曬過太陽。織圖的「絡絲」局部中,夜深了,母親舉着微弱的燭光準備開始夜間的工作,幼子睡眼惺松的從床上起來,追上母親,一手拉着母親的衣角,一手揉着眼睛,央求母親再陪一會兒自己。國圖藏本中幼子睡眼惺松的神態躍然紙上,而國會藏本中幼子的神態略顯程式化。
  第三,畫面不同:耕圖「收刈」中,國會藏本少了一名農夫,而國圖藏本多了一名農夫(圖六,圖七)。織圖「染色」中,國會藏本少了四口大缸,而國圖藏本多了四口大缸。
  第四,對於同一畫面,兩部書所用顏色不同:國圖墨印彩繪本所塗的顏色很可能是依據底本的顏色,國會藏本的顏色與國圖藏本不同,例如耕圖「祭神」(圖八,圖九),畫面共有七人,兩部書無一人衣着顏色一致。
  第五,文字不同:序文中有「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聲盈耳」,兩部書的「在」字寫法不同。另有「朕惓惓於此,至深且切也」,「且」字兩書寫法也不同。書中這樣的例子還有,不一一列舉。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美國國會藏本文字有訛誤,畫面內容有部分缺失,國圖藏墨印本的底本並不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的繪本。國會圖書館的藏本其來源與年代,還需要更多的資料進一步考證。根據現有資料,筆者推測這可能是清代的仿製本。《耕織圖詩》再現農耕文化\徐建霞 文、圖 http://bit.ly/2JRLUQ2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


《耕織圖》原為中國南宋紹興年間的樓璹以詩配畫的方式紹耕織技術的著作。
後世有多種摹本,例如元代的程棨摹本。明天順六年(1462)宋宗魯重刊本。後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延寶四年(1676)狩野永納本的祖本,在日本美術界有很大影響。明代萬曆刊本。《便民圖纂》收載《耕織圖》三十一幅,更名「農務女紅圖」並將五言詩改為吳語竹枝詞。清朝康熙年間焦秉貞重繪了耕織圖。《雍正耕織圖》則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清朝乾隆帝把清漪園(頤和園)的一處富有田園風光的景色也命名為「耕織圖」。


《耕織圖》是我國古代為勸課農桑,採用繪圖的形式詳實記錄耕作與蠶織的系列圖譜。由於其“圖繪以盡其狀,詩文以盡其情”,形像生動、細膩傳神地描繪了勞動者耕作與蠶織的場景和詳細的生產過程,而起到了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耕作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其本身也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瑰寶。 《耕織圖》的繪製到清朝達到鼎盛,而以《雍正耕織圖》最為精美獨特,深藏故宮三百年,到今天已成為非常珍貴的文物與藝術品,被視為鎮館之寶。  康熙、雍正之後,乾隆同樣重視農桑,就是這種傳統造就了“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不僅命人繪製《耕織圖》,並且將《耕織圖》中的美景用實際山水復原出來,把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藝術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鑲嵌在清漪園絢麗的湖光山色之中。 1751年,乾隆皇帝乘船途經清漪園玉帶橋前往玉泉山遊覽時,觀賞著兩岸原始的村野風光,面對農夫在水田中扶犁耕耘的場景即興揮毫,詩情洋溢地讚譽自然如畫的田園景色:“兩岸溪町夾長川,稚稻抽秧千畝全。意寄懷新成七字,綠香雲裡放紅船。”   為了使這一酷似江南風韻的水墨丹青,成為清漪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乾隆皇帝命內務府將位於地安門附近的織染局全部遷移到玉帶橋西北與稻田毗鄰的地方,將“男耕”與“女織”珠聯璧合,融為一體,並賦予這處建築景觀一個十分浪漫且富詩意的名稱——耕織圖。 “玉帶橋邊耕織圖,織雲耕雨肖東吳。”倘若時光能夠倒流,我們就可以藉著乾隆皇帝的詩,去追尋昆明湖畔那如畫的田園之夢:綠樹掩映的村舍中,織女們手舞織機,拋梭繡錦;農夫踏著牛背上孩童的歌謠,在歸家的田埂上沐浴著斜陽倒影;新綠接天的稻田裡,幾隻白鷺或悠閒地漫步其中或驀然驚飛,滑向深遠的水塘……   無論是《耕織圖》還是耕織圖,它不僅寄託了中國人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嚮往,也帶給人們清新高雅的藝術享受。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通天文,擅長畫肖像。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畫“御容”。明末清初,西洋教士佈道中國,每以宗教畫為宣傳工具,清朝畫院供奉眾多西洋教士,而欽天監中主其事者眾,故焦氏日相濡染,遂習其法,亦一時之風尚使然。焦秉貞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係採西洋畫法。嘗奉詔繪《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曲盡其致。稱旨,旋鏤版印賜臣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
焦秉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官吏,在欽天監供職,對算理和科學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擔任文官的宮廷畫家要多一些,對於建立在數學、物理研究基礎之上的西方繪畫也較容易了解和接受。這僅僅是一個客觀的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於參用西法的繪畫的喜愛和讚賞是焦秉貞學習西法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流傳至今較多的他的繪畫中多帶有“臣”字款,這些作品從整體上看多用色濃重艷麗,佈局緊湊,細緻工整,“參用西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視和明暗的運用及空間處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遠小的原則來安排,不同於傳統中國畫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習慣,在空間處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空間中,以人物為中心營造空間,建築大小也考慮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犧牲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當時,追隨他用這種方法畫肖像的人很多,被稱為“波臣派”。焦秉貞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
--------------------------
清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
導讀:《歷朝賢後故事圖》冊,清,焦秉貞繪,絹本,設色,12開,每開縱30.8cm,橫37.4cm。歷史故事是清代宮廷繪畫中的重要題材之一。此套圖冊題材取自歷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在12仕女形象柔弱,設色濃艷,富有裝飾性。畫上建築物的繪製採用歐洲焦點透視的方法,有別於中國的傳統界畫。每開對題是由梁詩正書寫的弘曆在皇子時期所作的詩句,記錄了這些皇后、太后的事蹟和對她們的評價。
---------------------
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通天文,擅長畫肖像。康熙時官欽天監五官正,畫“御容”。明末清初,西洋教士佈道中國,每以宗教畫為宣傳工具,清朝畫院供奉眾多西洋教士,而欽天監中主其事者眾,故焦氏日相濡染,遂習其法,亦一時之風尚使然。焦秉貞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係採西洋畫法。嘗奉詔繪《耕織圖》四十六幅,村落風景,田家耕作,曲盡其致。稱旨,旋鏤版印賜臣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雍正四年(1726)曾為張照寫像,蔣廷錫補景。
焦秉貞作為一個宮廷畫家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官吏,在欽天監供職,對算理和科學的了解自然要比其他擔任文官的宮廷畫家要多一些,對於建立在數學、物理研究基礎之上的西方繪畫也較容易了解和接受。這僅僅是一個客觀的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於參用西法的繪畫的喜愛和讚賞是焦秉貞學習西法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流傳至今較多的他的繪畫中多帶有“臣”字款,這些作品從整體上看多用色濃重艷麗,佈局緊湊,細緻工整,“參用西法”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物大小的安排,透視和明暗的運用及空間處理上,人物大多按近大遠小的原則來安排,不同於傳統中國畫按人物身份高低安排人物大小的習慣,在空間處理上,也把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空間中,以人物為中心營造空間,建築大小也考慮到人的尺度,甚至不惜犧牲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焦秉貞的繪畫始終有一種中國化了的真實,似乎總無法擺脫繪畫中“寫意”思想,在他私人的習作《歸去來兮圖》中我們更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情懷,除了茅屋結構有上有些許透視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畫面中大片留白手法的運用,都表達了文人慣有的山林隱逸的思想,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
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當時,追隨他用這種方法畫肖像的人很多,被稱為“波臣派”。焦秉貞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
代表作品
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畫作有《耕織圖》46幅,每幅上方康熙帝均有題句,鏤版印賜諸臣;《列朝賢後故事》冊(12頁),輯入《國朝院畫錄》;《池上篇畫意圖》軸,輯入《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張照肖像》軸,蔣廷錫補景,現藏故宮博物院;《鞦韆閒戲圖》冊頁,輯放《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
英語介紹
清宮廷畫家艾炳貞。多年的生死不明,這個詞是首爾,山東濟寧,康熙關秦天監官面,致力於內院。擅長繪畫人物,吸收西方繪畫,沉重和黑暗,塔扇畫,精雕細刻,畫有“女士們”,“農耕計劃”等。
藝術成就
焦炳貞是天主教傳教士約翰·多伊的弟子,通過天文學,擅長肖像畫。康熙官方關秦天監視五官,畫“皇家容量”。明末清初,西方牧師佈道在中國,每個宗教畫作為宣傳工具,清代藝術學院獻給許多西方祭司,而秦天在主要的東西,所以焦天與污染,然後學習法律,時尚決定。焦平鎮鮮花玲瓏,其景觀,人物,樓層的位置,自近而遠,傲慢而小,髮型係不快,系西畫。品味豐昭“耕作計劃”四十六,村風光,田耕,做到最好。說到目的,印度旋轉雕刻版給了陳工。
作為宮廷畫家和科學官員,焦炳貞作為一名宮廷官員,在帝國學院工作,比其他擔任民政官員的宮廷畫家更了解算術和科學。對於基於數學和物理的西方人來說,繪畫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只是一個客觀因素,當時康熙皇帝對參與西方繪畫的熱愛和欣賞是焦平鎮學習的主觀因素和重要動力。他的作品曾在許多作品中出現,如“陳”,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緊湊和細緻。“參與西方法”的特點主要是人物的大小,透視和光與空間處理的使用,
焦秉貞的繪畫一直是中國的一種現實,似乎總是無法擺脫繪畫的“寫意”思維,在他的個人作品“回歸來圖”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感受,對主題結構有一些看法,在主題選擇或屏幕大空白的使用方法上,都表達了文人習慣性的山林隱居思想,心情深遠,給人無限的遐想。
明代,有一位名叫曾鯨的畫家(1568-1650,福建莆田的Pochen,住在金陵),改變了漢字的傳統寫照,不是粉彩渲染,凹凸,甚至是圖片每幅畫,烘焙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那時,跟著他這樣繪畫很多人的肖像,被稱為“波城”。焦秉貞是繼曾經之後的第二位,創建了“西學派”的著名畫家,與俞志定的“白畫派”並稱三大派。


焦秉貞(?-?)於康熙時供職於欽天監,在傳教士們的潛移默化下,漸漸受到西方影響,並表現於畫作上,雖然不如乾隆時期的郎世寧、丁觀鵬這樣的大放異彩,然而對清初宮中的西畫東漸,卻是不可缺的重要開端。本論文透過文獻資料分析,了解焦秉貞的生平和宮中時期的活動,並對清初時期西畫東漸的脈絡做梳理。文中將以焦秉貞人物畫作為探討主軸,透過《御製耕織圖》、《仕女圖》、《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的人物形象,試圖建立焦秉貞人物畫風格。
康熙皇帝在二次南巡時,江南士人向康熙進獻樓?《耕織圖》的印刻本,康熙皇帝認為此圖可教育官吏重濃愛農,並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下旨繪耕織圖,更製成版畫發送群臣,這具有政治宣傳手段的重要作品,康熙皇帝託付給任職欽天監的焦秉貞,這正是因為焦秉貞獨特的畫風,深受康熙的喜好及肯定。
焦秉貞中西融合的畫風,為清初宮廷帶入不一樣的風氣。在仕女畫的表現上,更不同於其他朝代,文中將透過《仕女圖》冊、《歷朝賢后故事圖》冊,分析焦秉貞在仕女畫上的突破和創新。
最後將探究焦秉貞風格的延續及傳承,透過焦秉貞的弟子冷枚及活動於雍正、乾隆時期的陳枚,筆下的仕女畫風格,分析其中之異趣,以了解焦秉貞對後世清宮畫家的影響及地位。
高師機構典藏 NKNUIR:Item 987654321/19333 http://bit.ly/2EjYELA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http://bit.ly/2EjYzr0

焦秉貞《仕女圖》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ElToXE


焦秉贞《仕女图》赏析
清焦秉贞仕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藝術品鑑|《仕女圖》清 焦秉貞 - 壹讀 http://bit.ly/2EjYjbw
册页,绢本,设色,纵:30.2厘米,横:21.3厘米。畫仕女閨閣休閑生活情景,分別是柳院鞦韆、風雨微吟、蓮舟晚泊、桂香濯月、梧階夜雨、松閣笙歌、梅窗刺繡、秉燭敲棋。  
焦秉贞以擅画供奉内廷,花卉、山水、人物、界画楼观,不论位置远近,人物大小,不爽毫发,都能采用西法入画。此仕女画册共二十页,现选二开。之一为仕女开轩卷帘,薰沐春光,观赏垂柳新绿,少女拂袖起舞,女主人怡情自得;之二为梧桐树下,芙蕖出水,绿叶如盖,湖山春色中,美女乘船悠游,良辰美景,其乐融融。此图册均为工笔重彩,勾绘精微,兼用西笔,十分华丽,但脂粉气较重且人物面目雷同。
焦秉贞《仕女图》赏析 - 书画鉴赏 - 设计帝国 http://bit.ly/2JWHOWR


焦秉貞《耕織圖》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得宋版耕織圖,於是命宮廷畫家焦秉貞參照宋版《耕織圖》重新繪製。焦秉貞吸收了諸家之長,又融入了西洋繪畫的一些技巧,是各種《耕織圖》中水平較高的一種。焦秉貞的《耕織圖》得到康熙皇帝的褒獎,每圖都配題了詩,還寫了一篇長長的重農勸農的《序言》。由於皇帝的重視與褒獎,這套《耕織圖》得到廣泛的翻刻與傳播,從此之後,社會上又出現了許多以焦秉貞《耕織圖》為蘭本的《耕織圖》。
康熙御製耕織圖彩繪本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WkaK5


康熙御製耕織圖彩繪本--御製耕織圖:《御製耕織圖》,是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系統地描繪了糧食生產  http://bit.ly/2EiTNKE
2016-11-27康熙御製耕織圖彩繪本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WkaK5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為主的國家,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桑蠶和農耕。元世祖忽必烈曾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
「耕織圖」是用繪畫配合詩的藝術表現形式反映農桑勞作過程的一大創舉,《耕織圖》被稱為「中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是解讀中國農業史、紡織史、藝術史的珍貴文獻。
一、耕織圖的流傳擴展
(一)、最早的耕織圖是由南宋初期的樓瓙所繪。樓瓙在南宋任於潛縣令(今臨安)時,「深領帝旨」,篤意民事,概念農夫蠶婦之作苦,究防始末,為『耕』、『織』二圖。
(二)、樓璹《耕織圖》的直接摹繪本(1)、宋濂《題耕織圖卷後》認為,他所見到的《織圖》有吳皇后的題注,可能是翰林待詔重摹之圖,所謂「翰林院重摹本」之說不一定可靠。也許這個「題注本」可能就是樓璹所進呈之圖。(2)、由《進東宮〈耕織圖〉札子》可知,樓璹侄樓鑰曾依據樓璹《耕織圖》的副本重新摹繪(傳寫舊圖),並抄錄了他為《耕織圖》寫的「跋」語,分裝為兩軸,進獻給太子殿下。說明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樓璹《耕織圖》的摹本。(3)、根據樓洪為《耕織圖詩》刻石題識之意,似乎將「圖」和「詩」都「鐫諸石」。但樓鑰在為《耕織圖》刻石的「跋」語中卻說:「欲以詩刊諸石,鑰為之書丹」。似乎是只刻了「詩」,而未刻「圖」。究竟刻沒刻圖,這還是個疑問。不過既使是只有「詩」的刻石,至今也還沒有發現。(4)、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紹興(會稽)知府汪綱見到樓《圖》之副本,出於讓皇宮及官員們了解農桑之艱辛的良好願望,於是命工重圖,付梓刊印,並且為樓《圖》寫了「贊語」,樓杓為刊印寫了「跋」。這是又一種樓《圖》的直接摹本,並且有了刊刻本。
至此,連樓璹《圖》正本、副本在內,直接從樓《圖》摹繪、刊刻之《耕織圖》己有五種。即:樓璹所繪之正本和副本;樓鑰之摹本;汪綱之刊印本;以及吳皇后題注本。
(三)、樓璹《耕織圖》的延伸
在樓璹《耕織圖》的影響下,繪製《耕織圖》幾乎成了一種風氣,宋代及以後的幾個朝代,都有《耕織圖》出現,現擇要加以介紹:
(1)、劉松年《耕織圖》 劉松年的生活年代和樓璹大約相距四、五十年,也就是說約比樓璹晚一至兩代人。也是當時著名的畫家,但遺憾的是,至今沒有找到劉松年《耕織圖》的任何蹤跡。
(2)、梁楷《耕織圖》 宋代梁楷的《耕織圖》在國內一直沒有見到過,而且也沒有見過文獻記載。日本. 渡部 武先生1982年10月至11月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美國二大美術館所藏中國繪畫展」見到了一種絹本、墨圖、淡彩的《耕織圖》。這套圖己不是全本,且沒有配詩,但卻標註為梁楷真跡。
(3)、程棨《耕織圖》 程棨生活於宋末元初。乾隆皇帝在校訂蔣溥進呈之《耕織圖》後,肯定為程棨《耕織圖》之真跡。乾隆皇帝還步樓璹《耕織圖. 詩》的原韻為程棨《耕織圖》配了一組詩,並將此圖收藏於圓明園多稼軒。接著乾隆皇帝又命依此圖刻石,並親自為刻石題寫了《耕織圖》三個大字。
(4)、宋宗魯《耕織圖》 明朝英宗天順六年(1462),江西按察僉事宋宗魯曾據宋版《耕織圖》進行翻刻,然至今國內未見此翻刻本,但在日本卻有延寶四年(1676年)由狩野永納忠實翻刻的版本。
(5)、仇英《耕織圖》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明朝傑出畫家,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據說仇英也繪過《耕織圖》,但至今未見。據趙書雅在《關於〈耕織圖〉之初步探討》(《幼獅月刊》1976年第5期)中介紹,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冊題名為仇英的《耕織圖》。
(6)、唐寅《耕織圖》 據《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有唐寅真跡《耕織圖》一卷,但未見流傳,真偽待考。
(7)、焦秉貞《耕織圖》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得宋版耕織圖,於是命宮廷畫家焦秉貞參照宋版《耕織圖》重新繪製。焦秉貞吸收了諸家之長,又融入了西洋繪畫的一些技巧,是各種《耕織圖》中水平較高的一種。焦秉貞的《耕織圖》得到康熙皇帝的褒獎,每圖都配題了詩,還寫了一篇長長的重農勸農的《序言》。由於皇帝的重視與褒獎,這套《耕織圖》得到廣泛的翻刻與傳播,從此之後,社會上又出現了許多以焦秉貞《耕織圖》為蘭本的《耕織圖》。
(8)、雍正皇帝命繪之《耕織圖》 雍正年間世宗皇帝胤禎,也效法其父康熙皇帝玄曄的作法,命人繪製《耕織圖》一套,共有「耕圖」、「織圖」各二十三幅,每幅冠以胤禎配詩一首。
(9)、陳枚《耕織圖》 陳枚字殿論、號載東,乾隆年間供奉於宮廷畫院,受乾隆皇帝之命,也參照焦秉貞《耕織圖》重新繪製了著彩《耕織圖》一套,筆法也有些摹仿雍正帝命繪之圖本,每圖配乾隆帝題詩一首,所配之詩是乾隆帝年輕時的舊作。乾隆皇帝還為之寫了後記。1985年12月日本渡部武先生在台灣故宮博物院見到此圖。
(10)、冷枚《耕織圖》 和陳枚同時供職於宮廷畫院的畫家冷枚,字吉臣,也繪製過《耕織圖》,其畫法與陳枚基本相同。此圖上方影錄了康熙皇帝為焦秉貞《耕織圖》的配詩。冷枚《耕織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11)、何太青《耕織圖》 清朝光緒年間於潛縣令的何太青,也仿焦秉貞《耕織圖》繪製了一套《耕織圖》,並且製成了刻石。圖末附有樓璹和何太青的五言詩。何太青本存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2)、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著一套《耕織圖》袖珍畫冊,其畫面布局與繪畫方法與焦秉貞《耕織圖》十分相似,雖系小品,卻是很用心之作。
二、初步統計耕織圖在世界各地藏品:
(一)、北京故宮博物館:《御製耕織圖》又名《佩文齋耕織圖》,不分卷,清聖祖玄燁題詩,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府刊本。故宮博物院藏品中還有景德鎮出品的五彩耕織圖碗,畫面取「舂碓」和「分箔」兩組題材。
(二)、北京歷史博物館:元代時安徽休寧人程棨根據樓氏家族收藏的副本臨摹,流傳於世。元程棨摹樓璹《耕織圖》乾隆皇帝將程棨摹本置於盒內,收藏在圓明園貴織山堂,同時命畫院臨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刻石在這次浩劫中部分被毀,余石於民國初年被徐世昌收藏,鑲嵌於花園牆壁,至1960年,留存的刻石才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現存共23方,其中耕圖13方、織圖7方,另有3方未能辨識。
(三)、北京圖書館:焦秉貞《耕織圖》原圖未見,現存內府刻本及多種翻刻本和無名氏仿本。
(四)、黑龍江歷史博物館:題注本現有「織圖」部分。1984年,在中國黑龍江省,發現了一組有南宋皇后題注的《蠶織圖》。1947年為大連市民馮義信所購,十年浩劫被查抄,險遭毀滅,1983年返歸原主。1984年馮氏將其捐獻給國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
(五)、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朝冷枚(焦秉貞弟子、供奉內廷)、陳枚(畫家、官內務府員外郎中)繪製的焦圖的絹本著彩摹繪本。和袖珍版耕織圖。
大連圖書館所藏乾隆時刊印的《御製耕織圖詩》則不但有康熙的詩,雍正、乾隆時的御製詩也都赫然在目。
(六)、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專家居蜜女士提及他們也藏有《耕織圖》,收藏的御製耕織圖屬絲綢手繪,世間罕有。這份文件上的文字出自清朝康熙皇帝;耕織圖是由焦秉貞創作的。《御製耕織圖》又名《佩文齋耕織圖》,不分卷,清聖祖玄燁題詩,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府刊本。這本畫作的起源非常值得一提。這本御製耕織圖於1908年由來自紐約的弗雷德里克·彼得森博士在倫敦購得,經過當時兩位著名的漢學家鑑定後發現該畫作出自焦秉貞之手。1921年《通報》13號上發表了一篇有關耕織圖的重要文章,題目是「發現失落之書」,奠定了康熙版耕織圖在歷史上的學術地位。20年後,1928年,紐約的威廉·H·摩爾夫人從彼得森博士手中購得該本畫作,並交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
(七)、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元代時安徽休寧人程棨根據樓氏家族收藏的副本臨摹,流傳於世。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將程棨摹本置於盒內,收藏在圓明園貴織山堂,同時命畫院臨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燒毀圓明園時,《耕織圖》被掠去,現藏於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
(八)、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梁楷本,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存殘卷三段;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存全套忠實摹本。
(九)、日本、朝鮮等國家也紛紛摹刻,其著名的有狩野本、上野本、渡道本、金弘道本等等。據渡部武先生研究認為,日本廷寶四年(1676)狩野 永納復刻的《耕織圖》、《古朝鮮版耕織圖》和金弘道畫的《耕織圖》都比較忠實地摹寫了明代天順六年的刊本。


https://bit.ly/2MrTYtr


有一年,在楊延昭鎮守邊關的期間,發生了飢荒,災民為了生存而搶糧食。當時朝廷權臣當道,下令處死這批罪不致死的百姓,作為守將的楊延昭如何善用智慧,以手下焦贊「莽撞」的「惡名」,化解了這一場危機呢?【楊延昭傳奇】焦贊奇計救民 | 仰岳 | 大紀元 https://bit.ly/3eqjSsr
焦贊,是北宋時期英雄楊延昭麾下的一員將士,傳說他生得面如赤土、眼若銅鈴、虎背熊腰,手持一道精鋼製成的雙鞭(有時也持鐵槍),有萬夫莫敵之勇。他與拜把兄弟孟良原本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但是在一場戰役中為楊延昭所擊敗,轉而投靠於他的旗下,日後焦贊與孟良成了楊延昭的左右臂,一同抗遼,名聞河北。
焦贊武藝高強,但是為人衝動莽撞,曾一氣之下殺害奸臣謝金吾一家人,差一點連累楊家受抄家之罪。然而,就如同漢武帝的《求茂才異等詔》所說的:「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所謂人各有特長,端看領導者如何駕馭……
有一年,楊延昭鎮守的三關口遇上了數十年難得一見的乾旱,農田一塊塊逐漸荒蕪,飢餓的百姓們只得外出挖野菜來吃。楊延昭見旱災嚴重,決定開糧倉,用戰備存糧賑濟災民,但是上奏的公文到朝廷後就石沉大海,久久不回。
眼看災情日益嚴重,就在楊延昭決定要私開糧倉時,卻遇上了一件麻煩事,有一群百姓餓得受不了,結夥搶了官倉的糧食。地方官府得知後,一方面上奏朝廷,一方派出衙役抓人,最後一共逮捕了一百多名參與搶糧的人。朝廷得知此消息後,卻異常迅速地要求將這些百姓處死。楊延昭得知消息,再次將飢荒情況上奏朝廷,請求對犯案者從輕發落,並願意以自身替代百姓受罰。
然而,當時朝政由權臣潘美把持,他不只否決了楊延昭的請求,還派出欽差大臣前往三關口,要求指派將領帶兵押解犯人進京,不得有誤。楊延昭無奈下,只得派出了焦贊準備執行此任務。
焦贊當然也不願押解百姓赴死。當天夜裡,領命的焦贊正獨自喝著悶酒,正好楊延昭前來探視,焦贊一見到他,就抱怨道:「大哥!為何派我押解百姓們赴死?!我們乾脆帶著士兵,趁著這次任務,到朝廷把潘美這群奸賊給殺了,順道清一清君側。」
楊延昭說道:「賢弟!稍安勿躁,我有一計,你照著執行就好。」接著就給了焦贊一個大錦囊,再低聲跟焦贊說出自己的計劃,聽完後,焦贊連聲讚歎:「好計!好計!」
焦贊接令後,隔天就帶著士兵們,押解著那些犯案者,跟著欽差的隨扈上路了,一路上百姓們連聲哀叫,焦贊卻是不斷的惡言相向,要他們快速趕路。欽差的隨扈見狀,也不斷拿著鞭子抽打這些人,那些被押送的人更是叫聲連天。此時焦贊忽然舉起雙鞭,連聲喝斥:「你們這些刁民! 要是再胡亂嚎叫,我就當場把你們全殺了,反正橫豎也是死罪,這樣還省得大爺我陪你們趕路!」
說罷就重重地舉起鋼鞭劈下,這時彷彿一道劍氣直衝過去,直接將隨扈的皮鞭脫手震飛,隨扈當場嚇得雙腿發軟;因焦贊不久前曾殺奸臣謝金吾一家人,惡名在外。隨扈深怕不小心惹禍上身,因此也沒去撿皮鞭,然而這樣反而也救了這些百姓,讓他們不再受到鞭打。
一行人趕了許久的路,又遇上了大雨,天色也晚了,恰巧遇上了一間酒館客棧,焦讚建議欽差大臣暫時在這家店歇會兒,就這樣,又累又餓的一行人,就在這酒館坐下了。一進到酒館,焦贊就招呼大家坐下,點了酒菜,眾人吃喝了起來。席間他還趁空檔,差遣手下帶些食物給那些百姓們吃。
北宋《楊家將全傳》插圖,1892光緖壬辰年版本。(公有領域)
然後,焦贊趁著酒興,拿出銀兩給掌櫃,吩咐店家多殺些豬、羊,多準備些酒菜給大家吃。他豪爽地說道:「難得有機會到京城去見識,這一頓由我請,大家儘管吃喝,這一頓全算我的。」
焦贊還和欽差一行人一一敬酒痛飲,酒過三巡之後,見時機成熟,他藉故上廁所,到百姓們待的棚子,暗地裡把他們的手銬腳鐐全都拆了,跟他們商量對策之後,他若無其事的回到客棧裡,跟大家繼續吃喝。
一會兒,棚子裡的百姓們開始鼓譟,一個一個叫嚷著東西不夠吃,漸漸地越吵越大聲。在客棧裡吃喝的眾人就看到焦贊猛的一聲拍桌,這一掌勁直把桌子打穿了一大塊。他咬牙說道:「好啊!你們這些刁民,真是煩死我也!一路上吵得還不夠,晚上了還給我鬧! 看我將你們一個一個打死!反正朝廷也給你們定了死罪,在這裡把你們全殺了,還省得老子押送!」
說罷他就揮舞著鋼鞭,搖搖晃晃的砸壞了幾個桌子,說道:「你們聽著,全給我閃開!誰也別動,誰也別出來,我現在恨不得殺幾個人來解我心頭的鬱悶,要是惹著了我,別怪我酒後失手!」
欽差一行人以為他真的醉了,連忙躲到一邊,沒人敢攔。就這樣焦贊衝了出去,客棧裡面的人就聽著焦贊一聲聲的怒吼,「砰! 砰! 砰!」的連聲巨響,伴隨著百姓們的慘叫聲,欽差一行人更怕了,紛紛躲到牆角,誰也不敢出去瞧一眼。
不久後,焦贊全身是血地進來了,他站在門口,用鋼鞭指著欽差一行人說道:「你們趕快給我滾回京城報信,就說這群犯人半路鬧事,全讓我打死了!我帶著弟兄繼續回三關口守遼兵去了!」
大夥兒出去一看,只見到那一百多人都倒在一片血泊中。看到犯人都被殺死了,欽差一行人驚嚇不己,快速上馬,頭也不回地往京城的方向走了。
等欽差一行走遠了,血污中的百姓竟又一個個爬了起來。原來在楊延昭給的大錦囊內,裝滿了紅色的染料,為求逼真,焦贊還混雜了許多酒館宰殺的豬羊血在裡面。這一路上,焦贊對百姓的惡言相向,到酒館的殺豬宰羊,都是他們早就算計好的對策。
百姓們得救後,紛紛向焦贊磕頭致謝,然後四散逃命去了。有些趕緊回家,有的跑到附近的村子謀生,有的索性就投入了焦贊的麾下當士兵。
而回到京城的欽差一行,向潘美報告犯人們已全遭焦贊就地正法,潘美只得無奈地接受,深怕將焦贊逼急了又惹出大亂子。就這樣,楊延昭以他的智慧,利用焦贊莽撞的「惡名」,解救了這一百多名百姓。【楊延昭傳奇】焦贊奇計救民 | 仰岳 | 大紀元 https://bit.ly/3eqjSsr

2021-04-22_1223362021-04-22_1223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