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梅庵憶語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bit.ly/2WNUgvt
秋燈瑣憶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2WMiaYn
香畹樓憶語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2WLzmgp
浮生六記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2WRzifq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 余英時 http://bit.ly/2WLEtgM
---------------


水繪園裡的美女食神……
2017-01-18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蓮、宛君,金陵(現南京)人,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金陵八艷」之一,19歲時委身冒辟疆為妾,棲隱如皋水繪園。
原與母親居蘇州城外,因生活貧困,淪為秦淮歌伎。容貌俏麗,才藝出眾,通詩史、能書畫、善歌舞,尤擅烹飪,被譽為「美女食神」。
董小宛畫像
聰明過人,多才多藝
如皋水繪園作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別業,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
冒辟疆與董小宛
跨進水繪園,腳步便被廊前軒後的水纏繞住,讓人猶如徜徉在秀麗的江南。而我還特別欣賞那些匠心獨運的景點題名:妙隱香林,壹默齋,枕煙亭,寒碧堂,小浯溪,鶴嶼,月魚基,煙波玉亭,懸留山房,因樹樓,澀浪坡,鏡閣,碧落廬……哪一處不是詩情濃郁、畫意蕩漾?
如皋水繪園
崇禎十五年(1642)年底,董小宛來到如皋,先被安排在外面住了四個月,才由冒辟疆的妻子蘇夫人將她接進冒家大門。董小宛進冒家最先顯露的是刺繡才藝,冒辟疆曾記述:「於女紅無所不嬌巧,錦繡工鮮。刺巾裾如蟣無痕,日可六幅,剪彩織字,縷金回文,各厭其技,針神針絕,前無古人。」董小宛刺繡工藝被冒家世代相傳,蘇州刺繡藝術研究所刺繡大師顧文霞特稱之為「冒氏繡」或「董繡」。
董小宛精通崑曲,在金陵禮部教坊司有「曲聖」之稱,對冒氏家樂班影響極深。她還是撫琴高手,有一首《綠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文革」前曾聽說董小宛有一把琴被蘇州一位鴛鴦蝴蝶派的文人收藏,如皋文物部門未能購回,如今只有一張瓦制琴台據說是其舊物,在水明樓上向遊人描述當年的天籟之聲。
董小宛小楷扇面
董小宛桃花雙燕圖
董小宛自幼還酷愛書畫,且學有所成。《中國美術大全·清代書法》刊有董小宛17歲時書寫的《秋閨詞十一首》小楷扇面,贊其書法「行筆峻快清勁,鋒穎秀拔,備盡楷則,可稱書法精品」。冒辟疆也回憶說:「小宛書法秀媚,學鐘太傅稍瘦,因見鍾繇稱關羽為賊將而不滿,所以後來改學《曹娥碑》。」
清乾隆進士潘奕雋有一首《羅敷媚·題冒巢民姬人董小宛墨菊》道:「染香小閣秋光里,簾卷波紋,貌取煙痕。人影如花瘦幾分。西風畫卷余香在,雅淡均勻。仿佛半神,合配眉樓九畹春。」字裡行間我們也可領略董小宛的丹青水平。故宮、上博均藏有她的畫作。
這個琴棋書畫、茶藝、女紅、烹飪,幾乎無所不精的董小宛,言行舉止禮儀周到,冒府老小被她侍候得服服帖帖。古園林權威陳從周教授感嘆說:「董小宛是水繪園的金字招牌,冒辟疆反而隱沒在他姨太太的光影里。」
精於烹飪,擅長美食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離不開飲食文化的燦爛,關於人們喜愛聚焦的「十大名廚」歷來也不止一種版本,但每種版本似乎都不能沒有一位美女食神:董小宛
董肉
董小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家廚,她充分採用如皋鄉土食材,菜品軟糯中帶有甜味,清淡中透發鮮香。時人譽為「董菜」。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也盛讚夫人的手藝:「醉蛤如桃花,醉鱘骨如白玉,油鯧如鱘魚,蝦松如龍鬚,烘兔酥雉發餅餌。」「菌脯如雞棕,腐湯如牛乳。」「火肉久者無油,有松柏之味;風魚久者如火肉(火腿),有麋鹿之味。」
在董小宛所著的《奩艷》中,所記「菜譜」好比「詩訣」,例如「雨韭盤烹蛤,霜葵釜割鱔;生憎黃鯗賤,溺後白蝦鮮」。董小宛承襲了蘇州名餚「炒鱔糊」的特點,選擇經過霜打的葵菜,干藏以四季備用。至於白蝦雖屬南黃海一鮮,但要挑清明節前所產,生熗後淋上陳元酒,方能「腥中滲香」,還略帶黃鯗的酥脆感。
「魚(余)肚(杜)白雞」是「董菜」的又一力作。當年董小宛求教於余淡心、杜菜村、白仲三位名廚,按照他們的指點選取新生母雞,脫骨後填入水發魚肚,用炒鍋久燉後,湯清如水,色白呈素,其口感濃若腖,雞鮮嫩,肚糯膠,頗具揚州風味。
其實所謂「董菜」,實質是經過董小宛妙手改造加工過的鄉土名菜。這位一代才女,曾以「善作海疆風薰之味」而名噪一時。大文人、禮部侍郎錢謙益以詩讚曰:珍餚品味千碗訣,巧奪天工萬種情。
我國製作花露的歷史源於南宋,盛於明清,蘇州生產最為著名,有「木犀清露」「玫瑰清露」等數十種花露。長期生活在蘇州的董小宛就是制露高手,她常釀飴為露,和以鹽梅,凡有香色花蕊,皆於初開放時采漬之,經年香味顏色不變,紅鮮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噴香,奇香異艷,非復恆有。客人飲酒之後,她能款款拿出幾十種露,五顏六色漂浮在白色的瓷器中,任人自取解酒止渴。
夏天來了,董小宛榨取桃子汁、西瓜汁,把所有的穰子、筋絡都過濾掉,用細火煎熬再加糖攪拌仔細地精鍊。即使炎熱酷暑,她也一定親自坐在爐火邊靜看火候,不讓它熬焦。她製作的桃肉膏子就像紅色琥珀,西瓜膏子准比今天工業生產的果凍口感更好。
再比如製作豆豉醬,董小宛也很講究。取上等黃豆,顆顆飽滿,以九曬九洗為標準,每顆黃豆外面的膜都要剝去。加上各種精細的配料,瓜、杏、生薑、桂皮,以及釀造豆豉的汁。豆豉蒸熟後端出來粒粒可數,而香氣、顏色、滋味遠遠優勝於一般的豆豉醬。
如皋董糖
還有不得不提的莫非「董糖」。董小宛嫁到如皋後,發現如皋地產的大麥屑有祛暑氣、吸油膩、健腸胃的功效,便將製作酥糖的基本原料麵粉改用大麥焦屑,並摻和地產的黑芝麻、麥芽飴糖等精製成具有如皋特色的酥糖,作為年節之禮分贈賓朋。清《崇川咫聞錄》載:「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
結局之謎,令人唏噓
關於董小宛之死,說法頗多。
主流的說法是病歿東皋。冒辟疆寫過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辭》,辭中對小宛「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作了細緻描述,說董小宛死於肺結核,於辛卯(1651)正月初二離世,「閏二月之望日,安香魂於南阡。」具權威性的《辭海》寫道:「清兵南下時,同輾轉於離亂之間達九年,後因勞頓過度而死……有說她為清順治帝寵妃,系由附會董鄂妃事而來。」《中國人名大辭典》也是如此:董小宛「卒年二十八」「死則在順治八年」。
越劇中的冒辟疆與董小宛
香消紫禁,曾是炒得熱火的一種說法。此說的始作俑者,為王夢阮所著《紅樓夢索隱》:「是書全為清世祖與董鄂妃而作。」董鄂妃何許人?即「人人皆知秦淮名妓董小宛也」。王夢阮可不是無名小卒,而是著名學者,所以此說一出,影響不小。但之後,孟森教授作《董小宛考》指出,從順治與董小宛二人年齡相差14歲,董小宛歸冒辟疆時19歲,其時順治才5歲,所謂擄進宮時小宛21歲,順治才七歲……「入宮」云云實屬無稽之談。再後來又有劉璐在《故宮博物院院刊》上發表《董鄂妃與董小宛》一文,證實董鄂妃確非董小宛。
第三說:血染維揚。1645年初,清軍乘南明王朝內訌之機大舉南犯。4月18日,多爾袞兵臨揚州城下,南明守將史可法率城中軍民浴血禦敵七晝夜。此間,董小宛受冒辟疆之託從如皋趕赴揚州勞軍,奔走於四門的城牆上,將她趕製的酥糖分發給南明的將士。25日城破,一代民族英雄史可法壯烈殉國,董小宛也自刎拒辱,血灑瓊城。這一說法來自民間傳說。
還有一說:魂斷姑蘇。說的是原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降清後一直在和碩豫清王多鐸的麾下效力。1645年以經略銜總督江浙軍務,至1650年下半年,蘇杭至福建一帶已基本無戰事,於是洪承疇和多鐸一起將行轅從南京移至姑蘇。洪承疇為討好多鐸,先是把黃功亮的繼室常熟美女劉三季弄來獻上,後去蘇州半唐街尋董小宛未果,便著旗將阿司鎮來如皋謊稱請小宛去蘇州教習餐飲製作,恰巧此時冒辟疆因累及「陳君悅據城抗清案」外出避禍。董小宛明知是計,但為了保全家人,只得孤身赴蘇州,第二天用藏在身上的剪刀自盡殉節,血濺蘇州五雲軒。
據了解,如皋城南門外彭家盪(今如皋市第一中學校園)原來確有一座董小宛墓。如皋博物館徐琛《董小宛墓址探尋》一文也證實,董小宛墓「1938年,被日寇所毀。1940年,又被挖墓盜棺」。如皋博物館的袁采之先生稱,董小宛墓被掘開後僅發現少許陪葬品,絕無骨殖,原來就是一個衣冠冢!
冒辟疆《影梅庵憶語》中有這麼一段文字:「暮春三月,欲重去鹽官,訪患難相恤諸友至刊上為同社所淹。時余正四十,諸名流咸為賦詩,龔奉常獨譜姬始末,成數千言,帝京篇,連昌宮不足比擬。」避難鹽官稱「姬」非董小宛莫屬。而冒辟疆四十歲那年是順治七年(1650),董小宛若真如冒辟疆所稱「病亡」於順治八年,那這時董小宛應該還活著,說不上有何結局,怎能寫她的「始末」?或恰從這裡透露出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董小宛從此永遠離開了冒辟疆身邊。
其實,懷疑冒辟疆《影梅庵憶語》中董小宛「病死」說法的大有人在,著名文人周瘦鵑算一個,大名鼎鼎的陳寅恪教授著《柳如是別傳》中也認為董小宛並非病死,而是為北兵劫去。
----------------
水繪園位於中國江蘇省如皋市城內碧霞路299號,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繪園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冒氏所有,明末清初冒襄即居於此,後漸衰敗。乾隆時汪之珩在此建水明樓,形成現有格局。水明樓為一畫舫式建築,建於洗缽池旁,二層,樓上為客座、暖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