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海禪師對禪宗進行了教規改革,制定清規(後稱《百丈清規》),提倡勞動,親自躬耕,力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印度僧侶托缽乞食的傳統,改為中國式的自食其力- 百丈懷海  http://bit.ly/2VINQ4w

淨土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VzFpZ7



淨土宗的流行就更容易理解了。 它的核心宗旨,就是以信、願、行「三資糧」,往生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 雖然在「行」,也就是往生的方法這一塊,有觀想、念佛、種種功德善行等多種方法,但最簡便易行、也最契眾生之機的,還是「持名念佛」,也就是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雖然淨土宗的教理內旨,與天臺、華嚴乃至禪宗一樣,都負載著大乘佛教的「甚深內意」,但它在流傳的過程中,卻越來越簡化,到了當代,一些人對淨土宗的理解,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幾乎變得只剩下一句佛號了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禪與淨土的民間化,可當作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成分來看待。 然而,天臺、華嚴的民俗影響同樣很大,只是不像前者那樣好分辨罷了。
對於這些宗派自身來說,淨土和禪的流行未必是好事,其他宗派的「衰落」,也未必是壞事。
禪宗被當成了與生死解脫無關的文字遊戲,淨土宗被連佛是幹啥的、淨土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的阿公阿婆用「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蓋棺論定,其實是它們的悲哀。
禪宗實際上已經衰落了,而且面目全非。 少林寺掛個禪宗,其實不是禪宗,而是淨土宗糅合了律宗。 禪宗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它反對寺院經濟,不利於僧團利益,所以受到了其他宗派的集體排斥。 淨土宗一直保持活力,是因為它被改造的簡單易學,尤其適合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參與,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即使是文盲也可以現學和理解。 密宗在西藏地區依然很有影響力,但也在衰落之中。 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是教義繁瑣,在唐朝就已經走下坡路,屬於邊緣學派,在佛教史上曇花一現,在民間影響力不大,因為它的思想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需要。 總而言之,佛教宗教派別的整體衰落是由於佛教的興旺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崛起有直接關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的整體衰落,佛教宗派也就衰落了。 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佛教于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中國,很快就被中國本土文化改造,形成了新形式內容的佛教,到了隋唐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天臺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性、相、台、賢、禪、淨 、律、密。 這八大宗派多多少少都融進了中國佛學的創造。
下面介紹八大宗派的詳細情況:
法性宗:
法性宗主要以《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經典依據而立宗,因此又稱「三論宗」。 這一宗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諦」是真實的意思。 從法性理體說叫真諦,從緣起現象說叫俗諦。 從俗諦說諸法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又被稱為空有二諦。 法性宗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是為此宗中心思想。 此宗方法是只破不立,否定一切執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實現圓融無礙的解脫宗旨。
法性宗祖師是吉藏(549~623),祖庭是南京棲霞寺。
法相宗:
法相宗主要依據《瑜伽師地論》為經典依據而立宗,因此稱瑜伽宗。 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雜糅唯識十家對《唯識三十頌》的注疏編譯而成《成唯識論》,該書是玄奘的代表作,又是法相宗的奠基之作,因此法相宗又稱法相唯識宗、唯識宗。 因玄奘在西安大慈恩寺譯經,因此又稱慈恩宗。
法相唯識宗的教義可概括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
五法是對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現象的概括。 「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也就是有概念有形象,稱為名相之法。 「分別」指主觀對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能力;「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真實的智慧;「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也就是本來心對本來面目。 五法不出染淨(佛家術語:有雜念曰染,無雜念曰淨,分別稱為污染種子和清淨種子)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三自性:一是二取(外所取和內能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為遍計所執。 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 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 趙朴初先生曾當了個比方來解釋三自性「遍計所執性好象是夜間行路看見一條繩而誤認為蛇,其實蛇沒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繩,繩的體由因緣所生,只是假有;圓成實比如繩體的麻,則是真有。
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這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這叫法無我。 二無我也叫我、法二空。 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實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
唯識宗之所以叫唯識宗,是因為該宗認為「執‘有’者喪其真」、「滯‘空’者乖其實」,意思是「有」「空」均不應執著,要認識到「唯識無境」「無境有識」也就是「萬法唯識」,突出了「識」作為宇宙本體的地位。
法相宗的祖師是玄奘(600~664),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
天臺宗:
天臺宗因創始人智顗居浙江天臺山而得名。 該宗主要以《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為經典依據,以五時八教為總綱,按修行的程度提出化法四教,按修行的方法提出化儀四教,宗旨是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所謂五時,即把佛陀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時期,稱為五時教,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天臺宗認為佛陀所說法不出這五個時期。
所謂八教,是天臺宗對佛理層次和教法感受的分析梳理。 該宗從教理內容上把佛教分為由淺入深的四個級別,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 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則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所以稱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由於分別諸法各別有礙故名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法門,故稱圓教。 藏、通、別、圓為由淺入深的四個層級的四教。 該宗又依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
所謂一心三觀、指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 此三觀可于一心獲得,故名一心三觀。
所謂三諦圓融,三諦即真諦、俗諦、中道諦;此三諦一而三,三而一,三一圓融無礙,故名三諦圓融。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意在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己这一宗为圆教,其他宗属前三教。该宗继承、调适和发展了印度所传和中国本土的佛教思想,形成了比较精密的大乘圆教理论,体现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天台宗祖师为智顗(538~597),祖庭是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贤首宗:
贤首宗以《华严经》为经典依据,因此又称华严宗,因祖师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因此又称为贤首宗。该宗以五教来判教,以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三观为中心。宗旨是法界缘起、一切无碍,创造性地发展了印度的大乘思想。
六相:1总相,2 别相,3同相,4异相,5成相,6坏相。此六相既同时表现于一切事物,也同时表现于一个事物。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从而揭示了法界缘起的道理。所谓法界缘起,按华严宗著名代表宗密的阐释,有四种,即:
1“事法界”(事物的个性、差异性、人的初级认识);
2 “理法界”(事物共性、普遍本质,佛教对“空性”的认识);
3 “理事无碍法界”(理融于一切个别事物,一切个别事物亦都含有理);
4“事事无碍法界”(理包融一切,万有靠理之无碍贯通,所谓“相即相入”)。
十玄门:1同时具足相应门, 2因陀罗网境界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4微细相容安立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 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的意义是揭示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三观:1真空绝相观,2事理无碍观,3周遍含融观。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贤首宗的祖师是法藏(643~712),祖庭是陕西终南山至相寺。
禅宗:
禅是印度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一般叫禅定。禅定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此即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中国禅学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该宗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流行的说法认为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即所谓“教外别传”。但实际上,禅宗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准绳,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所以《楞伽》、《般若》应是该宗经典依据。以后更有伪经《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因此,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
八世纪,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以(606~706)为代表,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衰落。南宗以慧能(638~713)为代表,后世尊他为禅宗六祖,主张顿悟,历久不衰,宏传日盛。从唐到宋,南宗著名禅师辈出,三、四百年间,禅宗南宗又分为五家七宗,足见其兴旺景象。所谓五家,即“一花开五叶”,指沩仰禅、临济禅、曹洞禅、云门禅、法眼禅,其中临济禅又分出黄龙宗和杨岐宗,是为五家七宗。禅宗和净土宗一样,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
禅宗的祖师是菩提达摩(?~约536),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后来已被神化,于是有一苇渡江等传说。五组弘忍主张:“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把禅贯彻到了日常生活,=改变了凡禅必坐的传统,刷新了禅的面貌。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形成南宗,使禅宗别开生面,获得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他的有名的偈则千古传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动地阐释了佛家的性空说。
净土宗: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为经典依据,该宗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所以名为净土宗,因该宗祖师慧远创宗时集结为“白连社”(又称“莲社”),所以又名莲宗。该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是难行道;净土宗则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终时,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是易行道。因此,该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特点是简单易行,非常适于普通大众修行。修学净土宗不需要要通佛经,
研教法,也不需要静坐专修,只要行住坐卧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此,净土宗和禅宗一样,成为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净土宗的祖师是慧远(334~416)和昙鸾(476~542),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
律宗:
律宗顾名思义,关注佛家戒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该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佛教戒律简单地说,有声闻戒和菩萨戒,这里说的律宗,是以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为经典依据,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了。
律宗之外的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
研究律学,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在出家戒律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叫开;在通常情况下不得违犯的,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了。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为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但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戒之外,都很灵活。
律宗的祖师是道宣(596~667)。祖庭是陕西终南山峰德寺。
密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传入中国形成密宗。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典依据,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由于讲究曼陀罗灌顶,念动真言,所以又称真言宗。
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称为本尊。要成就本尊的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又称金刚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密宗:三身成就,学佛到家。另外一个名称,即身成就。
西藏密宗,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蓮花生大士。 據說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 他作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修行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身而來,成為密宗教主並由蓮花化生。 繼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 西藏過去每年舉行全國性的護摩法會,像拜火教一樣燒東西,有些婦女連自己自己頭髮都剪了燒掉。 大火燃燒七天七夜,人們圍著火光念蓮花生大士的咒語,說是看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
密宗傳說,因為蓮花生是密宗教主,不像前生走涅盤的路子,所以騎白馬騰空而去。 他現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模樣,沒有變化,偶而會留一點小鬍子。 這是說明報身的成就;類似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同休,天地同壽。
密宗的祖師是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和不空(705~774),被稱為「開元三大士」, 祖庭是西安大興善寺。
漢地佛教界並不認可密宗,一般是由於政治原因才勉強接納它。
我們經常去寺裡看到僧人問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僧人打坐,那麼這些行為無不和禪宗還有淨土宗有關,因為這些所以我們會自覺的認識到佛教就這兩種宗派了,禪宗主要以參禪打坐為主,禪宗講開悟, 叢林裡常有打禪七之說就是指的禪宗修行,那麼禪宗我們明白了,就要說一說淨土宗了啥叫淨土呢? 淨土具體指的就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這是不可思議的,淨土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特別,特別到哪裡呢? 淨土宗創始人是東晉的廬山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在廬山創立蓮社,啥叫蓮社,蓮社相當於今天的念佛堂,慧遠大師集結修行的人一起念佛,這套修行的方法源于《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典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接觸了好多經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乘妙法蓮華經》《大方頂首楞嚴經》等好多經典,但是只有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加了佛說兩個字,這就表明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給眾生提供的一個方便的修行法門,法不孤起佛說的經典都是應眾生請求而說 ,而阿彌陀經則是佛主動講法,那麼多經典,只有這一部是佛不問自說。 那麼《佛說阿彌陀經》究竟多方便呢? 阿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個法門到這裡就說的很明白了,即念佛成佛,執持名號就能成就阿彌陀佛自然而然來接引,這個是真實不虛的。
現在的確是淨土法門與禪宗盛行,淨土法門甚至更盛行一些,這個是否就表明其他宗派就沒有了呢? 答案是還是有的,比如唯識宗,這個宗派建立在唯識學上而來的主要經典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的,這個法門沒有根基學不來的,所以有極少數人在修行這一門。 其實很多宗派並不是沒有,而是太過於深奧佛說的很多法是根據人的根性來說的,今天人很少能遇到根性高的人了,那麼佛也預言過末法時代淨土法門的盛行,在《法滅盡經》中說最後滅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 這就說明淨土法門在末法時代的興盛。
------------------------------------
漢傳佛教現在只剩下禪宗與凈土宗了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2018-06-17 由 夢露居士 發表于文化
原本漢傳佛教一共有八個宗派,分別為: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其中前五個宗派的哲學思辨性比較強,而後三個宗派則專注於修行。
這八個宗派中,最先消亡的是唯識宗。唯識宗是玄奘創立的,就是那個西天取經的唐僧。這個宗派是最原汁原味的宗派,比較忠實於印度的佛教思想,因此傳到中國後水土不服。唯識宗的特點是各種名相的分析特別繁瑣,就像做數學題一般,可想而知它的受眾不廣,因此傳了幾代就消亡了。
而三論、天台、華嚴和禪宗都是中國化程度比較深的宗派,也為中國哲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
那麼為什麼這幾個宗派最後只剩禪宗了呢?因為三論、天台和華嚴的理論還是比較繁瑣複雜的。比如天台宗講十界、十如是、三種世間、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等,要解釋清楚這些概念,必須下一番苦功夫。至於這些宗派具體說什麼,在此就不解釋了,要解釋清楚至少需要一篇論文的長度。
禪宗就比較簡單了,它的思想就是即心即佛,頓悟成佛。特別是禪宗不立文字,不用分析那些複雜的概念,你只要去悟就可以了。對於中國人來說,禪宗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一時間風靡全國,各宗派都在向禪宗靠攏。比如華嚴宗和天台宗最終都和禪宗合流了。
再說說剩下三個專注於修行的宗派。
凈土宗的宗旨是,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在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皆因你去西方極樂凈土世界。在凈土世界你可以聽阿彌陀佛講法,最終成佛。就好比考大學比較困難,你可以先去上個輔導班,凈土世界就是輔導班。而且凈土世界沒有痛苦,只有歡樂,所以人人嚮往。
律宗顧名思義就是要守戒律
密宗就是秘密的宗派,這一宗有很多秘密法門和咒語真言。漢傳密宗消失了,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藏傳密宗,就大致明白密宗是怎麼回事了。
這三個宗派里,律宗沒什麼特別之處,因為所有的宗派都要持戒,所以這一宗派沒什麼存在感,若存若亡。不過近代的弘一大師就是律宗的。
宗屬於秘密傳授,可想而知傳播力比較弱,所以最終消亡了。
凈土宗的修行方法十分便捷,適合不同的人群,不論是出家僧人還是在家居士,不論懂不懂佛學,只要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凈土宗流傳下來了。
後來發生了禪凈合流,佛教中人,比如永明延壽禪師提倡要禪凈雙修,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但是,禪宗的理論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思辨性很高,禪宗的頓悟也是很難達到的。因此,最簡單的凈土宗就漸漸地吞併了禪宗,唐朝時期那個不立文字的禪宗早就沒有了。
順便說一句,中國的僧人見人打招呼會說「阿彌陀佛」,其實這就是凈土宗的傳統。
-+---------------------------------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 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等。 « 釋大寬法師 佛學問答 http://bit.ly/2VErbpE
佛教自進入中土以來,一共分為八個宗派。 分別是三論、唯識、天臺、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原本漢傳佛教一共有八個宗派,分別為: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其中前五個宗派的哲學思辨性比較強,而後三個宗派則專注于修行。
八個宗派中,最先消亡的是唯識宗。 唯識宗是玄奘創立的,就是那個西天取經的唐僧。 這個宗派是最原汁原味的宗派,比較忠實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因此傳到中國後水土不服。 唯識宗的特點是各種名相的分析特別繁瑣,就像做數學題一般,可想而知它的受眾不廣,因此傳了幾代就消亡了。
而三論、天臺、華嚴和禪宗都是中國化程度比較深的宗派,也為中國哲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
那麼為什麼這幾個宗派最後只剩禪宗了呢? 因為三論、天臺和華嚴的理論還是比較繁瑣複雜的。 比如天臺宗講十界、十如是、三種世間、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等,要解釋清楚這些概念,必須下一番苦功夫。 至於這些宗派具體說什麼,在此就不解釋了,要解釋清楚至少需要一篇論文的長度。
而禪宗就比較簡單了,它的思想就是即心即佛,頓悟成佛。 特別是禪宗不立文字,不用分析那些複雜的概念,你只要去悟就可以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禪宗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一時間風靡全國,各宗派都在向禪宗靠攏。 比如華嚴宗和天臺宗最終都和禪宗合流了。
再說說剩下三個專注于修行的宗派。
淨土宗的宗旨是,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在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皆因你去西方極樂淨土世界。 在淨土世界你可以聽阿彌陀佛講法,最終成佛。 就好比考大學比較困難,你可以先去上個輔導班,淨土世界就是輔導班。 而且淨土世界沒有痛苦,只有歡樂,所以人人嚮往。
律宗顧名思義就是要守戒律。
密宗就是秘密的宗派,這一宗有很多秘密法門和咒語真言。 漢傳密宗消失了,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藏傳密宗,就大致明白密宗是怎麼回事了。
這三個宗派裡,律宗沒什麼特別之處,因為所有的宗派都要持戒,所以這一宗派沒什麼存在感,若存若亡。 不過近代的弘一大師就是律宗的。
密宗屬於秘密傳授,可想而知傳播力比較弱,所以最終消亡了。
而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十分便捷,適合不同的人群,不論是出家僧人還是在家居士,不論懂不懂佛學,只要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 所以淨土宗流傳下來了。
後來發生了禪淨合流,佛教中人,比如永明延壽禪師提倡要禪淨雙修,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但是,禪宗的理論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思辨性很高,禪宗的頓悟也是很難達到的。 因此,最簡單的淨土宗就漸漸地吞併了禪宗,唐朝時期那個不立文字的禪宗早就沒有了。
順便說一句,中國的僧人見人打招呼會說「阿彌陀佛」,其實這就是淨土宗的傳統。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修到極致都能成就,每一種都是根據人不同的根性和因緣來的。 佛教整個分出了大乘八派,小乘三宗,在中國歷史上分出了八大主要宗派,法相、法性、天臺、賢首、禪、淨土、律宗、唯識,密。 小乘,按三乘菩提的發心和所求果位分類:三乘菩提教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或按照五乘教法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 這些宗派也是根據人的根性與因緣而生的只要法門。
佛教在國內除了八大宗派之外,其實在南方還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說法。 藏傳以密宗為主,漢傳現在以淨土和禪宗為主。 所以,題主的說現在為什麼只剩下禪宗和淨土宗,其實應該是不對的,因為遺漏了「密宗」
淨土宗
因為講究念佛、放生和功德,再加上淨土寺院的大量興起,一些高僧大德的積極宣導和傳播,又相對簡單易學,門檻低,方便入門,尤其是普通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因此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應該在當下社會成為佛家第一宗派。
禪宗
自從達摩東來傳教,一花開五葉,功到自然成,由六祖慧能開始正式法脈欣榮,寺院遍佈,高僧輩出之後。 雖然經歷了多次全國性的毀佛滅佛,許多宗派慢慢式微甚至消失,但禪宗到現在卻依然興盛,禪宗的祖庭如九江雲居山真如寺,吉安青原山真如寺都是非常多信徒。 而且禪宗的擁有為數眾多的高級知識份子和文人,青年的根基。 所以,在南方,應該是佛教第二大宗派了。
佛教自進入中土以來,一共分為八個宗派。 分別是三論、唯識、天臺、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佛教傳入中土後,其理論和實踐雖然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但在中國得到最廣泛流傳的卻是印度佛教中所沒有的禪宗和淨土宗。
這兩個宗派都以理論的簡要和修行方式的簡易為特色,這特別適合了中國普通民眾的需要。
佛教傳入中土,以「隨機」「方便」為理論依據,努力調和與儒、道等思想的矛盾衝突,不斷援儒、道等傳統思想入佛,從而形成了它顯明的調和性的特點。
其中,淨土法門一直是中國佛教的重要門派,其思想及修持長期影響著中國佛教的走勢。 正是由曇鸞、道綽、善導繼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學的彌陀淨土信仰,結合中土民生實際,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淨土學說,宣導持名念佛,宣揚他力本願,大大擴張了淨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為淨土信仰在中土的傳播開闢了一方新天地, 由此淨土文化普及于普通民眾之中,並成為一個擁有廣泛的民眾信仰基礎的宗派,其念佛法門也成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業,影響十分久遠。
而談到禪宗,我們更多是在中國歷代文學藝術中接觸到,特別是詩歌與繪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今天想舉一篇美文,那就是就是《愛蓮說》。
這篇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名作家喻戶曉,已經脫俗拔塵,有著佛教的因緣。
周敦頤自己與佛教頗有淵源,曾與不少高僧往來密切,他後來隱居的廬山,也曾是東晉高僧慧遠同陶淵明等人組織「蓮社」的地方,是佛教勝地。
大儒心中的蓮花與佛教中蓮花同樣,象徵著清淨無染,只不過《愛蓮說》中還有些入世的思想。
釋迦牟尼所說的極樂世界到處是蓮花,遂有「蓮花世界」的美稱,佛教中的淨土宗又名「蓮宗」,專以蓮花為喻闡釋佛學的經典叫《妙法蓮華經》
----------------------------
禪宗實際上已經衰落了,而且面目全非。少林寺掛個禪宗,其實不是禪宗,而是淨土宗糅合了律宗禪宗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它反對寺院經濟,不利於僧團利益,所以受到了其他宗派的集體排斥。淨土宗一直保持活力,是因為它被改造的簡單易學,尤其適合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參與,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即使是文盲也可以現學和理解。密宗在西藏地區依然很有影響力,但也在衰落之中。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是教義繁瑣,在唐朝就已經走下坡路,屬於邊緣學派,在佛教史上曇花一現,在民間影響力不大,因為它的思想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需要。總而言之,佛教宗教派別的整體衰落是由於佛教的興旺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崛起有直接關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的整體衰落,佛教宗派也就衰落了。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佛教於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中國,很快就被中國本土文化改造,形成了新形式內容的佛教,到了隋唐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性、相、臺、賢、禪、淨、律、密。這八大宗派多多少少都融進了中國佛學的創造。
下面介紹八大宗派的詳細情況:
法性宗:
法性宗主要以《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經典依據而立宗,因此又稱“三論宗”。 這一宗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諦”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說叫真諦,從緣起現象說叫俗諦。從俗諦說諸法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又被稱為空有二諦。法性宗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是為此宗中心思想。此宗方法是隻破不立,否定一切執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實現圓融無礙的解脫宗旨。
法性宗祖師是吉藏(549~623),祖庭是南京棲霞寺。
法相宗:
法相宗主要依據《瑜伽師地論》為經典依據而立宗,因此稱瑜伽宗。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雜糅唯識十家對《唯識三十頌》的註疏編譯而成《成唯識論》,該書是玄奘的代表作,又是法相宗的奠基之作,因此法相宗又稱法相唯識宗、唯識宗。因玄奘在西安大慈恩寺譯經,因此又稱慈恩宗。
法相唯識宗的教義可概括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
五法是對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現象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也就是有概念有形象,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主觀對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能力;“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真實的智慧;“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也就是本來心對本來面目。五法不出染淨(佛家術語:有雜念曰染,無雜念曰淨,分別稱為汙染種子和清淨種子)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三自性:一是二取(外所取和內能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為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趙樸初先生曾當了個比方來解釋三自性“遍計所執性好象是夜間行路看見一條繩而誤認為蛇,其實蛇沒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繩,繩的體由因緣所生,只是假有;圓成實比如繩體的麻,則是真有。
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這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這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實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
唯識宗之所以叫唯識宗,是因為該宗認為“執‘有’者喪其真”、“滯‘空’者乖其實”,意思是“有”“空”均不應執著,要認識到“唯識無境”“無境有識”也就是“萬法唯識”,突出了“識”作為宇宙本體的地位。
法相宗的祖師是玄奘(600~664),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
天台宗:
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居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該宗主要以《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為經典依據,以五時八教為總綱,按修行的程度提出化法四教,按修行的方法提出化儀四教,宗旨是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所謂五時,即把佛陀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時期,稱為五時教,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天台宗認為佛陀所說法不出這五個時期。
所謂八教,是天台宗對佛理層次和教法感受的分析梳理。該宗從教理內容上把佛教分為由淺入深的四個級別,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則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所以稱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由於分別諸法各別有礙故名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法門,故稱圓教。藏、通、別、圓為由淺入深的四個層級的四教。該宗又依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祕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
所謂一心三觀、指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於一心獲得,故名一心三觀。
所謂三諦圓融,三諦即真諦、俗諦、中道諦;此三諦一而三,三而一,三一圓融無礙,故名三諦圓融。
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意在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己這一宗為圓教,其他宗屬前三教。該宗繼承、調適和發展了印度所傳和中國本土的佛教思想,形成了比較精密的大乘圓教理論,體現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天台宗祖師為智顗(538~597),祖庭是浙江天台山國清寺。
賢首宗:
賢首宗以《華嚴經》為經典依據,因此又稱華嚴宗,因祖師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因此又稱為賢首宗。該宗以五教來判教,以六相圓融、十玄無礙、三觀為中心。宗旨是法界緣起、一切無礙,創造性地發展了印度的大乘思想。
六相:1總相,2 別相,3同相,4異相,5成相,6壞相。此六相既同時表現於一切事物,也同時表現於一個事物。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從而揭示了法界緣起的道理。所謂法界緣起,按華嚴宗著名代表宗密的闡釋,有四種,即:
1“事法界”(事物的個性、差異性、人的初級認識);
2 “理法界”(事物共性、普遍本質,佛教對“空性”的認識);
3 “理事無礙法界”(理融於一切個別事物,一切個別事物亦都含有理);
4“事事無礙法界”(理包融一切,萬有靠理之無礙貫通,所謂“相即相入”)。
十玄門:1同時具足相應門, 2因陀羅網境界門, 3祕密隱顯俱成門, 4微細相容安立門, 5十世隔法異成門,6諸藏純雜具德門, 7一多相容不同門,8諸法相即自在門,9唯心迴轉善成門,10託事顯法生解門。十玄門的意義是揭示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三觀:1真空絕相觀,2事理無礙觀,3周遍含融觀。
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的祖師是法藏(643~712),祖庭是陝西終南山至相寺。
禪宗:
禪是印度梵文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即靜中思慮,一般叫禪定。禪定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此即參禪,所以名為禪宗。
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中國禪學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該宗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流行的說法認為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即所謂“教外別傳”。但實際上,禪宗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準繩,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所以《楞伽》、《般若》應是該宗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偽經《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因此,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
八世紀,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以(606~706)為代表,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衰落。南宗以慧能(638~713)為代表,後世尊他為禪宗六祖,主張頓悟,歷久不衰,宏傳日盛。從唐到宋,南宗著名禪師輩出,三、四百年間,禪宗南宗又分為五家七宗,足見其興旺景象。所謂五家,即“一花開五葉”,指溈仰禪、臨濟禪、曹洞禪、雲門禪、法眼禪,其中臨濟禪又分出黃龍宗和楊岐宗,是為五家七宗。禪宗和淨土宗一樣,是中國流傳最廣的佛教宗派。
禪宗的祖師是菩提達摩(?~約536),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後來已被神化,於是有一葦渡江等傳說。五組弘忍主張:“四儀皆是道場,三業鹹為佛事”,把禪貫徹到了日常生活,=改變了凡禪必坐的傳統,刷新了禪的面貌。禪宗發展到六祖慧能形成南宗,使禪宗別開生面,獲得了廣泛深入的影響。他的有名的偈則千古傳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動地闡釋了佛家的性空說。
淨土宗:
淨土宗,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為經典依據,該宗提倡觀佛、唸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所以名為淨土宗,因該宗祖師慧遠創宗時集結為“白連社”(又稱“蓮社”),所以又名蓮宗。該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認為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是難行道;淨土宗則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唸佛,臨終時,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是易行道。因此,該宗主張勸人唸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淨土宗的特點是簡單易行,非常適於普通大眾修行。修學淨土宗不需要要通佛經,
研教法,也不需要靜坐專修,只要行住坐臥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此,淨土宗和禪宗一樣,成為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
淨土宗的祖師是慧遠(334~416)和曇鸞(476~542),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
律宗:
律宗顧名思義,關注佛家戒律,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該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佛教戒律簡單地說,有聲聞戒和菩薩戒,這裡說的律宗,是以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為經典依據,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了。
律宗之外的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和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裡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
研究律學,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在出家戒律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叫開;在通常情況下不得違犯的,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了。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為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但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戒之外,都很靈活。
律宗的祖師是道宣(596~667)。祖庭是陝西終南山峰德寺。
密宗: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傳入中國形成密宗。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經典依據,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祕,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由於講究曼陀羅灌頂,念動真言,所以又稱真言宗。
本尊(istadeva)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稱為本尊。要成就本尊的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又稱金剛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yoga)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密宗:三身成就,學佛到家。另外一個名稱,即身成就。
西藏密宗,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蓮花生大士。據說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他作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修行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身而來,成為密宗教主並由蓮花化生。繼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西藏過去每年舉行全國性的護摩法會,像拜火教一樣燒東西,有些婦女連自己自己頭髮都剪了燒掉。大火燃燒七天七夜,人們圍著火光念蓮花生大士的咒語,說是看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
密宗傳說,因為蓮花生是密宗教主,不像前生走涅盤的路子,所以騎白馬騰空而去。他現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模樣,沒有變化,偶而會留一點小鬍子。這是說明報身的成就;類似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同休,天地同壽。
密宗的祖師是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和不空(705~774),被稱為“開元三大士”, 祖庭是西安大興善寺。
漢地佛教界並不認可密宗,一般是由於政治原因才勉強接納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