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容是女戰地記者被稱為行走第三世界和戰場的「香江第一戰地女英雌」,並與閭丘露薇、周軼君等並稱為香港和華人社會的「戰地玫瑰」/稱為『具有正義感的傻大姐觀察家』,也被台灣作家南方朔稱為『改變21世紀的奇女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ytWYPK



她是世界著名戰地獨眼女記者,曾幾乎踏遍所有戰場,有過三次婚姻
2017-03-11 由 前沿搭配 發表于娛樂
2012年2月22日,瑪麗·科爾文和法國攝影記者雷米·奧奇力克在逃往臨時記者中心途中被炮火擊中,二人身亡。
科爾文最後報導敘利亞的內容是:「敘利亞平民不可以隨意走動。如果他們上街隨時有可能被炮彈襲擊,或者被躲在暗處的狙擊手射殺。哪裡都是狙擊手,他們沒有絲毫憐憫,隨意轟炸建築和行人。」
在英國廣播公司工作的吉米·穆伊爾與科爾文是25年的朋友,他說科爾文是「一個勇敢無畏的記者,一個明知前方有危險但仍然會說『那裡發生了可怕的事情,我必須過去』的戰地信使」。
1956年出生在美國紐約長島風景如畫的牡蠣灣,她曾經是耶魯大學英語文學專業的高材生,「那時我想的無非是寫點無病呻吟的小說」。大四那年,她參加了一場研討會,討論的是著名記者約翰·赫西關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後情況的報導,這部美國20世紀新聞業的巔峰之作,深深地震撼了科爾文。赫西是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位導師。他使她想去報導真實的事情,也讓她相信,這些報導能夠改變世界。
後來,她加入英國著名的《星期日泰晤士報》,並在那裡結識了一支駐外記者的精英團隊。每當看到他們從國外戰場上發回的稿件,她都熱血沸騰、躍躍欲試。於是,她申請去做戰地記者。在她的筆下,炮彈不僅是一個名詞,傷亡也不僅是一個數字,它們意味著燒毀的房屋、殘缺的肢體、抱著孩子哭泣的女人和士兵眼中一閃而過的驚恐。她說:「我注重的是戰爭中的人性。它讓處於和平環境的人們也不覺得遙遠和陌生。」
在2001年,瑪麗·科爾文前往斯里蘭卡報導戰事。她在政府部門不知情的情況下入境,還設法躲避檢查,溜進了反政府的泰米爾猛虎組織控制的區域,見到了當時猛虎組織高層的很多人。但就在結束採訪準備返回時,瑪麗·科爾文遭到了政府軍的攻擊,子彈打進了她的肩膀、胸部和眼睛並成為「俘虜」。最終,瑪麗·科爾文在美國大使館的保護下撿回一條命,但左眼失明。
這次受傷令瑪麗·科爾文永久失去了左眼,她從此就戴上了海盜式的黑眼罩,這也成為她的招牌形象,套用馬龍·白蘭度扮演的「獨眼傑克」(獨眼龍)的說法,朋友們戲稱她為「獨眼吉爾」(獨眼鳳)。她的獨眼形象幾乎成為新聞界一面招牌,傳奇事跡還被搬上熒幕。
2010年在一場紀念殉職戰地記者的紀念儀式上,科爾文道出了她不顧生命危險報導戰爭的決心:「我們的使命是準確客觀地報導戰爭和災難,我經常會問自己,我寫出來的東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的危險?」「我為什麼要報導戰爭?在過去幾天裡,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並不是典型的戰地記者,因為我注重的是戰爭中的人性,我想告訴人們戰爭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幾個世紀過去了,戰爭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戰場上依舊炮聲隆隆,血肉橫飛;戰場外妻離子散;交戰雙方都不肯公開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戰爭證人」。
瑪麗·科爾文從1986年開始從事戰地記者的工作,從兩伊戰爭前線,到報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發生的衝突,再到前南斯拉夫戰爭,她一直生活在戰爭烽火中,經歷過2次失敗的戰地戀情。戰場為科爾文帶來的也有甜蜜和溫暖,那就是她的兩場戰地戀情。 但是,戰地記者間的婚姻僅僅維持了兩年。「我們就像兩個不知疲倦的孩子,太專注於戰爭中的毀滅與死亡,以至於忽略了其它東西,甚至對方的存在」。
科爾文一舉成名的1986年,她恰巧三十而立。由於難得過正常的家庭生活,科爾文和曾經的幾位愛侶常常在不同的戰場採訪報導。也許是太熱愛這份事業,科爾文寧可犧牲家庭,她經歷了多次婚姻,沒有生育。科爾文說:「我注重的是戰爭中的人性。它讓處於和平環境的人們也不覺得遙遠和陌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entertainment/5m2ezpl.html
---------------------------------
頌揚新聞業 獨眼戰地女記者傳記搬上銀幕[影]
最新更新:2019/01/04 15:50
記述美國著名老牌戰地女記者柯文的傳記電影「私人戰爭」11月將在美國戲院上映。(圖取自私人戰爭臉書www.facebook.com/APrivateWar)
(中央社倫敦21日綜合外電報導)電影製片表示,在記者「面臨攻擊」危機日益加劇之際,以美國著名老牌戰地女記者柯文(Marie Colvin)為主軸的傳記電影,是對新聞業的頌揚。柯文2012年魂斷敘利亞。
記述柯文職業生涯的「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下個月將在美國戲院上映,由主演電影「控制」(Gone Girl)的英國女星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飾演英國「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獲獎的資深戰地記者柯文。
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執導的這部劇情片,呈現出這名記者在世界衝突地區,努力應對報導戰爭所帶來的影響。馬修海涅曼2016年曾以紀錄片「無主之地」(Cartel Land)榮獲奧斯卡提名。
馬修海涅曼的母親也是一名記者,對他而言,這部電影是向柯文和這個面臨愈來愈多困境的行業「致敬」。
他在倫敦影展(London Film Festival)對記者說:「在這個充斥假新聞和報導的世界,記者正面臨攻擊危機,讚頌新聞業和像瑪麗(柯文)這樣的人,如今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部上個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全球首映的電影躍上大銀幕之際,記者正面臨愈來愈多威脅,從美國總統川普將他們貼上「敵人」標籤,到沙烏地阿拉伯異議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本月遇害。
在「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系列電影擔綱演出的北愛爾蘭男星傑米道南(Jamie Dornan),在「私人戰爭」中飾演柯文長期搭檔的自由攝影師康洛伊(Paul Conroy),他說,這部作品來得「正是時候」。
他在紅毯上告訴記者:「這是一部關於揭露真相的電影。任何以最好方式報導真實新聞的嘗試,以及冒著各種風險來到這些地方,為我們揭開真相的人,都是好的。」
柯文2011年在敘利亞戰事中喪生。(影片來源:ABC News Australia YouTube頻道)
敘利亞政府軍被控在戰火蹂躪的荷姆斯市(Homs)砲轟一處媒體中心,柯文與法國攝影記者歐克里克(Remi Ochlik)因此喪命。
「私人戰爭」改編「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在柯文殉職後刊出的一篇文章,講述她長達數十年的記者生涯,和她為此付出的心理和生理代價。
柯文報導斯里蘭卡內戰時失去一隻眼睛,因此戴上招牌獨眼眼罩,也曾在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Moamer Kadhafi)2011年遭擊斃前不久訪問過他。
「私人戰爭」也不迴避柯文屢次穿梭戰場報導,身心受影響而努力對抗創傷後症候群和酗酒的情節。
曾入圍奧斯卡獎的羅莎蒙派克說,柯文複雜的內心是這個角色吸引她的一部分。
她說:「我想在大銀幕上飾演的這位女性,她值得受人景仰,但她擁有的特質,卻不是每個都使人欽佩。」(譯者:劉文瑜/核稿:陳政一)
---------------------------
著名獨眼戰地女記者 葬身敘利亞炮火
▲獨眼的科爾文,是曾經身經百「戰」的戰地女記者。(圖/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籍著名獨眼戰地女記者科爾文(Marie Colvin),21日(周三)與一名法國獲獎攝影師在敘利亞軍昨炮轟反政府勢力根據地霍姆斯之役的炮火中殉職。消息稱,當時他們身處的反對派臨時新聞中心突遭猛烈轟炸,兩人逃生時遭火箭炮擊中身亡,現場另有3名英美法記者受傷。
55 歲的科爾文生於美國,受僱於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6年。2001年她採訪斯里蘭卡內戰時,被手榴彈碎片擊中失去一眼,從此戴上「獨眼龍」眼罩,成了她的獨特標記。
她在30年的戰地記者生涯中,在在一行內以大無畏著稱,去年有到埃及和利比亞採訪阿拉伯之春,其間曾獲安排訪問格達費的兒子塞義夫。她死前接受CNN訪問時形容,敘利亞是她歷來最凶險的一役。
30年經驗 被手榴彈擊中失去一眼
目擊者稱,科爾文和法國新聞攝影師奧什勒克(Remi Ochlik)身處的Baba Amr區樓房,周三被超過10枚火箭擊中,兩人逃走時被炮火擊中死亡,現場還有多人被困瓦礫,包括科爾文的英籍攝影師拍檔康羅伊(Paul Conroy)及一名身受重傷的美國女記者,但因轟炸持續,無人能接近該處救人或找回遺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布維耶(Edith Bouvier)亦被炸傷。
轟炸現場附近是反政府陣地,自本月初起一直遭轟炸。敘利亞反對派稱,他們「沒理由射殺記者」,因此是政府軍所為。 敘利亞官方則稱,沒發現兩名殉職記者進入敘利亞的資料,呼籲非法入境的記者盡快向當局登記,以保安全。
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老闆、傳媒大亨梅鐸稱,會盡一切辦法取回科爾文的遺體。法國總統薩爾科齊稱,兩名記者遇害顯示「巴沙爾政權必須下台」。1
死前一天:我不知炮彈在哪
科爾文死前數小時才做過最後報導,以電話告訴英國BBC說,一名兩歲男童死於炮彈碎片。她說:「真是可怕,他的小肚子不斷起伏,直至斷氣。炮彈、火箭、坦克炮火,傾瀉在霍姆斯的住宅區,絲毫沒有緩和。」
她在周日刊出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中指稱,霍姆斯人民「正等待屠殺」:「居民生活在惶恐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摯親傷亡。每人口中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們被世界遺棄?」
她死前一天接受CNN訪問時說:「附近高樓大廈都部署了很多狙擊手。我知道他們在哪兒,但不能知道炮彈落在哪兒。」豈料一語成讖,她之前在利比亞米蘇拉塔採訪時,曾在炮火中撿回性命。她當時說:「這真的很危險,危險在於它們是隨機的。」
殉職法國攝影記者 輟學採訪戰地
跟科爾文一同殉職的法籍攝影記者奧什勒克28歲;8年前輟學展開戰地攝記生涯,採訪海地衝突、剛果民主共和國戰亂,近期到過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採訪「阿拉伯之春」,照片刊於《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等。他去年在利比亞石油重鎮拉斯拉努夫(Ras Lanuf)拍到一名反政府民兵在戰地垂首蹲在反對派旗幟前的照片,贏得世界新聞攝影獎:一般新聞類別冠軍。
自去年3月敘國反對派起事以 來,當地已有7636人遇難。法國電視台記者雅基耶(Gilles Jacquier)上月也在霍姆斯被炮彈炸死,當時他跟一批外國記者在敘利亞政府安排下,採訪一場親政府示威。敘國政府指是反對派所為,但後者和法國政府卻堅稱這是敘國政府的陷阱「陰謀」。


電影簡介:
《太陽之女|Girls of the Sun》2014年一位年輕的律師巴哈爾,回到了家鄉小鎮庫爾德斯坦。在恐怖分子的一次襲擊中,她丈夫死了,她和孩子,還有數千名婦女被抓到了監獄裡。從監獄逃跑後,她組織指揮了“太陽的女人”這個女子軍隊。她們的目標是奪回被占領的小鎮,救回比當作人質的兒子。在她身邊的瑪蒂爾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戰地記者。瑪蒂爾德緊密跟進太陽的女人這支女子軍隊為期三天的抗戰。因為對希望和正義的苛求,將她們團結在一起,讓人道充滿了希望。本影片是對這些女性的致敬。
太陽之女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www.movieffm.net/?p=14423


真人真事改編 獨眼戰地女記者科爾文傳記搬上大螢幕
 2019/01/04 18:01
傳奇「戰地獨眼記者」瑪麗科爾文真人真事改編、一舉入圍本屆金球獎兩項大獎的《私人戰爭》,於今(4)日震撼上映。(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台北報導)身在戰火最前線的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羅莎蒙派克飾演),長期在戰亂當中奔走,即便因被戰火波及而失去左眼,仍無視當地政府對記者的禁令,走遍利比亞內戰、斯里蘭卡內戰、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揭發戰火之下的真相,電影【私人戰爭】正是描寫這位傳奇女記者的傳記電影。這部被國際媒體盛讚:「本年度最有意義且扣人心弦的傑作!」已於今(4)日正式上映。
導演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表示:「本片描述瑪麗科爾文人生的最後十年。我們跟隨她的足跡,走遍斯里蘭卡、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敘利亞,見證她深入戰區、揭發戰爭暴行的強烈意志。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讓他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折磨,腦子裡總有揮之不去的雜音,以及血肉模糊的痛苦記憶。」
羅莎蒙派克(中)長期模仿本尊的拱背姿勢,讓她拍完後身高因此縮水。(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私人戰爭》是紀錄片名導馬修海涅曼的首部劇情長片,為使本片呈現出影史罕見的真實感,導演馬修率劇組深入動盪不安的中東約旦, ,實景拍攝片中所有戰爭場面。令人吃驚的是,本片出現的所有難民,都是真正飽受戰火摧殘的難民,說出來的話語也不是編撰出來的台詞,而是難民們自己的真實故事。
曾以《控制》(Gone Girl)入圍奧斯卡影后的演技派女星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在本片完美複製本尊,更讓她問鼎本屆金球獎戲劇類影后。羅莎蒙為了詮釋這位傳奇人物,入戲太深甚至頻傳「職災」。不僅因為戴著「獨眼眼罩」而撞到頭,甚至在大馬路上踩空,更因為長期模仿本尊「拱背」姿勢,拍完後身高竟縮水1.5公分。更慘的是,她還與角色本尊一樣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不過她的付出也獲得本尊的親生姊妹凱特科爾文(Cat Colvin)力讚:「看到電影的第一幕,我就覺得『天哪!這是瑪麗沒錯!』她真的捕捉到瑪麗的神韻,並讓她在銀幕上重新活了起來!」
這部對科爾文致上最祟高敬意的電影作品《私人戰爭》已於今日震撼上映,以下為最新預告:
真人真事改編 獨眼戰地女記者科爾文傳記搬上大螢幕 | 台灣英文新聞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610273


AANKSfP.img2021-08-26_140534

新頭殼newtalk
用生命記錄歷史!「我不去誰去?」路透社記者慘遭塔利班肢解輾屍 https://bit.ly/3mwvgZh
隨著美國撤軍,塔利班(Taliban,神學士)成功侵略阿富汗,當地記者的人身安全引發國際關注。近日有一位《路透社》戰地記者西迪奎(Danish Siddiqui)在阿富汗撤退的混亂中,與部隊走散,慘遭塔利班殺害、肢解,《路透社》也為他做了一系列報導,緬懷這位用生命記錄歷史時刻的記者。
「我們不去,還有誰能去呢?」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西迪奎曾這樣對他的老闆說道。他7月13日曾試圖從塔利班的手中救回一名警察,但當時他的車隊被榴彈擊中,從他的個人推特中可以看出,他所拍攝的影片車身劇烈搖晃,一旁還伴隨著炮火攻擊,雖然這次幸運脫困,但之後卻遇上死劫。
在3天後,西迪奎7月16日與另外兩名阿富汗突擊隊員在執行任務時,卻因為和阿富汗軍隊走失,不幸遭塔利班襲擊喪生。
社群媒體上流傳西迪奎屍體的慘況,他的家人、同事接對他的死感到震驚,阿富汗、印度政府官員指出,根據照片、情報和對西迪奎屍體的檢查,他的屍體在他死後被塔利班拘留期間被肢解,也有消息指出,西迪奎死後遭到塔利班開車多次輾過,死況相當悽慘,但塔利班一概否認,並堅稱不是他們做的。 
38歲的西迪奎是位著名的攝影記者,曾擔任印度《斯坦時報》記者以及《路透社》多媒體團隊的負責人,他因報導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於2018年獲得普立茲獎。
其實《路透社》有權力終止他的前往阿富汗的工作,但西迪奎卻要大家別擔心,並表示:「我知道什麼時候該抽身」,但他的推特在7月14日後,就再也沒有更新。
報導中也點出另一項重點,其實西迪奎並不是第一位在動亂中離世的新聞工作者,根據保護記者委員會的數據指出,自2010年以來,全球已有600多名記者被殺,阿富汗尤其危險,截至8月初,其中35人死亡,其中28人是當地記者,這些記者的死,也凸顯了國際媒體和當地媒體記者在報導衝突和政治紛爭時所面臨的風險。
西迪奎7月13日曾試圖從塔利班的手中救回一名警察,但當時他的車隊被榴彈擊中。   圖:翻攝自Danish Siddiqui推特© 由 新頭殼 提供 西迪奎7月13日曾試圖從塔利班的手中救回一名警察,但當時他的車隊被榴彈擊中。用生命記錄歷史!「我不去誰去?」路透社記者慘遭塔利班肢解輾屍 https://bit.ly/3mwvgZ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