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阿育王塔/雷峰塔/七寶阿育王塔/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早年好戰殺戮,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 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 錢瀟效阿育王造塔之舉,兩次各鑄八萬四千塔瘗藏佛經(即法身舍利),因此這種四角山花蕉葉造型的方塔便被稱為阿育王塔。 因其瘗藏佛經之用,故這種小塔後來又被稱為「寶箧印經塔」。 又因發現銅、鐵阿育王塔表面大多鎏金,故又俗稱"金塗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丹書受戒、戶牖置銘”/姜太公關於百世、十世和當世的政權模式,曾經是指導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理論基礎。尤其是“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這一說法,曾經被很多帝王和論臣所引據。一代賢君。唐太宗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創造了不朽的功業,用事實證明了姜太公這段論述的正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5L1r7


儒家文廟/代州文廟1367年/阿育王塔阿育王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Dai3eq
國寶級展品《銀阿育王塔》-2008年大陸城南金陵大報恩寺出土、有塔中之王美名的七寶阿育王塔+「七寶阿育王塔」,相傳是五代十國吳越最後一個國王錢弘俶於西元955年,仿效印度阿育王命人所造,高度比所有塔都高3倍,有「塔中之王」美名。+佛教7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硨磲、瑪瑙為飾,表面鑲嵌452顆白、紅、藍、黑等各色寶珠,內供奉佛頂骨真身舍利等珍寶,尤其塔身四面的浮雕繪有佛陀本生故事,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體型最大、製作最精美、工藝最複雜、銘文最多、最具史料價值的阿育王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tTpDu


唐代錢鏐鐵券,是中國現存四個丹書鐵券實物中,年代最早的一個。丹書鐵券,亦作丹書鐵契、金書鐵券、鐵券、誓書,是天子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塔與佛教-佛教寶塔最低2層,最高13層-印度最早建塔是為放置釋迦牟尼的舍利,供人們紀念崇拜。藏有佛真身舍利的物件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成為佛的一種象徵,被佛教徒們作為「佛」來崇拜,可以說塔與佛的概念在佛教中是不可分割的-佛教興盛的時代,各處都興建寺廟,有寺必有塔。塔後來作為和尚的墳墓成為一種定製。為僧人修塔也成為對他修行的一種褒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篤信佛法的吳越王與杭州數百年的繁華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9日, 2019
西湖十景之一「雷鋒夕照」。最初為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建,近代崩壞,圖是21世紀改建之後樣貌。(Peter Dowley/維基百科)
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中,有一個占據兩浙的小國,居然在夾縫中生存發展了近百年,直至順應天意,歸順大宋王朝。在這個小國家中,不僅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因為這一地區戰爭很少,所以生產發達,經濟繁榮,其都城杭州更是發展成為東南地區繁榮的大都市,史稱「富兼華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宮」之稱。這個小國就是吳越國。
吳越國的開國者可追溯到唐朝末年轄有浙東、浙西十一州之地的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錢鏐。他902年被唐政府封為越王,904年被封為吳王。907年,朱溫篡權滅唐,建立「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建都杭州。
錢鏐是一個心繫百姓亦懂得如何治理國家的君王。考慮到吳越國國小孱弱,無法對抗中原王朝和周圍強敵,他採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一方面對外向中原王朝進貢以求得庇護,一方面對內發展經濟,鼓勵農民擴大田地,並在太湖流域加固堤壩來阻擋洪水的襲擊。著名的錢塘江海棠塘也興建於此時。此外,錢鏐還組織人力擴建杭州城,疏通西湖,並擴建了靈隱寺。
吳越國的經濟繁榮,使百姓富足安樂,整個國家祥和安定。兩浙百姓還給錢鏐起了個「海龍王」的稱號,以表達對其的尊敬。而杭州在吳越建都後的幾十年中的發展,為一百多年後南宋在此建都奠定了基礎。
唐代錢鏐鐵券,是中國現存四個丹書鐵券實物中,年代最早的一個。丹書鐵券,亦作丹書鐵契、金書鐵券、鐵券、誓書,是天子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
攝像者: Siyuwj/Wikimedia Commons
深謀遠慮的錢鏐臨終時還告誡子孫「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就是說,在中國出現統一的形勢時應迅速放棄割據。錢鏐去世後,他最出色的兒子錢元瓘繼位,其曾在吳越國開疆拓土中立下戰功。但是繼位九年後,他卻在一次宮室大火中受到驚嚇而死,其14歲的兒子錢弘佐繼位,卻執政不到八年也因病離世。錢弘佐的弟弟錢弘倧繼任吳越王。因個性急躁、為人嚴厲,很快被權臣胡進思發動政變廢黜。錢元瓘的第八子錢弘俶(亦稱錢俶)被推上了王位。
錢俶自幼向佛,曾在天台山修行。即位後,他與父親和兩個哥哥一樣,秉承爺爺錢鏐的遺訓,始終沒有稱皇稱帝,而是一直向中原的朝廷稱臣納貢,以換取吳越國的和平。
建造四萬八千座阿育王塔
古印度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有一個國王叫阿育王,他繼位後不斷征戰。在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軍征服了南印度的羯陵伽國,獲俘虜15萬餘人,殺死了10萬餘人。深感罪孽深重的阿育王飽受折磨,在高僧的引導下,他其後放棄了武力征服的方式,並皈依佛教,廣泛宣揚佛法,以佛法治國。他還把佛舍利分別裝入84,000個寶函內,分散到各地,同時在各地興建了許多舍利塔,供奉佛舍利,供人頂禮膜拜。今天西安的法門寺供奉的佛舍利據說就是其中之一。阿育王本人也被後世尊為護法大王。
一心向佛的錢俶王也決心向阿育王學習,在位期間,他亦以金、銀、精鋼等鑄造了各種形式的阿育王塔48,000座,修建了數百座佛寺,並廣傳佛法。根據日本僧人的記載,錢俶之所以這麼做,是感念征戰殺伐過多,心中不安,當時他重病纏身,經高僧指點後下令造佛塔,以積功德,並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
吳越阿育王塔的大小不一,塔身方形,每面刻半圓形,盒內刻佛像,從塔中銘文可知,這些佛塔分兩次集中製造,其中相隔十年。其建造的阿育王塔實物,多出土於浙江、上海、福建、河南、河北等地五代至元明時期的佛塔地宮、塔頂及塔身中。清乾隆時期,吳越王錢俶的二十八世孫著有一本《金塗銅塔考》,梳理了傳世的阿育王塔和歷代文獻中記載過的阿育王塔。
手足情深
對於自己的哥哥、廢王錢弘倧,錢俶手足情深,沒有聽從胡進思將其殺掉的建議,而是將其「徙越州(今紹興),資給豐厚」,並派自己的貼身親將薛溫護衛,使其免遭胡進思派來的殺手的毒手。此事敗露後,胡進思因憂懼出背疽而死。
不僅如此,錢俶還給哥哥「築宮室,治園圃,花卉山石,池塘亭苑,奉廢王日娛悅之,歲時供饋甚厚」。一次,錢弘倧在山亭上擊鼓,聲聞於外,守衛者報告給了錢俶,錢俶回應道:「吾兄以閒適為懷,非鼓樂不歡。」於是「命裝金魚水鼓四面奉之」。吳越人聽說後,為吳越王對兄弟的友愛而感動。在錢俶的庇護下,他的這位個性張狂的王兄瀟灑了二十多年後才因病離世。
對百姓仁愛之至
錢俶不僅對兄弟友愛,對治下的百姓也是施行仁政。《吳越備史》記載,在他歸宋前,「時王募民墾荒田,勿取其租稅,由是境內並無棄田。或有請糾遺丁以增賦,王命杖之國門。民皆大悅。」大意是他招募農民開墾荒田,不收取租稅,這樣使得國內沒有一處荒蕪的田地。有官員請示說,要找出那些不在冊的勞動力,增加他們的賦稅,錢俶即下令將其帶到城門口施以杖刑。老百姓們都很高興。
此外,在國內大旱期間,當錢俶聽說有邊民在賣兒賣女後,馬上叫人用糧食去贖回來,還給那父母,並命令那裡的官員開倉濟貧,幫助百姓渡過難關。
這樣愛護百姓的吳越王,自然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擁護。顯然,其對手足和百姓的仁愛之心亦與其修佛密切相關。
為人儉樸 禮數周全
儘管在對待兄長、百姓方面,錢俶王不吝惜錢財,但他自己生活得卻很儉樸。《宋史》記載,他「甚儉素,自奉尤薄,常服大帛之衣,幃帳茵褥皆用紫絁,食不重味」。絁,是一種粗布之類的織品。意思是他的吃穿用度都很簡單,並不奢華。
篤信佛法的錢俶王「性謙和,未嘗忤物」。每當中原的使者到來,他接待禮數周全。對於皇上所賜予的乘輿、服物、器玩,都羅列在庭院裡,焚香祭拜,非常恭敬。
保俶塔的由來
963年,北宋首先出兵滅掉了荊南,接著陸續滅掉了後蜀、南漢。974年九月,宋太祖趙匡胤派兵攻打南唐。南唐李後主曾致書向錢俶求援,稱:「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對唇亡齒寒並不陌生的錢俶,卻明了天意,能夠審時度勢,為了百姓的安危,沒有援助南唐,而是遵從宋太祖的命令與宋軍配合夾擊南唐。
南唐滅亡後,宋太祖並未派軍攻打吳越國,而是繼續維持其從屬地位。976年二月,錢俶與夫人孫氏、子惟浚奉命入朝,隨行帶了不少禮物,包括白金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乳香五萬斤,另有金玉寶器五千件、美酒數千瓶等。
明代張岱的《保俶塔》記述,錢俶在臨行前,因擔心一家人被扣,就在佛前許願:如能平安歸來,一定造塔還願。
西湖名勝保俶塔,10世紀吳越國國王錢弘俶初建,圖為1996年修建後的外觀。(Siyuwj/維基百科)
到了京城,宋太祖以禮相待,同樣給予豐厚的賞賜,還賞賜他宅子,並給予其兩個曠古少有的恩典,一是賜錢俶「劍履上殿,詔書不名」,二是封錢俶夫人為王妃、王女為郡主。兩個月後,就讓他們回杭州了。走前,宋太祖賜給他一個封存得很密實的黃皮書卷,讓他在路上祕密地看。在回程的路上,錢俶打開一看,全是大臣們勸皇帝把錢俶留在京城的奏章。錢俶感動萬分,宋太祖的胸襟由此可見一斑。
回到杭州後的錢俶,遂造塔還願。
順天意歸附大宋
在大宋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基本完成統一後,牢記先祖遺言的錢俶於978年五月,為「保族全民」,將「三千里錦繡山川」和十一萬帶甲將士,悉數獻納給中央政權,實現了和平統一,吳越國軍民無一人死傷,也無絲毫的財產損失。
圖為清 董邦達《西湖十景》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業已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曾當面稱譽錢俶說:「卿能保一方以歸於我,不致血刃,深可嘉也」,並賜予其高官。與受到戰爭波及而殘破的長安、洛陽、揚州、金陵等盛唐時最繁榮的大都市不同,免遭戰火的吳越國的都城杭州從此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空前繁榮時期。北宋詞人柳永在詞作《望海潮》中生動地描述了杭州「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繁華景象。
歸宋後低調生活
歸宋後,雖然受到優待,但錢俶為避免引起猜忌,生活得小心翼翼。《宋史》載:「四月,從征太原,俶小心謹恪,每晨趨行闕,人未有至者,必先至,假寐以待旦。上知之,謂俶曰:『卿已中年,宜避風冷,自今入謁不須太早也。』」大意是:錢俶跟宋太宗去攻打太原的劉繼元,途中,錢俶每天早上去行宮覲見太宗,別人未到時,他已先到了,在一旁打盹兒等到天亮。這樣勤勉,連太宗也看不下去了,勸他說:「你已到中年,宜避風寒,不需要太早來。」
983年十二月,錢俶第三次上表請求解除自己的兵馬大元帥、國王、尚書令、太師等官職,宋太宗最後才詔令取消他的兵馬大元帥職務987年二月,宋太宗任命漢南國王錢俶為武勝軍節度使,改封為南陽國王。錢俶長期生病,詔免入辭。錢俶第四次上表請求解除國王之職,皇上只同意改封許王,加食邑一萬戶、實封一千戶,改賜安時鎮國崇文耀武宣德守道功臣。
988年二月,錢俶又被改封為鄧王,食邑九萬七千戶、實封一萬六千九百戶,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
同年八月,錢俶因疾病突發(亦有說法是吃了別人送來的藥),半夜猝死,終年60歲。宋太宗聽說後,哀痛不已,下令停朝七日,命相關官員送其靈柩到京城。後歸葬河南洛陽縣邙山賢相里之陶公原,「大臣素服送三十里」。
結語
錢俶的墓誌銘說其「體貌肅如,神氣穆若,語默存道,動靜求仁,靡尚豫遊,頗遵儉素,愛人善愈於己能,聞人過率以情恕,推誠於下,擢才不疑,儒雅自勤」。而其相信佛法,秉承先王遺言,是吳越國免於戰亂的主因,這也是他身為國王最大的功績。
北宋時曾任杭州知州的蘇軾同樣盛讚錢氏給吳越居民帶來的福祉:「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明代的朱國禎更加明快地指出,錢氏「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誠如斯言。@*#
參考資料: 
1. 《宋史》 
2. 《吳越備史》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 https://goo.gl/QRVJSD

阿育王塔外觀

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而得名,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據了解,佛教剛傳入中國時,阿育王塔其實是覆缽狀,通俗地說就是像一個饅頭,佛教徒對塔禮佛,后來才漸漸吸收中國元素,從一層變為多層,從圓形變成多角形。2008年11月21日,北宋長干寺地宮內出土的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被成功“請”出。根據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証,專家確認,寶塔內瘞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聖物“佛頂真骨”(釋迦牟尼頭頂骨舍利)

目前全世界僅存18座存放釋迦牟尼捨利的佛塔,中國擁有兩座,一座在北京的西山,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

法門寺,又稱法雲寺、阿育王寺,陝西省寶雞市法門鎮。始建於東漢「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了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送世界各地,興建八萬四千塔。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先建塔後建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qv33WE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阿育王塔,歷史與宗教的「見證者」
2017-10-31 由 溪嶺旅遊 發表
 阿育王塔座落在代縣城內。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阿育王塔,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後改建為磚塔。
  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other/5x92ze6.html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600年的阿育王塔歷遭三劫,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毀了再建
2018-08-29 由 惠農樂幫 發表于歷史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滅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龍興」為「圓果」。
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被焚,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079年)元兵南下再毀,自建600多年中歷遭三劫,於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
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
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世界第八大奇跡---佛捨利與千年阿育王塔
    印度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阿育王 (約公元前286~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原本是通過暴力獲得統治權力。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的時候,戰況異常慘烈。阿育王目睹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災難和痛苦,受到極大震動,深切懊悔。他立即停止武力擴張,皈依佛門,並大力弘揚佛法。
  阿育王最為人稱頌並永久載入史冊的功績是建造了八萬四千佛捨利塔。他打開佛陀入滅後“八王分捨利”的捨利塔,取出佛陀遺骨,重新分為八萬四千份,再建八萬四千塔,並把捨利分別安奉於塔中供養由於阿育王的大力護持,從而使得佛教走出印度,成為世界性宗教。
    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城南金陵大報恩寺遺址考古工作中,意外發現了宋代長干寺的地宮。隨後,專家從該地宮裡挖出一個巨大的鐵函。考古人員依次打開雙層鐵蓋板後,看到了一尊金光閃閃的塔剎。2010年6月12日,千年塔王阿育王塔在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
    阿育王塔因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而得名,阿育王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捨利,其中我國有十九座,而本次考古發掘地長干寺就是其中的第二座。發明七寶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最後一個國王錢弘俶。
    金陵大報恩寺遺址的發現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遺址碑文上記有“金陵長干寺塔身藏捨利石函記”、“宋大中祥符四年”等字樣。當年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座塔守護佛法,在中國有十九處,名列第二的長干寺居然就在該遺址中。而碑文中詳細告知世人瘗埋在該寺地宮下的珍貴文物:“感應捨利十顆”、“佛頂真骨”、“諸聖捨利”、“金棺銀椁”、“七寶阿育王塔”。
    2010年10月,南京市博物館在整修後的南京朝天宮內向公眾展出了近三千件館藏文物,成為該館1978年正式掛牌以來展出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一次展示,其中南京長干寺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及兩套金棺銀椁是首次公開展出。
  長干寺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其中的兩套金棺銀椁更是充滿神秘色彩。如今,在朝天宮大成殿的密室內,市民可以隔著一層玻璃看到巨大的鐵函和這兩套金棺銀椁。雖然隔著玻璃展櫃,但金棺頂蓋上的蓮花、鳳鳥紋及棺體兩端裝飾的持劍護法神都可一覽無遺,讓觀眾感受到佛都金陵的昔日盛景。
  金棺銀椁一套方形的,一套長方形的,長方形的那一套,從外到裡都是純金打造,金光燦燦;另一套方形的,盒子的主要構件都是銀的,銀光閃閃。專家說,它們在地下睡了千年,光澤度依然那麼好,這是因為古人當時對它們的表面做了技術處理。”
  經修復後重新亮相的千年阿育王塔也金光閃耀,和剛出土時的“灰頭土臉”截然不同,就連原來起翹的外表、掉落的寶石都已經歸位。塔王外皮是銀鎏金,裡面是木胎的。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的指導下,南京博物館的專家將以前變形的木胎進行了更換,對氧化的鎏金表面進行了清理,並進行了隔絕處理,並且對散落的寶石進行了鑲嵌和修補。
    我們進入展覽室仔細觀賞了這些沈睡前年的寶物,如今面對的經過修繕處理的出土文物熠熠如新,可想而知它們當年的風采!
    2008年七月南京博物館在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北宋長干寺地宮,並在地宮中出土了石函、鐵函。2008年11月22日,通過研制的特殊工具,考古人員從鐵函中請出了千年阿育王寶塔。根據碑文記載,寶塔內的金棺銀椁瘗藏有釋迦牟尼佛祖佛頂真骨、感應捨利和諸聖捨利。2010年6月12日上午七點半開始,千年阿育王塔內的金棺銀椁在高僧的護送下,從南京朝天宮運往千年古剎棲霞寺啟請,在海內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見證下,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椁被打開,佛頂真骨在盛世重光。世界第八大奇跡—佛捨利與千年阿育王塔--學佛網 - https://goo.gl/vteqm6


印章-南陽開國-道經師寶/葉法善有雙銅印遺世,俗稱「天師印」,被奉為驅魔之寶。印文一為「南陽開國」,一為「道經師寶」道、經、師為道教之最高信仰,也為萬法萬術之根本/「謀聖」姜子牙/「貨泉」二字,泉拆讀為白水,貨的繁體字近似真人,合起來就是「白水真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wFvSNm

道教法印/印章/黃神越章/厭勝印是一種刻有“黃神越章”、“天帝神師”、“黃神之印”等道教用詞語的印章,一些道家和信教者將其隨身攜帶,作為辟邪降魔、消除災難之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eGlm1x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南京的鐵函考古繼續,當前天的懸念——絲質包裹被打開後,傳說中的七寶阿育王寶塔出現了,體積大到令世界震驚。
  頓時,現場響起一片驚歎聲、歡呼聲。雖然不斷有龍鳳花錢、隋球、金線絲綢、葫蘆狀瓶體等珍貴文物面世,但早先出土的石碑上記載的“佛頂真骨”這種極品,是否藏身在寶塔之中,依然是謎。有專家認為,“佛頂真骨”必在塔身中。今天,更精彩的懸念,還將繼續被解讀。
  已現寶物:阿育王塔、金鳳凰、球狀寶物、龍鳳花錢、金線絲綢
  期待寶物:佛頂真骨、聖感舍利、諸聖舍利
  應該說,單就包裹寶物的絲織物就已經給考古人員帶來無限驚喜。因為經歷了千年風雨,這些絲織品居然保存得如此完整。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說,他們請了著名的絲綢專家來進行程式指導
,而從局部看來,絲織品上有用金絲金線繡出的精美圖案。
  這一段時間,不斷有文物被清理出來:龍鳳花錢、五銖錢、葫蘆形瓶等等。從鐵函頂部往下看,內部光線很灰暗,只能看到絲綢包裹占滿了整個鐵函。鐵函內部四角有凸起。現場的專家稱,這有可能是阿育王塔的四根山花焦葉。此時,鐵函四周,是散落的銅錢。
  此時,清理鐵函進深已經達到80釐米,一個瓶狀物體被考古人員拿在了手中。考古隊員祈海甯說,這個瓶狀物有塞,它的材質不能確認,疑似玉質,保存得還比較好。
  過了一會,考古隊員清理出的圓環物放入到保存袋中,並在袋上標明數字32。同時清理出的還有一個黑褐色的木質物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木質物件放入到玻璃瓶浸泡在液體中。祈海寧說,這很有可能是木雕花,因為人們也會用花供佛。專家估計,這應是沉香木。
  銅錢清的差不多,塔能看到大部分,一側有一面很大的銅鏡,似乎是垂直插在塔基上,與塔互為支撐。考古人員推測,應該是有絲織物將它和塔刹系在一起。所以,這個銅鏡不能輕易取下來。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一座精美絕倫的寶塔出現在人們面前。但此時,僅能看到寶塔的塔尖和塔刹部分:金光閃耀,看來上面應該是四蓮座,有浮蓮瓣,應為五層相輪,塔尖上還有一顆球狀物,塔刹顯得厚重,有一組連珠文、座沿。地宮中散落的銅錢很多,但也有專門為地宮鑄造的“花錢”。昨天清理出來的一枚龍鳳紋花錢,上面的龍紋和鳳紋都十分清晰。目前還未進行測定,只能估計它的材質是銀鎏金的。背面圖案比較模糊,約摸看清上面有鳳的圖案。
  這種“花錢”與流通貨幣是有區別的,它是為了某種活動特別製造的錢,非常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紀念幣。
  事實上,花錢並不是第一次被發現,在考古過程中,已在鐵函頂部發現兩枚。另外,內部發現的一些銅錢,絲帶很完整,歷經千年依然不腐,保持原樣。
  從石函上的碑文來看,雖然有“長幹寺”的字樣,但只能說明寺廟始建年代是宋大中祥符四年,後期都有改造,並不排除朱棣利用以前寺廟的地宮建大報恩寺的可能,因此地宮的身份尚待鐵函裏的文物進行最終確定。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600年的阿育王塔歷遭三劫,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毀了再建
2018-08-29 由 惠農樂幫 發表于歷史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滅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龍興」為「圓果」。
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被焚,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079年)元兵南下再毀,自建600多年中歷遭三劫,於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
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
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rx8gj8.html


代縣藏塔佳作—阿育王塔
2017-09-16 由 惠代州 發表于文化
動動手指 關注惠代州頭條號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人民政府大院的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縣阿育王塔
代縣阿育王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原先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滅佛塔大中元年,隨後重建,改「龍興」為「圓果」。改建為磚塔。
代縣阿育王塔美景
代縣阿育王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代縣阿育王塔
代縣阿育王塔呈圓錐體,共分為四層。各層檐下均配置華麗的磚仿木構斗拱。一至三層平面作八角形,底層中部磚制斗拱,北側辟一券門。二三層均設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門外,還在各側面雕以斜欞假窗、方形佛龕。第三層平座甚大,而塔身顯著縮小,檐上拐角處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層。
第四層略顯圓形,占塔高的三分之一。第四層檐塔室供奉兩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線為中心,交錯彩塑菩薩、力士禽獸、獅、象以及樓台亭閣等形象,題材廣泛、構圖新穎、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動物造型最為逼真,兇猛的獅子、僳悍的大象、欲躍的青蛙,無不生動傳神,活靈活現。
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錐體,刻塑出虎、獅、象、龍和佛、菩薩等形象。瑰麗奇異,非常漂亮。
代縣阿育王塔上的花紋
代縣阿育王塔上的花紋
阿育王塔現存十九座,據《阿育王傳》記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沒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國者,一十九所。」山西代縣是其中的一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9mon9z8.html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
解密阿育王塔:統治者為求心靈安寧造塔「八萬四千」座?所謂「八萬四千」座並非實數,而是佛家概指數量極多,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醫治之。只是不知這八萬四千的極多之塔,是否當真解了殺戮者紛亂如麻的心結。
2017/07/03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七寶阿育王塔,北宋,金銀器,高120厘米,底座邊長40厘米,重50公斤,現藏南 京 博 物 院。2008年出土於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是目前所見體量最大的阿育王塔,被稱為塔王
文 | 周冉
2008年11月,位於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的北宋長干寺真身塔地宮即將被打開,數十家媒體嚴陣以待,多家電視台現場直播。雖然在此之前,考古人員通過地宮外的遺蹟和史籍中的信息,幾乎已經斷定,這裡必然埋藏了價值無法估量的佛家聖物,但地宮洞開後的所見,依然超出所有人的設想。地宮中絕大多數供養品被放置於一個石函內,石函由頂部蓋板、底部墊板和四周四塊壁板拼合而成,北壁石板上鐫刻有題為《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的長篇銘文,其中列出一份詳細的埋藏寶物清單:「七寶阿育王塔」「佛頂骨」「感應舍利」「諸聖舍利」和「金棺銀槨」。
稍有佛學修為和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清單中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是無價之寶,而通高1.2米的七寶阿育王塔更是獨一無二、世所未見,它的體積是2001年發現於杭州雷峰塔地宮的鎏金銀阿育王塔的三倍,後者為吳越阿育王塔代表,同樣堪稱絕世瑰寶。
2017年5月18日,這一大一小兩件佛家聖物,同時出現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大展現場。此次大展集合了來自全國的360件文物珍品,是過去20年中,我國考古發掘黃金時期成果的縮影。行走於展廳中,視線所及隨便一件都足以作為一場專題陳列的核心文物:代表原始社會文明高度的幾何圖案彩陶、體現秦人尚武的跪射俑、屬於神秘精絕古國貴族的勾花皮鞋、精工到極致的明代金鑲寶石首飾套件……來自南京博物院的七寶阿育王塔身處角落,卻絲毫不顯黯淡,這裡時常聚集著大批觀展者,俯身細究塔身的各種圖案和裝飾,不少觀者更是將它與幾步之遙的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鎏金銀阿育王塔反覆比較。同被稱為「阿育王塔」,二者在外觀和佛教意義上有何不同,是普通參觀者最關心的話題。
摩訶菩提寺,最早為阿育王所建, 現存寺廟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到6世紀,於2002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戰爭狂人的救贖
阿育王是印度第一個統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公元前273年即位,前232年去世。流傳於北方的《阿育王傳》《阿育王經》和在南方傳承的《大史》,是今天史學界了解阿育王身世的主要來源。
相傳孔雀王朝的第二代王賓頭娑羅有一百多個兒子。阿育的母親原本是國王第一夫人,身份尊貴,父母對新降生的小王子也曾滿懷希望,但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孩子,面目醜陋,母子二人因此受到冷遇排擠,宴會上其他王子以金銀器享用美味佳肴,阿育母子只能使用瓦器吃粳米飯。童年缺乏父愛導致阿育產生嚴重的自卑和報復心理,也是其殘暴的源流。
18歲時,阿育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賓頭娑羅王病重後,阿育由領地回到華氏城,與同父異母的兄長修私摩爭奪王位。他派兵守住城中北西南三門,自己領兵親守東門,在東門設下機關,掘土挖坑後以物虛掩,再覆以乾燥易燃的物品作為偽裝。阿育用自己的形象刻了一座木像,置於機關上方,遠觀根本無法分清。修私摩領兵來到北門,守城將士說,如果你帶兵攻破由阿育親自鎮守的東門,手刃阿育,其他三門將不戰而降。修私摩細想有理,果然領兵去攻東門,被木刻阿育王像矇混,率兵直衝進陷阱,被大火燒死,阿育成功控制首都。修私摩死後,阿育在兩年時間裡殺死了其他90多個兄弟,只留下一位同母弟弟。
阿育稱王,很快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以征服羯陵伽之戰最為著名。羯陵伽王國位於哥達瓦里河與馬哈納底河之間孟加拉灣沿岸,地形狹長,是南北印度間的天然通道,經濟富庶,軍事實力並不弱。古羅馬人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記載,當時的羯陵伽王國擁有60000步兵,1000騎兵,700戰象。公元前261年,阿育王揮師征討強敵羯陵伽,屠殺和掠奪俘虜十幾萬人,在戰爭中受傷的民眾多達幾十萬。
戰爭讓孔雀王朝的疆域前所未有地擴大,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抵阿薩姆西邊界,西到興都庫什山,都成為阿育王的領土,但版圖的擴大並沒有讓國王野心繼續膨脹,相反,慘死在戰爭中的無辜生靈時刻刺激著這位征服者的靈魂,日益痛苦。羯陵伽戰役之後,阿育王在高僧優波毱多的引領下,正式成為佛教信徒。他開始到佛教聖地朝拜,宣講教義,下令在王國的石柱和摩崖上刻滿佛法教義(稱為阿育王銘文)。
阿育王還將佛教理論運用在國家政治上,自上而下強制推行,包含戒殺生,善待奴僕,不用牲畜祭祀,鼓勵孝順父母,善待長者,禮遇朋友等等,同時容忍其他宗教的存在,鼓勵各宗教間和諧寬容,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達摩政治」。當然,從殺人如麻的嗜血者轉變為唯善至愛的佛教徒,這種突變,也是阿育王作為統治者,構建國家精神信仰,控制民眾思想的一種方式。
阿育王在位多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專心修佛,晚年甚至因沉浸在佛教世界,致使王國大權旁落。傳說他從全國搜選1000名精通佛教戒律的高僧,聚集在華氏城,舉辦佛教論壇法會,批駁各種異端邪說,完成了對佛教經典的整理編修,編成一部《論事》。
阿育王信佛的最直接原因,還是為了求得心靈安寧。對羯陵伽征服過後,他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造塔計劃。傳說王曾問高僧,殺八萬四千人,罪可贖否,答曰:為每個人起一座塔,塔下著一舍利,即可贖罪。阿育王首先取得佛舍利,再命人製作了八萬四千金篋盛放,到全國分派,凡人口到達一定數量的地方,就分置一份舍利並造佛塔。傳說佛謝世後以香木焚屍,屍骨被分為大小不一的顆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有些會發出神光,謂之舍利。凡是佛的「牙齒髮爪之屬,頂蓋目睛之流,衣缽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跡」等聖物、聖跡,均可視作舍利起塔供養。阿育王藉助耶舍以手遮日的神力,驅使鬼神一日之內遍造八萬四千佛塔。這些佛塔不僅遍布印度,也擴展到其他國家,既有高聳的塔建築,也有盛放在寺內供奉的小塔。
中國僧人法顯、玄奘等人在印度旅行時,曾看到許多阿育王塔,並在遊記中詳細記錄下來。這些阿育王塔此後相繼湮滅,只有少數保留下來。此後有印度梵僧來我國傳經,多帶有釋迦佛或辟支佛舍利,在各處建造佛塔,也沿用阿育王塔名稱,南京、會稽、甘州、沙洲、涼州等地都有建造阿育王塔的記載。依據不同傳說或史籍記載,中國的阿育王塔數量有6處、17處、19處之說。
七寶阿育王塔底座上的佛本生故事
「塔王」面世 震驚四座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出現的阿育王塔是覆缽狀,如同一個饅頭,佛教徒對塔禮佛,後來漸漸吸收中國元素,從一層變為多層,從圓形變成多角形。依據《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中記載,展覽中這件出土於北宋長干寺地宮的七寶阿育王塔建造地為揚州,但它由誰修造,是民間行為還是官方督造,至今成謎。
七寶阿育王塔高大雄渾,通高達1.2米,由於體量巨大,被稱為塔王。塔內以檀香木做胎,表面銀鎏金,通身鑲嵌著金、銀、玻璃、硨磲(一種難得的深海貝殼)、瑪瑙、琉璃和水晶這佛家七寶,共有寶石452顆,僅水晶就有上百顆。
七寶阿育王塔製作工藝非常複雜,用料極為講究。先把黑色膠泥覆蓋在印有佛教紋樣的木板上,將普通銀片敲平用火燒紅,冷卻後附在膠泥板上,用木槌不斷敲打,佛教紋樣就被印在銀片上,產生浮雕效果。期間必須把銀片反覆燒紅敲打,直到浮雕畫面清晰可見,達到理想效果。銀片上鑲嵌的天然寶石形狀不一,需要先在銀板上挖出形狀對應的圓坑,挖好後,將銀版取下,清洗,包裹在以千年不腐的檀香木為料的塔身上。再採用不易褪色的鎏金工藝,用「塗金棍」將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抹在銀阿育王塔的表面,以炭火溫烤,讓水銀蒸發,黃金就固著在寶塔表面。最後用酸梅水刷洗,寶塔便露出絢爛光澤。
塔身上銀片內外側都刻畫圖案。四個山花蕉葉的內側面上,有兩面刻畫一個立佛、兩個供養菩薩,另兩面刻畫著一個坐佛、兩個護法天王;外側面之上則有 19 幅畫面,這些浮雕描繪了夢感白象、脅下降生、步步生蓮、雙龍灌頂、比武擲象、斷髮出家、仙人獻草、連河洗污、牧女獻糜、法輪初轉、示寂涅槃等佛教故事。塔座四面分別浮雕「摩訶薩埵捨身飼虎」「大光明王施首」「屍毗王割肉救鴿」「須大拿施兒舍妻」四幅大型本生變相。這些佛本生故事主旨都是佛祖捨生大義,拯救眾生。
塔的四角高台上各站立一隻護法金翅鳥。金翅鳥梵名「迦樓羅」,為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據佛經說,迦樓羅本是古代印度傳說中一種兇惡的大鳥,體極大,兩翼伸展有 336 萬里,住在須彌山北方,常取龍為食,後來皈依佛法,成為佛陀的護法神鳥。
除了圖案,塔身上下還有20條共300余字的銘文,除去一些「風調雨順」「重臣千秋」這樣的吉祥話,還詳細鐫刻了施主姓名、捐資數目、建造地點等信息。一般來說,出土佛舍利的地方應與皇家有關,此塔中供奉的還是難得一見的「佛頂真骨」舍利,但名單中卻出現一些極為世俗化的稱謂,例如「大娘」「三娘」「四郎」。這件珍貴的「佛頂真骨」舍利來自何處,由誰帶來,還要從這座阿育王塔所在地——長干寺的歷史變遷中尋找答案。
/吳越國鐵阿育王塔,現藏紹興博物館,1971年出土於紹興市區物資公司工地
寺塔變遷 舍利長存
長干寺位於南京中華門外的古長干里,因而得名,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佛教初傳到江南的東吳時期。歷史上,長干寺是江南寺廟的發源地,天竺僧人宣揚佛法遊歷至此,帶來如來舍利,皇帝謂之神奇,下令建寺,將舍利供養其中。此後江南陸續營建了不計其數的寺廟,即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
晉簡文帝在長干寺建造了一座佛塔。傳慧達和尚在病中受到觀音大士的指點,病癒後到吳郡尋找阿育王塔像及遺蹟,用以消除他的罪業。在建業長干寺佛塔,他發現塔剎夜晚常放出奇異的光芒,便叫眾人挖掘,丈許之後見一石碑,碑下有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中套金函,打開之後發現三舍利,及指甲和頭髮,髮長數尺,捲成螺,光色炫耀。長干寺佛舍利第一次出土,在佛教興盛的東晉卻沒有引起什麼轟動。
此後梁武帝對東晉塔進行了改造,並重新瘞藏舍利及爪發。公元589年,隋文帝蕩平建康,長干寺漸遭荒廢。隋代之後,長干寺舍利又有一次被發掘,唐長慶四年(824),潤州(今鎮江)刺史李德裕打開長干寺地宮,將11粒舍利瘞藏於鎮江甘露寺塔下,留10粒。
北宋時可政和尚因感應舍利,上報真宗,真宗「特詔許之」,僧人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主持重造佛塔。依地宮中碑文所述:在塔下瘞藏「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舍利……內用金棺,周以銀槨,並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銘文中還記載,佛頂骨舍利,乃宋初來華的烏填囊國僧人施護所獻。這座塔原名「真身塔」,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為該塔賜名為「聖感舍利寶塔」。
明代,成祖朱棣認為聖感塔太過高大,影響王朝風水,下令拆除,重建天禧寺,更名為大報恩寺。寺中最重要、工藝價值最高、最為著名的建築便是琉璃塔。按照考古發掘成果顯示,明代大報恩寺琉璃塔即建築在宋代長干寺「聖感舍利寶塔」舊址上。明末國子監祭酒顧起元曾在《客座贅語》中發問:「第不知塔中舍利仍是阿育王塔中所函否。舊曾以問寺僧,無能詳者。」他沒有想到,時光荏苒,直到400年後的今天,答案徐徐揭曉。
/杭州雷峰塔,西德尼·甘博攝於1919年前後,1924年因年久失修倒塌,最初由吳越王錢俶因皇妃有孕而建,起初名皇妃塔
來自吳越王的虔誠
魯迅寫過一篇著名的檄文《論雷峰塔的倒掉》,文中為這座古塔的隕滅拍手叫好,若從文物價值論,這卻是令人痛心的事。這件事發生在1924年,伴隨古塔的坍塌,塔磚內庋藏的刻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面世,經文卷首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紀」字樣。雷峰塔下沒有壓著千年白蛇,而是深埋了佛家的地宮珍寶。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開啟,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現身,塔內無任何刻字,考古學家們正是依據當年經文中的題記,判定此塔的功德主為吳越國王錢俶。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兩浙地區的地方政權,立國近百年,歷代國王篤信佛教,末代王錢俶(原名錢弘俶,後避宋太祖父趙弘殷諱,去「弘」字)最甚。
公元10世紀左右,吳越王錢俶以印度阿育王為楷模,也下令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亦稱阿育王塔。後周顯德二年(955),世宗毀佛禁佛,吳越王錢俶承詔而不依,開造八萬四千阿育王塔,塔上不採用中原王朝年號,而以干支紀年。根據日本僧人的記載,錢俶之所以這麼做,是感念征戰殺伐過多,心中不安,當時他重病纏身,經高僧指點後下令造佛塔,以積無量功德,並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在此之前,吳越民間就有因堅持佛教信仰而仿造阿育王塔的風潮出現。
吳越阿育王塔主要是供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故阿育王塔又稱「寶篋印經塔」。經中說,造寶篋印經塔,內納藏供養此陀羅尼,即是供養三世如來的全身舍利。1971年紹興市區物資公司工地發現的鐵阿育王塔內,即藏有一卷《寶篋印陀羅尼經》,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名副其實的寶篋印經塔。
吳越阿育王塔的大小不一,塔身方形,每面刻半圓形,盒內刻佛像,從塔中銘文可知,這些佛塔分兩次集中製造,其中相隔十年。塔的製作材料目前所見以銅塔居多,鐵塔數量較少,銀塔兩座,漆塔一座。銅塔體量較小,基座邊長至多8厘米,個別邊長為10厘米,塔通高一般不超過25厘米,剎座裝飾方形覆蓮,少有圓形。塔頂山花蕉葉向外兩側裝飾護法神將立像,寓意守護佛祖舍利。有的塔身內壁出鉤,懸掛舍利瓶或藏《寶篋印陀羅尼經》。塔座每側鑄三尊坐佛。鑄造方法為塔座與身一體,分鑄四片焊接在一起,再將塔頂板焊接在塔身,山花蕉葉也為同法分鑄焊接。
錢俶建造的阿育王塔實物,多出土於浙江、上海、福建、河南、河北等地五代至元明時期的佛塔地宮、塔頂及塔身中。最北見於河北定州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靜志寺塔地宮,為鐵塔。最南至福建福州附近連江、閩侯兩縣出土的銅塔,以吳越國故境發現最多。現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最多。錢俶還派五百遣使將佛塔帶入日本。今天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帝室博物館等也都藏有阿育王塔。清乾隆時期,吳越王錢俶的二十八世孫,著有一本《金塗銅塔考》,梳理了傳世的阿育王塔和歷代文獻中記載過的阿育王塔。
/鎏金銀阿育王塔,五代吳越,通高35.6厘米、基座邊長12.5厘米,現藏浙江省博物館,2001年出土於杭州雷峰塔地宮
深埋地宮躲過浩劫
銀制的吳越阿育王塔目前所見,僅有杭州雷峰塔遺址出土的兩座,本次展覽中的為其中較大的一座。此塔曾深埋於雷峰塔地宮,通高35.6厘米,基座邊長12.5厘米。另一座為鎦金銀塔原本高懸於天宮,體量稍小,通高33.5厘米,底座邊長12厘米,塔身內安奉舍利瓶,雷峰塔倒塌時,此塔被嚴重壓扁,後經修復完整。
兩座佛塔均為純銀製成,整體鉚焊套接,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座底以方形銀板封護。塔座每側以5棵菩提樹、4尊禪定小佛像,間隔排列作裝飾,表現釋迦牟尼樹下成佛的景象。塔身方形,四面有圓拱形龕內鏤刻:摩訶薩埵捨身飼虎、大光明王施寶首、屍毗王割肉救鴿,須達拿施兒舍妻四則佛本生故事。人物外表鎏金。
佛本生故事講述了釋迦牟尼前生的累世修行,意在宣揚佛的善行。記錄佛本生故事的漢譯佛經有《賢愚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六度集經》《菩薩本行經》等。西行求法的東晉法顯《佛國記》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都曾記載過這四個本生故事的發生地點,在中亞犍陀羅境內(今以白沙瓦為中心的巴基斯坦北部地區)。而日本奈良時代真人元開(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征傳》,稱塔身四面的本生故事分別為「一面薩埵王子變,一面舍眼變,一面出腦變,一面救鴿變」。
位於西湖一畔的雷峰塔是吳越國王錢俶因皇妃得子而建,原名「皇妃塔」。但根據錢俶的自述,建塔的目的是奉安原藏於吳越宮中的「佛螺髻發」。從塔身鏤空處可見銀塔內奉安「佛螺髻發」的金棺。早期印度佛教用於盛裝舍利的容器,除罌、壇、盒類外,還多用覆缽塔,佛教傳入中國,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瘞埋舍利的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盛裝舍利用貴金屬製作的金棺銀槨,直接仿效了中國古代葬俗。金棺銀塔與金棺銀槨意義相同,是供奉佛舍利的最高規格。金質容器是以薄金片包捲成棺狀,棺的首尾呈弧形,出於保護文物考慮和對佛祖舍利的敬意,塔身至今沒有打開,但文獻及碑刻中明確記載的「佛螺髻發」舍利應供奉在金棺裡面。
據記載,北宋開寶五年(972)雷峰塔開始動工,地宮銀塔即在此時安放,太平興國二年(977)竣工時安放天宮銀塔。塔成之日,塔壁八面圍砌《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石經。經尾有《造塔記文》,即考古發掘出土的《華嚴經跋》碑刻,碑文共 18 行,殘存 162 字,為難得一見的錢俶行楷書手跡。
其實所謂「八萬四千」座並非實數,而是佛家概指數量極多,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醫治之。只是不知這八萬四千的極多之塔,是否當真解了殺戮者紛亂如麻的心結。
(參考資料:《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阿育王塔實物的發現與初步整理》《八萬四千阿育王塔——吳越阿育王塔賞介》《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塔中之王——七寶阿育王塔》等)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yO7NGjJ.html
------------------------------
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城南金陵大報恩寺遺址考古工作中,意外發現了宋代長干寺的地宮。隨後,專家從該地宮裏挖出一個巨大的鐵函。考古人員依次打開雙層鐵蓋板後,看到了一尊金光閃閃的塔剎。2010年6月12日,時隔兩年的時間,千年塔王阿育王塔將在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因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而得名,阿育王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我國有19座,而本次考古發掘地長干寺就是其中的第二座。
    發明七寶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最後一個國王錢弘俶…>>>>
   “七寶阿育王塔”的“七寶”是哪七寶呢?史學泰斗蔣讚初教授介紹,大體上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為七寶,將之作成“微型寶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
   ★雷峰塔天宮阿育王塔   ★法門寺阿育王塔
    南京七寶鎏金阿育王塔
    金陵大報恩寺遺址的發現一度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遺址碑文上記有“金陵長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記”、“宋大中祥符四年”等字樣。當年阿育王起84000座塔守護佛法,在中國有19處,名列第二的長干寺居然就在該遺址中。而碑文中詳細告知世人瘞埋在該寺地宮下的珍貴文物:“感應舍利十顆”、“佛頂真骨”、“諸聖舍利”、“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
    精美絕倫為中國之最
    隨著考古人員解開南京大報恩寺地宮鐵函寶物上絲綢包裹的“千年之結”,包裹內鎏金寶塔輝煌現身。現場專家興奮地表示,雖然考古遠未結束,但到目前為止的發現已堪稱“驚世”,創下中國佛塔地宮考古的數項之最。“這個七寶阿育王塔體積之大,為迄今中國地宮考古出土七寶阿育王塔之最,可以說是塔王。有杭州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三倍大;與一般出土的銅鎏金塔不同,該塔初步可以斷定是銀鎏金塔,且局部鑲有瑪瑙、寶石,等級最高;鐵函內發現的其他寶物,其種類之多,也堪稱中國已有地宮考古之最。>>>>
    ●製作過程
    七寶鎏金阿育王塔在銀片製作上,先根據阿育王塔造型,將厚為0.6釐米銀片作為毛料,然後取用大於銀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將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時房屋青瓦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將松香加熱成糊狀,將瓦灰拌入松香內,攪拌成黑色膠泥,這麼精美的阿育王塔會用上最普通的瓦灰,可能很多人都很驚訝。>>>>
    ●塔身文字、圖案
    和各種精美圖案一樣,阿育王塔上遍佈了精美的文字,文字有兩種,為梵文和中文。塔上有多處有"揚州"字樣。目前塔身文字表明,揚州一位自稱“弟子”的張姓人士出資打造了“屍毗王救鴿命”這個本相故事。這是佛教經典“博愛”故事…>>>>
    塔身上的紋飾精美繁複,佛像姿態栩栩如生,僅一隻20釐米左右山花蕉葉側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圖像:白象轉世、菩提樹下成佛、佛祖涅盤。在其他的山花蕉葉上,還有佛祖從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說法等講述佛祖生平的故事。
    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圖像,其中一幅是一頭老虎咬住一個年輕人的腳。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宮考古的黎毓馨解釋說,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作“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另外三幅分別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屍毗王割肉飼鷹救鴿”,這與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銀質阿育王塔完全一樣。>>>>
    南京大報恩寺的前生今世
    金陵大報恩寺塔坐落在南京古長干里(今天中華門的對面)。塔于永樂十年(1412年)開始建造,是一座八角形的塔,從開始到完成,共計將近20年、一直到永樂皇帝死後的宣德三年才完成。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永樂皇帝賜封該塔為“第一塔”。>>>> 
明代萬曆年間繪製的大報恩寺全圖
    為報父母之恩朱棣興建大報恩寺
    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報父母之恩而興建的大型皇家寺院,因此得到了特殊的待遇“準宮闕規制”,即參照皇宮的標準進行建設。>>>>
    鄭和與大報恩寺的淵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這兩句詩,南京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報恩寺,只是那時候不叫這名字。大報恩寺的歷史從孫吳開始,歷經各朝,有過長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報恩寺塔的前身則是阿育王塔。>>>>
    考古發現
    65年前曾有人下過大報恩寺地宮?
    由於地宮中的舍利函遲遲不現身,人們對大報恩寺地宮的猜想也越發的離奇。竇昌熹老表達了他大膽的想法:“從小我就聽老人說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地宮很長,一直通到大雄寶殿,我還親身去證實了一下。”老人說,1943年,他十一歲時趁大人們不注意就偷偷下去了。那個地宮有一米多深,直徑有好幾米。>>>>
    ●迎請出函
    六分鐘解開三個千年結
    2008年08月08日, 16:49,現場的考古專家開始小心翼翼地解這已經打了千年的結。原本以為會花很久時間,沒想到,兩分鐘不到,第一個結已經打開;還有兩個大結。“法門寺地宮當年這樣的結,花了我們整整兩小時!”主持過法門寺地宮發掘的陜西考古專家韓偉說,因為出土的絲織品往往很脆弱,稍不小心就壞了,所以一般解結時,是把非常光潔的紙搓成小條,塞進去輕輕地捅,使得結變得松一些。
    果然,16:55,另兩個結也已經解開,現場空氣似乎也緊張得凝結起來了,所有人睜大眼睛,等待見證這歷史一刻。>>>>
    取塔過程一波三折
  2008年8月6日,出土于長干寺地宮內的鐵函成功開啟,取出“七寶阿育王塔”的過程通過電視進行直播,在小心翼翼提取鐵函上方兩層鐵蓋之後,一個用絲織物包裹的寶塔模樣呈現出來,當專家準備進一步將寶塔取出時,卻發現塔被死死地卡在了鐵函之內。
    8月10日傳來一個消息,阿育王塔被鐵函“鎖”住了,無法取出,“開寶”工作只得暫停。
    之後,南京市博物館召集國內資深專家為取塔出謀劃策,有專家提出為了避免寶塔長時間處於有氧狀態,不如鋸掉鐵函,取出寶塔,畢竟塔內才存有重要文物,但被否決。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齊翔指出,長干寺阿育王塔的發現極為重要,鐵函和寶塔均為重要文物,均不能損壞,但也要抓緊時間取出寶塔…>>>>
    怎樣被迎請出函?
    2008年11月22日下午3點28分,舉世矚目的七寶鎏金阿育王塔在南京被迎請出函。
    這是50年來在我國發現的最大一尊地宮佛塔。寶塔不僅價值連城,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也極為深遠,各界專家“恭請”寶塔出函過程中運用的“機械手”、“錦綸帶”等高科技手段,也讓人嘆為觀止。
    寶塔出函當天,在南京朝天宮最中間的大殿供奉臺之上,5位來自南京五大寺院的住持來到現場。在供臺左右各站立著20位法師唱誦佛經,最後,在一位大法師的帶領下,所有法師向“西方三聖”朝拜。至此,這個長眠千年的文物,從“發掘鐵函”階段一路走到了期待寶塔現身的階段。>>>>
    科技手段“恭請”寶塔出函
    採用蒸鍋提碗法:錦緞和鎏金寶塔再不取出,放置在更合適的地方進行處理,有可能慢慢的會被氧化。所以,專家用蒸餾水添加化學藥品對錦緞進行了去污和消毒,對撒在錦緞上的金粉進行了加固。考古人員從夾縫裏取出一些小塊的絲織物。令考古專家驚奇的是,在絲織物上發現了“墨書”文字,保存十分完好…>>>>
    包裹鎏金塔千年絲綢為啥不腐?
    抽掉了水,鎏金七寶塔的包裹物——宋代絲綢就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一開始大家還非常擔心,這些絲織物一經氧化,會“見光死”,但專家們發現,鐵函開啟幾個小時後,絲織物還非常結實。為什麼千年絲綢會如此結實呢?>>>>
    函內散發檀香味
    在電視直播中,記者多次看到這樣的鏡頭:現場的考古人員頻頻用手觸摸鼻子,好像是受剛剛開啟的千年鐵函內氣味的刺激?不過不是刺鼻難聞的味道,相反是一種淡淡的香味,有點接近檀香的味道。據了解,鐵函內的香味來源還不確定,有可能是當時在絲綢內放置了香料。>>>> 
    大報恩寺塔地宮從未被盜
    此前,關於地宮曾被盜過的猜想一直就有。有專家認為,“幾百年來,大報恩寺一直存在於軍事防禦系統外,遭遇過多次兵火”,因此有可能被盜。據稱,持此觀點的人並不在少數。
    有專家介紹說,懷疑地宮被盜是不無道理的,在明洪武十三年,工部侍郎黃立恭曾修繕過阿育王塔,其間有沒有發掘過地宮不得而知;第二次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大報恩寺塔,寺和寺塔遂毀於太平天國兵火,地宮是否遭到洗劫不得而知;而最後一次是1942年,日軍長官高森隆介在南京建神社時,無意中挖掘到三藏塔地宮,當時日軍發掘了三藏塔並出土了唐僧舍利...>>>>
    文字資訊往往能揭開很多謎底,然而,大報恩寺地宮內銅錢上的銘文,卻引起了人們更大的好奇。經過一天的清洗,考古人員依稀能夠辨別出銅錢上的銘文繁體字:開元通寶和宋元通寶。如果是明代大報恩寺地宮內的銅錢,應該是明代永樂通寶才對,為什麼卻是唐代和宋代的銅錢?會不會這個地宮是大報恩寺前身天禧寺的?如果這個地宮不是大報恩寺的,那麼真的大報恩寺地宮在哪呢?>>>>
    塔內寶物
    自2008年11月22日七寶阿育王塔被請出鐵函後,阿育王塔被暫時安置在定做的有機玻璃罩中加以科學的保護,與此同時對阿育王塔及鐵函內的出土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也同時展開
    在弄清塔體結構後,文物專家對阿育王塔內的文物進行了及時清理及保護,清理工作嚴格按照考古工作程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阿育王塔塔身內發現了大量的文物,主要有各內絲織品、水晶球、鎏金銀熏、銀釵、玉碗、玻璃杯、琉璃凈瓶和各內香料。>>>>
大報恩寺千年鐵函內現鎏金塔:簇新閃光                隨鐵函出土的“金鳳凰”
龍鳳花錢、葫蘆、金線絲綢
球狀寶物現世、疑似沉香木、銅鏡連寶塔
    內藏兩套金棺銀槨
    銀鎏金的表面,奇珍異寶鑲嵌周身,透過2米高的特製玻璃罩,外形已經基本修復完好的七寶阿育王塔依然散發出熠熠光彩;放置在鐵函以及塔身內的銅錢、珠寶等30件文物也眾星拱月般陳列在寶塔周圍……七寶阿育王塔的塔身恰似一個“百寶箱”,除了這些供奉的奇珍異寶,最為世人關注的金棺銀槨也終於露出了真容。“在塔身的上下兩層中,各發現了一個銀槨。”
    兩套銀槨表面都沒有文字,但都裝飾著非常精美的圖案和佛教人物故事。因保護的需要,這兩個銀槨暫時都未打開。但是這一切情形都與碑文記載相吻合,碑文上提到的‘金棺’、‘佛頂骨舍利’也應該是存在的。>>>>
    金棺銀槨
    史學泰斗再次為讀者揭秘寶塔內聖物來源的重重迷陣。阿育王塔內舍利5大迷陣 舍利出塔難上加難…>>>>
    ●盛世重光
    2010年6月 12日,從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千年塔王阿育王塔將在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密藏千年的佛教聖物“佛頂真骨”以及“感應舍利”屆時也將露出真容。當天,來自兩岸三地的高僧大德將舉行“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供奉法會”。之後,佛頂骨舍利將在棲霞寺法堂供奉一個月。>>>>
    千年“塔王”中有些啥?
    根據“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碑文記載,塔藏“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舍利,內用金棺,周以銀槨,並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隨後的X光探測也證實了金棺銀槨的存在,據介紹,“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塔身裏有兩套金棺銀槨,形狀如同縮小的棺木,為長方形,金棺藏在銀槨裏。按照碑文上的記載推斷,一套應供奉著“佛頂真骨”,而另一套則供奉著“感應舍利十顆”。>>>>
    最新發現:佛頂真骨為印高僧所獻
    地宮中出土的石函上有題為《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的長篇銘文,記載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長干寺住持演化大師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許,修建九層寶塔之事,塔高“二百尺”。 …
    在碑文的最後一行記載道:“舍舍利,施護、守正、重航、紹赟……”等僧尼共9人。根據史料記載,施護是北印度來華的譯經僧,北印度烏填曩國人,世稱顯教大師,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抵汴京,北宋初三大高僧之一,他位列眾位“舍舍利”僧人之首,說明他捐獻的舍利最為重要,因此認為此次發現的佛頂真骨為施護所獻。>>>>    
    佛頂真骨什麼樣?
    歷史記載武則天曾用九重寶函供奉舍利,一般來說皇帝賜賞的寶函,重數就多一些,而民間的就少一些。韓偉表示,南京七寶阿育王塔出土的銀函,算上最外面的石函、大鐵函、“塔王”以及銀槨、金棺,“最起碼有五重”。從西元7世紀到現在,世人已經有將近1400年沒見到佛頂骨了,它到底是啥樣子,誰也不知道。>>>>
    佛頂骨秘事
    佛舍利信仰起源很早。早期的佛教反對偶像崇拜,佛弟子對佛的信仰主要表現為對佛舍利的崇拜,因為舍利既有真身的親切感和神聖感,也有攜帶和流傳的方便等優勢,所以後世的舍利信仰日益發展。據《阿育王經》卷一記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蒐集佛舍利,建八萬四千塔供養,由此開始,佛舍利信仰在全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影響至今。
    目前我國已發現的佛舍利主要有七處:一是北京招仙塔的佛牙舍利(1900年),二是鎮江甘露寺鐵塔的舍利(1960年),三是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的舍利(1981年),四是陜西法門寺的佛指骨舍利(1987年),五是遼寧朝陽北塔的佛血舍利(1988年),六是山東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的佛牙舍利(1994年),七是杭州雷峰塔的佛螺髻舍利(2001年)。近年來佛教考古仍不斷出土舍利,引起社會極大轟動,影響之遠,令人深思
國寶檔案:南京阿育王塔 - https://goo.gl/Ez5F5R
----------------------------------------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阿育王塔,俗稱白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政府後院內。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金興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時,州人舉火焚燒,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為磚塔至今。代縣現存阿育王塔600年間歷遭三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改建為穩健挺拔的造型和磚雕的印度"陀羅彌經",使其成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阿育王塔簡介
據記載,阿育王塔下有地宮,儲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經等物。地宮上建台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建在台基正中央,為單層喇嘛塔,磚砌,圓形平面,周長60米,高40米。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塔座高大,為須彌座形式,束腰周圍刻有花飾、荷瓣及陀羅尼經,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見的雕刻方式。在中國現存元代喇嘛塔實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和建造藝術有其獨特之處。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桿。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
2001年06月25日,代縣阿育王塔作為元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阿育王塔緣起、
據佛典《涅經》記載:釋迦牟尼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了他的遺體,將舍利收殮保存,在王舍城建塔供養。當時,佛祖的捨利已成為佛教信眾頂禮膜拜的佛教聖物。後來,古印度八國的國王將佛祖舍利平分八份,各帶回本國建塔安奉。佛史稱為"八王分舍利"和"八王起八塔"。大約在佛祖入滅的300年後,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位,定佛教為國教,還將佛教向世界各國廣泛傳播。相傳,阿育王取各處所藏的佛舍利,役使鬼神在佛教所及之地建造了8.4萬座舍利塔。這一傳說明顯有神話誇張的成分。但是,阿育王時代建造佛舍利塔卻是真實的歷史。
  《法苑珠琳》所記載的中國21座阿育王塔,都以佛祖釋迦牟尼的捨利瘞埋為主要特徵而聞名於世,自然與其他眾多佛塔相比更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這21座阿育王塔分別是:西晉會稽縣塔、東晉金陵長干塔、石趙青州東城塔、姚秦河東蒲坂塔、週岐州岐山南塔、週瓜州城東古塔、週沙州城內大乘寺塔、週洛州故都西塔、週涼州姑臧故塔、週甘州刪丹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東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晉源縣塔、隋鄭州超化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并州淨明寺塔、隋并州榆社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等。
  中國21座阿育王塔的出現,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北傳東漸跨國發展的歷史。公元一世紀,佛教大乘、小乘及舍利傳布通過西域開始東漸中原,並以漢式塔來瘞埋佛舍利,形成了這21座最早的佛舍利塔。
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
  據《法苑珠林》載:阿育王塔在中國有19所,它們是:西晉會稽鄮縣塔、東晉金陵長干塔、後趙青州東城塔、姚秦河東蒲坂塔、週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週瓜州城東古塔、週沙州城內大乘寺塔、週洛州故都西塔、週涼州姑藏故塔、週甘州刪丹縣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東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并州淨明寺塔、隋并州榆杜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
  據了解,佛教剛傳入中國時,阿育王塔其實是覆缽狀,通俗地說就是像一個饅頭,佛教徒對塔禮佛,後來才漸漸吸收中國元素,從一層變為多層,從圓形變成多角形。
1948年春,周恩來、任弼時隨毛主席居代縣時,曾在塔旁攝影留念,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照片。
代縣阿育王塔現狀編輯
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塔代縣阿育王塔,經由先後修繕過五台山南禪寺大殿、太原晉祠聖母殿等50多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修繕保護工程的山西古建築保護工程有限公司對該塔進行全面修繕。修繕工作已經於2009年完成
代州阿育王塔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dLb5yU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1件七寶阿育王塔國寶,高1.1米,藏有佛真身舍利,珍貴無比
2017-01-26 由 亦文亦物 發表于文化
2005年10月,山西代縣的阿育王塔維修工程被提上日程。
維修消息
這座年久失修的古塔,損毀十分嚴重,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還真是如此,並不是恭維),投資了330萬元進行修復。整個工程持續了近3年,始建於隋仁壽年間(公元601年)的藏式磚塔,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中,絢麗依舊。
修好的元塔
代縣距五台山非常近,這一點大家都非常熟悉,於是有人就開始猜測:
代縣城中的位東古塔(阿育王塔)會不會跟五台山有瓜葛呢?
這說法流傳很廣,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今天,大家都知道五台山是一個5A級國家旅遊景區、自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文化遺產(景觀),不少來五台山遊玩的香客也認為五台山就是指的中心的台懷鎮,最多再向東西南北幾個方向拓展一下,也就是到幾個台頂就達到了界限邊緣。
佛教聖地 五台山
其實,在歷史上卻並不是這樣。歷史上的五台山,占地範圍極為廣泛,不僅僅指現在的群山,地域所及內,也泛指周邊的不少縣市。
至今,在《五台山志》中,還是把這座元代古塔叫成「五台山墓塔」,傳說它裡面葬著一位高僧的舍利。
五台山志
作為五台山早期磚塔的典範之作,很多學者將它和五台山台懷鎮的地標-大白塔比較,說他們是兩個歷史時期的產物,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甚至還有相互沿襲的關係。
在以前,我一直認為阿育王塔就是一種造型的稱謂,指的就是某種覆缽式的藏傳佛塔。
但是在多方求證之後,我否定了自己的看法:
其實,阿育王塔指的並不是某一種古塔,而是一個特有的名詞。
有很多古塔雖然年份也特別早,比如可以推到唐、宋、元,雖然名字還是一樣叫,但也只為了銘記一段歷史和寺院榮耀而已,塔可真不一定就是阿育王式樣的。
那麼,有人要問:國內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阿育王式塔出現?
這個還真有,下面咱們就來聊一聊。
2008年4月,南京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城南的金陵大報恩寺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一座明代的皇家寺院,由明成祖朱棣為自己的生母所創,太平天國時期被毀於戰火。
他們正在緊張的工作中,卻意外的發現了宋代長干寺地宮。
鐵函
地宮並不大,緊接著就又從地宮中取出了一個巨大的鐵函。這個鐵函高約1.3米,總重量為800多斤,據記載,函內藏有七寶阿育王塔一座,殊為珍貴。
8月6日,在電視台直播下,考古人員現場打開了這鐵函,一看之下不要緊,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函內存放的是一座巨大的鎏金寶塔,其製作的精美程度和規格,讓不少從事考古工作幾十年的專家都極為驚嘆。
七寶塔
這樣規格的七寶阿育王塔,規格高,規模大,製作精美,用料奢華,在世界上也是頂峰級別的文物。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距今已經是2200多年歷史;佛教界都記載他在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僅在中華就有19座之多。
而時隔多年,各地的古塔早已物是人非,幾乎沒有一處古塔是當初原物,大家都是心嚮往之,但同時也遺憾無緣得見。
而南京長干寺在宋代是一方名剎,此地據傳聞也留有一塔,而此次出土的七寶佛塔,便是宋代時期依照原物仿造的「高清複製版」之一,怎能不令人驚嘆?
這座塔,全稱是「鎏金七寶阿育王塔」,高1.1米,周40公分,總重量約為100斤,是國內及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已知的規格最大的一尊阿育王塔,被譽為「世界阿育王塔之王」。
塔身
塔身上鑲嵌滿了寶石、金銀、經文和各種珍貴的礦物,雖然歷經千年仍精彩絕倫。塔內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內部存有「佛頂骨真身舍利」和「感應舍利十顆」,俱為佛教界的無上瑰寶。
佛骨舍利
其中,頂骨舍利更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枚釋迦摩尼佛真身頂骨舍利,確實令人動容。
雖然此塔並不在山西,但作為文物界的一件大事,我還是願意為大家再解讀一篇,說一說這塔的神秘來歷和絕世的工藝,請關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e9lnm2z.html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七寶阿育王塔
2017-12-21 由 金銅佛像定做 發表
阿育王塔之因緣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中國有19座。
2008年4月
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城南金陵大報恩寺遺址考古工作中,意外發現了宋代長干寺的地宮。隨後,專家從該地宮裡挖出一個巨大的鐵函。考古人員依次打開雙層鐵蓋板後,看到了一尊金光閃閃的塔剎。
2008年11月21日
在南京,北宋長干寺地宮內出土的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被成功「請」出。體形碩大的寶塔金光閃閃,周身鑲嵌著寶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千年之前的製造工藝令人驚嘆。根據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證,專家確認,此寶塔內瘞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聖物「釋迦牟尼頭頂骨舍利」。從此,稱該塔為阿育王舍利塔,亦被尊為塔中之王。
2010年6月12日
時隔兩年的時間,千年塔王阿育王塔在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
千年塔王阿育王塔
是由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最後一個國王錢弘俶發明
因緣真是不可思意
深圳的雅飾奇珠寶藝術品有限公司,創作了該阿育王塔作品。
本煥老和尚
是深圳弘法寺的開山祖師,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恩師上人終身奉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之願行,匡扶道風不遺餘力,愛國愛教無怨無悔,弘法利生永不厭倦,救度含靈無量無邊。弘法80餘載,布道20餘國,皈依弟子200餘萬人,法嗣300餘人,妙道弘法,華開天下,甘露法雨灑向全球,輝煌德業澤普四海,實乃當之無愧之佛門泰斗,名副其實之人間菩薩!
上本下煥恩師上人於2012年4月2日淩晨零點3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詳示寂,世壽一百零六歲。4月5日荼毗,4月12日開窯,震爍古今,鐵門鐵壁,已成鐵水,骨骼宛然,儼如未去,獲舍利驚歎無數,色彩斑斕。眾多海內外寺院恭請恭奉了恩師上人舍利並永久安奉。基本每次恭迎恭送恩師上人舍利和歷年的祈福大典都用阿育王塔奉恩師上人舍利,每次參與恭送恩師上人舍利,都給心裏種上了在心中為恩師上人建座塔的因
恭迎恭送本煥長老舍利到報恩寺、金山寺、華嚴寺、四祖寺、泰國、
柬埔寨等寺院安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y2vv4kg.html


世界僅存18座捨利塔之一─阿育王寺捨利塔
「阿育王寺」佛家稱為「六殊勝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捨利」享譽中外的佛教勝地。(網路圖片)
更新: 2009-06-10 8:24 AM       標籤: 中國著名古塔
「捨利」,是梵文的音譯,通常意指佛陀的身骨遺物。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靈骨中有許多明亮晶瑩、擊之不碎的堅固之物,分別有白、黑、赤三種顏色的骨捨利、發捨利、色肉利。
當時,古天竺諸國的國王達成將捨利分成8等份的協議,分別由八國建塔供奉。這就是「捨利塔」的起源由來。目前全世界僅存18座存放釋迦牟尼捨利的佛塔,中國擁有兩座,一座在北京的西山,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其皈依佛教,弘揚佛法,用釋迦牟尼真身捨利建塔,一共建造了八萬四千塔,供養釋迦佛捨利,分佈於南贍部洲各地。傳說,阿育王建造佛陀捨利塔時,得到藥師佛鼎力相助。
阿育王將佛陀捨利聚攏,摒除一切雜念,誦念藥師佛心咒十萬遍後,十二藥叉明王施展神通,於一剎那間,將佛陀捨利送往世界各地,一日夜建塔八萬四千座。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捨利塔。因系阿育王下令建造,故俗稱「阿育王塔」。
「阿育王寺」位在浙江省鄞縣寧波市寶幢鎮,座落於阿育王嶺墩、鄮山之麓,面對玉幾山。翠崗蜿蜒,群陵起伏,左瓔路,右寶幢。佛家稱為「六殊勝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捨利」享譽中外的佛教勝地。
「阿育王寺」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西於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國內現存惟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為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阿育王寺」建築規模恢宏,佔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368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佔地面積124113平方米。
寺整個寺院依山而築,建築結構莊重古樸,集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園林之大成。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合一體,山因寺而增輝,寺為山而添色。
傳說,西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山西僧人慧達禪師(原名劉薩呵)雲遊至此,忽聽地下傳來震耳鐘聲,從地下湧出一座寶塔,其塔非金玉銅鐵所鑄,又非岩石而造,呈作紫黑色,十分奇特。此塔傳為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
據史載,東晉義熙元年(西元405年),為保護這一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安置佛捨利,並建築一所禪堂。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西元425年),又建三級木塔,並開始創建殿宇,使寺廟初具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廣利禪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屢廢屢興。現存寺廟建築是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住持法鐘所重建的大雄寶殿,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額。
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增建房屋百餘楹。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又募資興修。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九年(西元1885年至西元1903年),重新修建90餘間,築圍牆,植松柏。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重修大殿。
「阿育王寺」尤以供奉捨利塔的捨利殿最為莊嚴,捨利殿始建於1678年。殿面闊5間,高15.3米,石雕重簷歇山,簷間方形額,上舖黃色琉璃瓦蓋頂,整個建築金碧輝煌璀璨、富麗堂皇。殿正中是高約7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木塔亭,木塔內置有傳為劉薩呵當年拾來之塔。塔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塔呈紫黑色,塔身四方形,四面空虛,上有露盤,內懸寶鐘,鐘內有供奉鎮寺之「寶捨利」,佛光閃熠。
塔身四面各雕刻一則佛本生故事:薩棰王子變、捨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據說,從塔孔中可窺見舍利子為一暗紅色小珠。因所窺視角度不同,所見色彩有紅、黃、灰等。石塔後面供置長約4米的釋迦牟尼佛臥像。
寺內有兩元塔,一在東側育王山崗上,稱上塔,晉太康間(西元280年至西元289年)始建,北宋慶歷六年(西元1046年)重建,南宋紹興十二年(西元1142年)復葺。明正德間(西元1512年至西元1517年)住持廣福募資重修,即今形狀。一在西側山下寺西外,稱下塔,唐開元間建(西元713年至西元741年)。危素《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新之,始工於元至正廿四年(西元1364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
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高36米,六圍簷宇,是寺內最古的建築。為浙江省內僅存的元塔。每層置腰簷、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腰簷用疊澀、斗拱相結合的方法出挑,每面倚柱柱頭舖作間用兩朵,與柱頭舖作同為五舖作。簷角用發戧起翹。平座表層舖石板。塔內砌體分層,磚梯盤旋而上,直通第七層。塔剎分兩段,下部呈圓錐形,上部為寶瓶,這是浙江元塔通常採用的形式。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現存唐、宋、明、清、民國及現代碑刻共58塊。殿內正中上懸豎額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捨利殿》。有唐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萬齊融撰),唐貫休畫十六羅漢石刻、宋狀元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宋蘇軾撰書《宸奎閣記》碑最為珍貴。
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至今仍懸掛於捨利殿。其他有董其昌、梅調鼎、章炳麟等近代名家書寫的碑、匾、楹聯、銘志近百件。
寺後側壁有唐代畫的石雕「四大天王」以及法堂兩側壁上磚雕的「十六羅漢」,其神態逼真、氣韻傳神、豐富多姿,系清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按北京皇宮模式建造。西元1916年又重修捨利殿。藏經樓珍藏雍正版《欽賜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和日本藏經院編《日續藏》民國影印本等珍品,合稱「三藏」。


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吳越國錢鏐「保境安民」+南陽開國+黃神越章+錢俶自幼向佛建造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滅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龍興”為“圓果”。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人民政府大院的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縣阿育王塔
代縣阿育王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原先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滅佛塔大中元年,隨後重建,改「龍興」為「圓果」。改建為磚塔。
代縣阿育王塔美景
代縣阿育王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代縣阿育王塔
代縣阿育王塔呈圓錐體,共分為四層。各層檐下均配置華麗的磚仿木構斗拱。一至三層平面作八角形,底層中部磚制斗拱,北側辟一券門。二三層均設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門外,還在各側面雕以斜欞假窗、方形佛龕。第三層平座甚大,而塔身顯著縮小,檐上拐角處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層。
第四層略顯圓形,占塔高的三分之一。第四層檐塔室供奉兩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線為中心,交錯彩塑菩薩、力士禽獸、獅、象以及樓台亭閣等形象,題材廣泛、構圖新穎、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動物造型最為逼真,兇猛的獅子、僳悍的大象、欲躍的青蛙,無不生動傳神,活靈活現。
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錐體,刻塑出虎、獅、象、龍和佛、菩薩等形象。瑰麗奇異,非常漂亮。
代縣阿育王塔上的花紋
阿育王塔現存十九座,據《阿育王傳》記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沒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國者,一十九所。」山西代縣是其中的一座。
代縣藏塔佳作—阿育王塔 - 文化 | 綠兔部屋 - https://goo.gl/7XcGR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