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猜燈謎 看看你能猜對多少(謎題篇)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3日, 2019 
元宵節猜燈謎 看看你能猜對多少(謎題篇) | 大紀元 - https://goo.gl/i7p4mD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的傳統娛樂活動之一。(林伯東/大紀元)
說元宵節不能不說猜燈謎,猜燈謎已經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遺憾的是從1949年後,許多傳統遭到破壞,很多年輕人和傳統斷連,因而已經失去了猜燈謎的能力和樂趣了。燈謎這種元宵節的娛樂活動,將文化、習俗與節慶活動融為一體,燈謎的答案也非「絕對」,也包含了「多元」思考「多元智慧」。
本文是網友收集的一些燈謎集錦,包含食品類、動植物類、用品類、國家類、成語類、典故類、地名類和字謎類,分門別類摘輯,應節提供讀者玩一玩,增添一些元宵節慶的氣氛和樂趣。本篇是「謎面」,欲知猜中與否,可打開文後所附連結《元宵節猜燈謎 看看你能猜對多少(謎底篇)》就得揭曉。
元宵燈謎集錦
食品類:
百姐妹,千姐妹,同床睡,各蓋被—— 
寶寶不怕曬,穿衣真奇怪,裡邊套紅衫,外面披麻袋—— 
春天不下種,四季不開花,吃起來有味兒,嚼起來無渣—— 
喝了池中一碗水,又笑又罵又軟腿—— 
紅口袋,綠口袋,有人怕,有人愛—— 
金一桶,銀一桶,打得開,關不攏—— 
麻屋子,紅帳子,裡面睡個白胖子—— 
青蓬蓬,蓬蓬青,青蓬樹下出個白妖精—— 
身穿紅袍,頭戴綠帽,坐在泥裡,呆頭呆腦—— 
生根不落地,有葉不開花,街上有得賣,園裡不種它—— 
兄弟七八個,圍著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全扯破—— 
一頭實,一頭空,一頭白,一頭青—— 
一物生來真奇怪,它是世上一盤菜,娘死它才生,它死娘還在—— 
紫紅樹,紫紅花,紫紅花袋包芝麻——
動物類:
大姐樹上叫,二姐嚇一跳,三姐拿棒打,四姐點燈照(4種昆蟲)——
地裡走,溝裡串,捎著針,忘了線—— 
骨頭骨腦骨眼睛,骨腳骨手骨背心—— 
鬍子不多兩邊翹,開口總說妙妙妙,黑夜巡邏眼似燈,日裡白天睡大覺—— 
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 
年紀不算大,鬍子一大把,不分大和小,只會叫「媽媽」—— 
山上一盤磨,世人不敢坐—— 
頭戴紅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擺架子,說話伸脖子—— 
頭上兩根毛,身穿花旗袍,成天不勞動,只知樂逍遙—— 
彎彎一大弓,頭上一撮纓,活著穿重孝,死了穿大紅—— 
為我打你,為你打我,打破你的皮,流出我的血—— 
先修十字街,後造八卦台,主人中堂坐,恭候客人來—— 
學狗坐,沒狗高,又沒耳朵又沒毛—— 
一把刀,順水漂,光有眼睛沒有毛—— 
一個雞蛋一身毛,只會跳來不會跑—— 
一粒米,打三截,又沒骨頭又沒血—— 
一位老頭背袋豆,一頭走,一頭漏—— 
站著沒有坐著高,一年四季穿皮襖—— 
嘴尖尖,尾巴長,我到南園去偷糧,家裏拋下兒和女,不知回鄉不迴響——
用品類:
不大不大,渾身淨畫,背個紙口袋,走遍天下—— 
長的少,短的多,腳去踩,手去摸—— 
弟兄幾十個,分成幾面坐,見到有人來,從你頭上過—— 
古怪老漢,肩上挑擔,為人正直,偏心不干—— 
看看沒有,摸摸倒有,似冰不化,似水不流—— 
兩個兄弟一般高,一日三餐不長膘—— 
兩姐妹,一樣長,酸甜苦辣她先嚐—— 
沒到手搶它,到手就扔它,越是喜歡它,越是要打它—— 
生在山嶺中,顏色都相同,到了你們家,有綠又有紅—— 
鐵打一隻船,紅娘在裡邊,小雨嘩嘩下,船到水就乾—— 
小白雞,托長尾,走一步,啄一嘴—— 
兄弟四五人,各進一道門,要是進錯了,定會笑死人—— 
一家分兩院,兩院姐妹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 
一件東西來回走,只有牙齒沒有口—— 
一頭牛,兩個頭,這邊喝水那邊流—— 
有人不用它,無人用到它,出門總要用,進門放起它—— 
有山不見樹,有河不見水,有路不能走,要走跑斷腿—— 
在家臉上白,出門臉上花,遠近都能到,一去不回家—— 
嘴有城門大,牙有七八斤,渾身都是眼,尾巴只一根——
國家類:
彩排—— 
攻城很順利—— 
謎底在山東—— 
盼過冬—— 
人造丘陵—— 
商品不批發—— 
天明再會—— 
只想多掙錢——
成語謎:
龍(打一成語)—— 
一(打一成語)—— 
乖(打一成語)—— 
亞(打一成語)—— 
主(打一成語)—— 
呀(打一成語)—— 
判(打一成語)—— 
者(打一成語)—— 
泵(打一成語)—— 
黯(打一成語)—— 
田(打一成語)—— 
十(打一成語)—— 
板(打一成語)—— 
咄(打一成語)—— 
票(打一成語)—— 
騾(打一成語)—— 
桁(打一成語)—— 
皇(打一成語)—— 
忘(打一成語)—— 
中的(打一成語)—— 
會計(打一成語)—— 
電梯(打一成語)—— 
並重(打一成語)—— 
相聲(打一成語)—— 
傘兵(打一成語)—— 
背臉(打一成語)—— 
假眼(打一成語)—— 
氙氚(打一成語)—— 
勝境(打一成語)—— 
武斷(打一成語)—— 
雨披(打一成語)—— 
極小(打一成語)—— 
初一(打一成語)—— 
仙樂(打一成語)—— 
美夢(打一成語)—— 
兄弟(打一成語)—— 
齊唱(打一成語)—— 
臥倒(打一成語)—— 
感冒通(打一成語)—— 
化妝學(打一成語)—— 
太陽灶(打一成語)—— 
顯微鏡(打一成語)—— 
爬竹竿(打一成語)—— 
無底洞(打一成語)—— 
望江亭(打一成語)—— 
脫粒機(打一成語)—— 
農產品(打一成語)—— 
彩調劇(打一成語)—— 
黑板報(打一成語)—— 
飛行員(打一成語)—— 
翹翹板(打一成語)—— 
婚喪事(打一成語)—— 
打邊鼓(打一成語)—— 
飛鳴鏑(打一成語)—— 
垃圾箱(打一成語)—— 
紙老虎(打一成語)—— 
八十八(打一成語)—— 
笑死人(打一成語)—— 
鵲巢鴉占(打一成語)—— 
盡收眼底(打一成語)—— 
逆水划船(打一成語)—— 
石榴成熟(打一成語)—— 
舉重比賽(打一成語)—— 
槍彈上膛(打一成語)—— 
全面開荒(打一成語)—— 
《聊齋誌異》(打一成語)—— 
零存整取(打一成語)—— 
愚公之家(打一成語)—— 
盲人摸象(打一成語)—— 
清濁合流(打一成語)—— 
四通八達(打一成語)—— 
雙手贊成(打一成語)—— 
蜜餞黃連(打一成語)—— 
單方告別(打一成語)—— 
照相底片(打一成語)—— 
愛好旅遊(打一成語)—— 
公用毛巾(打一成語)—— 
武大郎設宴(打一成語)——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語)—— 
千里通電話(打一成語)—— 
多看無滋味(打一成語)—— 
兔子請老虎(打一成語)—— 
不考慮中間(打一成語)—— 
沒關水龍頭(打一成語)—— 
快刀斬亂麻(打一成語)—— 
暗中下圍棋(打一成語)—— 
給家捎個話(打一成語)—— 
一塊變九塊(打一成語)—— 
魯達當和尚(打一成語)—— 
啞巴打手勢(打一成語)—— 
婁阿鼠問卦(打一成語)—— 
超級好牙刷(打一成語)—— 
貓狗像什麼(打一成語)—— 
電鋸開木頭(打一成語)—— 
空對空導彈(打一成語)——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語)——
典故謎:
尖(打《論語》一句)—— 
退休(打《論語》一句)—— 
退席(打《論語》一句)—— 
好讀書(打《論語》一句)—— 
門外漢(打《論語》一句)—— 
到處碰壁(打《論語》一句)—— 
於予與何誅(打《論語》一句)—— 
莫中美人計(打《論語》一句)—— 
傀儡(打《孟子》一句)—— 
請勿過慮(打《孟子》一句)—— 
使女擇焉(打《孟子》一句)—— 
席地談天(打《孟子》一句)—— 
世界冠軍(打《孟子》一句)—— 
豐衣足食(打《孟子》一句)—— 
斯已而已矣(打《孟子》一句)—— 
廣廈千萬間(打《孟子》一句)——
地名謎:
掌聲經久不息(打北京一地名)—— 
光啟族人大團圓(打上海一地名)—— 
中國振興更輝煌(打上海一地名)—— 
給爺爺讓座位(打天津一地名)—— 
重點幹起,秋前方成(打天津一地名)—— 
前藏安家,怡然開心(打天津一地名)—— 
悔教夫婿覓封侯,只因陌頭忽有見(打天津一地名)—— 
朔方有石無土培(打重慶一地名)—— 
從打工起,終於出頭(打重慶一地名)—— 
山水之間,一方獨立(打重慶一地名)—— 
集資共建,大橋貫通(打重慶一地名)—— 
兵家必爭之地(打香港一地名)—— 
超級騙子之言(打香港一地名)—— 
保衛珍寶島之戰(打香港一地名)—— 
歐洲敬獻皇帝之物(打香港一地名)—— 
固若金湯(打河北一地名)—— 
辣椒市場(打河北一地名)—— 
中國界首(打河北一地名)—— 
山呼萬歲(打河北一地名)—— 
日照清流湧(打山西一地名)—— 
共同走江湖(打山西一地名)—— 
抵達分水處(打山西一地名)—— 
靜靜的頓河(打山西一地名)—— 
為天下唱(打內蒙古一地名)—— 
衝著你打(打內蒙古一地名)—— 
山花紅爛漫(打內蒙古一地名)—— 
潘仁美賣國(打內蒙古一地名)—— 
落紅有主(打遼寧一地名)—— 
何謂五嶽(打遼寧一地名)—— 
八一勳章(打遼寧一地名)—— 
客人初至(打遼寧一地名)—— 
促其反正(打吉林一地名)—— 
涇渭不分(打吉林一地名)—— 
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 
雙雙無突破(打吉林一地名)—— 
貴在廉潔(打黑龍江一地名)—— 
楚劇選段(打黑龍江一地名)—— 
又到雞西市(打黑龍江一地名)—— 
千里來慰問(打黑龍江一地名)—— 
安得后羿弓(打江蘇一地名)—— 
空付一書扎(打江蘇一地名)—— 
鬼臉兒善變(打江蘇一地名)—— 
准點到西寧(打江蘇一地名)—— 
分床不分家(打浙江一地名)—— 
此日意無窮(打浙江一地名)—— 
無一知其義也(打浙江一地名)—— 
無絲竹之亂耳(打浙江一地名)—— 
人在樓頭空佇立(打安徽一地名)—— 
風物長宜放眼量(打安徽一地名)—— 
上下四方無險情(打安徽一地名)—— 
介子推辭官退隱(打安徽一地名)—— 
根治黃河(打福建一地名)—— 
神不在焉(打福建一地名)—— 
曉以大義(打福建一地名)—— 
靜觀待變(打福建一地名)—— 
戰太平(打江西一地名)—— 
鴻鳥飛(打江西一地名)—— 
下不為例(打江西一地名)—— 
樹葉落盡(打江西一地名)—— 
店主站櫃檯(打山東一地名)—— 
佳作已見報(打山東一地名)—— 
春光臨渡口(打山東一地名)—— 
美人鎖銅雀(打山東一地名)—— 
千里相會見真心(打台灣一地名)—— 
華夏大地滄桑史(打台灣一地名)—— 
劉關張結義遺址(打台灣一地名)—— 
投身改革獲褒獎(打台灣一地名)—— 
金烏西墜白頭看(打河南一地名)—— 
先收集然後整理(打河南一地名)—— 
柳暗花明又一村(打河南一地名)—— 
珍珠如土金如鐵(打河南一地名)—— 
介冑之士(打湖北一地名)—— 
公開贊助(打湖北一地名)—— 
正者日也(打湖北一地名)—— 
年少無知(打湖北一地名)—— 
主人無恙(打湖南一地名)—— 
紅杏出牆(打湖南一地名)—— 
剛剛平靜(打湖南一地名)—— 
安居故里(打湖南一地名)—— 
撥開雲霧現紅輪(打廣東一地名)—— 
煙火滅後心安寧(打廣東一地名)—— 
桃李杏梅菊含笑(打廣東一地名)—— 
湖中倒影水縱橫(打廣東一地名)—— 
日照幽篁籠古剎(打廣西一地名)—— 
春水縱橫送我還(打廣西一地名)—— 
向陽坡上桃花艷(打廣西一地名)—— 
財源茂盛達三江(打廣西一地名)—— 
皇后在京坐正宮(打海南一地名)—— 
雄心縱橫行無阻(打海南一地名)—— 
公私倉廩皆豐實(打海南一地名)—— 
子儀出征討祿山(打海南一地名)—— 
劉邦登基詔書(打四川一地名)—— 
南人不復反矣(打四川一地名)—— 
三十六載共患難(打貴州一地名)—— 
那個願臣虜自認(打貴州一地名)—— 
田心一片磁針石(打貴州一地名)—— 
豔陽天卻聽雷聲(打貴州一地名)—— 
懲惡揚善(打雲南一地名)—— 
依然故我(打雲南一地名)—— 
美哉嘉陵(打雲南一地名)—— 
全面整頓(打雲南一地名)—— 
漩渦裡的歌(打西藏一地名)—— 
繁榮的北京(打西藏一地名)—— 
飛花滿四鄰(打西藏一地名)—— 
長江後浪推前浪(打西藏一地名)—— 
一勞永逸(打陝西一地名)—— 
支出兩分(打陝西一地名)—— 
叔伯昆仲(打陝西一地名)—— 
為虎作倀(打陝西一地名)—— 
發揚大協作精神(打青海一地名)—— 
一帆風順無險阻(打青海一地名)—— 
人的品格最重要(打青海一地名)—— 
千街萬巷沒堵塞(打青海一地名)—— 
蜜罐城(打寧夏一地名)—— 
情投意合(打寧夏一地名)—— 
老少多病(打寧夏一地名)—— 
聚氣守精(打寧夏一地名)—— 
葉飄時零客人來(打新疆一地名)—— 
加的結果乃能大(打新疆一地名)—— 
芙蓉帳暖度春宵(打新疆一地名)—— 
舉起鞭兒又緊韁(打新疆一地名)——
動植物日用品謎:
耳朵長,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飯。(打一動物名) 
粽子臉,梅花腳。前面喊叫,後面舞刀。(打一動物名) 
小姑娘,夜納涼。帶燈籠,閃閃亮。(打一動物名) 
一支香,地裡鑽。彎身走,不會斷。(打一動物名) 
一樣物,花花綠。下台,跳上屋。(打一動物名) 
溝裡走,溝裡串。背了針,忘了線。(打一動物名)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動物名) 
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槳,慢慢搖。(打一動物名) 
一把刀,順水漂。有眼睛,沒眉毛。(打一動物名) 
一星星,一點點。走大路,鑽小洞。(打一動物名) 
腳兒小,腿兒高。戴紅帽,穿白袍。(打一動物名) 
小小船,白布篷。頭也紅,槳也紅。(打一動物名) 
長胳膊,猴兒臉。大森林裡玩得歡。摘野果,搗鵲蛋,抓住樹枝蕩鞦韆。(打一動物名)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個釵子。(打一動物名) 
進洞像龍,出洞像鳳。鳳生百子,百子成龍。(打一動物名) 
尖尖長嘴,細細小腿。拖條大尾,疑神疑鬼。(打一動物名) 
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打一動物名) 
無腳也無手,身穿雞皮皺。誰若碰著它,嚇得連忙走。(打一動物名) 
背板過海,滿腹文章。從無偷竊行為,為何賊名遠揚?(打一動物名) 
日飛落樹上,夜晚到廟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腸。(打一動物名) 
說馬不像馬,路上沒有它。若用它做藥,要到海中抓。(打一動物名) 
海上一隻鳥,跟著船兒跑。衝浪去抓魚,不怕大風暴。(打一動物名) 
小時像逗號,在水中玩耍。長大跳得高,是捉蟲冠軍。(打一動物名) 
白天一起玩,夜間一塊眠。到老不分散,人誇好姻緣。(打一動物名) 
姑娘真辛苦,晚上還織布。天色濛濛亮,機聲才停住。(打一動物名) 
有位小姑娘,身穿黃衣裳。誰要欺負她,她就戳一槍。(打一動物名) 
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打一動物名) 
頭頂兩隻角,身背一隻鑊。只怕曬太陽,不怕大雨落。(打一動物名) 
你坐我不坐,我行你不行。你睡躺得平,我睡站到明。(打一動物名) 
穿著大紅袍,頭戴鐵甲帽。叫叫我阿公,捉捉我不牢。(打一動物名) 
沙漠一隻船,船上載大山。遠看像筆架,近看一身氈。(打一動物名) 
身穿綠色衫,頭戴五花冠。喝的清香酒,唱如李翠蓮。(打一動物名) 
頭胖腳掌大,像個大傻瓜。四肢短又粗,愛穿黑大褂。(打一動物名) 
個兒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氣又善良,從來不打架。(打一動物名) 
鼻子像鉤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打一動物名) 
遠看像黃球,近看毛茸茸。嘰嘰嘰嘰叫,最愛吃小蟲。(打一動物名) 
兄弟七八千,住在屋簷邊。日日做漿賣,漿汁更值錢。(打一動物名) 
皮白腰兒細,會爬又會飛。木頭當糧食,專把房屋毀。(打一動物名) 
身上滑膩膩,喜歡鑽河底。張嘴吐泡泡,可以測天氣。(打一動物名) 
長得像黃菊,引誘小魚蝦。觸手捕食物,舞爪又張牙。(打一動物名) 
像魚不是魚,終生住海裡。遠看是噴泉,近看像島嶼。(打一動物名) 
兩眼如燈盞,一尾如只釘。半天雲裡過,湖面過光陰。(打一動物名) 
黑臉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扯起八卦旗,專拿飛天將。(打一動物名) 
駝背老公公,鬍子亂蓬蓬。生前沒有血,死後滿身紅。(打一動物名) 
像貓不是貓,身穿皮襖花。山中稱霸王,寅年它當家。(打一動物名) 
身長約一丈,鼻生頭頂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洋。(打一動物名) 
遠看像隻貓,近看是隻鳥。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覺。(打一動物名) 
腿長胳膊短,眉毛遮住眼。沒人不吭聲,有人它亂竄。(打一動物名) 
頭插花翎翅,身穿彩旗袍。終日到處游,只知樂逍遙。(打一動物名) 
身子輕如燕,飛在天地間。不怕相隔遠,也能把話傳。(打一動物名) 
腳著暖底靴,口邊出鬍鬚。夜裡當巡捕,日裡把眼瞇。(打一動物名) 
頭前兩把刀,鑽地害禾苗。捕來烘成乾,一味利尿藥。(打一動物名) 
四柱八欄杆,住著懶惰漢。鼻子團團轉,尾巴打個圈。(打一動物名) 
生的是一碗,煮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也一碗。(打一動物名) 
頭戴周瑜帽,身穿張飛袍。自稱孫伯符,脾氣象馬超。(打一動物名) 
身穿綠衣裳,肩扛兩把刀。莊稼地裡走,害蟲嚇得跑。(打一動物名) 
叫貓不抓鼠,像熊愛吃竹。搖擺惹人愛,是貓還是熊?(打一動物名) 
播種(打一動物名) 
多兄長(打一動物名) 
屢試屢成(打一動物名) 
輕描柳葉(打一動物名) 
華而不實(打一植物名) 
紅娘子,上高樓。心裡疼,眼淚流。(打一日常用品) 
一棵麻,多枝丫。雨一淋,就開花。(打一日常用品) 
小小狗,手裡走。走一走,咬一口。(打一日常用品) 
一隻罐,兩個口。只裝火,不裝酒。(打一日常用品) 
左手五個,右手五個。拿去十個,還剩十個。(打一日常用品) 
有硬有軟,有長有寬。白天空閒,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 
生在山崖,落在人家。涼水澆背,千刀萬剮。(打一日常用品) 
一物三口,有腿無手。誰要沒它,難見親友。(打一日常用品) 
又白又軟,罩住人臉。守住關口,防止傳染。(打一日常用品) 
頭大尾細,全身生疥。拿起索子,跟你講價。(打一日常用品) 
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圓,又甜又蜜。(打一日常用品) 
一隻黑狗,兩頭開口。一頭咬煤,一頭咬手。(打一日常用品) 
外麻裡光,住在閨房。姑娘怕戳疼,拿它來抵擋。(打一日常用品) 
口比肚子大,給啥就吃啥。它吃為了你,你吃端著它。(打一日常用品) 
猛將百餘人,無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燒身。(打一日常用品) 
有頭沒有尾,有角又有嘴。扭動它的角,嘴裡直淌水。(打一日常用品) 
一群黃雞娘,生蛋進船艙。烤後一聲響,個個大過娘。(打一日常用品) 
一隻黑鞋子,黑幫黑底子。掛破鞋子口,漏出白襯子。(打一日常用品) 
身穿紅衣裳,常年把哨放,遇到緊急事,敢往火裡闖。(打一日常用品) 
前面來只船,舵手在上邊。來時下小雨,走後路已乾。(打一日常用品) 
一隻沒腳雞,立著從不啼。吃水不吃米,客來敬個禮。(打一日常用品) 
中間是火山,四邊是大海。海裡寶貝多,快快撈上來。(打一日常用品) 
樓台接樓台,層層疊起來。上面飄白霧,下面水花開。(打一日常用品) 
一隊鬍子兵,當了牙醫生。早晚來巡邏,打掃真乾淨。(打一日常用品) 
半個西瓜樣,口朝上面擱。上頭不怕水,下頭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 
生在雞家灣,嫁到竹家灘。向來愛乾淨,常逛灰家山。(打一日常用品) 
站著百分高,躺著十寸長。裁衣做數學,它會幫你忙。(打一日常用品) 
一隻八寶袋,樣樣都能裝。能裝棉和紗,能裝鐵和鋼。(打一日常用品) 
一籐連萬家,家家掛只瓜。瓜兒長不大,夜夜會開花。(打一日常用品) 
你打我不惱,背後有人挑。心中亮堂堂,指明路一條。(打一日常用品) 
生來青又黃,好比水一樣。把它倒水裡,它能浮水上。(打一日常用品) 
一顆小紅棗,一屋盛不了。只要一開門,棗兒往外跑。(打一日常用品) 
遠看兩個零,近看兩個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 
對著你的臉,按住你的心。請你通知主人翁,快快開門接客人。(打一日常用品)
字謎類:
飯(打一字)—— 
稻(打一字)—— 
武(打一字)—— 
刃(打一字)—— 
冰(打一字)—— 
再(打一字)—— 
巨(打一字)—— 
廄(打一字)—— 
嘴(打一字)—— 
岸(打一字)—— 
矮(打一字)—— 
炭(打一字)—— 
癡(打一字)—— 
雨(打一字)—— 
日(打一字)—— 
目(打一字)—— 
灰(打一字)—— 
眾(打一字)—— 
爿(打一字)—— 
思(打一字)—— 
水庫(打一字)—— 
豐收(打一字)—— 
丹朱(打一字)—— 
丹江(打一字)—— 
干涉(打一字)—— 
西施(打一字)—— 
東施(打一字)—— 
書籤(打一字)—— 
血盆(打一字)—— 
早上(打一字)—— 
航道(打一字)—— 
和局(打一字)—— 
泥峰(打一字)—— 
祝福(打一字)—— 
菸缸(打一字)—— 
晚會(打一字)—— 
瑞士(打一字)—— 
糧食(打一字)—— 
乍得人(打一字)—— 
鬼頭山(打一字)—— 
頂破天(打一字)—— 
三丫頭(打一字)—— 
不怕火(打一字)—— 
寫下面(打一字)—— 
陳玉成(打一字)—— 
旱天雷(打一字)—— 
不要走(打一字)—— 
半導體(打一字)—— 
關帝廟(打一字)—— 
好讀書(打一字)—— 
雁雙飛(打一字)—— 
單人床(打一字)—— 
神農架(打一字)—— 
抽水泵(打一字)—— 
畫中人(打一字)—— 
絆腳石(打一字)—— 
高爾基(打一字)—— 
春末夏初(打一字)—— 
冬初秋末(打一字)—— 
包頭界首(打一字)—— 
古文觀止(打一字)—— 
爭先恐後(打一字)—— 
百無一是(打一字)—— 
上下一體(打一字)—— 
另有變動(打一字)—— 
異口同聲(打一字)—— 
半耕半讀(打一字)—— 
顛三倒四(打一字)—— 
鳳頭虎尾(打一字)—— 
彈丸之地(打一字)—— 
四個晚上(打一字)—— 
熙熙攘攘(打一字)—— 
連聲應允(打一字)—— 
孩子丟了(打一字)—— 
池塘亮底(打一字)—— 
內裡有人(打一字)—— 
謝絕參觀(打一字)—— 
床前明月光(打一字)—— 
對影成三人(打一字)—— 
總是玉關情(打一字)—— 
柴門聞犬吠(打一字)—— 
我獨不得出(打一字)—— 
三點河旁落(打一字)—— 
二十四小時(打一字)—— 
兩點天上來(打一字)—— 
入門無犬吠(打一字)—— 
一人背張弓(打一字)—— 
說話的技術(打一字)—— 
第二次握手(打一字)—— 
開門日正中(打一字)—— 
李時珍所著(打一字)—— 
一口咬破衣(打一字)—— 
非正式協定(打一字)—— 
有一點不准(打一字)—— 
宿鳥戀枝頭(打一字)—— 
日月一齊來(打一字)—— 
進水行不成(打一字)—— 
天際孤帆愁別離(打一字)—— 
十日畫一水(打一字)—— 
一一入史冊(打一字)—— 
四方一條心(打一字)—— 
日邁長安遠(打一字)—— 
驛外斷橋邊(打一字)—— 
陝西人十分好(打一字)—— 
早不說晚不說(打一字)—— 
西安相聚之日(打一字)—— 
一直真心相對(打一字)—— 
對方進了一球(打一字)—— 
孤巒疊嶂層雲散(打一字)—— 
江西如今變了樣(打一字)—— 
後村閨中聽風聲(打一字)—— 
送走觀音使不得(打一字)—— 
一點一點得知(打一字)—— 
除夕殘年又逢春(打一字)—— 
水映橫山落殘紅(打一字)—— 
遙指紅樓是妾家(打一字)—— 
畫前畫後費心思(打一字)——
元宵節猜燈謎 看看你能猜對多少(謎底篇) 
正體:http://www.epochtimes.com/b5/12/2/7/n3505207.htm 
簡體:http://www.epochtimes.com/b5/12/2/7/n3505207.htm


元宵節 古人一定要做這些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8日, 2019
元宵節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9年02月18日訊】說到元宵節,大家都知道要吃湯圓、猜燈謎、賞花燈等等。不過元宵節的習俗可遠不止這些,尤其對古代的女子來說,還有好幾件必做不可的事情。
咱們今天就來數一數從古至今元宵節到底有多少有意思的習俗,還有歷朝歷代都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
歷朝歷代元宵節天數的差別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隨著朝代變遷,元宵節的天數也隨之更迭。(視頻截圖)
咱們先來講講每個朝代元宵節的天數,最初在漢代的時候,元宵節的慶祝活動只有一天;唐代變成了三天;宋代加長到五天;到了明代要歡慶整整十天,從初八點燈一直到十七日的夜裡才落燈,最後到了清朝又回到了三天。
九項元宵節習俗
1. 點燈
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這要從元宵節的別名「上元節」說起。
道教把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這三天分別是主管天、地、人三官的誕辰,其中的天官大帝,民間普遍認為是「堯、舜、禹」中的堯帝,他的生日便是正月十五。
堯帝的生日在元宵節這天。(公有領域)
傳說西漢的漢武帝曾在正月夜裡在皇宮內燃燈祭祀「太一」神,這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明的開端。
到了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國。根據宋朝陳元靚《歲時廣記》引述《僧史略》的記載:「漢法本傳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
漢明帝敕旨興建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漢明帝劉莊尊崇佛教,不僅在皇宮和寺廟內舉行燃燈法會,又令全國無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表示對佛祖的尊敬和信仰。
從這個時候起,這種佛教禮儀從宮廷發展到了民間,逐漸形成了日後規模盛大的民俗節日。
我們可以從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的詩中,看到當時隋代宮中張燈慶祝的熱鬧場面:「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台。」
這裡的「梵聲」,就是指念佛誦經的聲音,所以元宵節點燈最初有禮佛和祭祀神明的意涵。
2. 燈市
隨著元宵節在民間發展得越來越盛大,逐漸形成了辦燈會賞花燈的習俗。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公有領域)
燈會上一定會有一些傳統的舞龍和雜耍活動,《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裡,就把街邊雜耍的班子和賣雜貨的小攤都請到了皇宮裡,讓皇帝和嬪妃們也能體驗一把民間的樂趣。清代的《乾隆帝元宵行樂圖》描繪的也是類似的場面。
3. 猜燈謎
中國的謎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發展為在燈上懸掛小布條,猜中了有時候還能贏得好看的花燈。
南宋遺民周密,在他追憶南宋舊聞的《武林舊事.燈品》中描述了元宵燈謎的盛況:「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接下來,考驗讀者智力的時刻到了!
「你打我不惱,背後有人挑。心中亮堂堂,指明路一條。」(猜一古代日常用品)
大家可以猜到這是什麼日常用品嗎?答案在文末揭曉。
猜燈謎是元宵節習俗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視頻截圖)
4. 吃元宵
現今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或者湯圓,這種食品是宋代才出現的,當時叫做元子、團子等。
元宵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食物。(龔安妮/大紀元)
明朝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了當時宮內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註:「元宵是搖出來的,而湯圓是像包餃子一樣包起來的。」
5. 賞月
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會在這天裡賞月和祭月,同時滿月和湯圓都象徵著闔家團圓,這也是一家團聚的日子。
不僅中秋節有賞月習俗,元宵節也有。(蘇玉芬/大紀元)
明月當空,美景當前,文人們都喜歡賦詩一首,也流傳下來好多名句。
最有名的要數辛棄疾的《青玉案之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 跳繩
跳繩在中國古代稱為「跳白(百)索」,在明清時期大多都在元宵節這天舉行。(視頻截圖)
跳繩在古代稱為「跳白(百)索」,明清兩朝的時候,跳百索大多都在正月十五日這天舉行。
明朝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燈市》中記載:「正月十五日,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清代《樂陵縣志》記載:「元宵期間,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曰跳百索。」
7. 走橋
走橋也叫走百病,這是專屬於古代女性的特殊習俗。在明清時代的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描述。
例如,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攢掇梳粧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
平日裡,女性在家中並不常有機會出門,但是這一天裡,全家老小都要結伴去橋上走一走。
明《上元燈彩圖》。(公有領域)
明代崇禎八年(1635年)初版刊行的《帝京景物略》記載:「(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遝,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
明張宿《走百病》:「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橋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
還有明蔡士吉《元宵曲》句:「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捻腰。」
後來走百病又衍生出了登高爬山、遊街等等形式。最有意思的是北方遼寧因為天寒地凍,把走百病改成了走百冰。
8. 摸釘
除了走橋,婦女們還會偷偷去摸釘,也就是摸城門上的門釘來求子,以京城的正陽門最為吉利。
摸釘,也就是摸城門上的門釘,為古代元宵節習俗之一。(Cory Doctorow/Flickr)
《帝京景物略》記載:「至城各門,手暗觸釘,曰男子祥,曰摸釘兒。」
明蔡士吉《元宵曲》句:「姨兒妗子此門誰,問著前門佯不知。籠手觸門心暗喜,郎邊不說得釘兒。」
汪歷賢《燈市竹枝辭》:
「豐頤廣顙出侯門,熊白方甘狐白溫。聞賜燈棚添彩索,千燈焰焰曉猶存。 
長安燈市晝連宵,游女爭呈馬上腰。蹋蹋燈光莫歸去,前門釘子玉河橋。」
9. 偷青
偷青就是偷菜,還有偷紅、偷燈的說法。未婚配的男女青年在元宵節偷菜、偷燈是為了祈求佳偶,而已婚女性則是為了祈求生子。
《帝京景物略》記述道:「金元時,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夷俗哉。」
雖說是為了討個吉利,但偷東西不好,大家還是別學了吧。
剛才燈謎的答案是:「燈籠」,你猜到了嗎?


先有元宵先有湯圓?追溯元宵節食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9日, 2019
全球過元宵節的方式各有不同。
攝像者: Pixabay
元宵和湯圓(又叫圓子)像極了,好像是一種食物的兩種分身,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在傳統節日的元宵節和冬至節的食物中更是主角兒。來個趣味問答,到底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
「湯圓」、「元宵」的傳承
從詩人的詩中,我們找到了「元宵煮浮圓子」的古影像,「圓子」就是湯圓,現在台灣的閩南人還這麼叫。南宋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韵》,詩吟: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咏,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了浮圓子的時空、描摹了浮圓子的情景:「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今夕元宵夜、慶團圓,廚房裡灶上大釜中煮浮圓子,圓圓如珠的圓子浮出濁水面。(煮浮圓子的時候,鍋中清水和了湯圓的糯米粉成了白濁水。)這一刻和現代人煮浮元宵的經驗完全相疊合。
浮圓子,珠浮濁水中。(容乃加/大紀元)
周必大的這首詩是「歲時雜咏」之一,就是記載一年四季中的節俗風土文化的風物詩。他的詩題說「前輩似未嘗賦此」,反映了他看到前人的元宵節風物詩中沒有「浮圓子」這一項,故而做成此《元宵煮浮圓子》補白了。從這裡來看,「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好像答案就要浮出水面了。真的是這樣嗎?再看下去。
清朝乾隆皇帝弘曆也作了《元宵煮浮圓子》一詩,詩句說了元宵的食俗和節俗:
美擅團圞節,名傳燈月筵。 
清風同說餅,嘉夜煮浮圓。
從詩中看到賞燈、賞月、浮圓子,都是元宵節的習俗,同樣傳承了南宋元宵良辰美景之夜「煮浮圓(子)」、慶團圓的習俗。
乾隆皇帝弘曆還有一首《元宵聯句》(君臣合作的詩),詩的「題注」明白說出了「元宵」的來歷:「浮圓子,都人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清代北京人在元宵節吃圓子(湯圓),於是就把圓子叫成「元宵」了。
那麼元宵節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答案就完全清楚浮現了!
清代北京人在元宵節吃圓子(湯圓),於是就把圓子叫成「元宵」了。(大紀元資料室)
晚清連橫的《雅言》記載了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元宵」是「年節供祭之物」,也就是元宵節祭祀神明的祭品。《雅言》也引用周必大的《煮浮圓子》雜詠詩題注為典故,其後接著說「後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1]
從這裡可以看到圓子、湯圓、元宵是一樣的食物。後代說它們作法不同,也不能完全概括,作法上可能是由於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現在的人說「有內餡的叫元宵,沒有內餡的叫湯圓」,這也不是正解,可以說是後人籠統含糊「囫圇」吞圓子的看法。
形形色色的元宵
加花生的甜湯圓。(林秀霞/大紀元)
從清代的文獻來看,湯圓和元宵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作法。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公元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著有《清稗類鈔》一書,就清楚寫了湯圓的表、裡和作法,現在來看一看,可以給圓子們正正名:
「湯圓,一曰湯糰。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製之。粉入水,沉澱之使滑而製成者,為掛粉湯圓,有甜鹹各餡。亦有無餡者,曰實心湯圓。」
所以說湯圓(一名湯糰)在中土北方叫作元宵,其作法是「屑米為粉以製之」,就是把米(黏性的糯米)研磨成碎片米粉,「粉入水中」使它變成軟滑的糰子。現在熟知的「搓湯圓」和「滾元宵」兩種作法,過程中都利用了糯米糰子遇水變成軟滑黏稠的特性,使圓子形成圓圓滿滿的形狀。
「搓湯圓」。先用軟滑的糰子為基底,把糯米粉屑黏合成糰,再分成小塊,搓成圓。(龔安妮/大紀元)
滾元宵,一邊滾一邊讓元宵外表保持溼潤。(中央社)
湯圓有甜餡的、有鹹餡的,清代都叫「掛粉湯圓」,也有沒餡的,叫「實心湯圓」;有餡、沒餡都是湯圓、都是元宵。「上米糅纖粉,佳瓤(*糕點的餡)裹碎瓊」(淸‧弘曆《元宵聯句》)就是描寫上好米糰子——湯圓包有精美的內餡。所以說「沒有內餡的叫湯圓」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現代常見的元宵倒是「鹹餡的」這一味少了。《元宵聯句》詠歎湯圓「野具勝侯鯖」,就是讚美鹹湯圓美味勝於鯖魚的鮮美味。
現代的鹹湯圓(林仕傑/大紀元)
湯圓、元宵的歷史
說到這兒,順便來追索一下湯圓,也就是「元宵」的歷史。徐珂說,華夏古人早就知道湯圓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吃。淸‧弘曆的《元宵聯句》提及「道古傳是荆楚,而今滿市城」,就說吃湯圓的風俗早在南北朝時的荊楚一帶就有傳說,現在(指清代時)滿城市到處都有,且一年四季隨時都吃得到。
元宵節應景吃「元宵」(湯圓),南宋周必大說「湯官尋舊味」,「元宵」的歷史也很悠久。(江柏逸/大紀元)
而南宋周必大的浮圓子的經驗說「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將湯圓與漢代的古早味米甜點作了連結。漢代官府有湯官,專職供「餅餌」[2]。從古籍來看,「餌」這種食物在華夏文化中出現得很早,周代禮制中就有,是祭祀天地的「籩食」之一,也是宴饗貴賓的美食。「餌」和甜元宵(即甜湯圓)是同種類的食物,都是磨碎了米製成米粉,然後和水做成的棗、豆味之類的甜食,但是「餌」是蒸出來的,形狀不見得是圓的。
漢代《西京雜記》有記載「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蓬餌」屬於「餅餌」一類的甜點。上元節(即元宵節)時食用的甜元宵,和漢代宮中正月上辰所食的「餌」,這兩種節俗食物的特性,從古籍的解釋來看是有些共通性的。[3]周必大所說的「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表現了湯圓、元宵和上古美味的「餌」之間的關聯和差異,也足以顯現「元宵」這種中華美食的文化淵源流長,耐人尋味。
-註- 
[1]《雅言》:「圓」、「丸」音同,以取團圓之意。按宋周必大《太平園續稿》:「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後人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少府屬有湯官」,就是少府屬下設有「湯官」職務;宋代《職官分紀》記載「漢官典職……湯官供餅餌」。「餅餌」最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百神,放在「籩」器中稱為「籩食」,《周禮‧天官‧籩人》說「羞籩之實,糗餌粉餈」。鄭玄注:「餌、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急就章》說:「溲(*調水和之)米而蒸之則為餌」;《玉燭寶典》干寶注說「糗餌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