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將「稷下學宮」發揚光大,擴建學宮,給進入「稷下學宮」的名士們以優厚的俸祿,吸引上千賢士競相投奔齊國。儒家亞聖孟軻長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在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曾經三次擔任過「祭酒」——學宮之長。

濫竽充數——虛心大度的齊宣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5日, 2019
山東嘉祥武梁祠漢代畫像石描繪的齊宣王與鍾離春(拓本)。(公有領域)
「濫竽充數」的故事家喻戶曉。齊宣王愛聽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跟齊宣王誇自己吹竽,鳥獸聽了翩翩起舞。齊宣王很高興,給他同樣優厚的待遇。齊宣王死後,兒子齊泯王繼位,喜歡聽一個人的獨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有多少人會思考:一個不懂音樂的人怎能在專業樂隊裡混三年?一演奏,就會露馬腳。三百樂工,怎能緘口不告發南郭先生?這可是欺君之罪啊。南郭先生說自己吹竽如何棒,精通樂律的齊宣王,難道不會特別留意他的演奏?看不出他裝腔作勢嗎?
歷史上的齊宣王是一個胸懷廣闊、勇於認錯、虛心納諫、求賢若渴的人。他向孟子坦承自己「好勇、好貨、好色」,認真傾聽孟子的教育;貌醜的女子鍾離春,當群臣的面斥責他沉溺酒色、荒廢國政、將會亡國,齊宣王先封鍾離春她為將軍,再封她為王后;齊宣王興建大宮殿三年沒完工,唯有大臣香居勸諫,他立即醒悟道歉,並讓史官記錄在案;賓客王斗當面批評他「好馬」、「好狗」、「好酒」,獨不「好士」,齊宣王馬上認錯,重用王斗推薦的五位賢人。
齊宣王像。(公有領域)
齊宣王將「稷下學宮」發揚光大,擴建學宮,給進入「稷下學宮」的名士們以優厚的俸祿,吸引上千賢士競相投奔齊國。儒家亞聖孟軻長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在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曾經三次擔任過「祭酒」——學宮之長。
文人學者均可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稷下學宮一時儒、道、法、墨、陰陽、縱橫、兵家等各派林立,成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中心所在,在這裡,誕生了《黃帝四經》、《管子》等一大批名著,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學術思想。齊宣王視稷下賢者為智囊團,向他們諮詢國事、天下事,齊國大治,兵強國富民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當時齊宣王懲罰了南郭先生,天下還有那麼多賢士敢投奔齊國嗎?相反,喜歡一個一個吹竽的齊泯王,驕暴好戰、心胸狹窄、不聽諫言,導致民不聊生,最後兵敗,自己被殺。
欲成大事者,必有寬廣的胸懷,「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南郭先生們來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你不會總有那麼好的運氣。與其混日子,不如學習一門立身的技能。@*#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語出自於《漢書‧東方朔傳》。 意思是說,就無法存身,要求別人太嚴格、苛刻,就沒有能當他的夥伴。 比喻過分計較別人的缺點與過失,就不能容,也無法留住人材


講授中華文化經典的古代高等學府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9日, 2019
北京國子監辟雍殿。(公有領域)
韓國有一本小說叫《成均館儒生們的日子》,講述了朝鮮時代發生在成均館儒生身上的關於友情和愛情的故事,而根據其改編的電視劇紅遍了韓國和大陸網絡。
成均館,是朝鮮半島歷代王朝的最高學府,地位等同於古代中國的國子監、太學,儒生們在此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等,它也是韓國大學教育的發源地,具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朝鮮王朝的成均館位於今日韓國的首都首爾,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亞洲頂尖、韓國私立大學排名第一的綜合性大學:成均館大學。
不能不說,古代的成均館在諸多方面,如學習內容、服飾等都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六百多年前,中國正處於明朝時期,明朝對於朝鮮王朝的影響相當深遠,從政治、經濟到文化、學術。
首爾成均館中的大成殿(Christian Bolz/維基百科)
根據朝鮮的史料記載,朝鮮這個名字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與的,意思是「朝日鮮明之國」,而朝鮮的歷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把朝鮮列為永不征討之國之一。因此,朝鮮王朝的成均館照搬明朝的太學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從成均到稷下學宮
上古五帝時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當時的教育場所叫「成均」,虞舜時稱為「上庠」,夏朝時稱為「東序」,商代時稱為「右學」,周代時名為「東膠」。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太學」的說法;從漢代開始,「太學」成為國家在京師所設大學的正式名稱。
《大戴記》中說:「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當時的天子和諸侯都設太學,又稱「大學」,設在郊外。不過天子的叫「辟雍」,諸侯的叫「泮宮」。天子諸侯在這裡除學習問道外,還在這裡舉行祭祀、宴會、商議事情等。由於當時宮室有限,所以太學和明堂常常不分,太學不是專門的教育機構。
令人驚歎的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出現了一個大師雲集且可以高談闊論、各抒己見、自由交流的所在,這裡亦是百家爭鳴鼎盛時期的中心,它就是齊國著名的稷下學宮,即齊國在稷門設立的大學堂。
稷下學宮的創始者是田齊桓公,其通過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從而為自己出謀劃策,鞏固田齊政權。到了田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吸引了更多的賢士。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即位後,更以廣納賢士、善聽諍言而聞名,他下令擴大了學宮。稷下學宮的發展在齊宣王時達到了巔峰,出現了「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的盛況。
稷下學宮不僅成為古代最早的學術活動、政治咨議中心和高級人才集散中心,更是一個教育中心。因為稷下學宮有孟子、淳于髡、彭蒙、田駢、慎到、申不害、尹文、荀況、鄒衍等七十多名士,很多年輕人也慕名前來討教。師生自由教授、自由討論,學術氛圍十分濃厚。荀子當時「三為祭酒」,即出任學宮主持人,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校長
漢代魏晉時的太學
西漢王朝建立後,為了休養生息,最初幾任皇帝推崇黃老之術,當時只有私家學校,沒有政府設立的大學。漢武帝即位後,聽從大儒董仲舒的建議,「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教化百姓。
漢代時的辟雍(大學)模型,陳列於北京國子監。(公有領域)
漢武帝遂於公元前124年在都城長安建立了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和博士子弟五十人。「五經」當時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由五經博士講授。顯然,太學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傳授中華文化經典,這也是後來太學的主要教學目的。
武帝之後,漢宣帝時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新政時增加到三十人。博士子弟也是逐漸遞增,漢元帝時為千人,漢成帝時達三千人,王莽時則達到了一萬人。博士子弟的入選先是由各地方推薦,然後再進行選拔。這些博士子弟學習完後,可以入朝為官,也可以收徒授課。
除了在中央設置學府外,漢武帝還詔令天下各郡設立地方教育系統,即「郡國學」。「郡國學」的老師稱為「郡國文學官」,或稱「文學祭酒、文學師、文學掾史、文學主事掾」等。學生則稱「文學弟子」或「郡學生」。漢平帝時分為學、校、庠、序四類,「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延續了西漢的做法,在洛陽興建了太學,學習中華文化經典和禮儀。漢順帝時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共建1850室。彼時招收的學生稱為「太學生」,達到三萬多。
漢靈帝熹平四年,為了校正儒家經典,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刻成後立在太學大門口,因此又被稱為「太學石經」。全國各地來抄寫石經的人絡繹不絕。
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依舊在發展。不過在北魏幾個皇帝時期,先後增設了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和面向皇室宗親的「四門學」,形成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學並立之制。
隋唐至明清的國子監
短暫的隋朝,除延續了南北朝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學並立之制外,還同時出現了「律學(習法令)、書學(習文字)、算學(習計數)」三學。隋文帝時期成立了管理教育的機構,稱為「國子寺」,後改為「國子監」, 監內設祭酒一人,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上述官學,各官學的博士、助教、生員皆有定額。
《隋書‧百官志下》記載: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國子學與太學並立,是專門研習中華文化經典的經學學校。
唐朝建立後,延續隋朝的學制。《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員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的官員子弟及庶人。
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生五百人,四門學生一千三百人,律學生五十人,書學、算學學生三十人。入學年齡為十四歲至十九歲,律學則為十八歲至二十五歲。
宋代最高學府仍然是太學,先後設立在都城開封和臨安府,隸屬於國子監。國子監多次易名,有時又稱作「國子學」。其一方面是最高管理機構,一方面也是最高學府。學生數量也是逐年增加。當時的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又稱為「國子生」或「監生」。學生分為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審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制度,稱「三舍法」。宋代太學制對後代的影響非常大。
元明清三朝也都沿用了「國子監」的稱謂和形制。代設立的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漢文國子監管理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依舊是「六經」和其它中華文化經典。
由於明朝最初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雞鳴山下建立國子監。1393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八千多名。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改「北平郡學」為國子監,1420年遷都後,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
當時的鄰國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這或許就是朝鮮王朝時期的成均館很多部分都與明朝國子監相同的原因。
清朝建立後,在順治七年(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北京國子監開始修葺。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顯然,清朝的國子監的形制仍沿襲明制。
1905年,清末改革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裁廢,其教育行政功能併入學部。
結語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指中央官學、國家最高學府,他們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講授、學習、傳播中華文化經典,使「仁義禮智信」深入人心,成為官員治世、民眾修身的圭臬。
兩千多年的中國歷代王朝,上至帝王、官員,下至士族、百姓,正是因為承傳著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才使道德不至於快速下滑,而太學和國子監的作用不可小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