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符節/魚符丶龜符、虎符、虎節/最早的身份証是在隋代開始出現的/官員出入宮門身份的標誌,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丶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H8clnU
「金魚符」到「金龜符」「金龜」曾是一種唐代高官佩戴的隨身符標識物,它的前身是金魚符。佩戴「金龜」是高官的象徵,然而人們說道「金龜婿」/「金龜婿」是指高官厚祿的夫婿,從唐代到清代,「金龜婿」都入了詩詞。晚唐詩人李商隱(約公元813年-約858年)《為有》一詩,寫了女子後悔嫁了「金龜婿」──「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成了「金龜婿」典故的起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dEDQTx


魚幣是殷商中期的貨幣,是青銅材質的魚形錢幣,出土於1974年,是由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即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並且魚幣是世界上唯一的魚形錢幣!
魚幣可能是殷商中期,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這些部族,濱水而居,以漁獵為主,經常食用魚類,貯藏魚類,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換,互相饋贈。後來有了交易行為,便以魚為代表價值的砝碼。既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躍入貨幣經濟,便用魚為貨幣。更從殷商學會了熔煉青銅的技術,遂作出世界唯一的魚形錢幣
《古錢大辭典》載近代著名泉家鄭家相《貝化概說》:“漁民所用之化幣,於貝化之外,更有所謂魚幣者,魚幣亦銅質,魚形,一面平夷,有首有尾,有目有鱗,如半爿之符魚,大小不一,有二寸許者,有寸許者,近在黃河沿岸,頗有出土,製作簡單,每有一孔,以便穿貫。或疑非幣。予曰,此上古金屬時期黃河沿岸所用之幣也。漁民於貝化之外,而復鑄此魚形之幣,與貝化並行,其值必較大於貝化。當金屬時期,農業發達,漁民勢力逐漸減少,故漁民所鑄貝化及魚幣,行用時間甚短,而農民所用之鏟布,漸次普遍,貝化、魚幣遂歸淘汰” 。但該著的編者丁福保先生認為魚幣非幣。在其他泉著中也未見有魚幣的記述。
《中國錢幣》1993年第二期刊載了王桂枝先生撰寫的一篇文章《淺談國墓地出土的貨幣》。文稱1974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寶雞市茹家莊、竹園溝等地發掘了一批西周的墓葬,共發現海貝706枚、石貝216枚、玉貝68枚、蛤蜊貝204枚、銅魚幣540枚、錫魚幣8枚、玉魚幣80枚。銅錫魚幣均有使用痕跡,有的磨損較為嚴重,說明流通時間較長。這些與貝幣共存的魚形幣均屬於貨幣,並引用了《泉幣》鮑鼎先生等多名近代泉家對魚幣肯定的看法。
------------------------------
魚幣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W2E8ip
-------------------------------------
魚幣的應用最鮮明的例子,當然是(弓魚)國墓地出土的魚幣了。1978年初, 寶雞縣楊家溝鄉西高泉村南的先秦古都,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3座先秦墓葬中, 發現了大小不一的銅魚。這些銅魚大的長約195mm,小的長約125mm。1983年又在該縣千河鄉馮家嘴村北先秦古都(公元前762年至公元前714年)漢渭之會的遺址中, 發現了大小不一的銅魚。另在寶雞市南郊的(弓魚)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不同質地的貨幣, 其中銅魚就達54件之多 https://goo.gl/hZ5ZZQ
古(弓魚)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蜀的魚鳧國,魚鳧國初創於夏商之際, 滅於戰國晚期(公元前316年), 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王朝(專家們認定蜀王魚鳧時期在公元前14世紀左右。約公元前11世紀巴蜀從周武王伐封, 蜀王魚鳧氏, 傾其精銳北上。蜀彝蹼等小國趁蜀軍離境, 國內空虛之際, 一舉摧毀了魚鳧王朝。魚鳧王朝在蜀中失國了, 但參戰伐封的武士繼續參加戰鬥。他們在戰爭中立了功。滅商後, 周武王為了留下這批有功的蜀中將士, 特別將魚鳧氏的「魚」 字加「弓」 為「(弓魚)」 , 並在渭水之南, 清姜河西岸的地方為他們建立了(弓魚)國。
建立在寶雞渭水沿岸的(弓魚)國, 以耕作和漁獵生息。在生產力提高和漁業繁盛等社會背景下, 需要大量的貨幣流通, 而能與各類物品交換的等價物—魚, 因易腐易臭, 難以作為流通易物的手段。因而以自己生存來源黃河水系的天然之物——魚為仿形, 創造並逐步演進為一種貿易交流的媒介——魚形幣。當然,古(弓魚)國出土的魚幣比較典型,但魚幣非(弓魚)國獨有。(弓魚)國也僅僅是諸多利用仿形魚幣的諸多方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民國《盨堂古物簿》就載「陝豫中近有銅魚出土,長自三寸,至二寸不等,銅質、無文字及花紋……近幾年所獲魚幣多在黃河流域,考古家認為是漁民行用之幣」。而近年來山東、河北、山西、甘肅都有大量出土,但形制千奇百怪。自然,這也和西周時期諸多方國不同的經濟形式有關。
魚形幣不僅在考古發掘中有所證實,而且如果考察古代文獻,實際上也有所蹤。《易.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高亨注:"貫,穿也。貫魚者個個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順序……爻辭言:統治者如貫魚之排定順序,用宮人而寵愛之,輪流當夕,則宮人不致爭寵吃醋,相妒相軋,乃無不利。"後因指以次進御,不偏愛。對於「貫」字,《說文》釋「貫,錢貝之貫。」當然,後來的貫也成為錢幣數量單位,一千文錢為一貫。理解了貫字的含義,所以王「貫魚以宮人」作為憑證,就不應該是直接利用的活魚,而是利用銅魚這種「錢貝」了。也就是說把錢幣銅魚穿起來,排在哪裡,某條銅魚就代表著某位宮人,依次為王輪流當夕,而寵愛之,則無不利。當然如果王用真魚的話,放在臥室里,不僅腥臭,影響王之性慾,而且腐爛後,又怎麼能作為年復一年的憑證呢?其實不僅在周代利用錢幣銅魚來排序,現在算卦的先生,也經常用銅錢來占卜命運,其含義如出一轍。
前面所說,各個方國自己鑄造的魚幣千奇百怪,形態不一。那麼如何用作貿易呢?這就不得不提「稱量貨幣」這個名詞了。商周時期有一種按金屬(青銅、白銀、黃金等)質量來進行交易的貨幣,或稱餅金、金餅、金版、版金等等,一般泛稱稱量貨幣。但是,這個名稱是後人賦予的,它在歷史中是有自己的名稱,只是不為人知而已。
分別都是郢爯、陳爯、酇爯、鹽金、尃(金爯)。這裡的郢、陳、酇、鹽、尃都為楚國的地名。趙平安先生就認為其中的「爯」是稱量貨幣的專名:楚金幣上的「金」是稱量貨幣的泛稱,「爯」是它的專稱。爯後世寫作稱,也就是說通「稱」,是稱量的意思。漢代出土國陪葬的冥幣上寫「郢稱」,是仿楚國金幣製作的,這時的「爯」字都寫作「稱」,傳世文獻把爯寫作稱的例子也很多。
考察爯字,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
爯,從爪,從魚,象以手提魚之形,故有升舉之義。【釋義】:一,祭名,有登獻品物之義。「庚午貞王其爯朋於祖乙寮三牢卯……乙玄飲」;二,爯冊,當為祭祀中褲舉所獻冊之儀式。「癸巳貞商爯冊」:三.人名。「貞爯以巫」。爯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大同小異,主要有: 雖然據目前所見,爯在甲骨文的常用義是:在祭祀中舉獻物品。但所現字形,確與手抓魚有關。
考差了爯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結合楚金版上的「爯」字,有理由推測,爯應為魚幣的另一種稱謂。
另外《孟子·滕文公上》:「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朱熹集註:「稱,舉也。貸,借也。取物於人,而出息以償之也。」 古語中,貸為動詞,本義:施予;給予。如果爯通「稱」為魚幣的話,那麼「稱貸」的意思就是「貸魚幣而益之」,則更合語法。
既然「爯」可作為魚幣的專稱,那麼在流通中用之,就可用稱重來計量某一些魚幣的價值多少了。例如周孝王時的忽鼎上有「買茲五夫用百寽」的銘文,是說買五個奴隸的價格是一百寽。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有「取資卅寽」銘文。這裡的「寽」就是銅魚/銅貝的稱重計量單位,《說文解字》:鋝,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也。《周禮》曰:重三鋝。北方以二十兩為鋝。《考工記·治氏》:[戈] 重三鋝。現在一般認為「鋝」這種古代重量單位,約合六兩。
綜上所述,魚幣作為西周時期各個方國的一般等價物是合情合理的。它如果用於流通,那麼就具有貨幣的一般等價物職能。如果用作棺飾,那麼就可以作為吉金,作為裝飾,發揮避凶趨利的功能,就和後來的癔錢一個性質。個人認為,這兩點在西周時期是不矛盾的。


魚幣是殷商中期的貨幣,是青銅材質的魚形錢幣,出土於1974年,是由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即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並且魚幣是世界上唯一的魚形錢幣
魚幣可能是殷商中期,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這些部族,濱水而居,以漁獵為主,經常食用魚類,貯藏魚類,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換,互相饋贈。後來有了交易行為,便以魚為代表價值的砝碼。既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躍入貨幣經濟,便用魚為貨幣。更從殷商學會了熔煉青銅的技術,遂作出世界唯一的魚形錢幣。
相關知識編輯
《古錢大辭典》載近代著名泉家鄭家相《貝化概說》:“漁民所用之化幣,於貝化之外,更有所謂魚幣者,魚幣亦銅質,魚形,一面平夷,有首有尾,有目有鱗,如半爿之符魚,大小不一,有二寸許者,有寸許者,近在黃河沿岸,頗有出土,製作簡單,每有一孔,以便穿貫。或疑非幣。予曰,此上古金屬時期黃河沿岸所用之幣也。漁民於貝化之外,而復鑄此魚形之幣,與貝化並行,其值必較大於貝化。當金屬時期,農業發達,漁民勢力逐漸減少,故漁民所鑄貝化及魚幣,行用時間甚短,而農民所用之鏟布,漸次普遍,貝化、魚幣遂歸淘汰” 。但該著的編者丁福保先生認為魚幣非幣。在其他泉著中也未見有魚幣的記述。
《中國錢幣》1993年第二期刊載了王桂枝先生撰寫的一篇文章《淺談國墓地出土的貨幣》。文稱1974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寶雞市茹家莊、竹園溝等地發掘了一批西周的墓葬,共發現海貝706枚、石貝216枚、玉貝68枚、蛤蜊貝204枚、銅魚幣540枚、錫魚幣8枚、玉魚幣80枚。銅錫魚幣均有使用痕跡,有的磨損較為嚴重,說明流通時間較長。這些與貝幣共存的魚形幣均屬於貨幣,並引用了《泉幣》鮑鼎先生等多名近代泉家對魚幣肯定的看法。
--------------------
一種神秘的幣種:魚幣
2018-03-11 由 歐美藝術品收藏諮詢 發表于收藏
魚幣可能是殷商中期,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這些部族,濱水而居,以漁獵為主,經常食用魚類,貯藏魚類,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換,互相饋贈。後來有了交易行為,便以魚為代表價值的砝碼。既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躍入貨幣經濟,便用魚為貨幣。更從殷商開始,人們學會了熔煉青銅的技術,遂作出世界唯一的魚形錢幣。
半藏閣收藏的部分青銅魚幣
在古籍舊典中,很少能看到關於魚幣的記載,所以學者們曾經對於魚幣是否是貨幣存在一些爭議,但是隨著近代研究的發現,越來越肯定了它作為貨幣的價值,同時,也能推測魚幣還是古人的裝飾品、陪葬物。
半藏閣收藏的部分青銅魚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圖騰崇拜的文化,我國的圖騰中,魚或魚紋的象徵有象徵多子、象徵豐收和富有。此外,諧音因素(魚與余)又起著重要作用,如魚圖年畫和裝飾物上都有「吉慶有餘(魚)」、「年年有餘(魚)」等吉祥魚。圖騰魚類,古代提的多,近代提的少。但人們崇拜、喜愛魚類的心情不減,視魚類為吉祥物,寓意「吉祥、繁榮、富強」等。
所以,魚形幣可能不僅是因為古人想把它作為魚的替代品,更對它賦予了美好的意義與期望。由於它的古老和稀少,更使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紗。
魚幣的材質也分很多種,除了最常見的銅幣外,還有玉質、石質等多種材質
------------------
收藏古幣,從了解魚幣開始!
魚幣
魚幣可能是殷商中期,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這些部族,濱水而居,以漁獵為主,經常食用魚類,貯藏魚類,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換,互相饋贈。後來有了交易行為,便以魚為代表價值的砝碼。既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躍入貨幣經濟,便用魚為貨幣。更從殷商開始,人們學會了熔煉青銅的技術,遂作出世界唯一的魚形錢幣。
半藏閣收藏的部分青銅魚幣
在古籍舊典中,很少能看到關於魚幣的記載,所以學者們曾經對於魚幣是否是貨幣存在一些爭議,但是隨著近代研究的發現,越來越肯定了它作為貨幣的價值,同時,也能推測魚幣還是古人的裝飾品、陪葬物。
半藏閣收藏的部分青銅魚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圖騰崇拜的文化,我國的圖騰中,魚或魚紋的象徵有象徵多子、象徵豐收和富有。此外,諧音因素(魚與余)又起著重要作用,如魚圖年畫和裝飾物上都有「吉慶有餘(魚)」、「年年有餘(魚)」等吉祥魚。圖騰魚類,古代提的多,近代提的少。但人們崇拜、喜愛魚類的心情不減,視魚類為吉祥物,寓意「吉祥、繁榮、富強」等。
所以,魚形幣可能不僅是因為古人想把它作為魚的替代品,更對它賦予了美好的意義與期望。由於它的古老和稀少,更使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紗。
魚幣的材質也分很多種,除了最常見的銅幣外,還有玉質、石質等多種材質。
半藏閣收藏的部分形態各異的其他材質魚幣
----------------
中國古錢幣之魚幣
2019-01-17 由 識泉識美 發表于文化
魚幣,流行於春秋戰國,多見於墓葬,紋飾複雜多樣。是否應該定義為貨幣,還存在一些爭議。
魚幣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黃淮間的部族,所謂東夷、淮夷、徐夷者所創作的。這些部族,濱水而居,以漁獵為主,經常食用魚類,貯藏魚類,免不掉以之互相交換,互相饋贈。後來有了交易行為,便以魚為代表價值的砝碼。既受到中國文明的影響,躍入貨幣經濟,便用魚為貨幣。
魚幣的金屬成分主要是銅加上適量的鉛、錫。它們長的有10多厘米,短的僅幾厘米,寬1厘米左右,厚約0.2厘米。多數魚幣正面的魚體各部位鑄工精細,反面則平平無紋,也有雙面工的。魚幣都以魚頭部位的圓孔為眼睛。事實上我國的魚幣分布十分廣泛,在全國許多省份都有發現,大部分的魚幣以青銅作為材質,也有其他金屬或玉石作為材質的。它們雖都為魚形,但造型各異,即使鱗片也變化豐富。

--------------------------------------------
陽明山的「姜太公五路財神殿」今年製作「魚幣錢母」 https://goo.gl/MRwD5J

五路財神殿 柯媽初三分送魚幣錢母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s://goo.gl/yvuQ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