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則靈 敬天重德有點化(上)
陳彥玲
「有」字與敬天祭祀有著不可忽視的淵源。(Shutterstock)
小學六年認字排行上的第六個字:「有」。這個字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見;〈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裡唱:「『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孩子入學後就會主動或被詢問:「有什麼人生的志向或夢想?」,在課堂上還是很重要的作文題目呢!到了適婚年齡也得問問:「有什麼人品和經濟條件可以成家?」直到生命盡頭回首時還能問問:「有什麼可以為世界或子孫留下的紀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有」字的內涵和運用吧!
「有」的金文。(陳彥玲提供)
「有」的小篆。(陳彥玲提供)
「有」字的金文和小篆,若我們將這個字拆解開來,那麼就出現了上部手形,和下部的月形。手形像是右手的圖像,月形則意指「肉」
祭祀臘肉不一般
段玉裁注:「胾,大臠也,謂鳥獸之肉。……人曰肌,鳥獸曰肉,此其分別也。」那麼在上古神人共世的時代裡,凡事以天意為大的文明中,要能被以文字記載下來的事情,基本上都與神傳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切割的關係。所以,這個「肉」則肯定還不是一般的肉,指的是祭祀用臘肉。
說起這個「臘」,如果讓現代人來說些以臘為內容的詞語,則不外乎臘肉、臘腸、燒臘、臘八粥或臘月要準備食物過新年了。但如果我們回溯歷史古籍就能發現,臘肉等食物其實是祭祀大事中的祭品呢!
上古時代留給後世許多神話傳說,例如:神農嚐百草、黃帝得道升天、大禹得神助以治水和商周交接時的眾神封榜等等,在在描繪了神人共處時代和神傳文化的精采,也有諸多典籍記錄了帝王們對於祭祀的嚴謹與重視。
《禮記‧禮運》就記載著孔子之言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對天地神明的祭祀只能由德高望重的天子為之,因為自古以德行來配其能力,唯有德才兼備才能體悟天地運行之規律,也才能獲得或體悟神明之感召點化,而用以替天行道,是以帝王稱為「天子」。
《說文解字.肉部》寫道:「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那麼在神州大地年歲終時,合祭眾神不只是迎春之舉,也是向上天匯報一年來替天行道的總結。我們從殷商的甲骨文所表述的內容,可以看到商王的各種占卜的記錄(卜辭),例如用什麼來當祭品、天候情況、與地方諸侯或鄰國的關係變化、收成豐貧到妻子的分娩都是占卜的內容。
占卜時當然不像現代所見的隨手卜卦,甚至沿街一擺還叫賣了起來。那得有虔誠的心態與隆重的儀式,獻上祭品時的謙敬與現代只講究臘肉醃製烹調方法與美味則大相逕庭了。
「有」並非只有拿取
當我們明白了「有」這個字與敬天祭祀有著不可忽視的淵源時,相信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會更深刻地讓孩子明白,凡有取或己有才能和物品都必先心生謙敬,就像手中拿的是敬神祭天的臘肉一樣,不能沾沾自喜,勿忘「舉頭三尺有神明」,為孩子打下一個堅固的品行基石。
台灣的小學入學禮有著多年的歷史,雖然各校方式不盡相同,但多有展現神傳文化的精采之處,例如穿漢服正衣冠、淨水盥手、拜聖賢先師孔子、硃砂啟智、端坐及手握毛筆寫「人」字開筆,以淨其身也以敬其心。也有的學校設置了乾淨隆重的「義路」和「禮門」讓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一起幫助孩子走上學習禮義的入德之路。期許新生除了認真學習知識之外,更要以培養良好的德行為一切的基礎,才能確立擁「有」了讀書為人的正確方向。下回我們再來說說孩子入小學一年級時與「有」這個字相關的身心發展議題。◇(待續)#
-----------------------
「有」心則靈 敬天重德有點化(中)
陳彥玲
祭祀在古時有另一層意義,人想得到什麼都需要「得到上天應允」,與現代人拜拜求錢、求平安絕不相同。(Shutterstock)
更新: 2019-01-13 2:31 AM       標籤: 漢字乾坤, 臘肉, 禮門, 有, 尊師重道
【大紀元2019年01月12日訊】上回說到「有」,這個字是「手」拿一塊敬神祭天的「肉(臘肉)」,所以古時人相信,想要擁有什麼,都需要「得到上天應允」,否則「德不配位」,得到的必然是災難。
這個概念可以用一句常見的話來提醒孩子:「舉頭三尺有神明」或者「人在做、天在看」,傳統的家庭中廳堂裡總奉祀著神明和祖先。所以有些台灣小學的入學典禮,邀請了家長帶著剛入學的孩子們一起過「禮門」走上「義路」邁向「入德之門」,確有其深義,希望孩子懂得敬天重德的做人道理。有禮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建構自己的善良品行,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好處而為之。這在功利時代更顯得彌足珍貴。
有禮行遍天下
一旦孩子明白,也被支持著善良的心態與標準,那麼讓他們學習對人的禮儀就能更到位了。表面的效果是有禮走遍天下,深層的作用是能熔煉出有德有品的生命。這在混濁的惡世中這是一種閃閃發光的能量,也為孩子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強的基礎,有了良好的品行可以讓他們日後遠離誘惑,對社會有著正面的貢獻。
孩子入學後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中,都少不了禮貌。許多小學校長或老師都會在校門口迎接孩子,甚至在學校附近的馬路口,也有交通志工幫助孩子安全地過馬路。師長與志工們常面帶微笑,而且溫暖地指導孩子交通安全的規則,或開心的叫出孩子的名字道早安,這些都是孩子學習禮貌的模範身教。
家長可以隨機教育孩子跟對方學習,也可以在準備孩子上學時,先在家裡練習好如何回應,或如何主動跟師長、志工們道早安說感謝。但是孩子的特質不同,有的活潑、有的內向,外向的孩子要他們打招呼、道安說謝一點也不困難。
但是內向的孩子可能就不是一蹴可及的,或許鼓勵他們點個頭或舉個手,或者讓孩子想一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示,等他們習慣了之後再逐步增加其它的行為,例如:微笑、開口說謝謝、開口說早安等等。千萬不要在孩子還不能做到要求之前,就對他下結論:「怎麼這麼沒禮貌。」
尊師重道 學習不費勁
多教導孩子有禮貌的語言,可能比給孩子炫麗的文具還來得重要。「謝謝爸媽提醒我,」這句話到了孩子入學的時候,順理成章的可以改成「謝謝老師提醒我」。因為孩子學習的效果跟他們尊不尊重老師有很密切的關係,尊重老師則能虛心接受教導,老師教授起來也輕鬆愉快不費勁兒,節省了大量管束孩子的精力,授課的效果自不在話下。
反之,傲慢無禮的態度容易引起矛盾,也容易讓老師覺得難教導,不但影響了學習效果,連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然而,家長與老師之間如何建立互信與良好的溝通,也是幫助孩子學習的關鍵。老師面對許多不同類型的孩子,有時也會分身乏術,有時也會情緒波動,難免會有負面的語言或舉措。如果家長能在老師們有這些負面情況出現時,幫助孩子如何正面的看待,那麼孩子更能累積善良的品質。
先父也是一名老師,他的教誨讓我在學習的路上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彎路,就因為他要我記住,從入學開始,我的人生會遇到許多老師,有的老師將教書當做職志,所以盡心盡力,有的老師將教書當作一種糊口的工作,可能會比較感受不到他們的熱誠,但是不管老師的表現如何,我都必須尊重老師。
先父說:「因為你一定要尊重老師的這個位子,就像父母也有做不好的時候,但是你會尊重父母一樣。」就因為這樣的教誨,讓我對老師尊重而不去在意老師們如何表現符合我的標準,也幫助了我將時間與精力專注於學習上而少受到環境的影響。
直到我在研究所研讀,仍然維持幫老師倒茶添水的習慣,尊師重道的禮貌幫助我親近師長,也讓我開卷有益,其實也驗證「有」付出、「有」得到的道理。僅將自己童年就學時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祝福孩子們都能過禮門、走義路,昂首進入德術兼備的學習殿堂。(待續)#
責任編輯:李曜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