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要誦三經
你若是能體會這三部經的境界,那麼才沒有白作佛教徒一場。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開示
三經是什麼?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這三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阿難尊者所述,後來記載於貝葉,流傳於世,成為佛教徒必讀必誦的經典。
萬佛聖城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背誦這三部經典,最低限度能背誦《楞嚴經》;或者會背兩部,或者會背三部,更為理想。可是要瞭解經義,不可囫圇吞棗,如果不求甚解,是無有用處。你若是能體會這三部經的境界,那麼才沒有白作佛教徒一場。
釋迦牟尼佛在三十歲時,於菩提樹下證得正覺。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典包括三藏十二部在內,說明了宇宙萬事萬物圓融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在六十二歲時,因為阿難尊者注重多聞,忽略修持,不幸被魔登伽女梵天咒所困,險破戒體。佛用〈楞嚴咒〉救阿難尊者脫離女難,於是為他說出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乃是顯明理論,由此道理,可以推而廣之,擴而充之,觸類旁通,定能智慧如海。
佛在七十二歲時,在靈山法華會上,為大羅漢、大菩薩演說「唯一佛乘」的道理,也就是成佛的道理。當時小乘人迴小向大,得佛授記,將來成佛,所以說這部《妙法蓮華經》,這是成佛的經典。
出家人,如果能像讀書那樣來讀經典,那麼,三藏十二部很容易背熟。可是出家之後,認為這樣就夠了,或者念佛,或者參禪,或者學教,或者持戒,或者想學密,所以就不讀經典了,因為忽略讀經的重要性,所以一代不如一代,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這是佛教之不幸,如果再不及時糾正這種錯誤觀念,那麼,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
------------------
楞嚴是鑰匙 ‧ 法華是門 ‧ 華嚴是路
Posted on 2013 年 10 月 03 日
葉親行講於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以及善知識們:阿彌陀佛!本人來自吉隆坡,法名親行。我本身是生長在一個拜觀音的道家家庭,自小我都是一個問題小孩;這問題小孩不是真的有問題,是很喜歡問問題,時常問得別人(特別是大人)一肚子氣,總是答不來。
問最多的問題就是:「我從哪裡來?這個人是從哪裡來的?來到這裡,我要幹什麼?以後我死了,我會往哪裡去?」這些東西都是一直在問,而書本上、爸爸、媽媽還有大人都不能夠給我一個很滿意的答案。長大以後,就是因為有這些問題,我很喜歡去算命、找老師,看看到底是不是命運在控制著這一生,希望能夠有所啟示。
曾經有一個算命大師,他斷批我廿一歲的時候會有孩子並結婚。我那時候心想:「這是不太可能的!」也不把它放在心上。我很早就出來創業,可惜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時期,我第一次創業失敗,經歷人生最低潮、最困難的十字路口;我的女朋友告訴我,她懷孕了(懷了我大兒子),結果事業不成,就學人家去結婚生孩子了。
之後,我第二次創業,2001年的時候,生意更上一層樓。因為有了之前算命師斷批廿一歲會有結婚、生孩子的預言,故對於命運這回事,我深信不疑,而且決定要去找一位好的命理風水師向他拜師學習,希望可以從中瞭解命運這回事,這東西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在這一年,我這個老師本身也是學神法的,所謂學神法是說他們有跳童(起乩)的,有乩童與神明做溝通的。向這位老師拜師以後,他安排了49天的閉關修行,修什麼呢?修跳童(起乩),就是怎麼樣去通靈。
閉關以前,很巧妙的,好像冥冥中有安排,我在吉隆坡的某個廣場遇到法界的一位女居士。這位師兄她跟我說了這一句:「楞嚴是鑰匙、法華是一道門、華嚴是路」,要我務必去法界請這三部經典來研習。我自己也是出自於好奇,也很好學,果然都一一請回家去,並在閉關的時候,逐一閱讀。
首先,我看的是《楞嚴經》,這一看不得了,覺得不可思議!就像上人所說的:「《楞嚴經》有以佛心印心的功德。」在文字表面上看不明白,但心中你其實又覺得你好像明白;當你覺得你好像明白的時候,卻又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總是覺得有樣東西,應該說這是佛的功德,讓這經典的道理能夠盤旋在你的心中,讓你能夠一一地去消化、揣摩。
多數人看過都會掉眼淚,我也是其中一個,更有一種莫明的感動與慚愧,一直追問:「幹嘛自己還在這裡?為何還未成佛,跟佛菩薩在一起修行並且度脫眾生?」還有一回,我還記得那天大約是凌晨的時候,我剛好讀到《楞嚴經》宣說神咒那個篇章的那一段,自己就在心裡隨心地想試試把這個咒念念看;念完了之後,當晚在半夢半醒之中,我家裡的那尊觀音菩薩顯靈,告訴我:「你剛剛念得很好聽!」
有過這種瑞相以後,我對〈楞嚴咒〉起了很大的信心,從不懷疑!時常做功課、靜坐修持,之後也陸續地、迫不及待地又把《法華經》看完。有了楞嚴的鑰匙,來到法華這一扇門,更確定耳根圓通以及觀音修持法門的無上殊勝莊嚴功德,是妙不可言的!
來到《華嚴經》的時候,我請的其實有廿二本,是部大經,我大概只看了前面幾本。因為前面那幾本所講的都是佛的名號與世界,我沒有耐性再看下去。所以《華嚴經》本身是講──在那條菩提路上,當我們拿了鑰匙之後,打開那一扇門;華嚴就像是指引那些明路,教你走這個菩提路。可惜後來我沒有把它看完,我大概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沒有把它看完。
在這49天的閉關裡邊,我心中有數;出關之後,我幾乎對命理、風水這些知識再也沒有多大的興趣,而可以很肯定的是說,法界的這三部大經,才是真正解答了我自小就愛問的那個人生問題。感覺上自己就像是脫胎換骨似地,對於一切事情總是能夠分辨得很清晰、很確定。所謂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沒有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有一種很肯定的辨知能力,這都是這三部經的功德。
自此之後,我同樣也以那位居士的那番話去跟我身邊所認識的一些人,跟他們廣結善緣,也同樣勸他們去請這三部經回去研習。很巧妙地,特別有一個個案是這樣的──我一個剛認識不久的朋友,是信主的,滿口講的都是天使的故事。他大概聽了我說,就把《楞嚴經》請回去,用上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把《楞嚴經》看完。
之後他對於上人以及《楞嚴經》的佛理,佩服得五體投地,也自然開始信佛。所以說我對於上人所說的,曾經在錄音裡邊有說過的一句話:「一千年以後,若有人看法界翻譯的《楞嚴經》,會開悟!」我是絕對相信的!
這樣一路走來,大概在前幾年,我夫婦倆也做了一個很歡喜的決定,就是把我左邊的這個孩子,還有在女校的女兒送來聖城念書。在馬來西亞,我們有很多顛倒的事情都一直在發生,這也包括了教育綱領。這個很可笑的!舉個例子說:我的最小的孩子,現在是在三年級;他去年在二年級念書的時候,學校竟然出了一個這樣的考題,這考題是這樣說的:「下列哪一個是健康的活動?」
從小我們都教導孩子們,不要去傷害有生命的動物;他看到考題中,其中有一個活動是戶外釣魚,他就很自然的就打個X。考試成績出來之後,結果孩子回來見到媽媽,劈頭就問:「幹嘛釣魚是殺生,我打X,說是不健康的活動,為什麼老師卻給我錯?」
這是其中一例,我想講的是──在這世界中或在這世間中,我們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學的,很多都是顛倒過來的,都是不對的。我也是這樣,在前半生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與行動,直到認識《楞嚴經》,才開始調整回來;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去碰,也不要好心去做了壞事,盡打妄想。
送他們來聖城念書,我個人的經驗與心得是──能夠在聖城這個地方學習,接觸法師、學習《楞嚴經》,也能夠接觸到許多善知識,就是他們一生當中最大的資糧。有了這些善根,將來他們畢業出來之後,我相信我已經是盡了我該盡的責任,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往後的路怎麼走?面對怎麼樣的挑戰?我相信他們都能夠以他們所學習到的智力去解決。
你再看我們這世間,在外頭有好多的這些大師,收你好幾十萬塊、幾萬塊,教你怎麼樣去使用秘密法則、吸引力法則、念力成功學等去成功、去致富。我個人覺得,這些都不是已經早在聖城裡頭了嗎?而且學習那些世間的一套世間法,我個人覺得那個還是在靠智力,搞不好可能會走火入魔。
但在聖城這邊學習《楞嚴經》,習〈楞嚴咒〉、習楞嚴定,還有接觸法師、種善根、修福報;除了這個智力之外,「咒語」──我們講說有佛菩薩的願力,還有藉佛菩薩的他力,往後在他們的人生當中,我相信他們都能夠所求皆能願滿。
最後我要跟大家說的是──讀《楞嚴經》還有〈楞嚴咒〉有無上的功德,我常跟有緣人分享,跟他們說:「如果你能把《楞嚴經》看完,不管你明白還是不明白,我包管你這一世人,絕對沒有白來一趟!趕快把這菩提智慧種在意識裡頭,萬般都帶不去。把這個《楞嚴經》,還有其它經典,這些菩提知識種在我們的意識裡頭,我相信它是跟著我們一生一世,都不會離開我們。」
還有,這是我個人的經驗,對於學習〈楞嚴咒〉,它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只有把〈楞嚴咒〉念好,其它咒語你再去學習的時候,會更容易上手;借助這〈楞嚴咒〉所產生的咒力、定力,你更容易的與其它咒語相應。
總而言之,我一路走來,跑了很多冤枉路,才能夠遇到這樣真正的大法以及大善知識們;並且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由過去造種種業、打種種妄想以及慢慢地怎麼樣轉變過來。我也時常問自己:「為何沒有這樣的因緣,讓我更早一些時候能夠遇上他們,可能情形又不一樣了。」
今天如果你聽了我這一番話,對於那些還沒有看,或者是研習《楞嚴經》的,你不應該再等!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沒有任何一種課本,也沒有任何一些暢銷書能夠比得上這一部大經,希望大家趕快發願,把它們都看完吧!今天親行跟大家結法緣就到這裡。阿彌陀佛!法喜充滿!
--------------------------------------------------------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 慧律法師 《楞嚴經》(第一講) 佛學講座內容 摘錄 
古來有「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為什麼叫做「開慧的楞嚴」?
第一個就叫你捨識用根,捨生滅的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用「根」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
眾生看一件事情,馬上落入觀念,卡在觀念,同時執著一個觀念,不知道自性本空,所以,一直沒有辦法顯現那個涅槃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顯露不出來。
在《楞嚴經》裡面:見就是性,無性不能見;聞就是性,無性不能聞,見一切法,即見自性,相盡性就顯,相盡性就顯,看不破假相,就只有生滅輪迴,二話不說,就繼續輪迴。
「開慧的楞嚴」,所以,要開智慧,一定要「明心見性」,所以,《楞嚴經》就是教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捨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一切眾生的修行,都在相上打轉,計較這個,計較那個。
有一個居士,在電梯碰到師父,
我問他:「老菩薩!你一天念多少佛呢?」
他說:「我一天念三萬!」
這老菩薩說:「師父!您也念佛嗎?」
我說:「念啊,當然念啊!」
「師父!您一天念多少呢?」
我說:「我一天念一句。」
他說:「啊?只有念一句?」
我說:「我這一句,從早念到晚,從晚念到早,從不間斷,只有念這一句,你那三萬還有間斷呢,我這一句還沒間斷呢!」
我們要了解,佛法是心法,是自性的法門,自性一定要自度,佛只是給我們增上緣,不能搞錯。
「成佛的法華」,在《法華經》裡面有授記,為這些弟子們授記,包括這些證阿羅漢果的,還有極惡的眾生,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佛陀也跟他授記。這「成佛的法華」,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但是,有沒有碰到因緣,這個問題就出來了。
如果你沒有碰到善知識,沒有碰到這個因緣,你有佛性,你也開顯不出來,沒有用!所以,這個是「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講究竟一實相的道理,一實相的道理。
「富貴的華嚴」,為什麼講《華嚴經》是富貴呢?因為它內容包羅萬象,講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就是華嚴的境界,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
===================================================
1. 開慧的楞嚴:《楞嚴經》,佛經全文PDF檔下載連結:
http://buddhism.lib.ntu.edu.tw/…/chi_p…/sutra10/T19n0945.pdf
.
2. 成佛的法華:《法華經》,佛經全文PDF檔下載連結:
http://www.amtb.org.tw/pdf/08-01gcbeta.pdf
.
3. 富貴的華嚴:《華嚴經》,佛經全文PDF檔下載連結:
http://buddhism.lib.ntu.edu.tw/…/chi_pdf/sutra5/T10n0279.pdf
-------------------------------
《法華經》,《嚴華經》,《楞嚴經》,《心經》有何聯繫
2017-05-18 由 無生海翰一恆心吳攀 發表于文化
佛法有小乘大乘之分,一般只度自己成佛為小乘,即獨善其身,度眾生成佛為大乘,即兼濟天下,印度佛教一般以小乘苦修居多,後面達摩老祖將大乘佛法傳入中國,與中華文化特有的文明智慧結合,形成中華特色本土化的大乘佛學體系,大乘以禪修居多,《法華經》為天台宗的經典,《金剛經》為禪宗的經典,《無量壽佛經》為凈土宗的經典,《嚴華經》為賢首宗的經典,《法華經》,《嚴華經》《楞嚴經》,為佛門三大經典,《法華經》為諸經之王,《心經》為諸經之綱要,
聞佛乘,觀佛三味,得法華經里羊乘,可破地獄之門,即道家尾閭關,辟支佛乘,觀佛三光,得法華經里鹿乘,可破人倫之苦,即道家夾脊關,佛乘,觀佛三音,得法華經里牛乘,可破天庭之門,即道家玉枕關,金精玉液乃舍利之基礎物質,法華經脫離三界,即修得聞佛乘,辟支佛乘,佛乘,即可脫離三界,法華經脫離三界,即元神出竅,項上豪光通天徹地,佛光譜照,上達三十六重天,下達十八層地獄,無所不到,無所不達,脫離天地人三界,脫離宇宙三界,即真空界,太空界,虛空界,不可思議妙法,華嚴經,混元一氣,圓融無誤,楞嚴咒,諸佛神明,即頭部崑崙宮靈山台先天後天混元一體,本性元明,三花三元齊聚頂,五氣五行共朝元,一根金線通三界,佛光普照億豪光,出入有間 和無間,不在三界內,不在五行中,善惡相和,道德相和,陰陽相和, 本性本命相和,先天後天相和,有無色空相和,九九歸太一,歸混元罡炁,歸是一切又無一物之慧心,即心提經本性元明,一元復始新坤乾,無始無終,無有無無,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五蘊皆空,止惡揚善,損余補缺,度一切苦厄之本性本心,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即修佛的過程為,聞佛乘,心經,本性元明,楞嚴咒,諸佛神明,即悟道,一法通,辟支佛乘即菩薩乘,為度化眾生得道,由悟道而行道,與佛同肩化度人,進而悟透八萬四千法混元一體,門門不二,萬法明,理論實踐結合,修功積德,有德有功,法華經,修道成佛,佛乘也,世間功德圓滿,圓寂成佛,脫離三界,不生不滅,生生不息
-----------------
淨界法師: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問:
師父上人,聽說您在講完《楞嚴》之後,接下來會講的一部大經是《法華》,請問《楞嚴經》跟《法華經》有什麼不同?
淨界法師答:
簡單地說就是古人講的「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楞嚴經》偏重在體性,偏重在空性。雖然我們講真如是不變性跟隨緣性,但是《楞嚴經》它偏重在那個清淨的本體,偏重在從假入空這一部分,讓我們找到我們的本性,所謂的明心見性,所謂的開悟,對於廣修六度在本經當中講得很少。
《楞嚴經》主要是把心帶回家,《法華經》是讓你從家裡面再出來,從空出假,廣修方便。所以,《法華經》講到無量的方便,乃至於一舉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實的心,什麼都是成佛的因緣。所以到了《法華經》,是以心力來引導法門,法門本身不重要。
剛開始佛陀在法門當中做了很嚴重的定義說: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諦成就阿羅漢,修六波羅蜜成就菩薩道。到法華會上說,那都是方便說,其實是以心為本。你發菩提心,都是成佛的資糧,沒有這種五乘的差別。所以智者大師判教說,在方便的教法、所謂的權教當中是用法門來攝心的。佛陀看這個人還不能瞭解本性,先用法門來攝持你。等到真實法、開權顯實以後,那是以心來攝法,你是發什麼心,你修什麼法門都跟你的心相應,那是以心做根本。
《楞嚴經》談到的心是本體的心,它強調把心帶回家,《法華經》的心是從家裡面出來,發菩提心廣修六度,一個是攝用歸體,一個是依體起用。所以,我們的修學次第應該先瞭解《楞嚴經》,先攝用歸體,那麼《法華經》是告訴你依體起用,差別在這裡。
---------------------
客問:楞嚴經中有佛頂放光之說,其他經典亦有佛眉間放光等之說,這究竟含何義諦?
師答:我們常說這個人氣色很好,一定是從臉部看;而這人精神很好,一定是從全身去看。比如楞嚴經上說佛頂放光,而楞嚴經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表示最上等的意思,也就是這部經典是最上等的境界,如果經題弄不清楚,就不曉得佛頂放光之意。不要執著釋迦牟尼佛那裡放光,學佛不要在相上打轉,清淨才是道。佛陀顯現什麼,即使經典上有記載,但誰看見過;因此,學佛要面對現實,不要害怕問題。
客問:請問師父「楞嚴經決疑」第二七九頁經文「宴晦清齋」是什麼意思?
師答:這須和上句的經文連看,「我時辭佛,宴晦清齋」,這是香嚴童子聞法之後,向佛告辭時感受到的情境--「宴晦清齋」。所謂宴晦:「宴」是法筵,是一種聚會。「晦」是說法筵完了之後......所謂清齋:「清」是清淨;「齋」以個人來說就是止持、作持;於自己身口意的清淨就是清齋。法會完了之後,我向佛陀告辭,於止持、作持中,致力於自己身口意的清淨。
客問:楞嚴經所說的因、緣、自然,何謂自然?
師答:自然是眾人所公認的,也是已存在的現象。如以居處而言:有人以為能夠遮風避雨即可,不必大費周章;可是有錢的人,非要蓋高級別墅不可。其實,這些本無定論,只要能力所及,有何不可呢?這就是所謂的自然。
客問:請師父說明愛、恨的自然性在那裡?
師答:以愛來說,你愛,因為什麼而愛?在什麼情形之下完成愛?這就是因、緣。而其自然性在那裡?如果肯定這是完整的愛,為什麼時間一久,就會產生不愛?不愛並不表示你已完全不愛,還是有愛,可見愛好像會變質?由此說明人有其自然性,不是佛法有其自然性。
恨,也有不恨的呢;如女孩子常喜歡對男孩子講這麼一句話--假使看到男孩子和另外一位女孩子走在一起,不管是不是同事或姊妹或......,見到面就搥他:「我好恨你喲!」其實,她是愛他,才會恨。話又說回來,我一直強調:為什麼恨他?是因為愛他,為什麼愛他?絕不會說因為恨他,其自然性在那裡?因原有的愛已經破壞,所以有了不愛,因為不愛,才會有恨,而此恨並不表示已沒有愛,還有其不恨的地方,稱之為自然性。
愛還有不愛的存在,這是很自然的,如果愛中連不愛都沒有了,此人已不是平常人,一定有了佛菩薩的大慈悲心,到了只愛無恨的地步。人有其自然性,不是說佛菩薩有其自然性,佛菩薩是經過相對、突破以後所顯現的絕對,絕對是沒有自然性的,只有相對才有自然性。
談是有非,談非也有是,佛法談是也有不是,談非也有不非,談對也有不對,談錯也有不錯,所以說,相對還有其自然性,不要否定了自然性;如果否定了,只是因、緣,就變成自我意識,此自我意識會否定別人的自我意識。因此,我說將心比心就是種自然性,因為不是只有自己的我,還有他人的我。
客問:承接前面的回答......相對還有其自然性......,是不是與老子的「道法自然」一樣?
師答:那完全不一樣。道法自然是依於道,還有天的存在,不只是一個自我。於佛法而言,天也是眾生,人的自我也是眾生,天有天的自我,人有人的自我;不是以天人合一而說道法自然。佛法是不同於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是形而上的,佛法是突破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思想與理念。
客問:有人說要瞭解楞嚴經,需要有唯識學的基礎?
師答:沒有這回事,如要瞭解楞嚴經,我寫了一本「楞嚴經決疑」,花了十五年的工夫,在佛印月刊差不多刊了十五年,是解釋楞嚴經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法理,其至佛教辭典中找不到的詮釋,這本書上都有提示,如先看楞嚴經決疑,楞嚴經差不多就瞭解了;裡面沒有談五會楞嚴咒,因慣例上不談咒語。楞嚴經是一部屬於各宗學派共同的經典,並不是唯識學的專門經典。
客問:楞嚴經云:「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請問「念念生滅」在一剎那間,念由何處生起?又從何處消失?
師答:「念」是因自我之業力相應於外緣而發生,若無外緣,自我就不會生起。生滅則是一種變化現象,每一變化現象是為一念,假若另一意念生起(生),原有之念便會消失(滅)。
客問:若無外緣與業力接觸,自我將安於何處?
師答:沒有業力與外緣,當然自我也不存在,吾人對自我應有這樣的認識,比如常說的真我、假我,都只是分別,其實都是「我」的現象。它經意念透過思想、言語、行為而表現出來,「自我」之形成,則是由無始以來造作所成的業力,依於外緣而顯現。因此,沒有外緣就不會顯現,或者有外緣沒有業力,自我也不會形成。
客問:楞嚴經中的火觀如何解釋?
師答:楞嚴經中有地、水、火、風、空五種觀法,其他的經典又有其不同的觀法。楞嚴經中的五種觀法又有不同的三昧修養,所以與三昧的境界、三昧的法有關係。若以火觀而言,大都以「力量」來說,任何事物能發揮其價值才能成為力量。例如「火」,火的價值是什麼呢?火可以用來冶鍊什麼?用來煮什麼?一定要拿來做什麼用;如果說火成為力量可以把房子燒掉,就成為傷害,不是「力量」了。力量要以價值來講,沒有價值的力量就不需要去觀。這告訴我們要從分別中去認識好的、不好的一面,但這還是種執著;因此,火觀如不能超越,還是局限於聲聞乘。通常「水觀」是針對水的柔和性,「火」則講究其威力,大都以地、水、火、風的力量而成為一種價值,在佛法中稱之為「力用」。
客問:請師父解釋楞伽經中的「一切性、自性相」?
師答:我以最簡單的方式說明一下,一切指所有的,所有的什麼?必須提出一個主題來,你要「談什麼」?你如果不談什麼,「一切性」無從說起。以鬧鐘來說:一切於相來看其「性」,有其本體、本質,對不對?再看一切的鬧鐘,或一切的時鐘,其自性相在那裡?一切的鐘--有鬧鐘、壁鐘、乃至手錶、碼錶......等各式各樣的計時器,這一切的計時器以計時器的本身說,他的自性相是什麼?手錶就是手錶,壁鐘就是壁鐘,鬧鐘就是鬧鐘,假使一切鬧鐘要談其自性相,鬧鐘也有不同的構造、不同的設計、不同的表現,但是不能只以這麼一個相來說,因為以法而言,鬧鐘、壁鐘或手錶,它都是計時器,所以我們要談其「性」,就必須以「計時器」來談鬧鐘,而不能以鬧鐘來說計時器,這是於相而言。
再看法,法在那裡?法在計時,對不對?不管它是什麼相,作用都在計時,那怕田徑場用的碼錶也是計時,所以一切的計時器其「自性相」有相有,有相空,要怎樣去認識呢?從什麼時候開始?最早是沙漏、水漏,這些也是計時,可是它的自性相又不一樣了,但你不能說它不叫計時器,所以於相而言,有相有,可是有相空,其問題何在?你於相的本體認識,本質認識,究竟你是用什麼去說法?如果以鬧鐘為例,我們不能只說鬧鐘,因為佛法不只告訴你,鬧鐘就說鬧鐘,難道其他的都不談了嗎?如果要說,必須一個個說了,所以佛法不用這麼麻煩的方式;像唯識學上用什麼呢?是以一個法相來說,好比鬧鐘,其法相是個「鐘」的相,其法是計時,如果知道了計時,這鬧鐘就是計時的法相,於是可以從任何的計時器去做分別認識,這是最簡單的說法。
客問:解深密經中三性三無自性--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如何解釋?
師答:無自性之「無」是不一定的意思,自性是形成這個的本質本性,是自從什麼時候開始;無自性是這個本質、本性不一定自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這三無自性,如果懂得什麼是無自性就可知道了。
於相究竟從什麼時候形成的呢?不一定。於發生時生起,也是不一定,所謂勝義無自性呢?是其中有道,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可能煩惱來了,就能從中顯現菩提,這就是顯現勝義;如果煩惱來了,不能顯現菩提,那其中即使有勝義,也就是其中也有道,如不能顯現菩提,這就是勝義無自性。
客問:四十華嚴經文卷十三有句「佛身普放大光明網,遍滿十方無所障礙,佛身毛孔皆出妙香」,請老師父開示。
師答:在影劇界的影星歌星出名了,也用「星光燦爛」、「星光閃閃」,是形容他的表演或他所穿戴的;也用「閉月羞花」形容景色或女孩子。佛經說佛放大光明是代表佛的智慧,為什麼說毛孔跑出香味道?其實人都有體香,是表示乾淨所致,一般喜肉食者則體味都不好。
客問:經典中常提到「三界如火宅」,學佛的人如何才能超脫三界?
師答:首先要瞭解「三界」真正要告訴修學佛法的人,是在修養的過程當中,自己到達什麼樣的境界而說的。三界若以六道來談,是很難分別的,如果以天道來說會比較容易瞭解。
欲界,即是欲望世界,欲界不一定要把它當成六道世界,不妨把世界放在自己的心裡,不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統統放在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在修養的過程中,於自己的內心會有這三種不同境界的變化(欲界,是要有實際的行為才能滿足欲望的)。於欲來說,人是多欲的,而學佛行者是如何使自己少欲,最後能夠清淨欲,但人一下子不可能做到清淨欲,如果能夠一點一滴的減少欲望,即已經完成了一種修養。
色界,則是要有物質條件,但不必有實際的行為;比如說:於男女之色,只要看看對方的樣子,或者聽聽聲音,於一顰一笑,就能滿足,不必有實際的行為,即是已超乎了實際的行為,但還是要具備有「色」(相狀)的存在,在這範圍之內是屬於色界。
無色界,是連色的範圍都已經超越了,只要在意念當中打打轉,就能滿足欲望。
三界是以「欲」的程度而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行者觀三界,是把三界放在自己的內心,不要把它當成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若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超脫,肯定的說:唯有依戒、定、慧,一步一步慢慢去做。在修養的過程中,要達到無色界,必須先修四禪,修到每個意念都清淨,才能到達無色界的境界;但還是在三界內,並沒有超出三界,所以佛法中有道理方法,提示行者如何超越三界。
要進入四無色定,必須先要進入「空處定」,空處定是一個過程,等於五蘊中,想行之間的間隔一樣,而這個間隔等於是個空處,進入空處,如果是聲聞,就住在「空」裡面,而感到滿足;若是菩薩乘,必須跳出空處定,進入識處定。以「識處定」來說,則沒有計較執著,而只有認識瞭解,且隨時都可以發現「道」。識處定即是八定中的第六定,進入第六定之後還有一種分別,這種分別是依於「法」而起。
進入無所有處定,或者識一切處定後,就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都可以自在,順境可以,逆境也可以,不會有因為煩惱失去主宰,煩惱顯現時,立刻可以轉變為菩提,這是定中的第七定--「無所有處定」。
八定中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必須於五蘊的變化作用中,能從業轉變為道,而且的確從業中能顯現出道來,也可以說所存留的只有道沒有業,這是五蘊中受想的第三次變化,至此才是非想非非想處定--第八定。最高境界則是滅盡定,也就是第九定,這第九定可以說必須要到達菩薩位--八地以上才能做到,七地以下都還不行。
另外還有「那伽定」,即是佛陀的定,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自在、灑脫,想進就進,想出就出;如果說第九定比喻出污泥而不染的話,佛陀的定像蓮藕一樣,住於污泥而不受傷害,這才是佛陀的境界。
以上所講的,都必須依照戒、定、慧三無漏學去修學,亦即必須依照佛陀的道理方法去修養。學佛沒有直接了當的方法,因為佛法的本身沒有捷徑;基於每個人的根基、智慧不同,需要的環境也不相同,即使相同的道理方法,在做的時候都可能形成差別,因為每個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相同。
客問:普門品:「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最末一句是什麼意思?
師答:「還」並不是念「ㄏㄨㄢˊ」--原本是你的,加諸於我,就再還給你。而應念「ㄏㄞˊ」--還是歸於他本人。因為「念彼觀音力」--於意念中要能顯現成為力量,還是靠誰?自己!至於誰惡業就誰受報,所謂「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
客問:普門品中有句「如日虛空住」何義?
師答:即如日住虛空,為押韻而倒裝。「住」乃停留,存在的現象。以太陽顯現在虛空,引喻學佛的功德即此現象--經常處在有光明的地方,意即時時有明了的機會,不會常處無明中。
客問:能否請師父談一談,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有那幾品須特別注意的?
師答:二十八品雖提出不同的問題,但仍互有關連,不能只注意那一品,否則就會像日本的日蓮宗,以為持念經題即可。佛法不可斷章取義,每一部經典均有它的完整性。
客問:能否請師父詳加介紹日蓮宗?
師答:以佛教來講,它屬於外道,雖然也用到法華經裡面的章節,但不如法,因為斷章取義,佛經是有其完整性的。
客問:有關摩訶止觀一書所談的方法,我們要如何下手?
師答:摩訶止觀、小止觀或六妙門等,這些都是從法華經而來,在佛陀的整體思想來講,這只是屬於天臺宗的一種方法而已。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就必須先對法華經多下工夫,只是在摩訶止觀之書著眼沒有用,因為這關係到整部法華經的道理方法。你如想要一門深入,就針對經典、法派,必須要把有關的經論都完全熟悉,才有機會從理與事上實際去修養,而後能解與行融會貫通,不能單從裡面取一點。
我們都知道日蓮宗,很多跟隨者都說如何好,其實我並不反對,只是會問他們:一部完整的經,為什麼只要其中二品,甚至只要持念經題就能夠成佛?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釋迦牟尼佛豈不是多事,講那麼多經幹什麼?經典中談持名念佛,肯定的是佛菩薩的名號,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既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所以他們的持名就有偏差。
佛法是講求一個整體或一個單元,井然有序,所以現階段想學摩訶止觀,可以先從法華經下工夫,把內容熟悉了就知道怎麼下手,否則,只是依別人告訴你沒有用。天臺教觀中的五停心觀,像白骨觀、不淨觀之類,如果只用這種方法去觀,會出大問題。為什麼要做白骨觀、不淨觀?緣起是什麼?要先認識清楚,你如果沒有這種緣起,就不需要做這種觀法,肯定是有此緣起才需要做。就像很多人要持楞嚴咒一樣,原是針對阿難受摩登伽女的咒語所迷惑,所以有同樣情況的才需要楞嚴咒去幫助他。一般人不分辨,凡是佛法抓了便好,究竟自己有沒有這些問題也不管。
所謂應病與藥,有什麼樣的病,才需要對症的藥,也因有問題,才需要佛法依你所遇的幫助化解。很多人學佛是抱著反正有藥就好的心態,這藥可能其中有毒不能治病,反會造成死亡。本來有毒不一定壞,如果懂得性質,知道緣起和自己的問題,以毒攻毒也可以治病。因此,佛法強調不迷信,不是從中間單取一點或斷章取義,或專門執著一個法,那都不太適合。通常我都比較希望修學佛法者,能夠開始接觸一般的知識經驗,慢慢去發現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依自己所具備的條件、環境,適合修學什麼,認識清楚了再一門深入,不要一開始就一門深入,那樣並不好。好比是修彌陀淨土,還要看你想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你若不想,修也沒有用。
-------------------
經中之王
作者  釋達觀
前 言:成佛的法華
佛門有三經,皆稱經中之王。一者華嚴經,二者楞嚴經,三者法華經。為何古大德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而不說成佛的華嚴呢?
首先,能讓眾生開悟的經典,不只楞嚴經一部;還有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維摩經、涅槃經等。而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故言:「悟後起修。」真正離成佛,還有一大段距離。
再者,華嚴經最後由普賢菩薩,勸大眾導歸阿彌佛陀的極樂世界;但我們去西方淨土,是為了成佛,而非為了享受。故阿彌陀佛!最後也會為大眾說法華經,為何呢?因為阿彌陀佛,亦聞此經成佛。不但如此,欲生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最後亦會為大眾說法華經,因為阿閦佛,亦聞此經成佛。還有彌勒淨土,彌勒菩薩最後亦會為大眾說法華經,因為彌勒佛,亦聞此經成佛。
最後,且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十方三世諸佛皆聞此經一佛乘的妙法而成佛,故佛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壹、佛來世間的目的
一、開佛知見
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六祖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二、開示悟入
六祖說:「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貳、佛在往昔如何修
一、求法華經
經云:「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二、行菩薩道
經云:「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三、佛的老師
1、威音王佛,為其說法華經。經云:「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大通智勝佛,為其說法華經。經云:「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3、提婆達多,為其說法華經。經云:「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
四、成佛必聞
日月燈明如來說法華經,度妙光菩薩(文殊師利);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度八王子,最後成佛者為燃燈佛;燃燈佛,度釋迦牟尼佛(金剛經所記載);釋迦牟尼佛,度彌勒菩薩成佛。三世諸佛,最後皆聞此經而成佛。
參、釋迦牟尼證悟後
一、先說三乘
經云:「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二、後說一乘
經云:「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三、付囑弟子
經云:「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經云:「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肆、佛在娑婆的時間
一、教化無數
經云:「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二、彌勒有疑
經云:「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早已成佛
經云:「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四、方便教化
經云:「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伍、開示諸法的實相
一、諸法實相
經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二、一切法空
經云:「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三、無有生死
經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陸、明白實相的方法
眾生根器不同,故說法有異。上根者,為其說理;中根者,舉事譬喻;下根者,細說因緣。經云:「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一、開權顯實
經云:「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二、會三歸一
經云:「諸佛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柒、法華經的重要性
一、聞經授記成佛
經云:「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二、持經者有大願
經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三、如佛而供養之
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四、持者是大菩薩
經云:「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五、說經是如來使
經云:「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六、能善行菩薩道
經云:「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七、此經諸佛秘藏
經云:「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八、此經諸佛護念
經云:「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九、經王最為第一
經云:「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十、此經能救一切
經云:「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十一、閻浮提之良藥
經云:「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十二、無量國難聞經
經云:「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
十三、功德無有限量
經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經云:「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經云:「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十四、修此經速成佛
經云:「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十五、聞此經典成佛
不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者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皆聞法華經而成佛。經云:「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 ,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成佛尚聽此經
經云:「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恒沙等,來欲聽法。」
十七、毀經之罪勝佛
經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十八、普賢菩薩守護
經云:「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
十九、修此經見佛陀
經云:「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二十、佛護念說法者
經云:「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供養於法師,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捌、依法華經來修行
定課讀誦法華經,平常多念觀世音;身口意業宜清淨,世世常行菩薩道。
一、供養三寶
1、供養此經。
經云:「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供養諸佛。
經云:「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3、供養菩薩。
經云:「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4、供養法師。
經云:「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供養於法師,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
二、修持項目
1、受持。2、讀經。3、背誦。4、書寫。5、為人解說。
三、四安樂行
1、身安樂行。謂身若遠離豪勢、邪人邪法、凶險嬉戲、旃陀羅、二乘眾、欲想、不男之人、危害之處、譏嫌之事、畜養年少弟子沙彌等十事,則可常好坐禪,修攝其心。
2、口安樂行。謂口若遠離說過、輕慢、歎毀、怨嫌四事,則可得安樂,修攝其心。
3、意安樂行。謂意若遠離嫉諂、輕罵、惱亂、諍競四事,而為眾生平等說法,則可得常好安樂,修攝其心。
4、誓願安樂行。謂於法華經不聞不問、不知不覺、不信不解之眾生,生起慈悲心,而誓願自己若證得正覺時,必以神通力、智慧力導引之,使之入於法華實道中,發此誓願而常好修攝自行。
四、一心稱名
1、聞生救苦。經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2、息滅三毒。經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五、講經之心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
正法的代表 宣化上人主講
〈楞嚴咒〉的妙用
  ◎宣公上人一九七五年一月十日開示於臺灣
  
   《大佛頂首楞嚴經》這一部經其中有〈楞嚴咒〉,這〈楞嚴咒〉的「楞嚴」兩個字,就翻譯成「究竟堅固」。那麼這一部經,在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經,所 謂「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我也很願意講這個《楞嚴經》和《法華經》,因為這兩部經,既能開智慧,又能成佛。所以不單我願意講,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把它 研究明白了,尤其是《楞嚴經》。 
  
   講到這個《楞嚴經》,在我們中國有一位智者大師,他在一生之中,只聽見這部經的名字,他就想要讀誦這一部經,就向著印度天天叩頭禮拜,希望見到這一部 經。叩頭禮拜十八年,結果也沒有見著這一部經。智者大師他的智慧已經出類拔萃,他的辯才已經是無礙了,那麼他還恭敬禮拜這一部《楞嚴經》,可見這一部《楞 嚴經》的重要性。
  
  有這一部《楞嚴經》在世的時候,天魔外道就都不敢出現。可是很不幸地,這一部《楞嚴經》在末法的時候,就先先沒 有了,先沒了。等這一部經一沒的時候,這天魔外道就會得便了。所以現在有一些個冒充佛學的專家,也說自己是研究佛法的一個學者,或者是某一個大學裡頭佛學 系的教授,那麼他們公然就提倡,說是《楞嚴經》是假的,是中國人偽造的。
  
  啊!你們各位想一想,我們中國雖然是出過很多的聖人,但 是我相信能造《楞嚴經》的這種聖人,還找不出來哪一個。所以我絕對相信這《楞嚴經》是真的,是正確的,是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的一部經。
因為〈楞嚴咒〉裡邊 所說的,都是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的,從一開始到終了,每一句都有它的妙處,都有它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這個《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而說。
  
   以前在香港有翻譯《楞嚴經》的人,把《楞嚴經》翻譯成英文了。那麼翻譯成英文,他就把「設楞嚴壇」這種儀規都刪去了,把那一段經文也不要了,咒也不要 了。他說西方人哪一個也不相信〈楞嚴咒〉,他們都不願意誦持咒的,他們對於咒認為是迷信,不相信咒的這種功用。所以他把怎麼樣地設壇啊,怎麼樣修持這個楞 嚴大法啊,他都不要了。那麼現在等我到西方國家,到美國,我親身的經驗,在西方人裡,很多很多都是歡喜誦持〈楞嚴咒〉的。不單歡喜誦持〈楞嚴咒〉,而且還 都能背得出來。
  
  在金山聖寺,我有一個徒弟,他早晨做早課隨著誦〈楞嚴咒〉,晚間做晚課我們也誦持〈楞嚴咒〉,那麼早晚這麼念一 念,他唸到二十六天,就能背得出來了。我在美國第一個考試,就是考試〈楞嚴咒〉,誰會背〈楞嚴咒〉,誰就第一個考試及格;誰若不會〈楞嚴咒〉,就暫時不及 格、不合格。那麼我在那個暑假班是這樣規定的,所以有一位是二十六天能背得出〈楞嚴咒〉,有一位是二十八天能背出〈楞嚴咒〉。所以現在在西方的佛教徒,認 識〈楞嚴咒〉的,是很多的。
  
  我們各位應該想一想,這一些個冒充佛學專家,或者一些個自命為學者的,或者是某一個大學裡頭的教授, 為什麼他們要倡議說這個《楞嚴經》是假的?就因為《楞嚴經》上所說的,都是對治這些人的毛病,把他們所本有的一些老毛病都說得清清楚楚的。好像其中那個 〈四種清淨明誨〉,說得清清楚楚的,不可毀犯。這一些人根本就不願去他們的毛病,所以就提議說:「《楞嚴經》是中國人造的。」這個最初是誰說的呢?是日本 人提議出來的。那日本人說誰告訴他的呢?說是一個中國的法師告訴他的,說這個《楞嚴經》是假的。
  
  那麼我不知道這個法師究竟他懂不 懂《楞嚴經》?這法師的名字不要提他了,因為已經是很早的事情了。那麼就這麼樣以訛傳訛,說《楞嚴經》是假的。這就證明這個佛法沒啊,一點一點地就是由佛 教裡邊的人造出這種謠言來,一點一點地就令人生一種懷疑;生一種懷疑,久而久之就狐疑不信了;那麼狐疑不信,就把這一部經會置諸高閣;置諸高閣就等於毀滅 了一樣的。所以,你對這一部經也不研究了,他對這一部經也不發生興趣了,久而久之,就這樣毀沒了。不是這個經自己就沒有字了,或者沒有紙了,或者怎麼樣 的,而是人們一點一點地就把它淡忘下來了。
  
  為什麼人要提倡這個?就是因為他不願意守這個規矩。那經上又說,五十種陰魔有種種的神 通,這都不算一回事。所以他想自己有一點神通的時候,就認為我如果有這個神通,也變成假的了。現在在日本有一個同參,據說他有神通,用手一指,這個蠟燭就 著了,那麼究竟是不是這樣子?我還沒有證實。我這一次十四號到日本去,或者見一見這個人,他在很早以前也希望見我,那麼我們去,大家互相交換一下意見。
  
   那麼《楞嚴經》和〈楞嚴咒〉這個重要性,是沒有法子能說得完的,盡未來際也說不完它的這種妙用,所以說不可思議。我今天再用我誠誠實實的這種心,來向你 們各位坦坦白白地說一說這個〈楞嚴咒〉的妙用。過去我在東北的時候,每逢遇著人有病,我就一定要令他的病好。我以什麼力量來令一切的人病好?就是這個〈楞 嚴 咒〉的力量。
  
  
這個〈楞嚴咒〉其中有五部,
東方是阿閦佛,阿閦佛就是金剛部;
南方是寶生佛,就是寶生部;
中央是佛部;
西方是蓮華 部;
北方是羯磨部。
這五部就是管理這個世界五方的五大魔軍,所以你一誦〈楞嚴咒〉,這五方的五大魔軍他都俯首低頭,那麼老老實實地不敢違犯〈楞嚴咒〉的這 種威力。
  
  〈楞嚴咒〉上,
又有「息災法」:你一誦這個〈楞嚴咒〉,一切的災難都沒有了。
有「降伏法」:就是無論你是什麼天魔外道, 一誦〈楞嚴咒〉,就把這個魔的法力都給破了,把他就降伏了。
又有「增益法」:你譬如修道,能增益你的智慧,增益你的菩提心,增益你這個願力,一切一切都會 增加,這是增益法。
有「成就法」:一誦這個〈楞嚴咒〉,你修什麼法門都會成就的,這又是一種。
又有一種「鉤召法」:就是遇著天魔外道,你想要把他抓來的時 候——舉個例子,就像世間的警察,到那兒把那個犯罪的人抓來了;這鉤召法也就是無論是天魔也好,外道也好,你想要把他抓來,這一切的護法善神、天龍八部、 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即刻就會把他抓來,這是鉤召法。
  
  〈楞嚴咒〉有五會,其中分出來有三十幾部法。那麼我在東北能對治這一切人的病 痛,都因為〈楞嚴咒〉的這種力量。
可是這個〈楞嚴咒〉不是隨隨便便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那麼使用也不是全面的,因為分出來三十幾部,有三十幾部法。我這樣 說,那麼在美國有一些個不懂佛法的教授,他們就想了,說:「哦!原來這個〈楞嚴咒〉是很多小咒湊到一起的!」你說這講出來,真是笑死人!自己也不明白,就 以教授這個科學的腦袋,來揣測〈楞嚴咒〉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形。我聽見這麼樣地講,覺得很可笑!
  
  為什麼要講這個〈楞嚴咒〉呢?因為 這一部《楞嚴經》,就是為著〈楞嚴咒〉而說的;如果沒有〈楞嚴咒〉的話,根本就不會有《楞嚴經》。所以翻譯英文這一位先生,他把〈楞嚴咒〉不要,把結壇這 種儀規也都不翻譯,這可以說,就好像一個人沒有了頭似的。
一個人沒有個頭,這有什麼用呢?所以在翻譯經典時,不能武斷,不能自己用自己這個小智小慧,或者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用自己這種知見來斷章取義,妄加去取,對於經上,這是不可以的。
  
  我們現在在金山聖寺也是翻譯經典,那麼凡是 經上所有的,絕對是保留的,不會或者把這個經的頭給砍去,或者把腳給剁去了。也不會像某某一個professor(教授),翻譯這個「兩足尊」,他翻譯成 什麼呢?就翻譯成「兩條腿」,他說「皈依佛,兩條腿。」那麼這種的翻譯法,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對,但是有多少是大相逕庭了,與這個經的本意是不相合的。因為 這種關係,所以我們金山聖寺所翻譯的這個經典都特別謹慎小心,不是隨便就把經某一段取消了。那麼今天講這《楞嚴經》,順便說一說這個意思。
  
  節錄自《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淺釋》
------------------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古來有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為什麼叫開慧的楞嚴?第一個就叫你拾識用根,捨生滅的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用根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
眾生看一件事情,馬上落入觀念,卡在觀念,同時執著一個觀念,不知道自性本空。所以一直沒有辦法顯現那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顯露不出來。
在《楞嚴經》裡面,見就是性,無性不能見。聞就是性,無性不能聞。見一切法,即見自性,相盡性就顯,看不破假相,就只有生滅輪迴。二話不説,就一直輪迴。
開慧的楞嚴。所以,要開智慧,一定要明心見性。所以,《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 
一切眾生的修行,都在相上打轉,計較這個,計較那個。
有一個居士,在電梯碰到師父了。我問他:老菩薩!你一天念多少佛呢?他説,我一天念三萬!
他説:師父,你也唸佛嗎?我説:念啊,當然念啊!
他説:師父,你一天念多少呢?我説我一天念一句。
他説:啊?你只有念一句?我説我這一句,從早唸到晚,從晚唸到早,從不間斷,只有念這一句。你那三萬還有間斷呢,我這一句還沒間斷呢。
我們要瞭解佛法是心法,是自性的法門。自性一定要自度,佛只是給我們增上緣,不能搞錯。
沒有碰到善知識,你有佛性,也開顯不出來。
成佛的法華,在《法華經》裡面有授記,為這些弟子們授記,包括這些證阿羅漢果的,還有極惡的眾生,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佛陀也跟他授記。
這成佛的法華,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但是有沒有碰到因緣,這個問題就出來了。
如果你沒有碰到善知識,沒有碰到這個因緣,你有佛性,你也開顯不出來,沒有用。所以,這個是成佛的法華。
《法華經》裡面是講究竟一實相的道理,一實相的道理。
富貴的華嚴,為什麼講《華嚴經》是富貴呢?因為它的內容是包羅萬象,講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就是華嚴的境界。
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
所以自古以來説: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這個都是大部的經典。
那麼另外,《涅槃經》,什麼叫做大般涅槃呢?就是每一個眾生,有因緣碰到佛法,都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叫做大般涅槃。
另外一個就是《楞伽經》,這個都是大部的經典。
《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第一套(重點提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