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印法師 聖印法師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ssdBUQ
台中慈明寺 - https://goo.gl/DeV914
聖印法師,俗姓陳,單名林,台灣省台中縣人,一九三〇年歲次庚午夏曆閏六月初八日,出生於台中縣東勢鎮的農家。陳家祖籍廣東,清季移民台灣,世居台中,以農傳家,世代信佛台中慈明寺 - https://goo.gl/MxVJpG
中文名 聖印法師 屬 於 寶覺寺 地 方 台灣省台中縣 姓 名 陳林
受戒學法
寶覺寺
他的祖父普慈公,一生務農,學佛十分虔誠,生平樂善好施,甚為鄉人敬重,普慈公晚年傾其積蓄,於東勢鎮興建明山寺,在寺中持戒茹素,禮佛靜修。
聖印的父親慎安公,紹繼父志,一生言行酷似普慈公。聖印生在此佛化家庭中,自幼即受到佛法薰陶,而有出家之志。十八歲之年,投入台北關渡慈航寺,禮智性上人為師,剃度出家。法名果玄、字聖印,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世開台第二代祖師智性和尚門下第二代傳燈法嗣。
一九五〇年,新竹青草湖靈隱寺住持無上和尚發心,提供房舍,以台灣省佛教會名義開設“佛教講習會”,請大陸來台的大醒法師主持。聖印二十一歲,禀告智性上人,入講習會受學。一九五一年春,大醒法師以高血壓引起中風,講習會無人領導。乃禮請時在香港的演培法師來台任教。講習會有學僧四十餘人,男女合班。演培抵台,以自己年輕,教導女生不便(事實上演培已三十五歲),建議男女分班。
後來二十餘名女眾遷往中壢圓光寺佛學院,留下十余男由演師教導。演師在靈隱寺,生活上與學僧打成一片,同住寺內,一同作息,除知識傳授,佛法薰陶外,特別重視德行與威儀的訓練,使講習會聲譽日著。班上任課的教師,除演師講授佛學外,尚有靈根法師任監學,星雲法師授國文,關凱圖居士講史地。一九五五年,第一屆學僧十二人畢業,其中以聖印、通妙、修嚴諸師成績最優,而以聖印尤為傑出,後來成為佛門法將,弘化一方。
畢業之後,他的剃度師智性上人,受請接任台中寶覺寺住持,召他到寶覺寺出任監院。一九五五年,基隆月眉山靈泉寺傳戒,聖印趕到基隆報名參加,受了具足大戒,時年二十六歲。寶覺寺原有台中佛教書院之設,由智性上人任院長。聖印法師圓戒後返回寶覺寺,出任佛教書院教務主任。他一本演培法師的教學精神,德智威儀並重,使學生普受法益。他個人更是精進不懈,於任事教學之餘,歷時數寒暑,讀完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函授課程。同時於任寶覺寺監院之翌年,開始升升大座講經;並應台中監獄教化科之請,到獄中為受刑人說法,俾其改過向善,重新作人。
建寺弘法
慈明寺
一九五九年,聖印法師於台中市南區合作街購得土地,創建“慈明寺”,鳩工興建,於一九六一年初竣工,元月二十四日舉行落成典禮,由智性上人主持佛像開光,中市善信千餘人參加盛典。一九六七年慈明寺增建二樓大殿,落成之日,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由印順、道安、演培三位長老擔任三師,這是台中規模最盛的一次傳戒。
一九七〇年,慈明​​寺復增建“佛教青年活動中心”,請得泰國佛教華宗大尊長普淨大師,於九月十五日蒞臨主持破土典禮,這也是普淨大師首度蒞臨台灣。繼而十月十八日圓通寶殿落成,又請得甘珠爾瓦活佛蒞寺住持大白傘金剛大法,以上種種活動,使慈明寺名聲日著,成為台灣中部名剎。
聖印法師於一九四九年創建慈明寺之同時,於正聲廣播公司所屬的台中農民廣播電台,開闢“慈明之聲”廣播節目,首開空中弘法之先河。播音技術必須播音者到電台播音室直接播出(後來才進步到錄音帶播放),故聖印法師每週日黎明趕往電台,風雨無阻,數年如一日。到一九六五年,慈明之聲開闢台灣省八個電台聯播,法音遍布全省。這一個節目,以後持續了三十三年之久,直到一九九一年,聖印法師以弘法繁忙而停播。
在佛教文化事業方面,聖印法師於一九六〇年三月,創辦《慈聲》雜誌,繼而於一九六四年元月,复創辦《慈明》月刊。一九六三年,台中《民聲日報》開闢《鐘聲》佛學版,聘請聖印法師為主筆,時有佛學文章發表。後來台中又增加了一份《台灣日報》,聖印法師在副刊上開闢《鹿野苑》專欄,撰寫佛教典故短文,頗受讀者喜愛。
一九六八年,在新加坡弘化的演培法師返回台灣,受日月潭玄奘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恆惕老居士之請,出任玄奘寺住持。演師以新加坡法務繁忙,特商得聖印法師同意出任監院,始應趙恆老之請。故演師擔任玄奘寺住持三年,寺務實由聖印法師負責。三年任滿,道安法師接任玄奘寺住持,聖印法師始得卸下仔肩。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一年間,聖印法師春秋壯盛,銳意開拓,一九六九年,他在台中霧峰省議會之左側及後面,購得大片土地。初於後面山坡地上興建萬佛寺,殿宇嵯峨,具有大陸叢林規模;繼於台灣省議會之左側,創建私立慈明商工職業補習學校。一九七二年立案招生,以績效優良,數年後升格為正式的高級職業學校。後山的萬佛寺落成後,於一九七四年成立“中華佛教學院”,十月以“先修班”名義開課,翌年十月正式開學,已辦至二十餘屆,造就了千餘位女眾僧材;一九八〇年,聖印法師接任苗栗慈導寺住持,與香港的洗塵法師同創設“十方叢林學院”。一九九一年,复在霧峰萬佛寺創設“慈明佛學研究所”,造就高級弘法人才。
霧峰萬佛寺初創於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四年萬佛殿落成,舉行傳授護國千佛大戒。一九七五年復在萬佛寺傳授在家菩薩戒。一九七七年聖印法師复在萬佛寺後山開拓土地,興建念佛專修道場,後山土地廣闊,道場規模宏偉,歷時十年,於一九八七年落成。專修道場落成之日,泰國副僧王贈以五公噸重之金銅臥佛一尊,親自率團到霧峰主持開光典禮。一九七九年,為慶祝台中慈明寺開山二十週年,复在萬佛寺傳授在家菩薩戒,聖印法師任得戒和尚;繼之於一九八一年,為慶祝萬佛寺開山十二週年,又傳過一次在家菩薩戒,聖印法師任教授和尚。以後十餘年,萬佛寺曾多次傳授三壇大戒及在家菩薩戒。
海外傳法
泰國國王
聖印法師在台灣中部弘化多年,聲譽日著,一九七七年,當選為台中佛教支會第十屆理事長,同年又當選台中市社會救濟事業協會理事長;一九八三年任中國佛教會弘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後來又擔任中佛會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一九八四年,獲美國加州東方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一九六六年,為佛歷二千五百年,第八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泰國清邁召開,台灣派出的代表團,由白聖、道安、周宣德、顧世淦等緇素大德諸居士組成,聖印法師亦是團員之一。由於這一次的會議,使聖印法師和泰國佛教界建立下友誼,以後一直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一九八七年,是泰國國王蒲美蓬的六十壽誕之期,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邀請三十八國佛教代表為泰皇祝壽,台灣有兩個代表團參加。代表中國佛教會參加的是聖印法師和朱斐居士;代表中國佛教居士會參加的有劉世綸、謝隆盛等居士。聖印法師再度到泰國,除了為泰皇祝壽外,同時也拜訪了泰國僧王。聖印法師覲見泰皇時,泰皇對聖印法師留下良好的印象,而僧王和聖印法師也有了更深一層的友誼。到了一九八九年,泰皇浦美蓬御封聖印法師為“華宗大尊長”,同時僧王綠頌拍然雙也傳聖印法師以《華宗法卷》,聖印法師成為法王的嗣法人。十月、十二月他兩度赴泰國,接受僧王傳法及泰皇御封。
一九八五年五月,聖印法師赴紐西蘭的奧克蘭市講學弘法,當地華僑界原有“觀音佛教會”及“正信佛教會”的組織,以此聖印法師和兩會善信結下深厚的因緣,以後並數度前往講經。後來應當地善信之請,而有在該地興建寺院的計劃。一九九二年再度赴紐西蘭,將原有的兩個佛教會改組為“紐西蘭慈明佛教會”,受請出任首屆會長。同時在該地拉基路創建伽藍,定名為“紐西蘭慈明寺”,於五月十八日舉行開工典禮。典禮之日,大批佛門善信參加觀禮,一時之間,造成該地殊勝的盛況。這一座紐西蘭的慈明寺,於一九九五年全部落成,聖印法師親自去主持落成大典。
聖印法師除了多次赴泰國、紐西蘭外,也經常出國參加各種會議,及到許多國家做弘法活動。如五十七年(1968)應演培法師之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弘化一個月;一九七三年應邀赴韓國、日本訪問。一九九〇年、一九九一年,赴美國夏威夷、印尼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弘化。
人物貢獻
隨著社會的進步,佛教布教進入電視弘法時代。聖印法師於一九八六年組織“萬佛山電視弘法委員會”,在中國電視台開播電視弘法節目,首先播講《般若心經》,聖印法師講經,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且配以生動畫面,以此深受觀歡迎。《心經》之後,複播講《金剛經》、《阿彌陀經》,及《觀音救世法門》等經典。一九九〇年元旦,又在中華電視台開播《菜根譚》,創下了收視率最高的記錄。
聖印法師自一九五九年創辦慈明寺外,以後三十餘年間,創建及住持的道場,遍及台灣中、南、北各地,計有台中的慈明寺、萬佛寺、大覺院,豐原的慈龍寺,苗栗的慈導寺,台北的慈明講堂、松山的真光禪寺,高雄的聖願寺,以及分院等總計有三十六處之多。晚年更在紐西蘭興建了規模宏偉的海外道場──紐西蘭慈明寺。
聖印法師畢生辛勞,篳路藍縷,開創道場,弘法利生。晚年健康不佳,於赴紐西蘭主持慈明落成典禮後,返回台灣,病情日重,醫治無效,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丙子歲二月初一日)示寂,世壽六十七歲,僧臘四十九夏,戒臘四十一夏。生前著有《般若心經講話》、《信心銘講記》、《六祖壇經講話》、《禪林寶訓講記》、《佛說盂蘭盆經講記》、《菜根譚講記》、 《聖印法師演講集》等多種行世。
--------------
霧峰萬佛寺-------------------霧峰萬佛寺 - https://goo.gl/6fJnLJ
寺名    
萬佛寺
宗派    
禪宗
法脈    臨濟宗
創建年代    民國六十年
主供    藥師琉璃光如來
地址    
41360台中市霧峰區萊園里仁德巷7號
電話 / 傳真    TEL: 04-2330-2085
網址    www.wanfo.org.tw
現任住持    上常下開法師
寺院沿革    
民國六十年:開山住持上聖下印法師創建萬佛山萬佛寺 
民國六十三年: 萬佛寺大雄寶殿開光落成、創辦「中華佛教學院」、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戒會。 
民國六十九年: 與洗塵長老合辦「十方叢林書院」。 
民國七十六年: 後山臥佛殿、三寶殿落成、泰國副僧皇贈送五噸重之金銅臥佛一座。 
民國七十九年: 建設慧燈大樓,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戒會。 
民國八十三年: 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戒會。 
民國八十五年: 開山住持上聖下印大和尚圓寂、第二任住持上常下開法師昇座。 
民國八十一年:創辦「慈明佛學研究所」。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 九二一地震使佛寺原有建築全毀,暫遷至省諮議會草坪,成立賑災中心,處理賑災相關事宜。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佛寺全體僧眾及佛學院佛研所師生遷入原慈明商工懷聖樓。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恢復佛寺震前所有法務活動。 
民國九十一年十月:由築願青年協會精心擘畫,創立「萬佛心世界‧築願文化園區」。
歷任住持簡介
開山住持:上聖下印大和尚 
聖印法師,俗姓陳,出生於民國19年,籍隸台灣省台中縣。成長於佛教世家,夙秉善根,穎慧過人。先祖父普慈公,為敦厚純篤之佛教信徒,學佛至為虔誠,樂善好施,舉重鄉里,大師幼受薰陶,稍長亦淨口奉佛。年甫17,巳遍朝省內諸山名剎,參禮各大德高僧;法緣既熟,剃度於北投關渡慈航寺智性長老法座下,苦修精進,發憤忘我。20歲赴新竹青草湖靈隱寺「臺灣佛學院」深造,親近印順導師、演培大師等高僧,學法至勤,契悟甚深;畢業後,適智性長老接任台中寶覺寺住持,囑其前往擔任監院。44年於基隆靈泉寺受具足戒。 
法師最初辦台中佛教書院,親任教務主任,更不斷赴監獄、病院、鄉間偏僻地區作巡迴弘法,縱然疲憊不堪猶不忘進修,數易寒暑,終於修畢日本京都佛教大學課程。 
民國48年起,於正聲廣播公司台中電台、台北華聲電台、台南勝利電台、花蓮燕聲電台等,先後開關慈明之聲,首創空中弘法工作,及空中教學班。49年創辦慈明雜誌,53年創辦慈明月刊。每年冬令,親自率領僧侶信眾及學校師生托缽募化,舉辦貧寒救濟,不遺餘力,40年如一日,利生功德至偉。 
法師又設壇傳戒,傳授在家戒、三壇大戒,蒙惠弟子數十人。57年至79年,因德望眾欽,受聘兼任日月潭玄寺監院,次第當選為台中佛教會理事長,暨台灣省佛教會常務理事及中國佛教會理事。近20年來更不憚艱辛,數度出國弘經及講學,足跡遍歷星、馬、泰、日、韓等地,德望之盛,譽滿海內外。 
法師好學不倦,於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佛教學科畢,獲日本佛教大學畢業論文教授會推薦得獎;民國73年並榮獲美國東方大學文學博士,及擔任日本佛教大學國際關係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中市社會救濟事業協會理事、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顧問。78年更榮獲泰國國王蒲美蓬御封為華宗大尊長。 
法師深知學佛首在精進,傳道務求廣大,廣大則功德無量,乃於民國48年決心創建台中慈明寺,前後10年,不斷建設,使慈明寺已成台灣中部名剎;又於台中霧峰購地3甲餘,創建萬佛寺,與省議會為鄰,擬將弘法、文教、慈善合於一地。民國77年重建慈明寺,改為7層大樓,雄偉壯觀。民國81年法師應紐西蘭信徒請求,遠渡重洋至紐西蘭創建慈明寺,禮請西藏精神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共同主持動土大典,轟動紐西蘭各界。 
法師在教育、弘法、慈善、文化各方面努力不懈。 
教育方面,計創辦慈明商工、慈明佛學研究所、中華佛教學院、十方叢林書院、慈明幼稚園、托兒所、長青學院。 
弘法方面,主持中視「大法輪」佛經講座;77年起在華視主持「菜根譚」電視弘法節目。民國48年起在全省各廣播電台講經說法,三十餘年未曾中斷。法師弘法足跡遍及全省,歷年來曾在國父紀念館、文化中心、中山堂等開大座講經,轟傳遐邇。慈善方面,領導台中佛教會每年冬令救濟,及台中市社救濟事業協會急難救濟等,不遺餘力。 
文化方面,於民國49年創辦慈明雜誌,53年創辦慈聲月刊。大師著述列論頗多,出版者巳有四十餘種。 
法師住持之寺院分佈本省北中南部,計有台中慈明寺、財團法人大覺院、豐原慈龍寺、苗栗慈導寺、霧峰萬佛寺、台北慈明講堂、松山真光禪寺、高雄聖願寺、紐西蘭慈明寺等。所栽培的許多出家徒眾,現多能弘法一方。 
  ? 民國85年斯里蘭卡Sangha saba宗派頒Thripitak Visharaddha獎給聖印法師,肯定他在弘法利生、教育文化事業的卓著貢獻,法師因宿疾纏身未克親自前往受獎。同年3月19日化緣已畢,法師安詳示寂於台中慈明寺。而門下各寺弟子深體師志,仍將繼承上人法業,發揚光大。
第二任住持:上常下開法師 
常開法師,俗姓李,台灣省台中縣人,生於民國九年,家境清寒,世代務農。慈祥愷悌,聰穎勤學,民國三十年畢業於台中師專,立志以教育為畢生之志業。歷任小學教師、小學校長、高職兼任教師等四十餘年,成績優異屢受政府嘉獎、表揚之殊榮,是位教學、辦學俱優之教育者。 
幼時常隨母親禮佛,年輕任教時親近甘露寺方丈上判下友和尚學佛,此為初入佛門之殊勝因緣。民國五十八年於台中慈明寺禮佛,承蒙上聖下印和尚親切招呼、慈悲開示,蒙受法益良多。後於和尚座下皈依三寶,並發心受在家菩薩戒、八關齋戒,長齋茹素,戒行謹慎,發心學佛、護持道場。長年親近寺院聽經聞法、參與共修,並參訪懺公長老、李炳南老居士,於經典多所涉獵。
民國七十年間,發心護持 聖公上人興建萬佛寺念佛道場、寶塔、新建大樓,並於慈明寺重建時視察監工。長期追隨聖公上人深得法益,因緣成熟,於恩師座下披剃出家,八十年十月於日月禪寺受具足戒。戒期圓滿回慈明寺,蒙上人任命為慈明佛學研修班教務主任。八十一年九月受命兼任萬佛寺監院,八十五年三月上人為法忘軀而圓寂,痛失恩師,是年六月由信徒大會推選為萬佛寺第二任住持,兼任佛學院院長、佛研所所長,為報師恩「以師志為己志」,任勞任怨,領眾努力圓滿恩師上人之宏願。以「繼往開來,弘法利生」為使命,繼續推動僧伽教育、社會教育、文化、弘法、慈善等工作,以廣利眾生,建立人間淨土。
寺院創建沿革史實:
民國六十年,開山住持 聖印長老(1930~1996)秉持興辦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光大人間佛教的理念,面對荒山,發下大願,決心興建兼具弘法與教育功能之佛教聖地--包括萬佛山、萬佛殿、藥師大佛、佛學院、念佛道場、慈明商工職校等。歷經十餘年辛苦耕耘,萬佛寺成為台灣中部最具完整性的寺剎
---------------------------------------------------
追念台灣的宏法健將──聖印法師
時間:2009-10-19 10:42:46 
  聖印法師往生佛國匆匆已是一個年頭了,在這萬事無常,諸行變遷的虛幻不實的世態炎涼中,想到一位為法精進、為教盡瘁的一位同窗學友時,就深切感受到人生的苦短,病魔的可怕。釋迦世尊早已告誡我們,「眾生」的定義,就是在生理上的新成代謝「眾」多的「生」老病死;在心理上有喜怒哀樂「眾」多的「生」住異滅。誰能超越眾多的分段生死,他就是阿羅漢;誰能遠離心念生滅的變異生死,他就成佛了。二種生死是人人平等的,誰能代替得了,誰能逃避得了。世間上最慈悲具足的佛陀,也不能代替一切眾生免於病魔的纏縛與無奈,生死樊籠的怖畏與驚恐!
  聖印法師依台灣智性老和尚出家,「童真入道,不染世緣」。於年青時,能夠親近到當代的高僧演培老法師,可說是生得逢時。演公法師在台灣接辦大醒法師於台北市善導寺設立「佛教講習會」時,聖印法師當時只有二十歲左右,正是人生求法的青年時代。他讀書精勤,沉默寡言,寫得一手公整不草率的鋼筆字,當時我亦掛單於善導寺,對他的勤學非常的深刻。後因善導寺位於台北市的繁華都市,佛事、香火也多,並不適合於辦理僧伽教育。加之演公接辦後,希望能使台灣佛教僧教育脫離僧俗不分的陋習,由於獲得新竹青草湖靈隱寺住持無上法師的協助,將講習會遷移到山明水秀的新竹市郊的靈隱寺繼續辦學。記得當舉行遷校開學典禮時,到有不少黨國元老,如居覺生、李子寬等老居士,密宗活佛章嘉大師等佛教大德。聖印法師從講習會開始,一直到最後畢業結束而圓滿完成學業,培育他成為一位品格端正、學養優等一位台灣佛門龍象。
  演公在台灣辛勞所辦的佛教講習會所培育的台灣僧青年,值得可說的有四位,我稱他們為「演公門下四大弟子」:即聖印、修嚴(別名為晴虛,現任基隆靈泉寺住持,為重建靈泉古剎,建樹甚多)、修和(住持台東海山寺,民國五(六?)十年間,師徒被人誣告,說是共產黨員而被政府逮捕,關入牢獄,在冤獄中得病而死,其徒紹瑛法師受刑期滿,幸得出獄)。通妙(即吳老擇居士,他早年留學日本,專攻佛教學,學業有成。返台,以在家菩薩身份,協助元亨寺菩妙老和尚辦理佛教僧教育及文化事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佛門龍象)四位法師。以上演公四位大弟子對台灣佛教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聖印法師在台中地區宏揚佛法,可說是屈指可數的尖頂人物。
  聖印法師畢業於台灣講習會後,先回台中市寶覺寺,協助其師兄林錦東(即林宗心居士)處理該寺法務。總覺得不能得心應手,不能發揮他的抱負。於是不久即出來別開道場,創設了台中慈明寺,講經說法,法會也多,一時法緣殊勝,信眾日增。但從這裏應知道:一位初出山門的宏法青年僧伽,要想創建新的道場,樹立新的風格,需要克服那個保守時代與艱苦的環境。他在那堅忍意志與毅力以及佛法正見睿智攝持之下,不久他就創設慈明佛學院,慈明月刊,慈明商專(社會學校)以教育、文化來發揚佛陀度人利世的神聖志業。
  因慈明寺位居台中市煩囂的市區,空間有限,環境又不安靜。不幾年,就在台中市郊的霧峰,省議會的後山,購的一片山地,新建一所美崙美奐的莊嚴雄偉的萬佛寺,不但供人禮佛求福,同時將慈明佛學院遷移於此,改名為中華佛學院,延請全省資深的佛學教師,擴大招生,為佛教培養僧才。我於民國六十四年擔任台北市慧日講堂住持時,承蒙他的邀請,忝為該院的佛學講師,每隔半月,由台北搭乘火車,再轉往南投的巴士前往霧峰,講說「律宗綱要」。兩個學期中,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反而我比同學們的獲得法益更多,這一點不能不感念聖印院長的賜予。
  大約於民國七十年以後,當已故的雲霞長老擔任台北市善導寺住持之時,每年二次的講經法會,都特別邀請聖印法師由台中到台北主講。台北市的本省籍信徒很多,因此聽眾也特別踴躍。講經圓滿,並受歸依弟子,因此聖印法師的宏法化區,這時已由台中市周延到全省首善之區大台北市。為了宏法上實際需要,他又在台北市創立了慈明講堂,以便攝受更多的信眾,可見他是一位善說法者,獲得佛教四眾弟子的擁戴與敬仰。
  以後,他不但隨緣弘化於台灣全省各縣、各市鎮,由此聲名普聞,進而想到美國創立佛教道場。他先後抽暇來美國數趟,察勘何處可以立下國外宏法的據點,這時因得檀香山玉佛寺瑞妙尼師的邀請弘法,並辦理美國居留手續。但因檀島華人居民不多,不易開展佛教,所以很想在洛杉磯華人眾多之城市,購一教堂作為弘法的道場。大概是十年前,他得一經紀人的介紹,決定在長堤市預購一較大的教堂。房屋定金已繳出去了,後因在台弟子們的反對而放棄,實在可惜!因為據說當時賣價非常便宜。
  又過一年以後,他的雄志未減,得一人介紹要到阿華阿州哥倫布市市郊,購置一個較大的學校與土地,準備建大道場。我從間接中獲得消息:知道此一介紹人完全是一不忠實的經紀人,台中已有一位法師被蒙騙,並且官司還未了結。立刻與他居住在聖荷西市的在家弟子張一德居士通電:說明此事。對於購地、買學校之事應該慎重考慮!據說因此而放棄了此一計劃,否則經濟上之一大損失可以想像而知。
  他每次來美宏化,只要經過洛杉磯,都要到法印寺小住。若時間不野i,即來一通電話,說明又來美國報到了。有一次,到檀香山某大學演講,或因旅途辛勞,患上嚴重的感冒;但又因帶團領導一群信徒要到洛杉磯參訪,住在一假期旅館中,後因身體實在支持不住了,與令徒來法印寺之「知足蘭若」暫住,並請醫生診治,打針吃藥,約一週後,病情減退,而直接返回台灣。
  聖印法師來美數次,擬想創設寺廟,總因因緣不具足而放棄。後來轉移方向,前往紐西蘭,在奧克蘭市地區,購得一座大建築物,改建莊飾成一座清淨莊嚴的佛教寺院,亦名「慈明寺」。前年舉行落成大典時,聖印法師還抱病前往,主持落成、佛像開光典禮,台灣、美國各地的法師、信眾們很多人參加盛會。總之,他有了一所海外宏法的道場,滿足了他生平的唯一願望。
  大前年春天,為了祝賀印順導師的九十歲壽辰,我回台灣新竹福嚴精舍參加祝壽盛典。一待圓滿後,即往台中市慈明寺探望聖法師的病情。他住在該寺樓上養病。見到我來,非常欣奮!看到他帶病的面容蒼白虛弱,說話無力,但精神尚佳。據告每週需要洗腎二次,實在太痛苦了!為了要與我多談一會,他留我在慈明寺用午飯,並請他的摯友浩霖法師作陪,熱情感人,盛意難卻!
  在午壑丑A他特別提出一件事,令我驚訝!他說:慈明寺現在存放了幾尊緬甸請來的莊嚴玉佛,有大、有小,隨二位法師選擇免費贈送,可以請到美國二人寺廟中供養,廣結美國佛弟子的善緣!我與浩霖兄二人聽後,會心的微笑,表示感謝!想他不是開玩笑的,一尊最大的玉佛價值在台幣百萬以上,今天他這一最大的喜捨非同小可。心中想到:聖印法師在美國無有因緣建廟供佛,給人種福田,難道他是要我們為他在美國供奉玉佛,為他將來種下善根福緣罷!
  吃完了一擢袉悸漱�,請他去休息。他即囑咐一位男眾出家弟子陪我們下樓去慈明寺對門的倉庫間,選擇我們要請的玉佛。我選了一尊較大的,約七尺高(玉佛愈大愈莊嚴;但愈大重量也愈重)。浩兄選了一尊中等的,約五尺高(據知:他轉送給舊金山妙光精舍所供奉)而各人貼上標籤。二個月後,在美國果然收到了這一份意外的、價值高昂而尊貴的釋迦玉佛。現在特別做了堅固橡木的佛龕,配以水銀燈光,供奉在新設的玉佛殿中,以供本寺信眾頂禮膜拜而種福田!每當我走到莊嚴的玉佛前面,心中即油然憶想到台灣一位年青有為的宏法健將聖印法師。他以此玉佛留給法印寺作為永恒的紀念!常人說:「睹物思人」,我卻是「見佛思人」。
  聖印法師上生佛國匆匆一週年了,他在世時,一切的作為,有人說:好似在模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亦步亦趨。是的,他是力爭上游的。為佛教,為度生,而於國內外創建了不少佛教道場以及留下很多種不朽的佛教精心著作;但是各人福業與慧根不同,不必與人去相比。他已從求法、宏法種種艱困過程中走過來,已經盡到出家人應盡的天職;雖然在六十五歲的壯年時代,因腎臟衰竭,又去大陸換腎而被病魔拖垮了。最後,他走完了人生的最終的一個句點;但他留給台灣佛教宏傳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所留下創建慈明寺及所屬道場的豐弘黍Z,這些不爭的史實,是值得佛教界人士以及他的徒子徒孫們,永遠難以忘懷與敬仰的。
                   一九九七年三月七日於洛城法印寺
----------------------
聖印法師
  先從年輕一代的聖印法師說起。聖印法師俗名叫陳林,台中縣石岡鄉人,一九三○年生。我在一九五一年於新竹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主任時,有一位叫演慈的學生,他跟我介紹說,他的故鄉有一位青年學僧,很想到講習會讀書。
  我於是商之於靈隱寺的住持無上法師,他一聽,面露難色,主要是因為寺中食指浩繁,每天的日用開支不容易負擔,而且他也怕我學習慈航法師「來者不拒」,無限制地錄取學生,增加名額。
  看他為難的樣子,實在不忍心增加他的負擔,但又基於講習會大多數是女性,在家、出家都有,可是男眾僧青年不多。我覺得佛教雖然倡導男女平等,但是女性很多,男性太少,還是不平等。我很希望在教育上,男女性別能平衡,因此有心讓這一位青年僧伽加入講習會,就對無上法師承諾,每個月的生活費五十元,我願意為他負擔。這位僧青年就是後來的聖印法師,因為這樣的因緣,他得以進入台灣佛教講習會。
  聖印法師天資聰慧,肯得學習,那個時候我正在翻譯日本森下大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他自己主動跟我說,願意為我翻譯的稿子做謄清工作。我想,給他學習練字也是好事,就答應他。哪裡知道後來他的文筆和字體都和我相似,可見年輕時候模仿的力量之大。後來講習會搬去台北善導寺,我就到了宜蘭。
  聖印法師學習的勇氣很強,為了練習講經,他的師父智性長老有一間在家佛教的齋堂,他就鼓勵堂主吳隨居士邀請我去講經,由他擔任翻譯。其時他雖有學習的勇氣,但我並不是什麼有經驗的講經法師,我也還在學習。不過,承蒙他把我看作是有本領的老師,能夠傳授他一些弘法的技巧;因為這樣的因緣,吳隨居士的一善堂就想交給我管理。我當然無意接受,後來就到條件都不如一善堂的宜蘭雷音寺住了下來。
  我在雷音寺所以能夠長住,一住就是二十年,是因為宜蘭人情很冷淡,沒有送往迎來的許多應酬,比較合乎我自己的性格。尤其,有幾位青年人熱心禪坐、歌唱、文藝、弘法等;我覺得有青年,佛教就有未來,就有希望。
  當時在宜蘭雷音寺參與的年輕人,過不了幾年,他們對佛法就生起很大的信心,願意獻身於佛教事業,就這樣,佛光山早期的幾位重要職事,像心平、慈莊、慈惠、慈容等,他們就因此到了三重埔一善堂去辦理「佛教文化服務處」。
  所以設立三重佛教文化服務處,最初我只是想,佛教應該設立一個聯絡、服務的文化機構,所以三重佛教文化服務處並不是一般單純的書店,也不是什麼單位,只是想告訴佛教界,他們有什麼困難,有任何問題,比方說,要購買經書、要知道佛教的訊息、要獲得進入佛門的資訊等等,三重佛教文化服務處都可以為大家提供。
  但後來不少人紛紛表示,他們想要認識佛教,想要了解佛法,可是一些佛書都看不懂。因此,就有早期我為幫助他們而編寫、出版的《佛教故事大全》、《佛教童話集》、《佛教小說集》、《佛教文集》等。後來也編印了《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經典之部》、《中英對照佛學叢書‧教理之部》、《中英文佛學辭典》,以及「每月一經」、美術的圖集等等,這一切無非是希望能把佛教的文化,普及於社會大眾。
  那時應該是一九五七、八年吧,聖印法師看到以後,他也在台中設立台中佛教文化服務處。我想,為了免於名稱相同,以後此間、彼間會有所混淆、搞錯,我就建議他成立「佛教文化供應社」。因為那時候,國民黨在台北有個中央文物供應社,所以我靈感一起,就建議他以此為名。後來他辦得有聲有色,也出版了小型的報刊、創辦《慈明》雜誌、《慈明》月刊,在台中弘法,一時法緣大盛。當時台中的佛教,在家的有李炳南居士為代表的「佛教蓮社」,出家的就屬聖印法師的慈明寺和萬佛寺了。
  後來,他聽說我在台北永和辦了智光中學,他在台中也辦了慈明中學;他聽說我在佛光山新建了一座萬佛大悲殿,他也在台中省議會的後山建立萬佛山,開創叢林,安僧度眾。可以說,初期在台灣的弘法活動,我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別人就笑他,你為什麼跟星雲某人都是一樣的模式呢?他也很坦誠地說,我是他的學生,不學他,要學誰呢?
  再後來,我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到澳紐建立道場,先在紐西蘭利用一間民舍作為佛堂;聖印法師也到紐西蘭創建了一座更有規模的寺院,也取名叫「慈明寺」。我們看得出他有為教的勇氣,看得出他有弘法的熱忱。
  他的師長智性老法師,出生於一八八四年,台北人,是台灣初期佛教的長老之一。最初在台中寶覺寺做過住持,後來就到北投關渡建設慈航寺。承聖印法師之請,也介紹我跟他的老師會見。一九六七年左右,他舉辦三壇大戒,知道我沒有出家的弟子,就禮請當時聲望非常令人起敬的印順長老為得戒和尚,並且邀約當初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授過他的演培法師為策畫。
  聖印法師善於講經說法,又長於傳統梵唄唱誦,尤其他嫻熟焰口佛事,我非常欣賞這一位年輕有為的法師。可惜他年紀比我小,卻同樣罹患了糖尿病,後來在一九九六年三月,以不到六十五歲之齡往生了。台灣佛教的青年,都是熱心有為之士,但天不假年,實在令人遺憾。
星雲大師 - https://goo.gl/4RhvRH
-------------------------------
悼念聖印法師
近年來常聽人說聖印法師的病況蠻嚴重的,又聽說他去大陸做換腎手術後,回到臺灣病情好轉了。
三月初,聖印法師的一位青年比丘弟子來北投農禪寺看我,盼我們在大悲懺法會中為他的師父祈禱健康。三月二十日便有法鼓山臺中分院的果華法師電話告知說:「聖印長老已於三月十九日圓寂了。」令我非常懷念。
一、道友的情誼
我認識聖印法師,早在他擔任臺中寶覺寺監院、兼任臺中佛教書院教務的時代,那是一九五五年,我以軍人身分前去訪問,他知道我童年曾在大陸出過家,所以待我以道友的情誼。
一九六一年,聖印法師已經在他自建的道場慈明寺創辦《慈明月刊》,當時我已再度落髮,他向我邀稿,我便在高雄美濃山中的朝元寺關房內,陸續長期供稿,除了單篇的,尚有我的自敍傳《歸程》初稿,以及由日文《朝鮮禪教史》
----------------------------------- 
【WFS】萬佛寺簡介 @ 霧峰萬佛寺。全球資訊網 :: 痞客邦 :: - https://goo.gl/58yCWj
萬佛寺位於台中市霧峰區,與台灣省諮議會毗鄰,為台灣著名之觀光聖地。
        開山住持聖印大師於民國六十年擇定霧峰鄉萊園村三甲餘土地,面對荒山,發願興建具有弘 法與教育之佛教聖地。 包括萬佛山、萬佛殿、藥師大佛像、中華佛教學院、許願池、臥佛殿、念佛道場、慧燈大樓建築現代化(一樓大寮、大齋堂、二樓傳戒、大法會、佛學院教務 處、教室、三樓慈明佛研所教務處、教室、圖書館、四樓慧燈講堂)以及慈明商工等。前後數年陸續完成萬佛山萬佛寺之弘法與教育之關係建築設備,可稱台灣省中 部最具完整性之名剎。前山萬佛殿供奉藥師佛,後山臥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念佛道場供奉阿彌陀佛等三尊佛。
        開山住持聖印大師創興萬佛山, 集教育、文 化、慈善、弘法淨化人心、觀光等事業於一身,重振佛運,可謂非常之才而成非常之功也。悲願未了一代高僧聖印大師,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圓寂,同年七月公推門 徒常開法師為萬佛寺住持,領眾共修,併以師志為己志與師兄們共勉推展教育、文化、慈善、弘法淨化人心等以及觀光事業。
寺院沿革
        民國六十年:開山住持上聖下印法師創建萬佛山萬佛寺 
        民國六十三年: 萬佛寺大雄寶殿開光落成、創辦「中華佛教學院」、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戒會。 
        民國六十九年: 與洗塵長老合辦「十方叢林書院」。 
        民國七十六年: 後山臥佛殿、三寶殿落成、泰國副僧皇贈送五噸重之金銅臥佛一座。 
        民國七十九年: 建設慧燈大樓,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戒會。 
        民國八十三年: 開壇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戒會。 
        民國八十五年: 開山住持上聖下印大和尚圓寂、第二任住持上常下開法師昇座。 
        民國八十一年:創辦「慈明佛學研究所」。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 九二一地震使佛寺原有建築全毀,暫遷至省諮議會草坪,成立賑災中心,處理賑災相關事宜。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佛寺全體僧眾及佛學院佛研所師生遷入原慈明商工懷聖樓。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恢復佛寺震前所有法務活動。 
        民國九十年十一月:萬佛寺大雄寶殿舉行動土大典、啟建水陸大法會。
        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創立「萬佛心世界‧築願文化園區」。
        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萬佛寺大雄寶殿工程動工。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紀念開山住持聖印和尚圓寂十週年追思會暨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常釋法師擔任監院。
        民國九十六年三月:第二任住持常開法師圓寂。
        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常釋法師繼任住持。
物換星移    
地址:41360台中市霧峰區萊園里仁德巷7號
電話:04-23302085
傳真:04-23327145
護持劃撥帳號:22729588 戶名:傅蕙芬(釋常涵)
網址:www.wanfo.org.tw
電子信箱:wanfo.temple@gmail.com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萬佛寺 /132476653489367
-------------------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