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戩-顯聖二郎真君「斧劈桃山曾救母」。助姜子牙伐紂-楊戩不認玉皇大帝是舅舅,也不聽天庭號令,是個「聽調不聽宣」,能請不能派的自由地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封神榜》孔宣十大战役:佛教不插手,姜子牙过不了金鸡岭!孔宣VS杨戬、韦护、哪吒 - https://goo.gl/NmjbWP

楊戩是一個武神,又稱楊二郎。手持三尖兩刃刀,部下有康安裕、張伯時、李煥章、姚公麟、郭申、直健等六名護法神,幕府中還有一千二百名草頭神,身邊有神狗嘯天犬跟隨。
西遊記
《西遊記》中,楊戩是二郎神,額頭中有一隻慧眼,是守護灌江的神靈,他母親是玉皇大帝的妹妹瑤姬,他父親是一位楊姓凡人,故楊二郎乃玉皇大帝的外甥。「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中,楊戩是玉泉山玉鼎真人的徒弟,為姜子牙的師姪,為姜子牙旗下要將之一,輔佐武王克殷,法力高強。
寶蓮燈
民間戲曲《寶蓮燈》綜合了《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改編為一個長篇故事,玉皇大帝的妹妹瑤姬,向女媧娘娘學藝後下凡降魔,卻與凡人楊天祐結婚,生了三個小孩。第一個孩子為楊戡(或作楊蛟、楊昭),第二個孩子為楊戩(楊二郎),第三個孩子為楊嬋(三聖母)。
天庭發覺瑤姬居然嫁給凡人,認為仙凡不能通婚,於是命令瑤姬返回天庭,瑤姬法力高強,帶著一家人抵抗來訪的雷神、火神與天兵。王母娘娘以仙桃化作桃山鎮壓瑤姬,楊天祐與楊蛟死於雷火之下,靈魂被扣押在天庭。楊戩帶著楊嬋逃至女媧娘娘處,女媧娘娘將楊戩託付給了玉鼎真人,將楊嬋留在身邊,女媧娘娘算出了楊嬋亦有瑤姬一樣的劫數,所以賜給她法寶「寶蓮燈」,只要一照,無論甚麼大羅金仙都被定住。
後來楊戩(楊二郎)學成道法,在梅山上結廬安居,並與梅山上的康安裕、張伯時、李煥章、姚公麟、郭申、直健等六名神靈鬥法,最後六人服於二郎幕府,是為梅山六兄弟,帳下還有一千二百個草頭神、哮天犬、神鷹。二郎帶著六兄弟,以斧劈桃山,救出母親。玉皇大帝念楊戩純孝且肉身得道,封他為灌江顯聖二郎真君(二郎神),六兄弟各封為太尉、將軍。將楊嬋封為「華山三聖母」,也把楊天祐、楊戡釋放,並封為仙官。但玉皇大帝也跟楊戩約定,不能再縱容妹妹嫁給凡人。
孰料楊嬋成仙以後,在侍女朝霞的撮合下,嫁給了人間書生劉彥昌,二郎神為了當年的誓言,乘著月黑風高,令梅山六兄弟帶著哮天犬盜走了「寶蓮燈」,鎮壓楊嬋於華山的蓮花峰之下。其兒子劉沈香長大後經朝霞指點,拜霹靂大仙〈有些版本為孫悟空,並賜與白龍馬〉為師,而學得一身高強的本領,取回女媧娘娘賜給母親的「寶蓮燈」,最後感動了二郎神(一說打敗二郎神),二郎神給了沈香當年劈開桃山的大斧,沈香於是劈開了蓮花峰,救出了母親。
楊戩 (神話人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y7uH6



-------------------
二郎神的故事
         楊戩是玉泉山玉鼎真人的徒弟,也是姜子牙的師姪,擅長七十三變,神通廣大,在姜子牙手下立功最多。在封神榜跟西遊記裡都有不少故事。這裡取這兩本小說以外的故事。
  二郎神也有劈山救母之傳說
  玉皇大帝有一個妹妹叫瑤姬,一次下凡來到人間捕殺神蛟時,她不顧天條人神不能通婚的森嚴戒律,與人間書生楊天佑結為夫妻。他們有三個兒女,大兒子楊蛟,二兒子楊戩,三女兒楊嬋。玉帝和王母知道此事後發現瑤姬違反天條,便派遣天兵捉拿瑤姬回天庭受罰。瑤姬誓死抵抗,楊天佑和大兒子死去,瑤姬被壓在玉帝用仙桃化作的桃山下,不見天日。只有二兒子楊戩帶著妹妹楊嬋九死一生,逃了出來。為了生存,為了帶大妹妹,楊戩受盡屈辱。終於感動了女媧娘娘。女媧娘娘派玉鼎真人收他為徒,楊戩托女媧娘娘照顧楊嬋。
  楊戩後來用開天神斧力劈桃山,救出在山下囚禁的母親。撼天動地的巨響震動了天庭。母子相逢自是歡喜無限,但不幸的是,瑤姬因在山下壓得太久,十幾年不見陽光,身上已經長滿了白毛,於是二郎將母親放在山上曬太陽。這時,玉帝聞聽二郎劈山,惱怒非常,為了消除自家的恥辱,便放出九個太陽上天,將妹妹活活曬死在山上。楊戩悲憤難當,又痛又恨,暴怒狂追天上九日,一手一個擒住卻無處放,便分別掀起兩座大山,將捉住的太陽壓住,再看天上亂竄的七個日頭,便抄起一副扁擔擔了七座大山繼續追趕太陽,這就是"二郎擔山"的傳說。就這樣,只剩下最後一個太陽在飛跑,二郎一直將它追進了東海裏,在海邊被東海龍王的三公主攔下,筋疲力盡的二郎暈倒在三公主溫柔的懷中,之後他們就結成了美滿良緣。而後,楊戩參加治水,立下赫赫戰功,其間收服了梅山七聖,並與之結為兄弟。
       為了母親的死,二郎恨死了他的玉帝舅舅,玉帝也自知理虧,便封他為"英烈昭惠顯靈仁佑王",道號"清源妙道真君"。但二郎始終對這個舅舅不理不睬,堅決不在天庭居住,而在下界受香火,帳前有梅山七聖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頭神,對於玉帝是"聽調不聽宣",就是說只服從命令,沒事別找他。他被封為顯聖二郎真君,卻在天庭的任職書上籤下「聽調不聽宣」幾個大字,住在灌江口,楊嬋也被封為三聖母,封地華山。
       後來,玉帝封楊戩為司法天神,三聖母也出落得亭亭玉立,並得到了女媧娘娘的法器寶蓮燈。沒想到的是,三聖母居然私配落第書生劉彥昌。身為司法天神的楊戩異常痛苦,不得已,親手把妹妹壓在了華山之下。
       西嶽華山上聖母宮裏的仙女·三聖公主(三聖母)在侍女朝霞的撮合下,嫁給了人間書生劉彥昌,被其兄長二郎神抓走並鎮壓在華山的蓮花峰之下。其兒子沉香長大後經修練成仙的朝霞指點,拜霹靂大仙為師而學得一身高強的本領,最後打敗了二郎神,劈開了蓮花峰救出了母親。
民間故事:沉香救母(寶蓮燈)
文/如真
【明慧學校】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上京趕考時,順道至華山一遊。華山上有一座神廟,廟神華岳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被王母派遣到華山。這天,突然一位書生跨進了廟門。走進大殿的劉向,一眼就被三娘俊麗、溫柔、安閒的塑像給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該多幸福啊!可惜這只是一尊沒有情感的雕像。劉向懷著深深的遺憾及激動,取出筆墨,深情的在牆上抒寫了自己對三娘的愛慕之情。
       三娘默默的看著這一切,面前這個書生英俊倜儻,文采斐然。可是,一個是上界仙女,一個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締結姻緣呢?目送悵悵離去又依依不捨的劉向,她沉吟再三,終於決定不顧天條禁令,要與劉向結為夫妻。於是她化為一民間女子,和劉向結為伉儷。劉向考期將臨,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別之時,劉向贈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說日後生子可以“沉香”為名。倆人十里相送,難捨難分。
       劉向在京城一舉中榜,被任命為揚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馬上任之時,華岳三娘卻遭難了。原來,這時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宮大辦蟠桃會,各路神仙均來赴會祝壽,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脫染病而留在華山。誰知,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實情勃然大怒,責怪妹妹私嫁凡人,觸犯天條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懲罰。三娘她隨身有一件王母贈的寶物——寶蓮燈,此物是三娘的鎮山之寶,無論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寶蓮燈大放異彩,都會被震懾臣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敵,就令自己的嘯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際,偷盜而出。這樣,可憐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三娘在暗無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兒子沉香,為防不測,她偷偷懇求夜叉,將兒子送到揚州,留在其父劉向身邊。
       沉香長大了,知道了母親被壓在華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親。他把想法對父親說了,劉向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歎氣搖頭。於是沉香便獨自離家尋找母親。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華山。可是母親在哪裡呢?只有八歲的沉香,不知所措,放聲大哭起來。哭喊聲在空中迴盪,驚動了路過此地的霹靂大仙。大仙深為善良的三娘和受苦的孩子鳴不平,可是也無可奈何。於是他將沉香帶回自己的住所。在大仙的指點下,沉香刻苦認真的學習,漸漸學會了六韜三略、百般武藝、七十三變。十六歲生日那天,沉香向師父辭行,要去華山救母。大仙見他有志氣,並贈給他一柄萱花開山神斧。
       沉香來到華山黑雲洞前。他大聲呼喚娘親,聲聲穿透重重岩層,傳入三娘耳中。三娘知兒子已長大成人,一片孝心來救自己,激動不已,就將沉香喚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廣大,當年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敗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況且二郎神還盜去了寶蓮燈,兒子哪能是他對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飛身來到二郎廟,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誰知二郎神鐵石心腸,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兩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便掄起神斧,與他打起來。兩人刀來斧往,山裏水裏,從天上殺到地上,再從人間殺回天宮。驚動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個究竟。四仙姑在雲端裏看了一陣,覺得二郎神身為舅舅,如此兇狠的對待一個孩子,太無情無義了。於是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鬥越勇,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寶蓮燈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飛回華山,舉起萱花開山神斧,奮力猛劈。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華山裂開。沉香救出了母親。整整十六年,受盡了苦難的三娘才重見天日,她與兒子緊緊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後來,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認了錯;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職。從此,三娘、劉向和他們的英雄兒子沉香全家團圓,永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啦。

------------------------


哪吒-道教
哪吒(漢語拼音: nézhā [1],注音:ㄋㄜˊ ㄓㄚˋ,又音ㄋㄨㄛˊ ㄓㄚˋ[2]),亦作那吒,台語白話字: lô-chhia, 為中國神話、印度神話人物,考據係源於佛教護法神,融入中國文化,而後也興盛於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
高雄龍水港化龍宮哪吒神像
佛教傳說中,哪吒是一名青少年天神(原型可能是古波斯的神靈),法力高強,擁護佛法,是毘沙門天王的後裔,也是釋迦佛的弟子,稱哪吒太子、那拏天等。道教的傳奇中,哪吒姓李,父親是托塔李天王,上有二兄金吒、木吒,排行第三。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之一,統帥五營神兵。道教的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火輪天王、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3]等,民間一般尊稱太子爺、三太子,哪吒是華人崇敬的神靈,於很多民間故事中出現,也出現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多部文學作品中。
民間的傳奇中,哪吒係如來佛祖的高徒(《封神演義》稱為太乙真人弟子),哪吒懷胎三年才出生,出生九日,哪吒飛升到西天朝拜佛祖,被佛收為弟子,傳授佛法。後由於戲水時誤殺了龍王三太子,連累一家遭到龍王圍困,哪吒憤而自盡,「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佛以蓮花化身,將哪吒復活,終於修成正果,成為大神,香港科幻小說家衛斯理(倪匡)曾經這樣評價過哪吒:「常常羨慕哪吒三太子能夠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了卻了血肉之軀,從此自由自在,再也不必受父母所生肉體的束縛。蓮花化身之後,便進入了生命的高級形態,以靈魂為主的生命形式,摒棄了百無一是的臭皮囊。」
哪吒(三太子)瓷像。
哪吒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稱為哪吒,另外在宗教經典中多稱為那吒。哪吒登場的相關主要文獻和在其中的名稱:
《封神版》 哪吒
《封神演義》     哪吒
《西遊記》      哪吒
《西遊記雜劇》    哪吒
《毘沙門儀軌》    那吒
《尊容鈔》      那吒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那吒
歷史記載
哪吒的記載最早起源於中亞佛教,可能是來自於波斯一帶的神話。學者推測可能與古波斯的《列王紀》傳說中的帕西地安王朝第七任國王的兒子努扎爾(Nowzar)有關。
佛教中有稱為那羅鳩婆(梵語:नालकुबेर,轉寫:Nalakuvara)的神明,為毘沙門天之子[4],在其他經典又譯為「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隨後被簡化為「那吒」。「那吒」是毘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常隨毘沙門天身邊,為護法軍神[5],也有經典載他是毘沙門天之孫[6]。毘沙門天源自印度俱毗羅神,為梵天之孫,夜叉之王。
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那吒」護衛僧人與獻佛牙的故事[7],日本法師圓仁也記載了此事[8]。禪宗也有「那吒」將骨肉還與父母,以蓮花化身的傳說[9][10],這時那吒故事已在中國民間流傳。
在宋朝時,「那吒」也成為道教護法神之一,《夷堅志》記載茅山道士以「那吒火球咒」來擊退石精的故事。
元代大都築城時,按《周禮》四面應各有三道門,但大都北面獨有二門,主要是採用哪吒三頭六臂兩足的造型[11][12],這個造型可能來自印度神話5頭3眼4手的大神濕婆。
至明代,道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哪吒為道教神明。小說《封神演義》與《西遊記》基本上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故事為主,又加以發揮,之後哪吒廣泛受到中國民間信仰的尊崇。
宗教文獻
佛教
佛教對哪吒之身世,有兩種說法:
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
唐代筆記小說中的哪吒:
唐鄭還古《開天傳記》云:毗沙門天王子也。(案,毗沙門是北方天王,故世以哪吒為托塔天王之子。)
宋代筆記小說中的哪吒:
宋洪邁《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鐘,從林間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俄而見火球自身出,與黑塊相擊。
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孫
《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閣(即毗沙門)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哪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哪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棒打其頭。」
「爾時毗沙門孫哪吒,白佛言世尊:我為未來諸不善眾生,降伏攝縛皆悉滅散故,亦護持國界故,說自心暴惡直言,惟顧世尊所許。佛言善哉善哉哪吒天王,汝為降伏一切國王大臣百寮殺凌者,亦法佛相違者。為降伏故恣汝意說真言曰:庵地捨那吠室羅二合、摩拿野摩賀羅惹野藥迦灑二合地婆哆那謨婆俄縛帝摩多羅跋駝爾婆縛二合賀引。」
不空譯經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梵語:Amoghavajra,705年-774年),漢傳密宗的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漢傳佛教的四大譯師之一。不空翻譯的經典如下:《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舍利塔咒)》、《佛頂尊勝陀羅尼》、《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金剛頂經)》、《藥師如來念誦儀軌》。當然還有《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此即為哪吒的出處。
道教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戮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磚一響,龍順虎從;槍一撥,乾旋坤轉;繡球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元領袖,永鎮天門也。
文學作品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三太子,殷商末年陳塘關(今天津,一說河南西峽)總兵李靖的第三個兒子,金吒、木吒的弟弟,是靈珠子投胎。商朝末期時生人。母親懷孕三年六個月,生下一個肉球。李靖以為是妖怪,就用劍劈開,裡面的嬰兒正是哪吒三太子。後來仙人太乙真人收他為徒。一次哪吒三太子在陳塘關旁的東海玩水,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起衝突,不但將其打死,還抽他的龍筋做為腰帶要送給李靖,而哪吒三太子也在戰鬥中把石磯娘娘燒死。
龍王到陳塘關興師問罪。李靖因怕麻煩,想殺死其子哪吒。哪吒憤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而後,哪吒以廟宇汲取人間香火,打算復活,卻被其父李靖阻撓而失敗,最後太乙真人只好用蓮花與蓮藕給哪吒造了一個新的肉體。復活後之哪吒對李靖之前的做法感到憤怒而希望復仇。李靖不敵,遇燃燈道人贈他按三十三天玲瓏寶塔,並將哪吒困於該塔內,父子兩人和好。
之後李靖與哪吒跟隨姜太公,協助武王克殷。哪吒憑著高強的武功和法寶(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多次立下奇功。更因為其是蓮花的化身,而不易受到世界或妖魔的各種毒害。
兵器法寶
風火輪
是中國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哪吒三太子的法器,是由哪吒三太子的師父太乙真人幫哪吒恢復人身後送給哪吒三太子的五寶之一稱為風火二輪,因為左輪生風,右輪噴火。可踏在腳下作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極快。
乾坤圈
《封神演義》中,為哪吒三太子出身時持有的兵器之一,曾用來殺死東海龍王的另一三太子敖丙。有強大殺傷力。也是哪吒恢復人身後,師父太乙真人傳授給哪吒的五寶之一。金色鐲子,會變化,可大可小,投擲攻擊,力量巨大,百發百中。抗磨損,硬度大,上千萬億億次撞擊都不壞。
混天綾
《封神演義》中,是太乙真人的法寶,即為太子神像所被掛之飄帶、相傳仙人需披上天綾才能在天空中飛翔,之後送給靈珠子(哪吒)作為助周滅商的寶貝。吒在小說中用混天綾在海上搓洗一下就讓龍宮震盪不安,引來巡海夜叉以及一系列後來的紛爭。自從那一幕後它就再沒出場過。而《封神》附錄中,七尺二寸混天綾,哪吒八寶之一,會自動捆綁敵人,即使剪斷了也能自動修復。(大概等同高級捆仙索之類的東西)
火尖槍
《封神演義》中,火尖槍是哪吒三太子使用的一種武器,槍身一丈八長,共有兩挺,為太乙真人所授。在《西遊記》中,紅孩兒也以火尖槍為兵器。
金磚
純金打造,磚形,投擲攻擊敵人。
九龍神火罩
《封神演義》中的一件道門法寶,元始天尊的法寶,後授予其弟子太乙真人,再由太乙真人授予弟子哪吒三太子。罩內有九條火龍,火龍噴出來的火是三昧真火,可以把妖精燒成原型。曾經於戰爭中燒過石磯娘娘。
豹皮囊
《封神演義》中的一件道門法寶,這件寶物可以繫於腰寄或胸前的囊袋,可以裝太乙真人所傳授的靈符秘訣和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一塊等兵器。
西遊記
臺中市中壇太子元帥寶像。
臺中市西屯區八張犁廣興宮鎮殿太子元帥聖像。
《西遊記》八十三回記載哪吒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個兒子,金吒、木吒的弟弟,另有一妹貞英。「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憤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三太子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西遊記》的說法與《封神演義》大致相通。哪吒三太子因大鬧龍宮、捉殺神龍和猛火燒死石磯娘娘,選擇自盡,以免父累,最後又以蓮花化身,恢復了生命。但是幫助哪吒蓮花化身者不是《封神演義》提到的太乙真人,而是如來佛。
哪吒三太子是個勇猛的年輕神祇,常與其父親托塔李天王同時出現。孫悟空不滿玉帝授予其「弼馬溫」的管馬小官,一怒之下殺出天界,回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玉帝聞之,命哪吒與其父托塔李天王一同,奉旨前去花果山討伐桀驁不馴的孫悟空。這是哪吒三太子在《西遊記》中的第一次出現。
頤和園長廊彩繪描繪的孫悟空與哪吒大戰的場景。
先鋒官巨靈神與齊天大聖孫悟空未戰到三回合,便被齊天大聖孫悟空擊敗。哪吒三太子見之大怒,衝上前去化身三頭六臂,與悟空對戰。孫悟空不甘示弱,同樣化為三頭六臂與哪吒大戰三十多個回合,雙方亦難分勝負。此時孫悟空偷偷拔下一根毫毛,化為本相,穩住哪吒,真身卻繞到哪吒身後,偷襲得手。哪吒左臂負傷,負痛逃走。
討伐未果之後,哪吒與李天王受到了玉帝的訓斥。後悟空因天界蟠桃會未邀請自己而大鬧天宮,逃回花果山。玉帝命哪吒與其父托塔李天王再次前去花果山討伐悟空,哪吒與其父領十萬天兵天將前去討伐,然天兵天將俱為悟空所破,討伐再次失敗,而眾神用兵無功,又大鬧天官、踢八卦爐和發現大聖沒遭斬燒及劈死,最終請出佛祖,如來佛果然法力無邊,將這位齊天大聖以五指山制壓了五百年。
哪吒在《西遊記》中的再次出場,是在其後孫悟空取經路上遇到獨角兕大王時,孫悟空因金箍棒被獨角兕大王的金剛圈吸走而求救於玉帝。孫悟空點李天王與哪吒並鄧化、張蕃二雷公下界擒魔。下界後,李天王命哪吒出戰。哪吒揮舞寶劍,化作三頭六臂,妖魔也化作三頭六臂。哪吒又施大力,拋出斬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風火輪,漫天兵器向妖魔打去。然而,所有兵器均被獨角兕大王的金剛圈所套去,哪吒與鄧、張二雷公敗下陣來。其後孫悟空潛入魔窟,偷取諸神的兵器。哪吒獻策,建議趁妖魔銳氣已挫,眾神一起應戰,便可勝利。然而,之後等獨角兕大王再次出洞,眾神所有的應戰兵器再次被其金剛圈所取走。之後太上老君的出現才降伏了本是其青牛的妖怪。
在之後降伏牛魔王和白老鼠精的過程中,哪吒終於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先是在降伏牛魔王時,其將風火輪套在了現出原形的牛魔王的牛角上,吹起真火配合其父李天王的照妖鏡最終降伏了牛魔王。後來又是哪吒的提醒,使人認出了化身女妖、曾偷吃如來香花寶燭的白老鼠精的真實身份,確實為李天王的義女,並最終降伏了白老鼠精。
臺灣民間信仰
高雄市三民區三塊厝三鳳宮-興德團鎮殿中壇元帥寶像。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則將哪吒奉為神祇,俗稱為三太子,統領宮廟堂寺之五營神將的中央,故又稱為中壇元帥、太子元帥、太子爺、中壇太子、哪吒元帥、哪吒太子、哪吒三太子、金康元帥、金環元帥、金龍元帥等稱呼。
民間對於中壇元帥的奉祀極為普遍,並視之為保護神,地方如有瘟疫流行,如要驅邪息災,於每村落五方豎立五方旗,並且備牲醴犒祭,延請道士誦經作法祭拜
傳說,哪吒腳踏風火輪,行動非常便捷,故許多職業駕駛人,如貨車司機、計程車司機、遊覽車司機等,往往奉其為守護神,並放置一尊小型的哪吒像於車上,祈求行車平安順利。[13]
臺南市新營太子宮是中華民國臺灣本島地區許多中壇元帥太子廟的開基祖廟,亦是臺灣中壇元帥總廟,歷史悠久,興建於西元1688年,全臺廟宇的哪吒太子,不少為此地分靈而出。而於西元1992年新建完工的廟宇主殿則是為因應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中壇元帥太子爺聖誕千秋,各地宮廟陣頭返回謁祖朝聖、香客絡繹不絕所建。
南臺灣另著名主奉哪吒太子的廟宇是府城頂太子沙淘宮、高雄市三鳳宮、府城下太子昆沙宮、左營區天府宮[14]以及覆鼎金保安宮[15]。
北台灣著名最大哪吒三太子廟桃園護國宮,大殿內供奉全國最大泥塑金身主神 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爺公。
中臺灣另著名主奉哪吒太子的廟宇是清水三元宮
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開幕式、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分別請到臺灣著名的電音三太子與Q版三太子表演節目,傳統臺灣民間信仰躍上國際舞臺。
哪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ZBHDpJ


李靖又稱托塔天王,在中國神話中是著名的道教護法神,也是中壇元帥哪吒的父親,協助武王克殷有功,後位列仙班。
封神演義
據《封神演義》,李靖是商朝末年陳塘關的總兵,育有三子,分別是金吒、木吒和哪吒,另據《西遊記》另一女名為貞英,一義女金鼻白毛老鼠精。
哪吒三太子鬧海,不慎殺死東海龍王之三子「龍王三太子」,李靖為息事寧人,逼哪吒三太子自殺,後又阻撓哪吒三太子以秘法復活。之後,哪吒三太子在太乙真人幫助之下,以蓮花化身成軀體,並找李靖復仇,李靖不敵,幸遇燃燈道人贈他按三十三天玲瓏寶塔,並將哪吒三太子困於該塔內,父子言歸於好。
因此寶塔,李靖被稱為「托塔李天王」。後來,李靖助周武王、姜子牙討伐商紂,立有大功。功成名遂之後,退隱山林潛心修練,終於得道登天,位列仙班。
原型
一般認為,佛門護法神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型。唐代盛行毗沙門天崇拜,認為毗沙門天幫助國家戰勝敵軍,因而到處建置廟宇,塑造神像,並在出師時加以祭祀。
有觀點認為,明代小說《西遊記》出現托塔天王李靖的形象,來源於唐朝軍事家李靖。而李靖是傑出的軍事家,還有軍事理論著作,被國人奉為神靈,附會為托搭天王。
李靖 (神話人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yStKD5


李靖是如何當上"托塔天王"的?—- 神話小說,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三太子,發展軌跡,軍事成就
今天的這個知識主題是: 李靖是如何當上"托塔天王"的?
這教學的重點為這幾點 [ 神話小說,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三太子,發展軌跡,軍事成就 ]
    明代神話小說《西遊記》說:玉帝授予孫猴子弼馬溫職務,孫猴子嫌官小,一怒之下,反下天宮。玉帝決定擒拿他,托塔天王李靖及其子哪吒三太子請求執行任務,二太子木叉也參加戰鬥。托塔天王是天界的最高軍事長官,調動四大天王和二十八宿出戰,部將有巨靈神、魚肚、葯叉等。這些說法來源於兩個方面:佛教神話和歷史人物。     考察佛教神話,有這樣一條發展軌跡:唐高宗執政初期,在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佛像的左側便有托塔天王的形象。這是毗沙門天王,即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在民俗中有廣泛的信仰。唐太宗時,僧人道宣在長安西明寺行道,半夜跌倒在台階上;冥冥中一位少年前來扶持,自稱:“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 李靖是如何當上"托塔天王"的?     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于闐(今新疆和田縣)政權歸附唐朝;高宗上元二年(675)在當地設置羈縻府,命名為毗沙都督府,歸安西都護府(駐今新疆庫車縣)管轄。這樣,人們容易把毗沙門天王附會為毗沙都督府的天王。把佛教神靈引進戰爭中,在唐代由來已久。武周神功元年(697),契丹大舉入寇,武則天一方面派軍隊迎戰,一方面敕令華嚴宗僧人法藏在神都洛陽“依經教遏寇虐”。法藏建立11面道場,設置觀音菩薩像,行道作法。幾天後,契丹軍隊所見的武周軍隊便成了“無數神王之眾”,又見“觀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軍心大亂,被武周打敗。武則天下敕表彰法藏,說:“薊(原誤作蒯)城(今北京市) 之外,兵士聞天鼓之聲;良鄉縣中,賊眾睹觀音之像。醴酒流甘於陣塞,仙駕引纛于軍前。此神兵之掃除,蓋慈力之加被。”     唐玄宗時期,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三位印度僧人來華,創建密宗。不空譯出《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真言》、《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儀軌》,以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等多種典籍。他被邀請介入唐朝的戰爭,不再勞駕大慈大悲的觀音,而是請出毗沙門天王。當時流傳兩種說法,一種是:吐蕃等國連兵侵犯于闐,夜間看見毗沙門天王顯聖:“金人披髮持戟行於城上”。於是,“吐蕃眾數千萬悉患瘡疾,莫能勝”。毗沙門天王化出成群黑鼠,咬斷吐蕃的弓弦,致使“吐蕃扶病而遁”。另一種是:吐蕃侵犯安西,玄宗收到當地官府求救的奏表后,認為安西離長安一萬二千里,救兵八個月才能到達,來不及解救。有人建議請不空在長安設壇作法,請出毗沙門天王解救。玄宗執香爐,不空念《仁王密語》十四遍,《不空傳》忽然看見面前出現一位甲士,不空說:“天王差二子獨領健兵救安西,來辭陛下。”後來安西報告說:“城東北三十里雲霧中見兵人,各長一丈,約五六里。至酉時鳴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康居等五國抽兵,彼營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並損。須臾,北樓天王現身。”     玄宗於是詔令各地建置天王廟,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軍隊製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軍時以《祭毗沙門天王文》加以祭祀。祭文說:“毗沙天王……作鎮北方,護念萬物,蕃眾悖逆,肆以誅夷。……寶塔在手,金甲被身。……五部鬼神,八方妖精,殊形異狀,襟帶羽毛,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目真顏如藍,磔發似火,牙嵯岈而出口,爪鉤兜而露骨,視雷電,喘雲雨,吸風飆,噴霜雹。其叱吒也,豁大海,拔鬚彌(山),摧風輪,粉鐵圍(山),並隨指呼,咸賴驅策。國家欽若釋教,護法降魔,……天王宜發大悲之心,軫護念之力,助我甲兵,戮彼凶孽。”     安史之亂爆發,唐廷平叛十分吃力,更加乞靈於佛教。唐肅宗時,僧人惠干為《仁王經》作集解,請王維代為撰表進奉朝廷,“俾廓妖氛,得瞻慧日,三千世界,悉奉仁王,五千善神,常衛樂土。”唐代宗時,叛臣勾引吐蕃、回紇入寇。為了退敵,代宗一方面組織軍隊抵禦,一方面派人化裝成菩薩、鬼神,以音樂和儀仗隊引導,百官在光順門迎候,將皇宮所藏《仁王經》分送資聖寺、西明寺,請不空置百尺高座講經,自己到現場行香禮敬。這些活動無疑會對毗沙門天王信仰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西遊記》成書時,已經過漫長的造神過程,托塔天王由毗沙門變成李靖,毗沙門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那吒成了第三子,第二子取名木叉。這類情況在民俗學中司空見慣,不必認真。     考察歷史人物,須拉扯上唐初軍事家李靖。龍門造像時,他去世不久,這裡的托塔天王塑像絕對不會指他。《西遊記》把托塔天王說成是他,當然需要充足的理由,那便是他具有傑出的軍事才幹。     李靖原名李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人,晚年被太宗封為衛國公。他從小便有文武材略,受到身為名將的舅舅韓擒虎的誇獎:“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他一生打過很多仗,體現出高超的軍事才幹。     唐朝建立后,着手統一全國,到武德四年(621),平定南方割據勢力的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前此,李靖曾受命前往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安輯蕭銑,這時,向唐高祖進呈平定蕭銑的十條計策。高祖採納,任命宗室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徵發巴蜀士兵執行任務,考慮到李孝恭沒有軍旅經歷,就任命李靖攝行軍長史,全權處理軍事,統轄十二總管,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沿長江而下;高祖同時部署三支偏師從其他方向配合作戰。九月,秋雨連綿,江水暴漲。蕭銑認為三峽四百裡間水勢湍急,李靖不至於冒險行船,於是沿江不設兵防備。李靖決定出其不意,率軍出發。諸將都請求暫停行動,等天晴水退再說。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李孝恭同意。兩千多艘戰艦順流而下,佔據荊門、宜都二鎮,進入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蕭銑的部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屯駐清江,李孝恭打得他大敗而逃,繳獲戰艦三百餘艘,斬首及淹死者將近一萬。文士弘糾集殘兵敗將再來戰鬥,又被打敗。當地總管蓋彥舉以五州之地投降唐朝。唐軍逼近江陵,蕭銑傾全城兵力出擊,李孝恭準備出戰,李靖制止道:“彼救敗之師,策非素立,勢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緩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歸自守,兵分勢弱,我乘其懈而擊之,篾不勝矣。今若急之,彼必并力死戰,楚兵剽銳,未易當也。”李孝恭不從,留下李靖守營,自己率領精兵出戰,結果大敗。蕭銑部眾洋溢在勝利的喜悅中,只顧搶劫唐軍財物,亂糟糟一片,負重難以行走。李靖縱兵奮擊,大獲全勝,攻陷其水城,繳獲大量戰艦。李靖建議李孝恭把這些戰艦放入江中漂走,諸將都說:“破敵所獲,當藉其用,奈何棄以資敵?”李靖解釋道:“蕭銑之地,南出嶺表,東距洞庭。吾懸軍深入,若攻城未拔,援軍四集,吾表裡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安用之?今棄舟艦,使塞江而下,援兵見之,必謂江陵已破,未敢輕進,往來覘伺,動淹旬月,吾取之必矣。”果然,一批批援兵看到大量戰艦歪歪扭扭順水漂下,以為江陵已經失守,不再前進。蕭銑無奈,只得開城門投降,其南方州縣紛紛歸附唐朝。     武德六年(623),投唐后被任命為淮南道行台僕射的輔公祐在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發動叛亂,稱帝建宋。高祖詔令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統領七總管兵力,前往鎮壓。輔公祐派軍赴當塗(今安徽省當塗市)阻擋唐軍,由馮惠亮、陳當世指揮舟師三萬屯守博望山,陳正通、徐紹宗指揮步兵、騎兵三萬屯守青林山,在長江江面橫拉一道鐵鎖遮斷航線,在當塗修築月城(又叫瓮城,城門外用作障蔽的半圓形小城),廣袤十餘里。唐軍逼近,馮惠亮等軍堅壁不戰。李孝恭派兵絕其糧道,馮惠亮等軍缺糧,來襲擊李孝恭軍營,李孝恭也堅壁不動。第二年,李孝恭集合諸將討論對策,諸將認為:“惠亮、正通並握強兵,為不戰之計,城柵既固,卒不可攻。請直指丹陽,掩其巢穴,丹陽既破,惠亮自降。”李孝恭傾向於採納這種意見。李靖不同意,說:“公祐精銳,雖在水陸二軍,然其自統之兵,亦皆勁勇。惠亮等城柵尚不可攻,公祐既保石頭(城),豈應易拔?若我師至丹陽,留停旬月,進則公祐未平,退則惠亮為患,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惠亮、正通皆是百戰余賊,必不憚於野戰,止為公祐之計,令其持重,但欲不戰以老我師。今若攻其城柵,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唯在此舉。”李孝恭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出弱兵攻打敵軍營壘,集結精兵嚴陣以待。弱兵失敗逃回,敵軍追過來,精兵出擊,重創敵軍。李孝恭、李靖乘勝追趕,轉戰百餘里,摧毀了敵軍的所有營壘,敵軍傷亡萬餘,馮惠亮、陳正通逃走。李靖率領隊伍率先抵達丹陽,輔公祐驚恐萬狀,棄城逃跑,途中被抓獲,送丹陽處死,江南皆平。     武德八年(625),頡利可汗率領突厥十萬大軍寇掠山西,高祖部署幾支唐軍前往抵禦,諸軍不利,有的甚至全軍覆沒,只有李靖統領的江淮兵一萬人沒受損失。貞觀三年(629)十一月,太宗決定反擊突厥,李靖時為兵部尚書,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節度李世責力、柴紹、薛萬徹等行軍總管,一共十多萬兵力,分四道出兵。頡利可汗的牙帳設在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境內),李靖率領驍騎三千,從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出其不意,直趨定襄南面的惡陽嶺。頡利驚慌不已,說:“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次年正月,李靖攻破定襄,頡利倉皇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別部唐軍也取得輝煌勝利。在唐軍的沉重打擊下,頡利十分恐懼,遣使入朝謝罪,請求舉國內附,自己來長安居住。二月,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等人赴突厥宣慰,李靖領兵迎接頡利。他同李勣會合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相互商議道:“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回紇部落),道阻且遠,追之難及。今詔使至彼,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擒矣。”李靖把這一決定告訴將軍張公謹,張公謹說:“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李靖說:“此韓信所以破齊也(西漢派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歸順,田廣遂撤銷守御,韓信乘其不備,出兵襲破之),唐儉輩何足惜!”頡利見唐使來請,心裡很踏實。李靖、李世勣連夜進軍,在陰山一帶俘獲突厥千餘帳。李靖派部將蘇定方率二百騎為前鋒,乘霧前進,距離鐵山頡利牙帳七里時,頡利才發覺。頡利乘千里馬逃跑,唐儉趁勢脫身而歸。李靖大軍趕到鐵山,斬首萬餘級,俘獲十餘萬。頡利想北度沙漠,由於路口已由李世責力把守,未能得逞。他改道走投吐谷渾,被唐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突厥滅亡,唐朝的北部領土自陰山向北延伸到大漠。     李靖年事已高,患病退休。立國青海的吐谷渾不斷寇邊,太宗下詔大舉討伐,很希望李靖能夠出馬指揮。李靖聞訊,請求出征,太宗喜出望外,任命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度五總管及突厥等族兵力,出擊吐谷渾。貞觀九年(635)閏四月,吐谷渾遭到唐軍的打擊,燒掉野草,退保大非川。諸將都認為“馬無草,疲瘦,未可深入”。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侯君集不同意,認為吐谷渾“今一敗之後,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於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採納,督率諸軍深入敵境,越過積石山,前後戰鬥數十回合,取得徹底勝利。     李靖不僅有豐富的軍事實踐,還有精湛的軍事理論。《宋史》卷207《藝文志六》著錄有李靖兵法多種:《韜鈐秘術》一卷,《韜鈐總要》三卷,《衛國公手記》一卷,《李靖六軍鏡》一卷,《李靖兵鈐新書》一卷,但北宋神宗時已經不見完帙。現在能見到的只有唐人杜佑《通典·兵典》保存的一部分《李靖兵法》。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一般認為是假託之作。     貞觀十四年(640),李靖的夫人去世,太宗指示在自己的陵墓昭陵旁修造李靖夫婦的陪葬墳墓,依照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舊例,墓前築闕,修成突厥鐵山和吐谷渾積石山形狀,以表彰李靖的特殊功績。九年後,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和夫人合葬。     李靖的軍事成就遠遠高於唐代其他將領。高祖多次誇獎道:“李靖是蕭銑、輔公祐膏肓,古之名將韓(西漢韓信)、白(秦將白起)、衛(衛青)、霍(霍去病),豈能及也!”太宗誇獎李靖道:“昔李陵(西漢大將)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李靖年邁不再出征,太宗議論起另外三位將領,卻是另一番評價:“於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唐代後來的名將為數不少,有的只是在政治上會來事,軍事並不突出,有的是蕃族出身,不可能被漢人拉來做神靈。而且,比起李靖,他們都沒有水戰、步戰、騎戰的全面經歷,也沒有軍事理論著作。因此,民俗把李靖附會為托塔天王,在從唐朝到明朝這段時間內,應該說是很自然的事
--------------------------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東北)人,出自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楊陽房,隋末唐初名將,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的舅舅韓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將,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隋煬帝時代,李靖16歲就擔任長安功曹(掌管人事,相當於縣府人事主任),不久雍州舉行科舉考試,他考中及第,被任命為汲縣、安陽、三原三縣縣令,考績連續被評為最優,深獲尚書左僕射(左相)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的賞識。大業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線,調任馬邑郡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與李淵相處後,李靖發現他有「四方之志」,即擁兵自立的意思。於是李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密告。結果走到長安的時候,因兵荒馬亂不能前行,滯留在那裏。李淵自太原起兵後,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世民勸父親赦免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投效李唐
隋末蕭銑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領土廣大,南到交趾,北到漢水,西達三峽,東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向唐高祖獻上平滅蕭銑的十策,唐高祖採納,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大造戰艦,訓練水軍。唐軍自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順江東下,以廬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陽),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漢口),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漲敵懈、迅速進軍江陵的建議,親率戰艦二千多艘戰船順江而下,直搗腹心,攻克荊門(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屬湖北),進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蕭銑部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今清江入長江口),前來救援。
九月唐高祖下令大舉進攻蕭梁。下詔發巴、蜀兵,以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統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下;以廬江王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擊蕭銑。
貞觀元年(627年),官拜刑部尚書,賜封四百戶。貞觀二年(628年),同時兼任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轉任兵部尚書。
夜襲陰山
主條目:唐與突厥的戰爭和陰山之戰
唐初,東突厥為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年)以李靖為總指揮「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攻突厥,次年寒冒雪抵達朔州。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頡利北撤鐵山,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此戰實為李靖軍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戰役。
晚年
主條目:唐擊吐谷渾之戰
貞觀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帝國與西域諸國(如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慕容伏允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採納侯君集之議,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為衛國公。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靖應唐太宗召,商議討伐高句麗,並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卒,享壽七十九,諡號為景武,陪葬昭陵。李靖墓「制如衛(青)、霍(去病)故事,起冢象鐵山、積石山,以旌奇功。」遠看作三丘,中間為圓錐形,兩旁平面作長方形,東斷西連,與李勣墓三丘平面作倒「品」字形不同。
李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yYgog3


李靖原名李藥師,雍州三原人,晚年被太宗封為衞國公。他從小便有文武才略,一生打過很多仗,體現出高超的軍事才幹。在中國民俗中,把李靖附會為托塔天王,那麼李靖何以成為了托塔天王?
佛教神話和歷史故事中說,托塔天王是天界的最高軍事長官,調動四大天王和二十八宿出戰,部將有巨靈神、魚肚、葯叉等。
古代神話小說《西遊記》說:玉帝授予孫猴子弼馬溫職務,孫猴子嫌官小,一怒之下,反下天宮,玉帝決定擒拿他,於是,托塔天王李靖及其子哪吒三太子請求執行任務,二太子木叉也參加戰鬥。
考察佛教神話,有這樣一條發展軌跡:唐高宗執政初期,在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佛像的左側便有托塔天王的形象。這是毗沙門天王,即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在民俗中有廣泛的信仰。
《西遊記》成書時,托塔天王由毗沙門變成李靖,毗沙門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那吒成了第三子,第二子取名木叉,把托塔天王說成是李靖,當然需要充足的理由,那便是他具有傑出的軍事才幹。
李靖原名李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人,晚年被太宗封為衞國公。他從小便有文武材略,受到身為名將的舅舅韓擒虎的誇獎:「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他一生打過很多仗,體現出高超的軍事才幹。
唐朝建立後,着手統一全國,到武德四年(621),平定南方割據勢力的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此期間,李靖受命前往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安輯蕭銑,這時,向唐高祖進呈平定蕭銑的十條計策。
高祖採納,任命宗室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征發巴蜀士兵執行任務,考慮到李孝恭沒有軍旅經歷,就任命李靖攝行軍長史,全權處理軍事,統轄十二總管,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沿長江而下,高祖同時部署三支偏師從其它方向配合作戰。
九月,秋雨連綿,江水暴漲。蕭銑認為三峽400里間水勢湍急,李靖不至於冒險行船,於是沿江不設兵防備。李靖決定出其不意,率軍出發。諸將都請求暫停行動,等天晴水退再說。
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李孝恭同意,2000多艘戰艦順流而下,佔據荊門、宜都二鎮,進入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蕭銑的部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屯駐清江,李孝恭打得他大敗而逃,繳獲戰艦300餘艘,斬首及淹死者將近1萬。文士弘糾集殘兵敗將再來戰鬥,又被打敗。當地總管蓋彥舉以五州之地投降唐朝。
唐軍逼近江陵,蕭銑傾全城兵力出擊,李孝恭準備出戰,李靖制止道:「彼救敗之師,策非素立,勢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緩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歸自守,兵分勢弱,我乘其懈而擊之,篾不勝矣。今若急之,彼必併力死戰,楚兵剽銳,未易當也。」
李孝恭不從,留下李靖守營,自己率領精兵出戰,結果大敗。
蕭銑部眾洋溢在勝利的喜悅中,只顧搶劫唐軍財物,亂糟糟一片,負重難以行走。李靖縱兵奮擊,大獲全勝,攻陷其水城,繳獲大量戰艦。李靖建議李孝恭把這些戰艦放入江中漂走,諸將都說:「破敵所獲,當藉其用,奈何棄以資敵?」李靖解釋道:「蕭銑之地,南出嶺表,東距洞庭。吾懸軍深入,若攻城未拔,援軍四集,吾表裡受敵,進退不獲。」
果然,一批批援兵看到大量戰艦歪歪扭扭順水漂下,以為江陵已經失守,不再前進。蕭銑無奈,只得開城門投降,其南方州縣紛紛歸附唐朝。
武德六年(623),投唐後,被任命為淮南道行台僕射的輔公祐在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發動叛亂,稱帝建宋。高祖詔令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統領七總管兵力,前往鎮壓。
李靖率領隊伍率先抵達丹陽,輔公祐驚恐萬狀,棄城逃跑,途中被抓獲,送丹陽處死,江南皆平。
武德八年(625),頡利可汗率領突厥十萬大軍寇掠山西,高祖部署幾支唐軍前往抵禦,諸軍不利,有的甚至全軍覆沒,只有李靖統領的江淮兵1萬人沒受損失。
貞觀三年(629)11月,太宗決定反擊突厥,李靖時為兵部尚書,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節度李世責力、柴紹、薛萬徹等行軍總管,一共10多萬兵力,分4道出兵。
次年正月,李靖攻破定襄,頡利倉皇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別部唐軍也取得輝煌勝利。
在唐軍的沉重打擊下,頡利十分恐懼,遣使入朝謝罪,請求舉國內附,自己來長安居住。二月,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等人赴突厥宣慰,李靖領兵迎接頡利。頡利見唐使來請,心裏很踏實。
李靖、李世勣連夜進軍,在陰山一帶俘獲突厥千餘帳。李靖派部將蘇定方率200騎為前鋒,乘霧前進,距離鐵山頡利牙帳七里時,頡利才發覺。頡利乘千里馬逃跑,唐儉趁勢脫身而歸。
李靖大軍趕到鐵山,斬首萬餘級,俘獲10餘萬。頡利想北度沙漠,由於路口已由李世責力把守,未能得逞。他改道走投吐谷渾,被唐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突厥滅亡,唐朝的北部領土自陰山向北延伸到大漠。
李靖不僅有豐富的軍事實踐,還有精湛的軍事理論。貞觀十四年(640),李靖的夫人去世,太宗指示在自己的陵墓昭陵旁,修造李靖夫婦的陪葬墳墓,依照西漢名將衞青、霍去病舊例,墓前築闕,修成突厥鐵山和吐谷渾積石山形狀,以表彰李靖的特殊功績。
9年後,李靖病逝,享年79歲,和夫人合葬。
李靖的軍事成就遠遠高於唐代其他將領。高祖多次誇獎:「李靖是蕭銑、輔公祐膏肓」。太宗誇獎李靖道:「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唐代後來的名將為數不少,有的只是在政治上會來事,軍事並不突出,有的是蕃族出身,而且,比起李靖,他們都沒有水戰、步戰、騎戰的全面經歷,也沒有軍事理論著作。
因此,從唐朝到明朝民俗中一直把李靖附會為托塔天王。



 


奇怪的二郎神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9日, 2019
清彩繪《西遊記》插圖。(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9年02月20日訊】
(36)奇怪的二郎神
二郎神楊戩的出場,也挺有趣的。還沒有聞其聲見其人的時候,觀音菩薩要舉薦他的話裡就已經透露出了他小哥兒的高傲個性。
菩薩道:「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現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你就知道,二郎神是多麼的在乎名分了。雖然你玉皇大帝是比我更高級一點的大神,但是我就是不肯承認你的尊貴;雖然你比我還要高大,我只肯聽從你的調遣,別給我來居高臨下那一套。這就是心比天高、堪比孫悟空的高傲性情。但是孫悟空只是單純的對名渴求的慾望,在孫悟空眼裡,估計名聲、桃子、仙丹都是用來滿足嘴巴的味覺的。
在二郎神兄弟們來到花果山之後,他跟李天王開出的條件是什麼呢,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要李天王他們一干天兵天將出手,成功了我來搞定一切,失敗了兄弟們來搞定一切。總之是你們這幫傢伙就只有旁觀的份兒。多麼的心高氣傲,並且很有輕視李天王他們的意思。他讓李天王幹什麼呢?只立一個照妖鏡,人家一個天庭的大元帥,幫自己算是打打下手。
不過這時候的李天王,反而顯示出一個天王的大度來了。緊要關頭、李天王不計較二郎神什麼態度,並且認真的配合,畢竟是重大關頭嘛。或許有人說,李天王這不是顧不得那麼多嘛,如果是平日、如果不是他這麼狼狽的話,他肯定不會跟二郎神這麼客氣。或許吧,我從這一回的小說中,看不出李天王的這個意思。
再說了,在眾神抓住了孫悟空之後,二郎神也沒有居功自傲的態度,他說道:「此乃天尊洪福,眾神威權,我何功之有?」或許是李天王等人無怨無悔的積極配合態度、也感動了二郎神。但是無論如何,二郎神的這個謙虛的話說明了——我以為——說明了二郎神傲歸傲,但是他傲的有分寸、有禮節,雖然他領著一千二百草頭神、但人家並不是一個草莽之輩。
二郎神他作為一個天神,卻不居於天宮,混跡於人間凡世。或許有人想到,那菩提老祖、如來佛祖、觀音菩薩不也是都在凡間有自己的小天地嗎?菩提老祖、如來觀音他們是在自己演化的一個世界裡,他們是度人的,並且人家在天上有自己的世界。二郎神並不度人,在天上也沒有自己的世界,他是全部身家都在凡間。
如來佛他們雖然度人,但是並不直接跟凡人接觸的;二郎神不同,他每天面對的就是凡世的人們。你看孫悟空變作真君模樣來到二郎神的廟宇,他坐中間,點查香火:見李虎拜還的三牲,張龍許下的保福,趙甲求子的文書,錢丙告病的良願。
你看二郎神多大的神通啊,連幾乎證悟到了佛境界的孫悟空都打不過他。但是他卻不在乎天上的福分,搬家到凡間,整天面對一群又一群的凡夫俗子、面對這些庸俗的生老病死的事情。我覺得這是二郎神的可敬之處,這個人世間,不是哪個神仙都敢在這兒長期呆著的。
並且,據說,二郎神是肉身成聖。什麼是肉身成聖?或許有人立刻想到了六祖慧能、想到了歷史上一些修佛者的不腐肉身。是的,本來麼,佛教是講涅槃的,就是不要、脫掉肉身,但是偏偏歷史上有人就修行得能夠把肉身也一起轉化,成為不滅的神奇物質。這個是不符合佛教的教義的,或者說,不是佛教的教義所涵蓋的。這是歷史上一些奇特的修煉者,他們用自己的修為表明了,人類的肉身可以轉化成更高級的物質,並且人家沒有虹化掉這個身體,特意留下來給後人以啟發。當然了,結果你知道,千百年來哪有幾個人看懂的?
但是他們這不算作肉身成聖,肉身成聖,就是這個肉身修成了,走到哪裡、走到哪個時空中去,顯現的就是這唯一的肉身。這個才是真正厲害的。這個太厲害了,厲害得還是不要多說為妙。
二郎神的出身,跟西方希臘神話中的一些神一樣,父母一個是神、一個是人。只是西方的半神半人沒有修煉這回事兒,而東方有,二郎神本來出身就好,然後還走入了修煉的路途,成就大得不得了,我想一定是超越了奧林匹斯宮殿中的宙斯大神。
當然了、無論是二郎神、靈山、普陀山,都是在凡人的三界之中,只是不跟人在一個空間。所以一般的人應該是看不見的。
孫悟空的隱身法,連厲害的二郎神都能看不見。按道理說,他們這個層面的法器,應該也看不見隱身了的孫悟空的。但是李天王他們架設起來的照妖鏡,卻能把孫悟空給顯現出來。照妖鏡,能照出來天神們都看不見的更微觀的東西,應該是更高層的大神給他們的法器吧?(待續)@#


新竹天公壇-托塔天王+哪吒

IMG_20210110_151318IMG_20210110_1513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