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出60億條 法國麵包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
一年產出60億條 法國麵包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wg1iY
法國麵包(或稱長棍麵包)是法國代表性食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歐新社)
2022/12/01 11:2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小麥粉、酵母等材料混合製作而成的法國麵包(或稱長棍麵包),是法國代表性食物,也象徵法國永恆的文化象徵之一,其外皮堅硬、中間軟嫩的法國麵包,至今仍為法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同時也深受台灣人的喜愛,在各大賣場及麵包店,都能看見它的身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1月30日更授予其製作法國麵包的技術及歷史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
據法國當地媒體《France 24》報導,法國麵包最初起源為,一名奧地利麵包師傅奧古斯(August Zang)所發明。每年法國烘焙超過60億條法國麵包,等於每日大約生產1600萬個,如今外來飲食興起,漸漸影響大眾飲食習慣,其相關製造行業正面臨挑戰。
據法國麵包師聯合會表示,因外來食物的增加、工業化麵包店普及、超市開在農村地區等因素,導致法國民眾的口味改變,進而衝擊法國麵包的地位,「正努力捍衛其麵包的市場、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可稱無形文化資產,是指對某地區文化傳承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或表現,如民俗、文化等。如今,法國麵包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地享至高的傳承地位。一年產出60億條 法國麵包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wg1iY

FireShot Capture 006 - 一年產出60億條 法國麵包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news.ltn.com.tw2022-12-01_114420


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 世界遺產名錄 - https://goo.gl/VY352N

世界遺產在日韓中密度頗高


全世界文化遺產的分布圖

非洲有沒有世界文化遺產?談古蹟保存在貧困國家的掙扎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大家常說非洲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是的,考古學界大都同意,被發掘的人類遺址中,最早出現群體居住的證據在非洲,可以追溯到700萬年前之久。如果要從智人開始算起,10萬年前的化石,應該也是全世界現代人類最古老的祖先了。想想這10萬年來累積的人類足跡,非洲這塊大陸上必定留有大量的人類文明遺產,但是你曾有想過去非洲參觀博物館或是史前遺跡嗎?
要說眾所周知的文明遺址,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歐洲的巨石陣、南美洲的馬丘比丘、亞洲有長城、吳哥窟……還有很多數不清,但是說到非洲,若不算位於北非埃及的金字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6個國家當中,可想得到任何有名的古文明遺址嗎?
即使降低標準,他們還是無力維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是負責認證世界文明遺產的官方單位,目的在保護古代文明存在的證據,確保這些遺蹟和文物可以延續給後代子孫,傳承人類的歷史。按照這個宗旨,應當不分國家的貧富貴賤,只要是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就登錄進去。到目前為止,全非洲有135個文明遺址,遍布在37個國家當中。其中85個遺址是文化遺產,45個自然遺產,另外5個是綜合遺產,混合了自然和人文的特色。
全世界文化遺產的分布圖。圖片來源:UNESCO
數一數非洲有54個國家,平均每個國家都有2.5個世界文明遺產,似乎不算少,但事實上分布很不均勻,多數文明遺址集中在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都分別擁有7到9座文明遺產。若是聚焦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33個會員國只有95座文明遺產,這僅佔全球總數1,092座的不到10%,是五大洲中數量最少的。
尤其是漠南非洲,有11個國家都僅有1座遺址,甚至還可能是與鄰國共同持有的。這不是分布的巧合。UNESCO官員私下透露,其實在審查過程中,這些遺址的保存狀況都沒有達到標準,但評審表決結果,最後仍然登錄在文明遺產名冊上。這是為了鼓勵每個國家重視文明遺產,強化保存和管理的工作,所以盡量「送給」每個國家至少一個遺產。
即便已經為了鼓勵而降低標準,仍然有些國家沒有任何通過認證的遺產,像是赤道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幾內亞比索……。有些國家是因為主權爭議、未加入UNESCO會員等政治因素,而沒有任何登錄的文明遺產,如南蘇丹、西撒哈拉,其中最可惜的是索馬利亞,該國境內有十幾座考古遺址都極具研究價值,應該被登錄且妥善保存。
國家任其荒廢,成為小販「宰觀光肥羊」的地方
非洲的古文明遺址很早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現其重要性。1978年第一次UNESCO大會登錄的12座世界遺產中,有3座就在非洲:塞內加爾的格雷島(Ile de Gorée),紀載了非洲黑奴被押上貨船的場景;衣索比亞的拉利貝拉岩石教堂(Rock-Hewn Churches of Lalibela),從13世紀以來在岩石高原上屹立不搖;還有保存著神秘又原始地貌的賽米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
非洲即便有著豐富的古蹟遺址,但是大部分都鮮為人知,不但沒有行銷,也沒有經營和維護。當地政府知道這些遺址得來不易,也無法有更多實際作為,頂多就是一年當中選一天,訂為世界文明遺產日,辦一場論壇,邀請一些官員到遺址現場,致個詞念一篇官樣文章,觀眾鼓掌完畢之後,就恢復平日的沉寂。當地人知道外國人喜歡參觀這些遺址,就聚集在附近,販賣著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有遊客來的時候就包夾上去。
想實際走訪其中幾個遺址,交通很不方便,必須坐四驅吉普車走一大段紅土路,光是租車就需要折騰一番,沿路指標也不清楚。到了遺址現場一看,大白天照出了建築物的歷史歲月痕跡,因疏於照顧顯得有些荒涼。除了入口有幾個攤販跟你招手,另外還有向你跑來的各種年紀的導遊,混雜著真正的和冒牌的,一團混亂之下根本無從分辨,挑中誰完全是憑運氣,然後你還得經過一番好說歹說,設法要其他沒被選中的導遊讓出一條路。
講價又是一番你來我往,因為沒有公定價,如果一開始沒有說清楚,會發生到某建築物門口就停下來,說你付的價格只有外觀介紹,入內介紹要另外加錢;有時入內要脫鞋放外面,連保管鞋子都要給小費;或是你認為這價錢是你和朋友要付的總額,導遊卻在最後才說是你們每個人的價碼。
遺址中的解說員。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那些瀕危的文化遺產
古蹟本身會令人一陣感動。在非常原始的非洲荒漠上,運用有限的資源,根據不同的生活需求,像是抵禦敵人和動物的侵略、囤放糧食、安頓妻小……等,建造出不同功能的泥土房子。除了功能性以外,藝術性也很強,不同房屋造型和顏色區分著居住者的身分,牆上彩繪的圖案,也標註了他們家的豐功偉業,例如狩獵、生子、成年禮……。公共區域的牆上,看到的是祈福的圖騰,祈求更多降雨、有更多食物,帶來更多富裕的生活,看得出他們與大自然的和平互動。
房屋上古老的彩繪。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有些古村落至今還有居民住在其中,除了廚房的鍋碗瓢盆出現了一些現代的塑膠製品以外,其餘的生活器具都仍保存著原始的風貌。在非洲的傳統部落裡,社會的運作有賴人們對階級的重視。在村裡有長老負責調解紛爭、主持儀式、安定人心,長老家外觀的顏色和彩繪圖騰就與其他居民不同,村民會對此表示尊敬,進入長老家中有特殊的儀式,例如跪爬著進去、不直視長老,一直到長老示意起身、請你喝「給客人的水」之後,你才可以真的見到他。這樣的習俗至今仍留在當地人的文化中,有些村民依然會照做。這也是附屬在古蹟上的無形文化遺產呀。
即使到現在,還有居民居住在這些遺址裡。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無奈的是,非洲在追求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保存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性。政府沒有花心思在保存遺址,加上天災人禍的干擾,在不到100個文化遺產中,有1/5被列為瀕臨危險。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5座遺產全都是瀕危;西非的馬利擁有許多古老的清真建築,卻因2012年軍事衝突,4座遺產中有3個被列瀕危;象牙海岸的3座自然遺產也因氣候變遷加上疏於管理,2座瀕臨危險。放眼望去,岌岌可危的文明遺產幾乎全都集中在非洲。
現在在非洲做文化遺產保存工作的人,若不是得到了UNESCO特別基金,就是一些零散的民間組織、國外的非政組織。除了怪罪當地政府的漫不經心以外,氣候變遷、風沙摧殘、幅員遼闊所以難以控制的地方衝突,每天都在威脅這些遺跡的保存,早已超出當地國主管機關的能力。
全世界瀕危遺產的分布圖。圖片來源:UNESCO
擁有世界遺產,可以是讓國家深耕的金礦
在一場講述文化遺產保存的論壇中,來自英國大英博物館的學者說,現今的文化保存都已運用高科技,考古團隊可以依據文物出土的狀況,模擬當時的生活樣貌;修復團隊負責修復文物的原品,有時會複製一個古文物用來展示,原品妥善保存避免受到破壞。建築物的部分,會用到虛擬實境眼鏡讓觀眾看個仔細,又不用擔心參觀遊客過多。在開放參觀、取得收益和史蹟研究、文物保存之間取得平衡。
那對於沒有錢、沒有科技的非洲國家來說,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當地的文化保存意識呢?顯然UNESCO的「一國一座文化遺產」策略沒有完全奏效。其實這個處方是好的,因為當地人都會以有個世界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卻不知要如何對待這個禮物。所以必須搭配「教育」這一帖藥,從學校單位做起,長期灌輸歷史的價值、保存文化遺址的重要性,培養史蹟工作人才。人會因為了解而重視,進而喜歡和保護。
現在當地的年輕人,不了解其中文化,每天去遺址附近隨機招攬客人,賺點蠅頭小利,賺不到錢也對古蹟沒有情感,一陣子之後就跑到大城市去淘金了。其實,一座文化遺產就是一座金礦呀,只是他們不懂得挖寶。而文化保存這件事,又無法仰賴外國人之手,這畢竟需要文化的擁有者來推動,才能顯現其價值,說出來的故事才有意義。如果文化遺址保存完善,自然會吸引更多朝聖者來探訪,為當地帶來更多收入,應是可以正向循環的雙贏局面。
非洲文明遺產保存的模範算是南非了,境內10座世界遺產大都保持完善,同時兼顧了觀光的功能,曾經創下單月350萬名外國遊客的紀錄,創造的就業機會占全國工作人口的10%。所以,當教科文組織送你一座世界文明遺產,著實是一份大禮,端看你如何運用。更別說,許多非洲國家還有很多深具潛力的遺址,已提出申請,目前列在UNESCO的觀察名單上的遺產,馬利有14座、安哥拉13座、中非共和國9座……,一旦各國開始重視這塊文化資源,可以預見將來非洲的世界文明遺產數量,將會倍數成長。非洲有沒有世界文化遺產?談古蹟保存在貧困國家的掙扎 | 翁士博 / 最鮮豔的黑色 | 獨立評論 - https://goo.gl/6dmhM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