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來看,各朝各代欲一統中國,幾乎都是由北向南統一,只有發生過兩次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一次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南起義北伐,命徐達、常遇春兩名大將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趕回大漠;另一次就是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北伐,掃蕩北洋軍閥,統一中國。1926年到1928年革命軍北伐大成功,僅用短短兩年就將中國統一,也是後人時常歌頌的蔣公戰績在北方的軍閥所有兵力相加少說有百萬以上,怎麼蔣介石能夠以10萬北伐軍橫掃北方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北洋軍閥當時已是四分五裂,派系鬥爭之間嚴重,誰都恨不得一口把對方吞了,更不用考慮合作,所以只要稍微分化、讓他們自己互坑,就能坐收其成、逐個擊破。 https://goo.gl/npiM8P


姜伯夷在虞、夏之際,為四岳始祖,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複賜以祖姓姜。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二十九代。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姜伯夷在虞、夏之際,為四岳始祖,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複賜以祖姓姜。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二十九代。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
岳姓是中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475位。


《呂氏春秋》中記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此句以石堅丹赤為喻,說明具有高潔品質的人不會因外界的壓力而改變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歷史上伯夷和叔齊認為自己是殷商臣民,堅持不食周粟,去首陽山隱居,最終餓死在那裡。他們的故事被古人當作堅守節操的範例來稱頌。司馬遷將《伯夷列傳》列為《史記》七十列傳的首篇,表現出對氣節的推崇和讚美。 https://is.gd/gsGONx

 


滿清容許「一國兩制」?看雍正皇帝如何「改土歸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土司制度-一國兩制-改土歸流
thenewslens.com · by 黎蝸藤 · March 25, 2019
最近二十年,有關「何為中國人」和「内亞史觀」的討論日盛,漸有對比滿洲人統治和漢人統治的分析。一些人認為,滿洲人對「一國兩制」和「容忍多元化」的態度,遠比漢人要好。比如,八旗出版社總編富察就在臉書上寫道:
古代東亞大陸政權的羈縻州府,大致是類似今天的香港,當然香港也很可能「郡縣之」,變成皇權直接延伸之地。這是因為傳統東亞的憲制結構使然,他們活在單一政治結構裡太久,早就喪失了各種想像力。一國兩制這種東西,對於大清皇帝而言簡直是小兒科;可對鄧老先生而言已經是大膽創新。
他的意思是,滿清皇帝早就想到了「一國兩制」,比「傳統東亞」下的漢人統治者(鄧小平)要領先很多。
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抽離了其他歷史脈絡,就會得出過分簡單化的結論。實際上,滿人統治下的「一國兩制」並非富察等人形容得那麽好。
說它有一定道理,是指在滿清帝國的滿洲人治下,蒙古、西藏、當然還有龍興之地滿洲都實行與漢地不同的制度。
滿洲由皇帝派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直接管轄,人選大都是皇族宗室,實行八旗制度。
蒙古是與滿洲人通過聯姻而結盟的地區。分為内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内屬蒙古歸「流官」統治,實行蒙古八旗制度。
外藩蒙古又依據結盟時間,分内札薩克蒙古(即現在内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即大致上現在的蒙古)兩類。内札薩克蒙古基本由王公自治,外札薩克蒙古名義上還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管理,但實際上也自治。
西藏則同樣基本自治,駐藏大臣在大部分時間只起到儀式上的作用。
以上地區的制度與在漢地的制度都不同,都相當「一國兩制」(甚至一國多制)。
但在另一方面,滿清對鎮壓對新疆的蒙古人和回人(即後來的維吾爾人)都非常殘酷。所謂一國兩制也非常「縮水」。
新疆的蒙古人,一開始屬於準噶爾汗國,與滿清作戰,最後準噶爾被滅國,幾乎所有準噶爾蒙古人都被滿洲皇帝種族滅絕。
位於天山南路的回人則數次被鎮壓,在擊敗大小和卓之後,乾隆在回疆部署大量軍隊,由伊犁將軍管轄,轄區下有十六個駐區,派遣駐劄大臣,各駐劄大臣有很大權力,是當地人的太上皇。乾隆還改革了原先回人沿用的伯克制。廢除伯克世襲,轉為流官。所有伯克均歸當地駐劄大臣管轄,又實行伯克迴避制度(即本地出生的回人,不得在本地擔任伯克)。
這樣,在回疆實行的制度與蒙古和西藏的制度有很大區別,本質上說,這最多算是半自治制度。於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平定回疆」之後,回疆被滿清改編為「新疆省」。這不是沒有歷史淵源的,原因就在於回疆此前的「一國兩制」形式大於實際(與蒙藏相比)。
Photo Credit:郎世寧@Wiki Public Domain
更有甚者,在漢人統治的明朝的中國界内,本身就存在「一國兩制」,即西南地區(雲貴川等)的長期保持土司制度。承認各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即土司),給予其官職頭銜,讓其自治。
雖然明朝也有「改土歸流」事件,比如較著名的就是萬曆年間播州(現貴州遵義)的楊氏土司被攻滅,但總體而言,規模很小。絕大部分土司都平安渡過整個明朝。
正是滿清雍正時期,土司被大規模「改土歸流」了。
富察在解釋「為什麽一國兩制對滿洲皇帝是小兒科,卻要改變一國兩制的土司制度」時,認為「因為中國士大夫官僚一直鼓吹大一統啊!雍正想了想,也罷,在你們中國西南部的土地和人民,就照你們中國的制度去治理吧。」
這種「歷史浪漫主義」的想法沒有什麽根據,事實上、實際上,對改土歸流最熱心的,就是滿人鄂爾泰。
鄂爾泰是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年間即與李衛、田文鏡三人並列雍親王心腹。雍正上臺後,在雍正三年任雲南巡撫管雲貴總督事宜,即積極籌謀改土歸流,多次上疏。雍正四年,他上奏《改土歸流疏》,推行全面改土歸流,曰:「雲貴大患,無如苗蠻,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歸流。」
雍正立即讚許,「邊看奏摺,變批『好』字」,最後還批道:「朕心中嘉悅,竟至於感矣,有何可諭?勉之。」為了提高鄂爾泰的聲望,他不但實授鄂爾泰雲貴總督,還特地把廣西從兩廣總督下劃出來,歸鄂爾泰管轄,還把一些原先屬於四川總督的地區也劃入雲南,以便鄂爾泰統一籌謀,全面主持改土歸流。
滿洲人雍正和鄂爾泰如此積極推行改土歸流,哪裡有一點像是被「漢人士大夫官僚」推著走的樣子?此後主事改土歸流的,分別是鄂爾泰、張廣泗、哈元生。張廣泗是漢軍旗人,哈原生是回人。大力推動改土歸流的還有漢軍旗人雲貴總督高其倬,他在雍正元年已經奏請在麗江改土歸流。這些都不是富察口中宣稱的「正宗漢人」(比如富察認為漢軍旗人的曹雪芹算是滿人)。
倒是標準的漢人當地官員,廣西巡撫李紱、雲貴總督楊名時均是改土歸流的反對者。當時還有不少漢人加入土司反改土歸流的鬥爭中,被雍正稱為「漢奸」(即漢族人奸細)。《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二十》中,雍正二年五月辛酉條有:「然土司之敢於恣肆者,大率皆由漢姦指使。」《大義覺迷錄》中有雍正六年的硃批:「就其言論天下時勢光景、朕之用人行政,一些不知未聞之人,非是苗疆內多年漢奸,即系外洋逆黨。」可見,不少漢人均反對「改土歸流」這種大一統的做法。
可以斷言,正是雍正時期,在滿洲人主導下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消滅了西南地區的「一國兩制」。
可見,滿洲人是不是喜歡「一國兩制」,是不是「容忍多元化」,這是因對象而定。對滿人、蒙古人、藏人,這些被視為親近的族裔,滿洲皇帝確實是允許他們「一國兩制」,也支持其「多元化」,但對漢人、回人、西南各民族等,滿洲人就沒有所謂「一國兩制」和「容忍多元化」一說。
因此,所謂滿洲人能容忍多元化的說辭,即便能部分成立,歸根到底,其背後不過是民族優越和民族歧視思維的產物而已。


九二共識到底怎麼被塑造出來的?2015-11-26 12:30
【封面故事】九二共識到底怎麼被塑造出來的?
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馬習會公開說出,兩岸「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簡稱『九二共識』。」卻未公開提出「一中各表」或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只有在閉門會中提到「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此舉也引來國內眾多批評。到底「九二共識」怎麼來的?「一中各表」又是要「表」什麼?本文完整地重現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的起源、變化、爭議,以及它與台灣重要選舉的關係,讓讀者可以完全掌握這個被國共兩黨稱為「兩岸交流堅實基礎」的「共識」。
吳介民
「九二共識」的起源:北京一九九九年回應「兩國論」
從北京對「兩國論」的回應發現:第一,「一個中國原則」是其處理兩岸關係的底線;第二,這是「一九九二年兩會共識」或「一九九二年的共識」的說法首次出現;第三,中方對此問題已經「統一口徑」。
馬習會被認為再度確認了「九二共識」。在分析這項「結果」的可能影響之前,要先釐清何謂「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真的存在嗎?「九二共識」是誰「發明」的?需要處理幾個問題:「九二共識」被提出的時間點,「九二共識」的內容,以及「九二共識」與總統選舉周期呈現的關係。
「九二共識」廣為台灣新聞媒體報導,最早出現於二○○○年春季,但事件起源於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當時總統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一九九一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1
「兩國論」一提出,隨即引起北京強烈反應。七月十一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正式回應: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是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並沒有改變,中國擁有對台灣的主權也沒有改變。2
唐樹備提出「一九九二年共識」
七月十二日,中國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針對兩國論做出評論:
把兩岸說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粗暴的破壞,海基會某些負責人把兩岸關係說成是國與國的關係,也是對一九九二年兩會共識的粗暴破壞。3
同一天,國台辦在北京邀集在中國大陸台資企業協會會長開會,討論「兩國論」後續情勢。與會台商指出:中共方面表示,兩岸一切都可以談,但是要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 至少要回到一九九二年的共識。4
從以上北京的回應發現:第一,「一個中國原則」是其處理兩岸關係的底線;第二,這是「一九九二年兩會共識」或「一九九二年的共識」的說法首次出現;第三,中方對此問題已經「統一口徑」,並且試圖通過在中國的台商來傳遞訊息。
八月二日,台灣的大陸事務委員會發布《中華民國對特殊國與國關係的立場》說明書,陸委會發言人表示:「我們反對中共霸權式的『一個中國原則』,並呼籲兩岸應該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5亦即,台灣政府以「一中各表」來回應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但並沒有對「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這個說法有任何回應。
蘇起稱兩國論是對「一中」必要防衛
二○○○年二月十七日,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國民黨大陸工作指導小組會議中報告指出,兩岸雖然在一九九二年針對所謂「一個中國」問題達成「各自表述」的共識;但自一九九五年六月以來,台灣在政策上一直尊重「各自表述」共識,而中共對「一個中國」的定義卻作出三個退縮。蘇起稱:
就是因為中共對一九九二年的共識一再退縮,才使近年兩岸關係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面對中共窄化「一個中國」定義,嚴重壓縮兩岸創造性模糊空間,為了維護中華民國的國家權益,李總統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說法,這是我方務實的定位,也是針對兩岸談判所做的必要性防衛措施。6
蘇起主張,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是針對北京「一個中國」定義所作出的防衛措施。蘇起使用「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這個詞彙,但認為此共識內容為「『一個中國』問題達成『各自表述』的共識」,也就是所稱「一中各表」。這與國民黨政府長期以來的政策主張吻合,但他將「一中各表」與「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連結,北京則對此持反對立場。
陳水扁: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二○○○年,陳水扁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他並提出「四不一沒有」,但民進黨政府並沒有提及任何有關「九二共識」的文字。
三月十日,在台灣總統選舉投票前八天,唐樹備表示:
假如台灣回到一九九二年共識的話,兩岸兩會就可以開始工作,但…… 九二年共識並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而是……「堅持一個中國,一個中國內涵可以不討論」。7
至於新總統上任後,兩岸是否能恢復談判、協商,唐樹備指出,假如台灣回到一九九二年的共識,兩會就可以開始工作。唐樹備的談話明顯反駁蘇起的說法,但他也表示在「堅持一個中國」前提下,可以(暫時)不討論「一個中國內涵」。
「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非「一中各表」
三月十八日,陳水扁當選總統。中國一名涉台學者認為,此選舉結果是「台灣內部嚴重的事態變化」;然而,如果陳水扁「明確表達願意回到兩岸兩會一九九二年的共識,即兩岸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一個中國』的內涵暫不討論。如果陳水扁堅持『兩國論』,或陸委會仍堅持兩岸兩會的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則兩岸局勢「將不可挽回」。8
至此,中方態度已很清楚,即「一個中國內涵」的討論可以暫時擱置,但中方不允許「一九九二年的共識」的內容被解釋為「一中各表」。三月二十日,在台北的一個記者會上,民進黨駐美代表邱義仁被詢及民進黨如何看待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時表示:
北京對「一個中國」的解釋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包括在內,但是根據國民黨政府的說法,兩岸在一九九三年(按:應為一九九二之誤)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只是北京政府現在片面拒絕承認此一共識,因此民進黨必須進一步瞭解中國的態度。9
邱義仁首次將北京與國民黨政府對「一個中國」的不同解釋做了清楚區分。至於民進黨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則沒有表態。
馮滬祥傳旨:沒「一中」就不「三通」
三月二十八日,新黨立法委員馮滬祥在北京表示:「目前中共官方已統一口徑強調……如果陳水扁在演講中宣布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回到兩岸兩會一九九二年共識,兩岸將順暢交流。」10四月七日,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雖然大陸否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他仍期盼陳水扁在就職演說時表示接受「一中各表」。 11
四月二十八日,蘇起建議陳水扁:「在五二○就職演說中提出要兩岸回到『一九九二年共識』,就可能打破目前的兩岸僵局。」12兩岸關係中的三個主要行動者——北京、國民黨政府、民進黨——這段期間對「一個中國」問題表達各自立場,並形成某種互動。
五月十二日,馮滬祥說:「中共在發表《對台政策白皮書》之後,就開始進行軍事準備,如果陳水扁規避九二共識,沒有『一個中國』就沒有『三通』,也沒有兩會解決問題,台灣甚至可能無法在中共之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3
馮滬祥傳達了北京對民進黨的警示。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第一次在新聞媒體上出現「九二共識」這四個字,做為一個政治符碼,從此在新聞媒體上確定下來。
五月二十日,陳水扁在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我們相信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與創意,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他並提出「四不一沒有」: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證「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14但民進黨政府並沒有提及任何有關「九二共識」的文字。
中國主導,蘇起拿香跟拜
五月二十一日,蘇起接受訪問時表示:
打破兩岸僵局最好的方式是兩岸兩會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八個字的共識,但此一共識,中共不喜歡,民進黨也不喜歡,所以我才退而求其次提出「九二共識」,把八個字都拿掉,且內容模糊化,雙方可以對一九九二年的共識「各說各話」。15
追溯了「九二共識」出現的歷史時間後發現,是北京方面第一次提出「一九九二年的共識」這個說法,經過兩岸一番折衝交鋒之後,才慢慢沉澱簡化為「九二共識」四個字。至於對這個「共識」的內容,北京與國民黨(政府)之間提出各自的定義,重點不同。
蘇起表示「一九九二年共識」是他在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提出的新名詞,不知根據何在(見蘇起著《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頁一五○~一五四)16。根據以上分析,是中國方面主導了九二共識的說法,蘇起等人更像是拿香跟拜。
還原一九九二年海基海協香港會談
一九九二~九五年間,在雙方同意擱置爭議下,台北極力爭取的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而北京則著力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各表vs.堅持,埋下了後來的爭議來源。
那麼,到底兩岸有沒有達成關於「一個中國」的任何「共識」?根據以上國民黨(政府)人士的說法,特別是蘇起,答案是肯定的,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但北京方面始終駁斥「一中各表」。讓我們先還原一九九二年十月海基會與海協會在香港舉行會談的相關報導:
香港會談時,海基會主談人許惠祐(法律服務處處長)認為,事務性的協商不應與政治性的問題牽扯在一起17:
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不同的看法與立場,所以不可能在這次海基會、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香港碰面時,把「一個中國」的表述方式寫入任何書面文件或協議中。……由於各自表述的方式有異,許惠祐說,雙方對此不可能有共識,……所以不會就這個問題形諸於書面文件說明。18
之後雙方持續就「表述方式」磋商。十一月四日中央社報導:
在此次香港進行的工作性商談中,海基會代表建議採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十一月一日海基會又致函正式通知海協會,「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海協會」充分尊重並接受海基會的建議,由孫亞夫副秘書長電告陳榮傑秘書長,並建議就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進行協商。19
台灣要「各表」,中國堅持「一中」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一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表示:「目前中共已接受海基會的建議,同意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原則。」20四月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雙方並簽署四項事務性協議。九二~九五年之間,台北與北京就在模糊化「一個中國」內涵,或擱置「一個中國」定義的情況下進行「事務性協商」。
根據中方參與協商人員的追述,當時達成的所謂「共識」內涵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九四年一月十二日,海協會理事會會務工作報告中,把九二年達成的「共識」歸納為:「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1
從以上分析整理中可觀察到:在雙方同意擱置爭議下,台北極力爭取的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而北京則著力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各表vs.堅持」,埋下了後來的一個爭議來源。北京後來不斷反駁「一中各表」,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一中各表」會被台北表述為「兩個中國」。而馬英九此次在新加坡馬習會中,也特別強調,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他不能把「一中各表」表述成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者台灣獨立。馬英九的說法附和了中方對「一個中國」的定義。
擔心一中被表成「階段性兩個中國」
九五年六月,李登輝訪問美國引起北京激烈抗議,並發動兩次針對台灣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兩岸協商中斷。九五年七月,一篇新華社記者署名文章推翻「有關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我們目前不去討論它」的說法(唐樹備於九五年三月提出,當時李登輝尚未訪美),而是強調,台灣只有完全回到一個中國原則,兩會談判才可能恢復,而且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還必須堅持這一原則嚴格的內涵」,即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22
九六年二月,李登輝在中國軍事演習危機下當選首次全民直選總統。十二月,唐樹備說:
台灣方面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將海協會和海基會於一九九二年達成的「在兩會事務性商談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口頭共識,表述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並把一個中國解釋成歷史的中國、現在是「階段性兩個中國」,並企圖將這種解釋擴大到國際社會與政治領域。23
唐樹備這個談話直接駁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北京擔心台北「一中各表」的結果是「兩個中國」,並且讓這個說法擴散到國際領域。九八年二月,一位中國官員在美國表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台灣的發明,不是兩岸共識。24
賈慶林:「各表」是表「堅持一中」
北京反對「一中各表」的立場迄今未曾改變。二○○五年的國共「胡連會」後的「新聞公報」,之後○八年的「胡六點」強調「恪守一個中國」,以及近年來中共對台政策重要人士對「九二共識」的說法,都沒有出現過北京同意「一中各表」的說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海協會成立二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也指出,一九九二年,兩會獲得授權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也就是「九二共識」,奠定今後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25 
從以上的歷史回顧可得到這個結論:從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立場,若有「九二共識」存在,指得是「一中各表」;但北京卻從來沒有承認過「一中各表」,而且從九五年之後,不斷反駁「一中各表」。從北京的觀點,「九二共識」指得是「堅持一中」,不容許「兩個中國」或「階段性兩個中國」的說法。
五波「九二」高峰與台灣選舉周期
從「九二共識」這個語彙在二○○○年春季被「發明」,之後在新聞媒體開始傳播迄今,總共出現五波的報導的高峰周期,其中,後三個高峰周期與總統選舉重疊。
我們使用聯合知識庫26與中央通訊社27的資料庫,從二○○○年一月到一一年的十二月,以「九二共識」為關鍵字,搜尋的報導次數發現,兩個資料庫的資料所呈現的趨勢相當一致,我們在此只採用中央社的數據做說明。
從「九二共識」這個語彙在二○○○年春季被「發明」,之後在新聞媒體開始傳播迄今,總共出現五波的報導的高峰周期,高峰點分別發生在二○○一年第四季,○五年第二季,○八年第二季,一二年第一季,以及一五年第二季。其中,後三個高峰周期與總統選舉重疊。
國民黨下野,「九二」現高峰
第一個高峰周期,出現在二○○○年的第四季到○一年的第四季,這段期間是「九二共識」首度被台灣媒體大幅度報導。當時,國民黨在其歷史上首度成為反對黨,提出「九二共識」並施壓民進黨政府做出回應。當時,執政的民進黨與在野黨之間針鋒相對,民進黨主要回應包括:「九二共識」並不存在;承認「九二共識」即是「消滅中華民國」或「接受一國兩制」。
第二個高峰,由連戰於○五年四月應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之邀訪中的「破冰之旅」掀起。該年三月,北京針對台灣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四月下旬,胡連會談後發表的「新聞公報」明白列出,以「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兩黨共同體認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是兩黨的共同主張……在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談判。」28
值得留意,在此公報並沒有界定「九二共識」內涵;兩黨是在模糊化九二共識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國共合作」。文件中,「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被並列。
扁以「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識」
民進黨對國共合作,當時台灣的國安會秘書長殷宗文表示:
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所以陳總統提出九二精神,但中國不接受;之後陳總統緊接著提「九二香港會談基礎」、「九二會談所獲成果基礎上」,守住底線後,展現彈性與誠意,化解兩岸問題。29
胡連發表「新聞公報」前後各一周期間(四月二十二日到五月六日),有關「九二共識」的報導,就高達一五四則;而○五年第二季,總計三三六則。
第三個高峰周期,浮現於○七年第四季,並在○八年第二季達到峰值,此高峰周期與台灣的總統選舉高度重疊,該屆選舉於○八年三月二十二日舉行。○七年第三季,有關「九二共識」的報導只有十六則,但到了第四季選戰開打,就跳升到九十七則。
○八年第一季七十五則,投票之後的第二季達到峰值一七七則,主要原因是這次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勝選,國、民兩黨針對「九二共識」又一波交鋒。新選出的馬英九政府在籌組期間,即準備與北京進行協商,這是國共兩黨從○五年宣布合作以來,國民黨首次掌握公權力可以執行合作內容。而中方也不斷重申「九二共識」,以下國台辦發言人的談話具有代表性: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在與美國總統布希通話中,明確闡述中國大陸對台立場,即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30
選舉期間發作,選後迅速退燒
令人矚目地,有關「九二共識」的報導,在馬英九就任之後的○八年第三季即趨於沉寂,只有三十一則。於是「九二共識」進入冬眠期,長達三年,直到下一次總統選舉。
第四個高峰周期,於一一年中揭開序幕。當年第二季有關「九二共識」報導五十七則,第三季增加為一五八則,預示了一二年一月十四日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投票前幾周,台灣數十個大企業財團負責人公開「挺九二共識」,造成新聞熱潮,單單從一月一日到十四日就有一○五則報導;大選後幾個月持續報導,第一季總計達二二三則,之後又快速降溫。
一二年十月,民進黨前黨主席謝長廷(○八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赴中國訪問;同月,國、共兩黨各自都針對「九二共識二十周年」舉辦研討活動或發表談話;十一月,中共十八大將「九二共識」寫入開幕政治報告之中。這些事件產生一波報導「九二共識」的小高峰,當年第四季的報導總數為一五四則,之後即逐漸沉寂下來,直到一四年第三季只有二十四則報導。
第四個高峰周期浮現於一四年第四季。十一月底台灣舉辦「九合一」地方選舉,當年第四季有一○三則「九二共識」報導;無黨籍身分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之後,表達舉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並赴中國的意願,於是雙方之間開始一波有關「九二共識」的交鋒。
總統選舉熱季,再現動員高峰
這個論述交鋒延續到今。進入總統選舉熱季,「九二共識」再度呈現議題動員的高峰期。四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對照中國政府主張的「九二共識」。五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到北京與中共主席習近平會面,會面中,朱立倫提及「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定義有所不同的九二共識」,並強調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爭取台灣的國際空間;31習近平則說,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兩岸就不可能有和平。32
隨著馬習會重新確認「九二共識」,加上總統投票日的逼近,「九二共識」也可能將被持續動員。
從○七年以來,有關「九二共識」的議題動員,幾乎「內化」為台灣選舉周期中的顯著事件,每逢總統大選前後便會「發作」,成為台灣政治周期的一部分,而大選後則快速「退燒」。一二年總統大選前,企業財團負責人競相出面挺九二共識的歷史畫面是否將會重現?值得密切觀察。(本文作者為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作者感謝廖卿樺、林政宇協助蒐集資料)
註:
1 「李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全文」,中央社1999/7/9。底線強調為作者所加,下同。此節引用的新聞報導(除非另有說明)皆收集自「中央社中文新聞資料庫」,網址:http://search.cna.com.tw/ 每則並無單獨之網址標示。
2 「中共台辦評論李總統對兩岸關係定位」,中央社1999/7/11。
3 「唐樹備指『國與國關係』言論危害台灣安定」,中央社1999/07/12。中國方面對同一個講話的報導,見陶世安,「海協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港舉行記者招待會說鼓吹「兩個中國」註定要失敗」,《人民日報》1999/07/13。
4 「中共對台商表示兩岸應回到九二年共識」,中央社1999/08/02。
5 「陸委會籲兩岸應該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中央社,1999/8/2。
6 「蘇起至盼兩岸恢復協商強調主體內涵將更開放」,中央社2000/02/17。
7 「唐樹備稱回到九二年共識兩會將可復談」,中央社2000/3/10。
8 「大陸學者對陳水扁勝選後的兩岸關係反應不一」,中央社2000/03/18。
9 「邱義仁說民進黨願以開放態度討論一個中國」,中央社2000/3/20。
10 「馮滬祥稱中共可能打經貿牌對付陳水扁」,中央社,2000/03/28。
11 「馬英九期盼陳水扁在就職演說接受一中各表」,中央社2000/04/07。
12 「蘇起建議陳水扁提一九九二年共識打破兩岸僵局」,中央社2000/4/28。
13 「新黨立委訪美尋求化解台海衝突危機」,中央社2000/05/12。
14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陳水扁就職演說全文」中央社2000/05/20。
15 「蘇起說兩國論使世界各國重視台灣存在」,中央社2000/5/21。
16 蘇起,2014,《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台北:遠見天下文化)頁150-154。
17 「海基會與海協會香港會商破裂」,中央社1992/10/29。
18 「海基會海協會對『一個中國』內涵有歧見,中央社1992/10/29。
19 「海協會建議海基會進一步商談並簽署協議」,中央社1992/11/04。
20 「辜振甫期望海基會主動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中央社1993/03/11。
21 「九二共識20週年:從求同存異到聚同化異」,華夏經緯網2012/11/30(轉載自《人民日報》http://www.huaxia.com/thpl/sdfx/3108511.html(瀏覽日期 2015/9/16)。
22 「中共似乎未改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中央社1995/07/17。
23 「唐樹備談中共堅持一個中國的理由」,中央社1996/12/08。
24 「張金城在美宣稱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非兩岸共識」,中央社1998/02/25。
25 見聯合影音網: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44-233-2B4-233-2B3231313c344-233-2B343-2B30
26 搜尋的範圍包括「聯合報系」在台灣發行的三家報紙:《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聯合知識庫》網址:http://www.lib.nthu.edu.tw/guide/cdrom/intro/udndata/ 
27 《中央社新聞資料庫》網址http://search.cna.com.tw/
28 「連胡會新聞公報:九二共識下推動五大工作」中央社2005/04/29。
29 「邱義仁:和解有基本底線,不是和稀泥」,中央社2005/05/06。
30 「中國台辦:推動兩岸金融旅遊合作」,中央社2008/04/03。
31 「朱立倫:兩岸同屬一中 內涵定義不同」,《經濟日報》2015年5月4日。
32 「習:沒92共識 兩岸就沒和平」,《蘋果日報》2015年5月5日。
新新聞-【封面故事】九二共識到底怎麼被塑造出來的? - https://goo.gl/JB2aNj


不能在中國講一中各表? 他批:這就是反對九二共識主因 
 分享不能在中國講一中各表? 他批:這就是反對九二共識主因到Facebook 分享不能在中國講一中各表? 他批:這就是反對九二共識主因到Line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今天宣稱,「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就是兩岸關係的基礎,但不能在中國的面前講「一中各表」。資深媒體人朱建陵則批評「這就是個人反對九二共識的主要原因」。(資料照)
2018-11-29 17: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九合一選舉落幕,國民黨直轄市長、縣市長當選人紛主張未來要設立「兩岸工作小組」,對此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贊同並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基礎,「就是你表你的,我表我的啊」,並說不能在中方的面前講「一中各表」,「公開講這樣不行」。
資深媒體人朱建陵在臉書分享中國媒體《中評社》的相關報導並指出,這就是他「反對九二共識的主要原因」。
根據報導,吳敦義今解釋,在1992年11月3日,我方經與對岸兩輪談判後,兩岸換文結果就是這35個字,「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它的涵意,雙方同意用口同聲明方式各自表述」,這就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因為有了「九二共識」。
此外,吳敦義也對設立「兩岸工作小組」表示贊同,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礎,至於所謂各表「就是你表你的,我表我的啊!你不能在中方的面前講『一中各表』,公開講這樣不行」。
朱建陵透露,這就是他反對九二共識的主要原因;底下有網友回應「一中不表才是實質」、「但是他們可以在我們面前說一個中國」,朱建陵認為「主要是,選完了,下一步面向北京」,「依據目前運作現狀,客人來,還是要收國旗。我們去,人家什麼旗就什麼旗,我們表示尊重。至於一個中國,是國共共識,差別在能不能躲在家裡喊中華民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