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遭清末知識分子唾棄,日本人卻靠它打贏甲午戰爭!一部鉅作,扭轉中日百年命運…-風傳媒 - https://goo.gl/1usgHU
日本人透過魏源著述的《海國圖志》認識了西方、了解了世界,進而決心脫離逆潮流的幕府統治,而有了明治維新。(圖/維基百科)
被中國人視為「大逆不道」或「質量不高」的《海國圖志》,在日本人看來卻是一部「有用之書」,並譽之為「天下武夫(士)必讀之書」。當時在日本不少地方的私塾裡,《海國圖志》都被老師選作為課本進行教學。
(圖/澎湃新聞)
《海國圖誌》(圖/澎湃新聞)
今(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一個半世紀之前,日本和當時的中國一樣,被西方的船堅炮利叩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而後卻藉由明治維新,一躍而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反觀中國,在經歷了甲午戰敗後,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才算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這是一個中國中學的歷史必考題。其實這個問題太「大」,很多專家學者對此都莫衷一是。
不過有很多日本人卻認為,有一本由中國人寫的書,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幫助很大。幾乎所有明治維新時代的重要人物都看過這本書。據說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甲午戰爭之後下野,來到中國訪問,被人問起為什麼日本會贏。伊藤竟然傲慢地說,答案全在這本書裡。甚至有日本學者說:這本書對於決定日本的前進方向起了指引作用。
(圖/澎湃新聞)
明治維新(圖/澎湃新聞)
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什麼中國人不待見它?當年它在日本究竟有多「火」,對日本明治維新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是「中國製造」,卻「牆裡開花牆外香」地幫了日本,這樣的情況是特例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思考未來……
魏源受林則徐「託孤」編出《海國圖志》
150多年前的清朝,雖然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可是舉國上下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願醒來。對世界,更是缺乏基本的認識。
簡單舉個幾個例子:當時連很多朝廷大官都覺得外國人的腿是直的,沒有膝蓋,不能彎曲,所以他們見了中國官員不會下跪;外國人整天吃牛、羊肉,如果不喝中國的茶葉,就會排不出大便,腹脹而死;現在小學生都知道的「五大洲、四大洋」的基本地理常識,在當時知道的中國人也是寥寥無幾,更多人還是相信中國傳統書籍中「天圓地方」、「九州八荒」的說法。
《海國圖志》正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問世的。作者魏源,出生在湖南邵陽,不過成年後主要在江蘇生活。26歲那年,他舉家遷居江蘇揚州;38歲時,他在南京清涼山下的烏龍潭邊買下一塊地皮,蓋了三間房子,取名「小卷阿」,用於居住兼講學。在南京居住期間,魏源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相識相知。
(圖/澎湃新聞)
位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內的魏源雕像(圖/作者|澎湃新聞提供)
魏源為什麼會編寫《海國圖志》?據說,正是受了好友林則徐的託付。
1841年夏天,林則徐被朝廷作為鴉片戰爭失敗的「替罪羊」罷官發配邊疆,途經江蘇鎮江時與魏源見面告別。林則徐早在戰爭前就和外國人打過交道,那時他就打算編一本關於外國的書,還蒐集了不少資料。沒想到書還沒編成就落得如此境地。
這次和魏源見面,林則徐也許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再也回不來了,頗有些三國里劉備對諸葛亮「託孤」的意味,把自己之前蒐集的資料和尚未完成的書稿《四洲志》交給魏源,拜託他完成自己的心願,編一本書以喚醒國人,挽救國家於危亡之際。
(圖/澎湃新聞)
林則徐(圖/澎湃新聞)
魏源此後就在南京家中閉門編書。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以林則徐提供的《四洲志》書稿為藍本,又參考歷代史志、華人海外見聞、外國著作等資料於1842年編輯成書50卷本的《海國圖志》。1847-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60卷本,到1852年又擴充為百卷本。最終,全書達500卷之多。
《海國圖志》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其實,從書名就能猜出個大概。所謂「海國」,就是「海外之國」的意思,這部書是寫外國的。而「圖志」則代表此書採用了插圖和文字相結合的編輯方式。「圖」,主要是指地圖。據統計,書中共有各種地圖近80幅,包括東西半球地圖、四大洲各國地圖和中國鄰近國家的沿革圖。「志」是正文,記載了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各國包括歷史、地理、經濟、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情況。
放到現在來看,《海國圖志》也許只有中學史地課本的水準,讓人感覺平平無奇。但在當時,這部書無疑是「出格」的,因為它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夷夏觀」,是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西方各國情況的著作,並且首次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議題。魏源被稱作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部書。
《海國圖志》為何在中國只刊印千餘冊就消失?
魏源對於自己的這部著作似乎頗為得意。他在書的序言裡自問自答地向世人宣告:這部書正是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的。
然而,《海國圖志》卻沒有得到當時的朝廷和知識階層的重視。據說,在中國僅僅刊印了千餘冊就銷聲匿跡了。魏源後來也於萬念俱灰之中遁入空門。他寫詩描述自己的心境:「掃地焚香坐,心與灰俱冷」。
(圖/澎湃新聞)
《海國圖志》原本(圖/澎湃新聞提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種說法認為:《海國圖志》一書除了介紹了歐美各國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等歷史地理資訊之外,還說明這些國家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魏源似乎對此還很欣賞。如,他在《海國圖志後序》中就說:「以變古今官家之局,人心翕然,選官舉能,可謂不公乎,可謂不周乎?」顯然,在魏源看來,歐美的選舉制度就像中國古代的周朝那樣「公平」。
這在當時帝王專制的大清朝犯了大忌,在政治上屬於「大逆不道」的行為。此外,這部書的內容也和當時仍然尊崇八股、孔孟的學術主流不符,因此為朝廷和士大夫階層所「不容」。用魏源好友姚瑩的話說,這是「犯(了)諸公之忌」。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卻認為:《海國圖志》雖然為朝廷和士大夫階層所「不喜」,但是之所以不流行、不暢銷其實是因為其書本身的水平、質量不行,甚至有粗製濫造、大量抄襲的嫌疑。
譬如有人認為:魏源1841年開始編書,1842年就出了50卷本的《海國圖志》,前後僅僅歷時一年時間。而且,這一年中,他還寫了另一部書《聖武記》。這是一部記述自清朝建立至道光年間軍事歷史的專題性史書,也有14卷之多。魏源就算再有才華,一年之內也不可能出兩部高水平的大部頭的著作——很多書中的內容都是他「抄」來的
在清代,也有一些學者,對《海國圖志》提出批評:他們認為魏源太「土」,根本不懂「洋務」,仍然是按照中國傳統的知識結構來看待世界問題。
例如洋務派學者馮桂芬就批評魏源一貫以先秦時期的「縱橫家」自居,導致他的外交思想仍然停留在古代。而且魏源不懂外語,只能照搬別人的資料,根本談不上「創作」。如果按照魏源的想法和洋人打交道,只會失敗。被稱為「浙東三傑」之一的維新思想家宋恕也批評《海國圖志》,他說:「近人撰外史,如《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四裔年表》等書,題名皆陋。將以尊內,適使外人笑我學者為井蛙,反辱國矣。」
牆裡開花牆外香,《海國圖志》竟在日本「紅得發紫」
1862年5月29日,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官方曾派出一批人乘坐一艘名叫「千歲丸」的帆船,前往中國的上海刺探情報——由於中日兩國均實行海禁政策,日本官方的船隻已經有兩個多世紀沒有去過中國了。
船上有一位年輕人,叫高杉晉作,後來他組建了日本第一支新式軍隊「奇兵隊」,成為明治維新運動中的軍事領袖之一。據說,他當時到了中國之後特別去市場上查看《海國圖志》的銷售情況,結果發現這本書根本沒有人賣。於是他在日記中寫到:「他們國家的志士所寫的《海國圖志》等書已經絕版,只提倡固陋偏頗的論述,因循守舊、苟且懶惰、虛度歲月……所以才落得如此衰敗的境地。」
高杉晉作回到日本後,把日記編輯成一本書《遊清五錄》,在日本國內產生很大的影響。日本人得出一個結論:假如日本再不改革就會像清朝一樣腐朽衰敗。
(圖/澎湃新聞)
高杉晉作(圖/澎湃新聞)
問題來了。為什麼高杉晉作要特別關注《海國圖志》這部套書呢?原來,《海國圖志》當時在日本已經成了一部家喻戶曉的「名著」,有志青年幾乎人手一冊。書價也是先後漲了三倍,完美詮釋了「洛陽紙貴」這個成語。
據歷史記載,早在1851年,就有幾本《海國圖志》隨中國商船流傳到了日本,因為當時日本禁止基督教。而《海國圖志》書中有關於基督教的內容,就被查禁了。不過這幾本書並沒有被銷毀,而是被送到官方機構,供關心世界形勢的幕府大臣們「內部傳閱」。
情況在1853之後發生了轉變。當年7月8日,發生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里率領的四艘鐵甲軍艦叩開了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黑船事件」後,日本被迫開放門戶,日本人也有感於清朝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想重蹈覆轍,急於了解世界,而《海國圖志》這部書正中日本人的下懷。於是《海國圖志》由日本幕府高官間的「內部傳閱」轉為民間傳看,也不再被官方禁止了,一下子成為暢銷書。
(圖/澎湃新聞)
黑船事件(圖/澎湃新聞)
據統計,僅1854年至1856年三年間,在日本發行出版的《海國圖志》就有21個版本之多。儘管如此,由於要買的人實在太多了,這部書在市場上還是供不應求,以至於價格在2年內漲了近三倍。
如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吉田松陰就在他創辦的「松下村塾」就以《海國圖志》,特別是其中的《籌海篇》作為教材,教導他的學生們。這些學生中,有日後成為首相的伊藤博文,也有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的山縣有朋,他們都曾參與領導明治維新運動。
這本書在日本「火」到什麼程度呢?有很多小故事。
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日本都曾派出海軍留學生在歐洲留學。據說,中國清朝的留學生發現日本的同學們在吃飯時都會認真翻開一本書看。仔細一打聽,原來是日文版的《海國圖志》。
日本倒幕維新運動的活動家、思想家坂本龍馬,十多歲時在學習劍道時,為了和師兄搶著看一本《海國圖志》,兩人竟相約決鬥;後來擔任日本海軍司令的東鄉平八郎,年輕時曾經排隊搶購一本《海國圖志》,碰上大雨被淋成落湯雞。
(圖/澎湃新聞)
坂本龍馬(圖/澎湃新聞)
被稱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日本人」的幕府末期著名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先後讀過魏源的《聖武記》和《海國圖志》,他在幾年內反復研讀《海國圖志》,寫了二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對於作者魏源,他也是非常欣賞,他曾說:「我和魏源雖然生在不同的國家,互相不認識,但是我們的見解竟然是不謀而合,真是太奇妙了!魏源正可謂是我在海外的同志!」
中日學者認為《海國圖志》對明治維新「有功」
梁啟超曾經多次評價《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的正面作用。他曾說:《海國圖志》是「大清自己走寶,卻益了日本」。
在《論中國學術界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梁啟超到:「魏氏又好言經世之術為《海國圖志》,獎勵國民對外之觀念,其書在今日,不過束閣复瓿之價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輩,皆為此書所激刺,間接以演尊攘維新之活劇,不龜手之藥一也。」
(圖/澎湃新聞)
梁啟超(圖/澎湃新聞)
在這裡,梁啟超巧妙地用了一個出自《莊子》的典故來闡述他的觀點。顯然,在梁看來,《海國圖志》就寓言中的「不龜手之藥」一樣,「製藥」的中國人沒有看出它的好,反而被日本人發現並且利用了它的最大價值。
錢鍾書的父親,曾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教授的學者錢基博也認為:「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輩,無不得《海國圖志》,讀之而憤悱焉!攘臂而起,遂以成明治尊攘維新之大業,則源有以發其機也。」
日本歷史學者大谷敏夫則評價《海國圖志》是「幕末日本了解列強實力的必備文獻,供作隨手翻查之用」。他進而指出:「在幕末,這本書起到了決定日本前進方向指南針的作用。」
日本京都學派著名代表人物、明治史權威井上清也在書中寫到:「從佐久間象山、吉田松陰、安井息軒、橫井小楠、橋木佐內起,談論外交、有志海外事務的人,都爭讀《海國圖志》這本書。幕府末期人士又經由中國文獻的媒介,最初獲得關於國際法和立憲政治的知識。」
《海國圖志》類似的還有《萬國公法》
井上清的話中,暗含了另一本和《海國圖志》命運類似的書,那就是《萬國公法》。
這是美國外交官惠頓於1836年出版的一部國際法著作。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衙門,在和外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沒有依據,急需了解國際法,於是指派一位美國傳教士將其譯為中文,這就是《萬國公法》。
不過這部法律著作卻沒有在中國得以推廣。因為當時中國的士大夫階層還在堅持「萬邦來朝」的天朝上國心態,推廣《萬國公法》就等於放棄了中國的「天朝」地位,甚至有人覺得,這部由美國人翻譯的法律中有「陷阱」。
不過,《萬國公法》傳入日本後卻很受重視。當時日本懂英語的人非常少,不過大部分讀書人都能看懂中文,於是他們很快就由中文版的《萬國公法》翻譯出日文版的。
這部法律著作對日本融入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867年,日本發生了一起背景複雜的海上交通事故,史稱「伊呂葉丸事件」。這是日本第一起民間蒸汽船相撞的事故,事故責任該如何劃分,一時爭論不休。
上文中曾提到的那位為了爭讀《海國圖志》不惜與人決鬥的坂本龍馬,作為事故的一方的代理人,依靠一本《萬國公法》,最終促使事故按照世界公認的準則得到了公平處理。他當時說了一句話,流傳至今:「想要讓世界認識日本,請從遵守這部法律開始!」
被稱作「戊戌君子」的譚嗣同後來評價說,《萬國公法》是一部「至仁至義」的書,然而(當時的)中國人連這樣的書都不認同、不學習,無怪乎外國人說中國「不虛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學、不恥不若人」。
筆者認為: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以至於隨後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並不只是因為幾本《海國圖志》、《萬國公法》這樣的書。但不可否認,日本人透過「中國製造」的《海國圖志》、《萬國公法》認識了西方、了解了世界,進而決心脫離逆潮流的幕府統治,而加入了順應潮流的維新陣營。
文/哲之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澎湃新聞《眾聲》(原標題:這本書為中國人所不容,卻幫助日本人贏得了甲午戰爭)
責任編輯/潘渝霈


《海國圖志》在清朝為何被列為禁書
2018-10-08 由 千秋史評 發表于歷史
先簡要說明下,《海國圖志》,作者魏源,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國歷史政治、風土人情,其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最著名的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後人評為其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方巨著。
書出版以後偶然的原因流落到日本,日本奉為「天書」,並發動了明治維新的變革,不得不說日本是個好學的民族。
但為什麼這樣一本好書,當時缺被列為禁書?
為這本書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但中國幾千年都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中心,特別是統治階層他們不相信也不想相信外面有比中國更厲害的國家,更不能讓普天大眾相信中國不行,這會嚴重造成政治的不穩定。
所以一出版就立刻遭到了各級官員和各大媒體的抨擊、排斥,乃至封殺,清朝官方也嚴格查禁。
「滿招損,謙受益」,做人如此,治國也何嘗不是如此?當以史為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2q238p.html


一本禁書傳到日本的後果 三十年後變成清朝的苦果
1841年1月7日 虎門之戰 清軍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灣激戰(圖/維基百科)
2016年02月25日 15:11  CT Jennifer
自從鴉片戰爭後一聲炮響,號稱天朝的大清王朝,對外戰爭的主旋律就成了一個詞:挨揍!但雖說挨揍的是大清,但經常感到疼的,卻只有清政府。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殺到哪裡,好奇圍觀群眾就常跟到哪裡。二次鴉片戰爭的情況更誇張,英法聯軍剛殺進北京,京郊群眾都熱情高漲的搶了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與其說是被燒光,不如說是被老百姓拆光。如此奇特景象,也無怪英國政府會這樣為侵略行為辯解:「我們只是替他們的老百姓去教訓一下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得人心。雖然如此,但是卻真有一場戰敗,結結實實到了舉國沉痛的地步:甲午戰爭。
日軍攻陷平壤清軍插圖(圖/維基百科)
日軍攻陷平壤清軍插圖(圖/維基百科)
這場戰爭敗的有多沉痛?不但朝野一片憤怒,民間更滿滿哀鴻。賠上老臉跑去馬關屈辱求和的李鴻章,剛回到天津就被沿街老秀才扔爛蘋果。李鴻章的老部下,退休在家歡度晚年的原臺灣巡撫劉銘傳,更是氣得嘔血數升,含恨離世。是年京城科舉大考,上千愛國學子更拼上功名不要,集體罷考請願,只求大清變法自強,演出了中國千年科舉史上熱血澎湃的「公車上書」事件。就連那年月「下九流」的梨園藝人們,也都各種悲憤。昆曲名丑楊鳴玉的一幅絕命對聯尤其名流千古:「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
比起一二次鴉片戰爭喪權辱國後,清廷舉國上下依舊不可救藥的自大麻木,甲午戰敗,卻真真正正令舉國各行業階層集體悲痛。不但因為被打的慘,賠的錢多,割的地盤太多,被生生狠斬了一刀。可比這肉痛更不甘的,卻是心痛:為什麼我們會敗給日本?自從一二次鴉片戰爭恥辱戰敗後,雖說舉國麻木依舊,但知恥的清政府,開始三十年洋務運動,一群洋務名臣自強求富的口號震天響,賣力建工廠造洋炮練新兵。像號稱亞洲第一的漢陽鐵廠和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全是帳面上的輝煌成果。
日軍在攻擊清軍(圖/維基百科)
日軍在攻擊清軍(圖/維基百科)
誰知甲午開戰,所謂輝煌成果,從海戰到陸戰,齊刷刷敗得乾脆。這就好比一個曾被流氓欺負的苦孩子,三十年裡臥薪嚐膽,苦修武功,總算練出一身漂亮肌肉。剛剛自我感覺良好,卻還沒等到一雪前恥,就被鄰家昔日看不上眼的小弟黑虎掏心打翻,沒癒合的傷口上,活活給補上深深一刀。才知道先前的漂亮功夫,全是虛胖。如此痛徹心扉,以至於大清當時,著實舉國追問:為什麼?相關的原因,從中國到日本的專家,都總結了很多。以至於直到今天的課堂上,還是歷史考試的重點。但有一個日本人總結的離奇原因,卻一直說的不多。
佐久間象山像(圖/s.webry)
佐久間象山像(圖/s.webry)
早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前,日本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就堅定認為日本一定會贏,因為日本撿到了一件來自中國的絕世法寶。而當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樣也持這觀點:日本能夠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一個個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首先要歸功於這件法寶。這個傳說中的寶貝,正是中國清代思想家魏源寫就的一本奇書《海國圖志》。區區一本書,會有多大的殺傷力?日本人的回憶是:「相當巨大!」
日本人與《海國圖志》的緣分,起自1851年長崎港的深夜。這一天的具體日子,日本各種史料說法各異。但發生的事情,卻堪稱雞毛蒜皮。一艘來自中國的商船,在長崎港被日本海關工作人員查出了違禁貨物。雖經一番爭吵交涉,卻還是被嚴格執法,全數沒收。但是在相當多日本史學家甚至政治家眼裡:這個時日不可考的小事,卻是日本歷史浴火重生的開始。因為那批被查禁的貨物中,就有三本《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插圖(圖/維基文庫)
海國圖志插圖(圖/維基文庫)
在日本海關工作人員眼裡,這本書記錄的內容,都是外國稀奇古怪的事,好些語句還十分大逆不道,連日本人當時像妖怪一樣看的天主教都沒這本書那麼誇張。作者魏源,雖說是個舉人,可比起當時日本人熟悉的中國名家,真個也叫不入流。這樣一本毫無亮點的處理書,起初日本人也沒在意,照規矩充公了事。誰知奇特的事情,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了。從這一夜開始,這本看似普通的書開始源源不斷的爆發強大的魅力。從政府工作人員,到上流社會的貴族,乃至是民間的武士學者,但凡識字的日本人,只要拿過來隨便翻幾眼,立刻就被深深的吸引住,然後瘋狂的為之癡迷。
於是這本普通的書,起先只是在貴族圈裡悄悄流傳,後來竟火熱傳遍,各階層的日本人更是奔相走告,人人都要先睹為快。但凡有點關係門路的,都是不惜千金托關係走門路,就為能借來看幾眼。很快就有了手抄本,在民間靜悄悄的流傳。更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劈波斬浪偷渡中國,只為求得一本正品原版。等著三年以後,又一艘中國商船造訪長崎港,又被海關人員一口氣查出了二十多本。但比起上次的如狼似虎,這次日本海關的態度,卻是格外恭敬溫暖:「開個價吧,政府收購了。」
因為一直禁這書的日本幕府,此刻終於想開了,民間越傳越熱,怎麼禁也禁不住。還不如政府直接引進翻譯,也能大賺一筆。於是,日本官方翻譯的日語版《海國圖志》,正式出版發行,果然一上市就引發火熱搶購潮,沒多久就被搶購一空。之後的五十年裡,先後再版的十次,價格連年飆升,卻依然怎麼賣怎麼賺,堪稱整個十九世紀歷史上,日本的天價暢銷書。
東鄉平八郞像(圖/維基百科)
東鄉平八郞像(圖/維基百科)
而在當時一代日本精英心中,這本書更意味著珍貴的成長記憶。比如前面說到的佐久間象山,自從幸運買到一本,就終生捧讀不輟,幾年裡陸續寫了二十萬字的讀書筆記,成為整個明治維新時代奉為至寶的珍貴資料。而且一邊學習,還不忘了深情表白,時常隔空對著千里之外的魏源發個感慨,說我就是你在日本的知音。至於在日本大名鼎鼎的坂本龍馬,當年知道這書時,還是個十來歲學劍道的毛孩子,就為了能搶先看一眼,竟就勇敢的和師兄相約決鬥。後來日俄戰爭中把俄國艦隊打得灰飛煙滅的「海之東鄉」東鄉平八郞,年輕時就為排隊搶購一本這書,回家路上悲催遇到大雨,當場淋成落湯雞。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旗艦(圖/維基百科)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旗艦(圖/維基百科)
就連當年遠赴歐美留學的第一代大清留學生們,對這事也都有驚訝的記憶:「北洋水師的那批留學管帶們,都清楚的記得那些同吃同住的日本同學們,幾乎人手一本《海國圖志》,吃飯時都會認真翻開。仔細一打聽,竟然是個中國人寫的。」看看日本的歷史大事,就知道此言不虛: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一群日本精英們賣力奮鬥,他們的角色行業身份不同,但從橫井小楠到伊藤博文,有一點卻相同,他們都是《海國圖志》的鐵粉。
這本書在日本的火熱程度,現代人看幾部日劇就能熟悉:在各種反映日本近代生活和大事件的日本電視劇中,捧著一本《海國圖志》縱論古今,是電視劇中時常出現的橋段,也是那時日本人的流行風尚。在這個歷史問題上,他們十分認帳。這本看似怪異的書中,珍藏著讓日本崛起的強大力量。《海國圖志》的力量有多強大?或許打個金庸小說的比喻就知道,宋朝官員黃裳,在幫助宋徽宗整理天下道家經典的時候,竟能觸類旁通,寫就一本天下無敵的武功秘笈《九陰真經》。《海國圖志》的寫就,正是這個武俠故事的真實版。扮演黃裳這個角色的,正是作者魏源。
林則徐像(圖/維基百科)
林則徐像(圖/維基百科)
說起這書的寫作緣起,更是滿滿都是淚:一場鴉片戰爭,令大清割地賠款,戰場上敗的完全狼狽。可深重國恥,也應運而生了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今天知名度極高的,自然是林則徐。當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林則徐看世界的水準,也非常有限。對世界各國文化的認知,有些也處於非常可笑的地步,甚至鬧出了看過英國人走正步,就以為英國人天生殘疾,腿腳不能屈伸的笑話。說是放眼看世界,只是睜開了半隻眼。
而繼他的志向,真正完全睜開眼睛的,卻是他昔日的幕僚魏源。痛心大清戰敗的林則徐,在發配充軍的前夜,曾約魏源長談,更將自己未曾編纂完成的《四洲志》等資料盡數託付。而作為林則徐的知己好友,魏源同樣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此人一直精於謀劃,眼光精到。因此從林則徐銷煙到裕謙抗英,都曾將他引為心腹。但也正因如此,鴉片戰爭的悲慘現場,他也看了個遍,老友的託付,更最終堅定了他一個籌謀許久的信念「寫一本痛定思痛的書。」
魏源像(圖/維基百科)
魏源像(圖/維基百科)
他要寫的,不是志怪讀物,更不是獵奇小說,而是一本真正包羅萬象,涵蓋世界各主要國家人文地理知識乃至制度文化的百科全書。放在當時的中國,這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資料極其匱乏,翻譯十分困難,連私下學個外語都要辦罪。耗時耗力無人喝彩,反而有可能招來奇禍。但千難萬難,魏源還是堅持做了下去,不止因為林則徐的囑託,更因為一個共同的理想「師夷長技以制夷」
歷經十一年各種白眼挫折困頓,他終於成功了。這本心血的結晶,就是《海國圖志》。順便說一句,這本書的資料基礎,來自林則徐的《四洲志》,後來為之出版作序的,更有洋務運動領軍人物左宗棠。這是那一代放眼看世界中國人的集體心血。
這本書的內容有多強大?首先是信息量豐富,介紹了歐洲主要國家的歷史沿革與制度文明。不但資料來源強大,還有同時期西方主要地理著述引用,更兼文字內容十分生動,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寫成,還生怕讀者看不懂,又配備了八十多張珍貴插圖。如此圖文並茂,因此連粗通漢字的日本人,都能輕鬆看懂,以至登陸日本,就迅速火熱。
明治維新戊辰戰爭中薩摩藩的藩士(圖/維基百科)
明治維新戊辰戰爭中薩摩藩的藩士(圖/維基百科)
而它最大的價值,卻不僅僅是好讀。而是真正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視窗。本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也十分的明確,要想戰勝對手,就要知道對手到底為什麼強大。因此整本書講的最透徹的,也正是這件事,從各國的政治制度到經濟模式,全都講得十分透徹。堪稱是一本內容品質過硬且通俗易懂的19世紀全球治國寶典。如此寶典,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更好比乾旱中最溫潤的及時雨。當時的日本,還在乖乖做小弟的年月,而且和正被洋人欺負得鼻青臉腫的大清比起來,更可以說難兄難弟。
大清悲催的事,放在日本都能找到墊背。一樣曾經閉關鎖國,也一樣被洋人用軍艦大炮打開了國門,逼著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更一樣有一群 仁人志士,十分憤懣不平。但未來究竟該怎麼做,卻是一片兩眼一抹黑。正是在這個日本人集體眼黑的年月,《海國圖志》的到來,真正為他們點亮了燈。日本人通過這本書,看到了一個全新生動的世界,看到了西方先進的思想與文化,堅定了學習的信念。而在一批日本留學生遠赴重洋的路途上,《海國圖志》更成為行路指南,好些日本精英走了萬里路,卻一直帶著這本書。橫井小楠更直言不諱:「日本近代對外開放的思想,首先正來自海國圖志的支撐。」
日本黑船事件薩斯奎哈納號(圖/維基百科)
日本黑船事件薩斯奎哈納號(圖/維基百科)
而對於整個明治維新來說,《海國圖志》的價值,那更是無比強大。不僅僅是這場維新運動的骨幹們,多是這本書的忠實讀者。明治維新從工業發展到商業運營等各方面的重大國策,更完全來自對這本書觀點的照抄照搬。魏源在《海國圖志》的寫作中,做了各種修訂。最終的百卷經典版本,直到他過世那年才完成。而後,他甚至沒有看到百卷本的上市,就帶著遺憾去世。
但是像《九陰真經》流傳江湖,引發你死我活的戰鬥不同,《海國圖志》在中國的反響,卻是清清冷冷。一共印了幾千本,三年才賣出了一本。銷量冷清不說,喊殺聲卻不斷,好些守舊的大儒們,甚至還惡毒攻擊,說要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一般,把這書完全查禁燒掉。而這書的大清粉絲左宗棠,對這事才能無奈的說:「《海國圖志》寫了二十年,中國根本沒變樣。」於是慘澹的銷量下,商家也不斷揮淚清倉甩賣,清來清去,給清到了日本。
但清到日本的後果,卻是三十年後,大清自己的苦果。意外清倉的後果,卻是三十年後的苦果。炮聲隆隆的甲午戰爭裡,《海國圖志》鐵杆粉絲伊藤博文擔任首相的日本,把大清打得慘敗。後來伊藤博文高調訪華,被求教中國該怎樣向日本學習,還不忘了哭笑不得的補刀:「問我幹啥?看《海國圖志》去!」直到此時此刻,清朝人才知道,他們白白閒置了一件怎樣強大的寶。如梁啟超那句心塞的呐喊:「大清自己走寶,卻益了日本。」


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對清朝末期深遠的影響
2018-02-26 由 一起來解密歷史的謎團 發表于歷史
1843年1月3日,一本重要的書出版了,是由一個叫魏源的人寫的《海國圖志》,這本書為我們這個長期以來以為自己是中央帝國、連外面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的古老國家,形容了一下當時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給閉塞已久的中國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開眼看世界,認識近代世界的新事物,「師夷」思想也對後來的洋務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說《海國圖志》是第一次張開眼睛,其實我們並不是從1843年才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可是為什麼《海國圖志》這麼重要呢?我覺得這中間很奇怪。
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帶來了世界知識的新東西,但卻不被人們所重視。鴉片戰爭爆發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顯官達貴,不知英國在何方,為什麼成為海上霸王。《海國圖志》的刊出,打破了這種孤陋寡聞的狀況,它向人們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詳敘各國史地。這樣,使當時的中國人通過《海國圖志》這一望遠鏡,開眼看世界。
​既看到了西洋的堅船利炮,又看到了歐洲國家的商業、鐵路交通、學校等情況,使中國人跨出了國界,認識近代世界的新鮮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國圖志》中,作者不僅重視工商業,並由經濟擴展到政治,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嘆,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介紹。至此,魏源的師夷思想發展到了他那個時代的高峰。
  所謂「師夷」 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他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製造船炮。所謂「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從反侵略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表現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
​在19世紀下半葉,《海國圖志》與《瀛寰志略》被公認為中國人所編世界地理著作中最好的兩部書。一大批從事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的新派人物,都受過此書的影響。左宗棠曾為《海國圖志》重刊作序,對這位湖南同鄉的名著推崇備至。康有為自稱,他對西方的了解,對世界的認識,與《海國圖志》的影響很有關係。
魏源的《海國圖志》雖然不是一部完善的著作,全書除《籌海篇》和各部分的敘文、按語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為精心撰述外,其餘大多是輯錄他人著作彙編而成的。這樣,在彙編時其中原有的欠缺和錯誤,他並沒有下大功夫去糾正。
​比如,百卷本所輯之世界各國分圖,由於原書繪製技術差,致使位置、距離、形狀等亦多偏差,並不準確,魏源卻沒有逐一糾正。再如,魏源在書中認為,「亞墨利加一土,孤懸宇內,亘古未通聲息,英人於前明萬曆年間探得之(卷五十二)。其實,美洲是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的,而不是英國人,時間是在1492年,比明萬曆年間要早得多。《海國圖志》不愧是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史學史上的一部傑作,它對海內外起過深遠的影響。《海國圖志》是魏源受林則徐囑託而編著的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3q6pyo.html


東南洋各國沿革圖(今名陽文,古名陰文)

西南洋五印度沿革圖(今名陽文,別名陰文)

小西洋利未亞洲沿革圖(今名陽文,別名陰文)

大西洋歐羅巴各國沿革圖(今名陽文,別名陰文)

元代西北疆域沿革圖

亞細亞洲全圖

朝鮮國北界圖

朝鮮國中界圖

朝鮮國南界圖

安南國圖

東南洋沿海各國圖

中南兩印度國合圖

東印度圖

五印度圖

西域各回部圖

西域押安比路治三國圖

百耳西亞國圖亞拉比亞國圖

土耳其國全圖

土耳其兵國圖

俄羅斯國全圖

亞細亞州內俄羅斯國圖

日本國東界圖

日本國西界圖

西域沿革圖

北魏書西域沿革圖

唐西域沿革圖

海國圖志/卷003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 https://goo.gl/bqBkPD

 


《海國圖志》是清朝人魏源所編撰的一本古籍,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口號。
撰寫
林則徐做欽差大臣時,命人編譯英國人慕瑞(Hugh Murray)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但未及出版。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遣戍伊犁,將書稿全部交給魏源。希望他編撰《海國圖志》。魏源以這些書稿為基礎,搜集更多世界地理資料,一年後成書,初版五十卷於1843年1月刻印於揚州。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60卷本;到1852年又擴充為百卷本。此書在中國未受到廣泛關注[1],「書成魏子歿,廿余載,事局如故」[2],流傳至日本後啟發明治維新及成為天皇和大臣必讀書籍。[3]
《海國圖志》曾多次修改,因此出現所謂的50卷本、60卷本、100卷本,地理學家鄒漢勛和江寧名士汪士鐸皆曾協助校勘。1852年增為100卷後內容並無太大更動,「百卷本全書約88萬字,並有各種地圖75幅,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42頁」。其間魏源還與陳澧進行多次切磋[4],陳澧為此還寫了《書〈海國圖志〉後呈張南山先生》,信中陳氏表示「以為最可議者莫如《議攻》篇『以夷攻夷』之說」。
魏源在書中亦附上自撰《釋五大洲》、《釋崑崙》,一方面說明現今世界民情,另一方面又否定地球五大洲之說,認為是「強割為五為四」,「華夏文化的優越感、天朝上國的自負意識,仍然是魏源文化思想的基礎,他並沒有視西方為真正平等獨立的國家」。[5]
軼事
旅美學人唐德剛曾翻譯過《海國圖誌》,當時他看到傳曰:「孰荒於門,孰治於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不知係出何典?他拿去問胡適先生。胡適說是《易林》,結果仍找不著。後來遂成公案。這個故事記載在《胡適雜憶》「國語·方言·拉丁化」一文中。此文可見於韓愈《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是古南海國名,白話文意思是「有誰會任自己的門庭荒蕪,而去治理田園呢?只有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外國才會臣服。」
影響
該書對日本國產生了深遠影響,1862年(文久二年)日本幕府派遣代表團到清朝考察,其成員之一高杉晉作在上海買書,詢問書店是否有《海國圖志》、陳化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的書,書店老闆回答都沒有;高杉晉作在日記里寫下:「清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清朝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的記錄[6]。


丁韙良把《萬國公法》譯成中文後,洋人們怒吼道:你怎麼不去死!
2017-05-22 由 坑爹史冊 發表于歷史
作者:金滿樓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百年前一位名叫丁韙良的「洋書生」卻提供了一個反例。
丁韙良,原名威廉·馬丁(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他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牧師家庭,父及兄弟皆為牧師。
1850年,24歲的丁韙良在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畢業後不久被派到中國寧波一帶傳教,因其熟諳漢語,後在1858年中美談判簽訂《天津條約》時承擔了文件起草與翻譯工作。
讓丁韙良感到吃驚的是,中國官員在談判過程中對國際事務與國際法幾乎一無所知。
之後他萌生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將美國學者惠頓所著的《萬國公法》翻譯成中文,給中國的官員們好好補一補課。
美國公使蒲安臣對此十分贊同,隨後將丁韙良與他的翻譯計劃引介給了負責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聽說後很有興趣,他問丁韙良有何要求,丁說需要一名中文助手,並且在翻譯完成後能以官費印行。
奕訢本以為這個洋人會乘機索取高額報酬,沒想丁韙良沒有提及一個錢字,於是他大為高興的給丁韙良派去了四名中文助手。
1863年5月,丁韙良完成了《萬國公法》一書的翻譯工作,總理衙門後按之前的承諾以官費印行。
一年後,德國在中國領海捕獲丹麥船而引發國際糾紛,總理衙門的官員對此很是茫然。
為難之際,他們忽然想起了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於是按書中所說的先例加以交涉,最終維護了中國的主權並使丹麥船隻獲釋。
由此,丁韙良廣獲讚譽並贏得了恭親王奕訢的極大信任。
在是否學習西方律法的問題上,清廷官員們的心理也頗為矛盾:
一方面,來華的洋人們潛心學習中國文化,遇到中外交涉時,他們往往援引中國典制律例相辯駁;
另一方面,中國人對於外國的律例條文懵懂無知,而同文館剛剛設立,學員們通曉外文尚須時日,如果請外國人幫忙翻譯的話,他們又擔心為人所乘。
與此同時,一些外國官員也抱有「秘而不宣」的自私想法,他們對丁韙良翻譯《萬國公法》一事大加反對,如法國臨時代辦克士可士吉得就揚言說:
「這個傢伙是誰?竟然想讓中國人對我們歐洲的國際法了如指掌?殺了他!
——掐死他!他會給我們招來無盡麻煩的。」
《萬國公法》一書在中國印行後,一些外國人甚至大罵丁韙良,說他將這麼重要的秘密,都告訴中國人了!
中西交往之初,能承擔如此翻譯工作的人也屬鳳毛麟角,因為當時中國的法學與西方法學大相逕庭,西方的一些法律術語很難找到中文的對應詞,如果翻譯者沒有很好的漢學與法學水平,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韙良恰好是合適的人選,因他來中國後,不僅系統學習了「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著作,而且在英文發音的基礎上編出了一整套音標。
根據這套拼音系統,「當地的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只學了幾天就能夠閱讀,都感到十分驚奇,因為他們學漢語,往往要經過數年的懸樑苦讀才能做到這一點。」
丁韙良對中國文化的鑽研也贏得了士紳們的尊重,據其回憶:
「當時懂得中國學問的人甚少,所以當恭親王了解我熟知中國的作家、作品後,立即對我另眼相看,並給我起了一個『冠西』的雅號。此後許多中國人都尊稱我為『丁冠西』。」
赫德

首任留美學生監督、後任駐美公使的陳蘭彬也不無讚賞的說,丁韙良「居中土久,口其語言,手其文字,又勤勉善下,與文章學問之士游,浸淫於典雅義理之趨,故深造有得如是。」
1865年,同文館第二任英文教習傅蘭雅辭職前往上海,丁韙良隨後接替了他的職務。4年後,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推薦下,丁韙良升為京師同文館總教習。
對於丁韙良的才華,赫德也極為欣賞,早在翻譯《萬國公法》時,他就表示大力支持,並承諾從海關關稅中提取白銀500兩予以資助。
如此,丁韙良在總教習的位置上一做就是三十餘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8qe3gl.html


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 列印
 分享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到Facebook 分享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
被魚雷擊中後,引爆彈藥艙的自沉「定遠艦」。(圖擷自Wiki)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3z2r7ft
2019-09-03 11: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甲午戰爭中不敵日軍,被迫自沉的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在沉沒124年後,近日在山東劉公島海域發現。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昨(2日)山東威海劉公島舉行會議,專家在會中表示,經2個月水下考古調查,已基本確認清朝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的沉沒位置,並從水中撈出約150餘件艦上遺物;專家指出,依據文獻紀載以及儀器探測,鎖定「定遠號」沉沒區域,「定遠號」遭厚達3公尺的泥砂掩埋,在進行抽沙作業後,逐步發現包含砲台與彈藥艙等艦體殘骸。
 「定遠艦」水下殘骸。(圖擷自微博「新華觀點」)
「定遠號」為清廷向德國訂購的鐵甲戰艦之一,與姊妹艦「鎮遠號」於1885年10月服役,「定遠號」也是北洋水師的旗艦,曾多次出訪,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黃海海戰,「定遠號」中彈達159發,但仍可航行作戰,此役北洋水師5艘軍艦被擊沉,日軍取得黃海制海權。
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定遠號」遭日軍魚雷艇擊中左舷,被迫擱淺充當砲台使用,為避免被日軍俘虜,「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下令炸艦自沉,其隨後也自盡,「定遠號」的部分殘骸,被日本人小野龍介打撈上岸,在福岡太宰府建造了一座名為「定遠館」的別墅。


大清最潮軍隊-1900年代的兩張海軍軍人的照片/北洋水師+北洋海軍/日本完美艦隊驅逐艦-驅逐艦「島風」,「島風」曾創下時速40.9節的記錄(換算時速約72公里),創下日本海軍除魚雷艇外的大型艦最快航速,至今仍未被打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3fsjux6


劉步蟾(1852年-1895年2月10日),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劉步蟾是中國清朝時北洋水師高級將領,為旗艦定遠之管帶(艦長),官至右翼總兵,記名提督。甲午戰爭後期日軍迫近北洋水師最後防地威海,劉步蟾下令炸沉定遠號旗艦,然後服鴉片自殺。[1]
幼年及教育
劉步蟾上艦實習的敏諾圖號
劉步蟾上艦實習的雷利號
劉步蟾1852年生於福州,自幼喪父,由其母撫育長大。1867年考入由沈葆楨興辦之福州船政學堂,入後學堂習駕駛。1871年,上訓練艦建威號實習,駛經廈門、香港、新加坡、渤海灣等地。1872年,以後學堂首屆第一名畢業。1875年任訓練艦建威管帶。1877年清廷選派中國第一屆留英海軍學生十二人,因外國學生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就讀須先通過入學試,劉步蟾等三人沒有參加考試不能入學,另三人沒有通過入學試,僅六人通過入學考試並從格林威治學院畢業。他在英國皇家海軍兩艦上實習,一艘是已被取代的舷砲型鐵甲艦敏諾圖號,它是海峽艦隊旗艦,他任見習大副,另一艘是層次更低的鐵殼無裝甲巡航艦雷利號。見習是只能看,不准動手。1878年回中國,任北洋水師Epsilon級砲艇鎮北號管帶。[2]:85[3][4]
北洋水師
1881年,李鴻章決定在德國購買兩艘鐵甲艦(即定遠及鎮遠),命劉步蟾前往船廠監造、驗收,協助駕艦回國1885年劉步蟾隨定遠號回到中國,被任為定遠管帶,官階為副將。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劉步蟾參與起草水師章程,並被任為水師「右翼總兵」,官階一品。李鴻章向朝廷密奏中,指劉步蟾「才可大用」。
1890年,北洋水師訪問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離艦。劉步蟾除下提督旗,改懸總兵旗。引起艦隊英籍總監督琅威理上校(William Lang)不服,琅威理認為他身為丁汝昌副手,理應保留提督旗,步蟾不理會。琅威理向李鴻章投訴,李卻支持劉步蟾,琅威理一怒辭職,返回英國。
1894年甲午戰爭前,劉步蟾多番向李鴻章陳述日本正大力發展海軍,提出北洋水師必須按年添置新艦以制日。無奈李鴻章在當時的現實政治下亦無法再為北洋水師添船炮。至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發生遭遇戰,即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
劉步蟾指揮作為中國海軍主力的定遠號與日艦作戰,戰事由中午至下午,定遠中彈極多。而提督丁汝昌在戰事初即身受重傷,艦隊實質由劉步蟾指揮。劉步蟾在戰事中因作戰英勇,立誓「苟喪艦,將自裁」,不稍退避1,海戰後被昇為記名提督,並代理受傷之丁汝昌為水師提督
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突襲威海衞,定遠受損入水,被迫擱淺作炮台,繼續射擊防衛,先後擊退了日軍數次進攻。2月9日,日本陸軍佔領地上岸炮,擊傷定遠。劉步蟾以劉公島即將陷落,為免定遠落入敵手,將定遠炸沉。當天晚上,劉步蟾吞食鴉片自殺殉國。獲清政府以提督陣亡例撫恤。
評價
二十世紀中的歷史書曾對劉步蟾於黃海戰役中的表現多有貶損。此等評價可能多出於當時定遠號上一名英員戴樂爾(William Tyler)在戰後三十年出版的回憶錄《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中對劉步蟾的評價[5][6]。戴樂爾為泰晤士航海訓練學院(東鄉平八郎即畢業於此)的畢業生(1881-1883年就讀)受過正統海事教育,航海本領高超,曾乘風帆沿極險惡的咆哮40度水道自南非南端抵南美南端,來華前曾在多艘英艦上服役,包含鐵甲艦「破壞」(Devastation, 9,387噸,1873年)號、二等巡洋艦「利安達」(Leander, 4,300噸,1885年)號、裝甲巡洋艦;「專橫」(Imperieuse, 8,400噸,1886年)號等名艦,在專業學經歷上遠非劉步蟾能及。戴樂爾進入北洋水師後上定遠號不久即爆發黃海海戰,海戰時曾擔任「定遠」艦副管駕,戰後戴樂爾與阿璧成、馬吉芬等外員均著以水師游擊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